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台元件、系统和方法以及机动车

文档序号:930662 发布日期:2021-03-05 浏览: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控制台元件、系统和方法以及机动车 (Console element, system and method and motor vehicle ) 是由 W.加斯曼 T.格里姆巴赫 于 2020-09-0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与车辆的车辆底板(32)连接的控制台元件(2),具有基体(4)、前部连接元件(10)和后部连接元件(14),所述基体(4)具有基体底部(5)和基体侧壁(15),所述前部连接元件(10)和后部连接元件(14)分别布置在基体底部(5)的下侧上并且能够通过基体沿接合方向(x)的水平移动插入布置在车辆的车辆底板(32)上的容纳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连接元件(10)和后部连接元件(14)设计为自动定心的。(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console element (2) for connection to a vehicle floor (32) of a vehicle, comprising a base body (4), a front connecting element (10) and a rear connecting element (14), wherein the base body (4) comprises a base body base (5) and a base body side wall (15), wherein the front connecting element (10) and the rear connecting element (14) are each arranged on the underside of the base body base (5) and can be inserted into a receptacle arranged on the vehicle floor (32) of the vehicle by a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base body in a joining direction (x),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front connecting element (10) and the rear connecting element (14) are designed to be self-centering.)

控制台元件、系统和方法以及机动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与车辆的车辆底板连接的控制台元件,所述控制台元件具有基体、前部连接元件和后部连接元件,所述基体具有基体底部和基体侧壁,所述前部连接元件和后部连接元件分别布置在基体底部的下侧上并且能够通过基体沿接合方向的水平移动插入布置在车辆的车辆底板上的容纳部中。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这样的控制台元件、前紧固角形件和后紧固角形件的系统以及一种用于将控制台元件与车辆的车辆底板连接的方法。本发明由具有所述控制台元件或按照本发明的系统的机动车补充。

背景技术

如今,车辆的最终装配已一定部分地自动化并且相应地部分由装配线上的自动机器人实施。但绝大部分装配工作还由工人实施。其原因相对多样。一方面,大部分工作在车辆的车身内部进行,这给其基座位于车身外部的机器人进入造成困难。此外,具有必要的精度并且遵守相应的公差的自动化制造在传感器和控制技术方面非常耗费,因此,许多工艺步骤由工人实施当前更可靠和更廉价。

尤其在中控台领域,目前为止在汽车生产中没有值得一提的自动化。中控台是相对较大的构件,该构件此外可能具有复杂的结构并且通常具有大量的单独元件、例如杂物箱、通风元件、操作元件和照明元件。由于中控台位于车辆的中央并且因此直接位于使用者的视野内,因此允许的制造公差相对较小,以便确保视觉上招人喜欢的间隙尺寸。

由现有技术已知的中控台和用于将中控台紧固在车辆底板上的方法全都需要由工人辅助来实现精确定位。例如由专利文献US 5 106 143已知一种中控台,该中控台具有板状的前部连接元件,前部连接元件可以被插入适配的、固定在车辆底板上的夹子元件中并且随后在那里被卡锁。在前部连接元件卡入之后,实施围绕前部连接元件的枢转运动,由此在后部区域中向下突出的两个另外的连接元件卡入固定在车辆底板上的相应的容纳部中。该方法最多受限制地适合于自动化,因为要安装的中控台尤其横向于行驶方向的定位需要极精确地调节和监控,以便确保所有连接元件的符合规定的卡锁。

专利文献US 2005/0236859A1描述了一种控制台元件,该控制台元件在其下侧上具有夹子元件,该夹子元件可以咬合到布置在固持夹上的相应地设计的开口中,这些固持夹紧固在车辆底板上。夹子元件通过安装在内部的底板元件上的销元件固定。即使在该控制台元件的安装中,在组装之前也需要将各个单独的元件相互非常精确地定位和定向。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控台、一种包括该中控台的系统以及一种用于安装中控台的方法,该中控台、系统和方法允许更高的自动化程度并且尤其能够实现中控台在车辆中的最终定位中的较高的精度。

该技术问题通过开头所述类型的控制台元件解决,在该控制台元件中,前部连接元件和后部连接元件设计为自动定心的。所述技术问题还通过具有这样的控制台元件、前紧固角形件和后紧固角形件的系统和用于将控制台元件与车辆底板连接的方法解决。

