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叉支架

文档序号:1346867 发布日期:2020-07-24 浏览:1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分叉支架 (Bifurcated stent ) 是由 董智慧 符伟国 刘浩 李安伟 任博翰 王永胜 于 2020-04-0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公开一种分叉支架,包括主体、第一分支及第二分支,所述第一分支与所述第二分支均连接至所述主体的同一端,所述主体、所述第一分支及所述第二分支均为网状结构,所述分叉支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分支与所述第二分支之间的分叉区域,所述分叉支架在所述分叉区域的网格密度大于所述分叉支架其他区域的网格密度。如此,增加分叉支架的分叉区域与分叉位置处的血管壁的接触面积,分叉区域能够支撑分叉位置处的血管壁,并且,由于分叉区域的网格密度大于分叉支架其他区域的网格密度,防止分叉位置处附壁血栓脱落所导致的栓塞。(The application discloses branching support, including main part, first branch and second branch, first branch with the second branch all is connected to the same one end of main part, the main part first branch reaches the second branch is network structure, branching support still including connect in first branch with branching region between the second branch, branching support is in branching region&#39;s grid density is greater than the grid density in other regions of branching support. In this way, the contact area between the bifurcation area of the bifurcation stent and the blood vessel wall at the bifurcation position is increased, the bifurcation area can support the blood vessel wall at the bifurcation position, and the grid density of the bifurcation area i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areas of the bifurcation stent, so that embolism caused by the falling of mural thrombus at the bifurcation position is prevented.)

分叉支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用于在患者体内使用的可植入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分叉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血管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这些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血管堵塞、动脉瘤等疾病,将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

目前可以采用微创伤介入术治疗血管疾病,此类方法对病人的创伤小,安全性高,有效性高,因此受到操作者与患者的肯定,已成为血管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介入性治疗方法是指用输送系统将支架植入患者血管病变段,植入的支架通过扩张可以支撑狭窄闭塞段血管或封堵血管夹层破口,减少血管弹性回缩及再塑形,保持管腔血流通畅,还具有预防再狭窄的作用。

现有用于修复主髂动脉闭塞性病变(包括狭窄病变)的支架,多为常规直管型或一体式分叉型。其中,常规直管型治疗时需要一个以上的支架(例如覆膜支架或裸支架)平行放置,或者交叉放置,按照此种方式植入支架,造成导丝无法从股动脉采用“翻山技术”跨越主髂动脉分叉后进入对侧肢体血管,进而无法进行对侧肢体血管的治疗。另外,现有的一些分叉支架植入到腹主动脉与髂动脉的分叉位置后,由于分叉支架在分叉区域的网格稀疏,腹主动脉分叉位置处的附壁血栓容易在支架的分叉区域脱落并随血液进入循环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前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分叉支架。

本申请提供一种分叉支架,包括主体、第一分支及第二分支,所述第一分支与所述第二分支均连接至所述主体的同一端,所述主体、所述第一分支及所述第二分支均为网状结构,所述分叉支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分支与所述第二分支之间的分叉区域,所述分叉支架在所述分叉区域的网格密度大于所述分叉支架其他区域的网格密度。

本申请提供的分叉支架植入到腹主动脉与髂动脉的分叉位置后,主体容置于腹主动脉中,第一分支及第二分支分别容置于一髂动脉中,分叉区域跨设于两髂动脉之间。本申请提供的分叉支架中增大了其分叉区域的网格密度,一方面提高了分叉区域与髂动脉分叉位置处血管壁的接触面积,减小了腹主动脉分叉位置处的附壁血栓脱落后随血液进入循环系统的风险,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大分叉区域对血管分叉位置血管壁的支撑力,减小分叉支架的两分支对两髂动脉的压迫。另外,本申请提供的分叉支架允许导丝从股动脉采用“翻山技术”跨越主髂动脉分叉后进入对侧髂动脉,方便操作者对对侧肢体血管进行治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分叉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提供的分叉支架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分叉支架的编织方式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分叉支架的支撑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分叉支架的变更实施方式中的支撑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的分叉支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3所示的分叉支架的又一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的分叉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的分叉支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图8所示的分叉支架仰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传统分叉支架的分叉区域未加密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分叉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分叉支架仰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分叉支架仰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所示的分叉支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第四实施方式提供的分叉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所示的分叉支架仰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第五实施方式提供的分叉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术语“近端”是指沿血流方向靠近心脏的一端,“远端”是指沿血流方向远离心脏的一端;将柱体、管体等一类物体的旋转中心轴的方向定义为轴向。

