一种灶具燃烧器及灶具

文档序号:151028 发布日期:2021-10-26 浏览:5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灶具燃烧器及灶具 (Stove burner and stove ) 是由 朱志新 茅忠群 诸永定 于 2020-04-2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一种灶具燃烧器及灶具,灶具燃烧器包括基座,具有内环腔体、外环腔体及中环腔体;第一红外燃烧板,呈环状,设置在邻近外环腔体顶部位置而遮盖该外环腔体的顶部敞口,分布有第一火孔;还包括隔板,竖向设置在中环腔体内,沿周向延伸而将中环腔体的内腔自外向内分隔成相互独立且顶部敞口的燃气通道和补气通道;燃气通道具有燃气入口,补气通道在邻近底部的位置具有供二次空气进入的二次进风口;中环火盖,覆盖在燃气通道的顶部敞口之上,开设有连通燃气通道与外界的出火孔;及补气通道盖,遮盖住补气通道的顶部敞口,并与补气通道一起形成补气室,补气室具有供二次空气流出的二次出风口。通过补充二次空气使燃烧更为充分,提高燃烧效率。(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stove burner and a stove, wherein the stove burner comprises a base, a first support and a second support, wherein the base is provided with an inner ring cavity, an outer ring cavity and a middle ring cavity; the first infrared combustion plate is annular, is arranged at a position close to the top of the outer ring cavity to cover the top opening of the outer ring cavity, and is provided with first fire holes; the gas supply device also comprises a baffle plate which is vertically arranged in the middle ring cavity and extends along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to divide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middle ring cavity from outside to inside into a gas channel and a gas supply channel which are mutually independent and have an open top; the gas supply channel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ary air inlet for secondary air to enter at a position adjacent to the bottom; the middle ring fire cover covers the top opening of the gas channel and is provided with a fire outlet hole for communicating the gas channel with the outside; and the air supply channel cover covers the top opening of the air supply channel and forms an air supply chamber together with the air supply channel, and the air supply chamber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ary air outlet for secondary air to flow out. The combustion is more sufficient by supplementing secondary air, and the combustion efficiency is improved.)

一种灶具燃烧器及灶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灶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灶具燃烧器及灶具。

背景技术

燃烧器是燃气灶具的重要组件之一,直接影响灶具的烟气、热效率等性能。

现有的燃烧器结构如本申请人在先申请的中国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其专利号为ZL201821028377.8(授权公告号为CN208886771U)公开了一种用于灶具的燃烧器,包括有外环腔体,所述外环腔体包括有呈环形并且同心间隔设置的内环壁和外环壁以及连接内环壁和外环壁的底壁,所述内环壁和外环壁上方覆盖有外环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腔体内具有相对隔离的二次空气补充小室,外环火盖的顶壁具有沿径向、间隔分布的主火孔和二次空气补充小室的出气口,外环腔体的内环壁和/或外环壁和/或底壁上在对应该二次空气补充小室的位置开设有与外界空气以及出气口连通的进气口。

采用上述大气式灶具火焰最高温度一般850℃左右,通过高温烟气的对流和热辐射两种方式加热锅体,其中对流加热比占80%左右,辐射加热20%,其热负荷大,对流加热锅体,受到锅体吸热能力的限制,从锅底排出烟气温度较高,有近四分之一的热量被排除的烟气带走,散发到周围环境中,热效率最高仅能达到78%左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本申请人在先申请的中国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高效节能环保燃烧器》,其专利号为ZL201320429097.9(授权公告号为CN 203404810U)公开了一种新型高效节能环保燃烧器,包括一本体,所述本体包括形成有外环混合腔的外环火焰发生器,所述本体内部设有红外燃烧器,所述红外燃烧器包括连有内引射管的内混合腔和设置在该内混合腔上方的燃烧板,所述燃烧板位于外环火盖围成的本体空间上,所述燃烧板上设置有出火孔。该专利中采用红外与大气式燃烧相结合,燃烧效率与交换效率更高,使得外环火焰发生器的火焰波长小于0.76μm,中环火焰发生器的火焰波长位于0.75~40μm之间,而内环火焰发生器的火焰波长位于25~1000μm之间,从而使得这种半大气半红外式燃烧器得以采用“全频段”技术。但是,在该设计中,外环火盖处容易出现火焰外逸的现象,并且相同燃烧板面积,布置在内环的话直径会很大,最终会使得整个燃烧器的尺寸增大。

