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及收割机

文档序号:1617682 发布日期:2020-01-10 浏览:3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联合收割机及收割机 (Combine harvester and harvester ) 是由 森胁崇文 冈本秀三 相田宙 熊谷雅行 一二三庆城 吉田卓哉 片山靖彦 林茂幸 小柳大 于 2018-06-2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具备具有存积被脱谷处理的谷粒的存积空间并且在该存积空间的下方具有能够排出谷粒的排出部的存积用仓斗(25),在俯视时与存积用仓斗(25)重叠的状态下,在存积用仓斗(25)的下方的区域具备燃料罐(41)。(The grain threshing device is provided with a storage hopper (25) which is provided with a storage space for storing grains subjected to threshing and a discharge part capable of discharging the grains below the storage space, and the fuel tank (41) is arranged in a region below the storage hopper (25) in a state of being overlapped with the storage hopper (25) in a plan view.)

联合收割机及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及收割机。

背景技术

〔第一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特开2014-183815号公报公开了如下联合收割机:作为收割机的一例,在机体的前部具备驾驶部,以位于驾驶部的后侧的状态具备存积仓斗(文献的“谷粒存积仓斗”),以位于该存积仓斗的后侧的状态具备燃料罐。

〔第二背景技术〕

此外,日本特开2014-183815号公报所公开的收割机中,脱谷装置和存积仓斗被以横向排列的状态设置,在将谷粒存积仓斗的前部侧及后部侧支承的状态下具备前后一对仓斗支承框。该仓斗支承框将作为一根棒状部件的圆管材弯成大致L字形地形成,一端侧与脱谷装置连结,另一端侧支承于机体框。借助该结构,存积仓斗被仓斗支承框遍及前后地支承。

〔第三背景技术〕

进而,日本特开2014-183815号公报所公开的收割机中具备支承于仓斗支承框的引导部(文献的“引导部件”)。引导部构成为将棒状部件大致L字形地弯曲形成,引导部的基端侧部位被摆动自如地支承于仓斗支承框的前部,引导部的自由端侧沿着机体前后方向。在引导部的自由端侧附设由软质材料构成的缓冲部件(文献的“保护部件”),筒状的缓冲部件外嵌于引导部的棒状部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838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第一问题〕

在上述的以往结构中,作为大型的部件的燃料罐的整体以位于存积仓斗的后侧的状态被配备,所以相应地,呈燃料罐向机体后方突出的状态,有机体前后长变长或燃料罐与田埂等障碍物接触而损伤的可能。

因此,在上述的结构的联合收割机中希望燃料罐的配置结构的改善。

〔第二问题〕

在上述的收割机中,为仓斗支承框的前后两端部与脱谷装置连结的结构,所以存积仓斗的前后长度在脱谷装置的前后长度的范围内被限定。因此,上述的仓斗支承框为难以为了使谷粒的存积量增加而将存积仓斗沿前后延长的结构。

鉴于上述的实际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相对于存积仓斗和脱谷装置的位置关系提高存积仓斗的配置的自由度的收割机。

〔第三问题〕

在上述的收割机中,引导部仅设置于靠近存积仓斗的前部的部位,并非能够挡住位于靠近存积仓斗的后部的位置的作业者的结构。因此,位于靠近存积仓斗的后部的位置的作业者不被引导部挡住,在装袋作业的作业性、作业环境上有改善的余地。

为了实现这样的改善,也考虑使引导部在仓斗支承框的前后两端摆动自如地支承的结构,但若采用棒状部件弯曲形成为U字形且U字形的两端部被支承于仓斗支承框的引导部,则难以使筒状的缓冲部件原样地外嵌于棒状部件。

鉴于上述的实际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引导部、缓冲部件的组装容易且装袋作业的作业性、作业环境提高的收割机。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第一问题〕的方案,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具备存积仓斗,前述存积仓斗具有存积被脱谷处理的谷粒的存积空间,并且在该存积空间的下方具有能够排除谷粒的排出部,在俯视时与前述存积仓斗重叠的状态下,在前述存积仓斗下的区域具备燃料罐。

存积仓斗位于上部侧,在存积仓斗的下方,形成有用于将被从排出部排出的谷粒用谷粒容纳袋等回收的作业区域。此外,存积仓斗形成为上侧宽度较大而越往下方侧宽度顺次变小的下窄状,使得容易将谷粒流下排出。

并且,在存积仓斗的下方的区域具备燃料罐。即,如上所述地形成为下窄状,有效利用下侧具有空闲区域的存积仓斗下的区域而具备燃料罐。

这样,在存积仓斗下的区域具备燃料罐,由此抑制燃料罐的向机体后部侧的突出量,且使大型的燃料罐的外表面的大多部分位于机体内侧而能够减少向田埂等障碍物的接触的可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燃料罐从前述存积仓斗的后端部向后侧突出。

根据本方案,燃料罐的后部从存积仓斗的后端部向后侧突出,所以若预先在该部位形成供油口,则能够从机体后部侧效率较好地进行供油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燃料罐在靠前述存积仓斗的机体左右方向一侧的位置以从前述存积仓斗的后端部向后侧突出的状态装备,在前述存积仓斗的后侧且在靠机体左右方向另一侧的位置具备作业台。

根据本方案,相对于燃料罐进行燃料补给的情况下,能够在不将容纳有燃料的燃料容器载置于作业台而施加重量负担的状态下轻松地相对于燃料罐进行燃料补给。

作业台位于存积仓斗的靠机体左右方向另一侧的位置,燃料罐位于存积仓斗的靠机体左右方向一侧的位置,所以呈燃料容器和燃料罐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状态,容易将供油用的软管连接等,供油作业容易进行。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支承前述存积仓斗的上下朝向的仓斗支承框被以从机体框立起设置的状态装备,前述作业台被以从前述仓斗支承框的后端部向后侧突出的状态支承于前述仓斗支承框。

根据本方案,能够借助用于支承存积仓斗的牢固的仓斗支承框将作业台稳定地支承。作业台从仓斗支承框的后端部向后侧突出,所以不会妨碍将被从排出部排出的谷粒用谷粒容纳袋等回收的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作业台被以相对于机体框向上方离开的状态设置,在前述作业台和机体框之间,具备对存积于前述燃料罐的燃料进行作用的燃料用辅助机。

根据本方案,作业台被设置于比机体框靠上方的高的位置,所以在载置于作业台的燃料容器和燃料罐的供油口之间的上下位置的偏离变少,容易进行供油作业。并且,在作业台和机体框之间,即,在比机体框靠上且位于作业台下并且位于与俯视时作业台重叠的位置具备燃料用辅助机。燃料用辅助机例如是将燃料所含的灰尘除去的油过滤器等。

作业台处于与燃料用辅助机在俯视时重叠那样的位置,所以在障碍物接近的情况下,作业台比燃料用辅助机先与障碍物接触,所以作为保护部件发挥功能而容易避免燃料用辅助机损伤。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机体框的相对于支承有前述燃料罐的部位在机体左右方向上相邻的位置形成有平衡配重安装部。

借助存积仓斗存积谷粒的类型的联合收割机中,例如,与借助矩形箱状的谷粒罐存积谷粒并且借助螺纹杆输送机式的谷粒排出装置使谷粒排出的罐式的联合收割机相比,谷粒存积部位的重量变轻。

并且,若设想将罐式的联合收割机和机体框等共用,则机体左右方向上的重量平衡容易不平衡。

根据本方案,在燃料罐的机体左右方向上相邻的位置形成有平衡配重安装部,所以若将配重载置于此,则能够将如上所述那样的重量平衡的不平衡修正来进行重量平衡的改善。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将收割谷秆脱谷处理的脱谷装置被以与前述存积仓斗在机体左右方向上排列的状态装备,前述燃料罐被装备于前述存积仓斗下的区域的机体左右方向上靠近前述脱谷装置的位置,且在机体前后方向上被装备于机体后部侧的位置。

根据本方案,燃料罐在机体左右方向上,相对于存积仓斗位于靠脱谷装置的位置,即,位于脱谷装置和存积仓斗的排列方向的中间侧。此外,燃料罐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相对于存积仓斗位于机体后部侧。

即,燃料罐装备于靠机体左右方向中央且位于机体后部侧的位置,在不会破坏机体左右方向上的重量平衡的情况下,容易从机体后方侧进行补给作业等。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支承前述存积仓斗的上下朝向的仓斗支承框被以从机体框立起设置的状态装备,在前述仓斗支承框具备位于前述脱谷装置侧且位于前后两侧的多个支柱,以遍及前侧的前述支柱和后侧的前述支柱的状态且从机体框立起的状态具备壁部件,配线或配管或该二者穿过前述脱谷装置或前述燃料罐的某个与前述壁部件之间的区域。

根据本方案,遍及仓斗支承框的位于脱谷装置侧的前后的支柱具备壁部件。在存积仓斗的下方,形成用于将谷粒用容纳袋等回收的作业区域,在该作业区域,多个容纳袋被以待机状态装备。这样的作业区域、配线或配管或该二者(以下有时称作配线等的情况)穿过的区域被壁部件间隔,所以容纳袋等与配线等接触,能够将配线等损伤防范于未然。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壁部件具有在机体前后方向观察时越靠上方侧越位于前述脱谷装置侧的倾斜姿势的倾斜面部、与该倾斜面部的上侧相连而朝向上方延伸的纵面部,在被前述倾斜面部和机体框包围的区域形成有前述配线或前述配管或该二者穿过的空间。

根据本方案,由倾斜面部和机体框包围的区域在机体前后方向观察为大致三角形状的空间,与倾斜面部的上侧相连的纵面部位于靠脱谷装置侧的状态下。即,配线等通过区域位于存积仓斗的下方的作业区域的脱谷装置侧的下侧的角部,并且纵面部靠脱谷装置侧,所以能够尽可能宽地使用存积仓斗的下方的作业区域,同时能够将配线等良好地收纳。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比后侧的前述支柱靠后侧且相对于前述燃料罐在与前述脱谷装置在机体左右方向上相反的一侧,具备对存积于前述燃料罐的燃料进行作用的燃料用辅助机,前述配线或前述配管或该二者与前述燃料用辅助机连接。

根据本方案,存积于燃料罐的燃料穿过配管被向发动机供给。

此时,燃料用辅助机作用于燃料,例如,进行灰尘的除去、水分的分离等处理。发动机与燃料罐相比装备于机体前部侧,所以被穿过被倾斜面部和机体框包围的区域的配管向发动机供给。此外,配管以外若燃料用辅助机电气地动作的话,则借助穿过由倾斜面部和机体框包围的区域的配线与机体前部侧的电气机器等连接。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第二问题〕的方案,本发明的收割机具备脱谷装置、存积仓斗、仓斗支承框,前述脱谷装置以偏向机体左右方向一侧的状态设置,将收割谷秆脱谷处理,前述存积仓斗以偏向机体左右方向另一侧的状态及与前述脱谷装置横向排列的状态设置,且具有存积被脱谷处理的谷粒的存积空间及设置于存积空间的下方而能够将前述谷粒排出的排出部,前述仓斗支承框支承前述存积仓斗,在前述仓斗支承框具备前部纵框、后部纵框、前后朝向框、连结框,前述前部纵框被从机体框立起设置,并且支承前述存积仓斗的前部,前述后部纵框被从前述机体框立起设置,并且支承前述存积仓斗的后部,前述前后朝向框将前述前部纵框的上部和前述后部纵框的上部相连,前述连结框将前述前后朝向框的前后中间部和前述脱谷装置相连。

