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单元

文档序号:1302304 发布日期:2020-08-07 浏览: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马达单元 (Motor unit ) 是由 福永庆介 中松修平 和田直大 于 2018-12-2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马达单元,其具有:马达;逆变器,其向马达提供电力;汇流条,其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的第1延伸部,该汇流条将马达与逆变器连接;外壳,其具有供第1延伸部通过的第1开口孔,该外壳收纳有马达;逆变器壳体,其具有与第1开口孔在第1方向上对置而供第1延伸部通过的第2开口孔,该逆变器壳体收纳有逆变器;以及汇流条支承部件,其对汇流条进行支承,以跨越第1开口孔和第2开口孔的方式插入第1开口孔和第2开口孔。汇流条支承部件具有贯通孔,该贯通孔沿第1方向贯穿汇流条支承部件,供第1延伸部插入到内部。在贯通孔的内周面与第1延伸部之间填充有密封剂。(On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a motor unit including: a motor; an inverter that supplies electric power to the motor; a bus bar having a 1 st extending portion extending in a 1 st direction, the bus bar connecting the motor with the inverter; a housing having a 1 st opening hole through which the 1 st extension part passes, the housing accommodating a motor; an inverter case having a 2 nd opening hole opposed to the 1 st opening hole in the 1 st direction and through which the 1 st extension portion passes, the inverter case housing an inverter; and a bus bar support member which supports the bus bar and is inserted into the 1 st opening hole and the 2 nd opening hole so as to straddle the 1 st opening hole and the 2 nd opening hole. The bus bar support member has a through hole penetrating the bus bar support member in the 1 st direction, and the 1 st extending portion is inserted into the through hole. A sealant is filled between the inn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through hole and the 1 st extending portion.)

马达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单元。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许公报:日本特许第4546689号公报中记载了用于将电动马达的极外壳与控制电子装置的外壳连接的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公报:日本特许第45466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汇流条跨越收纳马达外壳和收纳逆变器的逆变器壳体而延伸的情况下,考虑在外壳与逆变器壳体之间设置对汇流条进行支承的汇流条支承部件。在该结构中,如果对汇流条和汇流条支承部件进行树脂嵌件成型,则容易对马达单元的组装和部件的配置的自由度产生限制。另一方面,如果通过组装来连接汇流条和汇流条支承部件,则会产生外壳内的油等容易通过汇流条与汇流条支承部件的间隙而浸入逆变器壳体这样的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点,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组装容易,并且在确保部件的配置的自由度的同时抑制油等从外壳内浸入逆变器壳体的马达单元。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马达单元,其具有马达;逆变器,其向所述马达提供电力;汇流条,其具有沿第1方向延伸的第1延伸部,该汇流条将所述马达与所述逆变器连接;外壳,其具有供所述第1延伸部通过的第1开口孔,该外壳收纳有所述马达;逆变器壳体,其具有与所述第1开口孔在所述第1方向上对置而供所述第1延伸部通过的第2开口孔,该逆变器壳体收纳有所述逆变器;以及汇流条支承部件,其对所述汇流条进行支承,以跨越所述第1开口孔和所述第2开口孔的方式插入所述第1开口孔和所述第2开口孔,所述汇流条支承部件具有贯通孔,该贯通孔沿所述第1方向贯穿所述汇流条支承部件,供所述第1延伸部插入到内部,在所述贯通孔的内周面与所述第1延伸部之间填充有密封剂。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组装容易,并且在确保部件的配置的自由度的同时抑制油等从外壳内浸入逆变器壳体的马达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概念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示出汇流条支承部件附近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汇流条支承部件附近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汇流条支承部件、第1密封部以及第2密封部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变更。

在以下的说明中,基于马达单元1搭载于位于水平的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的位置关系来规定重力方向并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来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表示铅垂方向(即,上下方向),+Z方向是上侧(重力方向的相反侧),-Z方向是下侧(重力方向)。另外,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表示搭载有马达单元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X方向是车辆前方,-X方向是车辆后方。但是,也可以为,+X方向是车辆后方,-X方向是车辆前方。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Y方向为车辆左方,-Y方向为车辆右方。但是,在+X方向为车辆后方的情况下,也可以为,+Y方向为车辆右方,-Y方向为车辆左方。即,与X轴的方向无关,只是+Y方向为车辆左右方向的一侧,-Y方向为车辆左右方向的另一侧。

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马达2的马达轴线J2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线J2的方向简称为“周向”。但是,上述“平行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电动驱动装置)1进行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概念图。图2是从车辆侧方观察马达单元1的侧视示意图。另外,图1只是概念图,各部的配置和尺寸不一定与实际相同。

马达单元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将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作为它们的动力源来使用。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具有马达(主马达)2、齿轮部3、外壳6、逆变器7、逆变器壳体8、汇流条9、汇流条支承部件10、第1密封部11以及第2密封部12。马达2的马达轴线J2沿与后述的第1方向(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为X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马达轴线J2沿Y轴方向延伸。

如图1所示,马达2具有:转子20,其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定子30,其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外壳6的内部设置有收纳马达2和齿轮部3的收纳空间80。收纳空间80被划分为收纳马达2的马达室81和收纳齿轮部3的齿轮室82。

