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及运行过程

文档序号:981710 发布日期:2020-11-06 浏览: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及运行过程 (Upgraded and transformed shore bridge system and operation process ) 是由 郭树旺 肖强 赵迎九 郑雪峰 于 2019-05-0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港口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及运行过程。改造传统岸桥大梁为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内侧的上小车运行轨道(a16)上行走有上小车(2),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外侧的下小车运行轨道(a8)上倒挂有下小车(3),且上小车(2)经吊具(4)起吊集装箱(5)能够通过下小车(3)。本发明在传统岸桥一部作业小车基础上,在原岸桥大梁的外侧增加一部作业小车,两部小车上下布置,巧妙设置下小车空间结构,使两部小车能独立完成作业,且互不干涉;改造后的岸桥两部小车在空间位置上交叉穿越,时间上重叠,装卸效率翻倍。(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port equipment, in particular to an upgraded and improved shore bridge system and an operation process. The improved traditional shore bridge girder is a double-trapezoid four-rail girder (1), an upper trolley (2) walks on an upper trolley running track (a16)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double-trapezoid four-rail girder (1), a lower trolley (3) is hung upside down on a lower trolley running track (a8) on the outer side of the double-trapezoid four-rail girder (1), and the upper trolley (2) lifts a container (5) through a lifting appliance (4) and can pass through the lower trolley (3). On the basis of one operation trolley of the traditional shore bridge, one operation trolley is additionally arranged on the outer side of a girder of the original shore bridge, the two trolleys are arranged up and down, and the space structure of the lower trolley is ingeniously arranged, so that the two trolleys can independently complete the operation and do not interfere with each other; the two transformed trolleys of the shore bridge cross and cross in the space position, overlap in time and double in loading and unloading efficiency.)

一种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及运行过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港口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及运行过程。

背景技术

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航运物流的快速发展,全球集装箱吞吐量不断增长。为降低运输成本,集装箱船不断向大型化发展,载箱量22000TEU的3E级集装箱船已投入使用,要求港口更高的装卸效率。集装箱岸桥作为集装箱码头关键装卸设备,直接对船作业,对码头整体装卸效率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多的为传统单小车岸桥,采用单小车装卸集装箱的方式,单机装卸效率达到极限,仍不能满足码头对装卸效率的要求。在面对大型集装箱船时,多采用增加岸桥作业数量的方式提高船时装卸效率,受制于岸桥作业间距,简单增加岸桥作业数量已不能满足船运客户对船时效率的需求。若是直接将传统单小车岸桥废弃,新建更换更先进的岸桥系统,则面临着巨额投资成本以及现有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为了降低投资成本、提高传统岸桥装卸效率,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对传统岸桥进行升级改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在传统岸桥一部作业小车基础上,在原岸桥大梁的外侧增加一部作业小车,两部小车上下布置,巧妙设置下小车空间结构,使两部小车能独立完成作业,且互不干涉;同时改造现有岸桥大梁截面形式,以满足下小车运行轨道的敷设;本发明无需新建更换岸桥,以较小的升级改造投资,就可大幅提升原有岸桥的装卸效率,改造后的岸桥两部小车在空间位置上交叉穿越,时间上重叠,装卸效率翻倍。还提供了一种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的运行过程,通过对集装箱码头现有岸桥进行升级改造,解决现有岸桥装卸效率提高遇到的瓶颈,以提高码头整体装卸效率,提高码头泊位通过能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改造传统岸桥大梁为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内侧的上小车运行轨道上行走有上小车,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外侧的下小车运行轨道上倒挂有下小车,且上小车经吊具起吊集装箱能够通过下小车。其中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包括原有箱型梁、板A、板B、承轨梁,两根原有箱型梁的顶部通过岸桥的连接架连接,且两根原有箱型梁的结构以连接架中心为轴呈对称布置,两根原有箱型梁底部的截面呈直角梯形,直角梯形包括直角腰、斜腰、上底和下底,两根原有箱型梁底部的斜腰均位于岸桥内侧,直角腰均位于岸桥外侧,两个斜腰上安装有对称布置的上小车运行轨道;所述板B沿着原有箱型梁的长度方向铺设,板B位于下底的外侧,板B的一侧与下底的一侧相连,且板B与下底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板A沿着原有箱型梁的长度方向铺设,板A的一侧与板B远离下底的一侧相连,板A的另一侧与原有箱型梁的外侧相连;所述板B远离下底的端部安装有承轨梁,所述承轨梁上敷设有下小车运行轨道。本发明将传统岸桥大梁进行改造,在两个原有箱型梁外侧各增加两块板,形成双梯形截面梁,在双梯形截面梁外侧增加承轨梁,并铺设下小车运行轨道,用于承载新增倒挂的下小车。原有箱型梁原有的上小车运行轨道轨距不变,上小车行走在两个对称布置的上小车运行轨道上。在原有箱型梁外侧轨道上增加一部下小车。两部小车上下布置,巧妙设置下小车空间结构,改造后的岸桥上小车可与下小车在空间上交叉穿越,互不干扰,岸桥由一部小车作业变为两部小车作业,极大提高岸桥的作业效率。本发明无需新建更换岸桥,以较小的升级改造投资,就可大幅提升原有岸桥的装卸效率,改造后的岸桥两部小车在空间位置上交叉穿越,时间上重叠,装卸效率翻倍。

前述的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上小车包括上小车车体,吊具包括吊具上架,上小车车体与吊具上架之间通过钢索连接;在上小车车体与吊具上架上还设置有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包括导向架和导向杆,所述导向架设于吊具上架的顶部,所述导向杆设于上小车车体的底部,且导向架可滑动设于导向杆内;所述导向架包括导向槽和支撑结构,所述导向槽设于支撑结构的顶部。在上小车吊集装箱起升到最高位置,穿越通过下小车时,导向杆顺利***导向槽,限制吊具及集装箱摇摆,使上小车起吊集装箱可以通过下小车而不干涉。改造后的岸桥两部小车在空间位置上安全稳定的交叉穿越,时间上重叠,装卸效率翻倍。