第一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分叉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分叉支架100,包括主体10、第一分支30及第二分支50,第一分支30与第二分支50均连接至主体10的同一端,主体10、第一分支30及第二分支50均为网状结构,分叉支架100还包括连接于第一分支30与第二分支50之间的分叉区域70,在图1中为方便理解,用相对于其他区域更加稠密的平行斜线表示分叉区域70,但这些斜线仅用于表示该区域位置,不用于限定分叉区域70中的具体结构形式,比如分叉区域70中编织线的编织方式等等。本申请中,分叉支架100在分叉区域70的网格密度大于分叉支架100的其他区域的网格密度。分叉支架100的其他区域,为分叉支架100除去分叉区域70的其余区域。

本申请提供的分叉支架100,可以用于植入到腹主动脉分叉-髂动脉位置,请结合参阅图1及图2,植入后,主体10容置于腹主动脉中,第一分支30及第二分支50分别容置于一髂动脉中,分叉区域70跨设于两髂动脉之间。本申请提供的分叉支架100由于在分叉区域70的网格密度大于分叉支架100其他区域的网格密度,一方面提高了分叉区域70与髂动脉分叉位置处血管壁的接触面积,减小了腹主动脉分叉位置处的附壁血栓脱落后随血液进入循环系统的风险,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大分叉区域70对血管分叉位置血管壁的支撑力,减小分叉支架100的两分支(即第一分支30及第二分支50)对两髂动脉的压迫。另外,本申请提供的分叉支架100允许导丝从股动脉采用“翻山技术”跨越腹主动脉分叉后进入对侧髂动脉,方便操作者对对侧肢体血管进行治疗。可以理解,上述应用场景仅仅为示例性的,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分叉支架100还能够用于植入到任何主血管与分支血管形成的Y形分叉处。植入时,分叉区域70跨设于两分支血管之间,第一分支30及第二分支50分别容置于两个分支血管中,主体10容置于主血管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支30沿其轴向的长度大于第二分支50沿其轴向的长度。第二分支50沿其轴向的长度满足利于导丝采用“翻山技术”跨越分叉位置处后进入对侧髂动脉即可。可以理解,不限制第一分支30沿其轴向的长度大于第二分支50沿其轴向的长度,例如,第一分支30沿其轴向的长度可以等于或小于第二分支50沿其轴向的长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叉区域70从第一分支30与第二分支50的连接处,在第一分支30上靠近第二分支50一侧,向第一分支30的远端延伸;以及,分叉区域70从第一分支30与第二分支50的连接处,在第二分支50上靠近第一分支30一侧,向第二分支50的远端延伸。所述第一分支30的远端,为第一分支30远离主体10的一端;所述第二分支50的远端,为第二分支50远离主体10的一端。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分叉区域70从第一分支30与第二分支50的连接处,在第一分支30上靠近第二分支50一侧,延伸接近至第一分支30远端的位置,或者延伸至第一分支30远端。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分叉区域70从第一分支30与第二分支50的连接处,在第二分支50上靠近第一分支30一侧,延伸接近至第二分支30远端的位置,或者延伸至第二分支50远端。

可以理解,在变更实施方式中,不限制分叉区域70的形状,例如,分叉区域70为连接在第一分支30与第二分支50之间的呈线型的区域,或者分叉区域70为连接在第一分支30与第二分支50之间的呈条形的区域。可以理解,不限制分叉区域70的延伸范围,分叉区域70从第一分支30与第二分支50的连接处,在第一分支30靠近第二分支50一侧,向第一分支30的远端延伸;及/或分叉区域70从第一分支30与第二分支50的连接处,在第二分支50靠近第一分支30一侧,向第二分支50的远端延伸;及/或分叉区域70从第一分支30与第二分支50的连接处延伸至主体10的情形,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10、第一分支30及第二分支50均各自围成一腔体,并且第一分支30的腔体及第二分支50的腔体均连通于主体10的腔体,主体10、第一分支30及第二分支50朝向各自腔体内的一侧为内侧,主体10、第一分支30及第二分支50背离各自腔体的一侧为外侧。