根据本发明,前部纵框及后部纵框被包括于仓斗支承框的结构,前部纵框和后部纵框被前后朝向框连结。因此,仓斗支承框的刚性被前后朝向框遍及前后地提高。此外,仓斗支承框的前端部与脱谷装置的前端部相比位于前侧的情况下、仓斗支承框的后端部与脱谷装置的后端部相比位于后侧的情况下,前后朝向框的前后中间部和脱谷装置也被连结框连结,由此,仓斗支承框能够相对于脱谷装置连结。因此,本发明中,为使谷粒的存积量增加而能够将存积仓斗沿前后延长。结果,相对于存积仓斗和脱谷装置的位置关系,实现存积仓斗的配置的自由度提高的收割机。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前述仓斗支承框具备从前述前部纵框的上部向机体横向外侧延长并且支承前述存积仓斗的前部的前侧横向框、从前述后部纵框的上部向机体横向外侧延长并且支承前述存积仓斗的后部的后侧横向框,前述前后朝向框遍及前述仓斗支承框的与前述前侧横向框的支承前述存积仓斗的前支承部相比位于前述脱谷装置侧的部分、前述仓斗支承框的与前述后侧横向框的支承前述存积仓斗的后支承部相比位于前述脱谷装置侧的部分。

根据本方案,前后朝向框被比前支承部及后支承部靠脱谷装置侧地配置。即,前后朝向框被相对于存积仓斗配置于与机体横向外侧相反的一侧。因此,和前后朝向框与存积仓斗相比位于机体横向外侧的结构比较,不会妨碍在比存积仓斗靠机体横向外侧作业的作业者,仓斗支承框的刚性提高。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前侧横向框从前述前部纵框的上部延长至前述脱谷装置,被支承于前述脱谷装置,前述后部纵框被比前述脱谷装置靠后侧地立起设置,且前述后侧横向框不向前述脱谷装置侧延长,前述连结框将前述前后朝向框的靠后部的部分和前述脱谷装置的靠后部的部分相连。

根据本方案,仓斗支承框被前侧横向框和连结框牢固地支承于脱谷装置。此外,后侧横向框不向脱谷装置侧延长,连结框与靠脱谷装置的后部的部分相连,所以即使在存积仓斗的后端部位于比脱谷装置的后端部靠后侧的位置的情况下,存积仓斗也经由仓斗支承框被牢固地支承于脱谷装置,能够抑制存积仓斗的机体横向的振动。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前后朝向框将前述前部纵框和前述前侧横向框的连结部位、前述后部纵框和前述后侧横向框的连结部位相连。

根据本方案,前后朝向框在两个部位的连结部位相连,所以能够为在前部纵框的大致正上方和后部纵框的大致正上方设置前后朝向框的结构,前后朝向框的支承构造稳定。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前部纵框的上端部连结于前述前侧横向框的下表面部,且前述后部纵框的上端部连结于前述后侧横向框的下表面部,前述前后朝向框是将前述前侧横向框的上表面部和前述后侧横向框的上表面部相连的板状框。

根据本方案,前侧横向框及前后朝向框的前端部被连结于前部纵框上,后侧横向框及前后朝向框的后端部被连结于后部纵框上。即,前侧横向框及前后朝向框被前部纵框从正下方支承,后侧横向框及前后朝向框被后部纵框从正下方支承。因此,仓斗支承框的整体的支承构造变得稳定。此外,前后朝向框与前侧横向框的上表面部和后侧横向框的上表面部相连,所以前后朝向框在前侧横向框及后侧横向框的各个面被牢固地支承。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连结框是面向前述前后朝向框的板状的框。

根据本方案,连结框和前后朝向框被彼此面连结,所以连结框和前后朝向框的连结变得牢固。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从前述前侧横向框的前述上表面部向后悬臂状地伸出的前侧托架、从前述后侧横向框的前述上表面部向前悬臂状地伸出的后侧托架,前述前后朝向框被载置支承于前述前侧托架的上表面部、前述连结框的上表面部、前述后侧托架的上表面部,在前述前后朝向框的与前述脱谷装置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下弯折的弯折部被以遍及前述前后朝向框的前后的状态装备。

根据本方案,前后朝向框和前侧横向框经由前侧托架被彼此面连结,前后朝向框和后侧横向框经由后侧托架被彼此面连结。因此,前后朝向框和前侧横向框的连结牢固,且前后朝向框和后侧横向框的连结牢固。此外,前后朝向框被载置支承于前述前侧托架、后侧托架、连结框的各自的上表面部,所以能够使前后朝向框的上表面共面地形成。由此,即使灰尘落在前后朝向框的上表面,灰尘也由于风等容易被吹飞,灰尘难以滞留于前后朝向框的上表面。进而,前后朝向框的刚性由于弯折部提高。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比前述存积仓斗靠前侧设置的发动机、将前述发动机的排气排出的排气管,前述前侧横向框从前述前部纵框的上部延长至前述脱谷装置而被支承于前述脱谷装置,前述排气管在通过前述前侧横向框的从前述前部纵框向前述脱谷装置侧伸出的伸出部的下方的状态且在支承于前述伸出部的状态下,穿过前述脱谷装置和前述存积仓斗之间。

根据本方案,排气管被支承于伸出部。伸出部被脱谷装置和前部纵框两端支承,所以排气管的支承构造牢固。此外,仓斗支承框也兼用作排气管的支承构造,所以与另外设置排气管的支承构造的结构比较,收割机的零件数减少。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罩体,前述罩体在机体左右方向上相对于前述排气管被设置于与前述脱谷装置相反的一侧,将前述排气管从机体横向外侧覆盖,前述罩体被支承于前述前后朝向框的前部。

根据本方案,被从排气管放射的放射热被罩体挡住。因此,比存积仓斗靠机体横向外侧作业的作业者难以感到从排气管发出的热气,该作业者的作业性提高。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将前述存积仓斗的下方的作业空间照亮的照明装置在位于前述脱谷装置和前述存积仓斗之间的状态下,支承于前述前后朝向框的后部。

根据本方案,照明装置位于脱谷装置和存积仓斗之间,所以照明装置能够在不妨碍存积仓斗的情况下照亮作业空间。此外,根据本方案,照明装置被配置于存积仓斗的后部的角落部的附近,所以在照明装置的照射范围狭窄的情况下,照明装置也能够将作业空间的宽敞的范围照射。进而,照明装置被支承于前后朝向框,所以与照明装置的支承构造被另外设置的结构比较,照明装置的支承构造被简单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第二前部纵框、第二后部纵框、作业夹板,前述第二前部纵框与前述前部纵框相比在机体横向外侧被从前述机体框立起设置,支承前述存积仓斗的前部,前述第二后部纵框与前述后部纵框相比在机体横向外侧被从前述机体框立起设置,支承前述存积仓斗的后部,前述作业夹板被在位于比前述第二前部纵框及前述第二后部纵框靠机体外侧的部位设置,能够摆动姿势改变成向机体横向外侧伸出的使用状态和被向机体横向内侧容纳的容纳状态,前述第二后部纵框被比前述第二前部纵框靠机体横向内侧地设置,前述作业夹板在机体前后方向上从与前述第二前部纵框对应的位置伸出至比与前述第二后部纵框对应的位置靠后侧的位置。

根据本方案,作业夹板的后端部从与第二后部纵框对应的位置延长至后侧的位置,所以作业夹板的机体前后方向的脚下空间被确保成宽敞。该状态下,第二后部纵框被比第二前部纵框靠机体横向内侧地设置,由此,比存积仓斗靠机体横向外侧作业的作业者的脚下空间被宽敞地确保。由此,该作业者的作业性、作业环境提高。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前述脱谷装置和前述存积仓斗之间具备燃料罐,在前述机体框具备支承前述后部纵框并且从前述脱谷装置向机体后侧突出的框部,前述燃料罐在从前述后部纵框向机体后侧突出的状态且在不从前述框部的后端部向机体后侧突出的状态下,被支承于前述框部,前述作业夹板被支承于前述框部。

根据本方案,不会剩余地利用脱谷装置和存积仓斗之间的空间、框部的空间,不会对脱谷装置、存积仓斗的配置造成影响,能够使燃料罐的容量尽可能地大。此外,燃料罐不从框部的后端部向机体后侧突出,所以收割机的行进时的燃料罐以不与其他物体接触的方式被框部保护。进而,框部也兼用作作业夹板的指示构造,作业夹板的指示构造被简单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前述脱谷装置和前述存积仓斗之间,以从前述后部纵框向机体后侧突出的状态具备燃料罐,在前述燃料罐的前方具备将燃料内的杂质分离的隔离件,具备间隔板,前述间隔板被相对于前述燃料罐及前述隔离件设置于与前述脱谷装置侧相反的一侧,将前述存积仓斗的下方的作业空间、前述脱谷装置与前述存积仓斗之间的空间划分,在前述间隔板的机体横向上与前述隔离件相邻的部位形成有开口部。

根据本方案,隔离件被比燃料罐靠机体内侧地设置,所以与隔离件比存积仓斗靠后侧且与燃料罐横向排列地设置的结构比较,大幅减少隔离件与其他物体接触的可能。此外,借助间隔板划分隔离件和作业空间,所以例如能够大幅减少作业者错误地用脚踢隔离件的可能、置于作业空间的道具不慎与隔离件接触的可能。并且,在间隔板形成开口部,由此,作业者能够容易地从作业空间确认隔离件的状态。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第三问题〕的方案,本发明的收割机具备存积仓斗、仓斗支承框、引导部、缓冲部件,前述存积仓斗具有存积被脱谷处理的谷粒的存积空间及设置于存积空间的下方而能够将前述谷粒排出的排出部,前述仓斗支承框被立起设置于机体框,支承前述存积仓斗,前述引导部以能够遍及使用状态和容纳状态地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前述仓斗支承框,在前述使用状态下,能够从前述存积仓斗向机体横向外侧伸出来挡住作业者的身体,在前述容纳状态下向机体横向内侧退回,前述缓冲部件以将前述引导部包入的方式安装于前述引导部,在前述引导部具备靠背部、一侧臂部、另一侧臂部,前述靠背部在前述使用状态时位于面向前述存积仓斗的作业者的后背侧,是直线状的,前述一侧臂部从前述靠背部的前述靠背部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向前述仓斗支承框的一端侧部分延长,被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前述一端侧部分,前述另一侧臂部从前述靠背部的前述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向前述仓斗支承框的另一端侧部分延长,被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前述另一端侧部分,前述缓冲部件安装于前述靠背部,前述引导部通过连结多个分割体来构成,且构成为前述多个分割体的分割边界位于前述靠背部。

