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对方侧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装体

文档序号:71744 发布日期:2021-10-01 浏览:1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对方侧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装体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on opposite side,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是由 西脇健治 于 2021-03-2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提供一种能防止端子的意外变形并且实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连接器的小型化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对方侧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装体。外壳(10)具有端子排列部(14),其具有遍及端子排列范围延伸并供多个端子(20、30)的接触部(21、31)排列的板面,接触部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面对的一对接触片(21A、31A),端子(20、30)具有将一对接触片(21A、31A)的基部连结的连结部(23、33)和从该连结部朝向连接部(22、32)延伸的延长部(24、34),一对接触片(21A、31A)中的一个接触片(21A、31A)沿着端子排列部(14)的一个板面延伸并配置于该一个板面,并且另一个接触片(21A、31A)沿着端子排列部(14)的另一个板面延伸并配置于该另一个板面。(Provided are an electric connector for a circuit board, a counterpart electric connector, and an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which can prevent accidental deformation of terminals and can realize miniaturization of the connector in the terminal arrangement direction. The housing (10) has a terminal arrangement section (14) having a plate surface extending over a terminal arrangement range and on which contact sections (21, 31) of a plurality of terminals (20, 30) are arranged, the contact section having a pair of contact pieces (21A, 31A) facing in a connector width direction, the terminals (20, 30) having connection sections (23, 33) connecting bases of the pair of contact pieces (21A, 31A) and extension sections (24, 34) extending from the connection sections toward the connection sections (22, 32), one contact piece (21A, 31A) of the pair of contact pieces (21A, 31A) extending along one plate surface of the terminal arrangement section (14) and being disposed on the one plate surface, and the other contact piece (21A, 31A) extending along the other plate surface of the terminal arrangement section (14) and being disposed on the other plate surface.)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对方侧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置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与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嵌合连接的对方侧电连接器以及具有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和所述对方侧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装体。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连接器和对方侧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装体,所述连接器配置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所述对方侧连接器配置于另一个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并与所述连接器嵌合连接。

所述连接器具有:多个端子,多个所述端子以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以及外壳,所述外壳排列保持多个所述端子。多个端子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销状的阳型端子,在其上端侧部分即对方侧连接器一侧的部分处形成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与设置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对方端子接触。外壳具有嵌合周壁,所述嵌合周壁包围所述多个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并朝上方开口。设置于对方侧连接器的阴型的对方端子在下端侧部分即所述连接器一侧的部分处具有对方接触部,所述对方接触部用于与所述端子的接触部接触。所述对方接触部具有一对弹性接触片,所述对方接触部在夹压所述端子的接触部的状态下与所述接触部接触。也就是说,端子与对方端子以两点接触,从而实现端子彼此的接触可靠性的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225181号

近年来,对连接器小型化的要求变高。例如,大多是通过减小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的尺寸,并且减小相邻的端子彼此的间隔来实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小型化。在专利文献1中,销状的端子的接触部在没有支承于其他构件的情况下位于外壳的嵌合周壁的内部空间内。因此,若减小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所述接触部的尺寸,则所述接触部的强度变得极小,可能会由于受到意外的外力而使所述接触部容易过度变形而破损。

发明内容

鉴于所述情况,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防止端子的意外变形并且实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连接器的小型化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对方侧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装体。

根据本发明,所述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根据第一发明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根据第二发明的对方侧电连接器和根据第三发明的电连接器组装体来解决的。

<第一发明>

第一发明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是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配置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并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连接,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包括:多个端子,多个所述端子以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以及外壳,所述外壳排列保持多个所述端子,所述端子为金属板制并呈弯曲形状,所述端子在一端侧具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朝对方侧连接器一侧延伸并能与对方侧连接器接触,并且所述端子在另一端侧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能与电路基板连接。

在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第一发明的特征是,所述外壳具有端子排列部,所述端子排列部具有遍及所述端子排列范围延伸、并供多个所述端子的所述接触部排列的板面,所述接触部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面对的一对接触片,所述端子具有: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将一对所述接触片的基部连结;以及延长部,所述延长部从所述连结部朝向所述连接部延伸,一对所述接触片中的一个接触片沿着所述端子排列部的一个板面延伸并配置于所述一个板面,并且一对所述接触片中的另一个接触片沿着所述端子排列部的另一个板面延伸并配置于所述另一个板面。

在第一发明中,所述端子的接触部具有一对接触片,并能通过各个接触片与对方侧连接器接触,因此,以两点与对方侧连接器接触,能实现接触可靠性的提高。此外,在第一发明中,外壳具有端子排列部,端子的一对接触片分别配置于所述端子排列部的板面。因此,所述接触片即使受到意外的外力也不易过度变形。

在第一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连结部和所述延长部具有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板面。

在第一发明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端子中,所述接触部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地延伸,所述延长部具有腿部,所述腿部在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成直角的方向上朝向所述安装面延伸。

<第二发明>

第二发明的对方侧电连接器是一种对方侧电连接器,所述对方侧电连接器配置于另一个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并与第一发明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嵌合连接,其特征是,所述对方侧电连接器包括:多个对方侧端子,多个所述对方侧端子与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所述端子接触;以及对方侧外壳,所述对方侧外壳排列保持多个所述对方侧端子,所述对方侧外壳形成有承接空间,所述承接空间承接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所述端子排列部,所述对方侧端子具有:一对对方侧接触片,一对所述对方侧接触片位于所述承接空间内并能与所述端子的一对接触片接触;对方侧连结部,所述对方侧连结部将一对所述对方侧接触片连结;以及对方侧连接部,所述对方侧连接部从所述对方侧连结部延伸并能与所述另一个电路基板连接。

在根据第二发明的对方侧电连接器中,所述对方侧端子的一对对方侧接触片与所述端子的一对接触片接触,因此,所述对方侧端子以至少两点与所述端子接触,能实现接触可靠性的提高。此外,在所述对方侧电连接器中,在与外壳上形成有端子排列部的根据第一发明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嵌合连接时,通过所述承接空间能容易地承接所述端子排列部。

<第三发明>

根据第三发明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的特征是包括:根据第一发明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根据第二发明的对方侧电连接器。

