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二轮车

文档序号:1539035 发布日期:2020-02-14 浏览: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自动二轮车 (Automatic two-wheel vehicle ) 是由 堀内哲 冈田直树 于 2018-05-1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提供一种无论发动机的排气量如何都能够确保散热器周围的良好的空气流动的自动二轮车。在由下框架(22)、左右的底部框架(23)和左右的上框架(24)围成的空间(78)中配置燃料箱(81),在前罩(51)设置有上开口部(51b)和中间开口部(51c),在上开口部(51b)和中间开口部(51c)的后方设置燃料箱(81),燃料箱(81)具备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朝向车辆后方斜下方延伸的凸缘(81a),在燃料箱(81)的后方配置有散热器(82)。(Provided is a motorcycle capable of ensuring a good air flow around a radiator regardless of the exhaust gas amount of an engine. A fuel tank (81) is disposed in a space (78) surrounded by a lower frame (22), left and right bottom frames (23), and left and right upper frames (24), an upper opening (51b) and an intermediate opening (51c) are provided in a front cover (51), the fuel tank (81) is disposed behind the upper opening (51b) and the intermediate opening (51c), the fuel tank (81) is provided with a flange (81a) extending obliquely downward toward the rear of the vehicle in a side view of the vehicle, and a radiator (82) is disposed behind the fuel tank (81).)

自动二轮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二轮车。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以下这样的自动二轮车:在燃料箱的后方配置有散热器,在散热器的后方配置有偏转板以使得散热器的排风向车辆下侧流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4898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利用配置在散热器后方的偏转板,将散热器的排风向下方引导,使散热器的排风不易吹到散热器后方的发动机,但是,例如,在将排气量大的发动机搭载于同一车体的情况下,由于散热器的尺寸变大,因此,需要改变偏转板的大小、设置在偏转板下方的空气排出口的位置等,来确保散热器周围的良好的空气流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其无论发动机的排气量如何,都能够确保散热器周围的良好的空气流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说明书包括2017年6月29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出愿·特愿2017-126915的全部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自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在前罩51的后方设置有:下框架22,其从前立管21向后斜下方延伸;左右一对底部框架23,其从所述下框架22的下部的左右向下方延伸,然后在脚踏板54的下方向后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上框架24,其从所述下框架22的中途向后斜下方延伸,并与左右的所述底部框架23连结,在由所述下框架22、左右的底部框架23和左右的上框架24围成的空间78中配置有燃料箱81,在所述前罩51设置有开口部51b、51c,所述燃料箱81设置在所述开口部51b、51c的后方,所述燃料箱81具备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朝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凸缘81a,在所述燃料箱81的后方配置有散热器82。

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在所述散热器82的上方配置有电池84,所述电池84收纳于壳体27b中。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壳体27b为双重结构。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在座椅28下的收纳箱27的下方设置有引导板102,所述引导板102配置在所述散热器82的后方。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壳体27b构成所述收纳箱27的前部,所述引导板102设置于所述壳体27b。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凸缘81a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前高后低地倾斜,所述散热器82沿着所述凸缘81a配置。

发明效果

本发明是一种自动二轮车,在前罩的后方设置有:下框架,其从前立管向后斜下方延伸;左右一对底部框架,其从下框架的下部的左右向下方延伸,然后在脚踏板的下方向后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上框架,其从下框架的中途向后斜下方延伸,并与左右的底部框架连结,在由下框架、左右的底部框架和左右的上框架围成的空间中配置有燃料箱,在前罩设置有开口部,燃料箱设置在开口部的后方,燃料箱具备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朝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凸缘,在燃料箱的后方配置有散热器,因此,无论散热器的大小如何,都能够使从前罩的开口部吸入的风沿着燃料箱的凸缘引导向散热器,能够确保散热器周围的良好的空气流动。

在上述发明中,在散热器的上方配置有电池,电池收纳于壳体中,因此通过在散热器的上方配置电池,能够有效利用有限的空间。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壳体为双重结构,因此通过将电池收纳于双重结构的壳体中,即使配置在散热器的上方,也能够使得电池不易受到来自散热器的热影响。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在座椅下的收纳箱的下方设置有引导板,引导板配置在散热器的后方,因此通过设置引导板,能够引导散热器的排风从散热器的后方流向侧方等,能够使排风不易吹到配置在散热器后方的发动机等。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壳体构成收纳箱的前部,引导板设置于壳体,因此能够利用壳体的一部分设置引导板,不需要用于特别设置引导板的部件,能够抑制成本。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凸缘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前高后低地倾斜,散热器沿着凸缘配置,因此,能够将燃料箱和散热器有效地配置于车体。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自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图2是示出从车体侧部拆下车体罩后的状态的左视图。

