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及其分流装置

文档序号:51825 发布日期:2021-09-28 浏览:2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及其分流装置 (Electric connector with shunt structure and shunt device thereof ) 是由 陈松佑 于 2021-03-1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及分流装置,电连接器包括绝缘壳体、多个电端子及第一分流插座,绝缘壳体具两个侧面,第一侧面有一插接输入接口,能供电源提供元件沿第一方向插入,第一侧面为长方形,其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第二侧面上有输出接口,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多个电端子分别具有第一接触部以及第一接脚,每第一接触部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至插接输入接口内,每第一接脚延伸至输出接口;第一分流插座位于绝缘壳体的第三侧面上,并对应第三侧面的分流孔,分流孔使至少一个电端子的部分平面裸露成为分流接触面,分流接触面平行于第二方向,第一分流插座具有第一定位件,当第二连接器插入于第一分流插座时被定位于第一分流插座上。(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electric connector with a shunt structure and a shunt device, wherein the electric connector comprises an insulating shell, a plurality of electric terminals and a first shunt socket, the insulating shell is provided with two side surfaces, the first side surface is provided with an inserting input interface and can be used for inserting a power supply element along a first direction, the first side surface is rectangular,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first side surface is parallel to a second direction, the second side surface is provided with an output interface, and the first direction is vertical to the second direction; the plurality of electric terminals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first contact part and a first pin, each first contact part extends into the plug-in input interface along a first direction, and each first pin extends to the output interface; the first shunt socket is positioned on the third side surface of the insulating shell and corresponds to the shunt hole of the third side surface, the shunt hole enables a part of plane of at least one electric terminal to be exposed to form a shunt contact surface, the shunt contact surface is parallel to the second direction, the first shunt socket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positioning piece, and when the second connector is inserted into the first shunt socket, the first positioning piece is positioned on the first shunt socket.)

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及其分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设置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其具分流装置,除了可将电流通过电路板供应给电子元件,还可以通过转接的方式,将电流再分出去,供应给其他电子元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供应电流的电连接器,只有单一的输出界面,以传输电流。尤其对于板端电流接器,传输电流到电路板,而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均由电路板进行电流分流来提供需要的电流。而通过电路板进行分流的方式,尤其对于大电流的供应要求,不仅须提高电路板的载流能力,而且电流经电路板分流过程也会造成功率的损耗。

故,如何通过结构设计的改良,来提升板端电连接器的供应,已成为该项

技术领域

所欲解决的一项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能在单一个电连接器额外的分出电流供给其他元件,以节省电子装置的空间。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壳体、多个电端子及一第一分流插座。所述绝缘壳体具有一第一侧面以及一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上有一插接输入接口,能供一电源提供元件沿第一方向插入,且所述第一侧面为长方形,其长度方向与一第二方向平行,所述第二侧面上有一输出接口,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该些电端子分别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以及一第一接脚,每一所述第一接触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至所述插接输入接口内,每一所述第一接脚延伸至所述输出接口。所述第一分流插座位于所述绝缘壳体的一第三侧面上,并对应所述第三侧面的一分流孔,所述分流孔使至少一个所述电端子的部分平面裸露成为一分流接触面,所述分流接触面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其中所述第一分流插座具有一第一定位件,使当一第二连接器插入于所述第一分流插座时被定位于所述第一分流插座上。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分流装置,能在单一个电连接器额外的分出电流供给其他元件,以节省电子装置的空间。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分流装置,用以与一设置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的一转接插座对接以将所述电连接器的电流分流,所述分流装置包括一绝缘壳体及一第一电端子。所述绝缘壳体具有一底面。所述第一电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壳体,所述第一电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以及由所述第一接触部延伸至所述绝缘壳体外面的一第一接脚,用以提供一第一电缆连接面以连接至少一线缆;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裸露于所述底面并具有与所述底面平行的一接触面,用以与所述转接插座的一分流接触面抵接。

本发明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所提供的能使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的电流通过该些电端子传到第二连接器的第二电端子,并通过线缆传输至其他需要电流的元件。本发明通过单一个电连接器可以通过电路板或第二连接器供应电流。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的另一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8为本发明沿着图3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沿着图3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的即将组装完成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的组装后的立体图。

图14为本发明沿着图13的XIV-XIV线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发明沿着图13的XV-XV线的剖视图。

图1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7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的组装后的立体图。

图18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的组装后的立体图。

图19为本发明沿着图18的XIX-XIX线的剖视图。

图20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的组装后的立体图。

图21为本发明沿着图20组合后的XXI-XXI线的剖视图。

图22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3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4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25为图24的剖视图。

图26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7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28为本发明沿着图27的XXVIII-XXVIII线的剖视图。

图29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30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1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的另一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发明的优点与效果。本发明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发明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本发明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应当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文中可能会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术语来描述各种元件或者信号,但这些元件或者信号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主要是用以区分一元件与另一元件,或者一信号与另一信号。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应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本发明的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包含了一主连接器以及一分流连接器。所述主连接器具有一输入接口、一输出接口以及一分流接口。主连接器通过位于一第一侧面的所述输入接口与一电源提供元件电性连接以接受电流或信号的输入,并通过位于一第二侧面的所述输出接口将所接收的电流或信号的部分输出;而位于一第三侧面的分流接口则将所接受的电流部分由此输出。值的注意的是,所述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可以是主连接器的一个完整面或完整面的一部分。也就是,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可以位于主连接器的不同的面上,或同一面上。在主连接器内有多个电端子,一端位于输入接口而另一端位于输出接口,以供电流及/或信号由输入接口输入,并传递至输出接口输出:或者多个电源端子供电流的传递。通过此设计,电源提供元件所提供的电流,即电力,可通过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合件简单的分流,以减少功率损耗。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合件对应的电源提供元件可以是配对的电连接器或者电源供应器等具提供电流能力的元件,因此应用的范围极广。以下会通过各种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而各实施例的元件名称会对应不同应用情境而可能有不同用语,但不影响电连接器组合件的分流功能。