在第三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所述外壳具有嵌合周壁,所述嵌合周壁包围多个所述端子的接触部和所述端子排列部并朝对方侧连接器一侧开口,所述嵌合周壁具有:一对侧壁,一对所述侧壁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以及一对端壁,一对所述端壁在所述嵌合周壁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两端位置处沿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并将一对所述侧壁的端部彼此连结,所述对方侧电连接器的所述对方侧外壳具有对方侧嵌合周壁,所述对方侧嵌合周壁形成所述承接空间,所述对方侧嵌合周壁具有:一对对方侧侧壁,一对所述对方侧侧壁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以及一对对方侧端壁,一对所述对方侧端壁在对方侧嵌合周壁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两端位置处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并将一对所述对方侧侧壁的端部彼此连结,一对所述端壁中的一个端壁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比另一个端壁更大并且更朝对方侧连接器一侧突出,或者,一对所述对方侧端壁中的一个对方侧端壁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比另一个对方侧端壁更大并且更朝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一侧突出。

在根据第三发明的电连接器组装体中,在使对方侧电连接器相对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嵌合时,有时一边使对方侧连接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对方侧连接器的一端侧(一个对方侧端壁所在的一侧)绕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一边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嵌合。此时,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对方侧连接器的一个对方侧端壁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一个端壁抵接,在该抵接位置处作用有抵接力。

在第三发明中,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的一个端壁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比另一个端壁更大,或者,对方侧电连接器中的一个对方侧端壁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比另一个对方侧端壁更大。因此,所述一个端壁自身或者所述一个对方侧端壁自身的强度变大,因此,能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充分地对抗所述抵接力。此外,在第三发明中,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的一个端壁比另一个端壁更朝对方侧电连接器突出,或者,对方侧电连接器中的一个对方侧端壁比另一个对方侧端壁更朝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一侧突出。因此,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一个端壁与一个对方侧端壁的能抵接的部分变大,容易维持抵接状态,因此,连接器嵌合动作变得容易。

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端子具有一对接触片,能通过各个接触片与对方侧连接器接触,因此,能实现接触可靠性的提高。此外,一对所述接触片分别配置于外壳的端子排列部的板面,因此,即使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使所述接触片变小,也能防止所述接触片受到意外的外力而过度变形,能实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与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嵌合连接的对方侧电连接器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的(B)是表示与图1的(A)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嵌合的对方侧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各个构件分开表示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上侧端子单体的立体图,其中,图3的(A)表示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一侧观察时的状态,图3的(B)表示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另一侧观察时的状态。

图4是将图1的对方侧电连接器的各个构件分开表示的立体图。

图5是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和对方侧电连接器在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视图,其中,图5的(A)表示连接器刚要嵌合前的状态,图5的(B)表示连接器嵌合状态。

图6的(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6的(B)是表示与图6的(A)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嵌合的对方侧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连接器

2 对方侧连接器

10 外壳

13 嵌合周壁

13A 上壁(侧壁)

13B 下壁(侧壁)

13C 端壁

14 端子排列部

20 上侧端子

21 接触部

21A 接触片

21A-1 基部

22 连接部

23 连结部

24 延长部

24B 纵部(腿部)

30 下侧端子

31 接触部

31A 接触片

31A-1 基部

32 连接部

33 连结部

34 延长部

34B 纵部(腿部)

80 对方侧外壳

81 上壁(对方侧侧壁)

82 下壁(对方侧侧壁)

83 端壁(对方侧端壁)

85 承接空间

90 对方侧端子

91A 对方侧接触片

91B 基部

92 对方侧连结部

93 对方侧连接部

201 连接器

202 对方侧连接器

210 外壳

213C 端壁

214 端子排列部

220 上侧端子

230 下侧端子

221A 接触片

231A 接触片

280 对方侧外壳

281 上壁(对方侧侧壁)

282 下壁(对方侧侧壁)

283 端壁(对方侧端壁)

B1 电路基板

B2 电路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的(A)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1(以下称为“连接器1”)的立体图,图1的(B)是表示与图1的(A)的连接器1嵌合的对方侧电连接器2(以下称为“对方侧连接器2”)的立体图。在图1的(A)、(B)中,连接器1和对方侧连接器2分别是在从嵌合部分一侧观察时的状态下表示的。连接器1是配置于电路基板B1的安装面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对方侧连接器2是配置于另一个电路基板B2的安装面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连接器1和对方侧连接器2以电路基板B1和电路基板B2相互的安装面彼此成直角的姿态嵌合连接(参照图5的(A)、(B))。

连接器1从上方配置并安装于电路基板B1的安装面,并且以沿着电路基板B1的安装面的方向(Y轴方向)作为连接器嵌合方向供对方侧连接器2从Y2侧嵌合连接。连接器1是安装于电路基板B1的、上下方向(Z轴方向)与连接器嵌合方向(Y轴方向)成直角的所谓的L型电连接器(直角(日文:ライトアングル)电连接器)。以下,将连接器1的连接器嵌合方向(Y轴方向)中的Y1方向设为“前方”,将Y2方向设为“后方”。

连接器1具有:由电绝缘材料制成并制作成大致长方体外形的外壳10;以与电路基板B1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X轴方向)并排列保持于外壳10的多个金属制的上侧端子20和金属制的下侧端子30;以及安装于外壳10的金属制的上侧外屏蔽板50、上侧内屏蔽板60和下侧屏蔽板70。以下,在不需要区分上侧端子20和下侧端子30的情况下,将它们统称为“端子20、30”。

如图1的(A)所示,外壳10在连接器嵌合方向上的前部(Y1侧的部分)形成为用于与对方侧连接器2嵌合的嵌合部11,在该方向上的后部(Y2侧的部分)形成为用于保持端子20、30的端子保持部12。嵌合部11具有:以端子排列方向(X轴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长方体外形的嵌合周壁13;以及在嵌合周壁13的内部空间内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两个端子排列部14。

嵌合周壁13具有: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并在上下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向的一对侧壁(后述的上壁13A和下壁13B);以及在嵌合周壁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两端位置处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将一对所述侧壁的端部彼此连结的一对端壁13C。此外,为了承接对方侧连接器2,由嵌合周壁13围成的空间形成为朝前方(Y1方向)开口的承接凹部15。

如图1的(A)和图2所示,上壁13A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部位)处形成有从上壁13A的前端部(形成承接凹部15的开口缘部的部分)的下表面没入的上侧安装槽13A-1。上侧安装槽13A-1朝下方和前方敞开,以对如后所述从前方压入的上侧内屏蔽板60的安装片64(参照图2)进行保持。