前述的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还包括下小车行走机构、下小车起升机构、上小车行走机构、上小车起升机构、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其中上小车行走机构通过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带动上小车沿着上小车运行轨道行走,上小车起升机构通过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带动上小车起降;下小车行走机构通过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带动下小车沿着下小车运行轨道行走;下小车起升机构通过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带动下小车的吊具起降;其中下小车行走机构、下小车起升机构、上小车行走机构、上小车起升机构均置于岸桥的同一机房内,且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在岸桥上有效错开、互不干扰。本发明通过对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安装位置的合理布置,使得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在岸桥上运行时不会产生干扰现象,保证上小车与下小车对穿稳定运行。

前述的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其中上小车起升机构设于上小车行走机构的前方;所述下小车行走机构包括下小车行走机构A和下小车行走机构B,下小车行走机构A和下小车行走机构B分别设于上小车行走机构的左侧和右侧;所述下小车起升机构包括下小车起升机构A、下小车起升机构B和浮动联轴节,下小车起升机构A与下小车起升机构B之间通过浮动联轴节相连,其中浮动联轴节水平设于上小车行走机构与上小车起升机构之间的空隙内,下小车起升机构A和下小车起升机构B分别设于上小车起升机构的左侧和右侧。由于机房的空间有限,本发明能够在安置上小车行走机构、上小车起升机构的前提下,还能安置新增的下小车行走机构和下小车起升机构,且不需要新建机房、降低改造成本,充分利用原有机房的剩余空间。其中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下小车起升机构,具体包括下小车起升机构A、下小车起升机构B和浮动联轴节,其中浮动联轴节的设置可以保证下小车起升机构A、下小车起升机构B运行同步,防止两个机构运行不同步导致带动的下小车的吊具发生倾转问题,这是下小车起升机构的一大创新;另外,由于机房的空间有限,为了安置新增的下小车起升机构A、下小车起升机构B,还不需要新建机房、降低改造成本,浮动联轴节起到很好地连贯作用,将浮动联轴节小尺寸设置,左右分别连接下小车起升机构A与下小车起升机构B,充分利用原有机房的剩余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还能保证新增下小车稳定运行。具体的,所述下小车行走机构A包括行走卷筒A、电机、减速器,其中减速器的一侧轴连接有电机,减速器的另一侧轴连接有行走卷筒A。所述下小车行走机构B包括行走卷筒B、电机、减速器,其中减速器的一侧轴连接有电机,减速器的另一侧轴连接有行走卷筒B。

前述的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所述下小车包括凹形车架、移动小车、车轮,其中车轮设于凹形车架的顶部两侧,且车轮滚动设于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外侧的下小车运行轨道上,所述凹形车架的底部设有移动小车,所述移动小车的下方连接有吊具。下小车设计了凹形车架,凹形车架在空间上形成凹形的半封闭空间,该空间足以使上小车吊集装箱通过而不干涉;相比新型岸桥下小车的U形车架,本结构无需改变双梯形四轨道大梁位置即可实现上小车在凹形下小车空间中的穿越,节省投资。其中的移动小车用于承载吊具,移动小车可以在凹形车架上移动。

前述的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凹形车架底部铺设有移动小车轨道,移动小车包括车本体和行走轮,行走轮安装于车本体的底部两侧,行走轮滚动设于移动小车轨道上。

前述的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所述凹形车架包括横向车架、第一竖向车架组、第二竖向车架组,其中横向车架的一端与第一竖向车架组的端部连接,横向车架的另一端与第二竖向车架组的端部连接,第一竖向车架组、第二竖向车架组的结构以横向车架中部为轴呈对称布置。第一竖向车架组包括第一竖向杆和第二竖向杆;第二竖向车架组也包括第一竖向杆和第二竖向杆;车轮设于第一竖向杆的顶端,第一竖向杆的另一端与第二竖向杆的端部连接,第二竖向杆远离第一竖向杆的一端与横向车架连接。该种布置方式不必对传统岸桥的大梁间距进行改动,在升级改造成本较低的前提下便能实现上小车与下小车之间的交叉穿越运行,还能避免干涉状况的发生。

前述的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所述凹形车架的顶部还安装有水平导向轮组,所述水平导向轮组设于车轮的外侧;所述水平导向轮组包括水平轮和转动轴,水平轮同轴套设于转动轴上,且能够绕转动轴转动;所述水平轮呈倒喇叭型。其中水平导向轮组能够防止下小车的车轮跑偏,还能降低下小车运行轨道的磨损。具体的,水平导向轮组会在下小车发生侧偏时,抵触在车轮的外侧,利用反向力来纠正车轮的侧偏。另外,当下小车偏离下小车运行轨道时,水平轮绕着转动轴在下小车运行轨道的侧面转动,能够减小摩擦,降低下小车运行轨道的磨损。

前述的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移动小车的两侧还安装有小车移动装置,所述小车移动装置包括电机、减速器、电动推杆、支座,其中电机与减速器轴连接,减速器与电动推杆轴连接,电动推杆远离减速器的一端与移动小车的车本体相连,所述电动推杆的底部经支座固定于横向车架上。小车移动装置具有多重功能,功能一为能够控制移动小车的准确移动;功能二为能够固定移动小车。具体的,电机提供动力实现电动推杆的伸缩,电动推杆与车本体连接进而控制移动小车的移动位置,另外减速器还可对速度进行调整。通过小车移动装置控制移动小车实现吊具的移位,进而完成对箱作业,微调过程快捷简便,提高了装卸效率。通过小车移动装置对移动小车在移动小车轨道上的位移进行了限制,并在电动推杆锁定时固定移动小车,避免移动小车因横风等外力作用发生晃动,产生安全隐患。

前述的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所述下小车起升机构A包括起升卷筒A、电机、减速器,其中电机的一侧同轴连接有减速器,电机的另一侧轴连接有起升卷筒A;所述下小车起升机构B包括起升卷筒B、电机、减速器,其中电机的一侧同轴连接有减速器,电机的另一侧轴连接有起升卷筒B。