[第一实施例]

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其包括一第一连接器1a、及一对第二连接器3a、3a’。第一连接器1a具有一第一绝缘壳体10、多个第一电端子20、以及一对转接插座10T、10T’。所述第一绝缘壳体10包括一第一侧面以及一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为长方形,其长度方向平行于一第二方向D2(参图2)。所述第一侧面具有一插接侧103,用以提供一插接输入接口供一配对元件(例如:电源提供元件)进行电连接,而第二侧面上有一输出接口,用以将所述配对元件提供的电流及/或信号输出。所述第一连接器1a可以称为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另外,第一绝缘壳体10与至少一第一电端子20可称为分流装置,分流装置用以与一转接插座对接以将所述电连接器的电流分流。

在本实施例,所述第一绝缘壳体10还具有一顶面101、以及一与顶面101相对的底面102,第一连接器1a连接于一电路板P,输入接口为一插槽11,输出接口位于所述底面102。所述插槽11连通于所述插接侧103以及所述底面102之间。所述插槽11能供一配对元件(图略)沿一第一方向D1(参图2)插入,其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垂直。所述配对元件可以是一配对连接器或者一电源供应器的输出端,例如:CRPS电源供应器输出端的卡缘接口。此时,插槽11为一卡缘或一电源板的插接输入接口。插槽11可作为电源输入接口及/或信号输入接口,或多个插槽11时,可各自为电源输入接口或信号输入接口。所述多个第一电端子20各具有一第一接触部21延伸至所述插槽11(即插接输入接口)内、及一第一接脚22延伸至所述第一绝缘壳体10的所述底面102(即输出接口),而第一接触部21与第一接脚22彼此电连接。此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壳体10的底面102作为电源输出接口及/或信号输出接口。

本实施例的第一电端子20的第一接触部21位于输入接口。多个第一接触部21可以定义出至少一面状接触面,于配对元件插入时与其进行电连接。举例来说,第一接触部21共同形成一平行于电路板P的一面状接触面(即所述面状接触面平行于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或者第一接触部21分别形成垂直于电路板P的多个面状接触面(即所述面状接触面垂直于第二方向D2),用以分别电连接所述配对元件的一电源电位或一接地电位。第一电端子可以由成对的电端子来定义出输入接口,请参见图1,第一电端子20下方还具有对接第一电端子20S,成对地的第一电端子20及20S分别具有第一侧接触部及第二侧接触部,以共同形成一面状的接触区而定义出其间的插槽,配合配对元件的插入,例如:插头连接器的端子、电源板、汇流排等。即,配对元件具有板状或多个排列在同一平面的端子或者多个端子且每个端子具有至少一平面的接触表面,而可与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合件的输入平面进行对接。插槽可以是平行于第二方向D2的单一或多个插槽或者垂直于第二方向D2的多个插槽。然而,本发明不限制于此,可以只有单边的第一电端子。在一些高功率的应用场合,第一电端子20的厚度(即垂直于插槽方向上的厚度)为大于或等于0.3mm,更佳的厚度为大于或等于0.6mm。而为了避免过大的插拔力,第一电端子20的厚度小于或等于2mm,更佳为小于或等于1mm。如此,可以在电流的提供能力以及与配对元件结合的正向力上达到一个较佳状态。另外,每一所述第一电端子20(及20S)的第一接触部21可以包含多个弹臂,除可以避免过大的插拔力外,在单一插槽的应用环境,也可以避免组装的公差所导致面状接触面的歪斜,造成接触面的两端插拔力落差过大的问题。

第一电端子20的第一接脚22延伸出第二侧面的外面,而形成一输出接口与所述电路板P连接,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或压接。因此,第一接脚22可以为焊脚或具鱼眼的压接脚。而第一接脚22为焊脚时,可以是通孔焊接技术及/或表面贴装技术与所述电路板P连接。第一连接器1a可以是垂直型(Vertical)或直角型(Right-angle)的方式与电路板P连接。也就是第一接脚22可以具有90度弯曲部或者为一直线型。当第一接脚22为直线型时(图略),第二侧面位于与第一侧面的相对面,此时,第一方向D1垂直于电路板P的表面,配对元件沿此第一方向D1插入。当第一接脚22具有90度弯曲部时(参图1及图2),第二侧面位于底面102,所述弯曲部可以在第一绝缘壳体10内,以达到保护以及支撑或固定第一接脚22的作用。此时,第一方向D1平行于电路板P的表面,配对元件沿此第一方向D1插入。在本实施例,第一连接器1a以沉板的方式连接于电路板P。也就是说,底面102包含一第一底面区及一第二底面区(第二侧面),所述第一接脚22由第二底面区延伸向外。所述第二底面区与所述顶面101的距离较佳为小于所述第一底面区与所述顶面101的距离,而达到降低第一连接器与电路板P连接时的整体高度。而顶面101可以是一平整的表面,或如图1般也分成在不同高度面上的第一顶面区及第二顶面区,第一顶面区位于第一底面区的相对面,第二顶面区位于第二底面区的相对面。

所述转接插座10T是作为一分流插座,其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壳体10的一第三侧面上,用以提供一第二连接器3a(或可称为分流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1a连结时提供固定的作用,并使第二连接器3a的第二电端子与第一连接器1a的至少部分第一电端子20电连接。第三侧面较佳为位于与第一连接器1a的输入接口的第一侧面以及与输出接口的第二侧面的面为不相同的一面。例如:第一侧面位于前侧面,第二侧面为位于底面,而第三侧面可以位于顶面或者与前侧面相对的后侧面上。在图1的实施例,转接插座10T位于顶面101。

