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外门把手

文档序号:12360 发布日期:2021-09-17 浏览:3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车辆的外门把手 (Outer door handle of vehicle ) 是由 斋藤卓弥 于 2020-02-0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外门把手(10)形成为大致U字状,在操作部(12)的上方的前后的臂部(11)间界定出把手内开口(19)。前后的臂部(11)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上端(15)侧被能够以轴杆(35)的轴心为中心进行倾斜地支承在侧门侧。操作部(12)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将前后的臂部(11)的下端部彼此连结。操作部(12)在与边框(30)的车宽方向外侧面(32a)之间界定出手指插入空间(20)。前后的臂部(11)在初始位置处沿上下方向延伸,在操作位置处与位于初始位置时相比,从边框(30)的车宽方向外侧面(32a)向车宽方向外侧离开。将手指插入把手内开口(19)而把持操作位置的外门把手(10)的操作部(12)能够。(The outer door handle (10) is formed in a substantially U-shape, and an inner handle opening (19) is defined between front and rear arm sections (11) above the operating section (12). The front and rear arm sections (11) extend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nd the upper end (15) side is supported on the side door side so as to be able to tilt about the axis of the shaft (35). The operation section (12) extends in the front-rear direction and connects the lower ends of the front and rear arm sections (11) to each other. The operation section (12) defines a finger insertion space (20) between the operation section and a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outer side surface (32a) of the bezel (30). The front and rear arm sections (11) extend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t the initial position, and are spaced apart from the vehicle-width-direction outer side surfaces (32a) of the frames (30) in the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at the operating position than when the arm sections are located at the initial position. The operating part (12) of the outer door handle (10) can be used for holding the operating position by inserting fingers into the handle inner opening (19).)

车辆的外门把手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的外门把手。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记载了车辆用车门把手装置。车辆用车门把手装置构成为具有外壳、车门把手、锁杆以及电缆止挡件。外壳形成为在中央位置设有凹部的コ字形状,被安装于车辆用车门的外板。车门把手经由杆状的第1轴支承部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外壳的背面侧。在该车门把手中,隔着第1轴支承部在一侧一体成形有把手部,在另一侧一体成形有把手臂部,把手部被定位于外壳的凹部。此外,在该公报中,图示了不能用手抓住进行操作的(钩挂指尖进行操作的)把手部。

专利文献2记载了一种车辆用车门的外把手装置。在车辆用车门的外板上,在该外板的外侧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操作把手以能够在车辆用车门的外侧进行开门操作且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外板上,以向车辆内侧膨胀的方式设有弯曲部,该弯曲部形成用于使把持操作把手的车辆用户的手能够插入的凹陷。在操作把手的一端部设有一部分突入到外板内的支承臂部,该支承臂部的前端部由被固定于外板的轴部能够转动地支承。另外,在操作把手的另一端部连接设置有突入到外板内的连结臂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7-15551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18-712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车辆用车门把手装置的车门把手(外门把手)那样,在通常时将指尖钩挂在把手部进行操作的翼型的外门把手中,例如,在车辆的碰撞时车门变形等而车门难以打开的紧急时等(以下,简称为“紧急时等”。),即使为了帮助被封闭在车厢内的乘客而要从车辆的外部打开车门,也不能用手抓住外门把手而强力地拉动车门。

另一方面,在如专利文献2所述的外把手装置的操作把手(外门把手)那样,在通常时用手抓住进行操作的手握型的外门把手中,由于能够用手抓住操作把手,因此能够在紧急时等强力地拉动车门。但是,为了使操作把手能够把持,以向车辆内侧膨胀的方式设置形成用于插入车辆用户的手的凹陷的弯曲部,或者使操作把手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等,需要较宽地确保操作把手与车门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因此为了设置外门把手而需要的设置空间的宽度(从车门的外表面到外门把手的外表面的距离)与翼型相比有可能大幅增大。

