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电流回流的io架构

文档序号:1864474 发布日期:2021-11-19 浏览:1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防电流回流的io架构 (IO architecture for preventing current backflow ) 是由 陈冠旭 饶科 韩智毅 张琢 吴明显 满爱宝 于 2021-09-2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电流回流的IO架构,包括了数字输入通道、数字输出通道、第一PMOS管、第一NMOS管和第二NMOS管。数字输入信号通过数字输入通道驱动第一PMOS管和第一NMOS管,第一通道控制信号交替开启数字输入通道和数字输出通道。在PAD输出端存在外界输入信号时,第一PMOS管的衬底电压为PAD输出端电压,在电源电压端与PAD输出端之间不存在可以导通的等效二极管,即电源电压端与PAD输出端之间不存在回流电流。基于此,在数字输入通道和数字输出通道交替开启以满足IO功能的同时,防止回流电流的产生,保证IO电路的正常运行。(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IO (input/output) architecture for preventing current from flowing back, which comprises a digital input channel, a digital output channel, a first PMOS (P-channel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tube, a first NMOS (N-channel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tube and a second NMOS tube. The digital input signal drives the first PMOS tube and the first NMOS tube through the digital input channel, and the first channel control signal alternately opens the digital input channel and the digital output channel. When an external input signal exists at the PAD output end, the substrate voltage of the first PMOS tube is the PAD output end voltage, and an equivalent diode which can be conducted does not exist between the power supply voltage end and the PAD output end, namely, no reflux current exists between the power supply voltage end and the PAD output end. Based on this, when the digital input channel and the digital output channel are alternately opened to satisfy the IO function, the generation of the backflow current is prevented, and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IO circuit is ensured.)

一种防电流回流的IO架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芯片电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电流回流的IO架构。

背景技术

IO(Input/Output)是指输入和输出,例如IO设备、IO电路或IO接口。在芯片的使用场景中,IO电路是常见的电路之一。图1为传统IO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传统的IO电路中,PAD作为与芯片的引脚连接部分,电流等各类电信号经PAD进行传输。其中,如图1所示,当芯片未上电或者处于高压输入模式时,VCC1>VCC,此时PMOS管寄生二极管的正向电压大于反向电压,当电压超过一个二极管电压阈值时,二极管导通,电流从VCC1回流至VCC,电流路径如图1所示。在回流电流较大,会使芯片发烫或者产生误操作。

由此可见,传统的IO电路存在电流回流的问题,影响与IO电路相关部分的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IO电路存在的电流回流问题,提供一种防电流回流的IO架构。

一种防电流回流的IO架构,包括:

数字输入通道,用于分别接入数字输入信号和第一通道控制信号;

数字输出通道,用于接入所述第一通道控制信号;

第一PMOS管,栅极用于通过所述数字输入通道接入所述数字输入信号,源极用于连接电源电压端,漏极用于作为PAD输出端,衬底连接所述PAD输出端;

第一NMOS管,栅极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漏极连接所述PAD输出端,源极用于接地;

第二NMOS管,栅极用于连接所述电源电压端,漏极用于通过所述数字输出通道输出数字输出信号,源极连接所述PAD输出端,衬底用于连接所述电源电压端;

其中,所述第一通道控制信号在开启所述数字输入通道时,所述数字输出通道关闭;所述第一通道控制信号在开启所述数字输出通道时,所述数字输入通道关闭。

上述的防电流回流的IO架构,包括了数字输入通道、数字输出通道、第一PMOS管、第一NMOS管和第二NMOS管。数字输入信号通过数字输入通道驱动第一PMOS管和第一NMOS管,第一通道控制信号交替开启数字输入通道和数字输出通道。在PAD输出端存在外界输入信号时,第一PMOS管的衬底电压为PAD输出端电压,在电源电压端与PAD输出端之间不存在可以导通的等效二极管,即电源电压端与PAD输出端之间不存在回流电流。基于此,在数字输入通道和数字输出通道交替开启以满足IO功能的同时,防止回流电流的产生,保证IO电路的正常运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模拟信号通道,用于接入第二通道控制信号,并用于向所述PAD输出端传输模拟信号;

