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装置

文档序号:825900 发布日期:2021-03-30 浏览:26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锁定装置 (Locking device ) 是由 近藤康司 于 2020-09-0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锁定装置,特别改善引导构件的组装结构,降低工时和成本,并且确实的抑制反复使用造成的咣动和起因于此而产生的异响。该锁定装置具有:盖体(20),其进行转动而开闭箱体(1)的开口;杆(6),其能够在使前端向所述盖体之外突出的卡止位置和退避到盖体的内侧的解除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引导构件(5),其安装于所述盖体的内侧,将所述杆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撑着;其特征是,所述盖体(2)和引导构件(5)具有在其中任意一方设置的卡合部(29c)和在其中任意另一方设置的被卡合部(57b),所述卡合部和被卡合部通过使所述引导构件(5)在与盖体开闭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动而以不能咣动的方式压入固定。(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locking device, which particularly improves the assembly structure of a guide member, reduces the labor hour and the cost, and reliably inhibits the blanching caused by repeated use and the abnormal sound caused by the blanching. The locking device has: a cover body (20) which rotates to open and close the opening of the box body (1); a lever (6) that can be switched between a locking position at which the tip protrudes outside the cover body and a release position at which the lever is retracted inside the cover body; a guide member (5) which is attached to the inside of the cover body and slidably supports the rod; the lid body (2) and the guide member (5) have an engaging portion (29c) provided on one of them and an engaged portion (57b) provided on the other of them, and the engaging portion and the engaged portion are pressed and fixed in a manner that the guide member (5) is moved in a direction intersecting the lid body opening and closing direction so as to be unable to be moved.)

锁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盖体卡合或脱离于箱体侧的锁定装置之中适合于经由相互离开或接近的一对杆而卡合或脱离的情况的锁定装置。

背景技术

图10A、图10B示出专利文献1公开的锁定装置,其中图10A示出锁定装置与盖体的关系,图10B示出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20具有:盖体13,其进行转动而对箱体的开口进行开闭;一对杆(锁定臂)14、15,其能够在使前端向着盖体13之外突出的卡止位置和退避到盖体的内侧的解除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引导构件(滑动引导件)22,其安装在盖体内侧,将杆14、15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撑着;该锁定装置20经由各杆而卡合或脱离于箱体侧的卡止用凹部。另外,该引导构件22通过螺栓而固定到在盖体13的背面侧设置的凸台上(第0016段)。

图11A、图11B示出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锁定装置,其中图11A示出锁定装置与盖体的关系,图11B示出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30也是具有:盖体3,其进行转动而对箱体2侧的开口进行开闭;一对杆57、62,其能够在使前端向着盖体3之外突出的卡止位置和退避到盖体的内侧的解除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引导构件70,其安装于盖体内侧,将杆62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撑着;该锁定装置20经由各杆而卡合或脱离于箱体侧的卡止用凹部(卡止孔)11。另外,该引导构件70通过穿过插通孔的螺栓,固定在构成盖体3的前板16的后面及外板17的前面的至少一个上(第0036段)。另外,在图中,杆57由拉手36遮挡住而未显露出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6-1047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18-40189号公报。

以上这样的锁定装置,适用于例如在汽车中设置的手套箱等。作为设计上的要求项目,特别是要能够减少部件数量或者降低成本,并且即使是长期使用也能够抑制咣动(即,咣当活动)和起因于此而产生的异响。具体而言,上述锁定装置中,为了使引导构件难以产生咣动,需要通过螺栓而固定于盖体侧,需要增加部件个数及花费组装工时。另外,即使是引导构件通过螺栓而被固定,由于螺栓的拔出方向与盖体开闭时的打开方向相同,因此有可能因长期使用造成螺栓松动,起因于此而产生咣动和异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定装置,以解决上述这样的问题,特别是改善引导构件的组装结构,降低工时和成本,并且确实的抑制因反复使用造成的咣动和起因于此而产生的异响。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在以下的内容说明中明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参照附图进行确定,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是一种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具有:盖体(2),其进行转动而开闭箱体(1)的开口;杆(6),其能够在使前端向所述盖体之外突出的卡止位置和退避到盖体的内侧的解除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引导构件(5),其安装于所述盖体的内侧,将所述杆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撑着;其特征是,所述盖体(2)和引导构件(5)具有在其中任意一方设置的卡合部(29c)和在其中任意另一方设置的被卡合部(59),所述卡合部和被卡合部通过使所述引导构件(5)在与盖体开闭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动而以不能咣动的方式压入固定。