<马达>

马达2被收纳于外壳6的马达室81。马达2具有转子20和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的定子30。马达2是具有定子30和转子20的内转子型马达,该转子20以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于定子30的内侧。

通过从省略图示的电池经由逆变器7向定子30提供电力而使转子20旋转。如图1~图3所示,转子20具有轴(马达轴)21、转子铁芯24以及转子磁铁25。转子20(即,轴21、转子铁芯24以及转子磁铁25)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子20的扭矩被传递至齿轮部3。

轴21以沿水平方向且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2为中心而延伸。轴21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轴21是在内部设置有中空部的中空轴,该中空部具有沿马达轴线J2延伸的内周面。

轴21跨越外壳6的马达室81和齿轮室82而延伸。轴21的一个端部向齿轮室82侧突出。在向齿轮室82突出的轴21的端部固定有第1齿轮41。

转子铁芯24是通过层叠硅钢板而构成的。转子铁芯24是沿轴向延伸的圆柱体。在转子铁芯24固定有多个转子磁铁25。多个转子磁铁25以磁极交替的方式沿周向排列。

定子30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在图1中,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2、线圈31以及夹在定子铁芯32与线圈31之间的绝缘件(省略图示)。定子30被外壳6保持。在图3中,定子铁芯32具有从圆环状的轭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磁极齿。在磁极齿之间卷绕有线圈线(省略图示)。卷绕于磁极齿的线圈线构成线圈31。线圈线经由汇流条9与逆变器7连接。如图1所示,线圈31具有从定子铁芯32的轴向端面突出的线圈端31a。线圈端31a比转子20的转子铁芯24的端部向轴向突出。线圈端31a相对于转子铁芯24向轴向两侧突出。

<齿轮部>

齿轮部3被收纳于外壳6的齿轮室82。齿轮部3在马达轴线J2的轴向一侧与轴21连接。齿轮部3具有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至差动装置5。

<减速装置>

减速装置4与马达2的转子20连接。减速装置4具有如下功能:使马达2的转速减速,对应于减速比增大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减速装置4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向差动装置5传递。

减速装置4具有第1齿轮(中间驱动齿轮)41、第2齿轮(中间齿轮)42、第3齿轮(最终驱动齿轮)43以及中间轴45。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马达2的轴21、第1齿轮41、第2齿轮42、中间轴45以及第3齿轮43被传递至差动装置5的齿圈(齿轮)51。各齿轮的齿轮比和齿轮的个数等能够根据需要的减速比而进行各种变更。减速装置4是各齿轮的轴芯平行配置的平行轴齿轮类型的减速器。

第1齿轮41设置于马达2的轴21的外周面。第1齿轮41与轴21一起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中间轴45沿与马达轴线J2平行的中间轴线J4延伸。中间轴45以中间轴线J4为中心进行旋转。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设置于中间轴45的外周面。第2齿轮42与第3齿轮43经由中间轴45而连接。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以中间轴线J4为中心进行旋转。第2齿轮42与第1齿轮41啮合。第3齿轮43与差动装置5的齿圈51啮合。第3齿轮43相对于第2齿轮42位于分隔壁61c侧。

<差动装置>

差动装置5经由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差动装置5是用于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传递至车辆的车轮的装置。差动装置5具有如下功能:在车辆转弯时,一边吸收左右车轮的速度差一边向左右两轮的车轴55传递相同的扭矩。差动装置5具有齿圈51、齿轮箱(未图示)、一对小齿轮(未图示)、小齿轮轴(未图示)以及一对侧齿轮(未图示)。

齿圈51以与马达轴线J2平行的差动轴线J5为中心进行旋转。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至齿圈51。即,齿圈51经由其他齿轮与马达2连接。

(各轴的配置)

马达轴线J2、中间轴线J4以及差动轴线J5沿水平方向彼此平行地延伸。中间轴线J4和差动轴线J5相对于马达轴线J2位于下侧。因此,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位于比马达2靠下侧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在从马达轴线J2的轴向观察时,将假想地连结马达轴线J2与中间轴线J4的线段设为第1线段L1,将假想地连结中间轴线J4与差动轴线J5的线段设为第2线段L2,将假想地连结马达轴线J2与差动轴线J5的线段设为第3线段L3。

第2线段L2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即,中间轴线J4和差动轴线J5沿大致水平方向排列。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线段L2的大致水平方向是指,相对于水平方向在±10°以内的方向。

第2线段L2与第3线段L3所成的角α为30°±5°。

第1线段L1沿大致铅垂方向延伸。即,马达轴线J2和中间轴线J4沿大致铅垂方向排列。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线段L1的大致铅垂方向是指,相对于铅垂方向在±10°以内的方向。

第1线段的长度L1、第2线段的长度L2以及第3线段的长度L3满足以下的关系。

L1:L2:L3=1:1.4~1.7:1.8~2.0

另外,从马达2至差动装置5的减速机构的减速比为8以上且11以下。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维持上述那样的马达轴线J2、中间轴线J4以及差动轴线J5的位置关系的同时实现期望的齿轮比(8以上且11以下)。

