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器

文档序号:732261 发布日期:2021-04-20 浏览:1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自动变速器 (Automatic transmission ) 是由 桥本晃 三浦康雄 田中雄幸 中野智也 山田和弘 榎洋行 于 2020-09-1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通过铆合部使不同材料的构件在轴方向上接合,形成构成自动变速器的离合器或制动器的一部分的旋转构件,抑制轴方向上的大型化。自动变速器(1)包括第1旋转构件(30)和与其在轴方向Z上相邻的第2旋转构件(40)。第1旋转构件(30)包括第1外侧旋转构件(31)和第1内侧旋转构件(36)。第1外侧旋转构件(31)具有第1外侧圆筒部(32)和第1外侧延设部(33)。第1内侧旋转构件(36)由不同于第1外侧旋转构件(31)的材料形成,并具有第1内侧圆筒部(38)和第1内侧延设部(37)。第1旋转构件(30)通过第1外侧延设部(33)和第1内侧延设部(37)在轴方向Z上通过铆合部(51)接合而成的第1延设部(39)而连结。铆合部(51)的突出部(51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形成于第2旋转构件(40)的凹部(45)内。(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rotary member which is formed by joining member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in an axial direction through a riveting portion and forms a part of a clutch or a brake of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and the large-scale in the axial direction is restrained. Th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1) includes a 1 st rotation member (30) and a 2 nd rotation member (40) adjacent thereto in an axial direction Z. The 1 st rotating member (30) includes a 1 st outer rotating member (31) and a 1 st inner rotating member (36). The 1 st outer rotary member (31) has a 1 st outer cylindrical portion (32) and a 1 st outer extension portion (33). The 1 st inner rotary member (36) is formed of a material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1 st outer rotary member (31), and has a 1 st inner cylindrical portion (38) and a 1 st inner extension (37). The 1 st rotating member (30) is connected by a 1 st extending portion (39) formed by joining a 1 st outer extending portion (33) and a 1 st inner extending portion (37) in the axial direction Z by a caulking portion (51). At least a part of the protrusion (51 a) of the caulking part (51) is positioned in a recess (45) formed in the 2 nd rotating member (40).)

自动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变速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搭载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包括变速齿轮( speed changing gear)机构和摩擦紧固装置,所述摩擦紧固装置通过切换该变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路径来实现复数个变速段。摩擦紧固装置包括在成对的旋转元素之间使动力时断时续的离合器和固定1个旋转元素的旋转的制动器。

离合器是具有复数个摩擦板的多板离合器( multiple disc clutch),并具有如下构件作为旋转构件:鼓构件,使部分摩擦板能在其外周在轴方向上移动地通过齿面进行啮合并与变速器的一定旋转元素结合;轮毂构件,使其他摩擦板能在其内周在轴方向上移动地通过齿面进行啮合并与变速器的其他一定旋转元素结合。另外,制动器也具有与离合器相同的结构,但是在鼓构件和轮毂构件的一者固定于变速器盖这一点上不同。

近年来,正在探讨为提高车辆的燃料效率性能而使自动变速器轻量化,并正在考虑使上述旋转构件铝化从而实现轻量化。但是,在旋转构件中,在与旋转元素之间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部多数情况下设于变速器的旋转中心轴侧,因此与供齿面啮合有摩擦板的外周部相比切向载荷大,铝材的话强度可能不够。

对于此,可以考虑用铁材形成动力传递部,用铝材形成其他部分,并将其接合。但是,难以通过焊接来接合材料不同的铁材和铝材,比如可以考虑专利文献1公开的通过机械接合(mechanical clinch)的铆合部而接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9-104018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机械接合的铆合部形成从一侧构件向另一侧构件凹设并突出的突出部。这样一来,一构件和另一构件接合而成的接合部在形成了突出部的部分尺寸增大。尤其在使铆合部凹设形成于自动变速器的轴线方向时,自动变速器会在轴线方向上大型化。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通过使不同材料的构件通过机械接合的铆合部在轴方向上接合从而形成构成离合器或制动器的一部分的旋转构件,并能抑制轴方向上的大型化的自动变速器。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变速器,

所述自动变速器包括:在至少包括1个旋转元素的成对的构件之间传递动力的第1旋转构件、在至少包括1个旋转元素的其他成对的构件之间传递动力的第2旋转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旋转构件包括:外侧旋转构件、位于其内径侧的内侧旋转构件;