此外,如图1的(A)和图2所示,下壁13B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部位)处形成有从下壁13B的前端部(形成承接凹部15的开口缘部的部分)的上表面没入的下侧安装槽13B-1。下侧安装槽13B-1朝上方和前方敞开,以对如后所述从前方压入的下侧屏蔽板70的安装片73(参照图2)进行保持。

端子排列部14在上下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有两个,分别从端子保持部12的前表面朝前方突出,并且呈板状,具有在端子排列方向上遍及端子排列范围延伸,且相对于上壁13A和下壁13B各自的壁面平行的板面。在端子排列部14的两个板面即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分别沿端子排列方向排列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端子槽14A。在各个端子槽14A中配置有对应的端子20、30的后述接触片21A、31A。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槽14A的内壁面(相对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面和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对接触片21A、31A的板面和板厚面进行支承。此外,端子排列部14的前端(位于Y1侧的前端)位于比接触片21A、31A的前端(位于Y1侧的前端)靠前方处。

端子保持部12具有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地扩展的狭缝状的端子保持槽16(参照图5的(A)、(B))。

在对端子保持槽16的形状的说明之前,首先对由端子保持槽16保持的端子20、30的形状进行说明。端子20、30是对金属板构件进行冲裁并且使其呈沿板厚方向弯曲的弯曲形状制作而成的。在沿端子排列方向(X轴方向)观察时,端子20、30整体呈大致L字状(参照图5的(A)、(B))。如图3的(A)、(B)所示,端子20、30中的上侧端子20具有:形成于一端侧的接触部21;形成于另一端侧的连接部22;将接触部21的后述一对接触片21A连结的连结部23;以及从连结部23朝向连接部22以L字状延伸的延长部24。

接触部21具有一对接触片21A,一对所述接触片21A用于与对方侧连接器2的后述对方侧端子90接触。各个接触片21A形成为在前后方向(Y轴方向)上具有相同长度并以笔直状延伸的带状片。此外,各个接触片21A具有相对于上下方向(Z轴方向)成直角的板面(相对于板厚面成直角的面),在上下方向上,板面彼此面对。在一对接触片21A中,位于上方的接触片21A配置在形成于外壳10的端子排列部14的上表面上的端子槽14A内,并沿着端子排列部14的上表面朝向前方延伸,且能通过接触片21A的上表面(板面)与对方侧端子90接触(参照图5的(B))。另一方面,位于下方的接触片21A配置在形成于外壳10的端子排列部14的下表面上的端子槽14A内,并沿着端子排列部14的下表面朝向前方延伸,且能通过接触片21A的下表面(板面)与对方侧端子90接触(参照图5的(B))。

如图3的(A)、(B)所示,形成接触片21A的后端侧部分的基部21A-1在一个侧缘(在端子排列方向(X轴方向)上位于X2侧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侧缘)处具有多个(在图3的(A)、(B)中为两个)被保持突起21A-2。

连结部23具有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X轴方向)成直角的板面,并将一对接触片21A的基部21A-1的另一个侧缘(在端子排列方向(X轴方向)上位于X1侧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侧缘)彼此连结。也就是说,由连结部23和一对接触片21A的基部21A-1形成弯曲部分,在沿前后方向(Y轴方向)观察时,所述弯曲部分呈朝X2侧开口的大致横U字状。

如图3的(A)、(B)所示,延长部24具有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板面,并具有:横部24A,所述横部24A从连结部23的后端缘朝后方以笔直状延伸;以及作为腿部的纵部24B,所述纵部24B从所述横部24A的后端部朝向下方以笔直状延伸。横部24A通过形成于前端的细腰部24A-1与连结部23的后端缘连结。连接部22的宽度尺寸(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比纵部24B的宽度尺寸小,并从纵部24B的下端朝向下方延伸。连接部22从外壳10的端子保持部12的下表面(底面)突出,其下端位于在上下方向上与电路基板B1的安装面相同的高度处(参照图5的(A))。连接部22在其下端处与电路基板B1的安装面上的对应电路部(未图示)钎焊连接而能电导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的(A)、(B)所示,延长部24的横部24A从连结部23的后端缘的上下方向中央区域朝后方延出。因此,在一个上侧端子20中,从上方的接触片21A到连接部22地穿过的信号传送路径的长度与从下方的接触片21A到连接部22地穿过的信号传送路径的长度大致相等。

与所述上侧端子20相同,下侧端子30具有接触部31、连接部32、连结部33和延长部34,但在延长部34的横部34A和纵部34B分别比上侧端子20的横部24A、纵部24B短这点上与上侧端子20不同。此外,与上侧端子20相同,在下侧端子30中,从上方的接触片31A到连接部32地穿过的信号传送路径的长度也与从下方的接触片31A到连接部32地穿过的信号传送路径的长度大致相等。

返回外壳10的说明。如图5的(A)、(B)所示,对所述端子20、30进行保持的外壳10的端子保持槽16具有:上槽部16A,所述上槽部16A收容上侧端子20的一对接触片21A的基部21A-1、连结部23(参照图3的(A)、(B))和横部24A;下槽部16B,所述下槽部16B收容下侧端子30的一对接触片31A的基部31A-1、连结部33和横部34A;以及后槽部16C,所述后槽部16C在比上槽部16A和下槽部16B靠后方的区域内扩展至定子保持部12的后端及下端。

如图5的(A)清楚所示,上槽部16A在定子保持部12的上部沿前后方向(Y轴方向)延伸,前端朝向承接凹部15开口并与所述承接凹部15连通,并且后端与后槽部16C连通。下槽部16B位于比上槽部16A靠下方处并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比上槽部16A短。下槽部16B的前端在与上槽部16A的前端相同的位置处朝向承接凹部15开口并与所述承接凹部15连通,后端位于比上槽部16A的后端靠前方处并与后槽部16C连通。后槽部16C如上所述扩展至定子保持部12的后端及下端,并朝后方及下方敞开而与外部连通。

在端子保持部12的后部,在与后述上侧外屏蔽板50的被保持片52A(参照图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从端子保持部12的后表面没入的保持孔(未图示)。如后所述,上侧外屏蔽板50的被保持片52A压入并保持于所述保持孔。