在此,本公开以提供一种车辆的外门把手为目的,该车辆的外门把手能够用力而强力地拉动车门,并且能够抑制设置空间的宽度。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的第1方案是车辆的外门把手,能够以沿与车辆的车门的厚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轴为中心而进行倾斜地设于车门的外表面侧,为了从外侧使车门成为打开状态而被操作,包括一对臂部和操作部。一对臂部配置于在轴的轴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沿与轴向交叉的延伸设置方向彼此大致平行地延伸,延伸设置方向的一侧被能够以轴为中心进行倾斜地支承于车门侧。操作部在一对臂部的延伸设置方向的另一侧的另一端部间沿着轴向延伸,并将另一端部彼此连结,能够与一对臂部一起进行倾斜。一对臂部和操作部在比操作部靠上述一侧的一对臂部间界定出开口,并能够在所述一对臂部在沿着所述车门的所述外表面的方向上延伸的初始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进行倾斜,该操作位置是所述一对臂部比所述初始位置更远离所述车门的所述外表面的位置。初始位置的操作部在与车门的外表面之间界定出能够从开口侧或与比操作部更靠上述另一侧的至少一方插入手指的手指插入空间,通过插入到手指插入空间的手指能够向车门的外侧对初始位置的操作部进行进行倾斜操作。能够将手指插入开口而把持操作位置的操作部。

在上述构成中,一对臂部的延伸设置方向的一侧被能够以轴为中心进行倾斜地支承于车门侧,一对臂部的延伸设置方向的另一侧的另一端部与沿着轴向延伸的操作部连结。并且,初始位置的一对臂部在沿着车门的外表面的方向上延伸,能够通过插入到初始位置的操作部与车门的外表面之间的手指插入空间的手指对初始位置的操作部向车门的外侧进行进行倾斜操作。即,外门把手是一侧能够进行倾斜地支承于轴,另一侧被进行倾斜操作的翼型的外门把手。因此,与手握型的外门把手(棒状的把手的一端侧能够进行倾斜地支承于车门侧,抓住把手的中央部使把手的另一端侧进行倾斜的类型的外门把手)相比,由于能够将用于插入操作者手指的手指插入空间在车门的厚度方向上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抑制用于设置外门把手的设置空间的宽度(车门的厚度方向的宽度)。

另外,由于操作位置的一对臂部比初始位置更远离车门的外表面,因此能够在操作位置的外门把手的进行倾斜方向的两侧确保较宽的空间。一对臂部和操作部在比操作部靠上述一侧的一对臂部间界定出开口,能够将手指插入开口而把持操作位置的操作部,因此在车辆的碰撞时车门变形等而车门难以打开的紧急时等(以下,简称为“紧急时等”。),能够将手指钩在初始位置的操作部而使其进行倾斜至操作位置,能够在操作位置用手握住操作部,因此能够用力而强力地拉动车门。

本公开的第2方案是上述第1方案的车辆的外门把手,操作部在初始位置具有与车门的外表面相对的相对面。操作部的相对面中的上述一侧的端缘或上述另一侧的端缘中的至少一方弯曲。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在操作部的相对面中的上述一侧的端缘或上述另一侧的端缘中的至少一方弯曲,因此与该部分为角部的情况相比,在紧急时等用手抓住操作部进行操作时,或在并非紧急时等的通常时将手指钩在操作部进行倾斜操作时,能够防止应力向与操作部的相对面的上述一侧的端缘或上述另一侧的端缘抵接的手的部分集中,能够减轻手的负担。

本公开的第3方案是上述第1方案的车辆的外门把手,操作部在初始位置具有与车门的外表面相对的相对面。在操作部的相对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以从相对面突出的状态沿着轴向延伸的凸部。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在操作部的相对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以从相对面突出的状态沿着上述轴向延伸的凸部,因此在将手指钩在操作部进行倾斜操作时,手指容易钩在凸部,外门把手的操作性提高。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用力而强力地拉动车门,并且能够抑制设置空间的宽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设有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外门把手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II的放大图。

图3是外门把手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外门把手单元的后视图。

图5是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外门把手单元的侧视图。

图6是图2的VI-VI的向视剖视图。

图7是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的外门把手的侧视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的向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附图中,FR表示车辆的前方,UP表示上方,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点划线CL表示轴杆的轴心。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前后方向是指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是指朝向车辆前方的状态下的左右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外门把手10是在使车辆1的驾驶室2的侧门(车门)3从外侧成为打开状态时钩挂指尖进行倾斜操作的翼型的外门把手10。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门把手10在与边框30一起作为外门把手单元4而单元化的状态下被安装于侧门3的外板5。此外,以下说明中的侧门3和外门把手单元4的方向表示将侧门3关闭的关闭状态下的方向。关闭状态的侧门3在与车宽方向(车门的厚度方向)交叉的状态下立起。

