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路堤过湿填料翻烘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文档序号:1517228 发布日期:2020-02-11 浏览:3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公路路堤过湿填料翻烘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Highway embankment over-wet filler turning and drying device and using method thereof ) 是由 邱祥 陈长睿 蒋煌斌 罗震宇 王卫锋 林天朝 黄振华 郑萍 于 2019-12-0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公路路堤过湿填料翻烘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推进车辆、动力系统和翻烘装置,推进车辆与翻烘装置机械连接,带动翻烘装置运动并为翻烘装置提供所需电能;动力系统与翻烘装置机械连接,为翻烘装置提供翻转动力;翻烘装置由铁皮箱、风扇、电热板、翻拌轮和犁刃组成,铁皮箱内部中空且其底部开放,风扇固定于铁皮箱顶部,电热板水平安装在铁皮箱内并位于风扇下方,翻拌轮和犁刃均固定于铁皮箱底部;犁刃设有多个,且在推进车辆正向前进方向上,犁刃位于翻拌轮前方。犁刃由连接杆、第一连接螺帽、第一转动轴、趾板连接钢片、趾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组成。解决了现有路堤过湿填料处理方法需要从外部引入热风源的问题。(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device for overturning and drying over-wet filler on a highway embankment and a using method thereof, wherein the device comprises a propelling vehicle, a power system and an overturning and drying device, wherein the propelling vehicle is mechan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overturning and drying device to drive the overturning and drying device to move and provide required electric energy for the overturning and drying device; the power system is mechan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turning and drying device and provides turning power for the turning and drying device; the turning and drying device consists of a sheet iron box, a fan, an electric heating plate, a turning and stirring wheel and a plough blade, wherein the sheet iron box is hollow inside, the bottom of the sheet iron box is open, the fan is fixed at the top of the sheet iron box, the electric heating plate is horizontally arranged in the sheet iron box and is positioned below the fan, and the turning and stirring wheel and the plough blade are both fixed at the bottom of the sheet iron box; the plurality of plough blades are arranged, and in the forward advancing direction of the propelled vehicle, the plough blades are positioned in front of the stirring wheel. The plough blade consists of a connecting rod, a first connecting nut, a first rotating shaft, a toe plate connecting steel sheet, a toe plate, a first baffle plate and a second baffle plate. The problem that a hot air source needs to be introduced from the outside in the conventional embankment over-wet filler treatment method is solved.)

公路路堤过湿填料翻烘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公路工程施工领域,涉及一种公路路堤过湿填料翻烘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南方地区规划了大量高速公路。由于南方湿热多雨,在公路工程施工中,路堤填料的含水率居高不下,极大的影响了施工进度,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快速降低路堤过湿填料的含水率,提高路堤填料的填筑速度,加快工程进度,传统方法多采用晾晒及换填的方法,晾晒法需要在阳光下进行,南方地区多为热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多雨,施工时段内会遇到连续降雨,翻晒效果不理想,换填法会产生大量的弃土,需要在取土场运输大量的换填土,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除此之外,工程上还尝试不同方法来处理路堤填料,使其能达到规定的压实要求即使路堤填料能达到最优含水率。例如在路堤过湿填料中添加石灰等固化材料并进行焖料,在路堤填料中添加碎石和三合土、采用电渗的方法疏干路堤填料水分,采用工程机械通过直接对路堤过湿填料施加强风来控制其含水率,或者将路堤过湿填料铲至搅拌箱内添加拌合料搅拌之后再通过热风将其喷出,达到换填的目的。或者将路堤过湿填料翻出后引入热风源,将过湿填料烘干。以上几种方法都能达到处理路堤过湿填料的目的,但是依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晾晒和焖料需要大量的时间,且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施工工期较长;

2、电渗的方法处理路堤填料水分时,施工过程中存在漏电、触电等安全风险;

3、添加碎土和三合土的施工工作量大,造价高;

4、将路堤过湿填料翻出后引入热风源,将过湿填料烘干,需要从外部引入热风源,且牵引机构与翻烘装置连接稳定性不高;

5、现有处理方式处理深度较浅,且难以在处理工程中自由控制工作深度,难以处理深层过湿填料,使得全路段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最优含水率分布不均匀。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路路堤过湿填料翻烘装置,以解决目前的施工方法施工时间长、工作量大、造价高、存在漏电、触电等安全风险的问题,将路堤过湿填料翻出后引入热风源烘干过湿填料的方法需要从外部引入热风源、牵引机构与翻烘装置连接稳定性差的问题,以及现有处理方法难以在处理工程中自由控制工作深度,使得全路段最优含水率分布深度不均匀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路路堤过湿填料翻烘装置的使用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公路路堤过湿填料翻烘装置,包括推进车辆、动力系统和翻烘装置,推进车辆与翻烘装置机械连接,带动翻烘装置运动并为翻烘装置提供所需电能;动力系统与翻烘装置机械连接,为翻烘装置提供翻转动力;