在外壳10的上部,如图5的(A)所示,端子保持部12的上表面位于比嵌合部11的上表面靠下方处,在嵌合部11与端子保持部12的边界区域形成有台阶部10A。在台阶部10A处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穿嵌合部11的后部的上侧通孔(未图示)。上侧通孔与后述上侧内屏蔽板60的内连接部63(参照图2)对应地形成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部位)处,内连接部63从前方插入上侧通孔。

在外壳10的下部,如图5的(A)所示,端子保持部12的下表面位于比嵌合部11的下表面靠上方处,在嵌合部11与端子保持部12的边界区域形成有台阶部10B。在从端子保持部12的下部的前端部遍及台阶部10B的范围内形成有下侧通孔(未图示),所述下侧通孔从承接凹部15延伸至端子保持部12的底面并朝前方及下方开口。下侧通孔与后述下侧屏蔽板70的腿部72(参照图2)对应地形成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六个部位)处,并从前方承接腿部72。

如图2和图5的(A)所示,上侧外屏蔽板50是将金属板构件沿板厚方向弯曲制作而成的,以使沿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的整体形状呈大致L字状。上侧外屏蔽板50具有:沿着端子保持部12的上表面延伸的上板部51;沿着端子保持部12的后表面延伸的后板部52;以及从后板部52的下端朝后方弯曲形成的后方接地部53。上侧外屏蔽板50通过上板部51将端子保持部12的上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覆盖,并且通过后板部52将端子保持部12的后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覆盖。

如图2所示,上板部51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外壳10的上侧通孔(未图示)对应的多个部位(在图2中为六个部位)处具有外连接部51A,在沿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所述外连接部51A在上板部51的前端部处以呈曲柄状的方式沿板厚方向弯曲。外连接部51A位于比上板部51中的其他部分靠上方处,在外连接部51A与端子保持部12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用于从前方承接上侧内屏蔽板60的后述内连接部63。外连接部51A通过其下表面与内连接部63的上表面接触,从而实现上侧外屏蔽板50与上侧内屏蔽板60的电导通。

如图2所示,后板部52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外壳10的端子保持部12的保持孔(未图示)对应的多个部位(在图2中为六个部位)处,将后板部52的下部朝向前方切起而形成有被保持片52A。在如后所述将上侧外屏蔽板50从后方安装于端子保持部12时,将被保持片52A从后方压入并保持于所述保持孔。

后方接地部53设置于端子排列方向上与外连接部51A对应的各个位置处,如图5的(A)所示,形成为在后板部52的下端处朝向后方弯曲。如图5的(A)所示,后方接地部53位于与端子20、30的连接部22、32相同高度处,并与电路基板B1的安装面的对应电路部钎焊连接而能接地。

上侧内屏蔽板60与上侧外屏蔽板50分体形成,且是将金属板构件沿板厚方向弯曲制作而成的。如图5的(A)所示,上侧内屏蔽板60在外壳10的承接凹部15内定位成沿着形成所述承接凹部15的内壁面中的上侧的内壁面,并将该内壁面的大致整个区域覆盖。

上侧内屏蔽板60具有:沿端子排列方向排列形成的多个上侧长屏蔽接触片61和多个上侧短屏蔽接触片62(以下根据需要统称为“上侧屏蔽接触片61、62”);形成于上侧内屏蔽板60的后端部的多个内连接部63;以及形成于上侧内屏蔽板60的前端部的多个安装片64和引导部65。

如图2所示,上侧长屏蔽接触片61和上侧短屏蔽接触片62形成为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交替地排列。上侧短屏蔽接触片6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比上侧长屏蔽接触片61短。上侧长屏蔽接触片61和上侧短屏蔽接触片62是将上侧内屏蔽板60切起而形成的,并以随着朝向前方(Y1方向)而朝稍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且形成为能在上下方向(板厚方向)上弹性位移的悬臂梁状的弹性片(参照图5的(A))。

在上侧长屏蔽接触片61处以在前端部(自由端部)朝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上侧前方屏蔽接触部61A(参照图5的(A)),所述上侧前方屏蔽接触部61A用于与设置于对方侧连接器2的后述上侧屏蔽板100接触。与上侧长屏蔽接触片61相同,在上侧短屏蔽接触片62处,也在前端部形成有上侧后方屏蔽接触部62A(参照图5的(A))。以下,根据需要将上侧前方屏蔽接触部61A和上侧后方屏蔽接触部62A统称为“上侧屏蔽接触部61A、62A”。

如图2所示,内连接部63是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外壳10的上侧通孔(未图示)对应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部位)处,通过将上侧内屏蔽板60的后端部弯曲成沿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呈曲柄状而形成的。内连接部63位于比上侧内屏蔽板60的其他部分靠下方处,从前方贯穿外壳10的上侧通孔,并且从前方进入至上侧外屏蔽板50的外连接部51A与端子保持部12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位于所述间隙内的内连接部63通过所述内连接部63的上表面与外连接部51A的下表面接触。

如图2所示,安装片64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外壳10的上侧安装槽13A-1对应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部位)处设置于相邻的引导部65之间,且是通过将上侧内屏蔽板60的前端部弯曲成曲柄状而形成的。安装片64朝上方延伸后朝前方弯曲延伸,以朝前方延伸的部分从前方压入并保持于上侧安装槽13A-1。

引导部65是通过使上侧内屏蔽板60的前端部以随着朝向前方而朝上方倾斜的方式弯曲而形成的。如图5的(A)所示,引导部65位于上壁13A的前端侧,在连接器嵌合时,通过所述引导部65的下表面将对方侧连接器2引导至承接凹部15内。

下侧屏蔽板70是将金属板构件沿板厚方向弯曲制作而成的。下侧屏蔽板70具有:下侧内屏蔽部71,所述下侧内屏蔽部71在外壳10的承接凹部15内定位成沿着所述承接凹部15下侧的内壁面,并将该内壁面的大致整个区域覆盖;多个腿部72,多个所述腿部72从下侧内屏蔽部71的后端缘弯曲成曲柄状并延伸;以及多个安装片73和引导部74,多个所述安装片73和引导部74从下侧内屏蔽部71的前端缘弯曲延伸。