根据本发明,位于面向存积仓斗的作业者的后背侧的靠背部的两端被一侧臂部和另一侧臂部支承。此外,一侧臂部及另一侧臂部被能够摆动地支承于仓斗支承框的一端侧部分及另一端侧部分的每一个。因此,遍及仓斗支承框的一端侧部分和另一端侧部分地构成能够在尽可能宽敞的范围挡住作业者的身体的靠背部。此外,是引导部的分割边界位于靠背部的结构,所以即使缓冲部件被筒状地形成,引导部的组装时缓冲部件也被容易地装配于靠背部。由此,引导部、缓冲部件的组装容易且装袋作业的作业性、作业环境提高的收割机被实现。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一侧臂部及前述另一侧臂部的一方、前述靠背部构成为一体的L字形状的L字部件,作为前述多个分割体,具备前述一侧臂部及前述另一侧臂部的另一方、前述L字部件,前述一侧臂部及前述另一侧臂部的另一方和前述L字部件将前述靠背部的自由端部***前述一侧臂部及前述另一侧臂部的另一方的自由端部来位置保持从而被连结。

根据本方案,仅将靠背部***一侧臂部或另一侧臂部的自由端部就将多个分割体连结,所以引导部的组装容易。此外,若为该方案,多个分割体的分割边界位于靠背部的相对于该自由端部的***部位,所以能够在不将靠背部分割的情况下确保靠背部的强度。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引导部构成为,在前述使用状态时前述靠背部在前述存积仓斗的机体横向外侧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前述一侧臂部位于比前述另一侧臂部靠前侧的位置,前述L字部件由前述另一侧臂部及前述靠背部构成。

根据本方案,另一侧臂部位于比一侧臂部靠后侧的位置,另一侧臂部和靠背部作为L字部件被一体地构成。机体后部从机体前后中央部振动的情况较多,即使在另一侧臂部位于机体后部的容易振动的部位的情况下,若是本结构,则另一侧臂部和靠背部的连结也不会松弛。因此,能够牢固地确保L字部件的强度。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作为前述多个分割体,具备由位于前述靠背部的前述一侧臂部侧的一侧部分和前述一侧臂部构成的一侧L字部件、由位于前述靠背部的前述另一侧臂部侧的另一侧部分和前述另一侧臂部构成的另一侧L字部件,前述一侧L字部件和前述另一侧L字部件通过在使前述一侧部分的自由端部和前述另一侧部分的自由端部相向的状态下位置保持来连结。

根据本方案,引导部由两个L字部件构成。因此,一侧臂部和靠背部之间的弯曲部位的刚性、另一侧臂部和靠背部之间的弯曲部位的刚性被强化。因此,使分割体数量变少的同时,也实现牢固地确保弯曲部位的强度的引导部。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作为前述多个分割体,具备前述靠背部、前述一侧臂部、前述另一侧臂部,前述一侧臂部和前述靠背部通过将前述靠背部的位于前述一侧臂部侧的端部向前述一侧臂部的自由端部***地位置保持来连结,前述另一侧臂部和前述靠背部通过将前述靠背部的位于前述另一侧臂部侧的端部***前述另一侧臂部的自由端部地位置保持来连结。

根据本方案,靠背部是被***一侧臂部和另一侧臂部的各自的自由端部的结构,所以不要求例如L字部件那样的弯曲形成的部件。因此,能够借助加工少的棒状部件,使引导部的结构简单。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使用状态和前述容纳状态被设定于跨前述引导部的摆动支点的正上方位置的两侧位置。

根据本方案,引导部切换成使用状态或容纳状态的情况下,引导部需要越过摆动支点的正上方位置地摆动。因此,能够为引导部由于引导部的自重而被位置保持成使用状态或容纳状态的结构,减少引导部的状态不慎切换成使用状态或容纳状态的可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引导部构成为前述容纳状态时前述靠背部接近前述存积仓斗,具备设置于前述存积仓斗而将前述容纳状态时的前述靠背部位置保持的保持机构。

根据本方案,存积仓斗被利用于保持机构的支承,所以保持机构的指示构造被简单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前述保持机构具备能够收入前述靠背部的一部分来容纳的容纳部、相对于被容纳于前述容纳部的前述靠背部向前述使用状态侧作用推回的作用力的反弹部,前述容纳部具备入口部,前述入口部比前述靠背部的截面形状小地设定且以由于前述靠背部的通过而被扩宽的方式弹性变形从而允许前述靠背部相对于前述容纳部的出入,前述反弹部构成为,维持前述靠背部被容纳于前述容纳部的内部的状态,并且由于前述作用力被向前述入口部推压。

根据本方案,靠背部的一部被容纳于容纳部的内部,由此,被位置保持成引导部的容纳状态。此外,位于容纳部的内部的靠背部被反弹部向入口部推压,所以靠背部在容纳部的内部不会松动,引导部被适合地保持于容纳状态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保持机构构成为,能够将前述靠背部的位于前述延伸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侧部分位置保持,具备能够将前述一侧臂部及前述另一侧臂部的位于前述延伸方向的另一侧的与前述仓斗支承框连结固定的锁定装置。

根据本方案,引导部不仅被保持机构也被锁定装置保持成容纳状态的位置。因此,减少容纳于容纳部的状态的靠背部由于振动等而从容纳部向外侧脱离的可能,引导部被牢固地保持于容纳状态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与前述存积仓斗相比位于机体外侧的部位具备作业夹板,前述使用状态时,前述引导部外侧向下倾斜,且前述靠背部从前述作业夹板的外侧端部向机体横向外侧突出。

根据本方案,作业夹板上的作业空间、特别是作业者的上半身的空间在不妨碍靠背部的情况下被较宽地确保。此外,根据本方案,作业者能够用手抓比靠背部高的位置的一侧臂部或另一侧臂部,在作业夹板上作业的作业者的作业姿势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存积部的侧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存积部的主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罐设置部的俯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罐设置部的后视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谷粒存积部的机体右视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谷粒存积部和该周边的机体后视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仓斗支承框的立体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仓斗支承框和该周边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前后朝向框及连结框的机体左视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相对于前后朝向框的脱谷装置的连结构造的后视剖视图。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保持机构的机体后视图。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保持机构的俯视图。

图17是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存积仓斗的谷粒的导引构造(投掷导引板)的俯视图。

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存积仓斗的谷粒的导引构造(投掷导引板)的机体右视图。

图19是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存积仓斗的谷粒的导引构造(流下导引板)的俯视图。

图20是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存积仓斗的谷粒的导引构造(流下导引板)的机体右视图。

图21是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引导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

图22是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引导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

图23是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引导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

图24是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引导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

图25是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保持机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

图26是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仓斗支承框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后视图。

图27是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仓斗支承框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至图6,关于对作为联合收割机的一例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应用用于借助上述〔第一问题〕的机构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在具备左右一对履带行进装置1的行进机体2的前部右侧具备驾驶部3,具备将收割的作物脱谷处理的脱谷装置4、将由脱谷处理所得到的谷粒存积的谷粒存积部5。谷粒存积部5在位于驾驶部3的后侧的状态下被装备,在谷粒存积部5位于机体右侧而脱谷装置4位于机体左侧的状态下,谷粒存积部5和脱谷装置4位于沿机体横宽方向排列的位置。此外,在驾驶部3的下方具备发动机6,发动机6的动力被向联合收割机的各部传递。

该实施方式中,定义机体的前后方向时,沿作业状态的机体进行方向定义,定义机体的左右方向时,在以机体进行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定义左右。即,图1及图2中由附图标记(F)表示的方向是机体前侧,图1及图2中由附图标记(B)表示的方向是机体后侧。图2中由附图标记(L)表示的方向是机体左侧,图2中由附图标记(R)表示的方向是机体右侧。在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在脱谷装置4的前部绕横轴心上下摆动自如地连结有收割谷秆搬运用的喂料器7,在该喂料器7的前端连结有具有与大致机体横宽相当的收割宽度的收割部8。收割部8具备将植立谷秆向后方耙拢的旋转卷筒9、将植立谷秆的根部切断来收割的推子式的收割装置10、将收割谷秆向机体横宽方向中间侧横向进给移送的横向进给螺旋推送器11等,将由收割装置10收割的谷秆借助横向进给螺旋推送器11横向进给来向喂料器7供给。

驾驶部3具备驾驶座席12、位于驾驶座席12的前方而具备转向操作杆13等多个操作件的前面板14、位于驾驶座席12的左横侧而具备变速杆15、脱谷离合器杆16等各种操作件的侧面板17等。在驾驶座席12的右横侧,具备用于通过无图示的散热器风扇的作用抽吸相对于发动机6的冷却风的防尘导管18。在驾驶部3,具备具有防止对于就座于驾驶部3的驾驶员的阳光照射、防备雨水等功能的驾驶部顶盖19。

脱谷装置4的左右两侧被侧壁4A覆盖,脱谷装置4的上部被顶板4B覆盖。并且,虽无图示,但在被左右的侧壁4A和顶板4B包围的内部空间的上部侧具有脱粒滚筒(扱胴)和凹板筛(受網)(无图示),形成进行将从喂料器7搬运来的收割谷秆的脱粒处理的脱粒室。此外,在脱粒室的下部,具备将从凹板筛漏下的脱粒处理物分选成谷粒、带枝谷等二等物及废草屑等的分选处理部。

由分选处理部分选的谷粒被无图示的一等物回收螺纹杆向脱谷装置4的谷粒存积部5侧的横侧外侧排出。在脱谷装置4,在谷粒存积部5侧的侧壁4A的横向外侧具备由螺纹杆输送机构成的扬谷装置20。被向脱谷装置4的谷粒存积部5侧的横侧外侧排出的谷粒被扬谷装置20向上方搬运,存积于谷粒存积部5内。

由分选处理部所得到的二等物被二等物回收螺纹杆(无图示)向脱谷装置4的谷粒存积部5侧的横侧外侧排出,借助脱谷装置4的谷粒存积部5侧的横侧所具备的二等物返回装置23被向脱谷装置4的前侧部分返回。废草屑等在脱谷装置4的机体后部侧穿过排出壳4C被向外侧排出。

〔谷粒存积部〕

对谷粒存积部5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谷粒存积部5具备存积用仓斗25、回收部26、仓斗支承框27,前述存积用仓斗25具有将被脱谷处理的谷粒存积的存积空间,并且具有排出口24作为能够向该存积空间的下方排出谷粒的排出部,前述回收部26将被从存积用仓斗25排出的谷粒回收,前述仓斗支承框27支承存积用仓斗25。