前述的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包括下小车起升缠绕组A和下小车起升缠绕组B,下小车起升机构A通过下小车起升缠绕组A带动下小车的吊具起降,同时下小车起升机构B通过下小车起升缠绕组B带动下小车的吊具起降。

前述的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所述凹形车架包括横向车架、第一竖向车架组、第二竖向车架组,其中横向车架的一端与第一竖向车架组的端部连接,横向车架的另一端与第二竖向车架组的端部连接,第一竖向车架组、第二竖向车架组的结构以横向车架中部为轴呈对称布置;其中所述第一竖向车架组的顶部还连接有第一水平支架A,所述第二竖向车架组的顶部还连接有第一水平支架B。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组A包括安装在岸桥上的第一岸桥改向滑轮和第二岸桥改向滑轮,还包括安装在第一水平支架A上的第十三滑轮、第十四滑轮、第十五滑轮、第二十二滑轮、第二十三滑轮、第二十四滑轮,还包括安装在第一竖向车架组上的第十六滑轮、第二十一滑轮,还包括安装在横向车架上的第十七滑轮、第十八滑轮、第十九滑轮、第二十滑轮,还包括安装在下小车的吊具上的吊具滑轮A,还包括安装在岸桥的双梯形四轨道大梁上的岸桥滑轮A。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组B包括起升钢丝绳A,还包括安装在岸桥上的第三岸桥改向滑轮和第四岸桥改向滑轮,还包括安装在第一水平支架B上的第一滑轮、第二滑轮、第三滑轮、第十滑轮、第十一滑轮、第十二滑轮,还包括安装在第二竖向车架组上的第四滑轮、第九滑轮,还包括安装在横向车架上的第五滑轮、第六滑轮、第七滑轮、第八滑轮,还包括安装在下小车的吊具上的吊具滑轮B,还包括安装在岸桥的双梯形四轨道大梁上的岸桥滑轮B。具体的,起升钢丝绳A的一端缠绕在起升卷筒B上,起升钢丝绳A的另一端先从上方绕过第三岸桥改向滑轮,再从下方绕过第四岸桥改向滑轮,然后从下方绕过第一滑轮后改向180°绕过第二滑轮,然后改向180°后绕过第三滑轮,然后向下绕过第四滑轮,继续向下绕过第五滑轮,然后水平改向后绕过第六滑轮,竖直改向后绕过吊具滑轮B,然后竖直向上改向180°绕过第七滑轮,然后向下绕过第八滑轮,然后竖直向上绕过第九滑轮,然后向上绕过第十滑轮,然后绕过第十一滑轮后水平改向180°,继续绕过第十二滑轮,水平改向180°后绕过岸桥滑轮B,然后绕过岸桥滑轮A,然后绕过第十三滑轮,改向180°后绕过第十四滑轮,改向180°后绕过第十五滑轮,再向下绕过第十六滑轮,继续向下绕过第十七滑轮,水平改向后绕过第十八滑轮,竖直改向后绕过吊具滑轮A,然后改向180°后绕过第十九滑轮,然后绕过第二十滑轮,然后绕过第二十一滑轮,然后绕过第二十二滑轮,然后绕过第二十三滑轮,改向180°后绕过第二十四滑轮,改向180°后绕过第二岸桥改向滑轮,然后绕过第一岸桥改向滑轮,最后缠绕在起升卷筒A上。

前述的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双梯形四轨道大梁的外侧面沿着大梁长度方向还设有若干个拖绳架,所述起升钢丝绳A设于拖绳架上。

前述的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所述上小车车体与吊具上架的两侧均通过钢索连接,所述导向装置设于钢索内侧。该种柔性连接件置于外侧、刚性连接件置于内侧的布置方式,使得上小车与下小车不交叉时,运行过程更顺畅,不会受到过多干扰。

一种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的运行过程,采用前述的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包括以下过程:改造传统岸桥大梁为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内侧的上小车运行轨道上行走有上小车,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外侧的下小车运行轨道上倒挂有下小车,且上小车经吊具起吊集装箱能够通过下小车。其中上小车行走机构通过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带动上小车沿着上小车运行轨道行走,上小车起升机构通过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带动上小车起降;下小车行走机构通过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带动下小车沿着下小车运行轨道行走;下小车起升机构通过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带动下小车的吊具起降;其中下小车行走机构、下小车起升机构、上小车行走机构、上小车起升机构均置于岸桥的同一机房内,且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在岸桥上有效错开、互不干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

1、本发明将传统岸桥大梁进行改造,在两个原有箱型梁外侧各增加两块板,形成双梯形截面梁,在双梯形截面梁外侧增加承轨梁,并铺设下小车运行轨道,用于承载新增倒挂的下小车。原有箱型梁原有的上小车运行轨道轨距不变,上小车行走在两个对称布置的上小车运行轨道上。在原有箱型梁外侧轨道上增加一部下小车。两部小车上下布置,巧妙设置下小车空间结构,改造后的岸桥上小车可与下小车在空间上交叉穿越,互不干扰,岸桥由一部小车作业变为两部小车作业,极大提高岸桥的作业效率。本发明无需新建更换岸桥,以较小的升级改造投资,就可大幅提升原有岸桥的装卸效率,改造后的岸桥两部小车在空间位置上交叉穿越,时间上重叠,装卸效率翻倍。

2、导向装置的作用在于,在上小车吊集装箱起升到最高位置,穿越通过下小车时,导向杆顺利***导向槽,限制吊具及集装箱摇摆,使上小车起吊集装箱可以通过下小车而不干涉。改造后的岸桥两部小车在空间位置上安全稳定的交叉穿越,时间上重叠,装卸效率翻倍。该种布置方式使得上小车通过钢索收缩与吊具上架间距变小时,导向杆能够更顺畅地进入导向槽内,或者经导向槽进入支撑结构内,使得两部小车能够安稳地交叉穿越;该种柔性连接件置于外侧、刚性连接件置于内侧的布置方式,使得上小车与下小车不交叉时,运行过程更顺畅,不会受到过多干扰。

3、本发明通过对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安装位置的合理布置,使得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在岸桥上运行时不会产生干扰现象,保证上小车与下小车对穿稳定运行。