如图2~图6所示,边框30具有大致矩形的框部31和从框部31的内侧的框内开口36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32,在将凹部32插入到形成于侧门3的外板5上的开口部(省略图示)中的状态下被安装于外板5。框部31的车宽方向外侧面31a形成为大致平面状。凹部3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32a比外板5的车宽方向外侧面5a和框部31的车宽方向外侧面31a这双方位于更靠车宽方向内侧处。在将外门把手单元4安装于侧门3的状态下,边框30成为能够进行倾斜地支承外门把手10的侧门3侧的构件。即,边框30的车宽方向外侧面31a、32a与外板5的车宽方向外侧面5a一起构成侧门3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外表面)3a。在框部31中的边框30的上端侧的上框部37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前后一对轴支承部33。在凹部32的上端侧形成有前后一对臂插通孔34。

为了解除侧门3的锁定装置(省略图示)对于设于驾驶室2的车身侧的车门闩眼(省略图示)的锁定而使侧门3成为打开状态,对外门把手10进行操作。外门把手10一体地具有前后一对臂部11和操作部12,以沿前后方向(轴向)延伸的轴CL(后述说明的轴杆35的轴心CL)为中心自如进行倾斜地支承在侧门3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边框30)。外门把手10能够在初始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进行倾斜,该初始位置是在未进行倾斜操作的状态下所位于的位置(图2、图3以及图6的实线所示的位置),该操作位置是被进行倾斜操作而从初始位置进行倾斜的位置(图6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此外,以下说明中的外门把手10的方向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表示初始位置处的方向。

外门把手10的前后的臂部11形成为与车宽方向交叉的平板状,在边框30的框部31内以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的状态大致平行地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方向)延伸,露出到侧门3的外侧。前后的臂部11的上端15配置于边框30的上端侧的上框部37的下方附近(框内开口36的上缘36a附近)。前后的臂部11的下端部(另一端部)14配置于边框30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高度位置。在前后的臂部11中一体地设有插通部13,该插通部13从前后的臂部11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向车宽方向内侧的上方延伸并插通边框30的臂插通孔34。在插通部13中的配置于比边框30的臂插通孔34靠内侧的侧门3的内部的内部区域13a,经由在比前后的臂部11的上端15靠上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杆35而能够进行倾斜地支承于边框30的前后的轴支承部33。由此,前后的臂部11的上端15侧(一侧)经由插通部13被能够以轴杆35的轴心CL为中心进行倾斜地支承在侧门3侧。插通部13的内部区域13a与侧门3的锁定装置(省略图示)连结,并且被施力构件16向初始位置施力。即,前后的臂部11被向初始位置施力。前后的臂部11的车宽方向外侧面11a形成为大致平面状,配置于与边框30的框部31的车宽方向外侧面31a大致相同的平面上。

外门把手10的操作部12在前后的臂部11的下端部14间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棒状,并将前后的臂部11的下端部14彼此连结。即,外门把手10在从车宽方向外侧(或内侧)观察的侧视中形成为大致U字状,在操作部12的上方的前后的臂部11间界定出把手内开口(开口)19。操作部1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12a形成为大致平面状,配置于与前后的臂部11的车宽方向外侧面11a和边框30的框部31的车宽方向外侧面31a大致相同的平面上。操作部12的上表面12b以其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向上方膨出的方式平缓地弯曲。操作部12的上表面12b配置于从边框30的框内开口36的上缘36a向下方离开的位置,界定出把手内开口19的下方。操作部1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相对面)12c以其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向车宽方向内侧膨出的方式平缓地弯曲。操作部1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2c的上缘(一侧的端缘)17和下缘(另一侧的端缘)18分别在弯曲的状态下与上表面12b或后述说明的下表面12d平滑地连续。操作部1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2c配置于从边框30的凹部3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32a向车宽方向外侧离开的位置,在与凹部3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32a之间界定出能够插入操作者的手指的程度的宽度(车宽方向的宽度)的手指插入空间20。手指插入空间20的上方与把手内开口19连通。操作部12的下表面12d以其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向下方膨出的方式平缓地弯曲。操作部12的下表面12d配置于从边框30的框内开口36的下缘36b向上方离开的位置,在与框内开口36的下缘36b之间界定出把手外开口21。把手外开口21从下方与手指插入空间20连通。

