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模八件式浇灌铸件模具

文档序号:994655 发布日期:2020-10-23 浏览:1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一模八件式浇灌铸件模具 (Eight formula watering foundry goods moulds in a mould ) 是由 王光艳 王传雄 于 2020-07-2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一模八件式浇灌铸件模具,包括上腔模、下腔模,上腔模包括落料上模压板及其顶部并列设置且结构一致的四组模具上型腔组,二号模具上型腔组与三号模具上型腔组之间设置有与浇注口相通的缓冲腔,每组模具上型腔组中的两个模具上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缓冲腔,两侧相邻的缓冲腔之间通过导流通道连通,上腔模包括落料下模压板及其底部并列设置且结构一致的四组模具下型腔组,二号模具下型腔组与三号模具下型腔组之间、每组模具下型腔的两个模具下型腔之间均设置有缓冲腔,中部相邻的缓冲腔之间通过导流通道连通,且缓冲腔和导流通道均与浇注主通道相通。本设计保证了产品的生产质量、提升了生产效率。(A one-die eight-piece pouring casting die comprises an upper cavity die and a lower cavity die, wherein the upper cavity die comprises a blanking upper pressing plate and four groups of upper die cavity groups which are arranged in parallel at the top and have the same structure, a buffer cavity communicated with a pouring gat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second group of upper die cavity groups and the third group of upper die cavity groups, a buffer cavity communicated with the two upper die cavities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two upper die cavities in each group of upper die cavity groups, the adjacent buffer cavities at the two sides are communicated through a flow guide channel, the upper cavity die comprises a blanking lower pressing plate and four groups of lower die cavity groups which are arranged in parallel at the bottom and have the same structure, and a gap is formed between the second group of lower die cavity and the third group of lower die cavity, and a buffer cavity is arranged between two lower die cavities of each lower die cavity, the adjacent buffer cavities in the middle are communicated through a flow guide channel, and the buffer cavities and the flow guide channels are communicated with a main pouring channel. The design ensures the production quality of products and improves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一种一模八件式浇灌铸件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零部件加工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模八件式浇灌铸件模具。

背景技术

浇铸是将熔炼成液态的金属浇注进铸型中,完全冷却后得到的具有特定形状结构以及性能的铸件的过程。汽车中很多零部件在进行结构优化时都需要特殊设计部分铸件,当铸件零件确定后,如何量化的生产这样的专用铸件,就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4934510U、授权公告日2016年1月6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环形铸件用模具组件,包括设有浇注口的沙箱,浇注口通过浇道与双层模具的冒口连接,浇道上设置有缓冲片和缓冲腔,缓冲腔与冒口连接,双层模具包括结构相通的上环形模具和下环形模具,上环形模具和下环形模具之间设有砂芯。该结构虽然通过在浇道上靠近冒口的位置处设置缓冲腔能够减轻浇注金属液的冲击力,进而可对砂型进行有效的保护,但该结构对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对于一模多件式浇灌铸件模具,在进行大批量生产浇铸过程中,砂型因浇铸铁水较大的冲击力,即使采用这种缓冲腔设计还是无法避免因流量增加导致的沙型受力变形损害,废品率较大,因此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以及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保证产品的质量、提升生产效率的一模八件式浇灌铸件模具。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一模八件式浇灌铸件模具,包括上腔模、下腔模;

所述上腔模包括落料上模压板及其顶部并列设置的一号模具上型腔组、二号模具上型腔组、三号模具上型腔组、四号模具上型腔组,所述一号模具上型腔组、二号模具上型腔组、三号模具上型腔组、四号模具上型腔组结构一致且均由左右对称布置的两个模具上型腔组成,所述二号模具上型腔组与三号模具上型腔组之间设置有与浇注口相通的第一缓冲腔,所述一号模具上型腔组中的两个模具上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第二缓冲腔,二号模具上型腔组的两个模具上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第三缓冲腔,三号模具上型腔组的两个模具上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第四缓冲腔,四号模具上型腔组的两个模具上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第五缓冲腔,所述第二缓冲腔、第三缓冲腔、第四缓冲腔、第五缓冲腔结构一致,第二缓冲腔与第三缓冲腔通过一号导流通道连通,所述第四缓冲腔与第五缓冲腔通过二号导流通道连通;

