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风患者多功能康复训练装置

文档序号:176561 发布日期:2021-11-02 浏览:3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中风患者多功能康复训练装置 (Multi-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device of apoplexy patient ) 是由 成海燕 于 2021-09-0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风患者多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具体涉及康复医疗器械领域,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底部四周固定连接有万向轮,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座板,所述座板的顶部设置有手臂锻炼机构,所述座板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手部锻炼机构,所述底板的右侧设置有脚部锻炼机构,所述底板与脚部锻炼机构之间设置有腿部锻炼机构,所述座板的左侧设置有背部按摩机构,所述座板的底部设置有躺椅驱动机构。本发明通过设置躺椅驱动机构,可以通过第三驱动箱推动第一推动板左右移动,从而通过第二支撑杆带动支撑板与背部靠板进行移动,从而可以将背部靠板放平,从对腰部进行弯曲锻炼。(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ulti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device for a stroke patient, and particularly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rehabilitation medical instruments. According to the invention, by arranging the deck chair driving mechanism, the first pushing plate can be pushed to move left and right through the third driving box, so that the supporting plate and the back backup plate are driven to move through the second supporting rod, the back backup plate can be laid flat, and the waist can be bent and exercised.)

一种中风患者多功能康复训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康复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中风患者多功能康复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因此就需要针对不同的症状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因此就需要一种中风患者康复训练装置。

但是在实际使用时,存在一个装置无法满足多个需求,例如常用的轮椅,现有的技术可以将轮椅变成躺椅,但是在使用时存在重心不稳的情况,且不方便对腿部、脚腕进行锻炼,同时现有的康复训练装置存在功能单一,不能满足患者的多方要求,因此就需要一种中风患者多功能康复训练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中风患者多功能康复训练装置,通过设置的手部锻炼机构、手臂锻炼机构、腿部锻炼机构、脚部锻炼机构和躺椅驱动机构的配合,可以增加康复训练装置的使用功能,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风患者多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底部四周固定连接有万向轮,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座板,所述座板的顶部设置有手臂锻炼机构,所述座板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手部锻炼机构,所述底板的右侧设置有脚部锻炼机构,所述底板与脚部锻炼机构之间设置有腿部锻炼机构,所述座板的左侧设置有背部按摩机构,所述座板的底部设置有躺椅驱动机构;

所述手部锻炼机构包括薄钢板、弧形薄钢片、钢丝、第一驱动箱、第一电机、主转动轴和从转动轴,所述座板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薄钢板,两个所述薄钢板的相背一侧对称设置有弧形薄钢片,所述弧形薄钢片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钢丝,所述薄钢板远离弧形薄钢片的一侧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驱动箱,所述第一驱动箱的中部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左端固定连接有主转动轴,所述主转动轴靠近第一电机的一端后侧设置有从转动轴;

所述腿部锻炼机构包括腿部支撑板、驱动块、第二支架、第二液压推杆和第一支撑杆,所述座板的右侧转动连接有腿部支撑板,所述腿部支撑板的右侧顶部前后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驱动块,所述驱动块的右侧转动连接有第二支架,所述驱动块的中部设置有第二液压推杆,所述第二液压推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