4、由于机房的空间有限,本发明能够在安置上小车行走机构、上小车起升机构的前提下,还能安置新增的下小车行走机构和下小车起升机构,且不需要新建机房、降低改造成本,充分利用原有机房的剩余空间。其中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下小车起升机构,具体包括下小车起升机构A、下小车起升机构B和浮动联轴节,其中浮动联轴节的设置可以保证下小车起升机构A、下小车起升机构B运行同步,防止两个机构运行不同步导致带动的下小车的吊具发生倾转问题,这是下小车起升机构的一大创新;另外,由于机房的空间有限,为了安置新增的下小车起升机构A、下小车起升机构B,还不需要新建机房、降低改造成本,浮动联轴节起到很好地连贯作用,将浮动联轴节小尺寸设置,左右分别连接下小车起升机构A与下小车起升机构B,充分利用原有机房的剩余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还能保证新增下小车稳定运行。具体的,所述下小车行走机构A包括行走卷筒A、电机、减速器,其中减速器的一侧轴连接有电机,减速器的另一侧轴连接有行走卷筒A。所述下小车行走机构B包括行走卷筒B、电机、减速器,其中减速器的一侧轴连接有电机,减速器的另一侧轴连接有行走卷筒B。

5、下小车设计了凹形车架,凹形车架在空间上形成凹形的半封闭空间,该空间足以使上小车吊集装箱通过而不干涉;相比新型岸桥下小车的U形车架,本结构无需改变双梯形四轨道大梁位置即可实现上小车在凹形下小车空间中的穿越,节省投资。其中的移动小车用于承载吊具,移动小车可以在凹形车架上移动。

6、该种布置方式不必对传统岸桥的大梁间距进行改动,在升级改造成本较低的前提下便能实现上小车与下小车之间的交叉穿越运行,还能避免干涉状况的发生。

7、其中水平导向轮组能够防止下小车的车轮跑偏,还能降低下小车运行轨道的磨损。具体的,水平导向轮组会在下小车发生侧偏时,抵触在车轮的外侧,利用反向力来纠正车轮的侧偏。另外,当下小车偏离下小车运行轨道时,水平轮绕着转动轴在下小车运行轨道的侧面转动,能够减小摩擦,降低下小车运行轨道的磨损。

8、小车移动装置具有多重功能,功能一为能够控制移动小车的准确移动;功能二为能够固定移动小车。具体的,电机提供动力实现电动推杆的伸缩,电动推杆与车本体连接进而控制移动小车的移动位置,另外减速器还可对速度进行调整。通过小车移动装置控制移动小车实现吊具的移位,进而完成对箱作业,微调过程快捷简便,提高了装卸效率。通过小车移动装置对移动小车在移动小车轨道上的位移进行了限制,并在电动推杆锁定时固定移动小车,避免移动小车因横风等外力作用发生晃动,产生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双梯形四轨道大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上小车与下小车中应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的导向杆与上小车车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的导向架与吊具上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机房的布置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上小车与下小车配合的主视图;

图7是本发明中上小车与下小车配合的侧视图;

图8是本发明中移动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中水平导向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中小车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中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中下小车起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的含义:1-双梯形四轨道大梁,2-上小车,3-下小车,4-吊具,5-集装箱,16-机房;a4-原有箱型梁,a5-板A,a6-板B,a7-承轨梁,a8-下小车运行轨道,a11-连接架,a12-直角腰,a13-斜腰,a14-上底,a15-下底,a16-上小车运行轨道;b4-导向装置,b5-吊具上架,b7-导向架,b8-导向杆,b9-上小车车体,b10-导向槽,b11-支撑结构;c7-下小车行走机构,c8-下小车起升机构,c9-上小车行走机构,c10-上小车起升机构,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f6-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c25-下小车起升机构A,c26-下小车起升机构B,c27-浮动联轴节,c28-下小车行走机构A,c29-下小车行走机构B;d4-横向车架,d5-凹形车架,d6-移动小车,d7-水平导向轮组,d8-第一竖向车架组,d9-第二竖向车架组,d10-车本体,d13-车轮,d17-行走轮,d18-水平轮,d19-第一竖向杆,d20-第二竖向杆,d21-转动轴;e7-小车移动装置,e18-电机,e21-减速器,e22-电动推杆,e23-支座;f6-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f17-起升钢丝绳A,f18-起升卷筒B,f19-吊具滑轮A,f20-吊具滑轮B,f21-岸桥滑轮A,f22-岸桥滑轮B,f23-起升卷筒A,f24-拖绳架,f26-下小车起升缠绕组A,f27-下小车起升缠绕组B,f28-电机,f29-减速器,f30-第一岸桥改向滑轮,f31-第二岸桥改向滑轮,f32-第三岸桥改向滑轮,f33-第四岸桥改向滑轮,f34-第一水平支架A,f35-第一水平支架B,101-第一滑轮,102-第二滑轮,103-第三滑轮,104-第四滑轮,105-第五滑轮,106-第六滑轮,107-第七滑轮,108-第八滑轮,109-第九滑轮,110-第十滑轮,111-第十一滑轮,112-第十二滑轮,113-第十三滑轮,114-第十四滑轮,115-第十五滑轮,116-第十六滑轮,117-第十七滑轮,118-第十八滑轮,119-第十九滑轮,120-第二十滑轮,121-第二十一滑轮,122-第二十二滑轮,123-第二十三滑轮,124-第二十四滑轮。