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壳体10的顶面具有两个相同的转接插座,可分别称为第一转接插座(10T)、第二转接插座(10T’)。第一转接插座10T可供第二连接器3a插入,第二转接插座10T’可供一第三连接器3a’插入,以彼此电连接所述多个电端子的至少一个。所述转接插座10T具有一对限位侧壁12。转接插座10T为一矩形,一对限位侧壁12较佳为短侧壁。所述顶面10具有一分流孔在上,并于所述一对限位侧壁12之间形成一裸露区14。也就是说,转接插座10T对应顶面10的分流孔,使一对限位侧壁12所定义的一分流插槽通过分流孔而与插接输入接口及输出接口连通。其中至少一个第一电端子20裸露于所述裸露区14。具体来说,所述第一电端子20具有一中间部23,对应裸露区14的第一电端子20的中间部23部分作为分流接触面、或外接触部而裸露,以便当第二连接器3a插入时,与第二连接器3a电连接。所述中间部23裸露于所述裸露区14,所述中间部23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第一接脚22之间。本实施例的中间部23为一平面状,中间部23具有平行于第二方向D2的一第一接触面。换句话说,第一电端子20、20S由所述中间部23分别延伸至所述至少一输入接口(插槽11)的相对的两内侧边的一第一侧接触部及相对的一第二侧接触部以形成一面状的接触区。而第一接脚22由所述中间部23分别延伸至第一绝缘壳体10的所述底面102,并伸出于第二底面的外面而形成输出接口,可以与电路板P或配对连接器连接。

请同时参阅图4至图7,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3a作为一分流装置,可插拔地设置于所述转接插座10T内。所述第二连接器3a具有一第二绝缘壳体30及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壳体30的至少一第二电端子40。所述第二电端子40具有一第二接触部42及由所述第二接触部42延伸的一第二接脚43。所述第二接触部42裸露于所述第二绝缘壳体30的底部(也可称为分流输入接口301,参阅图4),具有一平行于第一电端子20的分流接触面的接触面。也就是说,第二接触部42的所述接触面平行于第二绝缘壳体30的底部。所述第二接脚43(也可称为分流输出接口302,参阅图4)在第二绝缘壳体30内并朝其后端面延伸,或由第二绝缘壳体30的后端面延伸而出,以连接至少一线缆C。后端面与底面相邻且互为垂直。因此,当第二连接器3a设置于所述转接插座10T内时,所述第二接触部42的接触面与第一连接器1a的分流接触面抵接,而使第二电端子40与第一电端子20电连接。因此,第一电端子20的电流将分流至第二电端子40,并经由至少一线缆C提供至一线端连接器(图略)。所述第二电端子40的所述第二接触部42较佳为外露于的第二连接器3的底部,而可以通过分流孔(及裸露区14)伸入第一绝缘壳体30与第一电端子20电连接;第二接脚43与至少一线缆C连接,较佳为延伸至所述第二绝缘壳体30外面而与至少一线缆C连接。为了节省第一连接器1a与第二连接器3a相互连接时的整体高度,第二接脚43可以提供平行于电路板P(即同时平行于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的电缆连接面而与至少一线缆C连接。在某些应用场合中,连接器的前后(即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有限制,而为了节省第一连接器1a与第二连接器3a相互连接时的整体宽度,第二接脚43可以提供垂直于电路板P(即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电缆连接面而与至少一线缆C连接。也就是说,第二接脚43的电缆连接面可以平行于第二接触部42(或者第一电端子20的分流接触面)或者垂直于第二接触部42(或者第一电端子20的分流接触面)的方式设计。请参见图4-7,第二电端子40延伸至所述第二绝缘壳体30外面,第二接脚43并呈L型而与至少一线缆C连接。至少一线缆C可以锡焊或者超声波焊接的方式固定于第二接脚43的电缆连接面上。至少一线缆C具有多条导电纤维,可以预先以锡焊或者超声波焊接将多条导电纤维固定成形而彼此黏合在一起,以便于后固定于第二接脚43的电缆连接面上;或者以治具收纳多条导电纤维后以锡焊或者超声波焊接方式固定于电缆连接面上并同时使多条导电纤维彼此黏合在一起。当第二接脚43于所述第二绝缘壳体30外面与至少一线缆C连接时,为了避免使用者接触第二电端子40裸露于第二绝缘壳体外的部分以及至少一线缆C外露于绝缘外层的部分而造成触电,第二接脚43与至少一线缆C连接部分可以额外增加一绝缘套或绝缘层固定于外。

在一些应用场合,电源端子40可以是电端子,而可以传递电流或信号。如此,第二连接器3a具有分流电流以及传递信号的功能。

请参阅图8,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3a是沿着垂直于第一连接器1a顶面101的方向插入于所述转接插座10T。当所述第二连接器3a插入于所述转接插座10T,所述第二电端子40的所述第二接触部42接触所述第一电端子20的所述中间部23。同时,所述第二绝缘壳体30限位于所述一对限位侧壁12之间。借此,本实施例能使第一连接器1a的电流通过第一电端子20的中间部23传到第二连接器3a的第二电端子40,并通过线缆C传输至其他需要电流的元件。

请同时参见图1,其中所述裸露区14位于所述转接插座10T,并且形成至少一裸露孔140。所述裸露孔140由所述裸露区14向下凹陷而形成于所述转接插座10T的底部且连通于所述插槽11。裸露孔140裸露出第一电端子20的所述中间部23。裸露于所述裸露区140的所述第一电端子20包含提供一电源电位的电源端子(例如可以是图1的左侧第一分流插槽的第一电端子20)、以及提供一接地电位的电源端子(例如可以是图1的右侧第二分流插槽的第一电端子20)。

在另一个应用场合,第一分流插槽(或分流孔)裸露多个第一电端子20,包括提供一电源电位的至少一电源端子以及提供一接地电位的至少一电源端子。而设置于第一分流插槽的第二连接器3a也包含对应电源电位的第二电源端子以及对应接地电位的第二电源端子,且彼此电性隔离、不连接(参见图4)。线缆C也对应各自连接电源电位的电源端子的第二接脚和接地电位的电源端子的第二接脚而分别提供电源电位及接地电位至电子元件(例如:连接器)。如此,单一第二连接器3a即可直接提供一电流回路给连接第二连接器3a的电子元件。