<外壳>

外壳6是金属制的。虽然省略图示,但外壳6是通过组合多个部件而构成的。另外,外壳6也可以由单一部件构成。如图1所示,在设置于外壳6的内部的收纳空间80中收纳有马达2和齿轮部3。外壳6在收纳空间80中对马达2和齿轮部3进行保持。外壳6具有分隔壁61c。外壳6的收纳空间80被分隔壁61c划分为马达室81和齿轮室82。在马达室81中收纳有马达2。在齿轮室82中收纳有齿轮部3(即,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

在收纳空间80内的下部区域中设置有供油O积存的油积存部P。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室81的底部81a位于比齿轮室82的底部82a靠上侧的位置。另外,在划分出马达室81和齿轮室82的分隔壁61c上设置有分隔壁开口68。分隔壁开口68使马达室81与齿轮室82连通。分隔壁开口68使积存于马达室8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向齿轮室82移动。在分隔壁61c上,除了设置有上述的分隔壁开口68之外,还设置有供马达2的轴21贯穿插入的贯穿插入孔61f。

差动装置5的一部分浸于油积存部P。积存于油积存部P的油O通过差动装置5的动作而被扬起,从而一部分扩散到齿轮室82内。扩散到齿轮室82的油O被提供给齿轮室82内的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的各齿轮而使油O遍及齿轮的齿面。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所使用的油O滴落,被位于齿轮室82的下侧的油积存部P回收。收纳空间80的油积存部P的容量是在马达单元1停止时使差动装置5的轴承的一部分浸于油O的程度。

油O在设置于外壳6的油路(省略图示)内循环。油路是将油O从油积存部P向马达2提供的油O的路径。油路供油O循环,对马达2进行冷却。

油O用于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的润滑。另外,油O用于马达2的冷却。油O积存于齿轮室82内的下部区域(即,油积存部P)。油O实现润滑油和冷却油的功能,因此优选使用与粘度比较低的自动变速器用润滑油(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Fluid)同等的油。

在图1和图2中,外壳6具有收纳马达2的马达收纳部6a和收纳齿轮部3的齿轮收纳部6b。即,在外壳6中收纳有马达2。马达收纳部6a呈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的圆筒状。

如图3和图4所示,马达收纳部6a中的与逆变器壳体8对置的壁部6e呈与X轴垂直地扩展的板状。马达收纳部6a具有第1开口孔6c。第1开口孔6c配置于壁部6e,在X轴方向上开口。即,外壳6具有第1开口孔6c。第1开口孔6c沿径向贯穿马达收纳部6a。第1开口孔6c沿X轴方向贯穿马达收纳部6a。

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在从X轴方向观察时,第1开口孔6c呈长圆形状。第1开口孔6c呈沿Y轴方向延伸的长圆形状。即,在从X轴方向观察时,第1开口孔6c的Y轴方向的开口尺寸比Z轴方向的开口尺寸(内径尺寸)大。

如图2所示,齿轮收纳部6b具有在从轴向观察时相对于马达收纳部6a向径向伸出的伸出部6d。在本实施方式中,伸出部6d相对于马达收纳部6a向车辆后方侧和下侧伸出。伸出部6d收纳齿轮部3的一部分。更具体而言,在伸出部6d的内侧收纳有第2齿轮42的一部分、第3齿轮43的一部分以及齿圈51的一部分。在伸出部6d设置有车轴通过孔61e。车轴通过孔61e沿Y轴方向贯穿伸出部6d。如图1所示,车轴通过孔61e分别设置于位于伸出部6d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的一对壁部。车轴通过孔61e供车轴55插入。

<逆变器>

逆变器7与马达2电连接。逆变器7向马达2提供电力。逆变器7经由汇流条9向定子30提供电力。逆变器7对向马达2提供的电流进行控制。逆变器7具有电路板和电容器。

<逆变器壳体>

如图2和图3所示,逆变器壳体8是长方体状的容器。逆变器壳体8是金属制的。但是,逆变器壳体8也可以是树脂制的。在逆变器壳体8中收纳有逆变器7。逆变器壳体8与马达收纳部6a在马达轴线J2的径向上相邻配置。逆变器壳体8与马达收纳部6a在水平方向上相邻。逆变器壳体8具有有底筒状的壳体主体8d和封闭壳体主体8d的上侧开口的盖部8e。

在图3中,逆变器壳体8在壳体主体8d具有檐部8a。檐部8a从壳体主体8d的周壁的上端部向X轴方向突出,呈沿Y轴方向延伸的板状。檐部8a的板面朝向Z轴方向。在檐部8a设置有沿Z轴方向贯穿檐部8a的螺纹孔(省略图示)。在螺纹孔中插入有螺钉部件6f。螺钉部件6f被拧入马达收纳部6a的螺纹孔(省略图示)。螺纹孔设置于马达收纳部6a的顶壁,向上侧开口。螺钉部件6f相对于外壳6沿Z轴方向被拧入。逆变器壳体8使用螺钉部件6f而固定于外壳6。逆变器壳体8固定于马达收纳部6a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