在此,所谓的“使所述引导构件在与盖体开闭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动”是指,卡合部和被卡合部的压入固定是通过向着与使盖体转动而进行开闭之际的转动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使杆从盖体左右或者盖体板宽的一侧向另一侧移动,从而能够压入固定。

以上的本发明更优选如技术方案2~6中确定的那样被具体化。

(1)所述卡合部(29c)是具有随着与所述被卡合部(59)增大重叠而变高的倾斜面(29d)的构成(技术方案2)。

(2)所述引导构件(5)具有:引导所述杆(6)滑动的槽部(51);在所述槽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设置的所述被卡合部(59a);在所述槽部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设置的被嵌合部(55);所述被卡合部(59a)与在所述盖体侧设置的所述卡合部(29c)相卡合,并且,所述被嵌合部(55)与在所述盖体侧设置的嵌合部(27a)相嵌合(技术方案3)。

(3)所述盖体(2)和引导构件(5)具有相互卡合的卡止部(28a)和弹性爪部(58a)中的不同一方,所述卡止部(28a)和弹性爪部(58a)通过使所述引导构件向着与盖体开闭方向相交的方向移动而能够卡合(技术方案4)。在此,所谓的“弹性爪部”是指,不仅限于如实施例那样在弹性片上设置爪部的构成,还包括爪部的一部分弹性变位这样的形态。

(4)所述盖体的内侧具有:支撑所述引导构件(5)的接受部(27);在所述接受部的两侧相对向而竖立设置的一对立壁部(28);与各所述立壁部的上侧相连结的大致L形的上壁部(29);在所述上壁部(29)的垂直壁的外面设置所述卡合部(29c)(技术方案5)。

(5)在所述盖体的内侧,具有在所述上壁部(29)的垂直壁彼此之间设置的狭缝(S),在所述引导构件(5)设置的凸部(56)嵌合于所述狭缝中(技术方案6)。

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首先,作为组装结构,引导构件相对于盖体侧通过卡合部和被卡合部的压入固定而进行安装。由此,与如以往那样通过螺栓进行安装的结构相比较,在构件数量和组装工时方面,容易进一步降低成本。除此之外,在该组装结构中,由于卡合部和被卡合部通过使引导构件向着与盖体开闭方向相交的方向移动而能够压入固定,因此与以往的通过螺栓进行安装的结构相比较,即使是盖体反复进行开闭操作,也能够消除固定力变得缓和或变弱这样的可能性,由此能够抑制反复使用造成的咣动和起因于此而产生的异响。

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卡合部是倾斜面,如根据图9A、图9B而推测的那样,被卡合部(实施例的侧壁57b)利用卡合部的倾斜面而一边向外侧扩径变位一边增大压接程度,其结果是,进一步确实的抑制引导构件与盖体侧之间的咣动。

技术方案3的发明,由于引导构件相对于盖体侧,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通过卡合部与被卡合部的压入固定、被嵌合部与嵌合部的嵌合或嵌入而分别被限制,从而能够稳定的维持组装状态,并且进一步确实的抑制产生咣动。

技术方案4的发明,由于盖体和引导构件分别具有相互卡合的卡止部和弹性爪部中的不同一方,卡止部和弹性爪部与卡合部和被卡合部的压入固定一起进行弹性卡合,因此能够稳定的维持引导构件的组装状态。