所述躺椅驱动机构包括第三驱动箱、第一推动板、第二支撑杆、伸缩板、支撑板、第三液压推杆、第二推动板、推动杆和第三支撑杆,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驱动箱,所述第三驱动箱的左端固定连接第一推动板,所述第一推动板右侧前后两端的上下两侧对称活动连接有第二支撑杆,所述底板的左侧插设有伸缩板,所述伸缩板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第三驱动箱的内腔右侧设置有第三液压推杆,所述第三液压推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推动板,所述第二推动板的右端前后两侧固定连接有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的右端活动连接有第三支撑杆。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手臂锻炼机构包括第一液压推杆、第一支架和移动横板,所述座板的顶部前后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一液压推杆,所述第一液压推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架,前侧所述第一支架的右侧活动连接有移动横板,所述脚部锻炼机构包括脚踏板、脚套和第二驱动箱,所述第二支架的右端转动连接有脚踏板,所述脚踏板的左侧顶部固定连接有脚套,两个所述第二支架的右端相背一侧固定了解有第二驱动箱,所述背部按摩机构包括背部靠板、竖向轨道、斜向轨道和按摩滚筒,所述座板的左端转动连接有背部靠板,所述背部靠板的右侧中部开设有竖向轨道,两个所述竖向轨道的顶部相背一侧对称开设有斜向轨道,所述斜向轨道的中部设置有按摩滚筒。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架的中部套设有扶手,所述移动横板远离第一支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卡块,后侧所述第一支架的右端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与卡块相适配,所述座板顶部前后两侧的中部对称开设有挂槽,所述薄钢板的后侧顶部固定连接有挂钩,所述挂钩与挂槽相适配。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主转动轴的中部固定套设有第一挡板,所述主转动轴靠近第一电机的一端固定套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截面形状设置为梯形,所述从转动轴的底端固定套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截面形状与第一齿轮相同,所述主转动轴与第一齿轮相啮合,所述从转动轴的顶端固定套设有第二挡板。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块的右侧开设有支架槽,所述第二支架靠近驱动块的一端插设在支架槽的内部,所述支架槽的内腔左侧底部开设有活动槽,所述支架槽与活动槽的内腔底部均与外界相连通,所述第二支架的底端开设有杆槽,所述杆槽的内腔大小与第一支撑杆相适配,所述第一支撑杆靠近第二液压推杆的一端插设在活动槽的内部,所述第一支撑杆远离第二液压推杆的一端插设进杆槽的内部,并与第二支架转动连接。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驱动箱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斜向轨道的后端固定连接有转动圆盘,所述转动圆盘的后端开设有限位槽,所述转动圆盘的后侧设置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靠近转动圆盘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活动滑块,所述活动滑块设置在限位槽的内部,所述活动板远离限位槽的一侧壁体开设有齿条,所述第二支架与脚踏板通过转动杆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前端表面开设有齿牙,所述活动板的壁体与转动杆的前端壁体相啮合。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背部靠板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竖向轨道相连通,所述背部靠板的前后两侧对称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斜向轨道相连通,所述背部靠板的左侧顶部前后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扶手杆。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前后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一U型卡块,底部所述第二支撑杆远离第一推动板的一端与第一U型卡块的中部活动连接,所述背部靠板的左侧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U型卡块,顶部所述第二支撑杆远离第一推动板的一端与第二U型卡块的中部活动连接。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腿部支撑板的底端中部前后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三U型卡块,所述第三支撑杆远离推动杆的一端与第三U型卡块活动连接。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竖向轨道的位置对应人体风府穴旁至第五腰椎棘突下旁之间,所述斜向轨道的位置对应人体风池穴至肩井穴之间,所述按摩滚筒的直径为一厘米,长度为两厘米,所述按摩滚筒的外表面设置有橡胶小突起。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通过设置躺椅驱动机构,可以通过第三驱动箱推动第一推动板左右移动,从而通过第二支撑杆带动支撑板与背部靠板进行移动,从而可以将背部靠板放平,从对腰部进行弯曲锻炼,并通过第一推动板对第二支撑杆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定,使第二支撑杆的以第一推动板为轴心的转动角度始终小于等于九十度,从而对背部靠板进行支撑,同时可以带动支撑板移动,使背部靠板的重心始终通过第二支撑杆传递到支撑板的中部,从而提高装置的稳定性,使装置更加实用,同时通过第三液压推杆推动第二推动板左右移动,可以通过推动杆推动第三支撑杆使腿部支撑板的底端向右上方移动,直至第三支撑杆从水平状态移动至垂直状态时,腿部支撑板与座板在同一水平线上,从而可以对腿部进行弯曲伸展锻炼;

2、通过设置手部锻炼机构,可以通过控制第一电机正反启动,使主转动轴正反转动,从而带动钢丝进行缩放将弧形薄钢片拉平,从而将手指缓慢甚至,持续一会儿后,细钢丝放松,手指还原,从而对手指进行弯曲锻炼,同时可以通过第一挡板防止钢丝互相缠绕,通过设置的手臂锻炼机构,可以通过第一液压推杆带动第一支架上下移动,从而托起患者双臂缓慢上举、下垂从而达到对患者手臂进行锻炼的作用,同时通过设置的卡块与卡槽可以对移动横板进行支撑,提高稳定效果;