壳体主体8d的周壁中的与马达收纳部6a对置的壁部8b呈与X轴垂直地扩展的板状。在图示的例子中,壁部8b中的下侧部分的板厚(壁厚)比壁部8b中的位于比下侧部分靠上侧的位置的上侧部分的板厚更厚。

逆变器壳体8具有第2开口孔8c。第2开口孔8c配置于壳体主体8d的壁部8b,在X轴方向上开口。第2开口孔8c位于壁部8b的下侧部分。第2开口孔8c沿径向贯穿逆变器壳体8。第2开口孔8c沿X轴方向贯穿逆变器壳体8。第2开口孔8c在后述的第1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X轴方向)上与第1开口孔6c对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在从X轴方向观察时,第2开口孔8c呈长圆形状。第2开口孔8c呈沿Y轴方向延伸的长圆形状。即,在从X轴方向观察时,第2开口孔8c的Y轴方向的开口尺寸比Z轴方向的开口尺寸(内径尺寸)大。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在与X轴垂直的截面上,第2开口孔8c和第1开口孔6c具有形状彼此相同的部分。在从X轴方向观察时,第2开口孔8c的形状与第1开口孔6c的形状彼此一致。

<汇流条>

汇流条9将马达2与逆变器7连接。汇流条9将定子30与逆变器7电连接。如图5和图6所示,设置有多个汇流条9。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3个汇流条9。在3个汇流条9上流动的电流的相位彼此不同。在3个汇流条9上流动的各电流是U相、V相或W相。汇流条9的板面朝向Z轴方向。多个汇流条9沿与后述的第1方向(X轴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多个汇流条9在Y轴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排列。

在图3和图4中,汇流条9具有第1延伸部9a、第2延伸部9b以及第3延伸部(省略图示)。第1延伸部9a沿第1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方向是X轴方向。第1方向中的从第2开口孔8c朝向第1开口孔6c的方向是第1方向一侧。第1方向一侧是+X方向。第1方向中的从第1开口孔6c朝向第2开口孔8c的方向是第1方向另一侧。第1方向另一侧是-X方向。

第1延伸部9a通过第1开口孔6c。第1延伸部9a以遍及外壳6的内部和外部的方式延伸。第1延伸部9a通过第1开口孔6c,以遍及马达收纳部6a的内部和外部的方式延伸。第1延伸部9a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配置于比第1开口孔6c靠第1方向一侧的位置。第1延伸部9a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位于外壳6的内部。

第1延伸部9a通过第2开口孔8c。第1延伸部9a以遍及逆变器壳体8的内部和外部的方式延伸。第1延伸部9a的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配置于比第2开口孔8c靠第1方向另一侧的位置。第1延伸部9a的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部位于逆变器壳体8的内部。

第2延伸部9b在外壳6的内部从第1延伸部9a沿与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第2延伸部9b与第1延伸部9a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连接。第2延伸部9b从第1延伸部9a沿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第2延伸部9b沿与第1方向垂直的方向中的第2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方向是Z轴方向。即,第2延伸部9b沿Z轴方向延伸。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延伸部9b从与第1延伸部9a的连接部分朝向上侧延伸。在多个汇流条9中,包含第2延伸部9b从与第1延伸部9a的连接部分朝向上侧延伸的汇流条9和朝向下侧延伸的汇流条9。

虽然省略图示,第3延伸部在外壳6的内部从第2延伸部9b沿与第1方向和第2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第3延伸部与第2延伸部9b的Y轴方向的端部连接。第3延伸部从第2延伸部9b沿与第1方向和第2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第3延伸部沿与第1方向和第2方向垂直的第3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方向是Y轴方向。即,第3延伸部沿Y轴方向延伸。

<汇流条支承部件>

如图3和图4所示,汇流条支承部件10对汇流条9进行支承,以跨越第1开口孔6c和第2开口孔8c的方式插入。汇流条支承部件10是树脂制的。图5和图6是朝向第1方向一侧(+X方向)观察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立体图。图7是朝向第1方向另一侧(-X方向)观察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立体图。在从第1方向(X轴方向)观察时,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第2方向(Z轴方向)的长度比第3方向(Y轴方向)的长度小。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在从第1方向观察时,汇流条支承部件10呈长圆形状。在从第1方向观察时,汇流条支承部件10呈以Y轴方向作为长轴并以Z轴方向作为短轴的长圆形状。

汇流条支承部件10呈沿第1方向延伸的柱状。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与第1开口孔6c的内周面对置。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具有与第1开口孔6c的内周面对置的部分。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中的位于第1方向一侧的部分与第1开口孔6c的内周面对置。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与第2开口孔8c的内周面对置。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具有与第2开口孔8c的内周面对置的部分。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中的位于第1方向另一侧的部分与第2开口孔8c的内周面对置。即,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与第1开口孔6c的内周面和第2开口孔8c的内周面对置。因此,利用汇流条支承部件10确保了外壳6的第1开口孔6c与汇流条9之间的绝缘性。利用汇流条支承部件10确保了逆变器壳体8的第2开口孔8c与汇流条9之间的绝缘性。

