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感线圈自动折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139469 发布日期:2021-10-22 浏览:2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电感线圈自动折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Automatic bending equipment for inductance coil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是由 彭美文 邹松青 文秋军 于 2021-07-0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感线圈自动折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其包括工作台以及多个电感线圈,工作台上设置有用于装夹多个电感线圈的工装夹具、用于输送工装夹具的输送机构、沿工装夹具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竖折弯区与横折弯区以及折弯装置,折弯装置包括设置于竖折弯区中竖折弯机构以及设置于横折弯区中的横折弯机构,竖折弯机构包括设置于工作台上的成型底座、设置于成型底座上用于折弯电感线圈引脚的成型组件、设置于成型底座上方用于下压电感线圈的下压组件以及设置于成型底座上用于将工装夹具转移至横折弯区中的第一转料组件。本申请具有将多个折弯工序集成至同一设备上,且能同时对多个电感线圈进行折弯的效果。(The application relates to automatic inductance coil bending equipment and a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the automatic inductance coil bending equipment comprises a workbench and a plurality of inductance coils, wherein a tool clamp for clamping the plurality of inductance coils is arranged on the workbench, a conveying mechanism for conveying the tool clamp, a vertical bending area, a transverse bending area and a bending device are sequentially arranged along the conveying direction of the tool clamp, the bending device comprises a vertical bending mechanism arranged in the vertical bending area and a transverse bending mechanism arranged in the transverse bending area, the vertical bending mechanism comprises a forming base arranged on the workbench, a forming assembly arranged on the forming base and used for bending pins of the inductance coils, a pressing assembly arranged above the forming base and used for pressing the inductance coils downwards, and a first material transferring assembly arranged on the forming base and used for transferring the tool clamp to the transverse bending area. This application has and is integrated to same equipment with a plurality of processes of bending on, and can bend the effect to a plurality of inductance coils simultaneously.)

一种电感线圈自动折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感加工成型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感线圈自动折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电感线圈,又称电感器或电感,是组成电子电路的基本元器件之一。在交流电路中,电感具有阻碍交流电流通过的能力,而对直流电流却不起作用,因此电感在交流电路中起到阻流、降压、交连耦合以及负载的等作用。

现有的电感线圈多由电感主体、设置于电感主体内部的线圈以及设置于电感主体外部的两个引脚组成,在实际生产中,电感线圈的两个引脚需要经过折弯等步骤,使两个引脚贴合至电感主体的外表面上,而目前,完成这一系列的工序,不仅需要经过多台设备分别完成多次折弯的工序,且在折弯时,只能对单个电感线圈进行同一折弯操作,生产效率低下,使得生产线上堆积的电感线圈过多,而为了加快折弯效率,只能选择高速折弯,而在高速折弯的过程中,引脚的折弯处容易产生过大的剪力,这增大了电感线圈的次品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一种将多个折弯工序集成至同一设备上,且能同时对多个电感线圈进行折弯的自动折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感线圈自动折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感线圈自动折弯设备,包括工作台以及多个电感线圈,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有用于装夹多个电感线圈的工装夹具、用于输送工装夹具的输送机构、沿工装夹具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竖折弯区与横折弯区以及用于折弯电感线圈引脚的折弯装置,所述折弯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竖折弯区中用于将电感线圈引脚折弯成竖直状的竖折弯机构以及设置于所述横折弯区中用于将电感线圈引脚压平至电感线圈外表面上的横折弯机构,所述竖折弯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工作台上的成型底座、设置于所述成型底座上用于折弯电感线圈引脚的成型组件、设置于所述成型底座上方用于下压电感线圈的下压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成型底座上用于将工装夹具转移至横折弯区中的第一转料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电感线圈可预先装夹于工装夹具上,而后输送机构将工装夹具输送至成型底座上,下压组件同时下压多个电感线圈,并与成型组件配合使得电感线圈的两个引脚折弯成竖直状,而后转料组件将工装夹具输送至横折弯区,电感线圈的两个竖直状引脚经横折弯机构折弯并贴合至电感线圈的外表面处,至此,在同一设备上同时完成多个电感线圈的折弯工作,且中间无需人工干预,提高了电感线圈的折弯效率。