3、通过设置的腿部锻炼机构,可以通过第二液压推杆带动第一支撑杆的左端上下移动,从而带动第二支架的右端上下移动,进而完成对脚部的弯曲伸直锻炼,结构简单,且稳定性更强,且通过设置的活动槽与支架槽、杆槽的配合,可以对第二支架于第一支撑杆进行隐藏,起到折叠的作用,通过设置的脚部锻炼机构,可以通过启动第二电机带动转动圆盘旋转,从而使活动滑块在限位槽的内部做左右循环移动,从而通过活动板带动转动杆反复转动,可以通过脚踏板带动患者双脚脚尖做绷直和上翘锻炼,并通过脚套对脚面进行固定,起到限位固定的作用;

4、通过设置背部按摩机构,可以通过按摩滚筒在竖向轨道与背部靠板的内部来回移动,对人体颈肩区间和脊椎两旁的夹脊穴区间进行来回按摩,且通过设置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方便对按摩滚筒进行安放和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手部锻炼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驱动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驱动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二驱动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背部靠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背部靠板的驱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腿部支撑板的驱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1、底板;2、万向轮;3、座板;4、第一液压推杆;5、第一支架;6、移动横板;7、薄钢板;8、弧形薄钢片;9、钢丝;10、第一驱动箱;11、第一电机;12、主转动轴;13、从转动轴;14、腿部支撑板;15、驱动块;16、第二支架;17、第二液压推杆;18、第一支撑杆;19、脚踏板;20、脚套;21、第二驱动箱;22、背部靠板;23、竖向轨道;24、斜向轨道;25、按摩滚筒;26、第三驱动箱;27、第一推动板;28、第二支撑杆;29、伸缩板;30、支撑板;31、第三液压推杆;32、第二推动板;33、推动杆;34、第三支撑杆;35、扶手;36、卡块;37、卡槽;38、挂槽;39、挂钩;40、第一挡板;41、第一齿轮;42、第二齿轮;43、第二挡板;44、支架槽;45、活动槽;46、杆槽;47、第二电机;48、转动圆盘;49、限位槽;50、活动板;51、活动滑块;52、转动杆;53、第一开口;54、第二开口;55、扶手杆;56、第一U型卡块;57、第二U型卡块;58、第三U型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附图1-8所示的一种中风患者多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底部四周固定连接有万向轮2,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座板3,座板3的顶部设置有手臂锻炼机构,座板3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手部锻炼机构,底板1的右侧设置有脚部锻炼机构,底板1与脚部锻炼机构之间设置有腿部锻炼机构,座板3的左侧设置有背部按摩机构,座板3的底部设置有躺椅驱动机构;

手部锻炼机构包括薄钢板7、弧形薄钢片8、钢丝9、第一驱动箱10、第一电机11、主转动轴12和从转动轴13,座板3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薄钢板7,两个薄钢板7的相背一侧对称设置有弧形薄钢片8,弧形薄钢片8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钢丝9,薄钢板7远离弧形薄钢片8的一侧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驱动箱10,第一驱动箱10的中部设置有第一电机11,第一电机11的左端固定连接有主转动轴12,主转动轴12靠近第一电机11的一端后侧设置有从转动轴13;

腿部锻炼机构包括腿部支撑板14、驱动块15、第二支架16、第二液压推杆17和第一支撑杆18,座板3的右侧转动连接有腿部支撑板14,腿部支撑板14的右侧顶部前后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驱动块15,驱动块15的右侧转动连接有第二支架16,驱动块15的中部设置有第二液压推杆17,第二液压推杆17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18;

躺椅驱动机构包括第三驱动箱26、第一推动板27、第二支撑杆28、伸缩板29、支撑板30、第三液压推杆31、第二推动板32、推动杆33和第三支撑杆34,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驱动箱26,第三驱动箱26的左端固定连接第一推动板27,第一推动板27右侧前后两端的上下两侧对称活动连接有第二支撑杆28,底板1的左侧插设有伸缩板29,伸缩板29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30,第三驱动箱26的内腔右侧设置有第三液压推杆31,第三液压推杆31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推动板32,第二推动板32的右端前后两侧固定连接有推动杆33,推动杆33的右端活动连接有第三支撑杆34。