如图7所示,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中的朝向第2方向的部分呈平面状。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中的朝向第3方向的部分呈凸曲面状。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朝向第1方向的端面呈长圆形状。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朝向第1方向的端面呈以Y轴方向作为长轴并以Z轴方向作为短轴的长圆形状。

汇流条支承部件10具有贯通孔10a、第1凹部10b、第2凹部10c、凸部10d、第1槽部10e以及第2槽部10f。如图3和图4所示,贯通孔10a沿第1方向贯穿汇流条支承部件10。在贯通孔10a的内部插入有第1延伸部9a。第1延伸部9a从贯通孔10a的内部向第1方向一侧突出。第1延伸部9a从贯通孔10a的内部向第1方向另一侧突出。

在贯通孔10a的内周面与第1延伸部9a之间填充有密封剂。在本实施方式中,不是对汇流条9和汇流条支承部件10进行树脂嵌件成型的,而是在分别将汇流条9和汇流条支承部件10作为单独的部件来制作之后将它们组装起来。因此,能够提高组装马达单元1的容易性和部件的配置的自由度。在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贯通孔10a与汇流条9的第1延伸部9a之间填充有密封剂,因此能够抑制外壳6内的油等通过汇流条支承部件10与汇流条9的间隙而浸入逆变器壳体8。

密封剂是粘接剂。因此,能够利用密封剂确保汇流条9与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密封性,并且能够固定汇流条9和汇流条支承部件10。例如,相比于通过强力压入将汇流条9的第1延伸部9a组装到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贯通孔10a的情况,能够在抑制施加于部件的负载的同时固定汇流条9和汇流条支承部件10,因此能够抑制部件的变形或位置偏移。

贯通孔10a的与第1方向垂直的截面呈长方形状。在从第1方向观察时,贯通孔10a呈沿第3方向延伸的长方形状。如图5~图7所示,设置有多个贯通孔10a。即,汇流条支承部件10具有多个贯通孔10a。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3个贯通孔10a。在3个贯通孔10a中插入有U相的汇流条9、V相的汇流条9以及W相的汇流条9中的任意汇流条。多个贯通孔10a在与第1方向(X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多个贯通孔10a在Y轴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排列。

如图4~图6所示,第1凹部10b配置在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朝向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面。第1凹部10b从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朝向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面向第1方向一侧凹陷。在从第1方向观察时,第1凹部10b呈沿第3方向延伸的长方形状。第1凹部10b的第2方向的开口尺寸比贯通孔10a的第2方向的开口尺寸大。第1凹部10b的第3方向的开口尺寸比贯通孔10a的第3方向的开口尺寸大。

贯通孔10a向第1凹部10b内开口。因此,当在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贯通孔10a与汇流条9的第1延伸部9a之间填充密封剂时,能够使密封剂保持于第1凹部10b。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密封剂注入于第1凹部10b,使其浸入贯通孔10a内。由于设置有第1凹部10b,因此能够抑制密封剂不进入汇流条支承部件10与汇流条9的间隙而垂落。由于密封剂积存于第1凹部10b内,因此能够使密封剂容易进入向第1凹部10b开口的贯通孔10a的内部。密封剂被暂时保持于第1凹部10b,由此容易通过目视来确认密封剂的注出量。能够使规定的量的密封剂稳定地填充于汇流条支承部件10与汇流条9的间隙。

多个贯通孔10a向1个第1凹部10b内开口。因此,通过向1个第1凹部10b注入密封剂,能够使密封剂遍及多个贯通孔10a,提高了组装容易性。使密封剂均等地填充于多个贯通孔10a。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第1凹部10b是沿着多个贯通孔10a所排列的方向延伸的槽。因此,能够将第1凹部10b的配置空间抑制得较小。能够高效地抑制密封剂从第1凹部10b向多个贯通孔10a的内部浸入。能够抑制未从第1凹部10b到达贯通孔10a的内部的无用的密封剂的注出量。

如图4和图7所示,第2凹部10c配置于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朝向第1方向一侧的端面。第2凹部10c从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朝向第1方向一侧的端面向第1方向另一侧凹陷。在从第1方向观察时,第2凹部10c呈沿第3方向延伸的长方形状。第2凹部10c的第2方向的开口尺寸比贯通孔10a的第2方向的开口尺寸大。第2凹部10c的第3方向的开口尺寸比贯通孔10a的第3方向的开口尺寸大。

贯通孔10a向第2凹部10c内开口。即,贯通孔10a从第1凹部10b的底面至第2凹部10c的底面沿第1方向贯穿汇流条支承部件10。另外,第1凹部10b的底面是第1凹部10b的内表面中的朝向第1方向另一侧的部分。第2凹部10c的底面是第2凹部10c的内表面中的朝向第1方向一侧的部分。根据本实施方式,当在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贯通孔10a与汇流条9的第1延伸部9a之间填充密封剂时,能够使密封剂保持于第2凹部10c。具体而言,在将密封剂注入第1凹部10b而使其浸入贯通孔10a内时,在大量注入密封剂的情况下,多余的密封剂有可能从贯通孔10a向第1方向一侧浸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第2凹部10c,因此即使多余的密封剂从贯通孔10a向第1方向一侧浸出,也能够积存于第2凹部10c,能够抑制密封剂垂落。