下侧屏蔽板70呈使所述上侧内屏蔽板60上下翻转的形状。也就是说,在下侧内屏蔽部71处以定位成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交替的方式排列形成有作为能在上下方向上弹性位移的弹性片的下侧长屏蔽接触片75和下侧短屏蔽接触片76(以下,根据需要统称为“下侧屏蔽接触片75、76”)。下侧屏蔽接触片75、76自身也呈使上侧内屏蔽板60的上侧屏蔽接触片61、62上下翻转的形状。也就是说,在下侧长屏蔽接触片75处形成有下侧前方屏蔽接触部75A(参照图5的(A)),在下侧短屏蔽接触片76处形成有下侧后方屏蔽接触部76A(参照图5的(A))。以下,根据需要将下侧前方屏蔽接触部75A和下侧后方屏蔽接触部76A统称为“下侧屏蔽接触部75A、76A”。下侧屏蔽接触片75、76通过下侧屏蔽接触部75A、76A而能与设置于对方侧连接器2的下侧屏蔽板110弹性接触。

如图2所示,腿部72设置于端子排列方向上与外壳10的下侧通孔(未图示)对应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部位)处。腿部72是通过使下侧屏蔽板70的后端部弯曲成沿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呈曲柄状而形成的。腿部72朝下方延伸后朝后方弯曲延伸,朝后方延伸的部分形成为前方接地部72A,所述前方接地部72A在端子保持部12的前部位置处定位成沿着电路基板B1的安装面并接地至该安装面(参照图5的(A))。

如图2所示,安装片73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外壳10的下侧安装槽13B-1对应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部位)处设置于相邻的引导部74之间,且在沿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从下侧内屏蔽部71的前端缘弯曲形成为曲柄状。安装片73呈使上侧内屏蔽板60的安装片64上下翻转的形状,朝下方延伸后朝前方弯曲延伸,并以朝前方延伸的部分从前方压入并保持于下侧安装槽13B-1。

引导部74呈使所述上侧内屏蔽板60的引导部65上下翻转的形状,如图5的(A)所示,位于下壁13B的前端侧,在连接器嵌合时,通过所述引导部74的上表面将对方侧连接器2引导至承接凹部15内。

以上结构的连接器1以下述要领组装而成。首先,将下侧端子30从后方插入至外壳10的端子保持槽16,将所述下侧端子30的接触片31A的基部31A-1压入至端子保持槽16的下槽部16B,从而将下侧端子30安装于外壳10。接着,将上侧端子20从后方插入至外壳10的端子保持槽16,将所述上侧端子20的接触片21A的基部21A-1压入至端子保持槽16的上槽部16A,从而将上侧端子20安装于外壳10。这样一来,在端子20、30安装于外壳10的状态下,上侧端子20的接触片21A和下侧端子30的接触片31A分别配置于对应的端子排列部14的端子槽14A内。在端子20、30压入时,纵部24B、34B的后端面被按压。在本实施方式中,纵部24B、34B的后端面是板厚面,因此,即使受到按压力,端子20、30也不易变形,能容易地将所述端子20、30安装至外壳10。

接着,将上侧外屏蔽板50的被保持片52A从后方压入至外壳10的端子保持部12的保持孔(未图示),从而将上侧外屏蔽板50安装于端子保持部12。在安装有上侧外屏蔽板50的状态下,在上侧外屏蔽板50的外连接部51A与端子保持部12的上表面之间形成间隙。

接着,将上侧内屏蔽板50的安装片64从前方压入至外壳10的上侧安装槽13A-1,从而将上侧内屏蔽板60安装于外壳10的嵌合部11。当上侧内屏蔽板60安装于嵌合部11时,上侧内屏蔽板60的内连接部63从前方贯穿外壳10的上侧通孔(未图示),并且进入至外连接部51A与端子保持部12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从而与所述外连接部51A的下表面接触而变成能电导通的状态。此外,上侧内屏蔽板60中的、位于承接凹部15内的部分定位成沿着所述承接凹部15上侧的内壁面并将所述内壁面覆盖。

接下来,在使下侧屏蔽板70在承接凹部15的前方位于与下侧通孔(未图示)相同高度处之后,使所述下侧屏蔽板70朝向后方移动,直到将腿部72带到下侧通孔内为止。接着,在使下侧屏蔽板70朝下方移动之后朝向后方移动,将安装片73从前方压入至下侧安装槽13B-1,从而将下侧屏蔽板70安装于外壳10的嵌合部11。当将下侧屏蔽板70安装于嵌合部11时,下侧屏蔽板70的下侧内屏蔽部71定位成沿着所述承接凹部15下侧的内壁面并将该内壁面覆盖。

这样,通过将上侧端子20、下侧端子30、上侧外屏蔽板50、上侧内屏蔽板60和下侧屏蔽板70安装于外壳10,从而完成连接器1。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侧外屏蔽板50、上侧内屏蔽板60和下侧屏蔽板70依次安装于外壳10,但安装的顺序并不局限于此,既可以先安装任一个,或者也可以同时安装。

接着,对对方侧连接器2的结构进行说明。对方侧连接器2以Y2方向作为连接器嵌合方向前方而与连接器1嵌合连接。以下,将对方侧连接器2的连接器嵌合方向(Y轴方向)中的Y2方向设为“前方”,将Y1方向设为“后方”。如图1的(B)所示,对方侧连接器2具有:由电绝缘材料制成并制作成大致长方体外形的对方侧外壳80;排列保持于对方侧外壳80的多个金属制的对方侧端子90;以及安装于对方侧外壳80的金属制的上侧屏蔽板100和下侧屏蔽板110(亦参照图4和图5的(A)、(B))。以下,根据需要将上侧屏蔽板100和下侧屏蔽板110统称为“屏蔽板100、110”。

如图1所示,对方侧外壳8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相向并沿端子排列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作为一对对方侧侧壁的上壁81和下壁82;以及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对方侧外壳80的两端位置处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将上壁81的端部与下壁82的端部连结的作为一对对方侧端壁的端壁83。由上壁81、下壁82和一对端壁83形成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嵌入连接器1的承接凹部15内的对方侧嵌合周壁。

此外,对方侧外壳80具有一个分隔壁84,所述分隔壁84在对方侧外壳80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处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并将端壁83的内壁面彼此连结。由上壁81、下壁82和两个端壁83所形成的周壁围成的空间被所述一个分隔壁84在上下方向上划分为两个小空间。各个小空间形成用于承接连接器1的端子排列部14的承接空间85。