图3是示出电池及其周围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自动二轮车的正视图。

图5是沿图4中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1中的VI-V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记载,如果没有特别记载,则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此外,各图所示的标号“前”表示车体前方,标号“上”表示车体上方,标号“左”表示车体左方。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自动二轮车10的左视图。

自动二轮车10是一种速可达型的鞍乘型车辆,其具备:前轮13,其借助前叉12支承于车架11的前端部;以及后轮16,其借助动力单元20支承于车架11的下部,后轮16由动力单元20驱动。

车架11具备前立管21、下框架22、左右一对底部框架23、左右一对上框架24以及左右一对后框架26。

前立管21配置在车架11的前端部,将前叉12支承为能够转向。下框架22从前立管21向下方延伸,下端部与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底部横管29连接。左右的底部框架23从下框架22的下部的左右向下方延伸,然后向后方接着向后斜上方延伸。左右的底部框架23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分别配置在后面详述的左右的脚踏板54的下方。在左右的底部框架23的前部下部安装有底部横管29的两端部。

左右的上框架24从下框架22的中途的左右向后斜下方延伸,并进一步向下方斜后方屈曲而分别与左右的底部框架23连接。左右的后框架26从左右的上框架24的屈曲部向后斜上方延伸,支承收纳箱27(参照图2)。在收纳箱27的上部安装有供驾驶者及同乘者就座的双人座椅28。

在左右的后框架26的中途连接有左右的底部框架23的后端部。

前叉12具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前立管21的转向杆31,在转向杆31的上端部安装有手柄33。此外,在前叉12的下端部,借助车轴35而支承有前轮13。

动力单元20借助枢轴(未图示)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1的下部,动力单元20具备:水冷式的发动机41,其构成动力单元20前部;以及无级变速器42,其一体地设置在发动机41的后部。在无级变速器42的后端部设置有输出轴,在该输出轴上安装有后轮16。在动力单元20的上部设置有构成发动机41的进气装置的空气滤清器43。

在无级变速器42的后端部与车架11的后部之间架设有后减震单元44。

在车架11的下部安装有侧支架46,在动力单元20的底部安装有主支架47。

车架11由车体罩50覆盖。车体罩50具备前罩51、左右一对腿部护罩52、中心罩53、左右一对脚踏板54、左右一对侧罩56、后中心罩57以及底罩58。

前罩51覆盖车架11前部的前方和前叉12的前方及两侧方。在前罩51配置有前照灯61。左右的腿部护罩52从前罩51的两侧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并从前方覆盖驾驶员的腿部。中心罩53配置在前叉12的后方,覆盖左右的腿部护罩52之间,并且延伸到双人座椅28的下方。左右的脚踏板54是驾驶员放置脚的部分,从左右的腿部护罩52各自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左右的侧罩56覆盖双人座椅28的两侧部的下方。后中心罩57连接左右的侧罩56的后端部。底罩58覆盖车体下部。

前轮13由前挡泥板64从上方覆盖,后轮16由后挡泥板65从上方覆盖。

在左右的侧罩56的上方,以包围双人座椅28的两侧部及后部的方式配置有供同乘者抓握的扶手杆71。在扶手杆71的后部安装有后托架72,在后托架72安装有物品收纳用的顶部箱73。

顶部箱73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后托架72,顶部箱73具备箱主体74和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于箱主体74的上部的盖75。顶部箱73的盖75能够锁定,为了从锁定状态解锁,由持有智能钥匙的驾驶员或同乘者进行按压设置在后托架72下部的开关的操作。在后中心罩57的下方配置有尾灯76。

图2是示出从车体侧部拆下车体罩50的状态的左视图。

在由下框架22、左右的底部框架23和左右的上框架24围成的空间78中配置有燃料箱81。在燃料箱81的后方配置有散热器82。此外,在燃料箱81的后方且散热器82的上方配置有收纳在收纳箱27内的电池84。

燃料箱81具备配置在前侧的前半体86和与前半体86的后侧接合的后半体87。前半体86及后半体87分别形成为杯状。前半体86由杯状主体86a和一体形成于杯状主体86a的周缘部的前凸缘86b构成。后半体87由杯状主体87a和一体形成于杯状主体87a的周缘部的后凸缘87b构成,杯状主体87a在上部形成有供油口87c。供油口87c被盖88堵塞。后凸缘87b与前凸缘86b接合。