外门把手10的前后的臂部11的前后方向的间隔(操作部1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能够将操作者的多个手指(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除了大拇指的4根手指)以在前后方向上对齐的状态插入把手内开口19的间隔。另外,前后的臂部1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在操作位置(图6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从上下将操作者的手指插入把手内开口19从而能够用双手把持操作部12的长度。即,外门把手10的把手内开口19被设定为能够插入手指而把持操作部12的大小,能够将手指插入把手内开口19而把持操作位置的外门把手10的操作部12。

接着,基于图6来说明初始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的外门把手10的动作。在初始位置(实线所示的位置),外门把手10的前后的臂部11在上下方向(沿着凹部3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32a(侧门3的车宽方向外侧面3a)的方向)上延伸。操作者从初始位置的外门把手10的把手内开口19或外门把手10的下方的把手外开口21将手指插入手指插入空间20并将手指钩挂在操作部12,将操作部12向车宽方向外侧拉动时,外门把手10的操作部12侧以轴杆35的轴心CL(参照图3和图5)为中心以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上方的方式进行倾斜,外门把手10到达操作位置(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在操作位置,外门把手10的前后臂部11与位于初始位置时相比,从边框30的凹部3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32a更向车宽方向外侧离开,向与侧门3的车宽方向外侧面3a交叉的方向延伸。另外,在操作位置,外门把手10的操作部12和把手内开口19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外板5的车宽方向外侧面5a靠车宽方向外侧,在操作部12和把手内开口19的上下确保车辆1的外侧的较宽的车外空间22。

在如上述这样构成的外门把手10中,前后的臂部11的上端15侧被能够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杆35的轴心CL为中心进行倾斜地支承于侧门3侧,操作部12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将前后的臂部11的下端部14彼此连结。并且,操作者将手指钩挂在初始位置的外门把手10的操作部12,将外门把手10的操作部12侧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上方拉起而进行倾斜操作。像这样,由于外门把手10是翼型的外门把手10,手指插入空间20所需的宽度(车宽方向的宽度)是能够插入操作者的手指的程度的宽度,因此不需要像手握型的外门把手(棒状的把手的一端侧能够进行倾斜地支承于车门侧,抓住把手的中央部使把手的另一端侧进行倾斜的类型的外门把手)那样在把手的车宽方向内侧确保用于抓住把手的较宽的宽度的空间。因此,能够将用于插入操作者的手指的手指插入空间20的宽度抑制得较小,由此能够抑制设置外门把手10所需的设置空间的宽度L(从车门的外表面到外门把手的外表面为止的距离L)(参照图6)。

另外,操作位置的外门把手10的前后的臂部11与位于初始位置时相比从边框30的凹部3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32a向车宽方向外侧离开,向与侧门3的车宽方向外侧面3a交叉的方向延伸。由此,在操作位置,在外门把手10的操作部12和把手内开口19的上下确保有车辆1的外侧的较宽的车外空间22。并且,外门把手10的把手内开口19被设定为能够插入手指而把持操作部12的大小,能够将手指插入把手内开口19而把持操作位置的外门把手10的操作部12,因此,在车辆1的碰撞时侧门3变形等而侧门3难以打开的紧急时等(以下,简称为“紧急时等”。),能够将手指钩在初始位置的外门把手10的操作部12而使其进行倾斜至操作位置,从而能够在操作位置用手握住操作部12,因此能够用力而强力地拉动侧门3。

另外,前后的臂部1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在操作位置上能够从上下将操作者的手指插入把手内开口19从而用双手把持操作部12的长度。因此,在紧急时等能够在操作位置用双手握住操作部12,因此能够更强地用力而强力地拉动侧门3。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用力而强力地拉动侧门3,并且能够抑制外门把手10的设置空间的宽度L。

另外,外门把手10的操作部1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2c的上缘17和下缘18分别在弯曲的状态下与上表面12b或下表面12d平滑地连续。因此,与操作部1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2c的上缘17和下缘18中的一方或双方为角部的情况相比,在紧急时等用手抓住操作部12进行操作时,或在并非紧急时等的通常时将手指钩在操作部12进行倾斜操作时,能够防止应力向与操作部1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2c的上缘17或下缘18抵接的手的部分集中,能够减轻手的负担。