所述翻烘装置由铁皮箱、风扇、电热板、翻拌轮和犁刃组成,铁皮箱内部中空且其底部开放,风扇固定于铁皮箱顶部,电热板水平安装在铁皮箱内并位于风扇下方,翻拌轮和犁刃均固定于铁皮箱底部;犁刃设有多个,且在推进车辆正向前进方向上,犁刃位于翻拌轮前方。

进一步的,所述犁刃由连接杆、第一连接螺帽、第一转动轴、趾板连接钢片、趾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组成,第一连接螺帽设有两个且分别安装在连接杆底部左右两端,第一转动轴安装在两个第一连接螺帽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一第一连接螺帽内,趾板通过趾板连接钢片与第一转动轴固定连接,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位于趾板连接钢片两侧并成一定夹角固定在第一连接螺帽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犁刃通过换向装置固定连接在铁皮箱底部,换向装置由第二连接螺帽、第二转动轴、犁刃连接钢片、扇形活动块、第三挡板、第四挡板、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组成;第二连接螺帽设有两个且分别安装在铁皮箱底部;第二转动轴水平横向安装在两个第二连接螺帽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一第二连接螺帽内,第二转动轴经犁刃连接钢片与犁刃顶部即连接杆顶部固定连接;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位于连接杆顶部两侧并成一定夹角固定在第二连接螺帽的表面,且第三挡板位于连接杆后侧,第四挡板位于连接杆前侧,第一底板位于连接杆左侧并与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底部固定连接,第二底板位于连接杆右侧并与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底部固定连接,扇形活动块置于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上,并位于犁刃连接钢片和远离犁刃连接钢片的挡板之间,该远离犁刃连接钢片的挡板为第三挡板或第四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趾板在初始状态下平行于地面,所述趾板连接钢片与趾板相互垂直;

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成60°夹角固定在两个第一连接螺帽表面,第一挡板位于趾板连接钢片靠近趾板前部的一侧,第二挡板位于趾板连接钢片靠近趾板后部的一侧,且第一挡板与竖直面成-30°夹角安装在两个第一连接螺帽表面,第二挡板与竖直面成30°夹角安装在两个第一连接螺帽表面;

所述连接杆初始状态下位于第四挡板处,所述扇形活动块初始状态下位于犁刃连接钢片和第三挡板之间;

所述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成65°夹角固定在两个第二连接螺帽的表面,且第三挡板与竖直面成45°夹角固定在两个第二连接螺帽的表面,第四挡板与竖直面成-20°夹角固定在两个第二连接螺帽的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风扇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并均匀设置在铁皮箱顶部;

所述电热板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并竖向依次间隔设置在风扇下方;

所述翻拌轮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并均匀设置在铁皮箱底部;

所述翻拌轮由转轴和多个均匀分布的7字形钢片组成,转轴上从左至右每四个7字形钢片分为一组,每组的7字形钢片按0°、90°、180°、270°安装在转轴上;

所述犁刃与翻拌轮上的每组按0°、90°、180°、270°安装在转轴上的7字形钢片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系统由变速箱和电机组成,电机与推进车辆上的电源电连接,电机的输出端与变速箱的输入端机械连接,变速箱的输出端与翻拌轮的转轴机械连接;

所述电热板和风扇上均设有功率调节开关,所述电机上安装有电机调速器;

所述翻烘装置通过升降装置与推进车辆可升降连接;所述升降装置由凸字形钢板、升降辅助机构、液压千斤顶和液压控制装置组成,液压控制装置与液压千斤顶连接,用于调节液压千斤顶的行程;升降辅助机构上设有1~3个顶部和底部均开放的升降槽,升降槽的数量以及内部形状、大小均与凸字形钢板的数量以及形状、大小一致;凸字形钢板与铁皮箱固定连接,凸字形钢板从上或从下嵌入升降槽中,并可沿升降槽竖直运动;液压千斤顶安装在升降槽底部,并与位于升降槽中的凸字型钢板固定连接;

所述升降辅助机构上设有位于升降槽背部的高强螺栓安装孔,升降辅助机构经高强螺栓安装孔与推进车辆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所述推进车辆内部设有车辆热风源,其底部中间位置处设有热风出口和含水率测试仪;