补充地提供具有中控台或包括中控台的系统的机动车。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用于与车辆的车辆底板连接的控制台元件,所述控制台元件具有基体、前部连接元件和后部连接元件,所述基体具有基体底部和基体侧壁,所述前部连接元件和后部连接元件分别布置在基体底部的下侧上并且能够通过基体沿接合方向的水平移动插入布置在车辆的车辆底板上的容纳部中,其中,前部连接元件和后部连接元件设计为自动定心的。

尤其地,用于与车辆的车辆底板连接的控制台元件可以配备有基体、至少一个前部连接元件和至少一个后部连接元件,所述基体具有基体底部和基体侧壁,所述前部连接元件和后部连接元件布置在基体底部的下侧上并且能够通过基体沿接合方向的移动插入布置在车辆的车辆底板上的容纳部中。在此规定,前部连接元件和后部连接元件设计为自动定心的。

接合方向也可以称为装配方向。相应连接元件的自动定心的作用与其相对于相应的容纳部的相应位置有关。基体的移动可以尤其沿水平方向进行。

按照本发明的控制台元件的优点在于,该控制台元件可以可靠地以较小的公差定位在预先规定的最终位置上,而无需耗费的控制机构或在安装时对控制台元件的极精确的操纵。在此,尽管对控制台元件的实际操纵能以较低的精度进行,但控制台元件的设计本身就已经实现精确地到达最终位置。该控制台元件因此适合用于全自动地、例如由机器人装配并且因此与车辆底板连接。

根据有利的设计方案,前部连接元件和后部连接元件设计为既沿水平方向又沿竖直方向自动定心。相应地,控制台元件的最终位置也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通过控制台元件的形状或连接元件的形状确定。水平方向在此可以与竖直方向一样垂直于接合方向定向。沿接合方向,所述位置可以通过简单的止挡或卡锁元件确定。尤其沿竖直方向,控制台元件的最终位置也可以简单地通过控制台元件的形状确定,使得该位置通过水平的接合移动和引起竖直移动的重力的结合实现。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复数个)所述前部连接元件和/或后部连接元件设计为使得前部连接元件的容纳开口的宽度和/或后部连接元件的容纳开口的宽度沿接合方向从前部区域朝后部区域的方向变小。

相应地还可以规定,(单数个)所述前部连接元件和/或后部连接元件设计为使得相应的连接元件的容纳开口的宽度沿所述接合方向从前部区域朝后部区域的方向变小。

连接元件或连接元件的容纳开口因此可以具有楔形形状。相应地,沿接合方向观察,连接元件的相应的容纳开口在前部区域中的横截面小于在后部区域中的横截面。换言之,在这种情况下,容纳开口朝后部区域的方向逐渐变细,使得容纳开口可以以前端部例如插入具有相当于相应的连接元件在后部区域中的横截面的尺寸的开口中。

替代地或附加地,连接元件自身也可以设计为楔形,其中,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元件的横截面或宽度从前部区域朝后部区域的方向增大。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元件可以插入存在于车辆底板上的容纳部中,其中,连接元件在容纳部中的可能的游隙在接合过程期间减小。

在此,插入开口中允许插入移动中的相对较大的不准确度,因为该开口明显大于连接元件在前部区域中的横截面。如果连接元件一开始没有精确居中地插入开口中,则在接合运动期间连接元件的外表面沿着开口的边缘滑动,使得整个控制台元件横向于接合方向移动并且因此定心。

在此,连接元件的容纳开口可以设计为,使得在接合移动期间,布置在车辆底板上或车辆底板上的结构、例如前紧固角形件和/或后紧固角形件上的适配的紧固元件可以进入容纳开口中,从而在布置在控制台元件上的连接元件和布置在车辆底板上的紧固元件之间建立形状配合和/或摩擦配合的连接。备选地,容纳开口当然也可以布置在车辆底板上并且如上所述地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同样产生自动定心作用。

在此,连接元件可以设计为,使得容纳开口的宽度至少在部分区段连续减小。容纳开口可以例如设计为楔形或漏斗形或者具有锁孔的基本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扩展设计,所述前部连接元件和/或后部连接元件的竖直尺寸沿接合方向增大,使得在接合过程中进行控制台元件的沿竖直方向的自动定心。由此可以实现,在接合过程中,布置在控制台元件上的连接元件与布置在车辆底板上的连接元件之间的竖直游隙减小。在此,在水平的接合移动期间,布置在控制台元件上的连接元件可以骑在布置在车辆底板上的连接元件上。