如附图1所示,手臂锻炼机构包括第一液压推杆4、第一支架5和移动横板6,座板3的顶部前后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一液压推杆4,第一液压推杆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架5,前侧第一支架5的右侧活动连接有移动横板6,脚部锻炼机构包括脚踏板19、脚套20和第二驱动箱21,第二支架16的右端转动连接有脚踏板19,脚踏板19的左侧顶部固定连接有脚套20,两个第二支架16的右端相背一侧固定了解有第二驱动箱21,背部按摩机构包括背部靠板22、竖向轨道23、斜向轨道24和按摩滚筒25,座板3的左端转动连接有背部靠板22,背部靠板22的右侧中部开设有竖向轨道23,两个竖向轨道23的顶部相背一侧对称开设有斜向轨道24,斜向轨道24的中部设置有按摩滚筒25。

如附图1和所示,第一支架5的中部套设有扶手35,移动横板6远离第一支架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卡块36,后侧第一支架5的右端开设有卡槽37,卡槽37与卡块36相适配,座板3顶部前后两侧的中部对称开设有挂槽38,薄钢板7的后侧顶部固定连接有挂钩39,挂钩39与挂槽38相适配,以便于对手臂进行支撑,同时可以使移动横板6移动到腿部顶部时,可以通过卡块36进入卡槽37的内部对移动横板6进行支撑固定方便使用,同时可以对薄钢板7进行拿放,方便使用。

如附图3所示,主转动轴12的中部固定套设有第一挡板40,主转动轴12靠近第一电机11的一端固定套设有第一齿轮41,第一齿轮41的截面形状设置为梯形,从转动轴13的底端固定套设有第二齿轮42,第二齿轮42的截面形状与第一齿轮41相同,主转动轴12与第一齿轮41相啮合,从转动轴13的顶端固定套设有第二挡板43,以便于对钢丝9进行同时拉动,同时可以通过第一挡板40防止钢丝9缠绕,起到隔档的作用。

如附图4所示,驱动块15的右侧开设有支架槽44,第二支架16靠近驱动块15的一端插设在支架槽44的内部,支架槽44的内腔左侧底部开设有活动槽45,支架槽44与活动槽45的内腔底部均与外界相连通,第二支架16的底端开设有杆槽46,杆槽46的内腔大小与第一支撑杆18相适配,第一支撑杆18靠近第二液压推杆17的一端插设在活动槽45的内部,第一支撑杆18远离第二液压推杆17的一端插设进杆槽46的内部,并与第二支架16转动连接,以便于对第二支架16进行折叠,同时可以通过第二液压推杆17与第一支撑杆18控制第二支架16是否转动,起到支撑的作用,同时方便对第一支撑杆18进行隐藏,不影响第二支架16折叠。

如附图1和5所示,第二驱动箱21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电机47,斜向轨道24的后端固定连接有转动圆盘48,转动圆盘48的后端开设有限位槽49,转动圆盘48的后侧设置有活动板50,活动板50靠近转动圆盘4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活动滑块51,活动滑块51设置在限位槽49的内部,活动板50远离限位槽49的一侧壁体开设有齿条,第二支架16与脚踏板19通过转动杆52转动连接,转动杆52前端表面开设有齿牙,活动板50的壁体与转动杆52的前端壁体相啮合,以便于通过第二电机47带动转动圆盘48选择进而使活动滑块51在限位槽49的内部来回滑动,从而使活动板50做左右循环移动,从而通过转动杆52带动脚踏板19来回转动,从而实现对脚部的锻炼,同时可以通过限位槽49与活动滑块51的配合,对活动板50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活动板50与转动杆52相互错位影响转动杆52的转动。

如附图1和6所示,背部靠板22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开口53,第一开口53与竖向轨道23相连通,背部靠板22的前后两侧对称开设有第二开口54,第二开口54与斜向轨道24相连通,背部靠板22的左侧顶部前后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扶手杆55,以便于对背部靠板22进行推动,从而方便对装置本体进行移动,同时通过第一开口53与第二开口54可以方便将按摩滚筒25放入竖向轨道23与斜向轨道24的内部,从而方便使用。