在承接空间85内以沿端子排列方向排列的状态收容有多个对方侧端子90。如图5的(A)所示,承接空间85在连接器嵌合方向上贯穿,如后所述,能供对方侧端子90从后方(Y1方向)压入。在形成各承接空间85的上侧的内壁面和下侧的内壁面、即对于上侧的承接空间85而言为上壁81的下表面和分隔壁84的上表面,对于下侧的承接空间85而言为分隔壁84的下表面和下壁82的上表面上,如图5的(A)所示,沿前后方向(Y轴方向)延伸形成有端子槽85A,所述端子槽85A收容对方侧端子90的后述对方侧接触片91A。

如图4所示,上壁81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部位)处形成有从所述上壁81的前端部(Y2侧的端部)的上表面没入的上侧安装槽81A-1。上侧安装槽81A朝上方(Z1方向)和前方(Y2方向)敞开,对如后所述从前方压入的上侧屏蔽板100的安装片102进行保持。此外,在上壁81的前端部的上表面上,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邻的上侧安装槽81A之间形成有随着朝向前方而朝下方倾斜的上侧倾斜面81B。此外,上壁81的后端部(Y1侧的端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部位)处以从所述后端部的上表面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固定部81C,所述固定部81C用于固定上侧屏蔽板100。在固定部81C处形成有沿连接器嵌合方向贯穿的固定孔81C-1,供上侧屏蔽板100的后述被固定部104从前方插入并保持所述被固定部104。

对方侧外壳80的下壁82呈使所述上壁81上下翻转的形状。除了上下翻转这点以外,下壁82的形状与上壁81的形状相同,因此,标注在上壁81的符号上加上“1”的符号(例如,对与上壁81的“上侧安装槽81A”对应的下壁82的“下侧安装槽”标注符号“82A”),在此省略说明。

由对方侧外壳80保持的多个对方侧端子90全部以相同形状形成。对方侧端子90是将金属板构件沿板厚方向弯曲而形成的,如图4所示,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并能与端子20、30接触的对方侧接触部91;将对方侧接触部91的后述一对对方侧接触片91A连结的对方侧连结部92;以及从对方侧连结部92朝后方延伸并能与电路基板B2(参照图1)连接的对方侧连接部93。

对方侧接触部91具有用于与连接器1的端子20、30接触的一对对方侧接触片91A。各个对方侧接触片91A形成在前后方向上具有相同长度并以笔直状延伸的带状片。此外,各个对方侧接触片91A的板面(相对于板厚面成直角的面)彼此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面对。各个对方侧接触片91A具有:基部91B,所述基部91B形成所述对方侧接触片91A的后端部;被保持板部91C,所述被保持板部91C从基部91B朝向前方延伸;以及弹性臂部91D,所述弹性臂部91D从被保持板部91C朝向前方延伸。

被保持板部91C具有相对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板面,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侧的侧缘部分别形成有压入突起,通过使所述压入突起啮入端子槽85A的内壁面,从而将对方侧端子90压入并保持在端子槽85A内。

一对弹性臂部91D以随着朝向前方而互相接近的方式倾斜地延伸,并且在其前端部处以朝向互相分开的方向倾斜的方式弯曲。前端部中的弯曲部分即以互相接近的方式突出的部分形成能与端子20、30的接触片21A、31A接触的接触突部91D-1(参照图5的(A))。

对方侧连结部92具有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板面,并将对方侧接触片91A的基部91B的一个侧端缘(在图4中为X轴方向上的X2侧的侧端缘)连结。对方侧连接部93具有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板面,并从对方侧连结部92的后端缘朝向后方延伸。对方侧连接部93定位成在对方侧连接器2配置于电路基板B2的安装面的状态下,对方侧连接部93的后端面(相对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板厚面)与所述安装面面接触(参照图5的(A)),从而能与所述安装面的对应电路部钎焊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方侧连接部93从对方侧连结部92的后端缘的上下方向中央区域朝后方延出。因此,在一个对方侧端子90中,从上方的弹性臂部91D到对方侧连接部93地穿过的信号传送路径的长度与从下方的弹性臂部91D到对方侧连接部93地穿过的信号传送路径的长度大致相等。

如图4和图5的(A)、(B)所示,上侧屏蔽板100和下侧屏蔽板110呈彼此完全相同的形状。在此,以上侧屏蔽板100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下侧屏蔽板110标注在上侧屏蔽板100的符号上加上“10”的符号(例如,对与上侧屏蔽板100的后述“屏蔽板主体部101”对应的下侧屏蔽板110的“屏蔽板主体部”标注符号“111”),并省略说明。

上侧屏蔽板100是将金属板构件的一部分弯曲而形成的,并安装于对方侧外壳80的上壁81的上表面。所述上侧屏蔽板100具有:屏蔽板主体部101,所述屏蔽板主体部101具有面对上壁81的上表面的屏蔽面;安装片102和被引导部103,所述安装片102和被引导部103设置于屏蔽板主体部101的前缘部(Y2侧的缘部);被固定部104和屏蔽板接地部105,所述被固定部104和屏蔽板接地部105设置于屏蔽板主体部101的后缘部(Y1侧的缘部)。

如图1的(B)所示,屏蔽板主体部101呈在端子排列方向上遍及端子排列范围整个区域延伸的平板状。安装片102设置于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对方侧外壳80的上侧安装槽81A对应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部位)处,且在沿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从屏蔽板主体部101的前端缘弯曲形成为曲柄状。安装片102朝下方延伸后朝前方弯曲延伸,以朝前方延伸的部分从前方压入并保持于上侧安装槽81A。

如图1的(B)和图4所示,被引导部103设置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相邻的安装片102之间,且是通过以随着从屏蔽板主体部101的前端缘朝向前方(Y2方向)而朝下方倾斜的方式弯曲而形成的。被引导部103沿着上壁81的上侧倾斜面81B延伸。被引导部103在连接器嵌合时,在被引导部103的上表面上被连接器1的引导部65引导至连接器1的承接凹部15内。

被固定部104与对方侧外壳80的固定部81C对应地设置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部位),并从屏蔽板主体部101的后端缘朝向后方(Y1方向)以笔直状延伸。在上侧屏蔽板100安装于对方侧外壳80的状态下,被固定部104从前方压入至固定部81C的固定孔81C-1而被固定孔81C-1保持。

屏蔽板接地部105设置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部位)处、具体为与安装片102相同的位置处,在屏蔽板主体部101的后端缘处弯曲并朝向上方延伸。屏蔽板接地部105定位成在对方侧连接器2配置于电路基板B2的安装面的状态下,所述对方侧连接部105的后表面(相对于连接器嵌合方向成直角的板面)与所述安装面面接触(参照图5的(A)),通过与所述安装面的对应电路部钎焊连接而能接地。