如图3及图4所示,存积用仓斗25在上部侧具备形成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空间的大致无底箱状的矩形箱状部25A,在下部侧具备具有三个下窄状的漏斗部28的流下导引部25B。矩形箱状部25A的下端开口部和流下导引部25B的上端开口部连接,在矩形箱状部25A的内部和流下导引部25B的内部相连的状态下形成有空间。即,由矩形箱状部25A的内部空间和流下导引部25B的内部空间的整体形成存积谷粒的存积空间。在三个漏斗部28的下端部,形成能够将谷粒向下方排出的排出口24,且具备将该排出口24开闭自如的手动操作式的遮板机构29。

回收部26具备用于将容纳被从存积用仓斗25的排出口24排出的谷粒的谷粒容纳袋F以纵向姿势保持的袋保持部30。袋保持部30为了卡止于谷粒容纳袋F的上部来保持纵向姿势,多个左右朝向的支承杆30a以悬臂状延伸的状态被装备。在回收部26的下部装备有用于将容纳有谷粒的谷粒容纳袋F承接支承的载置台31。

在载置台31的右侧,具备进行谷粒回收作业的辅助作业者能够搭乘的作业用台阶部32。该作业用台阶部32被绕机体内侧(左侧)端部的前后摆动轴心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机体框33,构成为能够切换成向机体横向外侧伸出的作业姿势、向机体内侧退回的容纳姿势。此外,在存积用仓斗25的上侧具备辅助顶盖34,前述辅助顶盖34覆盖在作业区域作业的辅助作业者的上方侧,具有防止阳光照射、防止雨水等功能。

仓斗支承框27在与存积用仓斗25的前后两侧端部对应的位置,具备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从机体框33立起设置的多个支柱35、遍及多个支柱35的上端部彼此地连结的左右朝向的横向框36。

若加以说明,则如图4所示,在机体前部侧,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具备三根支柱35,在机体后部侧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具备两根支柱35。所有的支柱35的下端部与机体框33连结而被固定。并且,在前后两侧部,遍及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支柱35的上端部彼此地连结有左右朝向的横向框36。各个前后两侧的横向框36的机体左侧即脱谷装置4侧的端部与脱谷装置4的侧壁4A螺栓连结。

存积用仓斗25的流下导引部25B的前后两侧端部具备的支承部件37被安装于前后两侧的横向框36的承接部件38载置支承,支承部件37和承接部件38被螺栓连结。这样,存积用仓斗25被支承于仓斗支承框27。在图3及图4,附图标记39是将进行装袋作业的辅助作业者从后方侧支持的作业者保护部件。附图标记40是辅助作业者能够握持操作的扶手。

〔燃料罐〕

接着,对燃料罐41进行说明。在与俯视时存积用仓斗25重叠的状态下在存积用仓斗25下的区域具备燃料罐41。燃料罐41装备于存积用仓斗25下的区域的机体左右方向上靠近脱谷装置4的位置且在机体前后方向上装备于机体后部侧的位置。

即,如图5及图6所示,在存积用仓斗25和脱谷装置4之间的机体左右方向中间位置且为机体后部侧的位置以比存积用仓斗25的后端部向后侧突出的状态装备。如图5所示,燃料罐41构成为俯视时前后方向上宽度较大且左右方向上宽度较小的长方形状,且如图6所示,构成为在机体前后方向观察时左右方向上宽度较小且上下方向上宽度较大的长方形状的矩形箱状体。即,为左右方向上宽度较小且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宽度较大而左右方向紧凑的形状,能够利用脱谷装置4和谷粒存积部5之间的狭窄区域配备,并且能够确保较大的燃料存积容量。

在燃料罐41的上表面的后端部形成有向斜后上方开口的燃料补给口42。燃料补给口42从机体后端部向上开口,所以能够轻松地从机体后部外侧进行供油作业。

燃料罐41被前后一对带43保持位置。带43被以从上方缠绕燃料罐41的状态设置,并且左右两侧端部固定于机体框33。

如图5所示,在机体框33的相对于支承有燃料罐41的部位在与机体左右方向的右侧相邻的位置形成有平衡配重安装部44。并且,在该平衡配重安装部44安装有平衡配重45。

若加以说明,则机体框33构成为兼用作如下联合收割机:取代仓斗形式的谷粒存积部5而采用具备谷粒罐(无图示)、螺纹杆输送机式的谷粒排出装置(无图示)的罐式的谷粒存积部。仓斗形式的谷粒存积部5的重量比罐式的谷粒存积部轻,所以为使左右重量平衡较好而安装平衡配重45。

若加以说明,则如图4所示,平衡配重安装部44具备从机体框33的位于机体后部侧的横向框体33A向后侧固定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前后朝向臂部44a、遍及左右前后朝向臂部44a架设的横向延伸设置部44b。横向延伸设置部44b前后设置一对,在后部侧的横向延伸设置部44b的右侧部位安装有平衡配重45。

并且,燃料罐41被载置支承于横向框体33A、左侧的前后朝向臂部44a、前后的横向延伸设置部44b的左侧部位。

如图5所示,在比后侧的支柱35靠后侧且相对于燃料罐41与脱谷装置4在机体左右方向相反侧(右侧),作为对存积于燃料罐41的燃料作用的燃料用辅助机,具备将燃料所含的细小灰尘除去的油过滤器46、及将燃料所含的水分分离来除去的水隔离件47。

将燃料向发动机6送出的泵48被装备于燃料罐41的前部侧。燃料罐41内的燃料通过油过滤器46及水隔离件47后,被泵48穿过沿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的配管H向机体前部的发动机6供给。来自发动机6的回油(剩余量)穿过配管H返回燃料罐41。

在燃料罐41的内部装备有用于测量燃料的余量的燃料余量检测传感器(无图示)。该燃料余量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息穿过无图示的配线被向机体前部的控制装置(无图示)传递。此外,泵48构成为穿过无图示的配线基于来自控制装置的指令动作。

如图3、图5、图6所示,在存积用仓斗25的后侧且靠近左侧(机体左右方向另一侧)的位置装备有作业台49。作业台49以从仓斗支承框27的后端部向后侧突出的状态支承于仓斗支承框27。该作业台49是将圆管材弯曲成大致U字形的形状,与位于后部侧的两个支柱35的每一个通过焊接而被一体地连结来支承。作业台49的左侧端部与两个支柱35中的左侧的支柱35连结,横向延长部50从作业台49的右侧端部沿左右方向延伸,与两个支柱35中的右侧的支柱35连结。如图6所示,向燃料罐41补给燃料时,以不在作业台49载置燃料容器T(例如聚乙烯制罐)而施加重量负担的状态进行供油工作。

如图3及图6所示,作业台49以相对于机体框33向上方离开的状态设置。并且,在作业台49和机体框33之间具备油过滤器46及水隔离件47。油过滤器46及水隔离件47以俯视时重叠的状态位于作业台49的下方。

如图3、图4、图6所示,在仓斗支承框27的多个支柱35中的位于脱谷装置4侧的前后两侧的支柱35,以遍及前侧的支柱35和后侧的支柱35的状态且从机体框33立起的状态装备壁部件51。如图4及图6所示,壁部件51具有在机体前后方向观察时越靠上方侧越位于脱谷装置4侧的倾斜姿势的倾斜面部51A、与该倾斜面部51A的上侧相连而向上方延伸的纵面部51B,沿前后方向遍及存积用仓斗25的大致全部宽度地延伸。

壁部件51的纵面部51B在前后两侧部与设置于前后的支柱35的托架52通过螺栓连结固定。壁部件51的倾斜面部51A在前后两侧部和前后中央部的三个部位在与载置台31共同紧固的状态下与机体框33通过螺栓连结来固定。

如图4及图6所示,在由壁部件51的倾斜面部51A和机体框33包围的区域,形成有燃料如上所述地通过的配管H、及将燃料余量检测传感器(无图示)、泵48和控制装置连接的配线穿过的空间Q。该空间Q相对于具备谷粒容纳袋F而作业者进行谷粒回收作业的作业区域被壁部件51间隔,所以能够防止谷粒容纳袋F等接触而配管H、配线损伤。

〔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第一实施方式所例示的结构,以下,例示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另一实施方式。

(1-1)第一实施方式中,为燃料罐41从存积用仓斗25的后端部向后侧突出的结构,但也可以是,燃料罐41被以不从存积用仓斗25的后端部向后侧突出的状态装备。

(1-2)第一实施方式中,为燃料罐41被以俯视时燃料罐41的一部分的区域与存积用仓斗25重叠的状态设置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取代该结构,构成为,燃料罐41更加进入存积用仓斗25的下侧,以俯视时燃料罐41的大致全部的区域或全部的区域与存积用仓斗25重叠的状态设置。

(1-3)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作业台49被支承于仓斗支承框27,但也可以取代该结构,构成为作业台49被专用的支承框支承。

(1-4)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作业台49和机体框33之间具备作为燃料用辅助机的油过滤器46及水隔离件47,但也可以取代该结构,构成为俯视时作业台49在从燃料用辅助机位置偏离的状态下装备。此外,也可以是不具备这样的作业台49的结构。不限于作为燃料用辅助机的油过滤器46及水隔离件47,除此以外也可以具备装置、例如包括泵等的别的装置。

(1-5)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机体框33形成平衡配重安装部44的结构,但也可以是不具备这样的平衡配重安装部44的结构。

(1-6)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燃料通过的配管H、及将燃料余量检测传感器(无图示)、泵48和控制装置连接的配线的双方穿过将在由壁部件51的倾斜面部51A和机体框33包围的区域形成的空间Q,但也可以取代该结构,为仅前述配管H和前述配线中的某一方穿过的结构。此外,壁部件51也可以取代具有倾斜面部51A和纵面部51B的壁部件而为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遍及全部宽度地平坦的纵面部的壁部件。

(1-7)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联合收割机例示了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但也能够取代普通型联合收割机而应用于自脱侧(自脱側)联合收割机。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7至图27,说明对于作为收割机的一例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应用用于解决上述〔第二问题〕及〔第三问题〕的机构的第二实施方式。

〔联合收割机的基本结构〕

如图7及图8所示,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在具备左右一对履带行进装置1的行进机体2的前部右侧具备驾驶部3,具备将收割的作物脱谷处理的脱谷装置104、将由脱谷处理所得到的谷粒存积的谷粒存积部105。谷粒存积部105在位于驾驶部3的后侧的状态下被装备,在谷粒存积部105位于机体右侧而脱谷装置104位于机体左侧的状态下,谷粒存积部105和脱谷装置104位于沿机体横宽方向排列的位置。此外,比驾驶部3靠下侧地具备发动机6,发动机6的动力被向联合收割机的各部传递。驾驶部3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驾驶部3的详细的说明。