另外,由于外门把手10的操作部1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2c以其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的方式平缓地弯曲,因此与操作部1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2c形成为平面状的情况不同,操作部1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2c容易与手掌接触。因此,由于容易握住操作部12,所以外门把手10的紧急时等的操作性提高。

另外,外门把手10在从车宽方向外侧(或内侧)观察的侧视中形成为大致U字状,在操作部12的上方的前后的臂部11间界定出把手内开口19,把手内开口19与手指插入空间20连通,该手指插入空间20是操作部1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2c与边框30的凹部3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32a之间的空间。因此,在将外门把手10从初始位置向操作位置进行倾斜操作时,不仅从操作部12的下方的把手外开口21,还能够从外门把手10的把手内开口19向手指插入空间20插入手指而进行倾斜操作,因此外门把手10的通常时的操作性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外门把手10的操作部1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2c的上缘17和下缘18的双方弯曲,但也可以仅使操作部1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2c的上缘17或下缘18中的任意一方弯曲。或者,也可以使操作部1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2c的上缘17和下缘18的双方不弯曲。

接着,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外门把手40的操作部41的车宽方向内侧面41c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此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7和图8所示,外门把手40是在使侧门3从外侧成为打开状态时钩挂指尖进行倾斜操作的翼型的外门把手40。外门把手40的操作部41形成为在前后的臂部11的下端部14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棒状,并将前后的臂部11的下端部14彼此连结。即,外门把手40在从车宽方向外侧(或内侧)观察的侧视中形成为大致U字状,在操作部41的上方的前后的臂部11间界定出把手内开口19。操作部41的车宽方向外侧面41a形成为大致平面状,配置于与前后的臂部11的车宽方向外侧面11a和边框30的框部31的车宽方向外侧面31a大致相同的平面上。操作部41的上表面41b以其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向上方鼓出的方式平缓地弯曲。操作部41的上表面41b配置于从边框30的框内开口36的上缘36a向下方离开的位置,界定出把手内开口19的下方。在操作部41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相对面)41c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形成有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状态下遍及操作部41的前后的大致全部区域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下的凸部42a、42b。上下的凸部42a、42b形成于相互上下分离的位置。操作部41的车宽方向内侧面41c的上下的凸部42a、42b间的区域43配置于比凸部42a、42b的顶部靠车宽方向外侧,形成为平面状。操作部41的车宽方向内侧面41c的上缘17和下缘18分别在弯曲的状态下与上表面41b或后述说明的下表面41d平滑地连续。操作部41的车宽方向内侧面41c配置于从边框30的凹部3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32a向车宽方向外侧离开的位置,在与凹部3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32a之间界定出能够插入操作者的手指的程度的宽度的手指插入空间20。操作部41的下表面41d以其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向下方鼓出的方式平缓地弯曲。操作部41的下表面41d配置于从边框30的框内开口36的下缘36b向上方离开的位置,在与框内开口36的下缘36b之间界定出把手外开口21。能够将手指插入把手内开口19而把持操作位置(图8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的外门把手40的操作部41。

在如上述这样构成的外门把手40中,操作者将手指钩挂在初始位置(图8中实线所示的位置)的外门把手40的操作部41,将外门把手40的操作部41侧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上方拉起而进行倾斜操作。像这样,由于外门把手40是翼型的外门把手40,所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将用于插入操作者手指的手指插入空间20的宽度抑制得较小,由此能够抑制设置外门把手40所需的设置空间的宽度L(参照图8)。

另外,在操作位置(图8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在外门把手40的操作部41和把手内开口19的上下确保有车辆1的外侧的较宽的车外空间22。并且,由于能够将手指插入把手内开口19而把持操作位置的外门把手40的操作部41,因此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在紧急时等能够把持操作位置的操作部41,用力而强力地拉动侧门3。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用力而强力地拉动侧门3,并且能够抑制外门把手40的设置空间的宽度L。

另外,在操作部41的车宽方向内侧面41c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形成有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状态下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下的凸部42a、42b。因此,在通常时将手指钩在操作部41而进行倾斜操作时,指尖容易钩在上下的凸部42a、42b,因此外门把手40的操作性提高。