所述外侧旋转构件包括:在圆筒状的周部并在与所述成对的构件中的一构件之间接传动力的第1外侧动力传递部、从所述第1外侧动力传递部向内径侧延伸的外侧延设部;

所述内侧旋转构件包括:由不同于所述外侧旋转构件的材料形成,并在与所述成对的构件中的另一构件之间接传动力的第1内侧动力传递部、从所述第1内侧动力传递部向外径侧延伸的内侧延设部;

所述第1旋转构件通过第1延设部连结,所述第1延设部通过所述外侧延设部和所述内侧延设部在所述自动变速器的轴方向上互相通过机械接合的铆合部接合而成;

所述第2旋转构件包括:

第2外侧动力传递部,在圆筒状的周部在与所述其他成对的构件中的一构件之间接传动力;

第2内侧动力传递部,位于所述第2外侧动力传递部的内径侧,并在与所述其他成对的构件中的另一构件之间接传动力;

第2延设部,从所述第2外侧动力传递部向内径侧延伸并与所述第2内侧动力传递部连接;

其中,所述第1延设部和所述第2延设部在所述轴方向上相邻;

所述铆合部包括从所述第1延设部向所述第2延设部凹设并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第2延设部包括凹设于所述第1延设部的相反侧的凹部;

所述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凹部内。

根据本发明,能使不同种材料的外侧旋转构件和内侧旋转构件通过铆合部恰当地抵接合构成第1旋转构件。第1旋转构件用不同种材料构成,从而能设定为适合各个部分的材料,因此易于确保强度且降低重量。而且,比如不用伴随齿面结合用齿面齿的成形等成形,还不用附属材料就能接合外侧旋转构件和内侧旋转构件,因此能降低成本。

此外,第1延设部在接合外侧延设部和内侧延设部的铆合部形成突出部,该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形成于第2延设部的凹部内。由此,能防止铆合部的突出部干涉第2延设部,并使第1延设部接近第2延设部配置。由此,易于使第1旋转构件在轴方向上接近第2旋转构件配置,并易于使自动变速器在轴方向上紧凑化。

优选为,所述外侧旋转构件比所述内侧旋转构件比重小。

根据本技术方案,易于降低第1旋转构件的惯量(inertia)。由此,比如在该自动变速器搭载于车辆并使用于来自内燃机的输出的变速时,能提高车辆的燃料效率性能。

优选为,所述外侧旋转构件是铝材;

所述内侧旋转构件是铁材。

根据本技术方案,外侧旋转构件位于外径侧,易于提高抗扭转力矩,即使是材料强度相对低的铝材也能确保抗扭转力矩。而内侧旋转构件位于内径侧,难以提高抗扭转力矩,通过为材料强度相对高的铁制来确保抗扭转力矩。因此,能确保第1旋转构件的抗扭转力矩并能降低惯量。

优选为,所述铆合部在所述外侧旋转构件和所述内侧旋转构件中从剪切强度高的构件向低的构件凹设。

根据本技术方案,剪切强度相对高的构件陷入形成于一构件的凹部而构成铆合部。这里,向第1旋转构件的扭转力矩作为剪切方向的力作用于陷入的部分。因此,通过用剪切强度相对高的构件构成陷入铆合部的部分,由此易于提高铆合部的剪切方向的强度,并易于提高铆合部的抗扭转力矩。

优选为,所述铆合部在所述外侧延设部和所述内侧延设部中从热膨胀率高的构件向另一构件凹设。

根据本技术方案,热膨胀率相对高的构件陷入形成于一构件的凹部而构成铆合部。因此,在温度上升时,与形成于一构件的凹部的热膨胀量相比,能使陷入该凹部的部分的热膨胀量更大,因此易于抑制由于热膨胀量的差而引起的铆合部的抖动或偏离。

优选为,所述第1延设部中除了铆合部的至少一部分也在所述轴方向上与所述凹部重叠。

根据本技术方案,能使第1延设部更接近第2延设部配置。因此,易于使自动变速器在轴方向上更加紧凑化。

优选为,在所述第2外侧动力传递部的径向内侧配置有动力传递构件;