前凸缘86b及后凸缘87b构成凸缘81a。凸缘81a在侧视观察时前高后低地倾斜,凸缘81a的上端部安装于上托架(未图示)(分别设置于左右的上框架24),凸缘81a的下端部安装于底部托架(未图示)(分别设置于左右的底部框架23)。

散热器82以沿着燃料箱81的凸缘81a前倾的方式配置,由上下配置的上部箱91及下部箱92、和连接上部箱91及下部箱92彼此的芯93构成。

上部箱91和下部箱92分别经由散热器软管与发动机41连接。在芯93的两侧部安装有将在燃料箱81的两侧方流动的行驶风引导向芯93的中央侧的引导部件95。在芯93的后部安装有冷却风扇96,该冷却风扇96强制性地向芯93导入空气而促进冷却。

收纳箱27具备收纳头盔101等比较大的物品的主收纳部27a和设置在主收纳部27a的前部并收纳电池84的电池收纳部27b。

电池收纳部27b配置在成为高温的散热器82的上方,因此为了抑制对电池84的热影响而使电池收纳部27b形成为双重结构。

在主收纳部27a的底壁27c的前端部的下方设有从底壁27c侧向下方延伸的引导板102。引导板102配置在散热器82的后方且气缸部105(构成发动机41)的前方。

引导板102使从散热器82向后方排出的排风向侧方及侧方斜后方流动,从而不易吹到位于引导板102后方的成为高温的气缸部105。

发动机41具备收容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曲轴103的曲轴箱104和从曲轴箱104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的气缸部105。气缸部105具备收容有能够移动的活塞的缸,该缸的轴线即气缸轴线105a以接近水平的前高后低方式延伸。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引导板102从收纳箱27的底壁27c侧沿着散热器82的芯93延伸。此外,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引导板102朝向设置在一个底部框架23的侧支架46的摆动轴46a延伸。

而且,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引导板102配置成与气缸轴线105a交叉,并且配置于在散热器82的芯93的长度L的中央引出的中心线93a的延长线上。

电池84以长方体状的电池84的一面(前侧的一面)84c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沿着燃料箱81的凸缘81a配置的方式配置于电池收纳部27b。

图3是示出电池84及其周围的剖视图。

收纳箱27在主收纳部27a的前壁27e形成有开口部27f,开口部27f被在进行电池84的维护时打开的维护盖108堵塞。即,从主收纳部27a侧通过开口部27f进行电池84的维护。维护盖108具备盖前壁部108a和从盖前壁部108a的左右的侧缘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盖侧壁部108b。盖前壁部108a的下缘部被***至形成于主收纳部27a的前壁27e的下端部上的槽部27d中,盖前壁部108a的上缘部与开口部27f的上部的缘的内表面侧卡合。此外,左右的盖侧壁部108b通过螺钉109以能够拆装的方式紧固于主收纳部27a的左右的侧壁27h。

在前壁27e的前侧安装有向前方鼓出的第一箱111和覆盖第一箱111的下部的第二箱112。

第一箱111具备底壁111a、前壁111b、前上部壁111c、上壁111d以及左右一对侧壁111e。

底壁111a安装于主收纳部27a的前壁27e的缘的下部,向前斜下方延伸。前壁111b从底壁111a的前端向斜上前方延伸。前上部壁111c从前壁111b的上端向上方延伸。上壁111d从前上部壁111c的上端向后斜上方延伸并与开口部27f的上部的缘连接。左右的侧壁111e与底壁111a、前壁111b、前上部壁111c及上壁111d各自连接。

电池84载置于底壁111a,配置在第一箱111内的空间114的下部。

第二箱112具备下部覆盖部112a、底壁112b、前壁112c以及左右一对侧壁112d。

下部覆盖部112a是从下方及前方覆盖下方鼓出部27g和第一箱111的底壁111a的后部的部分,下方鼓出部27g以向下方鼓出的方式配置在主收纳部27a的底壁27c的前端部,在下部覆盖部112a的后部安装引导板102。底壁112b从下部覆盖部112a的上端在第一箱111的底壁111a的下侧沿着底壁111a向斜前下方延伸。前壁112c从底壁112b的前端向前方鼓出,然后在第一箱111的前壁111b的前侧沿着前壁111b向斜上前方延伸。左右的侧壁112d分别与下部覆盖部112a、底壁112b及前壁112c连接。