一般性地,中控台可以设计为,使得前部连接元件和/或后部连接元件的大致垂直于接合方向的尺寸沿接合方向增大,从而在接合过程期间进行控制台元件的沿大致垂直于接合方向的方向的自动定心。

接合过程也可以称为装配过程。

本发明的一种特别的设计方案的突出之处在于,在所述基体底部的下侧的中部区域中布置有中部连接元件,该中部连接元件与所述前部连接元件和/或后部连接元件同样地设计。如此,通过额外的连接元件可以实现控制台元件与车辆底板之间更可靠的连接。

也就是说,中控台一般特点是至少一个布置在基体底部的下侧的大致中部区域中的中部连接元件,该中部连接元件与前部连接元件或后部连接元件同样地设计。

这意味着,中部连接元件也布置在基体底部的下侧上并且可以通过基体沿接合方向或者说装配方向的移动被插入布置在车辆的车辆底板上的容纳部中,其中,中部连接元件在其相对于容纳部的相应位置方面设计为自动定心的。

本发明的一种扩展设计规定,所述控制台元件具有用于螺栓或一般性地用于机械连接件的容纳部,所述控制台元件借此能够固定在车辆底板上,其中,每个容纳部具有通过方向,并且其中,所述容纳部如此定向,使得容纳部的所有通过方向相对彼此平行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同时紧固多个螺栓或所有螺栓,而不必有一个或多个工具从不同的方向施加作用。

另外的设计方案的突出之处在于,控制台元件具有至少一个螺栓或一般性的具有至少一个机械连接件,螺栓或机械连接件将控制台元件的多个单独部件彼此连接并且同时设置用于将控制台元件固定在车辆底板上。如此减少了将控制台元件紧固在车辆底板上需要的工作步骤数量,因为减少了要拧紧的螺栓的数量。因此缩短了潜在的装配时间。换言之,在该实施方式中,多个单独部件被串在相对较长的螺栓上并且同时通过拧紧螺栓被固定。在此,螺栓还可以穿过控制台元件的布置在最底下的单独部件并且将所有串在螺栓上的部件共同固定在车辆底板上。

为了实现将控制台元件可靠地设置到预先规定的最终位置中,控制台元件可以设计为,使得连接元件具有卡锁元件。在这种情况下,当到达预先规定的最终位置时,连接元件可以卡在相应设计的适配的容纳部或布置在车辆底板上或车辆底板上的紧固角形件上的其它连接元件或紧固元件中。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扩展设计,所述控制台元件具有电缆,所述电缆具有形式为插头或插座的电连接元件,所述电连接元件沿所述接合方向定向并且由支架固持,所述支架设计为使得电连接元件沿水平方向和/或沿竖直方向能在小范围内移动。

尤其地,控制台元件具有电缆,该电缆与沿接合方向定向的形式为插头或插座的电连接元件连接,并且电连接元件由支架固持,该支架设计为使得电连接元件沿至少一个横向于接合方向的方向在至少1mm的范围内可移动。

因此,除了控制台元件与车辆之间的机械连接外,还可以建立电气连接或电子连接。

根据特别适合于此的设计方案,电连接元件由支架固持,该支架设计为使得电连接元件可以沿水平方向和/或沿竖直方向在小范围内移动。尤其当电连接元件同时设计为可以与适配的指引元件共同作用以便实现接合移动期间的自动定心时,这种设计方案适合用于借助于机器人将控制台元件自动安装在车辆中并且在此也自动建立电连接。在此,电连接元件、即例如插头或插座的可移动性可以沿所有横向于接合方向的方向为至少1mm、优选至少2mm、特别优选至少4mm。

本发明的另外的方面是具有按照本发明的控制台元件的系统,其中,所述容纳部通过用于将所述控制台元件与车辆的车辆底板连接的前紧固角形件和后紧固角形件构成。在此规定,两个构件、即前紧固角形件和前部连接元件和/或后紧固角形件和后部连接元件中的至少一个构件分别具有指引面,所述指引面与相应的另一个构件如此共同作用,使得在接合过程中进行控制台元件的自动定心。