又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设置大气燃烧的红外燃烧器》,其专利号为ZL201821677211.9(授权公告号为CN209180935U)公开了一种红外燃烧器包括内环混气腔、外环混气腔和位于外环混气腔和内环混气腔之间的中环混气腔,外环混气腔上设置有圆环形红外燃烧板,中间腔体内无二次空气补充,燃烧不充分,同时,点火针位于中环腔体内,溢液很容易流到点火针上,容易造成点火针的堵塞和熄火。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通过补充二次空气而使燃烧更为充分的半大气半红外式灶具燃烧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效引导溢液进入二次空气补充通道从而避免对燃烧区域造成影响的灶具燃烧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明火火焰稳定的灶具燃烧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减小热量散失的同时也防止热量传递至灶具内部的具有上述灶具燃烧器的灶具。

本发明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灶具燃烧器,包括

基座,具有呈环状的内环腔体、位于内环腔体外围且顶部敞口的外环腔体及位于内环腔体和外环腔体之间的中环腔体;

第一红外燃烧板,呈环状,设置在邻近所述外环腔体顶部位置而遮盖该外环腔体的顶部敞口,其上分布有第一火孔;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隔板,竖向设置在所述中环腔体内,且沿周向延伸而将所述中环腔体的内腔自外向内分隔成相互独立且顶部敞口的燃气通道和补气通道;

所述燃气通道具有燃气入口,所述补气通道在邻近底部的位置具有供二次空气进入的二次进风口;

中环火盖,覆盖在所述燃气通道的顶部敞口之上,其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燃气通道与外界的出火孔;及

补气通道盖,遮盖住所述补气通道的顶部敞口,并与所述补气通道一起形成补气室,其中,所述补气室具有供二次空气流出的二次出风口。

为了提高燃烧效率,所述二次出风口位于所述出火孔的下方。如此,经二次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向上流动而向中环火焰的根部补充二次空气,使得火焰燃烧地更加地充分。

补气通道盖上形成二次出风口的形式有多种,可以为直接开设在补气通道盖上,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但是优选地,所述补气通道盖包括内环壁和位于所述内环壁外围的外环壁,所述内环壁和外环壁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导流片,相邻两个导流片之间的间隙即为所述的二次出风口。

为了更好地向中环火盖的火焰补充二次空气,提高燃烧效率,每个所述导流片在周向上或/和径向上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并且各个导流片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相同。如此,经二次出风口的流出的风向上螺旋流动而为旋转风,一方面,防止二次空气外逸,使得二次空气流动的区域减小,以使二次空气在出火孔处停留更长的时间;另一方面,能够向中环火盖上的火焰根部补充二次空气,使得燃烧更加地充分从而提高了燃烧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述内环壁的顶部敞口对应内环腔体,且所述内环壁的顶部敞口之上覆盖有用来向所述补气通道盖导流溢液的导流板。

导流板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其中导流板的设计形式之一:所述导流板为整体呈向上凸起的多孔网片。

为了方便盛装溢液,防止溢液进入到后续的灶具内,所述外环壁的下周沿向内且向上弯折延伸形成有盛液槽。

为了增大内环腔体的有效热量以提高热效率,所述内环腔体邻近顶部位置设置有遮盖其顶部敞口的第二红外燃烧板,所述第二红外燃烧板上分布有第二火孔。如此,加热第二红外燃烧板,提高热效率。

为了在实现点火目的的同时防止熄火,所述基座上设置有点火针,所述内环腔体内部具有上下贯通的通道,所述通道的外周壁与内环腔体的内周壁之间围合形成供内环燃气进入的环形通道,所述点火针位于所述通道内、且部分延伸出所述通道而位于所述第二红外燃烧板和导流板之间。点火针隐藏在通道内,位于导流板的下方,防止溢液直接接触到点火针而出现熄火的现象。

燃气入口的设置位置有多种,但是优选地,所述基座上具有与所述燃气通道相流体连通的中环通道,所述中环通道的进口开设在所述基座的外周壁上,且该进口即为所述的燃气入口。

二次进风口的设置位置有多种,但是优选地,所述补气通道上下贯通,则补气通道的底部开口即为所述二次进风口。如此,能够对燃气通道补充二次空气而使燃烧更加地充分,提高燃烧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第三个技术问题,所述出火孔有多个,且沿周向间隔布置,各所述出火孔自下向上逐渐向所述补气通道盖的中心倾斜。将中环火盖的出火孔设置成内聚的结构,使其出火向内汇聚而具有自稳焰效果。

为了方便形成出火孔,所述中环火盖包括下盖和搁置在所述下盖之上的上盖,所述上盖呈倒置的锥斗状,其下表面沿周向间隔布置有多个凸筋,各所述凸筋沿着与径向具有锐角夹角的方向延伸,从而整体在周向上呈现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旋向,所述上盖、下盖及相邻两个凸筋之间形成所述的出火孔。通过将中环火盖的出火孔设置成同时内聚和旋转的结构形式,使其可以具有自稳焰的效果,又能有较好的二次空气补充效果,还可以实现自行传火。