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在引导构件将被卡合部压入固定于上壁部的垂直壁的外面的卡合部上的状态下,如实施例那样将引导构件的外径部限制在立壁部彼此之间,或者将技术方案4的卡止部设置在立壁部的外面上,可展开技术方案6那样的构成。

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由于如实施例那样引导构件侧的凸部卡合于盖体侧的狭缝中,因此两构件的一体化被强化,其结果是,进一步确实的抑制咣动。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适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锁定装置的箱体的盖体的正面示意图,图1B是示出图1A的锁定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示出上述锁定装置与盖体侧的关系的外观示意图。

图3是将上述锁定装置分解而示出的分解构成图。

图4A和图4B是示出上述锁定装置的左侧杆的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图5A~图5C示出上述左侧杆的锁定状态,其中图5A是正面侧外观图,图5B是背面侧外观图,图5C是在图5B的状态下省略了基座的外观示意图。

图6A~图6C示出上述左侧杆的锁定解除状态,其中图6A是正面侧外观图,图6B是在图6A的状态下省略了基座的外观示意图,图6C是背面侧外观图。

图7A和图7B分别是示出把构成上述锁定装置的引导构件向着盖体侧将要安装之前的状态的构成示意图和示出安装完成状态的构成示意图。

图8A是示出上述引导构件与引导构件用安装部的关系的示意图,图8B是从图8A的Y方向察看上述引导构件时所见的外观图,图8C是图8A的X-X剖视图。

图9A、图9B示出上述引导构件的变形例,其中图9A是示出引导构件与引导构件用安装部的关系的示意图,图9B是示出引导构件卡合于安装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A、图10B是专利文献1的锁定装置的视图,其中图10A示出专利文献1的图3,图10B示出专利文献1的图4。

图11A、图11B是专利文献2的锁定装置的视图,其中图11A示出专利文献2的图1,图11B示出专利文献2的图2。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箱体(10为卡止用凹部)

2 盖体

3 锁定装置

4 基座

5 引导构件

6A 第一杆(6)

6B 第二杆(6)

7 摇柄

8 转动件

9 拉手

15 螺旋弹簧(15a为一端,15b为另一端)

16 螺旋弹簧(16a为一端,16b为另一端)

20 前板(21为拉手孔,22为凹所)

23 后板(25为插通孔)

27 接受部(27a是作为嵌合部的嵌合槽)

28 立壁部(28a是作为卡止部的突起)

29 上壁部(29a和29b为L形的水平壁和垂直壁)

29c 伸出部(卡合部)

29s 倾斜面

50 引导构件的主体(50a为侧壁,50b为底壁)

51 槽部

53 弹簧用支轴

55 下连结片(被嵌合部)

56 凸部

58 摆动片(58a为弹性爪部)

59 コ形部(59a是作为被卡合部的片部)

57 覆盖部(57a为上壁,57b是作为被卡合部的侧壁)

57b 侧壁(被卡合部)

59 コ形部(59a是作为被卡合部的片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参照所附的附图进行说明。该说明中,作为锁定装置的结构,明确包含各构件的细节部分构成、构件彼此之间的关系的内容,之后说明主要的动作和变形例。

(锁定装置的结构)实施例的锁定装置3,如图1A~图8C所示,具有:组装于开闭箱体1的开口的转动式的盖体2上且在盖体2的内侧安装于左右中的一侧的基座4和安装于左右中的另一侧的引导构件5;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撑于基座4和引导构件5上且能够在使前端向着盖体2之外突出的卡止位置和退避规定的长度而退避到盖体2的内侧的解除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的第一、第二杆6A、6B(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于在基座4的一端侧设置的配置部42且使杆6A向着卡止位置和解除位置移动而进行切换的摇柄7;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于在基座4的另一端侧设置的配置部47且使杆6B与杆6A的动作联动的转动件8;安装于摇柄7上且对摇柄进行操作的拉手9。

另外,拉手9抵抗螺旋弹簧15的加载力来操作摇柄7。杆6B通过螺旋弹簧16而向着卡止位置方向被加载,杆6A经由转动件8而与杆6B联动,在卡止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间进行切换。接着,对以上的各构件的细节部分进行明确。