下侧屏蔽板110如上所述呈与上侧屏蔽板100完全相同的形状,并以相对于上侧屏蔽板100上下翻转的姿态安装,以将对方侧外壳80的下壁82的底面覆盖。在本实施方式中,屏蔽板100、110安装于对方侧外壳80的上表面和底面这两个面上,因此,能在宽广范围内进行屏蔽,能获得更高的屏蔽效果。

以上结构的对方侧连接器2以下述要领组装而成。首先,通过将对方侧端子90从后方朝对方侧外壳80的端子槽85A压入以进行收容,从而将对方侧端子90安装于对方侧外壳80。此时,对方侧端子90在被保持板部91C处被端子槽85A的内壁面保持。在对方侧端子90压入时,对方侧连接部93的后端面被按压。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方侧连接部93的后端面是板厚面,因此,即使受到按压力,对方侧连接部93也不易变形,能容易地将所述对方侧端子90安装至对方侧外壳80。

接着,将上侧屏蔽板100的安装片102从前方(Y2侧)压入对方侧外壳80的上侧安装槽81A,并且将被固定部104从前方(Y2侧)压入至固定部81C的固定孔81C-1。接着,对于上侧屏蔽板100,以与上述相同的要领将下侧屏蔽板100安装于对方侧外壳80的底面侧。这样一来,将上侧屏蔽板100安装于对方侧外壳80的上表面一侧,且将下侧屏蔽板110安装于对方侧外壳80的下表面一侧。

通过这样将对方侧端子90、上侧屏蔽板100和下侧屏蔽板110安装于对方侧外壳80,从而完成对方侧连接器2。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对方侧端子90、上侧屏蔽板100和下侧屏蔽板110依次安装于对方侧外壳80,但安装的顺序并不局限于此,既可以先安装任一个,或者也可以同时安装。

接着,基于图5的(A)、(B)对连接器彼此的嵌合动作进行说明。首先,通过钎焊连接将连接器1安装于电路基板B1的安装面上,并且通过钎焊连接将对方侧连接器2安装于电路基板B2的安装面上。接着,如图5的(A)所示,将连接器1和对方侧连接器2定位成前部彼此相向。接着,使对方侧连接器2朝向连接器1、也就是使对方侧连接器2朝向对方侧连接器2中的连接器嵌合方向前方(Y2方向)移动(参照图5的(A)的箭头),从而将对方侧连接器2嵌入至冷却剂1的承接凹部15。此时,对方侧连接器2的被引导部103、113被连接器1的引导部65、74引导,从而使对方侧连接器2被可靠地带到连接器1的承接凹部15内。

此外,在对方侧连接器2嵌入至连接器1的承接凹部15的同时,连接器1的端子排列部14和配置于所述端子排列部14的端子20、30的接触片21A、31A插入至对方侧连接器2的承接空间85内。此时,端子20、30的接触片21A、31A一边使对应的对方侧端子90的一对弹性臂部91D弹性位移,一边将其推开扩展,从而进入弹性臂部91D彼此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的外壳10具有端子排列部14,端子20、30的一对接触片21A、31A分别配置于端子排列部14的板面上。因此,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即使接触片21A、31A受到意外的外力,接触片21A、31A通过支承于端子排列部14也不易过度变形,因此,能良好地防止端子20、30破损。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防止了端子20、30的破损,因此,能通过使端子20、30的接触片21A、31A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变小来实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连接器1的小型化。

此外,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通过上侧屏蔽板100的屏蔽板主体部101的上表面对上侧屏蔽接触部61A、62A朝上方按压,从而使上侧屏蔽接触片61、62朝上方弹性位移。此外,通过下侧屏蔽板110的屏蔽板主体部111的下表面对下侧屏蔽接触部75A、76A朝下方按压,从而使下侧屏蔽接触片75、76朝下方弹性位移。通过所述上侧屏蔽接触片61、62和下侧屏蔽接触片75、76的弹性位移,从而允许对方侧连接器2进一步嵌入,通过使对方侧连接器2嵌入至标准的嵌合位置,从而完成连接器嵌合动作。

在连接器嵌合动作完成的状态(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如图5的(B)所示,维持对方侧端子90的弹性臂部91D弹性位移的状态,使一对弹性臂部91D的接触突部91D-1分别与对应的端子20、30的接触片21A、31A的接触面(板面)接触。其结果是,接触片21A、31A与弹性臂部91D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接触,从而变成能电导通的状态。此时,端子20、30与对方侧端子90以两点接触,能实现接触可靠性的提高。