为了防止溢液进入出火孔,所述上盖的内周缘竖向向上延伸形成颈部,并在邻近该颈部顶端的位置具有向内凸出的周向凸筋。如此,周向凸筋的存在,对溢液进行了一定的阻挡,防止溢液进入到出火孔而堵塞出火孔。

本发明解决上述第四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上述的灶具燃烧器的灶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灶具面板和内部具有空腔的聚能罩,所述灶具面板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燃烧器嵌设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聚能罩位于所述燃烧器的外围,并且所述聚能罩位于安装孔内的部分低于所述灶具面板。

为了进一步减小能量外泄,所述空腔内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分隔板,所述空腔被所述分隔板分隔成至少两个相互独立且上下布置的子腔室,所述分隔板的上表面为反射红外线的反射面。聚能罩通常为金属材质,由于金属导热和换热,位于分隔板下方的下层板还是有很高的温度,则会有红外线向下层辐射,而分隔板上反射面的存在,防止红外线向下层辐射,能够达到层层聚能而达到减小能量外泄的目的。

为了适应后续尖底锅和平底锅的加热,所述聚能罩的上下两个外表面中的其中一个外表面的内侧周沿低于外侧周沿,另一个外表面至少局部具有基本水平的搁置面。如此,能够实现对尖底锅和平底锅的加热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半大气半红外式灶具燃烧器的中环腔体内设置有补气通道和燃气通道,补气通道和燃气通道自内向外依次布置,通过补气通道向燃气通道的出火孔的火焰补充二次空气,使得燃烧更充分提高燃烧效率,并且补气通道上顶部补气通道盖的设置,对溢液进行一定的阻挡,而补气通道盖上的溢液也能在第一红外燃烧板的加热作用下碳化,减少溢液进入中环火盖的出火孔内而堵塞出火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补气通道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剖视图;

图5为中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剖视图;

图7为图5中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剖视图;

图10为聚能罩上放置有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聚能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灶具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3中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灶具部分结构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15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一个优选实施例。该实施例的灶具包括灶具面板10、燃烧器、聚能罩6及锅支架9。

如图13至图15所示,灶具面板10上开设有安装孔101,燃烧器嵌设在安装孔101内,聚能罩6局部设置在灶具面板10上且围住燃烧器,聚能罩6位于安装孔101内的部分低于灶具面板10;如图14和图15所示,聚能罩6内部中空形成有空腔61,空腔61内设置有分隔板62,分隔板62沿周向延伸且横向倾斜布置,则空腔61被分隔板62分隔成至少两个相互独立且上下布置的子腔室611;此外,分隔板62的上表面为反射红外线的反射面621。本实施例中,如图10至图12所示,聚能罩6的上下两个表面中的其中一个外表面为内侧周沿低于外侧周沿的倾斜面,该倾斜面为第一面6a,其中另一个外表面至少局部为基本呈水平的搁置面,搁置面为第二面6b;锅支架9设置在聚能罩6的第一面6a或第二面6b的其中一个上,且位于聚能罩6的上方,锅支架9沿周向间隔布置有至少两个支脚91。

如图1至图3所示,燃烧器包括基座1、第一红外燃烧板2、隔板13a、中环火盖3、补气通道盖4、第二红外燃烧板5、导流板及点火针8。

如图2至图5所示,基座1具有呈环状、且向上延伸的内环腔体11、位于内环腔体11外围的外环腔体12及位于内环腔体11和外环腔体12之间的中环腔体13,上述的内环腔体11、外环腔体12及中环腔体13的顶部均敞口。基座1上设置有三个混合气通道,分别为设置在基座1底部上的内环通道15、中环通道16及外环通道17,该内环通道15用来与内环引射管181相连接,且该内环通道15与内环腔体11相连通;中环通道16用来与中环引射管182相连接、且该中环通道16与中环腔体13相连通;外环通道17用来与外环引射管183相连接,且该外环通道17与外环腔体12相连通,如此,基座1可以接收引射管的混合气体。

如图2和图3所示,上述隔板13a竖向设置在中环腔体13内,且沿周向延伸而将中环腔体13的内腔分隔成相互独立且顶部敞口的燃气通道131和补气通道132,燃气通道131和补气通道132自外向内依次布置,燃气通道131与中环通道16相连通,补气通道132上下贯通,则补气通道132的底部开口即为补气通道132的二次进风口1321,二次进风口1321供二次空气进入。