(箱体和盖体)首先,图4A、图4B的箱体1假设为汽车的手套箱,向着作为车厢侧的坐席方向开口,并且在左右侧壁具有与杆6A、6B的突出前端卡合或脱离的卡止用凹部10。箱体1的开口利用盖体2而被开闭。盖体2具有对箱体1的开口进行开闭的前后板20、23及在前后板20、23之间配置的锁定装置3等,该盖体2经由未图示的轴部等而以可转动的方式被支撑在箱体1的侧壁上。另外,前板20如图1A所示,设置在车厢侧,也就是说设置在箱体1的外侧,具有在前后或者厚度方向上贯穿的拉手孔21和位于拉手孔21的右侧且与拉手孔21的周围部分一起凹陷的操作用凹部22。后板23如图2所示,在与前板20的相对向面上安装有构成锁定装置1的基座4和引导构件5。针对这些箱体1和盖体2,除了后板23之外,与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构成相同或类似,因此省略细节部分说明。

即,在后板23上,在安装基座4的左内面侧设置有:从内侧面向着相对向的右内侧方向突出设置的一对接受部24;设置于该图的左侧壁上且从接受部24彼此之间向外贯穿的插通孔25;用于接纳并固定基座的配置部42的螺栓止动用止动部26a及卡扣部26b;用于接纳并固定基座的配置部47的螺栓止动用止动部26a及卡扣部26b。在配置部42和配置部47,止动部26a和卡扣部26b被设置为上下相反。各接受部24为大致コ形状,将配置部42的对应部支撑于在上下片24a、24c之间形成的夹持槽24b中。

另一方面,在安装引导构件5的右内面侧,如图2及图8A所示,具有:从内侧面向着相对向的内侧方向突出设置的一对接受部27;在两接受部27的两侧相对向而竖立设置的一对立壁部28;连结于各立壁部28的上侧的大致L形的上壁部29。在各接受部27,在长度方向上的突出端侧设置有作为嵌合部的嵌合槽27a。各立壁部28在与基座内侧面一体化的状态下,与接受部27保持规定的间隔,并且具有在立壁部28的外面设置的作为卡止部的突起28a。各突起28a在立壁部外面之中,设置在图8A的左边缘侧,形成有随着朝向右侧而逐渐增高的倾斜面28s。附图标记27b是将接受部27彼此连结而对各接受部27增强强度的加强板部。

各上壁部29具有与立壁部28的上端相连结的水平壁29a、与水平壁29a的突出端相连结的垂直壁29b、在垂直壁29b的外面上突出设置的作为卡合部的伸出部29c。各伸出部29c在垂直壁外面上,在该图的左边缘侧设置,且形成有随着朝向右内面侧而逐渐增高的倾斜面29s。另外,在两上壁部的垂直壁29彼此之间区划形成有规定宽度的狭缝S。

(杆)首先,第一杆6A(6)如图3所示,包括有:上侧的棒状的主体部60;一体化于主体部60的一端部分的下侧的杆前端部62和与前端部62在同一轴线上延伸设置的轴部63。主体部60具有在一端侧的侧面设置的防拔出用弹性爪61和在后端设置的嵌合孔61a。弹性爪61由コ形的狭缝区划出,以基端为支点进行摆动而能够向主体部60内退避。杆前端部62是大致圆柱状,具有抵接部64,该抵接部64突出设置于紧邻轴部63的周面上,与摇柄7的臂72相抵接。

第二杆6B如图2以及图3所示,构成为比杆6A长的棒状,具有从后端至中途的幅窄部65和幅窄部65与杆前端部67之间的幅宽部66。在幅窄部65,嵌合孔65a设置于基端。在幅宽部,在长度方向上的大致中间设置有卡止片68。杆前端部67是大致圆柱状。