另外提供一种具有按照本发明的控制台元件的按照本发明的系统用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其中,所述容纳部通过用于将所述控制台元件与车辆的车辆底板连接的前紧固角形件和后紧固角形件构成,其中,所述前紧固角形件和后紧固角形件分别具有指引面,所述指引面分别与控制台元件的前部连接元件和/或控制台元件的后部连接元件如此共同作用,使得在接合过程中大致沿接合方向(x)进行控制台元件的自动定心。

尤其进行在控制台元件相对于车辆的车辆底板的位置方面的自动定心。

为此,紧固角形件可以单独或分别地设计为,使得控制台元件的连接元件插入的开口设计为三维地具有相应的指引面。因此可以例如存在这样的指引元件,这些指引元件具有相对于接合方向以一角度、优选锐角、例如5°至40°之间的角度延伸的内表面。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台元件的连接元件可以在这些指引元件上滑动,以便进行前述的自动定心。

根据按照本发明的系统的一种扩展设计,所述前紧固角形件和/或后紧固角形件具有用于与控制台元件的电连接元件互补的第二电连接元件的支架。同时,所述支架可以具有用于控制台元件的电连接元件在接合过程中定心的指引元件。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系统能够实现在接合过程中电缆的全自动插塞。

按照本发明的用于将控制台元件、尤其按照本发明的控制台元件与车辆底板连接的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a.通过实施沿接合方向的水平的接合移动连接向上敞开的基体模块,该基体模块在基体模块的下侧上具有用于将基体模块至少间接地与车辆底板连接的连接元件,

b.在至少一条布置在所述基体模块中的电缆和布置在车辆中的电缆之间建立电连接,

c.将内部模块与所述基体模块连接,所述内部模块具有至少一个带有杂物箱底部的杂物箱,其中,在所述连接之后杂物箱底部位于基体底部的邻近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基体模块与车辆底板的连接可以间接地实现。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在对现有的负载的电缆连接或供电中不出现困难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控制台元件的尽可能的模块化。如此,基体模块可以例如是如上文所述的模块并且可以借助于自动定心的连接元件紧固在车辆底板上。在装入内部模块之前可以建立插塞连接或进行其它的电缆作业。由于杂物箱尚未与基体模块共同装入,因此仍有足够的自由空间来实施提到的电气作业。杂物箱的深度占据基体模块的大部分高度。

本发明的另外的方面是一种机动车、尤其轿车,该机动车具有按照本发明的控制台元件或按照本发明的具有控制台元件的系统。

参照附图和以下描述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示出按照本发明的控制台元件的第一实施例;

图2示出前紧固角形件的放大图;

图3示出后紧固角形件的放大图;

图4示出按照本发明的控制台元件的第二实施例;

图5示出按照本发明的控制台元件的第三实施例;

图6示出按照本发明的控制台元件的第四实施例;

图7示出处于安装阶段的第四实施例;

图8示出处于正在安装阶段的第四实施例;

图9示出按照本发明的控制台元件的第五实施例;

图10示出按照本发明的控制台元件的第六实施例;

图11示出按照本发明的中控台的第七实施例的后部区域;

图12示出插座架;

图13示出图12中的插座架的侧视剖面图;

图14示出按照本发明的控制台元件的底部元件的局部,并且

图15示出这样的连接元件的另外的变型设计;

图16示出图15中的连接元件的剖切的俯视图;

图17示出图15中的连接元件的剖切的侧视图;

图18示出后部连接元件的备选的设计方式;

图19示出第五实施例的详图;和

图20示出第五实施例的剖切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形式为中控台的按照本发明的控制台元件2的第一实施例的从斜上方观察的示意图。该中控台具有由塑料制成的基体4。基体4具有侧壁15和基体底部5。在基体底部5的下侧上可以看到前部连接元件10、中部连接元件12和后部连接元件14。这些连接元件呈凸起状地向下从基体底部5突出并且在所示实施例中布置在中控台的左下侧上。类似地,在中控台的下侧上的右边缘区域中也存在相应的连接元件,但由于所选择的视角,这些连接元件在图1中不可见。