所述下腔模包括落料下模压板及其底部并列设置的一号模具下型腔组、二号模具下型腔组、三号模具下型腔组、四号模具下型腔组,所述落料下模压板与落料上模压板围合形成浇注主通道,所述一号模具下型腔组、二号模具下型腔组、三号模具下型腔组、四号模具下型腔组结构一致且均由左右对称布置的两个模具下型腔组成,所述一号模具下型腔组与一号模具上型腔组、二号模具下型腔组与二号模具上型腔组、三号模具下型腔组与三号模具上型腔组、四号模具下型腔组与四号模具上型腔组对应配合形成完整的模具型腔,所述二号模具下型腔组与三号模具下型腔组之间设置有第六缓冲腔,所述一号模具下型腔组的两个模具下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第七缓冲腔,二号模具下型腔组的两个模具下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第八缓冲腔,三号模具下型腔组的两个模具下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第九缓冲腔,四号模具下型腔组的两个模具下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第十缓冲腔,所述第六缓冲腔、第七缓冲腔、第八缓冲腔、第九缓冲腔、第十缓冲腔分别位于第一缓冲腔、第二缓冲腔、第三缓冲腔、第四缓冲腔、第五缓冲腔的正下方,第七缓冲腔、第八缓冲腔、第九缓冲腔、第十缓冲腔的结构一致,第六缓冲腔与第八缓冲腔之间通过三号导流通道相通,第六缓冲腔与第九缓冲腔之间通过四号导流通道相通,且第一缓冲腔、第二缓冲腔、第三缓冲腔、第四缓冲腔、第五缓冲腔、一号导流通道、二号导流通道的底部均与浇注主通道相通,第六缓冲腔、第七缓冲腔、第八缓冲腔、第九缓冲腔、第十缓冲腔、三号导流通道、四号导流通道的顶部均与浇注主通道相通。

所述第一缓冲腔、第二缓冲腔、第三缓冲腔、第四缓冲腔、第五缓冲腔并列设置,所述第六缓冲腔、第七缓冲腔、第八缓冲腔、第九缓冲腔、第十缓冲腔并列设置。

所述第一缓冲腔、第二缓冲腔、第三缓冲腔、第四缓冲腔、第五缓冲腔均为内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的锥台状结构,所述第六缓冲腔为半球形结构,所述第七缓冲腔、第八缓冲腔、第九缓冲腔、第十缓冲腔均为拱形结构,其与落料下模压板的连接处外周圈为中心对称结构,均由一号几字形边、一号直边、二号几字形边、二号直边首尾依次连接而成。

所述一号导流通道、二号导流通道结构一致且均为碗状结构,一号导流通道、二号导流通道的顶面宽度、底面宽度、高度分别为19-21mm、43-44mm、31-32mm,一号导流通道、二号导流通道的侧壁圆弧所在的圆的直径为10-11mm,所述三号导流通道、四号导流通道的顶面宽度为47-48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一种一模八件式浇灌铸件模具中上腔模包括落料上模压板及其顶部并列设置且结构一致的四组模具上型腔组,二号模具上型腔组与三号模具上型腔组之间设置有与浇注口相通的缓冲腔,每组模具上型腔组中的两个模具上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缓冲腔,两侧相邻的缓冲腔之间通过导流通道连通,上腔模包括落料下模压板及其底部并列设置且结构一致的四组模具下型腔组,二号模具下型腔组与三号模具下型腔组之间、每组模具下型腔的两个模具下型腔之间均设置有缓冲腔,中部相邻的缓冲腔之间通过导流通道连通,且缓冲腔和导流通道均与浇注主通道相通,浇铸时,铁水由浇注口进入模具后先依次经过第一缓冲腔、第六缓冲腔,然后分两路双向流动,一路通过三号导流通道流向第三缓冲腔、第八缓冲腔后进入对应的模具型腔中,接着穿过一号导流通道流向第二缓冲腔、第七缓冲腔后进入对应的模具型腔中,另一路则通过四号导流通道流向第四缓冲腔、第九缓冲腔后进入对应的模具型腔中,随后穿过二号导流通道流向第五缓冲腔、第十缓冲腔后进入对应的模具型腔中,本设计采用特定的双向双面导流槽和缓冲腔结构,能够有效缓解铁水由浇注口进入时产生的正向冲击,并在铁水双向流动过程中进一步削弱其冲击力,使其缓慢汇集,从而避免沙型的受力变形损害,大幅提升产品的浇铸精度以及生产效率,保证产品的质量。因此,本发明保证了产品的生产质量、提升了生产效率。

2、本发明一种一模八件式浇灌铸件模具中一号导流通道、二号导流通道结构一致且均为碗状结构,一号导流通道、二号导流通道的顶面宽度、底面宽度、高度分别为19-21mm、43-44mm、31-32mm,一号导流通道、二号导流通道的侧壁圆弧所在的圆的直径为10-11mm,三号导流通道、四号导流通道的顶面宽度为47-48mm,本设计通过严格控制导流通道的尺寸可有效避免高温铁水的凝固以及导流通道端口的堵塞。因此,本发明避免了高温铁水的凝固以及导流通道端口的堵塞。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上腔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下腔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第七缓冲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上腔模1、落料上模压板11、一号模具上型腔组12、二号模具上型腔组13、三号模具上型腔组14、四号模具上型腔组15、一号导流通道16、二号导流通道17、下腔模2、落料下模压板21、一号模具下型腔组22、二号模具下型腔组23、三号模具下型腔组24、四号模具下型腔组25、浇注主通道26、三号导流通道27、四号导流通道28、第一缓冲腔3、第二缓冲腔4、第三缓冲腔5、第四缓冲腔6、第五缓冲腔7、第六缓冲腔8、第七缓冲腔9、第八缓冲腔10、第九缓冲腔20、第十缓冲腔30、一号几字形边31、一号直边32、二号几字形边33、二号直边3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1-图4,一种一模八件式浇灌铸件模具,包括上腔模1、下腔模2;