连接第二连接器3a的电缆C的走向可以为同一方向或不同方向(例如:相反方向)。请再参阅图4,连接同一第二连接器3a的多数条电缆C为相同走向。具体来说,同一第二连接器3a上具有两个(或以上)的第二电端子40,第二电端子40的第二接脚43由第二绝缘壳体30的一侧(下称接脚侧)延伸向外至不同的位置(即,第二接脚43的末端至第二绝缘壳体30的接脚侧的距离不同),使两个(或以上)的第二接脚43所连接的电缆C往相同走向时,其位置交错开。也就是说,两个(或以上)的第二电端子40的电缆连接面彼此交错开,使与这些电缆连接面连接的同一走向的电缆C可以交错开。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接脚43具有弯折部,使第二接脚43向上弯折。请同时参见图7,弯折部的位置前后不同而使对应的电缆C同一走向,但位置为前后不同。因此,同一第二连接器3a若同时具有提供电源电位及接地电位的电缆C且其走向相同时,可便于连接至同一电子元件。或者另一种变化实施例,第二接脚43的弯折部的位置也可以相同,但其向上延伸的长度不同,使所连接的电缆C可以上下位置错开的方式而有相同走向。当然,连接同一第二连接器3a的多数条电缆C分往左及往右两组不同走向,而不用特别考虑电缆C走向上的位置是否需错开的问题。或者,请参见图3,第一绝缘壳体10的顶面具有两个转接插座10T、10T’,两个连接器3a、3a’分别插入两个转接插座10T、10T。连接所述两个连接器3a、3a’的电缆C各自具有不同的走向,而同一连接器3a、3a’的两组电缆C则有相同的走向,但两组电缆C平行地沿相同方向错开。

请同时参阅图4及图7,所述第二绝缘壳体30的底面形成一凸出座体35,所述凸出座体35形成至少一端子固定孔350,所述第二电端子40穿过所述端子固定孔350并且干涉地固定于所述端子固定孔350的内壁面。

请参阅图2,所述转接插座10T还具有一定位件132;请参阅图1,所述第二绝缘壳体30形成一定位部312。当所述第二连接器3a插入于所述转接插座10T,所述定位件132与所述定位部312相互对接,以固定(或者限制)第二连接器3a的至少一方向上的位置(或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接插座10T还包含一分流导引部,所述分流导引部包括至少一横向壁13。所述横向壁13较佳为连接于所述一对限位侧壁12。所述转接插座10T为矩形,横向壁13为一长侧壁,限位侧壁12为一短侧壁。至少一分流插槽连通所述四个侧壁(12、13),且分流插槽对应裸露区140,而使所述中间部23裸露于所述至少一分流插槽内。所述定位件132由所述横向壁13的内表面凹陷而形成,所述定位部312突出地形成于所述第二绝缘壳体30的前端面,也就是说与第二接脚43的后端面相对的另一端面。更具体的说,第二绝缘壳体30具有一本体部31,定位部312突出地形成于本体部31的前端面。然而,本发明不限制于此,请参阅图3及图4,在另一个裸露区14中,转接插座10T’的定位件133可以由所述横向壁13面向所述裸露区14突出;定位部314凹陷地形成于所述第三连接器3a’的第二绝缘壳体30的本体部31的前端面。也就是说,本发明的转接插座上的定位件与第二绝缘壳体上的定位部可以互为对接的凹槽及凸轨,用以分别导引第二连接器3a、第三连接器3a’对应插入转接插座10T、转接插座10T’中。而所述转接插座10T、10T’上的定位件可以作为防呆键,利用形状或者位置或者数量的不相同使彼此不相同而达到防呆的效果。也就是,转接插座10T的第一定位件仅可由正确的第二连接器3a插入,但其他的连接器(例如:第三连接器3a’)具有不相容的定位部(或者定位件与定位部无法相互对接)而无法正确或完整的插入而达到防呆的效果。在此实施例中,防呆键为一凹槽或一凸轨。转接插座10T提供一电源电位而转接插座10T’提供一接地电位,因此第二连接器3a插入转接插座10T而提供电源电位,第三连接器3a’插入转接插座10T’而提供接地电位。通过防呆键的设计,可以避免第二连接器3a、第三连接器3a’误插而提供错误的电位至电子元件。

其中所述转接插座10T的所述一对限位侧壁12各具有一导轨122,所述第二绝缘壳体30的两侧各形成一导块32。导块32定义出垂直的至少一受导面,即垂直于第二绝缘壳体30的底面。当所述第二连接器3a插入于所述转接插座10T,导块32与所述导轨122的至少一导引面相互对应,而使所述导块32滑入所述导轨122(如图9所示)。形成导块32的侧面较佳为与前端面及后端面不同的相对两侧面。

请参阅图1及图2,所述转接插座10T的所述一对限位侧壁12各具有一锁扣部124,所述第二绝缘壳体30的两侧各具有一可活动的锁扣臂34。当所述第二连接器3a插入于所述转接插座10T时,所述锁扣臂34卡合于所述锁扣部124。也就是说,第二连接器3a插入到一锁扣位置时,所述锁扣臂34卡合于所述锁扣部124。导轨122与锁扣部124位于限位侧壁12的相对两侧边,即所述一对限位侧壁各具有一导轨122及一锁扣部124分别位于一第一侧端及相对于第一侧端的一第二侧端。另外,锁扣部124上具有一平行于分流接触面的一锁扣平面125(在图2所示实施例,为锁扣部124的下表面),以提供所述第二连接器3a一垂直于分流接触面的正向力,使第二电端子40的第二接触部42与第一电端子的分流接触面抵接时,有足够的正向力而降低两者之间的接触阻抗。锁扣臂34同时具有对应锁扣平面125的一支撑平面344(参图4)以接收所述正向力,支撑平面344平行于第二绝缘壳体30的底面。

