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道路下的交叉口二次过街系统

文档序号:1917481 发布日期:2021-12-03 浏览:2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高架道路下的交叉口二次过街系统 (Secondary crossing system at intersection under overhead road ) 是由 徐赛英 李剑飞 戴伟 郭恒明 于 2021-09-0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架道路下的交叉口二次过街系统,其包括人行道、二次过街岛和至少一个立柱,所述立柱设置在所述二次过街岛上,所述人行道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二次过街岛连接在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之间,沿自所述第一段至所述第二段的方向,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位于所述立柱的。所述高架道路下的交叉口二次过街系统,克服了在高架道路下的交叉口,桥梁立柱影响人、车视距范围的缺陷,提高了通行效率低,消除了安全隐患,在保障视距要求的同时,降低了工程造价。(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intersection secondary street crossing system under an elevated road, which comprises a sidewalk, a secondary street crossing island and at least one upright post, wherein the upright post is arranged on the secondary street crossing island, the sidewalk comprises a first section and a second section, the secondary street crossing island is connected between the first section and the second section, and the first section and the second section are positioned on the upright post along the direction from the first section to the second section. The secondary crossing system under the elevated road overcomes the defect that the stand columns of the bridge affect the sight distance range of people and vehicles at the crossing under the elevated road, improves the passing efficiency, eliminates the potential safety hazard, and reduces the construction cost while ensuring the sight distance requirement.)

高架道路下的交叉口二次过街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交叉口和桥梁结构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高架道路下的交叉口二次过街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现阶段我国大规模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安全、便捷、经济、高效逐渐成为我国交通发展的主题。

当前城市面积的不断增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单层平面交通引起的“人车争路”问题越发凸显。因此,在新建或改建城市快速路工程中采用高架道路以释放地面空间给地块出行车辆及人非慢行系统的设计方式尤为常见。在高架道路跨越地面道路交叉口时,常常在交叉口两端中分带内设置高架桥墩。受造价、桥型、净空、交叉口范围等影响,交叉口就近的桥梁立柱遮挡人、车视线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而为了提升高架下的道路交叉口人、车视距范围,降低安全风险,近年来宽幅路面大量采用二次过街岛。一般而言,桥梁的立柱设置在人行道的路段一侧或路口一侧。

然而,在有二次过街岛的情况下,由于存在交叉口的桥梁立柱布置不合理,桥梁立柱宽度与二次过街宽度设置不合理等情况,使得当行人经过二次过街岛时,桥梁立柱影响人、车视距范围,从而产生通行效率低,存在安全隐患的缺陷,也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行人经过二次过街岛时,桥梁立柱影响人、车视距范围,从而产生通行效率低,存在安全隐患的缺陷,提供一种高架道路下的交叉口二次过街系统。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高架道路下的交叉口二次过街系统,包括人行道、二次过街岛和至少一个立柱,所述立柱设置在所述二次过街岛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人行道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二次过街岛连接在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之间,沿自所述第一段至所述第二段的方向,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位于所述立柱的不同侧。

在本方案中,通过这样的设置方式,使得所述人行道的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始终设置在所述立柱面向车辆行驶方向的一侧,所述立柱不会造成对所述人行道上的行人和车辆驾驶员产生遮挡,不会影响人、车的视距范围,提高了通行效率低,消除了安全隐患,并且在保障视距要求的同时,降低了工程造价。

较佳地,所述至少一个立柱的排布方向与所述第一段或所述第二段平行。

在本方案中,这样的平行排布方式,是一种比较规则的排布方式,有利于缩短行人通过所述二次过街岛的距离,提高通行效率。

较佳地,所述二次过街岛上设置有过街岛人行道,所述过街岛人行道包括第一过街岛段、第二过街岛段和中间段,所述第一过街岛段与所述第一段相连接,所述第二过街岛段与所述第二段相连接,所述中间段连接在所述第一过街岛段和所述第二过街岛段之间。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所述二次过街岛上设置所述过街岛人行道,并分段,有利于规范行走通道,通行有序,提高通行效率。

较佳地,沿自所述第一段至所述第二段的垂直方向,所述立柱的宽度不大于所述第一过街岛段和所述第二过街岛段的间距。

在本方案中,通过对所述立柱的宽度的限定,使得所述第一过街岛段和所述第二过街岛段不会因为间距过小而造成此两段处的面积过小,从而造成等待在此两处的行人比较拥挤,特别地,当所述立柱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过街岛段和所述第二过街岛段的间距时,能获得最短的过街岛人行道长度,有利于通行效率。