所述上腔模1包括落料上模压板11及其顶部并列设置的一号模具上型腔组12、二号模具上型腔组13、三号模具上型腔组14、四号模具上型腔组15,所述一号模具上型腔组12、二号模具上型腔组13、三号模具上型腔组14、四号模具上型腔组15结构一致且均由左右对称布置的两个模具上型腔组成,所述二号模具上型腔组13与三号模具上型腔组14之间设置有与浇注口相通的第一缓冲腔3,所述一号模具上型腔组12中的两个模具上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第二缓冲腔4,二号模具上型腔组13的两个模具上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第三缓冲腔5,三号模具上型腔组14的两个模具上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第四缓冲腔6,四号模具上型腔组15的两个模具上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第五缓冲腔7,所述第二缓冲腔4、第三缓冲腔5、第四缓冲腔6、第五缓冲腔7结构一致,第二缓冲腔4与第三缓冲腔5通过一号导流通道16连通,所述第四缓冲腔6与第五缓冲腔7通过二号导流通道17连通;

所述下腔模2包括落料下模压板21及其底部并列设置的一号模具下型腔组22、二号模具下型腔组23、三号模具下型腔组24、四号模具下型腔组25,所述落料下模压板21与落料上模压板11围合形成浇注主通道26,所述一号模具下型腔组22、二号模具下型腔组23、三号模具下型腔组24、四号模具下型腔组25结构一致且均由左右对称布置的两个模具下型腔组成,所述一号模具下型腔组22与一号模具上型腔组12、二号模具下型腔组23与二号模具上型腔组13、三号模具下型腔组24与三号模具上型腔组14、四号模具下型腔组25与四号模具上型腔组15对应配合形成完整的模具型腔,所述二号模具下型腔组23与三号模具下型腔组24之间设置有第六缓冲腔8,所述一号模具下型腔组22的两个模具下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第七缓冲腔9,二号模具下型腔组23的两个模具下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第八缓冲腔10,三号模具下型腔组24的两个模具下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第九缓冲腔20,四号模具下型腔组25的两个模具下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第十缓冲腔30,所述第六缓冲腔8、第七缓冲腔9、第八缓冲腔10、第九缓冲腔20、第十缓冲腔30分别位于第一缓冲腔3、第二缓冲腔4、第三缓冲腔5、第四缓冲腔6、第五缓冲腔7的正下方,第七缓冲腔9、第八缓冲腔10、第九缓冲腔20、第十缓冲腔30的结构一致,第六缓冲腔8与第八缓冲腔10之间通过三号导流通道27相通,第六缓冲腔8与第九缓冲腔20之间通过四号导流通道28相通,且第一缓冲腔3、第二缓冲腔4、第三缓冲腔5、第四缓冲腔6、第五缓冲腔7、一号导流通道16、二号导流通道17的底部均与浇注主通道26相通,第六缓冲腔8、第七缓冲腔9、第八缓冲腔10、第九缓冲腔20、第十缓冲腔30、三号导流通道27、四号导流通道28的顶部均与浇注主通道26相通。

所述第一缓冲腔3、第二缓冲腔4、第三缓冲腔5、第四缓冲腔6、第五缓冲腔7并列设置,所述第六缓冲腔8、第七缓冲腔9、第八缓冲腔10、第九缓冲腔20、第十缓冲腔30并列设置。

所述第一缓冲腔3、第二缓冲腔4、第三缓冲腔5、第四缓冲腔6、第五缓冲腔7均为内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的锥台状结构,所述第六缓冲腔8为半球形结构,所述第七缓冲腔9、第八缓冲腔10、第九缓冲腔20、第十缓冲腔30均为拱形结构,其与落料下模压板21的连接处外周圈为中心对称结构,均由一号几字形边31、一号直边32、二号几字形边33、二号直边34首尾依次连接而成。

所述一号导流通道16、二号导流通道17结构一致且均为碗状结构,一号导流通道16、二号导流通道17的顶面宽度、底面宽度、高度分别为19-21mm、43-44mm、31-32mm,一号导流通道16、二号导流通道17的侧壁圆弧所在的圆的直径为10-11mm,所述三号导流通道27、四号导流通道28的顶面宽度为47-48mm。