可选的,所述成型底座上开设有多级沉槽,所述多级沉槽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一级槽、二级槽以及三级槽,所述成型组件包括竖直设置于所述三级槽中且上端延伸至二级槽中的多个竖直杆、套设于多个所述竖直杆上端且与竖直杆滑动连接的移动块、套设于所述竖直杆周侧上的第一弹簧以及设置于所述一级槽中且分别位于移动块两侧的成型块,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移动块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成型底座位于三级槽处的底壁固定连接,且当所述第一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移动块的顶面与成型底座的顶面相齐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下压组件下压时,工装夹具以及多个电感线圈均可进入二级槽中,此时电感线圈的两个引脚经两个成型块的作用折弯成竖直状,而后随着下压组件的复位,工装夹具可随着移动块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移动至成型底座的顶面上。

可选的,所述下压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工作台上的第一台架、设置于所述第一台架顶面上的第一气缸、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气缸活塞杆末端的安装板、与所述安装板底面可拆卸连接的安装座以及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中的多个压块,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竖直向下穿过台阶顶面并延伸至第一台架顶面下方,且当所述第一气缸活塞杆伸长至预定最大行程时,所述压块将电感线圈推动至二级槽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气缸活塞杆伸长时,多个压块可分别压紧每个电感线圈,并使电感线圈移动至二级槽中,进而配合成型块使电感线圈的两个水平引脚折弯成竖直状。

可选的,所述成型底座的顶面上开设有梯形槽,所述成型底座的侧面上还开设有沿梯形槽侧壁延伸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孔,所述成型底座上且位于长条形孔的底壁处开设有与梯形槽相连通的通孔,所述梯形槽中设置有用于对竖直状引脚进行挤压的挤压组件,所述挤压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梯形槽中的两个导向块、固定设置于所述梯形槽侧壁上的弹簧固定板、一端与所述弹簧固定板朝向梯形槽槽口处的侧面固定连接的第二弹簧以及穿设于所述通孔中且一端延伸至梯形槽中的连接件,所述第二弹簧的延伸方向与梯形槽的侧壁延伸方向一致,所述导向块朝向第二弹簧的侧面上开设有沿第二弹簧延伸方向延伸的导向槽,第二弹簧的自由端与所述导向槽的侧壁相抵接,所述连接件延伸至梯形槽中的一端与导向块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位于长条形孔中且与长条形孔的底壁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移动块的下端与二级槽的底壁抵接并继续向下移动时,两个导向块可向下滑动,第二弹簧被压缩,使得两个导向块相对的侧面相互靠近,进一步对竖直状的引脚进行挤压,使得竖直状的引脚更贴合电感线圈的侧面。

可选的,所述成型底座上开设有沿工装夹具输送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转料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滑槽中的滑块、设置于所述滑块顶面上且活塞杆轴向垂直于滑槽延伸方向的第二气缸、与所述第二气缸活塞杆末端固定连接的推板、设置于所述滑槽中且一端与成型底座位于滑槽中的一端侧壁转动连接的螺杆以及固定安装于所述成型底座侧面上的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末端穿过成型底座的侧壁并延伸至滑槽中,所述电机延伸至滑槽中的输出轴末端与螺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且当所述第二气缸活塞杆伸长时,所述推板可与工装夹具的一端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完成电感线圈的竖折弯操作后,电机启动、第二气缸活塞杆伸长,推板与工装夹具远离横折弯区的一端抵接,滑块向靠近横折弯区的方向移动,进而使得推板可将工装夹具输送进横折弯区。

可选的,所述横折弯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工作台顶面上的固定台、设置于所述固定台上的预折弯组件、横折弯组件以及用于将工装夹具转移出横折弯区的第二转料组件,所述第二转料组件与第一转料组件结构相同,所述预折弯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工作台上且分别位于工装夹具两侧的两个第二台架、设置于所述第二台架上且活塞杆末端端面朝向工装夹具的第三气缸以及与所述第三气缸活塞杆末端固定连接的推块,所述推块靠近工装夹具一端设置有挤压部,且当所述挤压部挤压电感线圈引脚时,所述挤压部位于电感线圈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两个第三气缸活塞杆伸长时,挤压部与竖直状的引脚抵接,并可将引脚折弯一定角度。