在脱谷装置104的前部绕横轴心上下摆动自如地连结有收割谷秆搬运用的喂料器7,在该喂料器7的前端连结有具有与大致机体横宽相当的收割宽度的收割部8。收割部8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收割部8的详细的说明。

脱谷装置104的左右两侧被侧壁覆盖,脱谷装置104的上部被顶板4B覆盖。并且,虽无图示,但在被左右的侧壁和顶板104B包围的内部空间的上部侧具有脱粒滚筒(扱胴)和凹板筛(无图示),形成进行将从喂料器7搬运来的收割谷秆的脱粒处理的脱粒室。此外,在脱粒室的下部,具备将从凹板筛漏下的脱粒处理物分选成谷粒、带枝谷等二等物及废草屑等的分选处理部。

脱谷装置104的谷粒存积部105侧的右侧壁104A的横向外侧具备由螺纹杆输送机构成的扬谷装置120。由分选处理部分选的谷粒被无图示的一等物回收螺纹杆向脱谷装置104的谷粒存积部105侧的横侧外侧排出。然后,谷粒被扬谷装置120向上方搬运,存积于谷粒存积部105内。

由分选处理部所得到的二等物被二等物回收螺纹杆(无图示)向脱谷装置104的谷粒存积部105侧的横侧外侧排出。并且,如图7及图9所示,二等物借助脱谷装置104的谷粒存积部105侧的横侧所具备的二等物返回装置123被向脱谷装置104的前侧部分返回。废草屑等在脱谷装置104的机体后部侧穿过排出壳104C被向外侧排出。

谷粒存积部105具备存积仓斗140、回收空间142、仓斗支承框143,前述存积仓斗140具有将被脱谷处理的谷粒存积的存积空间,并且具有排出口141作为能够从该存积空间向下侧排出谷粒的排出部,前述回收空间142将被从存积仓斗140排出的谷粒回收,前述仓斗支承框143支承存积仓斗140。

如图9至图12所示,仓斗支承框143在与存积仓斗140的前后两侧端部对应的位置,具备从机体框130立起设置的多个支柱144、遍及多个支柱144的上端部彼此地连结的左右朝向的作为横框的前侧横向框145A及后侧横向框145B。

多个支柱144中的位于机体前侧且位于机体横向内侧的支柱144是前部纵框144A,位于机体前侧且位于机体横向外侧的支柱144是第二前部纵框144B。此外,多个支柱144中的位于机体后侧且位于机体横向内侧的支柱144是后部纵框144C,位于机体后侧且位于机体横向外侧的支柱144是第二后部纵框144D。在后说明关于存积仓斗140及仓斗支承框143的详细情况。

如图12所示,扬谷装置120的上部侧部位被由俯视时大致L字形的板体构成的前后一对连结用撑条121与脱谷装置104的右侧壁104A连结固定。在一对连结用撑条121的每一个,一端部与扬谷装置120的外周部通过焊接连结,另一端部与固定于脱谷装置104的右侧壁104A的托架122螺栓连结。

被从发动机6排出的燃烧后的排气通过位于比发动机6靠左上侧的位置的***124后,在排气管125的管内流动而被从作为机体后部的出口的排气口126向外侧排出。***124的排气筒124a被设置成以从***124的后部向后方侧的斜向上的姿势排出排气。排气管125的前部管125a后方向上地倾斜,以呈作为将排气向外部排出的出口的排气口126比作为供给来自发动机6的排气的入口的排气流入口127高的位置的状态,穿过脱谷装置104和谷粒存积部105之间而延长至机体后部。

在机体框130具备框部130A,框部130A支承后部纵框144C,并且从脱谷装置104向机体后侧突出。此外,在脱谷装置104和存积仓斗140之间的区域中的比存积仓斗140靠下侧的区域且比排气口126靠下侧的区域具备燃料罐131。燃料罐131在从后部纵框144C向机体后侧突出的状态且不从框部130A的后端部向机体后侧突出的状态下被支承于框部130A。此外,以与燃料罐131的供油口131b相邻的状态具备供油台131A,供油台131A以位于与供油口131b横向排列的位置的状态支承于后部纵框144C和第二后部纵框144D。

燃料罐131俯视时与存积仓斗140部分地重叠。燃料罐131构成为俯视时前后方向上宽度较大且左右方向上宽度较小的长方形,且图10所示,机体前后方向观察时左右方向上宽度较小且上下方向上宽度较大的长方形的矩形箱状体。即,燃料罐131为左右方向上宽度较小且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宽度较大而左右方向上紧凑的形状,能够配备于脱谷装置104和谷粒存积部105之间的狭窄区域,并且能够确保较大的燃料存积容量。此外,燃料罐131不从框部130A的后端部向机体后侧突出,所以收割机的行进时的燃料罐131以不与其他物体接触的方式被框部130A保护。

比燃料罐131靠前侧地配置隔离件132,隔离件132设置于从燃料罐131朝向发动机6的供油路径,燃料中所含的水分等杂质被隔离件132分离除去。虽无图示,但在隔离件132设置有筒状的排水罐,排水罐由能够将内部的排水透视的透明部件构成。沿排水罐的外周设置刻度,作业者能够同刻度一同确认存积于排水罐的排水的积存程度。

〔谷粒存积部〕

如图9及图10所示,存积仓斗140在上部侧具备形成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空间的大致无底箱状的矩形箱状部140A,在下部侧具备具有三个下窄状的漏斗部146、146、146的流下导引部140B。矩形箱状部140A的下端开口部和流下导引部140B的上端开口部连接,在矩形箱状部140A的内部和流下导引部140B的内部相连的状态下形成有空间。即,由矩形箱状部140A的内部空间和流下导引部140B的内部空间的整体形成存积谷粒的存积空间。在三个漏斗部146、146、146的下端部,形成能够将谷粒向下方排出的排出口141,且具备将该排出口141开闭自如的手动操作式的遮板机构147。

通过这样地构成,预先分别制作矩形箱状部140A和流下导引部140B,能够通过将矩形箱状部140A的下端开口部和流下导引部140B的上端开口部嵌合来铆接固定等来连结,能够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回收空间142具备用于将容纳被从存积仓斗140的排出口141排出的谷粒的谷粒容纳袋以纵向姿势保持的袋保持部139。袋保持部139为了卡止于谷粒容纳袋的上部来保持纵向姿势,多个左右朝向的支承杆139a以悬臂状延伸的状态被装备。在比存积仓斗140靠下侧,具备用于将用于容纳谷粒的谷粒容纳袋承接支承的载置台133。在作为存积仓斗140和载置台133之间的作业空间的回收空间142,配置谷粒容纳袋,从排出口141流下的谷粒被装袋。

在载置台133的脱谷装置104所处的一侧的侧端部设置间隔板134,间隔板134划分成比存积仓斗140靠下侧的回收空间142、脱谷装置104和存积仓斗140之间的空间。间隔板134被遍及前部纵框144A的下部、后部纵框144C的下部地设置,间隔板134的长边方向沿着机体前后方向,间隔板134的短边方向沿着机体上下方向。间隔板134设置于比燃料罐131及隔离件132靠机体右侧的位置,即设置于相对于燃料罐131及隔离件132与脱谷装置104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根据该结构,即使在谷粒容纳袋倒向脱谷装置104所处的一侧的情况下,谷粒容纳袋也被间隔板134挡住而留在回收空间142。

间隔板134的机体横向上与隔离件132相邻的部位形成有开口部134a。借助开口部134a,作业者能够从回收空间142观察确认隔离件132的排水罐,隔离件132的维护作业变得容易。

在比载置台133靠右侧,具备进行谷粒回收作业的辅助作业者能够搭乘的作业夹板135。该作业夹板135被绕机体内侧(左侧)端部的前后摆动轴心Z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机体框130,构成为能够将摆动姿势改变成向机体横向外侧伸出的作业姿势和向机体内侧退回的容纳姿势。另外,作业夹板135的后端部位于比后部纵框144C及第二后部纵框144D靠机体后侧的位置,作业夹板135的后部被支承于框部130A。即,作业夹板135的机体前后方向的长度被尽可能长地延长,构成为作业者的脚下空间尽可能地变宽。

在比存积仓斗140靠上侧,具备覆盖作业区域的上方侧的作为遮阳部件的辅助顶盖128。辅助顶盖128能够将相对于搭乘在作业夹板135的状态下在作业区域内作业的辅助作业者的阳光照射遮挡。

辅助顶盖128在存积仓斗140的上部的右侧的外侧部分被能够摆动成使用状态和容纳状态地支承。若加以说明,则如图10所示,辅助顶盖128经由安装于存积仓斗140的顶板140C的右上部的一对支点托架136、136,被能够绕处于比顶板140C高的位置的摆动轴心X摆动地支承。

〔关于仓斗支承框〕

如图9至图14所示,前部纵框144A及第二前部纵框144B被比存积仓斗140靠前下侧地左右横向排列地配置。此外,前部纵框144A及后部纵框144C配置成在前后方向观察时重叠。后部纵框144C及第二后部纵框144D被以在比存积仓斗140靠后下侧左右横向排列的方式支承于框部130A,在前后方向上配置成比脱谷装置104的后端部靠后方。

俯视时,第二后部纵框144D与第二前部纵框144B相比位于机体横向内侧。由于该结构,与作业夹板135的后端部比第二后部纵框144D位于机体后侧的结构相结合,确保作业者的脚下空间较宽,作业者的作业性、作业环境提高。

遍及前部纵框144A的上端部和第二前部纵框144B的上端部连结有沿着机体横向的前侧横向框145A。前部纵框144A的上端部与前侧横向框145A的下表面部连结,且第二前部纵框144B的上端部与前侧横向框145A的下表面部连结。此外,遍及后部纵框144C的上端部和第二后部纵框144D的上端部地连结有沿着机体横向的后侧横向框145B。后部纵框144C的上端部与后侧横向框145B的下表面部连结,且第二后部纵框144D的上端部与后侧横向框145B的下表面部连结。后部纵框144C及第二后部纵框144D在前后方向上被比脱谷装置104的后端部靠后方地配置,所以后侧横向框145B位于比脱谷装置104靠后方的位置。

如图12所示,前侧横向框145A的与前部纵框144A相比脱谷装置104所处的一侧为延伸至脱谷装置104的右侧壁104A的伸出部145c。在该伸出部145c的伸出端部、即脱谷装置104所处的一侧的端部焊接固定有连结托架145d。连结托架145d相对于伸出部145c形成为凸缘状,与脱谷装置104的右侧壁104A抵接,连结托架145d和右侧壁104A被螺栓连结。连结托架145d的螺栓连结部位与伸出部145c的截面相比位于外侧,为作业者能够使用机动扳手等容易地螺栓连结的结构。

前侧横向框145A被前部纵框144A、第二前部纵框144B、脱谷装置104的右侧壁104A三点支承。另外,前侧横向框145A的与脱谷装置104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位于与第二前部纵框144B连结的连结部位的附近,从前侧横向框145A和第二前部纵框144B的连结部位稍向机体横向外侧伸出。