本发明对于体积为0.25-0.3立方米的铸件,当铁水温度1600°-1630°、铁水流量0.12-0.18立方米/秒时,其对铁水冲击力的削弱作用最强。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4,一种一模八件式浇灌铸件模具,包括上腔模1、下腔模2,所述上腔模1包括落料上模压板11及其顶部并列设置的一号模具上型腔组12、二号模具上型腔组13、三号模具上型腔组14、四号模具上型腔组15,所述一号模具上型腔组12、二号模具上型腔组13、三号模具上型腔组14、四号模具上型腔组15结构一致且均由左右对称布置的两个模具上型腔组成,所述二号模具上型腔组13与三号模具上型腔组14之间设置有与浇注口相通的第一缓冲腔3,所述一号模具上型腔组12中的两个模具上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第二缓冲腔4,二号模具上型腔组13的两个模具上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第三缓冲腔5,三号模具上型腔组14的两个模具上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第四缓冲腔6,四号模具上型腔组15的两个模具上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第五缓冲腔7,所述第二缓冲腔4、第三缓冲腔5、第四缓冲腔6、第五缓冲腔7结构一致且并列设置,第一缓冲腔3、第二缓冲腔4、第三缓冲腔5、第四缓冲腔6、第五缓冲腔7均为内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的锥台状结构,第一缓冲腔3的顶面内径、底面内径分别为78.3mm、97.1mm,第二缓冲腔4、第三缓冲腔5、第四缓冲腔6、第五缓冲腔7的顶面内径、底面内径分别为60mm、107.3mm,所述第二缓冲腔4与第三缓冲腔5通过一号导流通道16连通,所述第四缓冲腔6与第五缓冲腔7通过二号导流通道17连通,所述一号导流通道16、二号导流通道17结构一致且均为碗状结构,一号导流通道16、二号导流通道17的长度、顶面宽度、底面宽度、高度分别为166.7mm、20mm、43.6mm、31.5mm,一号导流通道16、二号导流通道17的侧壁圆弧所在的圆的直径为10.6mm,所述下腔模2包括落料下模压板21及其底部并列设置的一号模具下型腔组22、二号模具下型腔组23、三号模具下型腔组24、四号模具下型腔组25,所述落料下模压板21与落料上模压板11围合形成浇注主通道26,所述一号模具下型腔组22、二号模具下型腔组23、三号模具下型腔组24、四号模具下型腔组25结构一致且均由左右对称布置的两个模具下型腔组成,所述一号模具下型腔组22与一号模具上型腔组12、二号模具下型腔组23与二号模具上型腔组13、三号模具下型腔组24与三号模具上型腔组14、四号模具下型腔组25与四号模具上型腔组15对应配合形成完整的模具型腔,所述二号模具下型腔组23与三号模具下型腔组24之间设置有第六缓冲腔8,所述一号模具下型腔组22的两个模具下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第七缓冲腔9,二号模具下型腔组23的两个模具下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第八缓冲腔10,三号模具下型腔组24的两个模具下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第九缓冲腔20,四号模具下型腔组25的两个模具下型腔之间设置有与这两个模具上型腔相通的第十缓冲腔30,所述第六缓冲腔8、第七缓冲腔9、第八缓冲腔10、第九缓冲腔20、第十缓冲腔30分别位于第一缓冲腔3、第二缓冲腔4、第三缓冲腔5、第四缓冲腔6、第五缓冲腔7的正下方,第六缓冲腔8、第七缓冲腔9、第八缓冲腔10、第九缓冲腔20、第十缓冲腔30并列设置,第六缓冲腔8为半球形结构,其顶面内径为43.8mm,第七缓冲腔9、第八缓冲腔10、第九缓冲腔20、第十缓冲腔30为结构一致的拱形结构,其与落料下模压板21的连接处外周圈为中心对称结构,均由一号几字形边31、一号直边32、二号几字形边33、二号直边34首尾依次连接而成,一号直边32与二号直边34之间的距离为133.5mm,第六缓冲腔8与第八缓冲腔10之间通过三号导流通道27相通,第六缓冲腔8与第九缓冲腔20之间通过四号导流通道28相通,且第一缓冲腔3、第二缓冲腔4、第三缓冲腔5、第四缓冲腔6、第五缓冲腔7、一号导流通道16、二号导流通道17的底部均与浇注主通道26相通,第六缓冲腔8、第七缓冲腔9、第八缓冲腔10、第九缓冲腔20、第十缓冲腔30、三号导流通道27、四号导流通道28的顶部均与浇注主通道26相通,所述三号导流通道27、四号导流通道28的顶面宽度为47.6mm。

1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大型环件局部连接加工成型工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