如图4所示,其中所述导块32可同时作为一锁扣臂保护装置,呈U字形连接于所述第二绝缘壳体30的侧面而形成一保护通孔320。所述锁扣臂34的一固定端340固定地连接于所述第二绝缘壳体30的所述侧面的一端,所述锁扣臂34延伸经过所述导块32的所述保护通孔320以形成一自由端,所述导块32围绕所述锁扣臂34的一部分,从而限制所述锁扣臂34沿水平方向的位移量。

本体部31上具有一按压部311(参图4),其高度等于或高于所述锁扣臂34的高度。按压部311较佳为位于本体部31的顶面,即第二绝缘壳体的顶面。当所述第二连接器3a插入于所述转接插座10T时,使用者可以按压按压部311而使第二连接器3a移动至锁扣位置,而且由于按压部311(即按压平面)的高度不低于锁扣臂34的高度,避免使用者锁扣过程的施力影响了锁扣臂34的原本锁扣功能。如图4所示,按压部311由本体部31的中间向上延伸而成,并位于两锁扣臂34之间。按压部311可以具有两个或以上的施力件,以定义出一水平(即,与第二绝缘壳体30的底面平行)的按压平面,避免使用者施力时,左右两边施力不均的问题。或者,按压部311也可以是单一施力件,具有一水平的上表面作为按压平面,而达到按压施力平均的作用。

其中所述锁扣臂34具有一解扣部341及一卡扣部342,所述卡扣部342形成于所述锁扣臂34的自由端,所述解扣部341由所述卡扣部342向上延伸,所述解扣部341与所述卡扣部342分别位所述锁扣臂34的两侧边。具体来说,解扣部341及卡扣部342均位于锁扣臂34的自由端,解扣部341由卡扣部342的内侧向上延伸而成,因此两者(即锁扣臂34)且成L形。而前述的支撑平面344位于锁扣臂34的自由端,具体来说是位于所述卡扣部342上,且在卡扣部342的上表面的外侧。两个解扣部341分别位于本体部31的两侧。当使用者要将第二连接器3a由所述转接插座10T移出时,将左右两侧的解扣部341往内侧(即解扣部341彼此接近)按压,使所述锁扣臂34解除与所述锁扣部124的卡合,并往上拉移而使第二连接器3a由所述转接插座10T完全脱离。为供使用者便于上移第二连接器3a时施力,解扣部341的外侧表面上有一施力部,使外侧表面不平整而增加向力上施力的效果。在本实施例,施力部为一施力凹槽343,位于解扣部341上。

转接插座10T(即第二绝缘壳体)可以具有散热槽或前后贯通的散热通孔,以增加转接插座10T本身以及电连接器组合件的整体散热能力。散热槽或散热通孔可以是垂直(于PCB板)或者平行(于PCB板)的设计。当垂直设计时,由于热对流往上作用,可以使散热增强;当平行设计时,则转接插座10T所处于的系统(例如:服务器)的风扇所产生的水平风流,可以吹入或吹过水平的(即与PCB板,也就是第二绝缘壳体的底面平行的)散热槽或散热通孔,而带走所产生的热而增强散热。而且散热槽或散热通孔也可以增加转接插座10T本身以及电连接器组合件的表面积,也同时具有增加散热能力的功能。请参见图4,卡扣部342上具有散热槽346,而且按压部311包含两个平行的臂状结构,而形成一散热槽于两个臂状结构之间。另外,保护通孔320不仅提供锁扣臂34的保护功能,也同时作为散热通孔而增加散热能力。

如图8所示,其中所述第二绝缘壳体30还形成一对内限位槽310,所述一对锁扣臂34各有一内限位部345,所述内限位部345由所述卡扣部342向后延伸且能活动地延伸至所述内限位槽310内,所述内限位槽310限制所述内限位部345沿垂直方向的位移量。其中所述一对内限位槽310位于所述导块32的内侧。借此,本实施例的锁扣臂34沿水平方向或沿垂直方向的位移都能受到合适的保护,避免不当外力破坏锁扣臂34。

本实施例的锁扣臂34的解扣部341延伸至远离第二电端子40的方向,能提供较好的安全性,避免操作者的手指意外碰触到第二电端子40。也就是说,第二电端子40的第二接脚43与锁扣臂34位于第二绝缘壳体的相对侧上,增加两者之间的距离,降低使用者误触导电区而触电的风险。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10至图15,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其包括一第一连接器1b、及一第二连接器3b。第一连接器1b具有第一绝缘壳体10、多个第一电源端子20’。每一所述第一电源端子20’是用以传导最大电流大于或等于1A的电流。第二连接器3b具有第二绝缘壳体30。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3b是沿着倾斜于第一连接器1b顶面的方向斜插入转接插座10T。其中限位侧壁12的导轨122略呈L形或半U形,限位侧壁12邻近横向壁13的前端形成锁扣部124。锁扣部124的下表面具有平行于顶面101的一锁扣平面125(参图10及图14)。第二绝缘壳体30的导块32与卡扣部342都向外突出地形成于相对的两侧面。其中导轨122大致呈L形或半U形,亦即一非直线导轨,其中卡扣部342呈弹臂状且向外突出一凸块,凸块上表面为支撑平面344。

本实施例在组装时,第二连接器3b的第二绝缘壳体30以大于或等于一组装角度(即,与顶面101的夹角)斜向插入第一连接器1b顶面的转接插座10T。安装角度较佳为15度或以上,例如:30度或45度。如此,第二绝缘壳体30的后端向下,而前端向上,使导块32进入所述转接插座10T的导轨122。然后,将第二绝缘壳体30的前端向下压,使第二绝缘壳体30将近平行于第一连接器1b顶面时,再将第二绝缘壳体30的往水平方向,即平行于顶面101的方向往第一连接器1b方向推移,使卡扣部342卡入转接插座10T的锁扣部124而完成组装程序。也就是说,将第二连接器3b的一侧边插入转接插座10T后,相对的另一侧边再以旋转的方式再插入转接插座10T内,最后再移至锁扣位置而完成第一连接器1b与第二连接器3b的组装程序。组装程序的下压动作,不仅使第一电源端子20’与第二连接器3b内的第二电源端子40’电连接,而且使第一电源端子20’与第二电源端子40’产生端子正向力。也就是利用第一电源端子20’与第二电源端子40’形变的弹力,以形成端子正向力。此正向力转移至第一连接器1b及第二连接器3b之间的正向力,由锁扣平面125与支撑平面344,以及导块32与导轨122底部为主来共同承担,而使第一连接器1b及第二连接器3b之间因正向力所产生的静磨擦力而彼此卡合。第二连接器3b插设于第一连接器1b完成后,如图13至图15所示。

