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路器输出端与输入端分离结构

文档序号:1695745 发布日期:2019-12-10 浏览:1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断路器输出端与输入端分离结构 (Circuit breaker output and input separation structure ) 是由 陈正龙 王宇航 于 2019-07-1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断路器输出端与输入端分离结构,包括塑壳断路器,其中,塑壳断路器包括输入端、断路器单元、底座以及输出端,输入端上设有输入端子,输出端上设有输出端子,底座上设有与断路器单元适配的凹槽,断路器单元上设有输入导电片以及连接端,输入导电片伸出至输入端子的上方且与其贴合,输出端与底座呈可拆卸式连接,输出端上设有输出导电片,输出导电片一端伸出至输出端子的上方且与其贴合,另一端伸出至连接端的上方与其通过螺栓连接固定;本发明安装方便、电气连接稳定等特点。(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circuit breaker output end and input end separation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molded case circuit breaker, wherein the molded case circuit breaker comprises an input end, a circuit breaker unit, a base and an output end, wherein the input end is provided with an input terminal, the output end is provided with an output terminal, the base is provided with a groove matched with the circuit breaker unit, the circuit breaker unit is provided with an input conducting strip and a connecting end, the input conducting strip extends out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input terminal and is jointed with the input terminal, the output end is detachably connected with the base, the output end is provided with an output conducting strip, one end of the output conducting strip extends out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output terminal and is jointed with the; the inven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venient installation, stable electrical connection and the like.)

一种断路器输出端与输入端分离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塑壳断路器,具体是输出端与输入端的分离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塑壳断路器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均通过导线与输入端子与输出端子连接,形成两端之间的电气连接,然后通过闸刀进行分闸与合闸动作。但是此种结构的设置,在每相线之间都需要通过隔板进行隔离,保证每相线之间的电气隔离效果。但是在装配过程中导线的固定强度不高,而且装配后的电气效果不好,故需要一种安装方便、同时保证电气连接效果的装配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断路器输出端与输入端分离结构。

本发明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断路器输出端与输入端分离结构,包括塑壳断路器,其中,塑壳断路器包括输入端、断路器单元、底座以及输出端,输入端上设有输入端子,输出端上设有输出端子,底座上设有与断路器单元适配的凹槽,断路器单元上设有输入导电片以及连接端,输入导电片伸出至输入端子的上方且与其贴合,输出端与底座呈可拆卸式连接,输出端上设有输出导电片,输出导电片一端伸出至输出端子的上方且与其贴合,另一端伸出至连接端的上方与其通过螺栓连接固定。

首先输入端与输出端通过断路器单元进行连接,使得输入端与输出端形成电气连接,输出端与底座呈可拆卸式连接,使得输入端与输出端形成分离结构,在输入端装配过程中,输出导电片与连接端连接形成连接固定,此处连接方式具体通过螺栓连接,保证了连接的强度以及电气连接的效果。

其中,连接端上设有连接孔Ⅰ,输出导电片设有连接孔Ⅱ,螺栓穿过连接孔Ⅰ与连接孔Ⅱ固定。

通过连接孔的设置,使得整体的连接固定更好,同时螺栓连接更加方便。

其中,输出端上设有互感器,输出导电片穿过互感器与连接端连接。

互感器的设置,增加断路器整体的功能,可以实时监测每相线的电流大小。

其中,还包括闸刀模块,闸刀模块包括闸刀,闸刀的下端连接有驱动杆;输出端设有线路板、推杆以及电机驱动机构,线路板控制电机驱动机构运动推动驱动杆移动;驱动杆位于推杆一端的运动轨迹上,推杆的另一端从输出端穿出至输出端外。

自动脱扣通过线路板控制电机驱动机构运动,使得其推动驱动杆移动,实现脱扣效果,此处电机驱动机构位于输出端壳体内,形成隐藏效果;手动脱扣通过推杆实现,通过人工按压推杆的另一端,使得推杆移动,推动驱动杆运动,从而实现脱扣效果,推杆同样位于输出端壳体内,仅为部分伸出至输出壳体外,故手自动一体设置,使得脱扣更加方便,同样整体机构简单,而且隐藏效果更好。

其中,推杆包括推动部、连接部以及驱动部,推动部通过连接部与驱动部连接,驱动杆位于驱动部的运动轨迹上,输出端内设有与推杆适配的通槽,连接部为水平设置,推动部与连接部呈垂直连接。

输出端内设有通槽,连接部可以在通槽内滑动,实现滑动效果,连接部为水平设置,则滑动的更加稳定,推动部与连接部呈垂直连接,更符合人机交互,操作更加方便。

其中,电机驱动机构包括电机,电机上设有输出轴,输出轴上套设有弹簧,输出轴运动使得驱动杆运动。

采用电机与输出轴的设置,使得驱动杆运动,实现脱扣效果,弹簧的设置,使得起到复位效果。

其中,输出端上设有输出端壳体以及上盖,线路板位于输出端壳体的上方,上盖与输出端壳体呈可拆卸式连接且套设在输出端壳体的上方固定,线路板上设有液晶显示屏以及按钮,液晶显示屏与按钮从上盖上伸出;上盖与底座呈可拆卸式连接。

输出端通过输出端壳体与上盖连接固定,同时将线路板安装在输出端壳体的顶端上,形成了输出端的结构,使得输出端上可以存在多功能的效果,在线路板上可以设置液晶显示屏以及按钮,实时可以观察到每相线的数据。上盖与底座呈可拆卸式连接,通过将输出端整体安装在底座上,然后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十分方便。