可选的,所述工装夹具包括固定座以及多个磁铁,所述固定座顶面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且多个所述安装孔沿固定座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多个所述磁铁分别对应设置于多个安装孔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于安装孔中的磁铁可吸附住电感线圈,从而将多个电感线圈固定在工装夹具上,方便后续电感线圈的加工。

可选的,所述横折弯组件与下压组件结构一致,所述横折弯组件的压块下端宽度大于电感线圈的顶面宽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横折弯组件的第一气缸活塞杆伸长时,压块可与折弯成一定角度的引脚抵接,并将引脚折弯成水平状且贴合至电感线圈的上表面。

可选的,所述成型底座靠近横折弯区的一端顶面上设置有用于感应工装夹具的第一传感器,所述梯形槽的底壁上设置有用于感应导向块的第二传感器,所述固定台远离竖折弯区的一端顶面上设置有用于感应工装夹具的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与第一气缸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器与第一气缸、第二气缸以及电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三传感器与两个第三气缸以及横折弯组件的第一气缸输入端电性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传感器感应到工装夹具时,可传递电信号至第一气缸处,第一气缸活塞杆伸长,配合成型组件以及挤压组件将引脚折弯成竖直状,而后第二传感器感应到导向块,传递电信号至第一气缸、第二气缸以及电机,第一气缸活塞杆回缩,工装夹具移动至成型底座顶面,第二气缸以及电机延迟启动,将工装夹具推送至横折弯区,而后第二气缸活塞杆回缩,电机反向运转,第二气缸回位。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感线圈自动折弯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先将多个电感线圈装夹于工装夹具上,输送机构将工装夹具输送至竖折弯区中的成型底座上的移动块顶面上;

S2:第一气缸动作,多个压块推动电感线圈进入二级槽中,两个导向块相互靠近,电感线圈的引脚经成型块以及两个导向块的作用折弯成竖直状;

S3:第一气缸活塞杆回缩,移动块上移,工装夹具移动至成型底座顶面上,第二气缸活塞杆伸长,电机驱动螺杆转动,滑块带动第二气缸移动,推板将工装夹具推送至横折弯区中;

S4:两个第三气缸活塞杆伸长,挤压部将竖直状的电感线圈引脚折弯一定角度,而后第一气缸活塞杆伸长,将电感线圈的引脚压平至电感线圈的上表面处;

S5:横折弯区中转料组件的第二气缸活塞杆伸长,电机转动,将工装夹具推送出横折弯区,且工装夹具进输送机构输送至下一工序,至此完成电感线圈的折弯过程。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多个电感线圈可预先装夹于工装夹具上,而后输送机构将工装夹具输送至成型底座上,下压组件同时下压多个电感线圈,并与成型组件配合使得电感线圈的两个引脚折弯成竖直状,而后转料组件将工装夹具输送至横折弯区,电感线圈的两个竖直状引脚经横折弯机构折弯并贴合至电感线圈的外表面处,至此,在同一设备上同时完成多个电感线圈的折弯工作,且中间无需人工干预,提高了电感线圈的折弯效率;

2.通过设置工装夹具、成型组件、挤压组件以及下压组件相互配合的结构,使得成型块可同时将多个电感线圈的两个引脚折弯成竖直状,且使竖直状的引脚贴合电感线圈的侧面,有利于提高电感线圈的折弯效率;