其中,所述第二通道控制信号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模拟信号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通道控制信号开启所述模拟信号通道时,所述数字输入通道和所述数字输出通道被关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数字输入通道包括:

第三NMOS管,栅极用于连接所述电源电压端,漏极连接所述第一NMOS管的栅极,源极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衬底用于接地;

第二PMOS管,源极连接所述第三NMOS管的漏极,漏极连接所述第三NMOS管的源极,栅极用于接入所述第一通道控制信号,衬底用于连接所述PAD输出端;

第三PMOS管,源极连接所述第三NMOS管的源极,栅极用于连接所述电源电压端,衬底和漏极用于连接所述PAD输出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数字输出通道包括:

第四PMOS管,漏极连接所述第二NMOS管的源极,栅极用于连接所述电源电压端,衬底用于连接所述PAD输出端,源极用于接入所述第一通道控制信号;

第五PMOS管,栅极连接所述第四PMOS管的源极,源极用于连接所述电源电压端,漏极和衬底用于连接所述PAD输出端;

第六PMOS管,栅极用于连接所述电源电压端,源极、漏极和衬底用于连接所述PAD输出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模拟信号通道包括:

第四NMOS管,栅极用于连接所述电源电压端,漏极用于接入所述第二通道控制信号;

第七PMOS管,栅极用于接入所述第一通道控制信号,源极连接所述第四NMOS管的漏级,漏极连接所述第四NMOS管的源极,衬底用于连接所述PAD输出端;

第五NMOS管,栅极用于连接所述电源电压端,源极用于连接所述PAD输出端,衬底用于接地;

第八PMOS管,栅极连接所述第四NMOS管的源极,源极连接所述第五NMOS管的漏极,漏极连接所述第五NMOS管的源极;

第九PMOS管,源极连接所述第八PMOS管的栅极,栅极用于连接所述电源电压端,漏极和衬底用于连接所述PAD输出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数字输入通道还包括:

第一缓冲单元,所述第三NMOS管的漏极用于通过所述第一缓冲单元构成信号传输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数字输入通道还包括:

第二缓冲单元,所述第三NMOS管的漏极通过所述第二缓冲单元连接所述第一NMOS管的栅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数字输出通道还包括:

第三缓冲单元,所述第二NMOS管的漏极用于通过所述第三缓冲单元构成信号传输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四缓冲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通道控制信号进行缓冲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IO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方式的防电流回流的IO架构模块结构图;

图3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防电流回流的IO架构模块结构图;

图4为一实施方式的防电流回流的IO架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讲解说明。同时声明,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电流回流的IO架构。

图2为一实施方式的防电流回流的IO架构模块结构图,如图2所示,一实施方式的防电流回流的IO架构包括:

数字输入通道,用于分别接入数字输入信号Input_from_digital和第一通道控制信号Output_input_ctrl;

数字输出通道,用于接入所述第一通道控制信号Output_input_ctrl;

第一PMOS管MP1,栅极用于通过所述数字输入通道接入所述数字输入信号Input_from_digital,源极用于连接电源电压端VCC,漏极用于作为PAD输出端,衬底连接所述PAD输出端;

第一NMOS管MN1,栅极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MP1的栅极,漏极连接所述PAD输出端,源极用于接地VSS;

第二NMOS管MN2,栅极用于连接所述电源电压端VCC,漏极用于通过所述数字输出通道输出数字输出信号Output_to_digital,源极连接所述PAD输出端,衬底用于连接所述电源电压端VCC;

其中,所述第一通道控制信号Output_input_ctrl在开启所述数字输入通道时,所述数字输出通道关闭;所述第一通道控制信号Output_input_ctrl在开启所述数字输出通道时,所述数字输入通道关闭。