所述铁皮箱靠近推进车辆的侧壁以及与该侧壁相对的侧壁底部均设有铁皮箱洞口。

进一步的,所述凸字形钢板经连接装置与铁皮箱固定连接,连接装置包括纵向竖直固定在铁皮箱上的1~3个长方形框架,每个长方形框架的对角线处固定有与该长方形框架构成至少两个矢量三角形的矩形钢管,相邻两相互平行且相隔一定间隔设置的长方形框架之间设有X形钢管,X型钢管的四个角与相邻两长方形框架的上、下中点一一对应连接;每个长方形框架远离铁皮箱的一侧均固定有一个凸字形钢板,且凸字形钢板底面均朝向推进车辆;

所述长方形框架均通过第一凹型钢槽和第二凹型钢槽固定在铁皮箱上,且第一凹型钢槽和第二凹型钢槽均与长方形框架相互垂直;第一凹型钢槽水平固定在铁皮箱靠近推进车辆的侧壁上距离其顶部1/3高度处,第二凹型钢槽水平固定在铁皮箱该侧壁距离其顶部2/3高度处;

所述翻烘装置和动力系统均固定在钢管支撑架上,所述钢管支撑架由第一方型钢管、第二方型钢管、第三方型钢管、第四方型钢管、第五方型钢管、第六方型钢管组成,第五方型钢管和第六方型钢管相互平行,第一方型钢管、第二方型钢管、第三方型钢管、第四方型钢管相互平行,第一方型钢管和第二方型钢管水平固定在第五方型钢管以及第六方型钢管的一端,第三方型钢管和第四方型钢管水平固定在第五方型钢管以及第六方型钢管的另一端,且第一方型钢管、第二方型钢管、第三方型钢管、第四方型钢管均垂直于第五方型钢管以及第六方型钢管,第一方型钢管与第二方型钢管相距一定间隔设置,第三方型钢管和第四方型钢管相邻贴合设置;

所述铁皮箱竖直固定在第二方型钢管、第五方型钢管和第六方型钢管组成的子框架上,变速箱固定在第一方型钢管、第二方型钢管和第五方型钢管组成的子框架上,电机安装在第一凹型钢槽靠近变速箱的一端,犁刃通过换向装置固定在第三方型钢管底部,即两个第二连接螺帽安装在第三方型钢管底部。

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公路路堤过湿填料翻烘装置的使用方法,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步骤S1:确定控制含水率:采用击实实验测得路堤填料的最优含水率;并采用动三轴实验测试动载荷加载条件下不同含水率路堤填料的累计塑性变形,得到动荷载下的高液限路堤填料的最优含水率;取上述两个实验得到的最优含水率的平均值±2%作为路堤填料的控制含水率;

步骤S2、确定施工参数:根据路堤的填筑厚度选择翻烘装置的入土工作深度,然后通过液压控制装置调节升降装置中液压千斤顶的行程,使翻烘装置的工作深度满足要求;在待施工区域选取试验路段,确定路堤过湿填料翻烘施工时的行车速度,以及电机、风扇和加热板的输出功率,即确定施工参数;

步骤S3、路堤施工:根据步骤S2确定的施工参数,按段对路堤过湿填料进行翻烘,推进车辆底部的含水率测试仪实时测量施工路段过湿填料的实际含水率,将其与控制含水率进行比较,对处理过后含水率大于控制含水率的路段进行二次施工。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动三轴实验的测试围压为10kPa、轴向应力比为1:0.5、动应力幅度为50kPa;

所述步骤S2确定施工参数是初步设定一个较小的行车速度,以及电机、风扇和加热板的输出功率,以确定好的工作深度对试验路段进行翻烘试验,然后根据推进车辆底部的含水率测试仪的读数调节行车速度,并通过电热板和风扇上的功率调节开关以及电机调速器,调节电机、风扇和电热板的输出功率,直至使处理过后的土体含水率达到控制含水率的要求;

所述步骤S3对处理过后含水率大于控制含水率的路段进行二次施工,是在推进车辆原行进路线上通过移动扇形活动块配合推进车辆的前后移动改变犁刃的工作方向并控制翻拌轮的转动方向,对过湿填料进行往复翻烘,直至达到控制含水率。