3.通过设置预折弯组件以及横折弯组件相互配合的结构,可先将多个电感线圈的竖直状引脚折弯一定角度,而后再压平至电感线圈的上表面处,完成电感线圈的折弯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工装夹具以及电感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竖折弯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1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图1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工作台;11、通孔;12、挤压组件;121、导向块;122、复位部件;122a、弹簧固定板;122b、第二弹簧;122c、连接件;13、导向槽;14、滑槽;15、挤压部;16、安装孔;17、第一传感器;18、第二传感器;19、挡块;2、电感线圈;21、长条形通孔;22、凸缘;23、凹陷部;24、抵接部;3、工装夹具;31、固定座;32、磁铁;4、输送机构;5、竖折弯区;6、横折弯区;7、折弯装置;71、竖折弯机构;711、成型底座;712、成型组件;712a、竖直杆;712b、移动块;712c、第一弹簧;712d、成型块;713、下压组件;713a、第一台架;713b、第一气缸;713c、安装板;713d、安装座;713e、压块;714、第一转料组件;714a、滑块;714b、第二气缸;714c、推板;714d、螺杆;714e、电机;72、横折弯机构;721、固定台;722、预折弯组件;722a、第二台架;722b、第三气缸;722c、推块;723、横折弯组件;724、第二转料组件;8、多级沉槽;81、一级槽;82、二级槽;83、三级槽;9、梯形槽;10、长条形孔;20、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电感线圈自动折弯设备。参照图1和图2,电感线圈自动折弯设备包括工作台1、多个电感线圈2以及用于装夹多个电感线圈2的工装夹具3,工装夹具3由固定座31以及安装于固定座31上的多个磁铁32组成,固定座31的顶面上开设有与电感线圈2数量一一对应的多个安装孔16,多个电磁铁32分别对应设置于多个安装孔16中,同时,固定座31的两端顶面上均竖直固定有挡块19,挡块19可方便电感线圈2的安装定位,在本实施例中,电感线圈2、磁铁32以及安装孔16的数量均设置有五个,且当电感线圈2装夹于工装夹具3上时,电感线圈2相背的两侧面分别对应与固定座31相背的两侧面相齐平。工作台1顶面上还设置有用于输送工装夹具3的输送机构4以及用于折弯电感线圈2引脚的折弯装置7,且工作台1顶面上沿工装夹具输送方向依次设置有竖折弯区5以及横折弯区6。

折弯装置7由用于将电感线圈2引脚折弯成竖直状的竖折弯机构71以及用于将电感线圈2引脚压平至电感线圈2上表面的横折弯机构72组成,竖折弯机构71设置于竖折弯区5中,横折弯机构72设置于横折弯区6中。竖折弯机构71包括设置于工作台1顶面上成型底座711、设置于成型底座711上的成型组件712、设置于成型底座711上方用于下压电感线圈2的下压组件713以及设置于成型底座711上用于将工装夹具3转运至横折弯区6的转料组件。

参照图3和图4,成型底座711顶面上开设有沿工装夹具输送方向延伸的多级沉槽8,且多级沉槽8的两端分别贯穿成型底座711的两端面,多级沉槽8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一级槽81、二级槽82以及三级槽83,成型组件712由移动块712b、两个成型块712d、多个竖直杆712a以及多个第一弹簧712c组成,在本实施例中,竖直杆712a以及第一弹簧712c的数量均为三个。竖直杆712a竖直固定于三级槽83的底壁上,且竖直杆712a的上端延伸至二级槽82中,移动块712b套设于竖直杆712a的上端周侧上,且移动块712b可与竖直杆712a滑动连接,同时,在移动块712a下移时,竖直杆712b的上端始终位于移动块712a内。且当移动块712b向下移动时,移动块712b的底面可与二级槽82的底壁相抵接。第一弹簧712c套设于竖直杆712a周侧上,且第一弹簧712c的下端与成型底座711位于三级槽83处的底壁固定连接,第一弹簧712c的上端与移动块712b的底面固定连接,且当第一弹簧712c处于自然状态时,移动块712b的顶面与成型底座711的顶面相齐平。两个成型块712d分别固定安装于移动块712b两侧的一级槽81中,且成型块712d靠近移动块712b的一端顶面上设置有倒圆角,且成型块712d的顶面以及成型块712d朝向移动块712b的侧面上均采用抛光处理,以减少折弯时成型块712d对电感线圈2引脚的磨损。