如图2所示,第一通道控制信号Output_input_ctrl为逻辑电平信号。第一通道控制信号Output_input_ctrl处于不同逻辑电平时,数字输入通道和数字输出通道的开启或关断状态不同。以图2为例,一侧的数字输入信号Input_from_digital在数字输入通道开启时进行通路传输,数字输出通道在开启时在一侧输出数字输出信号Output_to_digital。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通道控制信号Output_input_ctrl为逻辑高电平时,数字输入通道开启,数字输出通道关闭。在第一通道控制信号Output_input_ctrl为逻辑低电平时,数字输入通道关闭,数字输出通道开启。

在数字输入通道开启时,数字输入信号Input_from_digital驱动第一NMOS管MN1和第一PMOS管MP1。其中,PAD输出端用于连接外部电设备,例如芯片等。在数字输出通道开启时,外部信号通过数字输出通道作为数字输出信号Output_to_digital输出。

其中,第一PMOS管MP1的衬底电压与PAD输出端电压相同,使得电源电压端VCC与PAD输出端之间不存在可正向导通的等效二极管。在PAD输出端有外部信号回流时,在电源电压端VCC与PAD输出端之间无法形成回流电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图3为另一实施方式的防电流回流的IO架构模块结构图,如图3所示,还包括:

模拟信号通道,用于接入第二通道控制信号Analog_sel,并用于向所述PAD输出端传输模拟信号;

其中,所述第二通道控制信号Analog_sel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模拟信号通道。

模拟信号通道,用于为PAD输出端提供模拟信号通路。同时,以第二通道控制信号Analog_sel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模拟信号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模拟信号通道还接收第一通道控制信号Output_input_ctrl,根据第一通道控制信号Output_input_ctrl与第二通道控制信号Analog_sel实现:在数字输入通道或数字输出通道任一开启时,模拟信号通道关闭,以此防止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互相干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通道控制信号Analog_sel开启所述模拟信号通道时,所述数字输入通道和所述数字输出通道被关闭。通过第一通道控制信号Output_input_ctrl与第二通道控制信号Analog_sel的逻辑电平分别配置,实现模拟信号通道开启时,数字输入通道和所述数字输出通道均为关闭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数字输入通道、数字输出通道和模拟信号通道内均设置有受控开关,受控开关根据第一通道控制信号Output_input_ctrl和/或第二通道控制信号Analog_sel执行通道的开启或关闭。作为一个较优的实施方式,受控开关包括半导体开关器件或电子开关器件。

基于此,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图4为一实施方式的防电流回流的IO架构电路示意图,如图4所示,数字输入通道包括:

第三NMOS管MN3,栅极用于连接所述电源电压端VCC,漏极连接所述第一NMOS管MN1的栅极,源极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MP1的栅极,衬底用于接地VSS;

第二PMOS管MP2,源极连接所述第三NMOS管MN3的漏极,漏极连接所述第三NMOS管MN3的源极,栅极用于接入所述第一通道控制信号Output_input_ctrl,衬底用于连接所述PAD输出端;

第三PMOS管MP3,源极连接所述第三NMOS管MN3的源极,栅极用于连接所述电源电压端VCC,衬底和漏极用于连接所述PAD输出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数字输出通道包括:

第四PMOS管MP4,漏极连接所述第二NMOS管MN2的源极,栅极用于连接所述电源电压端VCC,衬底用于连接所述PAD输出端,源极用于接入所述第一通道控制信号Output_input_ctrl;

第五PMOS管MP5,栅极连接所述第四PMOS管MP4的源极,源极用于连接所述电源电压端VCC,漏极和衬底用于连接所述PAD输出端;

第六PMOS管MP6,栅极用于连接所述电源电压端VCC,源极、漏极和衬底用于连接所述PAD输出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模拟信号通道包括:

第四NMOS管MN4,栅极用于连接所述电源电压端VCC,漏极用于接入所述第二通道控制信号Analog_sel;

第七PMOS管MP7,栅极用于接入所述第一通道控制信号Output_input_ctrl,源极连接所述第四NMOS管MN4的漏级,漏极连接所述第四NMOS管MN4的源极,衬底用于连接所述PAD输出端;