进一步的,所述依据推进车辆底部的含水率测试仪的读数调节行车速度,以及电机、风扇和电热板的输出功率的具体过程为:若处理后路堤过湿填料的实时含水率高于控制含水率,则提高风扇和电热板的输出功率继续以前期的行车速度前行一段距离处理路堤过湿填料,然后测量第二次处理的路堤过湿填料的实时含水率,若测得的实时含水率依旧过高,则继续提高风扇和电热板的输出功率处理路堤过湿填料并测量其经处理后的实时含水率,直至测得的实时含水率稳定在控制含水率;风扇和电热板的功率处于最高时,测得的实时含水率仍然过高,则打开车辆热风源,继续提高加热功率;若测得的实时含水率低于控制含水率,则提高车速以使其含水率值稳定在控制含水率。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连接装置和升降装置与推进车辆连接,升降装置的升降槽上设有多排螺孔,通过高强螺栓能够实现其与推进车辆之间的稳定连接,液压控制装置安装在车辆驾驶室,驾驶人员能够根据实际翻烘深度需求通过液压控制装置改变升降装置中液压千斤顶的行程,来调节翻烘装置的入土工作深度,解决了现有施工方法难以在处理工程中自由控制工作深度而使得全路段最优含水率分布深度不均匀的问题,保证了全路段最优含水率均匀分布在施工设计深度,过湿填料一次处理到位,在深度范围内无需二次施工,只要深度范围内的含水率达到最优含水率即可对该深度范围内的过湿填料直接进行摊铺压实,提高了施工效率,使得在路堤填筑中拥有充足的填料进行填筑。连接装置中设置了多个矢量三角形,以保证动力系统与翻烘装置的连接稳定性以及翻烘装置与推进车辆的连接稳定性,且凸字形钢板嵌和升级槽之间采用的嵌入式结构,使得升降槽限制凸字形钢板只能上下移动,同时设置风扇和电热板输出热能对过湿填料进行烘干,解决了将路堤过湿填料翻出后引入热风源烘干过湿填料的方法需要从外部引入热风源、牵引机构与翻烘装置连接稳定性差的问题。

(2)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犁刃能将天然状态下产生自重固结沉降的高液限土铲松,将深层过湿填料翻出,配合翻烘装置,可以在第一时间将过湿填料烘干并且可以降低翻拌轮刀片的损耗。动力系统可以给翻拌轮提供较大的工作扭矩,使翻拌轮可以逆时针转动(即转动方向与装置前进方向相反),提高碎土效率;翻烘装置在推进车辆的控制下可以来回处理施工路段,提高施工质量。铁皮箱内部中空,下部处于开口状态,能保证强劲的热风不流失,提高烘干效率,铁皮箱前后侧壁底部均预留了10cm高的洞口,可以提高填料进出其箱体的效率,整体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时间,且施工过程中不需要运输碎石和三合土,不需要安排额外的人力物力去处理过湿填料,不存在漏电、触电等安全风险,解决了目前采用晾晒和焖料的方法疏干路堤填料水分施工时间长、工作量大、造价高的问题。

(3)本发明实施例的犁刃设有转动轴,当车辆前进时,移动扇形活动快使连接杆带动趾板顺时针移动靠近第三挡板,使得犁刃与水平面成70°夹角,同时趾板前部上堆积土体,凸字形连接片与第二挡板接触使得趾板前部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为60°,进行翻土作业;当车辆倒退时,移动扇形活动快使连接杆带动趾板逆时针移动靠近第四挡板,使得犁刃反向与水平面成45°夹角,此时,犁刃与翻拌轮上的7字形钢片组间隔设置,同时趾板后部上会堆积土体导致凸字形连接片与第一挡板接触使得趾板后部反向与竖直面的夹角为60°进行翻土作业。通过转动轴的转动和挡板的限制可以实现犁刃的正向铲土和反向铲土转换,配合翻拌轮的正反转动,可以实现在原路线上的二次翻铲和烘干,以实现往复施工,大幅的简化了施工路线,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能适应各种复杂的施工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公路路堤过湿填料翻烘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公路路堤过湿填料翻烘装置中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公路路堤过湿填料翻烘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公路路堤过湿填料翻烘装置仰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公路路堤过湿填料翻烘设备中翻拌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公路路堤过湿填料翻烘设备中电热板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公路路堤过湿填料翻烘装置中铁皮箱内部结构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公路路堤过湿填料翻烘装置中铁皮箱正面开口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公路路堤过湿填料翻烘装置中犁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公路路堤过湿填料翻烘装置中犁刃下部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公路路堤过湿填料翻烘装置中犁刃上部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推进车辆,2.升降装置,3.连接装置,4.动力系统,5.翻烘装置,6.车辆热风源,7.含水率测试仪,8.第一方型钢管,9.第二方型钢管,10.第三方型钢管,11.第四方型钢管,12.第五方型钢管,13.第六方型钢管,14.第一凹型钢槽,15.第二凹型钢槽,16.第一长方形框架,17.第二长方形框架,18.第一凸字形钢板,19.第二凸字形钢板,20.X形钢管,21.铁皮箱,22.风扇,23.电热板,24.翻拌轮,25.犁刃,26.变速箱,27.链条,28.电机,29.皮带,30.升降辅助机构,31.液压千斤顶,32.液压控制装置,33.7字形钢片,34.翅片加热管,35.铁皮箱洞口,36.连接杆,37.第一连接螺帽,38.第一转动轴,39.趾板连接钢片,40.趾板,41.第一挡板,42.第二挡板,43.边梁,44.角柱,45.第二连接螺帽,46.第二转动轴,47.犁刃连接钢片,48.扇形活动块,49.第三挡板,50.第四挡板,51.第一底板,52.第二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公路路堤过湿填料翻烘装置,如图1~4所示,包括推进车辆1、动力系统4和翻烘装置5,推进车辆1与翻烘装置5机械连接,带动翻烘装置5运动并为翻烘装置5提供所需电能;动力系统4与翻烘装置5机械连接,为翻烘装置5提供翻转动力。翻烘装置5由铁皮箱21、风扇22、电热板23、翻拌轮24和犁刃25组成,铁皮箱21内部中空且其底部开放;风扇22固定于铁皮箱21顶部,电热板23水平安装在铁皮箱21内并位于风扇22下方0.2~0.3m处;翻拌轮24水平安装在铁皮箱21底部并与铁皮箱21靠近推进车辆1的侧壁相互平行;犁刃25固定于铁皮箱21远离推进车辆1的一侧底部、翻拌轮24前方(以推进车辆1前进方向为参考),且犁刃25与水平方向夹角为70°,风扇2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并均匀设置在铁皮箱21顶部。