另外,上下的凹部42a、42b形成于操作部41的车宽方向内侧面41c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因此,在从把手外开口21向手指插入空间20插入手指而对外门把手40进行倾斜操作的情况下,能够将指尖钩挂在下侧的凸部42b而对外门把手40进行倾斜操作。另一方面,在从外门把手40的把手内开口19向手指插入空间20插入手指而对外门把手40进行倾斜操作的情况下,能够将指尖钩挂在上侧的凸部42a而对外门把手40进行倾斜操作。像这样,不论是在从把手外开口21或把手内开口19的哪一个向手指插入空间20插入手指的情况下,都能够将指尖钩挂在下侧的凸部42b或上侧的凸部42a而对外门把手40进行倾斜操作,因此外门把手40的操作性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操作部41的车宽方向内侧面41c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形成了上下的凸部42a、42b,但凸部的位置和数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状态下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凸部形成于操作部41的车宽方向内侧面41c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操作部41的凸部42a、42b遍及操作部41的前后的大致全部区域而延伸,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比操作部4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短的凸部42a、42b,或者也可以是延伸至前后的臂部11的下端部14的(比操作部4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长的)凸部42a、42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外门把手40的操作部41的车宽方向内侧面41c的上缘17和下缘18这双方弯曲,但也可以仅使操作部41的车宽方向内侧面41c的上缘17或下缘18中的任意一方弯曲。或者,也可以使操作部41的车宽方向内侧面41c的上缘17和下缘18这双方不弯曲。

以上,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内容,当然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变更。即,基于这些实施方式,由本领域技术人员等完成的其他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运用技术等当然都包含在本公开的范畴内。

例如,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在前后的臂部11上设置插通部13,经由插通部13,前后的臂部11的上端15侧能够进行倾斜地被支承于侧门3侧(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为边框30),但并不限定于此,前后的臂部11的上端部也可以能够进行倾斜地被直接支承于侧门3侧。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将前后的臂部1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设定为,在操作位置处能够从上下将操作者的手指插入把手内开口19从而用双手把持操作部12、41的长度,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被设定为在操作位置至少能够用单手把持操作部12、41的长度。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将操作部12、41的车宽方向外侧面12a、41a形成为大致平面状,配置于与前后的臂部11的车宽方向外侧面11a和边框30的框部31的车宽方向外侧面31a大致相同的平面上,但操作部12、41的车宽方向外侧面12a、41a的形状和车宽方向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此。另外,操作部12、41的上表面12b、41b和下表面12d、41d的形状也并不限定于上述说明。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将前后的臂部11的上端15侧(一侧)能够进行倾斜地支承于侧门3侧,将前后的臂部11的下端部(另一端部)14彼此通过操作部12、41连结,但也可以将前后的臂部11的下端部14侧(一侧)能够进行倾斜地支承于侧门3侧,将前后的臂部11的上端15侧的端部彼此通过操作部12、41连结。在这种情况下,操作部12、41从初始位置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下方的操作位置进行倾斜。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将外门把手10、40(前后的臂部11和操作部12、41)能够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杆35的轴心CL为中心进行倾斜地支承在侧门3侧,但轴杆35的轴心CL的轴向并不限定于前后方向,只要是与侧门3的厚度方向(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为车宽方向)交叉的方向,则也可以是其他方向。例如,也可以将外门把手10、40(前后的臂部11和操作部12、41)能够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杆35的轴心CL为中心进行倾斜地支承于侧门3侧。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将外门把手10、40与边框30一起作为外门把手单元4而单元化,但也可以不进行单元化。例如,也可以是,取代边框30而在侧门3的外板5上形成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在该凹部上配置外门把手10、40,并将外门把手10、40能够进行倾斜地直接安装于侧门3的外板5。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将本公开的外门把手应用于车辆1的侧门(车门)3的外门把手10、40,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应用于在车辆的后表面侧与前后方向交叉的后尾门(车门)的外门把手。在这种情况下,车门的厚度方向为前后方向。

本申请基于2019年2月6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9-19243),并将其内容作为参考援引至此。

工业可利用性

本公开涉及的外门把手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车辆的车门。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

3:侧门(车门)

3a:侧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外表面)

10、40:外门把手

11:一对臂部

12、41:操作部

12c、41c:操作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相对面)

19:把手内开口(开口)

20:手指插入空间

42a、42b:凸部

1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汽车用门限位连杆装置

相关技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