所述凹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轴方向上与所述动力传递构件重叠。

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在第2延设部设置凹部,并能使第2旋转构件在轴方向上接近动力传递构件配置。由此,易于使自动变速器在轴方向上更进一步紧凑化。

优选为,所述动力传递构件是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carrier)。

根据本技术方案,当动力传递构件为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时,能优选实施本发明。即,能使第2延设部在轴方方向上接近行星齿轮组配置。

优选为,所述行星齿轮组具有与所述第2延设部同种材料的构成构件;

所述第2延设部通过焊接接合于所述构成构件。

根据本技术方案,第2延设部及行星齿轮组的构成构件为同种材料,因此不用齿面啮合等其他接合手段就能轻松接合。

优选为,所述构成构件为齿圈(ring gear)。

根据本技术方案,当行星齿轮组的构成构件为齿圈时,能优选实施本发明。

优选为,所述第1延设部和所述第2延设部配置于所述行星齿轮组与制动器装置之间。

根据本技术方案,通过使第1延设部和第2延设部在轴方向上接近行星齿轮组配置,从而制动器装置也易于在轴方向上接近行星齿轮组配置。由此,易于使自动变速器在轴方向上还更进一步地紧凑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自动变速器,能通过使不同材料的构件通过机械接合的铆合部在轴方方向上接合从而形成构成离合器或制动器的一部分的旋转构件,并能抑制轴方向上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变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自动变速器的摩擦紧固元素的紧固表;

图3为第3离合器及其周边的截面图;

图4为图3的A箭视的第1旋转构件的单体图;

图5为变形例涉及的铆合部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变速器的骨架图。该自动变速器1在变速器盖2内具有与驱动源连结并配设于驱动源侧(图中左侧)的输入轴3、配设于反驱动源侧(图中右侧)的输出轴4。自动变速器1为输入轴3和输出轴4配置于同一轴线O1上的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车用等的纵置式自动变速器。在以下说明中,将轴线O1所延伸的方向称作轴方向Z,在轴方向Z上,将朝向驱动源侧的方向称作轴方向Z1,将朝向反驱动源侧的方向称作轴方向Z2。

在输入轴3及输出轴4的轴心上,朝向轴方向Z2侧配设有第1、第2、第3、第4行星齿轮组(以下、仅称作“第1、第2、第3、第4齿轮组”)PG1、PG2、PG3、PG4。

在变速器盖2内,在第1齿轮组PG1的轴方向Z1侧朝向轴方向Z1侧按顺序配设有第1离合器CL1、第2离合器CL2及第3离合器CL3。在第3离合器CL3的轴方向Z1侧配设有第1制动器BR1。在第3齿轮组PG3与第2齿轮组PG2之间配设有第2制动器BR2。

第1、第2、第3、第4齿轮组PG1、PG2、PG3、PG4均是被行星架支撑的小齿轮(pinion)与太阳齿轮(sun gear)和齿圈直接啮合的单小齿轮型。第1、第2、第3、第4齿轮组PG1、PG2、PG3、PG4分别具有太阳齿轮S1、S2、S3、S4、齿圈R1、R2、R3、R4、行星架C1、C2、C3、C4作为旋转元素。

第1齿轮组PG1是太阳齿轮S1在轴方向上2分而成的双太阳齿轮型。太阳齿轮S1包括:配置于轴方向Z1侧的第1太阳齿轮S1a和配置于轴方向Z2侧的第2太阳齿轮S1b。第1及第2太阳齿轮S1a、S1b具有同一齿数,并与被行星架C1支撑的同一小齿轮啮合。由此,第1和第2太阳齿轮S1a、S1b总是进行同一旋转。

通常,在自动变速器1中,第1齿轮组PG1的太阳齿轮S1,具体来说,第2太阳齿轮S1b和第4齿轮组PG4的太阳齿轮S4保持连接。通常,第1齿轮组PG1的齿圈R1和第2齿轮组PG2的太阳齿轮S2保持连结。通常,第2齿轮组PG2的行星架C2和第4齿轮组PG4的行星架C4保持连结。通常,第3齿轮组PG3的行星架C3和第4齿轮组PG4的齿圈R4保持连结。