下面结合附图和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1:如图1-图12所示,一种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改造传统岸桥大梁为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内侧的上小车运行轨道a16上行走有上小车2,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外侧的下小车运行轨道a8上倒挂有下小车3,且上小车2经吊具4起吊集装箱5能够通过下小车3。其中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包括原有箱型梁a4、板Aa5、板Ba6、承轨梁a7,两根原有箱型梁a4的顶部通过岸桥的连接架a11连接,且两根原有箱型梁a4的结构以连接架a11中心为轴呈对称布置,两根原有箱型梁a4底部的截面呈直角梯形,直角梯形包括直角腰a12、斜腰a13、上底a14和下底a15,两根原有箱型梁a4底部的斜腰a13均位于岸桥内侧,直角腰a12均位于岸桥外侧,两个斜腰a13上安装有对称布置的上小车运行轨道a16;所述板Ba6沿着原有箱型梁a4的长度方向铺设,板Ba6位于下底a15的外侧,板Ba6的一侧与下底a15的一侧相连,且板Ba6与下底a15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板Aa5沿着原有箱型梁a4的长度方向铺设,板Aa5的一侧与板Ba6远离下底a15的一侧相连,板Aa5的另一侧与原有箱型梁a4的外侧相连;所述板Ba6远离下底a15的端部安装有承轨梁a7,所述承轨梁a7上敷设有下小车运行轨道a8。本发明将传统岸桥大梁进行改造,在两个原有箱型梁a4外侧各增加两块板,形成双梯形截面梁,在双梯形截面梁外侧增加承轨梁a7,并铺设下小车运行轨道a8,用于承载新增倒挂的下小车3。原有箱型梁a4原有的上小车运行轨道a16轨距不变,上小车行走在两个对称布置的上小车运行轨道a16上。在原有箱型梁a4外侧轨道上增加一部下小车3。两部小车上下布置,巧妙设置下小车空间结构,改造后的岸桥上小车2可与下小车3在空间上交叉穿越,互不干扰,岸桥由一部小车作业变为两部小车作业,极大提高岸桥的作业效率。本发明无需新建更换岸桥,以较小的升级改造投资,就可大幅提升原有岸桥的装卸效率,改造后的岸桥两部小车在空间位置上交叉穿越,时间上重叠,装卸效率翻倍。

进一步的,上小车2包括上小车车体b9,吊具4包括吊具上架b5,上小车车体b9与吊具上架b5之间通过钢索连接;在上小车车体b9与吊具上架b5上还设置有导向装置b4,所述导向装置b4包括导向架b7和导向杆b8,所述导向架b7设于吊具上架b5的顶部,所述导向杆b8设于上小车车体b9的底部,且导向架b7可滑动设于导向杆b8内;所述导向架b7包括导向槽b10和支撑结构b11,所述导向槽b10设于支撑结构b11的顶部。在上小车2吊集装箱5起升到最高位置,穿越通过下小车3时,导向杆b8顺利***导向槽b10,限制吊具4及集装箱5摇摆,使上小车2起吊集装箱5可以通过下小车3而不干涉。改造后的岸桥两部小车在空间位置上安全稳定的交叉穿越,时间上重叠,装卸效率翻倍。

进一步的,所述上小车车体b9与吊具上架b5的两侧均通过钢索连接,所述导向装置b4设于钢索内侧。该种柔性连接件置于外侧、刚性连接件置于内侧的布置方式,使得上小车2与下小车3不交叉时,运行过程更顺畅,不会受到过多干扰。

实施例2:如图1-图12所示,一种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改造传统岸桥大梁为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内侧的上小车运行轨道a16上行走有上小车2,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外侧的下小车运行轨道a8上倒挂有下小车3,且上小车2经吊具4起吊集装箱5能够通过下小车3。其中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包括原有箱型梁a4、板Aa5、板Ba6、承轨梁a7,两根原有箱型梁a4的顶部通过岸桥的连接架a11连接,且两根原有箱型梁a4的结构以连接架a11中心为轴呈对称布置,两根原有箱型梁a4底部的截面呈直角梯形,直角梯形包括直角腰a12、斜腰a13、上底a14和下底a15,两根原有箱型梁a4底部的斜腰a13均位于岸桥内侧,直角腰a12均位于岸桥外侧,两个斜腰a13上安装有对称布置的上小车运行轨道a16;所述板Ba6沿着原有箱型梁a4的长度方向铺设,板Ba6位于下底a15的外侧,板Ba6的一侧与下底a15的一侧相连,且板Ba6与下底a15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板Aa5沿着原有箱型梁a4的长度方向铺设,板Aa5的一侧与板Ba6远离下底a15的一侧相连,板Aa5的另一侧与原有箱型梁a4的外侧相连;所述板Ba6远离下底a15的端部安装有承轨梁a7,所述承轨梁a7上敷设有下小车运行轨道a8。本发明将传统岸桥大梁进行改造,在两个原有箱型梁a4外侧各增加两块板,形成双梯形截面梁,在双梯形截面梁外侧增加承轨梁a7,并铺设下小车运行轨道a8,用于承载新增倒挂的下小车3。原有箱型梁a4原有的上小车运行轨道a16轨距不变,上小车行走在两个对称布置的上小车运行轨道a16上。在原有箱型梁a4外侧轨道上增加一部下小车3。两部小车上下布置,巧妙设置下小车空间结构,改造后的岸桥上小车2可与下小车3在空间上交叉穿越,互不干扰,岸桥由一部小车作业变为两部小车作业,极大提高岸桥的作业效率。本发明无需新建更换岸桥,以较小的升级改造投资,就可大幅提升原有岸桥的装卸效率,改造后的岸桥两部小车在空间位置上交叉穿越,时间上重叠,装卸效率翻倍。

进一步的,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还包括下小车行走机构c7、下小车起升机构c8、上小车行走机构c9、上小车起升机构c10、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f6、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其中上小车行走机构c9通过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带动上小车2沿着上小车运行轨道a16行走,上小车起升机构c10通过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带动上小车2起降;下小车行走机构c7通过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带动下小车3沿着下小车运行轨道a8行走;下小车起升机构c8通过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f6带动下小车3的吊具4起降;其中下小车行走机构c7、下小车起升机构c8、上小车行走机构c9、上小车起升机构c10均置于岸桥的同一机房16内,且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f6、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在岸桥上有效错开、互不干扰。本发明通过对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f6、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安装位置的合理布置,使得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f6、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在岸桥上运行时不会产生干扰现象,保证上小车2与下小车3对穿稳定运行。