设置有多个第2凹部10c。即,汇流条支承部件10具有多个第2凹部10c。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3个第2凹部10c。多个第2凹部10c在第3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排列。多个贯通孔10a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分别向多个第2凹部10c的底面开口。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贯通孔10a中的与第2凹部10c连接的部分的与第1方向垂直的截面积(开口面积)随着朝向第1方向一侧而变大。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朝向第1方向一侧的端面彼此独立地设置有多个第2凹部10c,因此相比于这些第2凹部10c彼此与1个相连的结构,容易确保各第2凹部10c的内表面的表面积较大。因此,能够容易地使多余的密封剂积存于第2凹部10c内。另外,多个第2凹部10c彼此分离配置,因此在组装马达单元1时,能够将汇流条9从各个第2凹部10c插入于贯通孔10a中,从而容易进行组装。

如图4所示,第2凹部10c的第1方向的深度比第1凹部10b的第1方向深度深。第2凹部10c的容积比第1凹部10b的容积大。因此,进一步抑制了多余的密封剂从第2凹部10c垂落。

如图4~图7所示,凸部10d从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向与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凸部10d从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向第2方向(Z轴方向)突出。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凸部10d呈长方体状。在从第1方向(X轴方向)观察时,凸部10d呈在第3方向(Y轴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状。在从第2方向(Z轴方向)观察时,凸部10d呈在第3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状。

如图4所示,凸部10d在第1方向上配置于外壳6与逆变器壳体8之间,与外壳6和逆变器壳体8接触。因此,在将逆变器壳体8组装于外壳6时,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凸部10d在第1方向上被夹在外壳6与逆变器壳体8之间。能够抑制汇流条支承部件10相对于外壳6和逆变器壳体8在第1方向上移动。不需要用于将汇流条支承部件10相对于外壳6和逆变器壳体8固定的螺钉部件等,从而简化了构造,容易组装马达单元1。另外,即使通过在汇流条支承部件10设置凸部10d来限定汇流条支承部件10相对于外壳6和逆变器壳体8的组装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像上述那样组装汇流条支承部件10和汇流条9。因此,容易组装马达单元1,另外,能够确保部件的配置的自由度。

如图4~图7所示,凸部10d配置于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中的朝向第2方向的部分。在从第1方向观察时,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中的朝向第2方向(短轴方向)的部分与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中的朝向第3方向(长轴方向)的部分相比,能够较大地确保配置凸部10d的区域(外周尺寸)。因此,通过在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的朝向第2方向的部分配置凸部10d,提高了凸部10d的形状和配置的自由度。另外,通过将凸部10d夹在外壳6与逆变器壳体8之间,能够抑制汇流条支承部件10向第1方向倾倒。另外,所谓“倾倒”是汇流条支承部件10绕着沿第3方向延伸的假想轴(Y轴)的转动。

如图4和图6所示,凸部10d配置于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中的朝向第2方向的两端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汇流条支承部件10倾倒,使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安装姿势稳定。

在从第1方向观察时,在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凸部10d。能够利用多个凸部10d使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安装姿势更加稳定。在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上沿第3方向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凸部10d。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字中,在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第2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设置3个(共计6个)汇流条支承部件10。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凸部10d在第3方向上排列,因此能够抑制汇流条支承部件10绕着沿第2方向延伸的假想轴(Z轴)转动。

凸部10d具有突起部10g和平坦部10h。突起部10g设置于凸部10d的朝向第1方向的两端面的至少任意一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10g仅设置于凸部10d的朝向第1方向的两端面中的一方。突起部10g从凸部10d的朝向第1方向的端面向第1方向突出。在组装马达单元1时,凸部10d的突起部10g一边在外壳6与逆变器壳体8之间被向第1方向压扁,一边允许外壳6与逆变器壳体8的第1方向的接近移动。突起部10g例如能够超过弹性变形区域而塑性变形。突起部10g例如是挤压肋。

通过将突起部10g压溃,容易进行外壳6与逆变器壳体8的第1方向的对位。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利用螺钉部件6f(参照图3)将外壳6与逆变器壳体8从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Z轴方向)紧固而进行固定的情况下,能够容易使供螺钉部件6f通过的檐部8a的螺纹孔与供螺钉部件6f拧入的马达收纳部6a的顶壁的螺纹孔对位。汇流条支承部件10是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制的,因而难以确保成型后的尺寸精度,根据本实施方式,扩大了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尺寸精度的容许范围。通过将突起部10g压溃,维持凸部10d与外壳6和逆变器壳体8这两个部件接触的状态,在组装后,能够抑制汇流条支承部件10相对于外壳6和逆变器壳体8移动(晃动)。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容易组装马达单元1。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多个凸部10d,在各凸部10d分别设置有突起部10g,因此能够根据在组装时将逆变器壳体8沿第1方向压入外壳6时的力的大小和平衡,使突起部10g的数量和配置最佳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10g设置于凸部10d的朝向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面。突起部10g从凸部10d的朝向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面突出,与逆变器壳体8接触。凸部10d的朝向第1方向一侧的端面与外壳6接触。凸部10d的朝向第1方向一侧的端面相对于马达收纳部6a的壁部6e从第1方向另一侧接触。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组装马达单元1时,在使汇流条支承部件10相对于外壳6从第1方向另一侧接触而在第1方向上被定位的状态下,能够将汇流条9固定于汇流条支承部件10,而将逆变器壳体8安装于外壳6。在进行组装时,能够抑制汇流条支承部件10相对于外壳6向第1方向一侧移动,从而抑制了对汇流条9与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固定部分施加负载。另外,可以稳定地进行汇流条支承部件10与逆变器壳体8的组装。