通常,输入轴3通过第1太阳齿轮S1a及第2太阳齿轮S1b之间与第1齿轮组PG1的行星架C1保持连结。通常,输出轴4与第4齿轮组PG4的行星架C4保持连结。

第1离合器CL1配设于输入轴3及第1齿轮组PG1的行星架C1与第3齿轮组PG3的太阳齿轮S3之间并使其接上、断开。第2离合器CL2配设于第1齿轮组PG1的齿圈R1及第2齿轮组PG2的太阳齿轮S2与第3齿轮组PG3的太阳齿轮S3之间,并使其接上、断开。第3离合器CL3配设于第2齿轮组PG2的齿圈R2与第3齿轮组PG3的太阳齿轮S3之间,并使其接上、断开。

第1制动器BR1配设于变速器盖2与第1齿轮组PG1的太阳齿轮S1,具体来说,与第1太阳齿轮S1a之间,并使其接上、断开。第2制动器BR2配设于变速器盖2与第3齿轮组PG3的齿圈R3之间,并使其接上、断开。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如图2所示,自动变速器1通过第1离合器CL1、第2离合器CL2、第3离合器CL3、第1制动器BR1、第2制动器BR2的紧固状态的组合,构成D档的1~8档和R档的倒车档。

图3是第3离合器CL3及第2齿轮组PG2的周边的截面图,仅以输入轴3(参照图1)为中心示出了径向的一侧(图1中为上侧)。

如图3所示,第3离合器CL3包括:离合器轮毂10、在其外周侧呈同芯状配置的离合器鼓20、在如上的径向之间配设的复数个摩擦板6、使复数个摩擦板6向轴方向Z1押接的活塞部7。此外,第3离合器CL3包括:将离合器轮毂10与第3齿轮组PG3的太阳齿轮S3(参照图1)连结的第1旋转构件30、将离合器鼓20与第2齿轮组PG2的齿圈R2连结的第2旋转构件40。

第2旋转构件40位于第1旋转构件30的内径侧,并在后述第1延设部39及第2延设部49互相在Z轴方向上相邻。

离合器轮毂10包括:以轴线O1为中心的圆筒状的轮毂第1圆筒部11、呈同芯状位于该外周侧的圆筒状的轮毂第2圆筒部13、在径向上连接轮毂第1圆筒部11及轮毂第2圆筒部13的轴方向Z1侧的端部的轮毂纵壁部15。

在轮毂第1圆筒部11的外周部形成轮毂第1齿面部12,复数个摩擦板6中的一部分摩擦板6a(以下称轮毂侧摩擦板)以能在轴方向Z上移动的方式啮合于所述轮毂第1齿面部12。在轮毂第2圆筒部13的外周部形成有在与第1旋转构件30之间接传动力的轮毂第2齿面部14。

离合器鼓20具有轮毂第1圆筒部11的外径侧,也即是位于轮毂第2圆筒部13的内径侧的鼓圆筒部21。鼓圆筒部21形成为以轴线O1为中心的圆筒状。在鼓圆筒部21的内周部形成鼓齿面部22,复数个摩擦板6中剩余的摩擦板6b(以下称鼓侧摩擦板)以能在轴方向Z上移动的方式啮合于所述鼓齿面部22。

在摩擦板6中,轮毂侧摩擦板6a和鼓侧摩擦板6b在轴方向Z上交替排列配设。活塞部7通过向无图示的汽缸供应的液压油压而向轴方向Z往复运动。活塞部7向轴方向Z1移动的话,复数个摩擦板6被夹持于活塞部7的前端按压部7a和轮毂纵壁部15之间,第3离合器CL3为紧固状态。另一方面,活塞部7向轴方向Z2移动的话,复数个摩擦板6的紧固状态解放,第3离合器CL3为解放状态。

第1旋转构件30包括位于外径侧的第1外侧旋转构件31和位于其内径侧的第1内侧旋转构件36,如上通过后述机械接合接合构成。第1外侧旋转构件31及第1内侧旋转构件36由互不相同的材料形成。具体来说,第1外侧旋转构件31由比重相对小的材料(比如铝材或镁材)形成,第1内侧旋转构件36由比重相对大的材料(比如铁材)形成。

第1外侧旋转构件31包括:相对于轴线O1呈同芯状延伸的第1外侧圆筒部32、从第1外侧圆筒部32的轴方向Z2侧的端部曲折向内径侧延伸的第1外侧延设部33。此外,在第1外侧圆筒部32的轴方向Z1侧的端部的内周部形成有第1外侧齿面部34,所述第1外侧齿面部34啮合于离合器轮毂10的轮毂第2齿面部14,并在与离合器轮毂10之间传递动力。即,第1外侧圆筒部32构成本发明涉及的第1外侧动力传递部。