本实施方式中,主体10、第一分支30以及第二分支50均呈筒状。可以理解,不限制主体10、第一分支30以及第二分支50均呈筒状,能够使得主体10、第一分支30以及第二分支50尽可能贴合血管内壁的形状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3,主体10、第一分支30以及第二分支50均包括沿各自轴向排列的至少一支撑环61。支撑环61是弹性的金属支撑骨架或弹性的非金属如高分子材料的支撑骨架,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骨架255为镍合金支架。支撑环61包括至少一个子支撑环,子支撑环呈波状,当子支撑环的数目为多个时,多个子支撑环围绕主体10、第一分支30或者第二分支50的中心轴,在径向上层叠设置或者交叠穿插设置。子支撑环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波杆612,两个波杆612在近端的连接处形成波峰614,两个波杆612在远端的连接处形成波谷615。

现提供一种网状结构编织方式,如下:

如图3所示,图3示出了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的网状结构沿一母线展开的示意图,为区别不同的支撑环61,将图3中相邻的3个支撑环分别表示为支撑环61A、61B与61C,并且支撑环61A、61B与61C自近端向远端依序排列,支撑环61A、61B与61C位于主体10、第一分支30或者第二分支50中。所述母线,为主体10、第一分支30或第二分支50各自的网状结构侧面上平行于各自轴向的一条线。支撑环61A、61B与61C可以是主体10、第一分支30或者第二分支50中网状结构的一部分。上述三个支撑环61A、61B与61C由一根编织线编织而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编织时,首先,编织线从起始点O1开始,沿主体10、第一分支30或者第二分支50各自的周向按正弦波路径编织,直至编织线重新抵达起始点O1。然后,使该编织线朝支撑环61B的方向延伸至支撑环61A与支撑环61B的交界处,即编织线到达支撑环61B的起始点O2,再沿主体10、第一分支30或者第二分支50各自的周向按正弦波路径编织,完成支撑环61B的编织。依此类推,完成支撑环61C的编织。可以理解,在本实施方式中,起始点O1为支撑环61A的一波峰614,起始点O2为支撑环61A的一波谷615,同时起始点O2为支撑环61B的一波峰614。

在变更实施方式中,主体10、第一分支30或者第二分支50中仅包括一个支撑环61A、不包括相邻的支撑环61B与61C。

可以理解,在编织线从起始点O1开始,沿主体10、第一分支30或者第二分支50各自的周向按正弦波路径编织,直至编织线重新抵达起始点O1的过程中,编织线围绕主体10、第一分支30或者第二分支50的中心轴的圈数可以为一圈或多于一圈,当编织线围绕中心轴围绕多于一圈后形成多圈在径向上层叠依次设置的第一子支撑环、第二子支撑环……,如图4所示,后编织的一圈子支撑环覆盖在先编织的子支撑环,每个子支撑环的波杆与其内侧或外侧的波杆形成若干交叉点。在相邻的两个交叉点中,靠外侧的子支撑环的波杆均被设置于靠内侧的子支撑环的波杆的外侧。具体地,图4中的支撑环61包括由编织线绕中心轴围绕四圈形成的四个子支撑环,为了将四个子支撑环区分开,将图4中的四圈子支撑环分别表示为Q1、Q2、Q3、Q4。如前文所述,主体10、第一分支30及第二分支50朝向各自腔体内的一侧为内侧,主体10、第一分支30及第二分支50背离各自腔体的一侧为外侧,具体在图4中,沿纸面朝里的方向为内侧,沿纸面朝外的方向为外侧,子支撑环Q1、Q2、Q3、Q4自内侧向外侧在径向上依次层叠设置。子支撑环Q4的波杆与子支撑环Q3、Q2的波杆形成的其中两个相邻交叉点为X1及X2,子支撑环Q4与子支撑环Q3、Q2相比为外侧的子支撑环。在相邻交叉点X1及X2中,子支撑环Q4的波杆均被编织在子支撑环Q3、Q2的波杆外侧。子支撑环Q1、Q2、Q3、Q4可以位于主体10、第一分支30或者第二分支50中。