如图5和图6所示,突起部10g是从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沿凸部10d所突出的方向延伸的肋。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10d从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向第2方向突出,突起部10g沿第2方向延伸。突起部10g是肋,因此例如相比于点状的突起部10g等,容易形成突起部10g,使突起部10g的功能稳定。

突起部10g随着从凸部10d的朝向第1方向的端面向第1方向远离,而与第1方向垂直的截面积变小。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10g随着从凸部10d的朝向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面向第1方向另一侧远离,而与第1方向垂直的截面积变小。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突起部10g的与第2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呈随着从凸部10d的朝向第1方向的端面向第1方向远离而前端变细的三角形状。因此,在组装马达单元1时,在突起部10g开始与逆变器壳体8接触的阶段,突起部10g容易变形,从而能够容易地使逆变器壳体8相对于外壳6接近移动。然后,在使逆变器壳体8与外壳6正确地对位的阶段,能够使突起部10g不容易变形,从而容易对外壳6与逆变器壳体8的相对位置进行微调。

平坦部10h设置于凸部10d的朝向第1方向一侧的端面。平坦部10h呈与第1方向(X轴方向)垂直地扩展的平面状。平坦部10h与外壳6接触。平坦部10h从第1方向另一侧与马达收纳部6a的壁部6e接触。在组装马达单元1时,通过使凸部10d的平坦部10h与外壳6接触,能够使凸部10d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面为基准面。即,使用凸部10d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面,将汇流条支承部件10相对于外壳6在第1方向上定位,并且能够通过凸部10d的第1方向另一侧的端面的突起部10g得到上述的作用效果。

如图4所示,第1槽部10e设置于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中的与第1开口孔6c的内周面对置的部分。第1槽部10e配置于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中的位于第1方向一侧的部分。第1槽部10e配置于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中的比凸部10d靠第1方向一侧的位置。第1槽部10e在从第1方向观察时呈沿第1开口孔6c的内周面延伸的环状。第1槽部10e在从第1方向观察时呈在第3方向上较长的长圆形状。

第2槽部10f设置于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中的与第2开口孔8c的内周面对置的部分。第2槽部10f配置于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中的位于第1方向另一侧的部分。第2槽部10f配置于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中的比凸部10d靠第1方向另一侧的位置。第2槽部10f在从第1方向观察时呈沿第2开口孔8c的内周面延伸的环状。第2槽部10f在从第1方向观察时呈在第3方向上较长的长圆形状。

<第1密封部>

第1密封部11配置于第1开口孔6c的内周面和与该内周面对置的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之间。第1密封部11与第1开口孔6c的内周面和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接触。第1密封部11能够弹性变形。第1密封部11呈环状。在从第1方向观察时,第1密封部11呈沿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延伸的长圆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密封部11是作为与汇流条支承部件10分体的部件而设置的O型圈等。

在组装马达单元1时,通过将汇流条支承部件10插入于外壳6的第1开口孔6c,第1密封部11与第1开口孔6c的内周面和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接触,密封这些周面彼此之间。即,第1密封部11在将汇流条9的第1延伸部9a假定为中心轴的情况下的径向上,密封第1开口孔6c与汇流条支承部件10之间。因此,利用第1密封部11抑制水等异物从外壳6的外部浸入内部、油等从外壳6的内部向外部漏出。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确保汇流条9的绝缘性和第1开口孔6c的密封性的同时简化构造。

第1密封部11配置于第1槽部10e。因此,容易进行第1密封部11的安装,抑制组装马达单元1时和组装后的第1密封部11的位置偏移。通过第1槽部10e稳定地确保第1密封部11的密封性。

<第2密封部>

第2密封部12配置于第2开口孔8c的内周面和与该内周面对置的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之间。第2密封部12与第2开口孔8c的内周面和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接触。第2密封部12能够弹性变形。第2密封部12呈环状。在从第1方向观察时,第2密封部12呈沿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延伸的长圆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密封部12是作为与汇流条支承部件10分体的部件而设置的O型圈等。

在组装马达单元1时,通过将汇流条支承部件10插入于逆变器壳体8的第2开口孔8c,第2密封部12与第2开口孔8c的内周面和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接触,密封这些周面彼此之间。即,第2密封部12在将汇流条9的第1延伸部9a假定为中心轴的情况下的径向上,密封第2开口孔8c与汇流条支承部件10之间。因此,利用第2密封部12抑制水等异物从逆变器壳体8的外部浸入内部。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确保汇流条9的绝缘性和第2开口孔8c的密封性的同时简化构造。