还可以看到分别与未示出的车辆底板固定连接的前紧固角形件6和后紧固角形件8。在此,连接元件10、12和14咬合在紧固角形件6、8的容纳区域中并且因此实现中控台与紧固角形件6、8的形状配合的连接。在中控台或其基体的后部区域中示出两个螺栓16,这两个螺栓可以穿过基体4中的相应的凹部或通道并且固定在后紧固角形件8上。为此,在后紧固角形件8中设有孔18。这些孔18可以设计为,要么螺栓16可以咬合在孔18中并且紧固在孔18上,要么这些孔18可以设计为纯粹的通孔,以便螺栓16可以直接固定在车辆底板上。

图2示出前紧固角形件6的没有中控台的放大图。前紧固角形件6具有粗略地相当于倒U形的轮廓。在前紧固角形件6的中间区域中布置有凹部20,中控台的前部连接元件可以咬合到该凹部20中。前紧固角形件6的轮廓向后敞开,从而此处产生后开口22,中控台的连接元件又可以咬合到该后开口22中。两个粗略地呈S形的箭头在此说明接合过程在运动学上是如何进行的。在此,这两个箭头描述了连接元件和因此整个中控台实施的移动。在第一移动阶段中实施向前移动、在该图中即向左上方移动,以便将连接元件定位在凹部或开口20、22的上方或斜前方。随后在第二移动阶段中,将中控台垂直下降并且随后又沿接合方向移动直至止挡,其中,这时连接元件咬合到凹部20或开口22中。接合方向在此又相当于向前、即在通常情况下沿车辆的行驶方向的移动。

图3示出后紧固角形件8的没有中控台的放大图。后紧固角形件8具有粗略地呈盒形的基本形状并且以大致垂直的侧壁从车辆的未示出的地板延伸出来。在此又示出所述两个螺栓16,用这两个螺栓16将后紧固角形件8固定在车辆底板上。此外,在后紧固角形件8的前部区域中可以看到两个具有竖直延伸的壁的凹腔24,连接元件可以从上方咬合到凹腔24中。箭头此处也描述了在接合过程中后部连接元件的可能的移动顺序。该移动与相对图2描述的移动类似地实施。凹腔24可以具有轮廓化或设有开口的前壁25,使得在该图中未示出的连接元件的前部区域可以咬合在那里并且如此中控台可以被固定。

图4示出按照本发明的控制台元件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其中示出了用于将控制台元件与车辆白车身30连接的可行方案。在此,中央连接元件是螺栓16,螺栓16既穿过中控台的基体4又穿过后紧固角形件8和车辆白车身或车体白车身30,在该情况中,车辆白车身或车体白车身30由底板构成。在此,螺栓16穿过布置在后紧固角形件8中的孔18和相应的、布置在车体白车身30中的孔并且随后用螺母19固定。在最终装配之前,螺栓16可以用固定片28临时紧固在基体4上。

图5再次示出中控台当其与车辆连接时实施的移动过程。在此,箭头又示出由三个阶段构成的移动,即沿接合方向也沿水平方向的第一移动阶段、竖直的第二移动阶段和再次沿接合方向也沿水平方向的第三移动阶段,其中,在第二移动阶段中,中控台下降。在最后的移动阶段中,在此布置在基体4的下侧上的连接元件咬合到布置在车辆底板上的适配的容纳部中。

图6示出按照本发明的控制台元件2的第四实施例,其中,基体4已安装并且内部模块34被装入。在此,步骤S1和S2已与前述的第一和第二移动阶段类似地实施。在步骤S1中,在之前将基体4粗略地定位在最终位置上方后,下降基体4,并且随后在步骤S2中将基体4水平地向前移动,使得在该图中不可见的连接元件已自动定心地与车辆底板32或布置在车辆底板32上的前紧固角形件和后紧固角形件连接。内部模块34具有杂物箱35,杂物箱35在所示实施例中布置在内部模块34的后部区域中。杂物箱向上敞开,但也可以通过活盖、百叶窗等封闭。杂物箱35的高度略小于基体4的高度,使得杂物箱34的底部37在安装状态下布置在基体底部的邻近处,即例如与基体底部的竖直距离小于10cm。