(基座、摇柄及转动件)基座4具有:引导杆的主体部60滑动的筒状的引导部40;一体化于引导部40的一端侧的下侧部分且引导杆前端部62以及轴部63滑动的下引导部41;一体化于下引导部41的下侧部分且将摇柄7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着的配置部42;一体化于引导部40的另一端侧的下侧部分且用于支撑转动件8的配置部47;与配置部47连接设置且进行引导而将第二杆6B的基端侧通入的插入孔47a。

引导部40与下引导部41相连通。引导部40在侧面具有矩形开口40a。从而,杆主体部60如根据图5A~图5C而推测的那样,在插入引导部40的过程中,弹性爪61一边被压缩一边进入开口40a,以后即使是欲从引导部40拔出,恢复到原始状态的弹性爪61与开口40a的左边缘相接触而不能拔出。在该状态下,主体部60的后端从引导部40的筒内突出到配置部47的空洞中。杆前端部62以及轴部63插入下引导部41。此时,杆前端部62的抵接部64如图5B所示那样以可滑动的方式插通于在下引导部41的背面侧设置的槽41a。

在配置部42,如图3所示,在正面侧设置有コ形安装部,在该安装部的上下片上贯穿形成有安装孔43且所述安装孔43处在同一轴线上。另外,在コ形安装部的内侧设置有:在上片侧设置的矩形的窗44;在窗44的下侧内面设置的用作弹簧座的台座42a;用于安装吸收冲击用的缓冲件14的安装孔42d。而且,在コ形安装部的右侧设置有:与在后板23上设置的螺栓止动用止动部26a相抵接的安装孔42b;将卡扣部26b卡入的卡合孔42c。

另一方面,被支撑于配置部42的摇柄7,具有:矩形板状的主体70;在主体70的上下面设置且以在同一轴线上的方式突出的轴部71;在主体70的背面上侧突出设置且插通于窗44的臂72;在主体70的中央设置的大致矩形的孔73;在区划出孔73的上下面设置且以在同一轴线上的方式突出的轴部74;被上下的轴部74轴支撑着的螺旋弹簧15;在孔73的右上侧设置且将螺旋弹簧15的一端15a止动的止动部75;在止动部75的下侧设置的弹性片76。另外,主体70具有拉手安装用突起77以及未图示的悬挂止动部等,拉手9以将主体的前面覆盖住的方式通过与突起77以及悬挂止动部等的卡合而安装。该拉手9在背面侧具有主体用连结部(未图示),该连结部如根据图1A、图1B而推测的那样,从在前板20设置的凹所22以及在凹所22设置的拉手孔21接近于主体70,与突起77以及悬挂止动部等卡合而一体化。

而摇柄7在使臂72插通于窗44的状态下,通过使得上下的轴部71嵌合于对应的安装孔43中,组装为可转动规定角度。另外,摇柄7在使螺旋弹簧15的另一端(未图示)卡止于台座42a的状态下,当一端15a一边表现出加载力一边卡止于止动部75时,如图5A~图5C所示,摇柄7成为以下的通常形态:通过螺旋弹簧15的加载力而向着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与コ形安装部的内面相接触。在该通常形态下,臂72如图5B所示,与区划出窗44的内侧面相抵接,也就是说,与配置部42的处于端面侧的内侧面相抵接。因此,如图4A所示,第一杆6A突出,直至抵接部64与臂72相抵接而限制滑动为止,也就是说直至杆前端部62向外伸出最大,保持对箱体侧的卡止用凹部10的卡合状态(锁定状态)。

换而言之,通过以上的锁定装置3,在装配状态下,摇柄7在螺旋弹簧15的加载力的作用下保持接近于配置部42侧或者与配置部42平行的状态。这时,拉手9如图1A所示,与凹所22平行而收纳到凹所内。另外,如后所述,各杆6A、6B经由螺旋弹簧16以及转动件8而相互间隔最远,成为各杆前端62、67卡合于箱体侧的对应的卡止用凹部10的图4A的锁定状态。另外,摇柄7当拉手9如图4B所示那样用手等操作而抵抗螺旋弹簧的加载力,以轴部71为支点向着顺时针方向转动时,臂72按压着抵接部64向着杆6A的锁定解除方向移动,各杆前端62、67从箱体侧的对应的卡止用凹部10脱离而解除锁定。