较佳地,所述中间段与所述第一过街岛段、所述第二过街岛段垂直连接。

在本方案中,通过所述垂直连接的方式,能减小所述二次过街岛沿所述人行道方向上的宽度,降低所述二次过街岛的造价,也有利于行人快速通行,保证通行效率。

较佳地,所述第一过街岛段与所述第一段位于同一直线上,且宽度相等,所述第二过街岛段与所述第二段位于同一直线上,且宽度相等。

在本方案中,通过这样的连接方式和宽度设置,使得行人在所述过街岛人行道上更多的等待区域,有利于通行效率。

较佳地,所述立柱的数量是两个。

在本方案中,在满足所述立柱不影响视距的条件下,采用两个立柱的方案,可以缩短沿车辆行驶方向上的立柱之间的间距,降低桥梁的工程造价。

较佳地,两个所述立柱设置在所述中间段的两侧。

在本方案中,将两个所述立柱设置在所述中间段的两侧,有利于获得对称分布,对桥梁的支撑力分布均匀,进而有利于桥梁的建造。

较佳地,沿连接两个所述立柱的方向,所述中间段的宽度不小于2米。

在本方案中,设置这样的宽度要求,符合最小人行道宽度要求,有利于通行效率。

较佳地,所述交叉口二次过街设计系统还包括两对警示柱,两对所述警示柱分别设置在所述二次过街岛与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连接处,并在所述二次过街岛的边沿。

在本方案中,所述警示柱能提醒行人从所述二次过街岛进入所述人行道时的安全。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该高架道路下的交叉口二次过街系统克服了在高架道路下的交叉口,桥梁立柱影响人、车视距范围的缺陷,提高了通行效率低,消除了安全隐患,并且在保障视距要求的同时,降低了工程造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高架道路下的交叉口二次过街系统。

图2为图1的局部A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人行道1,第一段11,第二段12,

二次过街岛2,过街岛人行道20,第一过街岛段21,第二过街岛段22,中间段23,

立柱3,

警示柱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架道路下的交叉口二次过街系统,其包括人行道1、二次过街岛2和立柱3,立柱3设置在二次过街岛2上,其中,人行道1包括第一段11和第二段12,二次过街岛2连接在第一段11和第二段12之间,沿车辆自第一段11行驶至第二段12的方向,第一段11和第二段12均设置在立柱3的前侧。通过这样的设置方式,使得人行道1的第一段11和第二段12始终设置在立柱3面向车辆行驶方向的一侧,立柱3不会造成对人行道1上的行人和车辆驾驶员产生遮挡,不会影响人、车的视距范围,提高了通行效率低,消除了安全隐患,并且在保障视距要求的同时,降低了工程造价。

在实际实施中,立柱的数量也可以是单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所示,立柱3的排布方向与第一段11或第二段12平行。采用平行排布方式,是一种比较规则的排布方式,有利于缩短行人通过二次过街岛2的距离,提高通行效率。在实际实施中,立柱3的排布也可以是其他满足通行效果的方式。

如图1所示,二次过街岛2上设置有过街岛人行道20,过街岛人行道20包括第一过街岛段21、第二过街岛段22和中间段23,第一过街岛段21与第一段11相连接,第二过街岛段22与第二段12相连接,中间段23连接在第一过街岛段21和第二过街岛段22之间。通过在二次过街岛2上设置过街岛人行道20,并分段,有利于规范行走通道,通行有序,提高通行效率。

如图1所示,沿自第一段11至第二段12的垂直方向,立柱3的宽度不大于第一过街岛段21和第二过街岛段22的间距。通过对立柱3的宽度的限定,使得第一过街岛段21和第二过街岛段22不会因为间距过小而造成此两段处的面积过小,从而造成等待在此两处的行人比较拥挤。特别地,当立柱3的宽度等于第一过街岛段21和第二过街岛段22的间距时,能获得最短的过街岛人行道长度,有利于通行效率。

如图1所示,中间段23与第一过街岛段21、第二过街岛段22垂直连接。通过垂直连接的方式,能减小二次过街岛2沿人行道1方向上的宽度,降低二次过街岛2的造价,也有利于行人快速通行,保证通行效率。在实际实施中中间段23与第一过街岛段21、第二过街岛段22的夹角可以是其他满足效果的角度。

如图1所示,第一过街岛段21与第一段11位于同一直线上,且宽度相等,第二过街岛段22与第二段12位于同一直线上,且宽度相等。通过这样的连接方式和宽度设置,使得第一过街岛段21和第二过街岛段22的面积大,有利于通行效率。在实际实施中,第一过街岛段21与第一段11之间也可以形成一定的夹角,同样第二过街岛段22与第二段12之间的夹角也可以是其他满足效果的角度。

如图1所示,两个立柱3设置在中间段23的两侧,有利于获得对称分布,对桥梁的支撑力分布均匀,进而有利于桥梁的建造。

如图1所示,沿连接两个立柱3的方向,中间段23的宽度不小于2米。设置这样的宽度要求,符合最小人行道宽度要求,有利于通行效率。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交叉口二次过街设计系统还包括两对警示柱4,两对警示柱4分别设置在二次过街岛2与第一段11和第二段12连接处,并在二次过街岛2的边沿。此警示柱4能提醒行人从二次过街岛2进入人行道1时的安全。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防治冻胀的地基隔水层结构及铺设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