此外,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维持上侧屏蔽接触片61、62和下侧屏蔽接触片75、76的弹性位移的状态,上侧屏蔽接触片61、62与上侧屏蔽板100的屏蔽板主体部101的上表面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接触,并且下侧屏蔽接触部75A、76A与下侧屏蔽板110的屏蔽板主体部111的下表面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接触,从而变成能电导通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20、30的接触片21A、31A配置于外壳10的端子排列部14的板面上形成的端子槽14A内,如图5的(A)所示,接触片21A、31A的板面被端子槽14A的内壁面(相对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面)支承。因此,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通过与对方侧端子90的接触突部91D-1的接触,即使接触片21A、31A的板面在上下方向(板厚方向)上受到按压力,也能利用端子槽14A的所述内壁面来对抗所述按压力。其结果是,可防止接触片21A、31A在上下方向(板厚方向)上过度变形而破损。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下,连接器1的端子20、30的接触片21A、31A被外壳10的端子排列部14的端子槽14A的内壁面支承,但替代地,也可以在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下,接触片21A、31A在与端子槽14A的内壁面之间具有微小间隙的状态下配置于所述端子槽14A内。在这种情况下,接触片21A、31A在受到外力时会在所述间隙的范围内弹性变形,从而与端子槽14A的内壁面抵接。其结果是,接触片21A、31A在弹性变形后支承于端子槽14A的内壁面,从而使得进一步的弹性变形被阻止,因此,可防止由过度变形而导致的破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的(A)、(B)所示,端子排列部14前端(位于Y1侧的前端)位于比接触片21A、31A的前端靠前方处。因此,即使在连接器即将开始嵌合之前,对方侧连接器2相对于连接器1在上下方向上稍微偏移,对方侧端子90的前端(位于Y2侧的前端)也会与端子排列部14的前端抵接,而不会与接触片21A、31A的前端抵接。其结果是,还可防止接触片21A、31A的由压曲而导致的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以前后方向作为连接器嵌合方向、也就是使对方侧连接器2在Y轴方向上直线地移动而与连接器1嵌合的动作进行说明。嵌合动作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对方侧连接器2以伴随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的方式移动而与连接器1嵌合。此时,能将在对方侧连接器2的端子排列方向的一端侧的位置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假想线)作为所述轴线。在这种情况下,对方侧连接器2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所述一端侧逐渐深深地嵌入连接器1,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在连接器1的端子20、30的接触片21A、31A处作用有不仅包括前后方向的分量而且包括端子排列方向的分量的外力(例如,与对方侧端子90的对方侧接触片91A的摩擦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20、30的接触片21A、31A配置于外壳10的端子排列部14的板面上形成的端子槽14A内,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接触片21A、31A的移动被端子槽14A的内壁面(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限制。因此,在伴随如上所述的旋转的移动的基础上使对方侧连接器2与连接器1嵌合的情况下,接触片21A、31A即使受到端子排列方向的分量的外力也不易意外变形,可良好地防止端子20、30破损。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4所示,对方侧连接器2的对方侧外壳80的两个端壁83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尺寸(厚度尺寸)相等,并且前端位于相同位置。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端壁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比另一个端壁更大并且更朝前方突出,在这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对方侧连接器在结构上不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的外壳的承接凹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一端侧形成得较大以承接对方侧连接器的一个端壁,在这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的外壳及对方侧连接器的外壳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因此,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符号上加上“200”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图6的(A)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01的立体图,图6的(B)是表示与图6的(A)的连接器201嵌合的对方侧电连接器202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的(A)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壳10的一端侧(X2侧)的端壁13C(参照图1)相比,位于外壳210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一端侧(X2侧)的端壁213C位于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端子排列部214分开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201的外壳210的承接凹部215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一端侧(X2侧)的空间比另一端侧(X1侧)的空间大。承接凹部215的一端侧的空间与后述对方侧连接器202的一个端壁283对应,并承接所述一个端壁283。

另一方面,如图6的(B)所示,在对方侧连接器202的对方侧外壳280中,与位于另一端侧(X1侧)的另一个端壁283相比,位于端子排列方向上一端侧(X2侧)的一个端壁283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更大,并且更朝前方(Y2方向)突出。具体而言,一个端壁283中比另一个端壁283更突出的前端部形成为突壁部283A,所述突壁部283A在上下方向上遍及一个端壁283的整个区域延伸。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以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对方侧连接器202伴随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的旋转而移动的方式,使对方侧连接器202与连接器1嵌合。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对方侧连接器202的所述一个端壁283一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假想线)作为所述轴线,以使对方侧连接器202旋转的方式移动而与连接器201嵌合。

在这样使连接器彼此嵌合的情况下,首先,在连接器嵌合开始时,使对方侧连接器202的一个端壁283的突壁部283A与连接器201的一个端壁213C的前端侧(图6的(A)中的Y1侧)的内壁面抵接。然后,一边以所述突壁部283A与一个端壁213C的内壁面的抵接位置为支点,一边使对方侧连接器202绕穿过所述抵接位置的所述轴线旋转,以进行嵌合动作。对方侧连接器202在进行嵌合动作的同时,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一端侧逐渐深深地与连接器201嵌合。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端子220的接触片221A和下侧端子230的接触片231A也配置于外壳10的端子排列部214的板面上形成的端子槽214A内,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接触片221A、231A不易变形,因此,可良好地防止端子220、230的过度变形甚至破损。在连接器嵌合动作完成的状态下,对方侧连接器202的一个端壁283收容至连接器201的承接凹部215处形成得较大的一端侧的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对方侧连接器202的一个端壁283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比另一个端壁283更大。因此,所述一个端壁283自身的强度变大,因此,能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充分地对抗在突壁部283A与一个端壁213C的内壁面之间产生的抵接力。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方侧连接器202中的一个端壁283比另一个端壁283更朝前方(图6的(B)中的Y2方向)突出。因此,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对方侧连接器202的一个端壁283与连接器1的一个端壁213C的能抵接的部分的面积变大,容易维持抵接状态,因此,连接器嵌合动作变得容易。

在所述连接器嵌合动作中,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以对方侧连接器202的一个端壁283的突壁部283A与连接器201的一个端壁213C的内壁面的抵接位置为支点,但也可以不必以所述抵接位置作为支点,例如,也可以以安装有连接器201的电路基板B1和安装有对方连接器202的电路基板B2的抵接位置作为支点。

具体而言,首先,在连接器嵌合开始时,使电路基板B1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一端部与电路基板B2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一端部抵接。接着,以所述电路基板B1、B2的一端部彼此的抵接位置作为支点,使对方侧连接器202绕穿过所述抵接位置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线)旋转,以进行嵌合动作。此时,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对方侧连接器202的一个端壁283的突壁部283A与连接器201的一个端壁213C的前端侧的内壁面抵接,在维持突壁部283A与一个端壁213C的抵接状态的情况下进行连接器嵌合。在通过这样的动作使连接器彼此嵌合时,也可充分地对抗连接器的一个端壁彼此的抵接力,并且容易地进行连接器嵌合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对方侧连接器202的一个端壁283设得较厚并且朝前方突出,但替代地,也可以将连接器的一个端壁设为比另一个端壁更厚并且更朝前方突出。设为这样的形态,也能获得下述效果: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充分地对抗连接器的一个端壁彼此的抵接力,并且容易地进行连接器嵌合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使对方侧连接器202一边旋转一边移动以进行连接器嵌合的嵌合动作进行了说明,但嵌合动作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前后方向作为连接器嵌合方向、也就是使对方侧连接器202在Y轴方向上直线地移动,以使对方侧连接器202与连接器201嵌合。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对本发明应用于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的方向(上下方向)与供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方向(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所谓的直角形式的连接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所能应用的连接器的形式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本发明还能应用于供对方侧连接器在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成直角的方向上嵌合连接的连接器,换言之,还能应用于安装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的方向与供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方向一致的形式的连接器。在这种形式中,与安装面平行且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为连接器宽度方向。

2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含信号端子的正反双面电连接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