如图10及图15所示,对应位于转接插座10T的裸露区14的第一电源端子20’可以另外设置一导接凸块25,即中间部23具有一导接凸块25。因此,裸露区14的第一电源端子20’的中间部23的高度高于其他第一电源端子20’的中间部23的高度,并且导接凸块25较佳为突出于裸露区14的顶面。也就是说,对应裸露孔140的第一电源端子20’的分流接触面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或第一绝缘壳体10的顶面101)向外的高度高于其他第一电源端子20’对应表面的高度。

导接凸块25与第一电源端子20’可以一体成形方式,或者以焊接的方式来连接。换句话说,位于转接插座10T的裸露区14的第一电源端子20’的中间部23的厚度大于非在裸露区14的第一电源端子20’的中间部23的厚度。

第二电源端子40’的第二接脚43以平行于顶面101的方向延伸出第二绝缘壳体30。请参见图13,第二连接器3b具有两个第二电源端子,其第二接脚43虽位置相同,但线缆C各自连接于第二接脚43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也就是第二接脚4的电缆连接面彼此交错开,借此使同一走向的线缆C彼此交错开。第二连接器3b的上表面具有至少一散热槽346(或散热通孔),以增加第二连接器3b的散热能力。

[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16,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其包括一第一连接器1c、及一第二连接器3c。第一连接器1c具有第一绝缘壳体10、多个第一电端子20。第二连接器3c具有第二绝缘壳体30。

第二绝缘壳体30的导块32与卡扣部342都向外突出地形成于两侧面。与上述实施例在结构设计上的差异在于,其中导块32靠近第二绝缘壳体30的前端,大致呈L形且向外;卡扣部342呈弹臂状且向外突出一凸块,并且靠近第二绝缘壳体30的后端。也就是说,形成于同一侧面上的导块32与卡扣部342分别靠近另两个相对侧面。限位侧壁12的导轨122略呈L形且靠近横向壁13,限位侧壁12远离横向壁13的后端形成锁扣部124。

本实施例组装时,第二连接器3c的第二绝缘壳体30也是以大于或等于一组装角度斜向插入第一连接器1c顶面的转接插座10T。当小于组装角度时,将使导块32无法顺利滑入导轨122。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其中第二绝缘壳体30的前端向下,后端向上。使导块32进入所述转接插座10T的导轨122,然后将第二绝缘壳体30的后端向下压,使第二绝缘壳体30将近平行于第一连接器1b顶面而进入一锁扣位置,使卡扣部342卡入转接插座10T的锁扣部124。导块32的形状为L形,在锁扣位置时与导轨122的底部有一垂直于第一连接器1b顶面的相互作用的正向力,而使第二连接器3c的第二电端40与第一连接器1c的第一电端子20因足够的正向力而降低其接触阻抗。

[第四实施例]

请参阅图17,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一种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其包括一第一连接器1d、及一第二连接器3d。第一连接器1d具有第一绝缘壳体10、多个第一电端子20。第二连接器3d具有第二绝缘壳体30。本实施例大部分相同于上一实施例。主要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第一连接器1d的第一电端子20相同于第一实施例,所述中间部23裸露于裸露区14的裸露孔140。较佳地,位于裸露区14的第一电端子20的中间部23的高度可以高于非未于裸露区14的第一电端子20的中间部的高度,较佳为中间部23外露于裸露区14的裸露孔140,而降低第一电端子20与第二电端子40之间的接触阻抗。

[第五实施例]

请参阅图18至图19,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一种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其包括一第一连接器1e、及一第二连接器3e。第一连接器1e具有第一绝缘壳体10、多个第一电端子20。第二连接器3e具有第二绝缘壳体30。第二绝缘壳体30的底面为矩形。

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主要在于,转接插座10T具有两个横向壁13、两个限位侧壁12和矩形的至少一裸露区14。两个横向壁13与两个限位侧壁12连接,并包围裸露区14于其中。每一个裸露区14定义一插槽,插槽的另一端在第一绝缘壳体的顶面上的裸露孔(图略)。相邻的插槽之间由一隔离壁141相隔开。在本实施例,隔离壁141连接两个横向壁13,并延伸至所述转接插座10T的顶面以完全隔开相邻的两插槽。也就是,插槽与第一连接器1e的输入界面及输出界面连通。插槽的长度方向与横向壁13的方向平行。其中第一电端子20的中间部23顶面另外设置叉状接触件26。叉状接触件26具有一水平部261及一对弹臂262。一对弹臂262分别由水平部261的两侧,向上延伸出裸露孔至所述插槽内。弹臂262定义出位于这些侧壁之间的一插接空间,所述插接空间平行于两长侧壁13。水平部261连接于第一电端子20的中间部23。另外,第二连接器3e的第二电端子40的第二接触部42呈板状,弯折并由第二连接器3e的一端延伸向下而成;即第二电端子40呈L形。第二绝缘壳体30另外形成一对挡壁36分别位于第二接触部42的两侧,较佳为两长侧边,且第二接触部42与挡壁36平行,也就是与第二绝缘壳体30的底面邻接的长侧边平行。锁扣臂34位于第二连接器3e的一侧边上,较佳为长侧边上。