在前侧横向框145A的伸出部145c处,在比伸出部145c靠下侧配置有排气管125的前部管125a。前部管125a经由支承托架129支承于伸出部145c。即,排气管125在通过比前侧横向框145A的从前部纵框144A向脱谷装置104侧伸出的伸出部145c靠下侧的状态且在支承于伸出部145c的状态下,穿过脱谷装置104和存积仓斗140之间。

后侧横向框145B的脱谷装置104所处的一侧的端部位于后部纵框144C的附近。此外,后侧横向框145B的与脱谷装置104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左右方向上伸出至与前侧横向框145A的机体横向外侧的端部相同的左右位置。俯视时,第二后部纵框144D位于比第二前部纵框144B靠机体横向内侧的位置,所以后侧横向框145B的机体横向外侧的端部从第二后部纵框144D向机体横向外侧伸出。

在前部纵框144A的前部纵框144A和前侧横向框145A的连结部位的上表面部,前侧托架148A被焊接固定,前侧托架148A被从前侧横向框145A的上表面部向后悬臂状地伸出。此外,在后部纵框144C的后部纵框144C和后侧横向框145B的连结部位的上表面部,后侧托架148B被焊接固定,后侧托架148B从后侧横向框145B的上表面部向前悬臂状地伸出。即,前侧托架148A及后侧托架148B分别从前侧横向框145A和后侧横向框145B的每一个向互相相向的一侧突出。并且,前后朝向框149被载置支承于前侧托架148A的上表面部和后侧托架148B的上表面部。换言之,前后朝向框149将前部纵框144A和前侧横向框145A的连结部位、后部纵框144C和后侧横向框145B的连结部位相连。在前部纵框144A的大致正上方和后部纵框144C的大致正上方配置有前后朝向框149,所以前后朝向框149的支承构造变得稳定。

图13表示了从脱谷装置104所处的一侧观察存积仓斗140的情况下的存积仓斗140及仓斗支承框143。此外,图14表示了从前后朝向框149的比连结框150靠机体后侧且比托架138靠机体前侧的部位观察机体前方的情况的前后朝向框149的后视剖视图。另外,在图13中,扬谷装置120被比前后朝向框149靠纸面跟前侧地设置,排气管125被比扬谷装置120靠纸面跟前侧地设置。此外,图14中,扬谷装置120和排气管125设置于前侧横向框145A和连结框150之间。

如图12至图14所示,前后朝向框149是板状框,在前后朝向框149的在短边方向上与脱谷装置104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部位,被向下方弯折的弯折部149a被遍及前后方向地形成。即,前后朝向框149在前后方向的截面观察时形成为L字形。由此,前后朝向框149的刚性被弯折部149a提高。前后朝向框149的比弯折部149a靠脱谷装置104所处的一侧是水平面,在该水平面的长边方向两端部形成有螺栓插通孔。

在前侧托架148A及后侧托架148B也分别形成有与前后朝向框149的螺栓插通孔对应的螺栓插通孔,前侧托架148A及后侧托架148B的各自的螺栓插通孔和前后朝向框149的长边方向两端部的螺栓插通孔卡合的状态下,前后朝向框149和前侧托架148A被螺栓连结,前后朝向框149和后侧托架148B被螺栓连结。这样,前后朝向框149将前侧横向框145A和后侧横向框145B的各自的上表面部彼此经由前侧托架148A及后侧托架148B相连。

在前后朝向框149的前后中间部的靠后部的部分的水平面的下表面,连结框150被焊接固定。连结框150是与前后朝向框149的水平面的下表面面对的板状的框,沿机体横向从前后朝向框149的靠后部的部位向脱谷装置104所处的一侧伸出,与脱谷装置104的右侧壁104A的靠后部的部位经由连结托架156连结。因此,连结框150被支承于右侧壁104A的状态下,前后朝向框149被载置支承于连结框150的上表面部。在比连结框150的长边方向中间部靠脱谷装置104所处的一侧形成有倾斜面150a。连结框150的倾斜面150a所处的一侧的区域以越离开前后朝向框149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此外,连结框150的比倾斜面150a靠前后朝向框149所处的一侧的上表面为水平的水平面150b。

连结托架156和倾斜面150a通过焊接被连结。因此,连结框150和连结托架156被一体形成。连结托架156相对于倾斜面150a形成为凸缘状,连结托架156和右侧壁104A被螺栓连结。另外,在图14中未图示连结托架145d,但连结托架145d在前后方向观察时与连结托架156重叠的状态下位于比连结托架156靠机体前侧的位置。此外,连结托架156的螺栓连结的上下位置也与连结托架145d的螺栓连结的上下位置大致重叠。连结托架156的螺栓连结部位位于比倾斜面150a的截面靠外侧的位置,构成为与连结托架145d相同地作业者能够使用机动扳手等容易地螺栓连结。

前后朝向框149通过被载置支承于前侧托架148A的上表面部、连结框150的上表面部、后侧托架148B的上表面部的结构,前后朝向框的上表面能够共面地形成。通过该结构,即使在前后朝向框149的上表面落有灰尘,灰尘也由于风等而容易被吹飞,灰尘难以滞留在前后朝向框149的上表面。同样地,连结框150的倾斜面150a及水平面150b也共面地形成,灰尘难以滞留于连结框150的上表面。

如图9及图12所示,在前侧横向框145A焊接固定有前支承部152A,在后侧横向框145B焊接固定有后支承部152B。并且,支承部件151、151分别被螺栓连结于前支承部152A及后支承部152B,存积仓斗140被载置支承于前后一对支承部件151、151的每一个。这样,存积仓斗140被仓斗支承框143支承。支承部件151将板材弯折来形成,在存积仓斗140的前后两侧端部的相对于倾斜面部分在上部位置和上下中间位置的上下两侧被螺栓连结。

如图9至图12所示,在谷粒存积部105,具备用于保护载置于作业夹板135来进行谷粒回收作业的辅助作业者的引导部160、进行谷粒回收作业的辅助作业者能够握持操作的扶手153。

扶手153具有圆管材的握持部153A、位于握持部153A的前后两侧的前后一对连结端部153B。握持部153A在存积仓斗140的右侧外侧部位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地延伸。连结端部153B将圆管材沿直径方向压溃而形成为平板状,该形成为平板状的连结端部153B在前侧横向框145A和后侧横向框145B的各自的机体右侧端部被螺栓连结。

如上所述,比前侧横向框145A靠下侧地配置有排气管125的前部管125a,所以前部管125a和回收空间142接近。因此,排气在排气管125的内侧流动的情况下,由于高温的排气,放射热容易从排气管125向回收空间142放射。因此,如图12及图13所示,相对于排气管125在与脱谷装置104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即在前部管125a和回收空间142之间设置有罩体154。罩体154由在前后方向观察时弯曲成L字形的平板构成,在比弯曲部位靠上侧的位置具有水平面154a,并且在比弯曲部位靠下侧的位置具有铅直面154b。如图14所示,水平面154a的右端部与前后朝向框149的前部螺栓固定,在水平面154a的右端部,罩体154在铅直方向上弯曲。由此,罩体154被支承于前后朝向框149的前部。铅直面154b和排气管125的前部管125a横向排列地相邻,被从排气管125放射的放射热被铅直面154b挡住。因此,在作业夹板135及回收空间142进行谷粒的装袋作业的作业者难以感到从排气管125发出的热气,作业夹板135及回收空间142处的作业性提高。

〔关于引导部〕

如图8至图13所示,引导部160具备前侧臂部161、后侧臂部162、直线状的靠背部163。前侧臂部161的基端部被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前侧横向框145A的右侧端部,前侧臂部161从基端部向与机体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后侧臂部162的基端部被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后侧横向框145B的右侧端部,后侧臂部162从基端部向与机体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靠背部163的长边方向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后侧臂部162和靠背部163通过将圆管材弯折成大致L字形而构成一体的L字形状的L字部件164。在靠背部163装配有筒状的缓冲部件165。缓冲部件165例如由聚氨酯等柔软材料构成。前侧臂部161由方形管构成。

引导部160通过连结多个分割体来构成。第二实施方式中,后侧臂部162和靠背部163一体形成的L字部件164、前侧臂部161作为分割体构成,分割边界位于靠背部163的前部。在引导部160被分割的状态下,筒状的缓冲部件165外嵌于靠背部163,由此,缓冲部件165能够相对于靠背部163容易地装配。

对多个分割体的具体的连结构造进行说明。在靠背部163的前部形成有销孔163a,在前侧臂部161的自由端部形成有插通孔161a。以呈作为圆管材的靠背部163能够插通的大小的方式形成插通孔161a。靠背部163的前部被***插通孔161a,在销孔163a位于比前侧臂部161靠前侧的位置的状态下,销***通于销孔163a而被销固定。由此,靠背部163以相对于插通孔161a不会脱落的方式被位置保持。换言之,以前侧臂部161的自由端部和靠背部163的前部嵌合的方式,前侧臂部161和靠背部163被连结。通过将销固定于销孔163a的销卸下,前侧臂部161和靠背部163的连结被解除。

如图10所示,引导部160构成为能够遍及使用状态和容纳状态地上下摆动。引导部160的使用状态是指靠背部163从存积仓斗140向机体横向外侧伸出而能够挡住作业者的身体的状态(图10中由实线表示)。引导部160的容纳状态是指,靠背部163向机体横向内侧退回而接近存积仓斗140的顶板140C的状态(图10中由假想线表示,图13中由实线表示)。

在前侧横向框145A的右侧端部焊接固定有卡止部155A,在后侧横向框145B的右侧端部焊接固定有卡止部155B。卡止部155A限制前侧臂部161的下侧摆动,若卡止部155A和前侧臂部161抵接,则前侧臂部161的摆动角度为摆动下限。此外,卡止部155B限制后侧臂部162的下侧摆动,若卡止部155B和后侧臂部162抵接,则后侧臂部162的摆动角度为摆动下限。卡止部155A及卡止部155B分别以越靠机体横向外侧则越位于下方向的方式倾斜。

引导部160为使用状态的情况下,前侧臂部161及后侧臂部162以越向机体横向外侧的部位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且靠背部163从作业夹板135的外侧端部向机体横向外侧突出。即,引导部160为使用状态的情况下,靠背部163位于比前侧臂部161及后侧臂部162的各自的摆动支点Y靠下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比作业夹板135的外侧端部靠机体横向外侧的位置,即位于面向存积仓斗140的作业者的后背侧。

〔关于保持机构〕

引导部160为容纳状态的情况下,前侧臂部161及后侧臂部162分别在机体前后方向观察时从摆动支点Y向机体内侧倾斜,靠背部163位于比前侧臂部161及后侧臂部162的各自的摆动支点Y靠机体内侧的位置。该状态下,靠背部163接近存积仓斗140,被保持机构170(参照图15)保持位置。这样,使用状态和容纳状态被设定于跨引导部160的摆动支点Y的正上方位置的两侧位置。因此,引导部160能够构成为由于引导部160的自重而被位置保持成使用状态或容纳状态,减少引导部160的状态不慎切换成使用状态或容纳状态的可能。