动力系统4由变速箱26和电机28组成,电机28与变速箱26通过皮带29传动,变速箱26与翻拌轮24通过链条27传动,给翻拌轮24提供动力,带动翻拌轮24朝向与推进车辆1前进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击碎填料。如图5所示,翻拌轮24由转轴和多个均匀分布的7字形钢片33组成,转轴上从左至右每四个7字形钢片33分为一组,每组的7字形钢片33按0°、90°、180°、270°安装在转轴上;每个7字形钢片33之间的间距为15cm,每组之间的间距为15cm,第一组7字形钢片33距离翻拌轮24最左端17.5cm,最后一组7字形钢片33距离翻拌轮24最右端17.5cm,按0°和90°安装的7字形钢片33的刀头方向向右,按180°以及270°安装的7字形钢片33的刀头方向向左。翻拌轮24的数量至少为一个,且当其数量大于1时,多个翻拌轮24相互平行并均匀设置在铁皮箱21底部。

如图6所示,电热板23由干烧型的翅片加热管34均匀分布组成,电热板23和风扇22上均设有功率调节开关,电热板23的功率调控范围为0~5000W,风扇22的功率调控范围为0~400W,电机28上安装有电机调速器,电机28的功率调控范围为60~180W。

如图9~10所示,犁刃25由连接杆36、第一连接螺帽37、第一转动轴38、趾板连接钢片39、趾板40、第一挡板41和第二挡板42组成,连接杆36为矩形钢条,第一连接螺帽37设有两个且分别安装在连接杆36底部左右两端;第一转动轴38安装在两个第一连接螺帽37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一第一连接螺帽37内,趾板40通过趾板连接钢片39与第一转动轴38固定连接,且趾板连接钢片39与趾板40相互垂直;第一挡板41和第二挡板42分别与竖直平面成30°夹角位于趾板连接钢片39两侧并固定在第一连接螺帽37表面,即第一挡板41和第二挡板42之间的夹角为60°。且第一挡板41位于趾板连接钢片39靠近趾板40前部的一侧,第二挡板42位于趾板连接钢片39靠近趾板40后部的一侧。当推进车辆1前进时,趾板40前部上堆积土体,土体作用趾板40前部,使得趾板连接钢片39顺时针转动30°至第二挡板42处,进行翻土作业。