第1内侧旋转构件36包括:在第2制动器BR2和第2齿轮组PG2之间向径向延伸的第1内侧延设部37、以轴线O1为中心的圆筒状的第1内侧圆筒部38。第1内侧延设部37是对铁材进行伸展加工而形成为圆环状的板状构件。

第1内侧圆筒部38包括对铁材锻造加工而形成并在轴方向Z1侧的端部在径向上延伸的凸缘部38a,在轴方向Z2侧的外周部形成与第3齿轮组PG3的太阳齿轮S3的内周部(参照图1)齿面啮合并在与太阳齿轮S3之间传递动力的第1内侧齿面部(无图示)。即,第1内侧圆筒部38构成本发明涉及的第1内侧动力传递部。

第1内侧延设部37和第1内侧圆筒部38的凸缘部38a在径向上相对并焊接构成第1内侧旋转构件36。第1内侧旋转构件36中,用延伸材料构成形状简单的第1内侧延设部37,用锻造材料构成形状复杂的第1内侧圆筒部38,由此能用铁材构成整体,并且能抑制比如对整体进行锻造而形成时加工成本增加。

如图3的B部放大图所示,第1内侧延设部37在抵接区域X1中从轴方向Z2侧抵接于第1外侧延设部33。第1外侧旋转构件31及第1内侧旋转构件36在抵接区域X1中通过机械接合的铆合部51在轴方向Z上机械接合。第1外侧延设部33和第1内侧延设部37互相接合构成第1延设部39。第1延设部39在轴方向Z上位于第2制动器BR2与第2齿轮组PG2之间,并在径向上延伸。

铆合部51从第1内侧延设部37侧向第1外侧延设部33侧、即向轴方向Z1侧凹设并铆合。铆合部51具有相对于第1外侧延设部33中除了铆合部51的部分而言向轴方向Z1侧突出的突出部51a。在铆合部51中,第1内侧延设部37向轴方向Z1侧凹设的第1内侧凹部37a陷入第1外侧延设部33向轴方向Z1侧凹设的第1外侧凹部33a内。

图4是图3的A箭视的第1旋转构件30的单体主视图。如图4所示,抵接区域X1用虚线表示的剖面线示出,形成为在轴线O1的周围具有径向宽幅尺寸L1的圆环状。铆合部51在抵接区域X1中穿过径向宽幅尺寸L1的大致中间位置的假想圆C上的复数处大致等间隔设置。

相对于在2个旋转元素间所要求的扭转力矩,考虑平均1处铆合部51的接合强度设定铆合部51的数量。具体来说,考虑陷入第1外侧凹部33a的第1内侧凹部37a的剪切方向(旋转方向)的强度来进行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铁材的第1内侧凹部37a陷入铆合部51,因此易于提高陷入的部分的剪切强度,与使铝材的第1外侧凹部33a陷入的情况相比,易于提高铆合部51的接合强度。

接下来参照图3对第2旋转构件40进行说明。第2旋转构件40具有与第1旋转构件30相同的结构,并包括铝材的第2外侧旋转构件41和位于其内径侧且是铁材的第2内侧旋转构件46。

第2外侧旋转构件41一体形成于离合器鼓20,并介由鼓齿面部22在与复数个鼓侧摩擦板6b之间传递动力。因此,第2外侧旋转构件41构成本发明涉及的第2外侧动力传递部。第2外侧旋转构件41包括:与鼓圆筒部21连接并向轴方向Z2侧延伸的第2外侧圆筒部42、从第2外侧圆筒部42的轴方向Z2侧的端部曲折并向内径侧延伸的第2外侧延设部43。

第2外侧延设部43位于相对于第1延设部39而言的轴方向Z1侧,具体来说,在轴方向Z上与第2齿轮组PG2的齿圈R2重叠设置。此外,第2外侧延设部43在径向上延伸至齿圈R2的外径部附近。

第2内侧旋转构件46包括延伸材料即第2内侧延设部47和锻造材料即第2内侧圆筒部48,如上在径向上相对并通过焊接接合。第2内侧延设部47在相对于第1延设部39而言的轴方向Z1侧向径向延伸。