参照图3和图4,下压组件713由第一台架713a、第一气缸713b、安装板713c、安装座713d以及多个压块713e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台架713a为U型架,压块713e共设置有五个,且压块713e的上端设置有凸缘22。第一气缸713b固定安装于第一台架713a顶面上,且第一气缸713b的活塞杆竖直向下穿过第一台架713a的顶面并延伸至一级槽81的上方,安装板713c可拆卸安装于第一气缸713b活塞杆末端上,安装座713d通过螺栓可拆卸安装于安装板713c的底面上,且安装座713d的顶面上开设有沿安装座713d长度方向延伸且贯穿安装座713d两端面的凹槽20,安装座713d上且位于凹槽20的底面上开设有沿安装座713d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形通孔21,五个压块713e可紧密排列设置于长条形通孔21中,压块713e上端的凸缘22可搭接于凹槽20的底面处,压块713e的顶面与安装板713c的底面相抵接,进而将五个压块713e固定安装于安装座713d中,压块713e的下端穿过长条形通孔21并延伸至安装座713d下方,且压块713e的下端靠近电感线圈2引脚的侧面与电感线圈2的侧面相齐平。由此,五个压块713e可与工装夹具3上的五个电感线圈2一一对应,且当第一气缸713b活塞杆伸长,压块713e下压电感线圈2时,移动块712b下移,第一弹簧712c被压缩,电感线圈2可随着工装夹具3进入二级槽82中,且在此过程中,成型块712d可对电感线圈2的两个引脚进行弯折,使电感线圈2的两个引脚折弯成竖直状。

参照图3和图4,为了进一步提高电感线圈2引脚的折弯效果,成型底座711上设置有可对竖直状引脚进行进一步挤压的挤压组件12,挤压组件12由两个导向块121以及多个复位部件122组成,其中,复位部件122由连接件122c、两个第二弹簧122b以及两个弹簧固定板122a组成,在本实施例中,导向块121的截面形状为直角梯形,连接件122c为内六角螺栓。成型底座711顶面上开设有沿工装夹具输送方向延伸的梯形槽9,且梯形槽9的两端分别贯穿成型底座711的两端面,两个导向块121均设置于梯形槽9中,且导向块121的倾斜面可与梯形槽9的侧壁相贴合,使得导向块121可沿梯形槽9侧壁的倾斜方向上下移动。此时,移动块712b以及竖直杆712a位于两个导向块121之间,两个导向块121的顶面上设置有凹陷部23,两个凹陷部23构成了一级槽81,两个导向块121的下端且相对的侧面上均设置有抵接部24,两个导向块121相对的侧面之间以及抵接部24构成了二级槽82,三级槽83位于梯形槽9的下方。

同时,成型底座711的侧面上开设有长条形孔10,且长条形孔10的延伸方向与梯形槽9侧壁的倾斜方向一致,成型底座711上且位于长条形孔10的底面上开设有贯穿成型底座711且与梯形槽9相连通的通孔11,通孔11的轴线与长条形孔10的轴线共线,内六角螺栓的螺纹端穿过通孔11并与导向块121螺纹连接,内六角螺栓的螺帽则与长条形孔10的底壁相抵接,由此,导向块121可通过内六角螺栓与成型底座711滑动连接。

两个弹簧固定板122a分别固定设置于成型底座711位于梯形槽9的侧壁上,第二弹簧122b的一端与弹簧固定板122a朝向梯形槽9槽口处的侧面固定连接,且第二弹簧122b的伸缩方向与梯形槽9侧壁的倾斜方向一致,导向块121朝向第二弹簧122b的侧面上开设有沿第二弹簧122b伸缩方向延伸的导向槽13,且当导向块121安装于梯形槽9中时,第二弹簧122b的自由端可与导向槽13的上端面相抵接。由此,当两个导向块121向下移动时,两个导向块121相互靠近,第二弹簧122b被压缩,两个导向块121以及两个成型块712d可对竖直状的引脚进行进一步的挤压,使竖直状的引脚更贴合电感线圈2的侧面。