相对于此,配置部47如图3所示,被设置成将杆6A、6B的各后端侧以及转动件8收纳且具有余量的凹陷状,在该凹陷状内具有圆状接受台46、在该圆状接受台46的周围相对向设置的一对限制槽45a、45b。在接受台46的中心设置有嵌合孔46a。限制槽45a、45b为圆弧状,位于以嵌合孔46a为中心的圆上。另外,在配置部47设置有:插入孔47a,其在所述凹陷状的外端面设置,将杆6B的幅窄部65的后端侧导入到凹陷状内;安装孔47b,其与在后板23上设置的螺栓止动用止动部26a相抵接;卡合孔47c,其将卡扣部26b卡入。

被支撑于配置部47的转动件8为大致T形状,包括有水平片部80和在水平片部80的中间设置的筒部81。在水平片部80,在下面侧的两端设置有凸部82和凸部83。在筒部81,在周围两个部位通过コ形的狭缝而区划形成卡合片84。而转动件8在筒部81经由卡合片84而嵌合在嵌合孔46a中且不能拔出的状态下,以可转动的方式组装到配置部47内。此时,水平片部80的一侧的凸部82插通到杆6A的嵌合孔61a中之后,嵌合于限制槽45a中。另一侧的凸部83插通到在从插入孔47a插入的杆6B的后端设置的嵌合孔65a中之后,嵌合到限制槽45b中。限制槽45a、45b通过凸部82、83与槽的两侧内端相接触来限制转动件8的转动范围。具体而言,当凸部82与限制槽45a的右侧的内端相接触,凸部83与限制槽45b的左侧的内端相接触时,成为杆6A、6B最退避的解除状态。相反,当凸部82与限制槽45a的左侧的内端相接触,凸部83与限制槽45b的右侧的内端相接触时,成为杆6A、6B向着突出方向移动成最突出的锁定状态。

换而言之,在该结构中,例如,杆6B通过螺旋弹簧16的加载力而被加载从而向着突出方向移动。与此同步,转动件8通过凸部83相对于限制槽45b的转动限制和凸部82相对于限制槽45a的转动限制,向着逆时针方向仅转动规定角度。与此同步,杆6A也经由转动件8而向着突出方向移动。另外,以上的基座4是在配置部42的左侧被成对的夹持槽24b夹持的状态下,在配置部42,通过后板23侧的卡扣部26对卡合孔42c的卡合和将螺栓从安装孔42b拧入后板23侧的止动部26a的螺栓止动,从而被固定,在配置部47,通过后板23侧的卡扣部26对卡合孔47c的卡合和将螺栓从安装孔47b拧入后板23侧的止动部26a的螺栓止动,从而被固定。

(引导构件及其安装结构)引导构件5如图8A~图8C所示,由主体50被两侧壁50a和底壁50b区划出的大致凹形状构成,内侧由引导杆6B的幅宽部66的滑动的槽部51形成。两侧壁50a保持着嵌合于立壁部28彼此之间的间隔。另外,一侧的侧壁50a上突出设置有舌状的接受板52。在接受板52的上面设置有支撑螺旋弹簧16的轴部53和将螺旋弹簧16的另一端16a卡止的止动部53a。

在主体50的一端侧具有将侧壁50a彼此在上侧连接的截面呈凸状的上连结片54和在下侧连接的截面呈反向凸状的下连结片55。底壁50b形成为使左右的中间稍微凹陷的凹状,以便稳定的支撑于一对接受部27,并且使与下连结片55相对向的部分构成为缺口。下连结片55是与在上述后板23的接受部27设置的作为嵌合部的嵌合槽27a相嵌合的被嵌合部。