本实施例组装时,第二连接器3e由上往下插接于第一连接器1e,位在第二电端子40底面的第二接触部42插入叉状接触件26的中间,与一对弹臂262电连接,一对挡壁36位于两长侧壁13的外侧。本实施的卡合方式不同于上面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锁扣臂34呈弹臂状形成于第二绝缘壳体30的前端面(即矩形的第二绝缘壳体30的长侧边),锁扣部124呈凸块形成于第一绝缘壳体10的前端面(即长侧壁13上,位于长侧壁13的外表面)。当第二连接器3e往下插至一锁扣位置时,锁扣臂34的一端(下端)可扣接于锁扣部124。操作者可按压锁扣臂34的上端以解除锁扣状态。为了便于操作者按压锁扣臂34,锁扣臂34的上端上有一按压部347,由锁扣臂34向外(即远离第二连接器3e)延伸凸出,即按压部347突出于第二绝缘壳体30的前端面,方便操作者按压时确认按压点及施力。另外,第二绝缘壳体30对应按压部347的位置也具有一凹设空间,凹设空间为第二绝缘壳体30的前端面向内凹设而成,使操作者朝第二绝缘壳体30按压所述按压部347时,可容纳操作者的指腹。

[第六实施例]

请参阅图20至图21,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提供一种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其包括一第一连接器1f、及一第二连接器3f。第一连接器1f具有第一绝缘壳体10、多个第一电端子20’。第二连接器3f具有第二绝缘壳体30。相似于上一实施例,转接插座10T具有围成一矩形的两个横向壁13和两个限位侧壁12,以及位于其中的至少一裸露区14。而每一裸露区14定义出至少一插槽于其中。而插槽的另一端连接裸露孔。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未使用线缆,即不是使用多股导电纤维而是使用板状金属Cf(例如:铜排)来传递电流,这样可以传递更大的电流。板状金属Cf的一端在第二连接器3f内作为第二电源端子40’,其第二接触部垂直第二绝缘壳体30的底面并用以插入所述插槽,与转接插座10T的至少一电端子(即,叉状接触件26)对接,而电连接第一连接器1f的第一电源端子20。换句话说,第二连接器3f的第二电源端子40’为板状金属Cf的延伸,一端作为第二接触部42而插入转接插座10T的对应插槽内,另一端作为第二接脚43延伸出第二绝缘壳体30但不与线缆连接而直接与电子元件电连接。请参见图20,由于两个插槽位于同一平面上,因此第一电端子20’的第二接触部42的前端也位于同一平面上。为了使相同走向的板状金属能错开,至少其中一个的板状金属Cf在垂直于板状金属的一板状面方向上(在本实施例为垂直于插槽的方向上)有一阶梯状结构,使板状金属Cf于垂直板状面的位置上错开。而板状金属Cf的第二接脚43具有至少一转折部或呈L型,使板状金属Cf的可以沿着第二绝缘壳体的相连接的两侧边转向;借此可以在最小化第二连接器3f的整体体积下调整板状金属Cf的走向。

本实施例的锁扣方式类似于上一实施例,在此不再累述。

[第七实施例]

请参阅图22,本发明第七实施例提供一种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其包括一第一连接器1g、及一第二连接器3g。第一连接器1g具有第一绝缘壳体10、多个第一电源端子20’。第二连接器3g具有第二绝缘壳体30。板状的第二电源端子40’的一端(第二接触部42,位于第二绝缘壳体30的底面)插入转接插座10T的对应插槽内,另一端作为第二接脚43延伸出第二绝缘壳体的后端面,后端面与底面相邻,更佳为相互垂直。与上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两个第二电源端子40’的其中一个具有两个第二接触部42,而在另一第二电源端子40’的第二接触部42的左右两侧。中间的第二接触部42插入转接插座10T的中间插槽,左右两侧的第二接触部42分别插入左右两侧的两个插槽,两个插槽与中间插槽分别以一隔离壁141隔开。这两个第二电源端子40’其中一个电连接电源电位,另一个电连接接地电位,例如:具有两侧的两个第二接触部42的第二电源端子40’电连接地电位,具有位于中间的第二接触部42的第二电源端子40’电连接电源电位。长侧壁13可以设有至少一导引槽134,而第二连接器3g对应有受导部(图略),位于矩形的第二绝缘壳体30的一长侧边。当所述第二连接器3g插入所述转接插座10T时,受导部沿着导引槽134滑入而达到定位的作用。本实施例的锁扣方式类似于第六实施例,并且可以具有多组锁扣臂34及锁扣部124。

[第八实施例]

请参阅图23至图25,本发明第八实施例提供一种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其包括一第一连接器1h、及一第二连接器3h。第一连接器1h具有第一绝缘壳体10、多个第一电端子20。第二连接器3h具有第二绝缘壳体30。第二绝缘壳体30的底面为矩形。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第一电端子20在第一接触部21与第一接脚22之间形成向上突出的中间部27。具体来说,中间部27可以是一对折的金属板,金属板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接触部21与第一接脚22,而金属板对折后其中间向上突出。换句话说,中间部27为一单一接头并设置于矩形的裸露区14内。裸露区14内定义出至少一插槽,而相邻两插槽由一隔离壁141相隔。在本实施例,隔离壁141的高度小于中间部27的高度,即隔离壁141未延伸至所述转接插座10T的顶面。中间部27位于对应插槽的中间,即在两长侧壁13的之间,并与所述两长侧壁13平行。中间部27为片状,并与插槽的长度方向平行。此外,第二电端子40的第二接触部47具有多个弹臂分成两列而呈叉状结构,第二接触部47定义出一夹持面,以夹持呈对折状的中间部27。夹持面垂直于第二绝缘壳体的底面,与第二绝缘壳体30的底面的长侧边平行。长侧壁13可以设有至少一导引槽134,供所述第二连接器3h插入所述转接插座10T时定位。导引槽134和锁扣部124位于同一垂直面上(即,第二绝缘壳体30的受导部及锁扣臂34位于同一垂直面上)。或者,导引槽134和锁导块扣部124可以分别位于相对面的垂直面上(即,第二绝缘壳体30的受导部及锁扣臂34位于相对面的垂直面上),而达到更稳定的定位作用。第二连接器3h的上方(顶面,与底面相对)具有一盖体37。也就是,第二绝缘壳体30的下部具有矩形的四侧边,而第二接触部47位于四侧边的内部,上部的顶部在水平面上突出四侧边而形成盖体37,盖体37的面积大于第二绝缘壳体30的底面的面积。因此当第二连接器3h插入所述转接插座10T时,盖状结构可以完全遮蔽裸露区14,而矩形四侧边位于转接插座10T的内部。也就是,第二绝缘壳体30的下部会插入所述转接插座10T内,由转接插座10T的横向壁13及限位侧壁12包围第二绝缘壳体30的矩形四侧边。借此,可以稳定转接插座10T与第二绝缘壳体30的连接而达到限位的作用。