进一步的,其中上小车起升机构c10设于上小车行走机构c9的前方;所述下小车行走机构c7包括下小车行走机构Ac28和下小车行走机构Bc29,下小车行走机构Ac28和下小车行走机构Bc29分别设于上小车行走机构c9的左侧和右侧;所述下小车起升机构c8包括下小车起升机构Ac25、下小车起升机构Bc26和浮动联轴节c27,下小车起升机构Ac25与下小车起升机构Bc26之间通过浮动联轴节c27相连,其中浮动联轴节c27水平设于上小车行走机构c9与上小车起升机构c10之间的空隙内,下小车起升机构Ac25和下小车起升机构Bc26分别设于上小车起升机构c10的左侧和右侧。由于机房16的空间有限,本发明能够在安置上小车行走机构c9、上小车起升机构c10的前提下,还能安置新增的下小车行走机构c7和下小车起升机构c8,且不需要新建机房、降低改造成本,充分利用原有机房16的剩余空间。其中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下小车起升机构c8,具体包括下小车起升机构Ac25、下小车起升机构Bc26和浮动联轴节c27,其中浮动联轴节c27的设置可以保证下小车起升机构Ac25、下小车起升机构Bc26运行同步,防止两个机构运行不同步导致带动的下小车3的吊具4发生倾转问题,这是下小车起升机构c8的一大创新;另外,由于机房16的空间有限,为了安置新增的下小车起升机构Ac25、下小车起升机构Bc26,还不需要新建机房、降低改造成本,浮动联轴节c27起到很好地连贯作用,将浮动联轴节c27小尺寸设置,左右分别连接下小车起升机构Ac25与下小车起升机构Bc26,充分利用原有机房16的剩余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还能保证新增下小车稳定运行。具体的,所述下小车行走机构Ac28包括行走卷筒A、电机、减速器,其中减速器的一侧轴连接有电机,减速器的另一侧轴连接有行走卷筒A。所述下小车行走机构Bc29包括行走卷筒B、电机、减速器,其中减速器的一侧轴连接有电机,减速器的另一侧轴连接有行走卷筒B。

进一步的,所述下小车起升机构Ac25包括起升卷筒Af23、电机f28、减速器f29,其中电机f28的一侧同轴连接有减速器f29,电机f28的另一侧轴连接有起升卷筒Af23;所述下小车起升机构Bc26包括起升卷筒Bf18、电机f28、减速器f29,其中电机f28的一侧同轴连接有减速器f29,电机f28的另一侧轴连接有起升卷筒Bf18。

进一步的,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f6包括下小车起升缠绕组Af26和下小车起升缠绕组Bf27,下小车起升机构Ac25通过下小车起升缠绕组Af26带动下小车3的吊具4起降,同时下小车起升机构Bc26通过下小车起升缠绕组Bf27带动下小车3的吊具4起降。

进一步的,所述凹形车架d5包括横向车架d4、第一竖向车架组d8、第二竖向车架组d9,其中横向车架d4的一端与第一竖向车架组d8的端部连接,横向车架d4的另一端与第二竖向车架组d9的端部连接,第一竖向车架组d8、第二竖向车架组d9的结构以横向车架d4中部为轴呈对称布置;其中所述第一竖向车架组d8的顶部还连接有第一水平支架A34,所述第二竖向车架组d9的顶部还连接有第一水平支架B35。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组Af26包括安装在岸桥上的第一岸桥改向滑轮f30和第二岸桥改向滑轮f31,还包括安装在第一水平支架Af34上的第十三滑轮113、第十四滑轮114、第十五滑轮115、第二十二滑轮122、第二十三滑轮123、第二十四滑轮124,还包括安装在第一竖向车架组d8上的第十六滑轮116、第二十一滑轮121,还包括安装在横向车架d4上的第十七滑轮117、第十八滑轮118、第十九滑轮119、第二十滑轮120,还包括安装在下小车3的吊具4上的吊具滑轮Af19,还包括安装在岸桥的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上的岸桥滑轮Af21。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组Bf27包括起升钢丝绳Af17,还包括安装在岸桥上的第三岸桥改向滑轮f32和第四岸桥改向滑轮f33,还包括安装在第一水平支架Bf35上的第一滑轮101、第二滑轮102、第三滑轮103、第十滑轮110、第十一滑轮111、第十二滑轮112,还包括安装在第二竖向车架组d9上的第四滑轮104、第九滑轮109,还包括安装在横向车架d4上的第五滑轮105、第六滑轮106、第七滑轮107、第八滑轮108,还包括安装在下小车3的吊具4上的吊具滑轮Bf20,还包括安装在岸桥的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上的岸桥滑轮Bf22。具体的,起升钢丝绳Af17的一端缠绕在起升卷筒Bf18上,起升钢丝绳Af17的另一端先从上方绕过第三岸桥改向滑轮f32,再从下方绕过第四岸桥改向滑轮f33,然后从下方绕过第一滑轮101后改向180°绕过第二滑轮102,然后改向180°后绕过第三滑轮103,然后向下绕过第四滑轮104,继续向下绕过第五滑轮105,然后水平改向后绕过第六滑轮106,竖直改向后绕过吊具滑轮Bf20,然后竖直向上改向180°绕过第七滑轮107,然后向下绕过第八滑轮108,然后竖直向上绕过第九滑轮109,然后向上绕过第十滑轮110,然后绕过第十一滑轮111后水平改向180°,继续绕过第十二滑轮112,水平改向180°后绕过岸桥滑轮Bf22,然后绕过岸桥滑轮Af21,然后绕过第十三滑轮113,改向180°后绕过第十四滑轮114,改向180°后绕过第十五滑轮115,再向下绕过第十六滑轮116,继续向下绕过第十七滑轮117,水平改向后绕过第十八滑轮118,竖直改向后绕过吊具滑轮Af19,然后改向180°后绕过第十九滑轮119,然后绕过第二十滑轮120,然后绕过第二十一滑轮121,然后绕过第二十二滑轮122,然后绕过第二十三滑轮123,改向180°后绕过第二十四滑轮124,改向180°后绕过第二岸桥改向滑轮f31,然后绕过第一岸桥改向滑轮f30,最后缠绕在起升卷筒Af23上。

进一步的,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的外侧面沿着大梁长度方向还设有两个拖绳架f24,所述起升钢丝绳Af17设于拖绳架f24上。