第2内侧圆筒部48介由轴承61在轴方向Z1上支撑于第1内侧圆筒部38的凸缘部38a,并介由轴承62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撑于第1内侧圆筒部38的内周部。

在第2内侧延设部47中的外径侧部分形成有以轴线O1为中心的呈圆环状向轴方向Z1侧凹设的凹部45。凹部45相对于第2齿轮组PG2的行星架C2在径向上位于外径侧,且至少一部分在轴方向Z上以长度Y1重叠。此外,凹部45相对于铆合部51的突出部51a的至少一部分在轴方向Z上以长度Y2重叠。此外,凹部45相对于第1外侧延设部33中除了铆合部51的至少一部分在轴方向Z上以长度Y3重叠。

第2内侧延设部47在凹部45中的外径侧部分在抵接区域X2从轴方向Z2侧抵接于第2外侧延设部43。第2外侧旋转构件41及第2内侧旋转构件46在抵接区域X2中通过机械接合的铆合部52在轴方向Z上机械接合。

铆合部52与铆合部51相同,从第2内侧延设部47侧向第2外侧延设部43侧、即向轴方向Z1侧凹设并铆合。铆合部52具有相对于第2外侧延设部43中除了铆合部52的部分而言向轴方向Z1侧突出的突出部52a。铆合部52中,第2内侧延设部47向轴方向Z1侧凹设的第2内侧凹部47a陷入第2外侧延设部43向轴方向Z1侧凹设的第2外侧凹部43a内。

第2外侧延设部43和第2内侧延设部47互相接合构成第2延设部49。第2延设部49相对于齿圈R2在Z轴方向上以长度Y4重叠。此外,铆合部52在抵接区域X2中穿过径向宽幅尺寸的大致中心位置的假想圆上的复数处大致等间隔设置,图示省略。

齿圈R2由与第2内侧旋转构件46同种材料的铁材形成。第2内侧延设部47在相对于凹部45中的抵接区域X2而言的内径侧部分从轴方向Z2侧通过焊接接合于齿圈R2,并在与齿圈R2之间传递动力。因此,第2内侧延设部47中的凹部45的内径侧部分构成本发明涉及的第2内侧动力传递部。

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变速器1发挥如下技术效果。

(1)能使不同种材料的第1外侧旋转构件31和第1内侧旋转构件36通过铆合部51恰当接合并构成第1旋转构件30。通过用不同种材料构成第1旋转构件30,从而能设定为适合各个部分的材料,因此易于确保强度并降低重量。而且,比如不用伴随齿面结合用齿面齿的成形等成形,还不用附属材料就能接合第1外侧旋转构件31及第1内侧旋转构件36,因此能降低成本。另外,在第2旋转构件40中也能同样发挥上述作用效果,以下主要对第1旋转构件30的效果进行详述。

此外,第1延设部39在接合第1外侧延设部33和第1内侧延设部37的铆合部51形成突出部51a,突出部51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形成于第2延设部49的凹部45内。由此,能防止铆合部51的突出部51a干涉第2延设部49,并使第1延设部39接近第2延设部49配置。由此,易于使第1旋转构件30在轴方向上接近第2旋转构件40配置,并易于使自动变速器1在轴方向Z上紧凑化。

(2)第1外侧旋转构件31比第1内侧旋转构件36比重小,因此易于降低第1旋转构件30的惯量。由此,比如自动变速器1搭载于车辆并使用于来自内燃机的输出的变速时,能提高车辆的燃料效率性能。

(3)第1外侧旋转构件31是铝材,第1内侧旋转构件36是铁材。由此,第1外侧旋转构件31位于外径侧,易于提高抗扭转力矩,即使是材料强度相对低的铝材也能确保抗扭转力矩。另一方面,第1内侧旋转构件36位于内径侧,难以提高抗扭转力矩,通过为材料强度相对高的铁制来确保抗扭转力矩。因此,能确保第1旋转构件30的抗扭转力矩并能降低惯量。