在主体50的另一端侧具有将侧壁50a彼此在上侧连接的截面呈凸状的上连结片56、在从上连结片56的左右大致中间至另一端之间设置的覆盖部57。上连结片56形成为比上连结片54长。覆盖部57构成为上壁57a与上连结片56的宽度尺寸为相同宽度,两侧壁57b与上连结片56的凸部之间保持有间隙,是压入上述的两上壁部29的垂直壁29b的被卡合部。该两侧壁57b的下侧相对于上连结片56而从另一端切割规定尺寸,保持有间隙57c。

在该结构中,在将作为卡合部的两垂直壁的伸出部29c压入作为被卡合部的侧壁57b彼此之间时,使得各侧壁57b由于间隙57c的存在而能够变位,由此增加压入程度而能够压入固定。另外,此时,上连结片56的凸部嵌合于垂直壁29b彼此之间的的狭缝S中,由此能够稳定的维持所述压入固定。

另外,在主体50的另一端侧,在两侧壁50a的外面设置有摆动片58。各摆动片58如图8A所示,从主体的两侧壁50a呈大致L形而向另一端侧延伸。另外,各摆动片58具有在突出端的内面设置的弹性爪部58a。而在该结构中,在引导构件5将作为被卡合部的侧壁57b压入固定于上壁部垂直壁外面的作为卡合部的伸出部29c上的最终阶段,通过弹性爪部58a弹性卡合于作为卡止部的立壁部的突起28a,从而能进一步确实的稳定维持引导构件5的组装状态。除此之外,在该结构中,突起28a的倾斜面28s是随着朝向右侧而逐渐变高的斜面,当弹性爪部58a通过倾斜面28s时向着压缩方向变位,此时一边产生触击声或触击感一边卡合,因此能够感知卡合结束的情况。

如以上所述,引导构件5相对于后板23,通过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作为被嵌合部的下连结片55与作为嵌合部的嵌合槽27a的嵌合,在另一端侧作为卡合部的伸出部29c对作为被卡合部的两侧壁57b的压入,上连结片56的凸部对狭缝S的嵌合,弹性爪部58a对作为被卡合部的突起28a的卡合,从而能够确实的维持固定状态。另外,由于作为卡合部的伸出部29c具有随着与作为被卡合部的两侧壁57b增大重叠而变高的倾斜面29s,因此在倾斜面29s一边向着外侧扩径而变位一边增大压接程度,能够进一步确实的抑制引导构件5与后板23侧之间的咣动。

另外,在以上的引导构件5中,在第二杆的幅宽部66嵌合于槽部51中的状态下被组装。另外,第二杆6B如图7B所示,杆前端部67通过被支撑于轴部53的螺旋弹簧16的加载力而向着突出方向被加载,从插通孔25向外移动而最大的突出。螺旋弹簧16通过一端16a在使另一端16b卡止于止动部53a的状态下一边表现出加载力一边卡止于卡止片68,从而使得第二杆6B向着卡止位置的方向突出而移动。

(动作)以下,针对以上的锁定装置3的主要的动作特征进行概略说明。

(1)在该锁定装置3中,相对于专利文献1、2那样的引导构件通过螺栓而组装的以往结构,由于引导构件5通过作为卡合部的伸出部29c以及作为被卡合部的覆盖部的侧壁57b的压入固定而安装于盖体侧,因此在构件数量或组装工时方面容易进一步降低成本,在这一点上是优越的。另外,在该组装结构中,由于伸出部29c以及覆盖部的侧壁57b通过使引导构件5向着与盖体开闭方向相交的横向方向移动而能够压入固定,因此与通过螺栓来紧固的以往结构相比较,即使是对盖体2反复进行开闭操作,也能够消除固定力变得缓和或变弱这样的可能性。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反复使用造成的咣动或起因于此产生的异响,由此能够提高品质以及信任感。换而言之,在该结构中,伸出部29c以及作为被卡合部的覆盖部的侧壁57b由于是使引导构件5向着与盖体开闭方向相交的方向移动,因此难以受到盖体开闭造成的坏的影响。