实施例3:如图1-图12所示,一种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改造传统岸桥大梁为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内侧的上小车运行轨道a16上行走有上小车2,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外侧的下小车运行轨道a8上倒挂有下小车3,且上小车2经吊具4起吊集装箱5能够通过下小车3。其中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包括原有箱型梁a4、板Aa5、板Ba6、承轨梁a7,两根原有箱型梁a4的顶部通过岸桥的连接架a11连接,且两根原有箱型梁a4的结构以连接架a11中心为轴呈对称布置,两根原有箱型梁a4底部的截面呈直角梯形,直角梯形包括直角腰a12、斜腰a13、上底a14和下底a15,两根原有箱型梁a4底部的斜腰a13均位于岸桥内侧,直角腰a12均位于岸桥外侧,两个斜腰a13上安装有对称布置的上小车运行轨道a16;所述板Ba6沿着原有箱型梁a4的长度方向铺设,板Ba6位于下底a15的外侧,板Ba6的一侧与下底a15的一侧相连,且板Ba6与下底a15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板Aa5沿着原有箱型梁a4的长度方向铺设,板Aa5的一侧与板Ba6远离下底a15的一侧相连,板Aa5的另一侧与原有箱型梁a4的外侧相连;所述板Ba6远离下底a15的端部安装有承轨梁a7,所述承轨梁a7上敷设有下小车运行轨道a8。本发明将传统岸桥大梁进行改造,在两个原有箱型梁a4外侧各增加两块板,形成双梯形截面梁,在双梯形截面梁外侧增加承轨梁a7,并铺设下小车运行轨道a8,用于承载新增倒挂的下小车3。原有箱型梁a4原有的上小车运行轨道a16轨距不变,上小车行走在两个对称布置的上小车运行轨道a16上。在原有箱型梁a4外侧轨道上增加一部下小车3。两部小车上下布置,巧妙设置下小车空间结构,改造后的岸桥上小车2可与下小车3在空间上交叉穿越,互不干扰,岸桥由一部小车作业变为两部小车作业,极大提高岸桥的作业效率。本发明无需新建更换岸桥,以较小的升级改造投资,就可大幅提升原有岸桥的装卸效率,改造后的岸桥两部小车在空间位置上交叉穿越,时间上重叠,装卸效率翻倍。

进一步的,所述下小车3包括凹形车架d5、移动小车d6、车轮d13,其中车轮d13设于凹形车架d5的顶部两侧,且车轮d13滚动设于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外侧的下小车运行轨道a8上,所述凹形车架d5的底部设有移动小车d6,所述移动小车d6的下方连接有吊具4。下小车设计了凹形车架d5,凹形车架d5在空间上形成凹形的半封闭空间,该空间足以使上小车2吊集装箱5通过而不干涉;相比新型岸桥下小车的U形车架,本结构无需改变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位置即可实现上小车2在凹形下小车3空间中的穿越,节省投资。其中的移动小车d6用于承载吊具4,移动小车d6可以在凹形车架d5上移动。

进一步的,凹形车架d5底部铺设有移动小车轨道,移动小车d6包括车本体d10和行走轮d17,行走轮d17安装于车本体d10的底部两侧,行走轮d17滚动设于移动小车轨道上。

进一步的,所述凹形车架d5包括横向车架d4、第一竖向车架组d8、第二竖向车架组d9,其中横向车架d4的一端与第一竖向车架组d8的端部连接,横向车架d4的另一端与第二竖向车架组d9的端部连接,第一竖向车架组d8、第二竖向车架组d9的结构以横向车架d4中部为轴呈对称布置。第一竖向车架组d8包括第一竖向杆d19和第二竖向杆d20;第二竖向车架组d9也包括第一竖向杆d19和第二竖向杆d20;车轮d13设于第一竖向杆d19的顶端,第一竖向杆d19的另一端与第二竖向杆d20的端部连接,第二竖向杆d20远离第一竖向杆d19的一端与横向车架d4连接。该种布置方式不必对传统岸桥的大梁间距进行改动,在升级改造成本较低的前提下便能实现上小车2与下小车3之间的交叉穿越运行,还能避免干涉状况的发生。

进一步的,所述凹形车架d5的顶部还安装有水平导向轮组d7,所述水平导向轮组d7设于车轮d13的外侧;所述水平导向轮组d7包括水平轮d18和转动轴d21,水平轮d18同轴套设于转动轴d21上,且能够绕转动轴d7转动;所述水平轮d18呈倒喇叭型。其中水平导向轮组d7能够防止下小车3的车轮d13跑偏,还能降低下小车运行轨道a8的磨损。具体的,水平导向轮组d7会在下小车3发生侧偏时,抵触在车轮d13的外侧,利用反向力来纠正车轮d13的侧偏。另外,当下小车3偏离下小车运行轨道a8时,水平轮d18绕着转动轴d21在下小车运行轨道a8的侧面转动,能够减小摩擦,降低下小车运行轨道a8的磨损。

进一步的,移动小车d6的两侧还安装有小车移动装置e7,所述小车移动装置e7包括电机e18、减速器e21、电动推杆e22、支座e23,其中电机e18与减速器e21轴连接,减速器e21与电动推杆e22轴连接,电动推杆e22远离减速器e21的一端与移动小车d6的车本体d10相连,所述电动推杆e22的底部经支座e23固定于横向车架d4上。小车移动装置e7具有多重功能,功能一为能够控制移动小车d6的准确移动;功能二为能够固定移动小车d6。具体的,电机e18提供动力实现电动推杆e22的伸缩,电动推杆e22与车本体d10连接进而控制移动小车d6的移动位置,另外减速器e21还可对速度进行调整。通过小车移动装置e7控制移动小车d6实现吊具4的移位,进而完成对箱作业,微调过程快捷简便,提高了装卸效率。通过小车移动装置e7对移动小车d6在移动小车轨道上的位移进行了限制,并在电动推杆e22锁定时固定移动小车d6,避免移动小车d6因横风等外力作用发生晃动,产生安全隐患。