值的注意的是,第二绝缘壳体30也可以不具有第二电端子40而作为转接插座10T的保护盖。当转接插座10T无须分流时,第二绝缘壳体30可以插入转接插座10T,而第二绝缘壳体30顶面具有一盖体37,将裸露区14或者转接插座10T的插槽遮蔽,避免灰尘落入或者操作者误触转接插座10T而触电。而且第二绝缘壳体30具有锁扣臂34,可以与转接插座10T的锁扣部124卡扣而避免脱落。

[第九实施例]

请参阅图26至图28,本发明第九实施例提供一种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其包括一第一连接器1k、及一第二连接器3k。第一连接器1k具有第一绝缘壳体10、多个第一电端子20。第二连接器3k具有第二绝缘壳体30。

类似于第五实施例,其中第一电端子20的中间部23顶面另外设置叉状接触件26。叉状接触件26具有一水平部261及一对弹臂262分别由水平部261的两侧向上延伸到裸露孔的外面(即,延伸至所述转接插座内)。第一电端子20可以是两件式,水平部261连接于两件式的第一电端子20的中间部23。另外,第二连接器3k的第二电端子40的第二接触部42呈板状。第二连接器3k插接于第一连接器1k后,叉状接触件26夹持呈板状的第二接触部42。

[第十实施例]

请参阅图29至图31,本发明第十实施例提供一种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组合件,其包括一第一连接器1m、及一第二连接器3m。第一连接器1m具有第一绝缘壳体10、多个第一电端子20、多个第一信号端子50。第二连接器3m具有第二绝缘壳体30。第一连接器1m具有两个输入接口,一为电源输入接口,另一为信号输入接口。同样地,第一连接器1m也具有两个输出接口,一为电源输出接口,另一为信号输出接口。

电源输入接口与信号输入接口均位在第一连接器1m的第一侧面上,为两个独立的插槽。所述多个第一信号端子50各具有一第一信号接触部51延伸至所述插槽,即信号输入接口内、及一第一信号接脚52延伸至所述第一绝缘壳体10的所述底面102,即信号输出接口。第一信号接触部51与第一信号接脚52彼此电连接。第一信号端子50为针脚,是用以传递低于0.5A的电流信号。

第一绝缘壳体10具有一分流插座10U,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分流插座10U与第一绝缘壳体10为分开成形,然后组装成一体。分流插座10U具有一基底,所述基底锁扣于第一连接器1m的一第三侧面。具体地说,分流插座10U的基底的底表面上具有至少一卡扣部10U1,而第一绝缘壳体10上有对应的至少一卡扣件104。当分流插座10U与第一绝缘壳体10组装成一体时,至少一卡扣部10U1与至少一卡扣件104卡合而使分流插座10U可分拆地固定于第一绝缘壳体10。分流插座10U为矩形,具有一对长侧边以及一对短侧边。卡扣部10U1较佳为多个,分别位于两个短侧边或/及两个长侧边上。值的注意的是,本实施例卡扣部10U1位于短侧边的两端,由基底的底表面的向下延伸,前端上有一卡体水平方向延伸,较佳为朝外延伸。

分流插座10U的基底的一长侧边上向下延伸有一延伸壁106,延伸壁106的内表面与第一绝缘壳体10的一侧面相抵接。另外,分流插座10U的基底的部分下表面与第一绝缘壳体10的顶面101的部分上表面接触,较佳为位在相对于延伸壁106的另一长侧边的下表面。借此,当分流插座10U受外力时,部分外力可传递至第一绝缘壳体10上,而达到加强分流插座10U固定于第一绝缘壳体10时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延伸壁106位于第一电端子20的第一接脚22的外侧,以保护第一接脚22。

第一连接器1m的第三侧面上具有至少一分流孔105,以裸露出多个第一电端子20的至少其中一个或/及多个第一信号端子50的至少其中一个。分流插座10U上具有至少一转接插座10T,对应在所述的至少一分流孔105,即在对应第一电端子20的分流孔及/或第一信号端子50的分流孔105。每个转接插座10T有至少一裸露孔。分流插座10U较佳为将第三侧面上的所有分流孔全部或部分遮蔽,仅由转接插座10T的裸露孔来裸露出对应分流的第一电端子20及/或第一信号端子50,或者第一电端子20及/或第一信号端子50由对应的分流孔105延伸而出。若转接插座10T遮蔽分流孔的部分,未遮蔽的部分可作为散热通孔,以增加散热效果。每个转接插座10T的结构与第二连接器3m可参见前述的各实施例的说明,在此不再累述。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至第十实施例的附图中第二连接器虽未特别绘出散热槽或散热通孔,但实际应用时可如同第一至第四实施例般,于第二绝缘壳体设置至少一散热槽或散热通孔,较佳为平行或垂直于底面。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所提供的能使第一连接器的电流通过第一电源端子传到第二连接器的第二电端子,并通过线缆或者板状金属传输至其他需要电流的元件。本发明通过单一个第一连接器可以通过电路板或第二连接器供应电流。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以凡是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内。

4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具有配合辅助系统的电连接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