如附图7所示,支撑板30的顶部前后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一U型卡块56,底部第二支撑杆28远离第一推动板27的一端与第一U型卡块56的中部活动连接,背部靠板22的左侧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U型卡块57,顶部第二支撑杆28远离第一推动板27的一端与第二U型卡块57的中部活动连接,以便于通过支撑板30与第二支撑杆28的配合对背部靠板22进行支撑,同时方便控制,通过设置的第一推动板27可以防止第二支撑杆28的移动范围较大影响对背部靠板22的支撑稳定性。

如附图8所示,腿部支撑板14的底端中部前后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三U型卡块58,第三支撑杆34远离推动杆33的一端与第三U型卡块58活动连接,以便于通过第三支撑杆34与腿部支撑板14进行推动和移动,从而通过第二推动板32与推动杆33的移动控制腿部支撑板14的移动,方便操作和使用。

如附图6所示,竖向轨道23的位置对应人体风府穴旁至第五腰椎棘突下旁之间,斜向轨道24的位置对应人体风池穴至肩井穴之间,按摩滚筒25的直径为一厘米,长度为两厘米,按摩滚筒25的外表面设置有橡胶小突起,以便于通过按摩滚筒25的来回移动,对人体颈肩区间和脊椎两旁的夹脊穴区间进行来回按摩。

本发明工作原理:当需要将座椅变成躺椅时,只需通过第三驱动箱26推动第一推动板27向左侧移动,从而使两个第二支撑杆28的中部向左侧移动,进而使两个第二支撑杆28相背一端的距离逐渐减少,并通过底部第二支撑杆28带动支撑板30向左侧移动,使背部靠板22的顶端向左下方移动,直至背部靠板22与座板3在同一水平线上即可将座椅变成躺椅,同时通过第三驱动箱26的收缩,使第一推动板27向右侧移动,即可将背部靠板22的左端逐渐向右上方移动,从而帮助患者上半身缓慢坐起;

当需要对腿部支撑板14进行移动时,只需通过第三液压推杆31推动第二推动板32向右侧移动,即可通过推动杆33带动第三支撑杆34,使腿部支撑板14的右端向右上方移动,直至第三支撑杆34从水平状态变成垂直状态,即可使腿部支撑板14与座板3在同一水平线上,即可帮助患者双腿缓慢升起;

当需要对双腿进行伸直锻炼时,可以通过启动第二液压推杆17带动第一支撑杆18的左端向上移动,从而通过第一支撑杆18的右端对第二支架16进行支撑,从而将第二支架16缓慢从支架槽44的内部移出,使第二支架16的底端向右上方移动,直至第二支架16成水平状态,然后启动第二液压推杆17带动第一支撑杆18的左端向下移动,即可带动第二支架16进行放下,从而往复,即可对腿部进行伸直锻炼;

当需要对脚腕进行锻炼时,只需将脚掌放入脚套20的内部,然后通过第二电机47带动限位槽49旋转,从而使活动滑块51在限位槽49的内部做循环移动,从而使活动板50做左右移动,使转动杆52带动脚踏板19移动,从而可以带动患者双脚做绷直和上翘锻炼;

当需要对手臂进行训练时,只需启动第一液压推杆4,带动第一支架5上下移动,从而托起第一支架5顶部的手臂上举下垂,从而对手臂进行锻炼,同时可以起到支撑的作用,当需要对手指进行锻炼时,只需将薄钢板7取下,然后将五指分别插入对应的弧形薄钢片8内部,然后通过正反启动第一电机11,带动主转动轴12与从转动轴13正反运动,从而对钢丝9进行收紧放松,从而将弧形薄钢片8进行拉平松开,即可对手指进行展开复位锻炼,当需要背部按摩时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即可控制按摩滚筒25在斜向轨道24与竖向轨道23的内部做循环移动,从而对人体颈肩区间和脊椎两旁的夹脊穴区间进行来回按摩。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发明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发明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具有高舒适性的多功能手动轮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