参照图1和图5,转料组件由滑块714a、第二气缸714b、推板714c、螺杆714d以及电机714e组成,成型底座711位于梯形槽9的一侧顶面上开设有沿工装夹具输送方向延伸的滑槽14,滑块714a可设置于滑槽14中且可通过滑槽14与成型底座711滑移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滑块714a的顶面上还固定连接有气缸安装板,第二气缸714b固定安装于气缸安装板顶面上,且第二气缸714b的活塞杆末端朝向工装夹具3。推板714c与第二气缸714b的活塞杆末端固定连接,且当第二气缸714b活塞杆伸长时,推板714c可与工装夹具3远离横折弯区6的端面相抵接。螺杆714d设置于滑槽14中,且螺杆714d的两端分别对应与成型底座711上且位于滑槽14的两端面转动连接,同时滑块714a套设于螺杆714d周侧上且与螺杆714d螺纹连接,电机714e固定安装于成型底座711背离横折弯区6的侧面上,且电机714e的输出轴穿过成型底座711的侧壁并延伸至滑槽14中,且电机714e的输出轴末端与螺杆714d靠近电机714e的一端固定连接。由此,当第二气缸714b活塞杆伸长时,推板714c可与工装夹具3的端面抵接,此时电机714e启动,螺杆714d驱动滑块714a并带动第二气缸714b向靠近横折弯区6的方向移动,进而将工装夹具3推送至横折弯区6中。

参照图1和图6,横折弯机构72由固定台721、预折弯组件722、横折弯组件723以及第二转料组件724组成,其中,预折弯组件722由两个第二台架722a、两个第三气缸722b以及两个推块722c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台架722a由竖直板以及水平板组成。两个第二台架722a分别设置于工作台1位于固定台721的两侧顶面上,两个第二台架722a的两个竖直板分别固定设置于工作台1位于固定台721的两侧顶面上,水平板一端底面与竖直板的顶面固定连接,且水平板的另一端向靠近工装夹具3的方向延伸。两个第三气缸722b分别对应固定安装于两个水平板的顶面上,且第三气缸722b的活塞杆末端朝向电感线圈2。两个推块722c分别固定设置于两个第三气缸722b的活塞杆末端上,且两个推块722c靠近工装夹具3的侧面上设置有用于挤压电感线圈2引脚的挤压部15,在本实施例中,挤压部15设置为倒圆角,且当推块722c与电感线圈2的引脚抵接时,挤压部15位于电感线圈2的上方。由此,当第三气缸722b活塞杆伸长时,挤压部15可对竖直状的电感线圈2引脚进行挤压,并将电感线圈2的引脚折弯一定角度。

此外,第二转料组件724与第一转料组件714的结构一致,横折弯组件723与下压组件713的结构一致,在此不再赘述。但是,为了提高横折弯组件723的压平效果,横折弯组件723上的压块713e下端端面截面积大于电感线圈2的顶面面积,使得电感线圈2的引脚能够更贴合电感线圈2的上表面。

参照图3和图4,成型底座711上靠近横折弯区6的一端顶面上且位于工装夹具3背离第一转料组件714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传感器17,第一传感器17用于感应工装夹具3,且第一传感器17与第一气缸713b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成型底座711上且位于梯形槽9的底面上开设有盲孔,盲孔中设置有用于感应导向块121的第二传感器18,且第二传感器18与第一气缸713b、第二气缸714b以及电机714e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固定台721上远离竖折弯区5的一端顶面上且位于工装夹具3背离第二转料组件724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三传感器(图中未示出),第三传感器用于感应工装夹具3,且第三传感器与两个第三气缸722b以及横折弯组件723的第一气缸713b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17以及第三传感器采用光电感应器,第二传感器18采用压力传感器。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电感线圈折弯设备的实施原理为:预先将五个电感线圈2装夹于工装夹具3上,而后输送机构4将工装夹具3输送至成型底座711上的移动块712b顶面上,此时,第一传感器17感应到工装夹具3,传递电信号至第一气缸713b处,第一气缸713b活塞杆伸长,压块713e抵紧电感线圈2的上表面,并推动移动块712b下移至二级槽82中,电感线圈2也随着移动块712b下移至二级槽82中,第一弹簧712c被压缩,且在此过程中,电感线圈2的两个引脚经成型块712d的倒圆角作用折弯成竖直状,且当移动块712b的底面与二级槽82的底壁抵接时,两个导向块121可随移动块712b下移,使得两个导向块121相互靠近,第二弹簧122b被压缩,进而使得两个成型块712d可进一步挤压竖直状的电感线圈2引脚,使得竖直状的电感线圈2引脚更贴合电感线圈2的侧面。