如图15所示,在安装于存积仓斗140的顶板140C的上部的一对支点托架136、136的机体前侧的支点托架136,保持机构170被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即,在存积仓斗140,保持容纳状态的靠背部163的保持机构170被经由支点托架136安装。保持机构170例如通过平板的加压成型而形成为前后方向观察时为C字形。位于保持机构170的机体左侧端部的支承基端部171被螺栓固定于支点托架136。机体上侧的上容纳部172和机体下侧的下容纳部173分别从保持机构170的支承基端部171伸出。反弹部175从支承基端部171向前方伸出。

如图15及图16所示,在保持机构170的机体右侧端部、即上容纳部172的伸出末端部和下容纳部173的伸出末端部的每一个,形成有上下一对入口部174、174。入口部174、174的各自的离开距离D1以比靠背部163的截面直径D2小的方式形成入口部174、174的每一个。即,入口部174、174被设定成比靠背部163的截面形状小。此外,以上容纳部172的上端部和下容纳部173的下端部的离开距离与靠背部163的截面直径D2大致相同或比截面直径D2大的方式形成有上容纳部172及下容纳部173。这样,借助支承基端部171、上容纳部172、下容纳部173、上下一对入口部174、174,形成能够收入靠背部163的一部分来容纳的容纳部176,被该容纳部176包围的内侧的空间为容纳空间S。

作业者将引导部160向上侧摆动而引导部160被从作业状态切换成容纳状态的情况下,靠背部163与保持机构170的入口部174、174抵接。从该状态起,若靠背部163被向脱谷装置104所处的一侧推压,则上容纳部172及下容纳部173弹性变形,入口部174、174被向上下外侧扩宽。由此,允许靠背部163相对于容纳部176的出入。即,靠背部163越过入口部174、174进入容纳空间S。并且,靠背部163进入容纳空间S的状态下,入口部174、174的上下位置由于上容纳部172及下容纳部173的复原力而复原。即,入口部174、174的各自的离开距离D1比靠背部163的截面直径D2小,所以即使位于容纳空间S的内侧的靠背部163向作业状态侧摆动,靠背部163也与入口部174、174抵接,限制从该位置向作业状态侧的摆动。因此,靠背部163越过入口部174、174地摆动,所以作业者需要将靠背部163拉向作业状态侧,作业者不将靠背部163向作业状态侧摆动操作的话,靠背部163被在容纳空间S的内侧位置保持。这样,保持机构170构成为,能够将靠背部163的位于延伸方向的前侧的前端部侧部分位置保持。

反弹部175在前后方向上与支承基端部171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部位具有向机体右方突起的突起部175a。若靠背部163的一部分进入容纳空间S的内侧,则突起部175a与靠背部163抵接。该状态下,上容纳部172及下容纳部173的复原力经由靠背部163向突起部175a传递,突起部175a随着反弹部175的弹性变形而向机体左方位移。因此,靠背部163的收纳部位被反弹部175的作用力向入口部174、174推压。换言之,位于容纳空间S的内侧的靠背部163被上下一对入口部174、174、突起部175a在三点推压。由此,引导部160为容纳状态的情况下,靠背部163的收纳部位在容纳空间S的内侧不会松动,维持容纳于容纳部176的内部的状态。

〔关于照明装置的配置〕

如图10及图12所示,照亮回收空间142的照明装置137被支承于前后朝向框149的后部。在前后朝向框149的后部,由截面L字形的角钢部件构成的托架138被螺栓连结,托架138在保持上下位置的同时从与前后朝向框149的连结部位向机体右后方伸出。在托架138的伸出末端部,照明装置137被螺栓连结,照明装置137被配置成与脱谷装置104和存积仓斗140之间的空间的后部纵框144C和后侧横向框145B的连结部位相邻。照明装置137的照射方向朝向比存积仓斗140靠下侧的空间、即朝向能够照射回收空间142的整体的方向。作为照明装置137的光源,使用发光二极管,但也可以是HID(High-Intensity Discharge)灯、氙气灯等。

根据该结构,照明装置137配置于存积仓斗140的后部的机体内侧的角落部的附近,所以即使在照明装置137的照射范围狭窄的情况下,照明装置137也能够照射回收空间142的宽敞的范围。此外,照明装置137位于脱谷装置104和存积仓斗140之间,所以照明装置137能够在不妨碍存积仓斗140的情况下将回收空间142照亮。

〔存积仓斗的谷粒的导引构造〕

如图17及图18所示,扬谷装置120的上端部与存积仓斗140连通连接。扬谷装置120具备纵向进给螺纹杆180、平板状的旋转翼181、覆盖旋转翼181的周围的喷出壳182。纵向进给螺纹杆180从脱谷装置104的底部垂直地搬运谷粒。在纵向进给螺纹杆180的搬运方向终端部连结旋转翼181,旋转翼181与纵向进给螺纹杆180一体地绕轴心P旋转。在喷出壳182的与存积仓斗140相向的部位形成有喷出口182a。在旋转翼181的轴心方向上,喷出口182a的上下高度被比旋转翼181的上下高度大地设定。喷出壳182的比轴心P靠前侧的内壁182b俯视时大致沿着机体横向,喷出壳182的比轴心P靠后侧的内壁182c相对于机体横向向后倾斜。旋转翼181俯视时顺时针旋转,被向喷出壳182送出的谷粒被旋转翼181从喷出口182a向存积仓斗140的内部推出。

第二实施方式的扬谷装置120被靠存积仓斗140的前部地设置。因此,若仅为谷粒被从喷出口182a向存积仓斗140的内部推出的结构,则谷粒偏向三个下窄状的漏斗部146、146、146的前侧两部位的漏斗部146、146存积,有存积仓斗140的后部的漏斗部146谷粒难以存积的可能。为了避免这样的不良情况,在喷出口182a的前端部悬臂状地连结投掷导引板183。

投掷导引板183被平板状地形成,在旋转翼181的末端最接近投掷导引板183的状态下,投掷导引板183沿旋转翼181的切线方向向右后方、即俯视时向存积仓斗140的靠近后部的左右中央倾斜。投掷导引板183的上下宽度遍及喷出口182a的上下宽度的下侧半部分。由此,被从喷出口182a喷出的谷粒的下侧半部分的谷粒被向投掷导引板183推抵而向存积仓斗140的后部飞起。此外,被从喷出口182a喷出的谷粒中的上侧半部分的谷粒沿喷出壳182的前侧的内壁182b被靠存积仓斗140的前部地推出。

这样,借助被从喷出口182a喷出的谷粒被投掷导引板183推抵而向存积仓斗140的后部飞起的结构,谷粒容易向存积仓斗140的后部的漏斗部146存积。由此,谷粒被相对于存积仓斗140的三个漏斗部146、146、146平衡较好地存积,存积仓斗140的存积效率提高。

另外,投掷导引板183的上下宽度遍及喷出口182a的上下宽度的下侧半部分,但投掷导引板183的上下宽度能够适当改变。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喷出口182a比投掷导引板183靠上侧,另外设置有向除了投掷导引板183之外的方向倾斜的导引板。该情况下,该导引板距喷出口182a的伸出长度可以与投掷导引板183相同,也可以与投掷导引板183不同。

除了图17及图18所示的结构以外,如图19及图20所示那样的流下导引板184也能够是设置于存积仓斗140的矩形箱状部140A的结构。另外,图19及图20中表示了投掷导引板183,但也可以是不设置投掷导引板183的结构。流下导引板184形成为具有五个角部C1、C2、C3、C4、C5、C6的不等边六边形的平板。流下导引板184的前端部是遍及角部C1和角部C2地沿机体横向的边E1的部位,侧面观察时位于与喷出口182a的前端部大致相同的部位。流下导引板184的后端部是遍及角部C4和角部C5地沿机体横向的E4的部位,侧面观察时位于比前后中央的漏斗部146靠后侧的位置。流下导引板184的上下位置以越接近边E4的部位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因此,被从喷出口182a喷出的谷粒被漏斗部146向最后端的漏斗部146所处的一侧导引。

遍及流下导引板184的角部C1和角部C6形成边E6,边E6与矩形箱状部140A的机体左侧壁部连结固定。此外,流下导引板184的角部C3所处的部位与存积仓斗140的机体右侧壁部连结固定。边E1位于最前端的漏斗部146的正上方,沿机体横向形成。角部C2位于最前端的漏斗部146的正上方,边E2以越位于后侧的部位越接近矩形箱状部140A的机体右侧壁部的方式倾斜。

角部C4及角部C5位于存积仓斗140的靠左右中央的位置。遍及角部C3和角部C4的边E3以俯视时越接近角部C4越位于存积仓斗140的靠左右中央的位置的方式倾斜。此外,遍及角部C5和角部C6边E5以俯视时越接近角部C5越位于存积仓斗140的靠左右中央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因此,比角部C3靠后侧的流下导引板184的左右宽度形成为越接近边E4的部位越窄。

被从喷出口182a喷出而载置于流下导引板184的谷粒中的从边E1落下的谷粒的大多存积于最前端的漏斗部146,从边E2落下的谷粒存积于前侧两个漏斗部146的某一个。不从边E1或边E2落下而留在流下导引板184的谷粒被向最后端的漏斗部146导引且也会从边E3及边E4落下。从边E3及边E5落下的谷粒大多存积于前后中央的漏斗部146,但从边E4落下的谷粒大多存积于最后端的漏斗部146。这样,被从喷出口182a喷出的谷粒大多被流下导引板184向最后端的漏斗部146导引,所以相对于三个漏斗部146、146、146,谷粒被平衡较好地存积,存积仓斗140的存积效率提高。

图20所示的流下导引板184构成为仅向前后方向倾斜而不向左右方向倾斜,但也可以构成为不仅向前后方向也向左右方向倾斜。即,流下导引板184也可以构成为以越位于左或右的部位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此外,流下导引板184被平板状地形成,但流下导引板184的左右中央侧的部位的上下位置也可以比左右外侧的部位的上下位置靠下侧地弯曲。借助该弯曲结构,载置于流下导引板184的谷粒大多容易被边E4导引而从角部C4的附近落下。

〔第二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第二实施方式所例示的结构,以下,例示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另一实施方式。另外,以下表示前侧臂部161或后侧臂部162的一方的情况下称作“一侧臂部”,表示前侧臂部161或后侧臂部162的另一方的情况下称作“另一侧臂部”。