内部模块34也已粗略地定位在其预先规定的最终位置的上方。在此,内部模块相对于预先规定的最终位置倾斜。内部模块的表面从前部向后部由下向上地倾斜。换言之,内部模块34向前方朝下略微倾斜地定向。内部模块在前端具有前部紧固元件36,该前部紧固元件36可以相对于前述的连接元件以相同方式构造。在步骤S3中,将内部模块34通过竖直移动下降。在此,内部模块34的前边缘与基体4的内部的前边缘的距离可以例如处于15mm至200mm之间。

图7示出实施了步骤S3后的状态。前部紧固元件36这时布置在相应的容纳部之前并且与整个内部模块34共同在水平移动中沿接合方向插入这些容纳部中。在步骤S4中,该接合移动的行程可以例如在15至200mm之间。

图8示出在步骤S5中如何实施围绕这时已与基体4连接的前部紧固元件的枢转。在枢转的最后,内部模块34的表面实现水平的定向并且因此到达其最终位置。内部模块34的后部区域可以通过卡锁连接或卡扣连接与基体4的后部区域连接。也可以考虑其它不同的紧固方法、例如拧紧或粘贴。

图9示出按照本发明的控制台元件2的第五实施例的从斜上方观察的示意图。前紧固角形件6布置并且紧固在车辆底板32上,控制台元件2能够以其前部连接元件10如上所述地咬合前紧固角形件6中。为此,用箭头表示作为中控台的对应移动的移动阶段S1和S2。在此,前部连接元件10设计成钩形。

中部连接元件12设计为中控台的底部中的凹部。中部连接元件向前敞开并且向后逐渐变窄,使得当中部连接元件在步骤S2中实施沿接合方向的水平运动并且因此包围相应地设计的T形销栓42从而建立与T形销栓42的形状配合的连接时产生自动定心的效果。

后部连接元件14设计为通孔,该通孔具有长孔形状并且因此也允许步骤S2中的水平移动。在步骤S1中下降中控台。在此过程中,销栓40穿过通孔。在步骤S2中的水平移动后,将螺母38紧固到销栓40上并且因此将整个中控台固定在车辆底板32上。

图10示出按照本发明的控制台元件2或按照本发明的中控台的第六实施例的从斜上方观察的示意图。该实施例与图9所示的实施例类似地设计。不同之处在于,存在共四个中部连接元件12,这四个中部连接元件12在沿接合方向的不同区域中成对地布置。此外,后部连接元件14设计为向后敞开。在备选的紧固变型方案中,中控台可以首先在略微向前倾斜的位置中实施步骤S1和S2。在该情况中,在步骤S1和S2期间,销栓40还未穿过后部连接元件或通孔。这随后在步骤S3中才进行,在步骤S3中实施枢转,在枢转期间,中控台的后部下降,从而这时销栓40穿过通孔并且此后可以又用在图中未示出的螺母固定。

图11示出按照本发明的控制台元件2或中控台的第六实施例的后部区域的横剖面图。可以看到车体白车身30的连接板形的部分,后紧固角形件8支撑在该连接板形的部分上。还示出了已与中控台的多个另外的组件连接的基体4。在此,各个单独的元件、即基体4、空气通道48和扶手46由螺栓44彼此连接。所提到的组件已预装配,其中,螺栓以其尖端穿过固定片50,从而产生将提到的部件4、46和48彼此连接的夹紧作用。

示出一种情况,在该情况中,中控台已通过其连接元件咬合到紧固角形件中并且已处于其最终位置。为了将中控台固定在该最终位置,这时可以借助于角扳手54拧紧螺栓44,其中,该螺栓44啮合在焊接螺母52中,该焊接螺母52布置在车体白车身30的通道板的下侧上。

图12示出插座架56,插座架56可以安装在车辆底板或例如前紧固角形件上。插座架56由板件构成,该板件弯曲或折叠多次并且具有不同的凹部。插座架56具有前部的底板连接板58和后部的底板连接板60,这两个底板连接板分别在焊接点62上与底板连接。在这两个底板连接板58、60之间布置有多个竖直延伸的区段。沿行驶方向观察位于后部的竖直区段是指引区段64,指引区段64具有容纳开口72,未示出的具有插头的电缆穿过容纳开口72能与由插座架56固持的插座连接。沿行驶方向观察在指引区段64之后布置有固持区段66,未示出的插座可以紧固在该固持区段66上。指引区段64由连接区段68与固持区段66连接,其中,固持区段66大致水平地定向。