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分叉支架100(主体10、第一分支30及第二分支50)中的至少一支撑环包括第一子支撑环与其他子支撑环,第一子支撑环与其他子支撑环围绕主体、第一分支或者第二分支的轴向,在径向上交叠穿插设置,第一子支撑环的波杆与其他子支撑环的波杆形成若干交叉点,其中至少存在相邻第一交叉点与第二交叉点,在第一交叉点,第一子支撑环的波杆相对于与其交叉的其他子支撑环的波杆设置于外侧,在第二交叉点,第一子支撑环的波杆相对于与其交叉的其他子支撑环的波杆设置于内侧。主体10、第一分支30以及第二分支50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图5所示的一个支撑环。具体地,图5所述的支撑环包括由编织线围绕中心轴四圈形成的四个子支撑环,为了将四个子支撑环区分开,将图5中的四圈子支撑环分别表示为L1、L2、L3、L4,在图5中,沿纸面朝里的方向为内侧,沿纸面朝外的方向为外侧,子支撑环L1、L2、L3、L4在径向上交叉层叠设置。子支撑环L1、L2、L3、L4均包括若干波杆,子支撑环L4的波杆与子支撑环L3、子支撑环L2的波杆形成的其中两个相邻交叉点为Y1及Y2。在其中一个交叉点Y1中,子支撑环L4的波杆设置于子支撑环L2的波杆的外侧,在另一个交叉点Y2中,子支撑环L4的波杆被设置于子支撑环L3的波杆的内侧。子支撑环L4在与其他子支撑环的一个交叉点Y1上,子支撑环L4相对于与其交叉的子支撑环靠近外侧设置,在另一相邻的交叉点Y2上,子支撑环L4相对于与其交叉的子支撑环靠近内侧设置,从而实现与其他子支撑环在径向上交叉层叠,有利于提高支撑环整体的支撑力以及牢固性。在一实施方式中,支撑环中的任意一根子支撑环与其他子支撑环形成的相邻交叉点上,该子支撑环相对于与其交叉的其他子支撑环,交替设置于内侧与外侧。

可以理解,不限制子支撑环的数量,例如子支撑环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当子支撑环的数量为一个时,不存在多圈层叠的子支撑环或交叠穿插的子支撑环。

请结合参阅图3及图6,图6为图1所示的分叉支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支撑环之间的波峰614与波谷615相互对应设置,例如,支撑环61A的波峰614与支撑环61B的波谷(未图示)对应设置,支撑环61A的波谷615与支撑环61B的波峰614对应设置。

以主体10为例,在主体10具有多个沿轴向依次设置的支撑环的实施方式中,远端的支撑环为靠近第一分支30或第二分支50一端的支撑环,主体10中相邻的支撑环之间,远端的支撑环的波峰614从内侧向外侧穿过近端的支撑环的波谷615,使远端的支撑环的波峰614钩挂于近端的支撑环的波谷615。例如,如图6所示,在进行支撑环61B的编织时,使支撑环61B的波峰614从支撑环61A的波谷615的内侧穿入,并且从第一支撑环61A的波谷615的外侧穿出,如此,支撑环61B的波峰614钩挂于支撑环61A的波谷615上。如图7所示,在进行支撑环61C的编织时,使支撑环61C的波峰614从支撑环61B的波谷615的内侧穿入,并且从支撑环61B的波谷615的外侧穿出,如此,支撑环61C的波峰614钩挂于支撑环61B的波谷615上。其中,相邻支撑环之间的钩挂位置如图3中的圆圈所示。

上述仅仅为示例性的阐述了主体10中相邻支撑环之间的连接方式,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支30及第二分支50中相邻支撑环之间的连接方式与主体10中相邻支撑环之间的连接方式类似。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支30与主体10的连接方式,以及第二分支50与主体10的连接方式与上述相邻支撑环之间的连接方式相同,即如图1所示,在主体10与第一分支30的连接处,第一分支30靠近主体10的支撑环的波峰614从主体10靠近第一分支30的支撑环的波谷615内侧穿入,并且,从主体10的支撑环的波谷615外侧穿出,使第一分支30的支撑环钩挂于主体10的支撑环上。在主体10与第二分支50的连接处,第二分支50靠近主体10的支撑环的波峰614从主体10靠近第二分支50的支撑环的波谷615内侧穿入,并且,从主体10的支撑环的波谷615外侧穿出,使第二分支50的支撑环钩挂于主体10的支撑环上,使得第一分支30及/或第二分支50的支撑环的波峰614与主体10的支撑环的波谷615连接。可以理解,当第一分支30或第二分支50的波峰614从内侧向外侧穿过主体10的波谷615时,或者,从外侧向内侧穿过主体10的支撑环的波谷615时,编织线可绕主体10的支撑环的波谷615缠绕多圈,以进一步增加分叉支架100在分叉区域70处的网格密度,提高封堵效果。