进一步的,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f6包括下小车起升缠绕组Af26和下小车起升缠绕组Bf27,下小车起升机构Ac25通过下小车起升缠绕组Af26带动下小车3的吊具4起降,同时下小车起升机构Bc26通过下小车起升缠绕组Bf27带动下小车3的吊具4起降。

进一步的,所述凹形车架d5包括横向车架d4、第一竖向车架组d8、第二竖向车架组d9,其中横向车架d4的一端与第一竖向车架组d8的端部连接,横向车架d4的另一端与第二竖向车架组d9的端部连接,第一竖向车架组d8、第二竖向车架组d9的结构以横向车架d4中部为轴呈对称布置;其中所述第一竖向车架组d8的顶部还连接有第一水平支架A34,所述第二竖向车架组d9的顶部还连接有第一水平支架B35。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组Af26包括安装在岸桥上的第一岸桥改向滑轮f30和第二岸桥改向滑轮f31,还包括安装在第一水平支架Af34上的第十三滑轮113、第十四滑轮114、第十五滑轮115、第二十二滑轮122、第二十三滑轮123、第二十四滑轮124,还包括安装在第一竖向车架组d8上的第十六滑轮116、第二十一滑轮121,还包括安装在横向车架d4上的第十七滑轮117、第十八滑轮118、第十九滑轮119、第二十滑轮120,还包括安装在下小车3的吊具4上的吊具滑轮Af19,还包括安装在岸桥的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上的岸桥滑轮Af21。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组Bf27包括起升钢丝绳Af17,还包括安装在岸桥上的第三岸桥改向滑轮f32和第四岸桥改向滑轮f33,还包括安装在第一水平支架Bf35上的第一滑轮101、第二滑轮102、第三滑轮103、第十滑轮110、第十一滑轮111、第十二滑轮112,还包括安装在第二竖向车架组d9上的第四滑轮104、第九滑轮109,还包括安装在横向车架d4上的第五滑轮105、第六滑轮106、第七滑轮107、第八滑轮108,还包括安装在下小车3的吊具4上的吊具滑轮Bf20,还包括安装在岸桥的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上的岸桥滑轮Bf22。具体的,起升钢丝绳Af17的一端缠绕在起升卷筒Bf18上,起升钢丝绳Af17的另一端先从上方绕过第三岸桥改向滑轮f32,再从下方绕过第四岸桥改向滑轮f33,然后从下方绕过第一滑轮101后改向180°绕过第二滑轮102,然后改向180°后绕过第三滑轮103,然后向下绕过第四滑轮104,继续向下绕过第五滑轮105,然后水平改向后绕过第六滑轮106,竖直改向后绕过吊具滑轮Bf20,然后竖直向上改向180°绕过第七滑轮107,然后向下绕过第八滑轮108,然后竖直向上绕过第九滑轮109,然后向上绕过第十滑轮110,然后绕过第十一滑轮111后水平改向180°,继续绕过第十二滑轮112,水平改向180°后绕过岸桥滑轮Bf22,然后绕过岸桥滑轮Af21,然后绕过第十三滑轮113,改向180°后绕过第十四滑轮114,改向180°后绕过第十五滑轮115,再向下绕过第十六滑轮116,继续向下绕过第十七滑轮117,水平改向后绕过第十八滑轮118,竖直改向后绕过吊具滑轮Af19,然后改向180°后绕过第十九滑轮119,然后绕过第二十滑轮120,然后绕过第二十一滑轮121,然后绕过第二十二滑轮122,然后绕过第二十三滑轮123,改向180°后绕过第二十四滑轮124,改向180°后绕过第二岸桥改向滑轮f31,然后绕过第一岸桥改向滑轮f30,最后缠绕在起升卷筒Af23上。

进一步的,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的外侧面沿着大梁长度方向还设有四个拖绳架f24,所述起升钢丝绳Af17设于拖绳架f24上。

实施例4:如图1-图12所示,一种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的运行过程,采用前述的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包括以下过程:改造传统岸桥大梁为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内侧的上小车运行轨道a16上行走有上小车2,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外侧的下小车运行轨道a8上倒挂有下小车3,且上小车2经吊具4起吊集装箱5能够通过下小车3。其中上小车行走机构c9通过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带动上小车2沿着上小车运行轨道a16行走,上小车起升机构c10通过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带动上小车2起降;下小车行走机构c7通过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带动下小车3沿着下小车运行轨道a8行走;下小车起升机构c8通过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f6带动下小车3的吊具4起降;其中下小车行走机构c7、下小车起升机构c8、上小车行走机构c9、上小车起升机构c10均置于岸桥的同一机房16内,且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f6、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在岸桥上有效错开、互不干扰。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本发明提供了传统单小车岸桥升级改造方案,可用于传统单小车的升级改造,以提高现有岸桥的装卸效率。具体为:改造常规岸桥大梁为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在大梁外侧下小车运行轨道a8上外挂一个凹形的下小车3,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的钢丝绳缠绕到下小车3上,牵引下小车3沿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外侧下小车运行轨道a8运动,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的钢丝绳缠绕到下小车3及吊具4上,负责下小车3的吊具4起降。大梁内侧上小车运行轨道a16上是原有的上小车2,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的钢丝绳缠绕到上小车2上,牵引上小车2沿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的上小车运行轨道a16运动,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的钢丝绳缠绕到上小车2及吊具4上,负责上小车吊具4起降。岸桥机房16位置不变,在岸桥门腿中间增加电气房。机房16内上小车行走缠绕系统的钢丝绳缠绕到上小车行走机构c9上,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的钢丝绳缠绕到上小车起升机构c10上,下小车行走缠绕系统的钢丝绳缠绕到下小车行走机构c7上,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f6的钢丝绳缠绕到下小车起升机构c8上。下小车行走机构c7、下小车起升机构c8布置在上小车行走机构c9、上小车起升机构c10两侧。下小车3为凹形空间结构,上小车2吊具4吊集装箱5可以从下小车3的凹形空间穿过而不干涉。改造后的岸桥两部小车在空间位置上交叉穿越,时间上重叠,装卸效率翻倍。

2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的湿地生态修复用运输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