图13示出图12中的插座架56的侧视剖面图。在此又示出车辆底板32、具有前部的底板连接板58、后部的底板连接板60以及焊接点62的插座架56和与电缆84连接的插头80,该插头80又由插头容纳部78固持,插头容纳部78与此外未示出的中控台元件连接。插座架56承载插座76,插座76又与电缆74连接。在插座架56的沿行驶方向观察位于后部的区域中布置有指引区段64.1和64.2。指引区段64.1和64.2向内倾斜,使得插头80在接合移动中在该图中向左移动时定心并且精确配合地插入插座76中。

在此,插头80由插头容纳部78固持,其中,该插头具有一定的游隙,这通过在所示剖面图中在插头80的上方和下方可见的自由空间82能够实现。插头82因此可以独立于中控台的其余部分定中心,因为在接合过程中插头82可以实施垂直于接合方向的补偿移动。

图14示出按照本发明的控制台元件的底部元件90的局部。在底部元件90中可以看到形式为大致呈锁孔形凹部的后部连接元件14。该凹部由椭圆形的第一凹部部分92和具有宽度b的第二凹部部分94构成。在中控台的装配期间,将第一凹部部分92定位在T形销栓42的头部86的上方。该定位能够以相对低的精度进行,因为第一凹部部分92的直径大于第二凹部部分94的直径。随后在第一步骤S1中,将中控台与连接元件12共同下降,使得T形销栓42的头部86穿过第一凹部部分92并且随后位于底部元件90的表面上方。

随后在第二步骤S2中,沿接合方向x移动中控台,其中,T形销栓42的柱形的销体88进入第二凹部部分94中。第二凹部部分94的宽度b略大于销体88的直径,从而销体88以很小的游隙固定在第二凹部部分94中。连接元件12沿竖直方向z同样被固定,因为销体88的长度略大于底部元件90的厚度。

图15示出按照本发明的连接元件12的另外的实施变型。该连接元件12具有缝隙形式的向前敞开并且向后逐渐变窄的容纳开口100的形状。在接合移动期间,该缝隙可以容纳T形销栓42的销体88。在此,连接元件12的上侧102具有向后升高的中间区段。换言之,连接元件12的厚度从前部区域104朝后部区域106的方向增大。在接合移动期间,T形销栓42利用其头部86骑在连接元件12的上侧102上,直到T形销栓42利用其销体88止动在后止挡108上。由于T形销栓42的头部86随后骑在连接元件12的上侧102上,因此连接元件12相对于T形销栓42和因此相对于车辆底板32的竖直位置也良好地限定。

在该图的左上方区域中还示出这样的T形销栓42的侧视图。如已描述的那样,T形销栓42基本上由销体88和头部86构成。T形销栓42布置在车辆底板32上并且从车辆底板32垂直向上延伸出来。

图16示出图15中的连接元件12的实施例的剖切的俯视图并且在左上方区域中再次示出T形销栓42的侧视图。该剖切是在T形销栓42的头部86下方的高度上实施的,因此仅销体88可见。在该图的右侧区域中示出在安装控制台元件期间的情况。正在实施步骤S2,因此控制台元件已经被下降并且这时水平移动,以便建立连接元件和紧固角形件之间的连接。

在此,连接元件12已经与销体88接触。销体88贴靠在左侧的、在该图中在下方示出的指引面110上。可以看到,中控台在移动开始时没有精确地横向于接合方向定位,因此销体88偏离中心地进入连接元件12的开口中。销体88由两个共同形成漏斗形开口的指引面110容纳并且相对于连接元件12实施横向于接合方向的较小的移动116。当然,实际上该移动由整个中控台沿相反的方向实施。在定中心之后,销体88可以在连接元件12的开口内随后不受阻碍地移动直至后止挡112并且在那里处于其最终位置。