如图2、图8和图9所示,补气通道132邻近顶部敞口的位置上遮盖有补气通道盖4,补气通道盖4呈环状,补气通道盖4与补气通道132一起形成补气室A,其中,补气室A具有供二次空气流出的二次出风口。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补气通道盖4包括内环壁41和位于内环壁41外围的外环壁42,外环壁42的下周沿向内且向上弯折延伸形成有用来盛装溢液的盛液槽421,内环壁41和外环壁42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导流片43,相邻两个导流片43之间的间隙即为二次出风口,二次出风口位于出火孔3a的下方。每个导流片43在周向上或/和径向上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并且各个导流片43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相同。如此,经二次出风口流出的二次空气为向上流动而形成的旋转风。一方面,防止二次空气外逸,使得二次空气流动的区域增大,以使二次空气在出火孔处停留更长的时间;另一方面,能够向中环火盖上的火焰根部补充二次空气,使得燃烧更加地充分从而提高了燃烧效率。此外,为了方便将溢液导流至补气通道盖上,如图1和图2所示,内环壁41的顶部敞口对应内环腔体11,且内环壁41的顶部敞口之上覆盖有用来向补气通道盖4导流溢液的导流板,本实施例中的导流板为整体呈向上凸起的多孔网片7,具体参见图1、图2、图14和图15所示。

如图8所示,燃气通道131与中环通道16相连通,中环通道16的进口即为燃气通道131的燃气入口1311;如图2、图14和图15所示,燃气通道131的顶部敞口之上覆盖有中环火盖3,中环火盖3上开设有连通燃气通道131与外界的出火孔3a,出火孔3a朝向补气通道132;具体地,中环火盖3包括下盖31和搁置在下盖31之上的上盖32,上盖32呈倒置的锥斗状,上盖32下表面沿周向间隔布置有多个凸筋33,各凸筋33沿着与径向具有锐角夹角的方向延伸,从而整体在周向上呈现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旋向,上盖32、下盖31及相邻两个凸筋33之间形成出火孔3a,如此,出火孔3a有多个且沿周向间隔布置并且各出火孔3a自下向上逐渐向补气通道盖4的中心倾斜;上述凸筋33的延伸方向与出火孔3a的延伸方向一致。此外,上盖32的内周缘竖向向上延伸形成颈部321,并在邻近该颈部321顶端的位置具有向内凸出的周向凸筋322,周向凸筋322的存在,对溢液进行了一定的阻挡,防止溢液进入到出火孔而堵塞出火孔。

如图2所示,上述的上盖32覆盖在中环腔体13上、并与外环腔体12之间围合形成外环混气室,第一红外燃烧板2呈环状且分布有第一火孔21,第一红外燃烧板2的厚度为10-12mm,第一火孔21强度0.15-0.5w/mm2;该第一红外燃烧板2设置在外环混气室内并且该第一红外燃烧板2遮盖外环混气室的顶部敞口,此外,第一红外燃烧板2自外向内逐渐向下倾斜,且位于出火孔3a的上方。当聚能罩的第一面6a朝上时,适合尖底锅搁置在其上,如此,第一红外燃烧板的辐射角系数增大,在锅底的有效加热面积大,尖底锅的底面加热均匀;当聚能罩的第二面6b朝上时,适合平底锅搁置在其上,如此,第一红外燃烧板的辐射角系数减小,平底锅底加热面积减小,避免加热平底锅时红外线外逸造成热能损失。

如图1、图2、图14和图15所示,上述内环腔体11内设置有遮盖其顶部敞口的第二红外燃烧板5,第二红外燃烧板5的顶面位于出火孔3a的上方,第二红外燃烧板5设置在邻近其顶部敞口的位置上,且第二红外燃烧板5上分布有第二火孔51,第二红外燃烧板5的厚度为10-12mm,第二火孔21的强度0.15-0.5w/mm2,第二红外燃烧板的开孔率和火孔强度均较低,则最小火力可以达到常规大气燃烧器的1/2-1/5。此外,内环腔体11内部具有上下贯通的通道111,通道111的外周壁与内环腔体11的内周壁之间围合形成供内环燃气进入的环形通道112,第二红外燃烧板5位于环形通道112内,如图2所示,点火针8位于通道111内且部分延伸出通道111而位于第二红外燃烧板5和多孔网片7之间。

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红外燃烧板和第二红外燃烧板均为由多个呈环状的多孔陶瓷板形成,还可以采用其他现有技术中的结构。

本发明所称的“流体连通”是指两个部件或部位(以下统一分别称为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即流体(气体、液体或两者的混合)能从第一部位沿着流动路径流动或/和被运送到第二部位,可以是所述的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直接相连通,也可以是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第三者间接连通,该第三者可以是诸如管道、通道、导管、导流件、孔、槽等流体通道、也可以是允许流体流过的腔室或以上组合。

2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民用建材防水卷材热熔用加热装置及加热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