上述第一箱111的底壁111a、前壁111b及左右的侧壁111e与第二箱112的下部覆盖部112a、底壁112b、前壁112c及左右的侧壁112d以双重方式配置。

在维护盖108形成有抑制收纳的电池84晃动的突起108c。在维护盖108安装于主收纳部27a的前壁27e的状态下,突起108c从维护盖108的前表面向前斜下方突出,并***至设置于电池84的凹部84a内,与凹部84a的底面84b接触或接近。

这样,能够利用维护盖108的突起108c按压电池84来抑制电池84的晃动,无需特别设置电池84的防晃动部件,因此能够降低成本。

在第一箱111的空间114内,在电池84的上方配置有起动马达磁铁116。

如上所述,通过在第二箱112的下部覆盖部112a安装引导板102,不需要为了安装引导板102而加工主收纳部27a的底壁27c,能够抑制主收纳部27a的成本。

此外,通过将引导板102设置在主收纳部27a的底壁27c的下方鼓出部27g,能够缩短引导板102的全长,支承引导板102的下部覆盖部112a的支承刚性形成得较小即可。

散热器82的上部箱91接近地位于第二箱112的底壁112b的下方。

如上所述,由于作为壳体的电池收纳部27b为双重结构,因此即使在散热器82的上方配置电池84,也能够使电池84不易受到来自散热器82的热影响。

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在作为座椅的双人座椅28下的收纳箱27的下方设置有引导板102,引导板102配置在散热器82的后方。根据该结构,通过设置引导板102,能够引导散热器82的排风从散热器82的后方向侧方、侧斜后方流动,能够使排风不易吹到配置在散热器82的后方的发动机41等。

此外,电池收纳部27b构成收纳箱27的前部,在电池收纳部27b设置有引导板102。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电池收纳部27b的一部分来设置引导板102,特别是不需要用于设置引导板102的部件,能够抑制成本。

图4是示出自动二轮车10的正视图。

自动二轮车10的前罩51在前照灯61的下方具备向后方鼓出的前壁51a。在前壁51a形成有上开口部51b以及多个中间开口部51c。

上开口部51b在前壁51a的上部形成为车宽方向的宽度比前照灯61大。中间开口部51c在上开口部51b的下方位置且左右分别形成为上下两处。在正视观察时,多个中间开口部51c与燃料箱81的凸缘81a及前半体86的左右侧面86c重叠。

图5是沿图4中的V-V线的剖视图。

车体罩50具备从前罩51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底罩58。底罩58是覆盖车体下部的部件,延伸到发动机41的气缸部105的下方。在底罩58没有设置开口部。

以下,对车体罩50内的行驶风的流动进行说明。

如箭头A所示,从前罩51的上开口部51b流入车体罩50内的行驶风的一部分如箭头B所示,流入燃料箱81的凸缘81a的后方,沿着凸缘81a向后斜下方流动。然后,行驶风如箭头C及箭头D所示,通过散热器82的芯93,进而,通过引导板102改变行进路径而向下方(以及侧方、侧斜后方)屈曲,并流向发动机41的气缸部105的下方,向车体罩50的外部排出。

此外,如箭头E及箭头F所示,从前罩51的多个中间开口部51c流入车体罩50内的行驶风如箭头G所示,在燃料箱81的前方沿着凸缘81a向后斜下方流动。然后,行驶风如箭头H所示,越过凸缘81a的下部,或者通过凸缘81a的下方而向凸缘81a的后方流动,进而如箭头J所示,通过散热器82的芯93,并进一步向发动机41的气缸部105的下方流动,向车体罩50的外部排出。

此外,如箭头K所示,在燃料箱81的凸缘81a的后方流动的行驶风通过电池收纳部27b的侧方或下方,由此能够冷却电池收纳部27b。

此外,车体罩50内的空气的一部分沿着底罩58的上表面向车辆后方流动。

如上所述,通过将燃料箱81的凸缘81a设置成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前高后低,能够控制从前罩51的各开口部(上开口部51b及中间开口部51c)流入车体罩50内的行驶风的流动。即,能够将凸缘81a用作大型偏转板。

详细而言,通过凸缘81a,能够使行驶风在凸缘81a的前方及后方朝向散热器82向后下方流动,能够使行驶风充分地吹到散热器82而促进冷却。进而,也能够将通过了散热器82的排风的流动形成为向后下降的流动,能够使排风朝向发动机41的气缸部105的下方。其结果是,能够与引导板102协作而使散热器82的排风不易吹到气缸部105。