当导向块121抵紧第二传感器18时,第二传感器18传递电信号至第一气缸713b、第二气缸714b以及电机714e输入端处,第一气缸713b活塞杆回缩,移动块712b以及两个导向块121分别在第一弹簧712c以及第二弹簧122b的作用移动至成型底座711的顶面处,而后第二气缸714b活塞杆伸长,推板714c与工装夹具3远离横折弯区6的端面抵接,电机714e正转启动,螺杆714d转动驱动滑块714a并带动第二气缸714b向靠近横折弯区6的方向移动,进而将工装夹具3推送至位于竖折弯区5与横折弯区6之间的输送机构4上,而后第二电机714e反转启动,第二气缸714b复位。

当输送机构4将工装夹具3输送至固定台721上,且第三传感器感应到工装夹具3时,两个第三气缸722b活塞杆伸长,推块722c上的挤压部15将竖直状的引脚折弯一定角度,当第三气缸722b活塞杆开始回缩时,横折弯组件723的第一气缸713b启动,且在推块722c离开电感线圈2上方后,横折弯组件723的压块713e推动电感线圈2的引脚向下弯折,并使电感线圈2的引脚贴合至电感线圈2的上表面处,而后第二转料组件724启动,并将工装夹具3推送出横折弯区6,至此,在同一设备上同时完成了多个电感线圈2的折弯工作,且中间无需人工干预,提高了电感线圈2的折弯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电感线圈2自动折弯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先将五个电感线圈2装夹于工装夹具3上,并通过输送机构4输送至成型底座711上的移动块712b顶面上;

S2:第一传感器17感应到工装夹具3,第一气缸713b活塞杆伸长,移动块712b以及电感线圈2下移,两个导向块121相互靠近,电感线圈2的引脚经成型块712d以及两个导向块121的作用折弯成竖直状;

S3:第二传感器18感应到导向块121,第一气缸713b活塞杆回缩,移动块712b以及电感线圈2上移,导向块121复位,第二气缸714b活塞杆伸长,电机714e驱动螺杆714d转动,滑块714a带动第二气缸714b移动,推板714c将工装夹具3推送至输送机构4上并经输送机构4输送至横折弯区6中;

S4:第三传感器感应到工装夹具3,两个第三气缸722b活塞杆伸长,挤压部15将竖直状的电感线圈2引脚折弯一定角度,而后第三气缸722b复位,横折弯组件723的第一气缸713b活塞杆伸长,压块713e将电感线圈2的引脚压平至电感线圈2的上表面处;

S5:第二转料组件724的第二气缸714b活塞杆伸长,电机714e转动,将工装夹具3推送出横折弯区6,且工装夹具3可经输送机构4输送至下一工序,至此完成电感线圈2的折弯过程。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电感线圈2自动折弯设备的控制方法的实施原理为:与现有的生产工艺相比,本实施例的电感成型工艺在同一工作台1上设置竖折弯区5与横折弯区6,并设置竖折弯机构71和横折弯机构72,使得电感线圈2的折弯工作得以在同一设备上完成。同时采用工装夹具3装夹多个电感线圈2,并采用成型组件712、下压组件713以及挤压组件12相互配合的结构,对多个电感线圈2的引脚同步进行竖折弯操作,采用预折弯组件722先将竖直状的电感线圈2引脚折弯一定角度,再采用横折弯组件723将电感线圈2的引脚压平至电感线圈2的上表面处,既实现了对多个电感线圈2进行折弯的目的,提高折弯效率的同时又可降低因高速折弯而带来的电感线圈2次品率。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1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线圈引脚的预制工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