(2)而且,在该锁定装置3中,由于构成为随着作为卡合部的伸出部29c与作为被卡合部的侧壁57b增大重叠而变高的倾斜面29s,因此如根据图9A、图9B而推测的那样,侧壁59a(实施例的侧壁57b)通过该倾斜面29s而一边向外侧扩径变位一边增加压接程度,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确实的抑制引导构件5与盖体2侧之间的咣动。另外,引导构件5相对于盖体2侧,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通过伸出部29c与侧壁57b的压入固定、作为被嵌合部的下连结片55与作为嵌合部的嵌合槽27a的嵌合或嵌入而分别被限制,因此能够稳定的维持组装状态,并且也能够确实的抑制咣动发生。

(3)除此之外,在该锁定装置3中,由于盖体2和引导构件5分别具有相互卡合的作为卡止部的突起28a和弹性爪部58a中的不同一方,突起28a和弹性爪部58a与伸出部29c和侧壁57b的压入固定一起而弹性卡合,因此能够进一步稳定的维持引导构件5的组装状态。另外,如实施例那样,可以展开为以下构成:引导构件5在作为被卡合部的侧壁57b压入固定于作为卡合部的伸出部29c上的状态下,作为引导构件5的外径部的凸部56被限制在立壁部28彼此之间,或者作为卡止部的突起28a设置在立壁部28的外面上。另外,由于引导构件5侧的凸部56被卡合在盖体2侧的狭缝S中,因此两构件2、5的一体化被强化,其结果是,进一步确实的抑制咣动。

(4)另外,图1A、图1B、图4A以及图5A~图5C示出锁定装置3的各杆6A、6B处于卡止位置,也就是说锁定状态。在该锁定状态下,各杆6A、6B经由螺旋弹簧16的加载力以及转动件8而从插通孔25向外最大突出,各杆前端部62、67从插通孔25卡合于箱体侧的卡止用凹部10中。另外,杆6A、6B彼此经由转动件8而成为间隔最大的状态,并且,杆6A的抵接部64抵接于摇柄的臂72。

(5)图4B以及图6A~图6C示出锁定装置3的各杆6A、6B处于解除位置,也就是说锁定解除状态。首先,当用手等进行操作,使得安装于摇柄7上的拉手9如图4B所示那样以轴部71为支点而从水平状态向着规定角度外方向抵抗螺旋弹簧15的加载力进行转动时,锁定装置3从锁定状态切换为锁定解除状态。该切换动作通过操作拉手9进行转动,从而摇柄的臂72将杆6A的抵接部64向图4B的左侧按压而动作。这样,杆6A被臂72按压而向着锁定解除方向移动,与此同步,杆6B经由转动件8被拉拽(在该过程中在螺旋弹簧16蓄积加载力)而向锁定解除方向移动。而以上的锁定装置3,在被切换为锁定解除状态之后,通过将手从拉手9离开,从而杆6B通过螺旋弹簧16的加载力而向突出方向滑动,再次成为锁定状态,与此同步,杆6A经由转动件8而向着突出方向滑动而成为锁定状态。

(变形例)图9A~图9B示出引导构件的变形例,图9A是与图8A对应的示意图,图9B是与图7B对应的示意图。变形例的引导构件5A将以上的引导构件5的覆盖部57作为コ形部59而形成。コ形部59的相对向的片部59a、59a与上述实施例的作为被卡合部的侧壁57b相对应。即,各片部59a如图9B所示那样压入固定于在两侧的垂直壁29b设置的作为卡合部的伸出部29c上。

像这样,本发明的锁定装置3只要是具有权利要求中确定的构成即可,细节部分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另外,例如作为压入固定结构,卡合部29c并不是如实施例那样设置在盖体侧而是设置在引导构件侧,并且被卡合部57a不是设置在引导构件侧而是设置在盖体侧也是可以的。另外,作为卡合结构,卡止部28a并不是如实施例那样设置在盖体侧而是设置在引导构件侧,并且弹性爪部58a并不是设置在盖体侧而是设置在引导构件上也是可以的。

2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隐藏式把手内翻机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