第2密封部12配置于第2槽部10f。因此,容易进行第2密封部12的安装,抑制组装马达单元1时和组装后的第2密封部12的位置偏移。利用第2槽部10f稳定地确保第2密封部12的密封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凸部10d在第1方向上夹在外壳6与逆变器壳体8之间,使第1开口孔6c与第1槽部10e的第1方向的相对位置稳定。因此,使第1开口孔6c与第1密封部11的第1方向的相对位置稳定。另外,通过使凸部10d在第1方向上被夹在外壳6与逆变器壳体8之间,使第2开口孔8c与第2槽部10f的第1方向的相对位置稳定。因此,使第2开口孔8c与第2密封部12的第1方向的相对位置稳定。因此,利用第1密封部11和第2密封部12良好地维持密封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9具有沿与第1延伸部9a不同的方向延伸的第2延伸部9b,汇流条9在外壳6的内部屈曲。并且,汇流条9具有沿与第1延伸部9a和第2延伸部9b不同的方向延伸的第3延伸部。即使采用这样的汇流条9的形状,根据本实施方式,也容易进行马达单元1的组装。另外,由于在汇流条支承部件10设置有凸部10d,因此在使汇流条9的第1方向一侧的端部中的第1延伸部9a以外的部分与其他部件连接时,即使在绕沿第3方向延伸的假想轴(Y轴)的力经由汇流条9而作用于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情况下,也能抑制汇流条支承部件10绕假想轴转动(倾倒)。

另外,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使逆变器壳体8与马达收纳部6a在马达轴线J2的径向上相邻配置的情况下,有跨越这些部件的汇流条9的支承构造容易复杂化的倾向,但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简化汇流条9的支承构造,使马达单元的组装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器壳体8与马达收纳部6a在水平方向上相邻,因此将马达单元1的铅垂方向(重力方向)的外形尺寸抑制得较小。因此,容易将马达单元1收纳于车辆等有限的设置空间中。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像下面说明的那样,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变更等。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凸部10d的突起部10g是肋,但不限定于此。突起部10g也可以是从凸部10d的朝向第1方向的端面向第1方向突出的点状的突起。另外,也可以在凸部10d设置多个突起部10g。

第1密封部11也可以不是O型圈。第1密封部11可以为液状,也可以为凝胶状。第1密封部11也可以是硅树脂制的。第1密封部11也可以不能弹性变形。第1密封部11也可以是金属制的。第1密封部11和汇流条支承部件10也可以是通过双色成型而制作的一个部件的一部分。

第2密封部12也可以不是O型圈。第2密封部12可以为液状,也可以为凝胶状。第2密封部12也可以是硅树脂制的。第2密封部12也可以不能弹性变形。第2密封部12也可以是金属制的。第2密封部12和汇流条支承部件10也可以是通过双色成型而制作的一个部件的一部分。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2密封部12配置于第2开口孔8c的内周面和与该内周面对置的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之间,与第2开口孔8c的内周面和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外周面接触,但不限定于此。在图8所示的变形例中,在外壳6的壁部6e设置有从壁部6e向第1方向另一侧延伸的第1筒部6g,在第1筒部6g内配置有第1开口孔6c。另外,在逆变器壳体8的壁部8b设置有从壁部8b向第1方向一侧延伸的第2筒部8f,在第2筒部8f内配置有第2开口孔8c。在图8中,在将汇流条9的第1延伸部9a假定为中心轴的情况下,第2筒部8f配置于第1筒部6g的径向外侧。另外,在从径向观察时,第2筒部8f与第1筒部6g重叠配置。在该变形例中,第2密封部12配置于第2开口孔8c的内周面和与该内周面对置的第1筒部6g的外周面之间,与第2开口孔8c的内周面和第1筒部6g的外周面接触,密封这些周面彼此之间。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利用第2密封部12抑制水等异物从逆变器壳体8的外部浸入内部。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外壳6在第1筒部6g的外周面中的与第2开口孔8c的内周面对置的部分具有第2槽部6h。第2密封部12配置于第2槽部6h。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汇流条支承部件10的贯通孔10a与汇流条9的第1延伸部9a之间填充有粘接剂来作为密封剂,但不限定于此。密封剂只要具有密封性即可,也可以是粘接剂以外的液体或凝胶等。另外,在汇流条支承部件10设置有多个贯通孔10a,但也可以在汇流条支承部件10仅设置一个贯通孔10a。在该情况下,在贯通孔10a中插入有多个第1延伸部9a。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组合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以及改写例等中进行了说明的各结构(构成要素),另外,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不受上述的实施方式限定,仅受权利要求书限定。

标号说明

1:马达单元;2:马达;6:外壳;6a:马达收纳部;6c:第1开口孔;7:逆变器;8:逆变器壳体;8c:第2开口孔;9:汇流条;9a:第1延伸部;9b:第2延伸部;10:汇流条支承部件;10a:贯通孔;10b:第1凹部;10c:第2凹部;10d:凸部;J2:马达轴线。

2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马达单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