可以理解,在变更实施方式中,无论是主体10、第一分支30及第二分支50的相邻的支撑环之间,还是主体10与第一分支30连接处或主体10与第二分支50连接处的相邻的支撑环之间,远端的支撑环的波峰614也可以从外侧向内侧穿过近端的支撑环的波谷615。可以理解,不限制远端的支撑环的波峰614钩挂于近端的支撑环的波谷615,例如,远端的支撑环的波峰614可以焊接于近端的支撑环的波谷615。

可以理解,上述编织方式提供的网状结构仅为示例型的,支撑环的数目不受上述限制,例如,支撑环的数目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可以理解,不限制多个支撑环由一根编织线编织而成。例如,每个支撑环可以由一根以上的编织线编织而成。

可以理解,不限制编织线的材质,例如,编织线可以但不限于由镍钛合金丝、钴基合金丝或不锈钢丝等金属材料制成,编织线还可以由高分子材料制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10、第一分支30以及第二分支50的网状结构各由一根编织线编织而成,即整个分叉支架100由三根线编织制成。可以理解,不限制整个分叉支架100由线编织制成,例如,分叉支架100可以但不限于用激光切割而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两根线之间的编织结点由钢套压紧。可以理解,不限制每两根线之间的编织结点由钢套压紧。

请结合参阅图1及图8,图8为图1所示的分叉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需要注意的是,图8仅示例性地示出部分区域的网状结构,其他区域的网状结构未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支30及第二分支50均包括一体连接的连接部63与本体部65,本体部65大致呈筒状,连接部63的至少部分呈漏斗状并且连接于本体部65与主体10之间。分叉区域70至少部分设置于连接部63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分支30进行举例说明,第一分支30靠近主体10的一支撑环形成连接部63,连接部63的至少部分呈漏斗状,即沿主体10向第一分支30的方向,连接部63中呈漏斗状部分的外径逐渐缩小,连接部63作为主体10与第一分支30之间的过渡。本体部65大致呈筒状,用于支撑分支血管的内壁。在应用场景中,主体10用于植入到主血管,第一分支30或第二分支50用于植入到分支血管,其中分支血管的内径相较于主血管的内径较窄,因此在分支血管与主血管的过渡位置往往具有一段血管的内径自主血管朝分支血管的方向逐渐变窄。本申请中通过设置连接部63,使连接部63能够贴合分支血管与主血管过渡位置的血管内壁。

可以理解,当第一分支30或第二分支50的支撑环的数目为一个时,支撑环靠近主体10的部分为连接部63且至少部分呈漏斗状,支撑环背离主体10的部分为本体部65且呈筒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支30与第二分支50的网状结构均自远端向近端编织,当编织到第一分支30或第二分支50的最后一圈支撑环时,也即编织到连接部63时,第一分支30或第二分支50的波峰614从内侧向外侧穿过主体10的波谷615,即在连接部63与主体10交界的位置,第一分支30或第二分支50的波峰614钩挂于主体10的波谷615。可以理解,第一分支30及/或第二分支50也可以自近端向远端编织。

可以理解,第一分支30及/或第二分支50包括连接部63的情形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一并参阅图8、图9及图10,图9为图1所示的分叉支架分叉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0为图8所示的分叉支架仰视的结构示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分支30在分叉区域70的网状结构与第二分支50在分叉区域70的网状结构相互缠绕。更为具体的,在分叉区域70,在第一分支30的连接部63靠近第二分支50一侧的波杆612,与第二分支50的连接部63靠近第一分支30一侧的波杆612相互缠绕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叉区域70,第二分支50的波杆612从第一分支30的波杆612内侧穿入,并从第一分支30的波杆612外侧穿出,使第一分支30的波杆612与第二分支50的波杆612之间相互缠绕,以拉近第一分支30及第二分支50位于分叉区域70的两波杆612之间的距离,使得分叉支架100在分叉区域70的网格密度大于分叉支架100其他区域的网格密度。如此,相较于如图11所示的传统分叉支架中,第一分支30a与第二分支50a之间的分叉区域无编织线覆盖而形成空洞区域的情形,本申请提供的分叉支架100(如图10所示)由于分叉区域70的空洞区域被相互缠绕的波杆612阻挡,使分叉区域70所处位置的附壁血栓不易从分叉区域70中脱离并随血液流动到其他位置,并且,增加分叉支架100的分叉区域70与分叉位置处的血管壁的接触面积,使相互缠绕的波杆612为分叉位置处的血管壁提供支撑。