如图9和图11所示,犁刃25通过换向装置固定连接在铁皮箱21底部,换向装置由第二连接螺帽45、第二转动轴46、犁刃连接钢片47、扇形活动块48、第三挡板49、第四挡板50、第一底板51和第二底板52组成。第二连接螺帽45设有两个且分别安装在铁皮箱21底部,第二转动轴46水平横向安装在两个第二连接螺帽45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一第二连接螺帽45内,第二转动轴46经犁刃连接钢片47与犁刃25顶部即连接杆36顶部固定连接。第三挡板49和第四挡板50位于连接杆36顶部两侧并成65°夹角固定在两个第二连接螺帽45的表面,具体的,第三挡板49与竖直面成45°夹角固定在两个第二连接螺帽45的表面,第四挡板50与竖直面成-20°夹角固定在两个第二连接螺帽45的表面,且第三挡板49位于连接杆36顶部后侧(靠近趾板40后部的一侧),第四挡板50位于连接杆36顶部前侧(靠近趾板40前部的一侧)。第一底板51位于连接杆36顶部左侧(以其前侧即靠近趾板40前部的一侧为基准)并与第三挡板49和第四挡板50底部固定连接,第二底板52位于连接杆36顶部右侧(以其前侧即靠近趾板40前部的一侧为基准)并与第三挡板49和第四挡板50底部固定连接,扇形活动块48置于第一底板51和第二底板52上,并位于犁刃连接钢片47和远离犁刃连接钢片47的挡板之间,该远离犁刃连接钢片47的挡板指第三挡板49或第四挡板50。推进车辆1前进时,连接杆36与第四挡板50相贴,扇形活动块48位于犁刃连接钢片47和第三挡板49之间,用以支撑固定连接杆36,使连接杆36与水平面成70°夹角进行翻土工作。推进车辆1倒车时,手动将扇形活动块48取出,继续前进0.5米,前方土体作用在连接杆36上使得连接杆36顺时针转动65°至第三挡板49处,然后将扇形活动块48置于犁刃连接钢片47和第四挡板50之间,用以支撑固定连接杆36,使连接杆36与水平面成45°夹角进行反向翻土工作。此时,趾板40后部上堆积土体,土体作用趾板40后部,使得趾板连接钢片39逆时针转动30°至第一挡板41处,进行翻土作业。在推进车辆1倒车工作完成后需要再次前进作业时,将扇形活动块48取出,继续倒车0.5米,后方土体作用在连接杆36上使得连接杆36逆时针转动65°至第四挡板50处,再将扇形活动块48置于犁刃连接钢片47和第三挡板49之间,然后开车前进。趾板40的初始位置为水平位置,扇形活动块48的初始位置在犁刃连接钢片47和第三挡板49之间。第一底板51和第二底板52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连接杆36的宽度,使得连接杆36在第一挡板41和第二挡板42之间可以自由绕第二转动轴46转动,扇形活动块48的长度大于第一底板51和第二底板52之间的距离。

犁刃25与翻拌轮24上的每组7字形钢片33间隔设置,翻拌轮24上的7字形钢片33设有三组,每组7字形钢片33在翻拌轮24的转轴上的占据的长度为45cm,每组之间间隔15cm,犁刃25的宽度小于等于5cm,犁刃25共4块,第一块犁刃25距离翻烘装置5左侧10cm,第四块犁刃25距离翻烘装置5右侧10cm,相邻两块犁刃25相距60cm,使得犁刃25和翻拌轮24互不干涉,此处犁刃25间的距离从其中轴线开始计算。

翻烘装置5通过升降装置2与推进车辆1可升降连接,使得翻烘装置5的高度可调。如图3所示,升降装置2由凸字形钢板、升降辅助机构30、液压千斤顶31和液压控制装置32组成。凸字形钢板经连接装置3与铁皮箱21固定连接,升降辅助机构30上设有顶部和底部均处于开放状态的升降槽,升降槽内部形状、大小与凸字形钢板的形状、大小均一致,升降槽和凸字形钢板的数量相同,均为1~3个;凸字形钢板可从上或从下嵌入升降槽中,并可沿升降槽竖直运动,本实施例设有两个凸字形钢板,分别是第一凸字形钢板18和第二凸字形钢板19。升降槽背部设有高强螺栓安装孔,升降辅助机构30通过升降槽背部的高强螺栓安装孔固定在推进车辆1上。液压千斤顶31安装在升降槽底部,并与位于升降槽中的凸字型钢板固定连接,液压控制装置32安装在推进车辆1的驾驶室,驾驶室的驾驶员通过液压控制装置32调节液压千斤顶31的行程(液压控制装置32与液压千斤顶31的连接属于本领域公知的内容,此处不做具体描述),使得凸字形钢板在升降槽内上下移动,进而控制翻烘装置5的高度,调节翻烘装置5的工作深度,其工作深度的调节范围在0~0.6米。

高强螺栓的形状、连接构造与普通螺栓基本相同,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普通螺栓连接依靠杆身承压和抗剪来传递剪力,在扭紧螺帽时螺栓产生的预拉力很小,其影响不予考虑;高强螺栓连接的工作原理是有意给螺栓施加很大的预拉力,使被连接件接触面之间产生挤压力,因而垂直于螺杆方向有很大摩擦力,依靠这种摩擦力来传递连接剪力。高强螺栓的预拉力是通过扭紧螺帽实现的,普通高强螺栓一般采用扭矩法、转角法。扭剪型高强螺栓则采用扭断螺栓尾部以控制预拉力。