图17示出部分地在图15和图16中示出的实施例的剖切的侧视图。可以看到形式为通道板的车体白车身30,形式为焊接销栓的T形销栓42和销栓40安装该通道板上。中控台仅简化地示出。该中控台具有前部连接元件10、中部连接元件12和后部连接元件14。连接元件10和12在此同样地设计并且与图15所示的连接元件一致。中控台已经下降并且通过实施插入移动114已沿接合方向移动。在此,T形销栓42的头部86骑在连接元件10、12的相对于接合方向略微倾斜的上侧102上并且因此已将中控台在其竖直位置中定中心和固定。但在此,中控台还保持略微倾斜,以便这时基本上由开口构成的后部连接元件14可以套在销栓40上。后部连接元件14在此具有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的指引面110,指引面110通过其与销栓40的共同作用还实现中控台沿接合方向的定中心。销栓40的侧面在指引面110上滑动,从而最后产生中控台的希望的位置。该定中心移动在该图中由箭头120示出。

图18示出后部连接元件14的备选的实施方式。该后部连接元件14与图11所示的实施例类似地设计。在该图中可以看到螺栓16,螺栓16穿过中控台的基体4和固定盘或固定片28。在车体白车身30或通道板中同样布置有开口,螺栓16穿过开口以便可以由焊接螺母52固定。在此,后部连接元件14在车体白车身30的区域中或在焊接螺母52的区域中具有同样倾斜的指引面122,指引面122实现螺栓16和因此整个控制台元件2的定中心。

图19示出在图9中示出的实施例的详图。在此示出前部连接元件10,该前部连接元件10就要通过实施插入移动114进入前紧固角形件6的后开口22中。连接元件10设计为连接板状或舌状并且在其前角区域中具有斜切的指引面124,这些指引面124与支撑边缘126共同实现连接元件10的横向于接合方向的自动定心,支撑边缘126水平定向并且布置在前紧固角形件6的朝向连接元件10的一侧上。在此过程中,指引面124之一与支撑边缘126之一接触并且在该支撑边缘126上滑动,由此产生连接元件10与前紧固角形件6之间的相对移动。

替代地或附加地,当然也可行的是,前紧固角形件6的布置在该前紧固角形件6的朝向连接元件10的一侧上的支撑边缘126具有斜切的指引面,支撑边缘的指引面实现前部连接元件10的横向于与前紧固角形件6的接合方向的自动定心。

在图20中示出,通过按照本发明的设计方案除了直线的自动定心的移动外,还能实现形式为枢转或定向移动130的对中控台的定向的修正。在此示出图19中的实施例的剖切的俯视图。其中,连接元件10的中轴线在所示情况中相对于前紧固角形件6的中轴线具有不希望的角度。通过指引面124之一与支撑边缘126的接触并结合由夹具128施加的力对连接元件10和因此整个中控台施加转矩,这引起枢转或定向移动130,从而中控台正确地定向。

这以等效的方式同样实现,即,前紧固角形件6的布置在该前紧固角形件6的朝向连接元件10的一侧上的支撑边缘126具有斜切的指引面,支撑边缘的指引面实现前部连接元件10的横向于与前紧固角形件6的接合方向的自动定心。

附图标记列表

2 控制台元件

4 基体

5 基体底部

6 前紧固角形件

8 后紧固角形件

10 前部连接元件

12 中部连接元件

14 后部连接元件

15 侧壁

16 螺栓

18 孔

19 螺母

20 凹部

22 后开口

24 凹腔

25 前壁

26 凸起

28 固定片

30 车体白车身

32 车辆底板

34 内部模块

35 杂物箱

36 前部紧固元件

37 杂物箱底部

38 螺母

40 销栓

42 T形销栓

44 螺栓

46 扶手

48 空气通道

50 固定盘

52 焊接螺母

54 角扳手

56 支架;插座架

58 前部的底板连接板

60 后部的底板连接板

62 焊接点

64 指引区段

66 固持区段

68 连接区段

70 卡锁元件

72 容纳开口

74 电缆

76 第二电连接元件;插座

78 插头容纳件

80 电连接元件;插头

82 自由空间

84 电缆

86 头部

88 销体

90 底部元件

92 第一凹部部分

94 第二凹部部分

96 侧壁

98 销体

100 容纳开口;缝隙

102 上侧

104 前部区域

106 后部区域

108 后止挡

110 指引面

112 后止挡

114 插入移动

116 修正移动

118 指引面

120 调整移动

122 指引面

124 指引面

126 支撑边缘

128 夹具

130 定向移动

S1 下降移动

S2 水平移动

S3 下降移动

S4 水平移动

S5 枢转

b 宽度

x 接合方向

z 竖直方向

2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车辆传感器总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