可以理解,相互缠绕的波杆612数量不限于为两个,相互缠绕的波杆612数量可以但不限于为多个,例如,在变更实施方式中,还可以使多个波杆612之间穿插缠绕。

第二实施方式

请一并参阅图12及图13,图12为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分叉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所示的分叉支架仰视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分叉支架300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分叉支架100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分叉支架300还包括连接件390,连接件390连接于第一分支330及第二分支350的网状结构之间,使得分叉支架300在分叉区域370中的网格密度大于分叉支架300其他区域的网格密度。

可以理解,不限制连接件390连接于第一分支330及第二分支350的网状结构之间,例如,连接件390还可以连接于第一分支330与主体310之间,或者连接件390还可以连接于第二分支350与主体310之间,连接件390还可以设置在分叉区域370中,连接件390在分叉区域370中的网格密度大于分叉支架其他区域的网格密度,若连接件390还包括设置在分叉区域370以外的区域内,则连接件390在分叉区域370内的网格密度还大于分布在分叉区域370之外部分的网格密度,使得分叉支架300在分叉区域370中的网格密度大于分叉支架300其他区域的网格密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件390为设置在分叉区域370中的网状结构,连接件390的网格密度大于分叉支架300其他区域的网格密度。可以理解,不限制连接件390各处的网格密度相同,例如,可以在连接件390位于分叉区域370的部分设置较大的网格密度,在连接件390位于分叉区域370以外的部分设置较小的网格密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件390与第一分支330及第二分支350一体编织。

可以理解,不限制连接件390与第一分支330及第二分支350一体编织,例如,连接件390可以但不限于为预先编织好的网状补块,通过缝合固定或金属丝固定等方式将该网状补块连接于第一分支330及第二分支350的网状结构之间。

第三实施方式

请结合参阅图14及图15,图14为本申请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分叉支架仰视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所示的分叉支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分叉支架400与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分叉支架300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分叉支架400的连接件490为一绕丝,绕丝用于连接在第一分支430及第二分支450的网状结构之间。具体的,绕丝固定连接于位于第一分支430及第二分支450两波杆4612之间。

可以理解,不限制绕丝的数量。例如,绕丝的数量可以但不限于为多个。可以理解,当绕丝的数量为多个时,绕丝用于连接在第一分支430的网状结构与一绕丝之间、第二分支450的网状结构与一绕丝之间、或者两绕丝之间。

第四实施方式

请结合参阅图16及图17,图16为本申请第四实施方式提供的分叉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6所示的分叉支架仰视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分叉支架500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分叉支架100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分叉区域570还从第一分支530与第二分支550的连接处延伸至主体510。分叉支架500包括覆盖于分叉区域570的第一覆膜110,第一覆膜110的网格密度大于分叉支架500其他区域的网格密度,使得血管分叉位置处的附壁血栓不易从第一覆膜110所覆盖的分叉区域570中脱落。

第一覆膜110可以由涤纶布、PTFE、PET或者其他高分子材料制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覆膜110缝合固定于第一分支530的波杆5612与第二分支550的波杆5612之间,以封堵分叉区域570。

可以理解,不限制第一覆膜110缝合固定于分叉区域570中,例如,第一覆膜110可以但不限于通过粘结固定于分叉区域570中。

第五实施方式

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分叉支架600与第四实施方式提供的分叉支架500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分叉支架600还包括第二覆膜120,第二覆膜120设置在图18所示的主体610与第一分支630的交界位置处,其中,第一覆膜110的网格密度大于第二覆膜120的网格密度,使得附壁血栓不易从第二覆膜120所覆盖的区域中脱落。第二覆膜120可以由涤纶布、PTFE、PET或者其他高分子材料制成。

可以理解,不限制第二覆膜120的设置位置,分叉支架600在分叉区域670以外还设置有第二覆膜120的情形,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申请的技术原理范围内,以上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具体技术方案可以相互适用,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申请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申请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申请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申请所涵盖的范围。

2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动脉血管介入扩张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