第五NMOS管MN5,栅极用于连接所述电源电压端VCC,源极用于连接所述PAD输出端,衬底用于接地VSS;

第八PMOS管MP8,栅极连接所述第四NMOS管MN4的源极,源极连接所述第五NMOS管MN5的漏极,漏极连接所述第五NMOS管MN5的源极;

第九PMOS管MP9,源极连接所述第八PMOS管MP8的栅极,栅极用于连接所述电源电压端VCC,漏极和衬底用于连接所述PAD输出端。

如图4所示,数字输入通道的开关控制后移至第一NMOS管MN1的栅极后。需要注意的是,数字输入通道、数字输出通道和模拟信号通道均用于建立可控的信号传输通路,在一实施方式中的位置均为便于解释通路的信号方向,不代表对通路控制元器件的位置限定。

如图4所示,第一PMOS管MP1与第一NMOS管MN1构成偏置电路,为与PAD输出端有连接关系的PMOS管衬底base端提供偏置电压。其中,各PMOS管的衬底与PAD输出端存在连接,即VSUB与PAD输出端存在连接关系。当PAD输出端电压高于电源电压端VCC电压时,第六PMOS管MP6导通,VSUB等于PAD输出端电压;当PAD输出端电压低于电源电压端VCC电压时,第五PMOS管MP5导通,VSUB等于电源电压端VCC电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PMOS管MP3、第四PMOS管MP4和第九PMOS管MP9为boost开关管,在PAD输出端电压高于电源电压端VCC电压时,将与PAD输出单有连接关系的PMOS管的栅极电压boost到PAD输出端电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PAD输出端电压高于电源电压端VCC电压的信号时,与PAD输出端有连接关系的各PMOS管的栅极与衬底base端全都为最高电平,避免了各PMOS管的击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PAD输出端连接的芯片未上电,但是PAD输出端接收到外界输入信号时,由于各PMOS管的衬底VSUB电压为PAD输出端电压,电源电压端VCC与PAD输出端之间不存在可以正向导通的二极管,因此PAD与VCC之间不存在回流电流,不会使芯片产生误操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数字输入通道还包括:

第一缓冲单元,所述第三NMOS管MN3的漏极用于通过所述第一缓冲单元构成信号传输通道。

第一缓冲单元可以选用缓冲器或缓冲电路,为通路中的数字输入信号Input_from_digital提供缓冲处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数字输入通道还包括:

第二缓冲单元,所述第三NMOS管MN3的漏极通过所述第二缓冲单元连接所述第一NMOS管MN1的栅极。

第二缓冲单元可以选用缓冲器或缓冲电路,为第一NMOS管MN1的栅极信号提供缓冲处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数字输出通道还包括:

第三缓冲单元,所述第二NMOS管MN2的漏极用于通过所述第三缓冲单元构成信号传输通道。

第三缓冲单元可以选用缓冲器或缓冲电路,为通路中的数字输出信号Output_to_digital提供缓冲处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还包括:

第四缓冲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通道控制信号Output_input_ctrl进行缓冲处理。

其中,第四缓冲单元可以选用缓冲器或缓冲电路。

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防电流回流的IO架构,包括了数字输入通道、数字输出通道、第一PMOS管MP1、第一NMOS管MN1和第二NMOS管MN2。数字输入信号Input_from_digital通过数字输入通道驱动第一PMOS管MP1和第一NMOS管MN1,第一通道控制信号Output_input_ctrl交替开启数字输入通道和数字输出通道。在PAD输出端存在外界输入信号时,第一PMOS管MP1的衬底电压为PAD输出端电压,在电源电压端VCC与PAD输出端之间不存在可以导通的等效二极管,即电源电压端VCC与PAD输出端之间不存在回流电流。基于此,在数字输入通道和数字输出通道交替开启以满足IO功能的同时,防止回流电流的产生,保证IO电路的正常运行。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通信设备及其耦合电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