如图2所示,连接装置3包括纵向竖直固定在铁皮箱21上的第一长方形框架16和第二长方形框架17,第一长方形框架16和第二长方形框架17相互平行且相隔一定间隔设置,第一长方形框架16和第二长方形框架17之间设有用于固定支撑两者的X形钢管20,X型钢管20的四个角与第一长方形框架16的上、下两个中点以及第二长方形框架17的上、下两个中点一一对应连接。为提高连接装置3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在第一长方形框架16和第二长方形框架17的至少一条对角线处分别固定有一矩形钢管,其和第一长方形框架16、第二长方形框架17构成至少两个矢量三角形。第一凸字形钢板18固定在第一长方形框架16远离铁皮箱21的一侧,第二凸字形钢板19固定在第二长方形框架17远离铁皮箱21的一侧,第一凸字形钢板18和第二凸字形钢板19的较大表面均朝向推进车辆1。第一长方形框架16和第二长方形框架17与铁皮箱21靠近其的一侧距离相等,本水实例中均为0.6m,可根据实际工程情况自行设定该距离。

另外,第一长方形框架16和第二长方形框架17均通过第一凹型钢槽14和第二凹型钢槽15固定在铁皮箱21上,第一凹型钢槽14和第二凹型钢槽15横向固定在铁皮箱21上,且第一凹型钢槽14和第二凹型钢槽15均与第一长方形框架16以及第二长方形框架17相互垂直。具体地,第一凹型钢槽14水平固定在铁皮箱21靠近推进车辆1的侧壁上距离其顶部1/3高度处,第二凹型钢槽15水平固定在铁皮箱21该侧壁距离其顶部2/3高度处。

为保证翻烘装置5的稳定性,可将铁皮箱21和变速箱26固定在钢管支撑架上,将犁刃25固定在钢管支撑架底部远离推进车辆1一侧。具体的,钢管支撑架由第一方型钢管8、第二方型钢管9、第三方型钢管10、第四方型钢管11、第五方型钢管12、第六方型钢管13组成,第五方型钢管12和第六方型钢管13规格相同且相互平行,第一方型钢管8、第二方型钢管9、第三方型钢管10、第四方型钢管11规格相同且相互平行,第一方型钢管8和第二方型钢管9相距一定间隔水平固定在第五方型钢管12以及第六方型钢管13一端,第三方型钢管10和第四方型钢管11水平固定在第五方型钢管12以及第六方型钢管13另一端,且第一方型钢管8、第二方型钢管9、第三方型钢管10、第四方型钢管11均垂直于第五方型钢管12以及第六方型钢管13,更具体的,第一方型钢管8和第二方型钢管9固定在第五方型钢管12和第六方型钢管13内侧,第一方型钢管8与第五方型钢管12端头表面平齐,第三方型钢管10和第四方型钢管11固定在第五方型钢管12和第六方型钢管13上表面。第一方型钢管8与第二方型钢管9相距一定间隔设置,第三方型钢管10和第四方型钢管11相邻贴合设置。铁皮箱21竖直固定在第二方型钢管9、第五方型钢管12和第六方型钢管13组成的子框架上,变速箱26固定在第一方型钢管8、第二方型钢管9和第五方型钢管12组成的子框架上,电机28安装在第一凹型钢槽14靠近变速箱26的一端。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型钢管8与第二方型钢管9间隔0.4m,在该0.4米的空间上需要安装变速箱26、长方形框架,距离低于0.4米会使变速箱26安装不稳定,大于0.4米会增加第五方型钢管12、第六方型钢管13、第一长方形框架16和第二长方形框架17的弯矩,该距离与变速箱26的尺寸相匹配,其可根据实际变速箱26的尺寸进行调整。多个犁刃25均通过与其对应的换向装置固定在第三方型钢管10底部,即每个换向装置的两个第二连接螺帽45安装在第三方型钢管10底部。第一长方形框架16、第二长方形框架17竖直安装在第一方型钢管8和第二方型钢管9之间,且其底边与第五方型钢管12平行。第一方型钢管8、第二方型钢管9、第三方型钢管10、第四方型钢管11、第一凹型钢槽14和第二凹型钢槽15的长度与铁皮箱21的长度相等。第五方型钢管12的外侧壁与第六方型钢管13的外侧壁的间距等于铁皮箱21的长度。