(2-1)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谷粒存积部105设置于机体右侧部,引导部160从存积仓斗140向机体右侧突出,但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谷粒存积部105设置于机体后部,且作业夹板135被比存积仓斗140靠机体后侧地设置,引导部160从存积仓斗140向机体后侧突出。即,为如下结构即可:引导部160具备直线状的靠背部163、一侧臂部、另一侧臂部,靠背部163在使用状态时位于面向存积仓斗140的作业者的后背侧,且一侧臂部为,从靠背部163的靠背部163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向仓斗支承框143的一端侧部分延长而被能够摆动地支承于一端侧部分,且另一侧臂部为,从靠背部163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向仓斗支承框143的另一端侧部分延长而被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另一端侧部分。

(2-2)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后侧臂部162和靠背部163一体形成的L字部件164、前侧臂部161被作为分割体构成,但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是,前侧臂部161和靠背部163被一体形成为L字形部件。即,也可以是,一侧臂部和靠背部163构成为一体的L字形状的L字部件。该状态下,为分割边界位于靠背部163的后部的结构,也可以是靠背部163的后部和后侧臂部162能够连结的结构。即,作为多个分割体,具备另一侧臂部、由靠背部163和一侧臂部构成的L字部件,另一侧臂部和该L字部件可以构成为,通过将该L字部件***另一侧臂部的自由端部地位置保持来连结。此外,作为多个分割体,具备一侧臂部、由靠背部163和另一侧臂部构成的L字部件,一侧臂部和该L字部件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向一侧臂部的自由端部***该L字部件地位置保持来连结。

进而,如图21所示,后侧臂部162和靠背部163可以分体地构成,例如,作为多个分割体,也可以具备一侧臂部、另一侧臂部、靠背部163。并且,也可以构成为,将靠背部163的一端部***一侧臂部的自由端部,并且将靠背部163的另一端部***另一侧臂部的自由端部,由此,靠背部163与一侧臂部及另一侧臂部连结。

(2-3)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分割边界位于靠背部163的前部的结构,但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例如,如图22至图24所示,也可以是分割边界位于靠背部163的前后中央部的结构。该情况下,靠背部163由前侧臂部161所处的一侧的前侧靠背部163A、后侧臂部162所处的一侧的后侧靠背部163B构成。由前侧臂部161和前侧靠背部163A形成一体的前侧L字形部件164B,由后侧臂部162和后侧靠背部163B形成一体的后侧L字形部件164C。并且,也可以是,前侧L字形部件164B的后端部和后侧L字形部件164C的前端部相向的状态下连结的结构。中间部件163C在前侧靠背部163A和后侧靠背部163B之间,但中间部件163C可以是图22所示那样的销固定结构,可以是图23所示那样的拉深部分嵌合的结构,也可以是图24所示那样的螺纹固定结构。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前侧靠背部163A和后侧靠背部163B不经由中间部件163C地直接连结。此时,可以是,前侧L字形部件164B为一侧L字部件,后侧L字形部件164C为另一侧L字部件,也可以是,前侧L字形部件164B为另一侧L字部件,后侧L字形部件164C为一侧L字部件。即,也可以构成为,作为多个分割体,具备一侧L字部件和另一侧L字部件,一侧L字部件和另一侧L字部件通过将前侧靠背部163A或后侧靠背部163B的一侧(一侧部分)的自由端部、前侧靠背部163A或后侧靠背部163B的另一侧(另一侧部分)的自由端部以相向的状态位置保持来连结。

(2-4)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靠背部163被保持机构170位置保持,由此,引导部160被以容纳状态位置保持,但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是,如图25所示,在后侧横向框145B的右侧端部、即后侧臂部162的摆动支点Y的附近,具备能够将后侧臂部162与后侧横向框145B连结固定的锁定装置190。锁定装置190具备锁定销191。引导部160在容纳状态的情况下,锁定销191进入后侧臂部162的摆动范围,由此,锁定销191和后侧横向框145B抵接,后侧横向框145B的下降摆动被限制。通过该结构,引导部160也被以容纳状态位置保持。此外,可以是设置保持机构170和锁定装置190的某一个的结构,也可以是设置保持机构170和锁定装置190的双方的结构。即,保持机构170也可以构成为具备锁定装置190,前述锁定装置190构成为将靠背部163的位于延伸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侧部分位置保持,能够将一侧臂部及另一侧臂部的位于延伸方向的另一侧的与仓斗支承框143连结固定。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取代锁定装置190,具备向前侧臂部161及后侧臂部162的至少某个摆动支点Y以将引导部160向使用状态和容纳状态的某个摆动的方式施力的弹簧机构。该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在遍及使用状态和容纳状态的摆动范围的途中设置死点,若越过该死点,则从使用状态向容纳状态的方向、或从容纳状态向使用状态的方向切换施力方向。

(2-5)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保持机构170安装于一对支点托架136、136中的机体前侧的支点托架136,但也可以构成为安装于机体后侧的支点托架136。

(2-6)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引导部160被分割的状态下,筒状的缓冲部件165外嵌于靠背部163,但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缓冲部件165沿靠背部163的外周缠绕,缓冲部件165借助面搭扣缠绕固定于靠背部163。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在筒状的缓冲部件165的外周一端,与缓冲部件165的中空内周连通的狭缝沿轴心方向形成,缓冲部件165经由该狭缝与靠背部163外嵌,该狭缝的外周侧被面搭扣封闭。即,缓冲部件165为以将引导部160包入的方式安装于引导部160的结构即可。

(2-7)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脱谷装置104偏向机体左侧地设置,存积仓斗140被偏向机体右侧地设置,但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脱谷装置104被偏向机体右侧地设置,存积仓斗140被偏向机体左侧地设置,也可以构成为,该状态下作业夹板135与存积仓斗140相比与机体左侧相邻地设置。即,构成为,脱谷装置104被以偏向机体左右方向一侧的状态设置,存积仓斗140被以偏向机体左右方向另一侧的状态及与脱谷装置104横向排列的状态设置即可。

(2-8)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存积仓斗140的前部经由前支承部152A及支承部件151载置支承于前侧横向框145A,存积仓斗140的后部经由后支承部152B及支承部件151载置支承于后侧横向框145B,但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存积仓斗140在前部纵框144A的上端、第二前部纵框144B的上端、后部纵框144C的上端、第二后部纵框144D的上端这四处被直接支承。若构成为仓斗支承框143支承存积仓斗140,则仓斗支承框143的支承结构能够适当改变。

(2-9)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前部纵框144A的上端连结有前侧横向框145A,在后部纵框144C的上端连结有后侧横向框145B,前后朝向框149经由前侧托架148A及后侧托架148B分别与前侧横向框145A和后侧横向框145B连结,但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例如,如图26及图27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前后朝向框149被直接连结于前部纵框144A的上端,前后朝向框149被直接连结于后部纵框144C的上端。并且,也可以构成为,前侧横向框145A连结于前部纵框144A的上端部的侧部,后侧横向框145B连结于后部纵框144C的上端部的侧部。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前侧托架148A被直接固定于前部纵框144A的上端,后侧托架148B被直接固定于后部纵框144C的上端。该状态下,也可以构成为,前后朝向框149经由前侧托架148A及后侧托架148B分别与前部纵框144A和后部纵框144C连结。

(2-10)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前后朝向框149遍及仓斗支承框143的位于比前侧横向框145A的前支承部152A靠脱谷装置104侧的部分、位于比后侧横向框145B的后支承部152B靠脱谷装置104侧的部分,但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例如,前后朝向框149也可以构成为,遍及仓斗支承框143的位于比前侧横向框145A的前支承部152A靠作业夹板135侧的部分、位于后侧横向框145B的比后支承部152B靠作业夹板135侧的部分地设置。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前后朝向框149隔着仓斗支承框143的前支承部152A及后支承部152B设置于两侧。

(2-11)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前侧横向框145A由于伸出部145c延长至脱谷装置104而被支承于脱谷装置104,但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前侧横向框145A不延长至脱谷装置104,在脱谷装置104的靠前部的部位及靠后部的部位的每一个,前后朝向框149在遍及前后朝向框149和脱谷装置104的状态下被分别连结。

(2-12)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前后朝向框149,向下的弯折部149a被遍及前后方向地形成,但弯折部149a也可以被向上地形成。

(2-13)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连结框150也可以不是平坦状的框,例如也可以是截面L字形状的部件。

(2-14)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照明装置137配置于存积仓斗140的后部的机体内侧的角落部的附近,但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照明装置137配置于存积仓斗140的前部的机体内侧的角落部的附近。

(2-15)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排气管125的前部管125a为比前侧横向框145A位于下侧的结构,但也可以是,排气管125的前部管125a为比前侧横向框145A位于上侧的结构。该状态下,也可以是,前部管125a被载置支承于前侧横向框145A的结构。

(2-16)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罩体154构成为被支承于前后朝向框149的前部,但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罩体154支承于前侧横向框145A。

(2-17)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支承存积仓斗140的后部的支柱144,具备后部纵框144C和第二后部纵框144D,但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作为支承存积仓斗140的后部的支柱144,不具备第二后部纵框144D而仅具备后部纵框144C。该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后部纵框144C位于后侧横向框145B的左右中央部位。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回收空间142脚下空间宽敞。

(2-18)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后部纵框144C及第二后部纵框144D支承于框部130A,但也可以是,后部纵框144C及第二后部纵框144D不支承于框部130A而支承于机体框130的结构。此外,也可以构成为,燃料罐131的后部、作业夹板135的后部不支承于框部130A而支承于机体框130。

(2-19)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间隔板134的机体横向上与隔离件132相邻的部位形成有开口部134a,但也可以是不形成开口部134a的结构。该情况下,也可以是隔离件132设置于比间隔板134高的位置的结构。

(2-20)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联合收割机例示了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但也可以代替普通型联合收割机而应用于自脱侧联合收割机。

附图标记说明

4:脱谷装置

6:发动机

25:存积仓斗

27:仓斗支承框

33:机体框

35:支柱

41:燃料罐

46,47:燃料用辅助机

51:壁部件

51A:倾斜面部

51B:纵面部

Q:空间

125:排气管

130:机体框

130A:框部

131:燃料罐

132:隔离件

134:间隔板

134a:开口部

135:作业夹板

137:照明装置

140:存积仓斗

140A:矩形箱状部(存积空间)

140B:流下导引部(存积空间)

141:排出口(排出部)

142:回收空间(作业空间)

143:仓斗支承框

144A:前部纵框

144B:第二前部纵框

144C:后部纵框

144D:第二后部纵框

145A:前侧横向框

145B:后侧横向框

145c:伸出部

148A:前侧托架

148B:后侧托架

149:前后朝向框

149a:弯折部

150:连结框

151:支承部件

152A:前支承部

152B:后支承部

153:扶手

154:罩体

160:引导部

161:前侧臂部(一侧臂部)

162:后侧臂部(另一侧臂部)

163:靠背部

164:L字部件

165:缓冲部件

170:保持机构

174:入口部

175:反弹部

176:容纳部

180:锁定装置。

5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收割和作物护理机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