例如,在该车辆上搭载有排气量大的发动机41时,即使在将更大的容量且大型的散热器配置在燃料箱81的后方的情况下,通过燃料箱81的凸缘81a对行驶风的控制,也能够使足够风量的行驶风吹到大型的散热器。因此,不需要使用控制行驶风的流动的特别的偏转板等。

如以上的图1、图2、图4及图5所示,在前罩51的后方设置有:下框架22,其从前立管21向后斜下方延伸;左右一对底部框架23,其从下框架22的下部的左右向下方延伸,然后在脚踏板54的下方向后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上框架24,其从下框架22的中途向后斜下方延伸,并与左右的底部框架23连结。在由下框架22、左右的底部框架23和左右的上框架24围成的空间78中配置有燃料箱81。在前罩51设置有作为开口部的上开口部51b及中间开口部51c,燃料箱81设置在上开口部51b及中间开口部51c的后方。燃料箱81具备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朝向车辆后方(详细而言是车辆后斜下方)延伸的凸缘81a,在燃料箱81的后方配置有散热器82。

根据该结构,无论散热器82的大小如何,都能够使从前罩51的上开口部51b及中间开口部51c吸入的风沿着燃料箱81的凸缘81a引导向散热器82,能够确保散热器82周围的良好的空气流动。

此外,由于在散热器82的上方配置有电池84,电池84收纳在电池收纳部27b中,因此通过在散热器82的上方配置电池84,能够有效利用有限的空间。

此外,如图5所示,凸缘81a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前高后低地倾斜,散热器82沿着凸缘81a配置,因此能够将燃料箱81及散热器82有效地配置于车体。

图6是沿图1中的VI-VI线的剖视图。

散热器82的两侧部分别借助橡胶而弹性支承于左右的上框架24。

设置于散热器82的两侧部的引导部件95具备:沿着散热器82的芯93的侧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后延伸部95a;和从前后延伸部95a的前缘向前斜侧方延伸的倾斜部95b。倾斜部95b是将在比芯93靠车宽方向外侧处流动的行驶风向芯93侧集中的部分。

配置在散热器82的后方的引导板102呈向前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由此,能够将从前方吹向引导板102的行驶风的行进路径变更为侧方、侧斜后方。

接下来,对车体罩50内的行驶风的流动进行说明。

从前罩51的上开口部51b(参照图5)流入车体罩50内的行驶风如箭头P所示,在燃料箱81的凸缘81a的后方沿着凸缘81a向后方流动而通过散热器82的芯93,进一步如箭头Q所示,通过引导板102向后斜侧方改变行进路径,使得行驶风在发动机41的气缸部105的两侧方向后方流动。

此外,如箭头R所示,从前罩51的中间开口部51c(参照图5)在车体罩50内导入到燃料箱81的凸缘81a的下方的行驶风沿着凸缘81a向后方流动,进一步如箭头S所示,越过凸缘81a的下部或通过凸缘81a的下方而向后方流动,被引导部件95的倾斜部95b向芯93侧引导,从芯93通过。然后,如箭头T所示,在引导板102的侧方和下方向后方流动,进一步在发动机41的气缸部105的两侧方和下方向后方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中,车宽方向上的车体罩50(详细而言,从左右脚踏板54各自的内缘向上方延伸的中心罩53)与燃料箱81的凸缘81a之间的间隙小。因此,从前罩51的各开口部(上开口部51b及中间开口部51c)流入车体罩50内的行驶风的大部分的行进方向由凸缘81a控制,因此对于车体罩50内的行驶风的流动,凸缘81a的影响大。

上述实施方式仅表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地进行变形及应用。

本发明不限于应用于速可达型的自动二轮车10的情况,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形式的自动二轮车10、或还包括自动二轮车10以外的车辆的鞍乘型车辆。另外,鞍乘型车辆是指包括跨骑车体而乘车的全部车辆,是不仅包括自动二轮车(也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还包括分类为ATV(越野车辆)的三轮车辆或四轮车辆的车辆。

标号说明

10:自动二轮车;

21:前立管;

22:下框架;

23:底部框架;

24:上框架

27:收纳箱;

27b:电池收纳部(壳体);

28:串列座椅(座椅);

51:前罩;

51b:上开口部(开口部);

51c:中间开口部(开口部);

54:脚踏板;

78:空间;

81:燃料箱;

81a:凸缘;

82:散热器;

84:电池;

102:引导板。

1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两轮车辆的驱动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