推进车辆1为拖拉机,其通过高强螺栓与升降装置2相连接,其内部设有车辆热风源6(推进车辆1内部的空调系统),当翻烘装置5的最大加热功率还无法达到降湿效果时,打开车辆热风源6进行辅助烘干。其底部中间位置处设有热风出口和含水率测试仪7,具体的,为便于施工,含水率测试仪7可选择具有显示含水率读数功能的含水率测试仪,以测量填料的含水率。

铁皮箱21为长方体结构,如图7所示,其内部由边梁43组成长方形框架,长方形框架的四个角分均竖直固定有角柱44,形成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框架外包裹有铁皮,角柱44和边梁43均采用矩形钢管。如图8所示,铁皮箱21靠近推进车辆1的侧壁以及与该侧壁相对的侧壁底部均设有高为10cm的铁皮箱洞口35,以提高填料进出其箱体的效率,该铁皮箱洞口35的高度可依据实际施工需求及状况设置。

本实施例该提供一种公路路堤过湿填料翻烘装置的使用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S1:确定控制含水率:采用击实实验测得路堤填料的最优含水率,采用动三轴实验测试动载荷加载条件下,不同含水率路堤填料的累计塑性变形,得到动荷载下的高液限路堤填料的最优含水率;取上述两个实验得到的最优含水率的平均值±2%作为路堤填料的控制含水率;采用动三轴实验测试围压为10kPa、轴向应力比为1:0.5(三轴试样的主应力与侧应力之比,侧向土压力系数为0.5)、动应力幅度为50kPa条件下,不同含水率路堤填料的累计塑性变形。

考虑到施工完成后,路堤路基会受到动荷载的扰动,所以进行动荷载实验,测得土体在动荷载作用下的累计塑性变形,得到其最优含水率,取动荷载实验所得路堤填料最优含水率与击实实验所得路堤填料最优含水率的平均值作为控制含水率,更符合工程实际,在公路填筑完成之后受到动荷载的影响更小,更加稳定。

步骤S2:确定施工参数:在待施工区域选取20~30m路段作为试验路段,根据路堤的填筑厚度选择翻烘装置5的入土工作深度,调节升降装置2中的液压千斤顶31的行程,使得翻烘装置5的工作深度满足要求。设定一个较小的行车速度,以及电机28、风扇22和加热板23的输出功率,以确定好的工作深度对试验路段进行翻烘试验,根据推进车辆1底部的含水率测试仪7的读数逐渐调节行车速度,以及电机28、风扇22和电热板23的输出功率,使处理过后的土体含水率达到控制含水率的要求,并将此时的行车速度,以及电机28、风扇22和加热板23的输出功率作为后续路堤过湿填料翻烘施工的施工参数。

步骤S2依据推进车辆1底部的含水率测试仪7的读数逐渐调节行车速度,以及电机28、风扇22和电热板23的输出功率的具体过程为:若处理后路堤过湿填料的实时含水率高于控制含水率,则提高风扇22和电热板23的输出功率继续以前期的行车速度前行一段距离处理路堤过湿填料,然后测量第二次处理的路堤过湿填料的实时含水率,若测得的实时含水率依旧过高,则继续提高风扇22和电热板23的输出功率处理路堤过湿填料并测量其经处理后的实时含水率,直至测得的实时含水率稳定在控制含水率;风扇22和电热板23的功率处于最高时,测得的实时含水率仍然过高,则打开车辆热风源6,继续提高加热功率;若测得的实时含水率低于控制含水率,则提高车速以使其含水率值稳定在控制含水率。

步骤S3:路堤施工:根据步骤S2所确定的施工参数,取200~300m作为一个施工段,对路堤过湿填料进行处理,推进车辆1底部的含水率测试仪7每隔5~10m测量一次含水率,处理完成之后,统计含水率的变化曲线,将其与控制含水率进行比较;对于处理过后含水率大于控制含水率的路段进行二次施工,在车辆原行进路线上控制犁刃25的工作方向并配合翻拌轮24的反向转动,对过湿填料进行往复翻烘,直至达到控制含水率。

因为不同路段的土壤的分布情况可能有变化,因此通过统计的含水率的变化曲线可以知道哪些路段没有成功降湿,以使后续的施工可以针对未降湿成功的路段进行二次处理,保证全路段含水率稳定在控制含水率。

翻烘处理完成后的路堤填料达到了最佳压实要求,可以配套工程压实机械进行路堤填筑。晾晒和焖料等施工方法需要在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晾干的效果,本装置由推进车辆1推进可直接对过湿填料进行处理,每小时可处理300~500m的施工路段,处理完成后的过湿填料可以直接进行摊铺压实,施工时间短,施工效率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2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用于公路补修的沥青运输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