(4)铆合部51从铁材也即是剪切强度相对高的第1内侧旋转构件36向铝材也即是剪切强度相对低的第1外侧旋转构件31凹设。剪切强度相对高的第1内侧凹部37a陷入形成于第1外侧旋转构件31的第1外侧凹部33a构成铆合部51。这里,向第1旋转构件30的扭转力矩作为剪切方向的力作用于陷入的部分。因此,通过用剪切强度相对高的第1内侧旋转构件36构成陷入铆合部51的部分,由此易于提高铆合部51的剪切方向的强度,并易于提高铆合部51的抗扭转力矩。

(5)第1延设部39中除了铆合部51的至少一部分也在轴方向Z上与凹部45重叠,因此能使第1延设部39更接近第2延设部49配置。因此,易于使自动变速器1在轴方向Z上更紧凑化。

(6)在第2旋转构件40的径向内侧配置第2齿轮组PG2,凹部45中的至少一部分在轴方向Z上与第2齿轮组PG2的行星架C2重叠。能在第2延设部49设置凹部45,并能使第2旋转构件40在轴方向Z上接近第2行星齿轮组PG2配置。由此,易于使自动变速器1在轴方向Z上更进一步紧凑化。

(7)第2齿轮组PG2包括由与第2内侧旋转构件46同种材料即铁材形成的齿圈R2,第2内侧旋转构件46中的第2内侧延设部47在凹部45的内径侧部分通过焊接与齿圈R2接合。第2内侧延设部47及齿圈R2由同种材料即铁材形成,因此不用齿面啮合等其他接合手段就能轻松接合。

(8)第1延设部39及第2延设部49位于齿轮组PG2与第2制动器BR2之间。通过使第1延设部39和第2延设部49在轴方向Z上接近齿轮组PG2配置,由此易于使第2制动器BR2也在轴方向Z上接近齿轮组PG2配置。因此,由于使自动变速器1在轴方向Z上还更进一步紧凑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铆合部51从剪切强度相对高的铁材的第1内侧延设部37侧与剪切强度相对低的铝材的第1外侧延设部33侧铆合,但不限于此。如图5所示,也可以使铆合部510从剪切强度相对低的铝材的第1外侧延设部330侧向剪切强度相对高的铁材的第1内侧延设部370侧铆合。

此时,铆合部510从铝材也即是热膨胀率相对高的第1外侧延设部330侧向铁材也即是热膨胀率相对低的第1内侧延设部370侧铆合。

这样一来,热膨胀率相对高的第1外侧延设部330的第1外侧凹部331陷入热膨胀率相对低的第1内侧延设部370所形成的第1内侧凹部371构成铆合部510。因此,在温度上升时,与第1内侧凹部371的热膨胀量相比,能使陷入第1内侧凹部371的第1外侧凹部331的热膨胀量更大,因此易于抑制由于热膨胀量的差而引起的铆合部510的抖动或偏离。

另外,此时只要调换轴方向Z上的第1外侧延设部330和第1内侧延设部370的位置关系,第1外侧延设部330从轴方向Z2侧抵接于第1内侧延设部370,铆合部510的突出部511向轴方向Z1侧突出,该突出部511的至少一部分在Z方向上与第2内侧延设部470的凹部450内重叠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第1旋转构件30及第2旋转构件40为对象作为在一定旋转元素与第3离合器CL3之间传递动力的旋转构件,但不限于此。使第1离合器CL1、第2离合器CL2、第1制动器BR1以及第2制动器BR2所含有的旋转构件用不同材料构成外径侧部分和内径侧部分,并将其用机械接合的铆合部接合时,且该旋转构件在轴方向Z上相邻时,能优选实施本发明。

实用性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发明涉及的自动变速器,能通过使不同材料的构件通过机械接合的铆合部在轴方向上接合从而形成构成离合器或制动器的一部分的旋转构件,并能抑制轴方向上的大型化,因此能在此类制造技术领域中优选使用。

编号说明

1自动变速器

6摩擦板

10离合器轮毂

20离合器鼓

30第1旋转构件

31第1外侧旋转构件

33第1外侧延设部

36第1内侧旋转构件

37第1内侧延设部

38第1内侧圆筒部

39第1延设部

40第2旋转构件

41第2外侧旋转构件

43第2外侧延设部

45凹部

462内侧旋转构件

47第2内侧延设部

48第2内侧圆筒部

49第2延设部

51、52铆合部

CL3第3离合器

BR2第2制动器

PG2第2齿轮组

1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传动带接头结构及相关设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