其中,输出端壳体顶部的一侧面上设有伸出部,伸出部上设有插孔,输出端壳体顶部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定位柱,线路板上设有凸起以及第二定位孔,凸起伸入至插孔内固定,第二定位孔与第二定位柱配合固定;插孔与第二定位柱组成三角固定。

首先在装配过程中线路板需要先将凸起伸入至插孔内固定,然后再将定位孔与定位柱配合固定,实现了三角固定的结构,使得整体的固定效果牢固稳定。采用此种结构设置,在装配过程中,无需螺栓紧固即可实现固定,另外固定后,由于插孔的作用,线路板无法上下移动,定位柱的设置,使得线路板无法前后左右移动,实现无螺栓固定。

其中,输出端上设有固定孔,底座上设有固定柱,螺栓穿过固定孔以及固定柱,使得输出端模块与底座连接固定。

通过固定孔与固定柱的设置,再通过螺栓进行固定,使得整体固定更加牢固稳定。

其中,输出端模块的底部上设有第一定位孔,底座上设有第一定位柱,第一定位孔与第一定位柱配合固定。

第一定位孔与第一定位柱的设置,使得安装更加精准,保证在装配过程中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底座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装有闸刀模块与断路器单元的底座的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断路器单元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断路器单元的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输出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输出端倒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输出端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输出端壳体与线路板固定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输出端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互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输出端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线路板的主视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输出导电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推杆、驱动杆以及电机驱动机构的驱动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电机驱动机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附图1-17所示,一种断路器输出端与输入端分离结构,包括塑壳断路器1,塑壳断路器1包括输入端7、底座2、第一上盖3、闸刀模块4、断路器单元5以及输出端6。输入端7具体通过断路器单元5与输出端6电气连接。

底座2内设有容纳腔室21,容纳腔室21上设有与断路器单元5适配的凹槽22,此处凹槽22的数量可以为三个或者四个,可以根据实际的相线数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仅以三个凹槽22为例进行描述。进一步,为了保证断路器单元5在凹槽22内不会发生脱落,在输入端子23的上方设有挡块24,使得断路器单元5一端与凹槽22相抵,另一端与挡块24相抵。容纳腔室21的侧面上设有凸筋25,断路器单元5顶端上设有缺口51,凸筋25与缺口51相抵。凸筋25与缺口51的设置,使得断路器单元5起到进一步固定,此处缺口51位于断路器单元5朝向输出端6的一侧上。

断路器单元5的底面上设有第一导向面52。第一导向面52的设置,使得安装更加方便。

断路器单元5上设有输入导电片53,输入端7上设有输入端子23,输入导电片53从容纳腔室21内伸出与输入端子23连接。通过输入导电片53从容纳腔室21内伸出至底座2外,与输入端子23电气连接,连接简单方便。

闸刀模块4位于断路器单元5的上方通过螺栓与断路器单元5固定。闸刀模块4包括闸刀41,闸刀41联动实现分闸与合闸,闸刀41的下端连接有驱动杆42,驱动驱动杆42即可实现脱扣效果,闸刀模块4还设有驱动件43,驱动件43与塑壳断路器1呈转动连接,驱动杆42位于驱动件43的运动轨迹上,此处驱动件43可以通过弹簧或者扭簧进行复位。

输出端6上设有输出端壳体61、线路板62以及第二上盖63,线路板62固定在输出端壳体61的顶部上,第二上盖63与输出端壳体61呈可拆卸式连接套设在输出端壳体61的顶部上,使得线路板62位于输出端壳体61与第二上盖63之间,线路板62的上方上设有液晶显示屏621以及按钮622,液晶显示屏621与按钮622均从第二上盖63上伸出,形成线路板62指示效果。此处第一上盖3与第二上盖63的顶面持平,且两者贴合,使得底座2进行封闭。

线路板62上设有一个凸起623以及至少两个第二定位孔624,此处第二定位孔624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增加,本实施例仅以两个第二定位孔624为例。凸起623具***于线路板62的一侧上,具体是通过两个缺口625形成一个凸起623,保证线路板62的一侧面是平整的。两个第二定位孔624位于线路板62的另一侧上,使得一个凸起623与两个第二定位孔624的假想中心连线形成一个三角形结构,保证整体的固定效果,此处优选为钝角三角形,保证线路板62能够稳稳的固定在输出端壳体61上。

输出端壳体61顶部的一侧面上设有伸出部614,此处伸出部614具体是垂直向上伸出,伸出部614上设有插孔615,插孔615对应线路板62上的凸起623,此处插孔615的长度大于凸起623的长度,插孔615的长度设置,保证凸起623更好的伸入至插孔615内,起到单侧固定的效果。位于伸出部614的同一侧上设有阻挡板616,使得线路板62在固定过程中不会发生偏移。

输出端壳体61顶部的另一侧面上设有两个凸台617,此处凸台617是位于输出端壳体61的侧面上,其凸台617的顶部与输出端壳体61顶部持平。凸台617上设有两个第二定位柱618,第二定位柱618对应线路板62上的第二定位孔624,通过第二定位柱618实现线路板62的固定。此处为了方便固定,第二定位柱618上设有第二导向面619。

输出端6与底座2之间的连接结构为,输出端6部分伸入至底座2内,即输出端壳体61位于底座2内,输出端壳体61的底部上设有第一定位孔611以及定位凸起612,底座2上设有第一定位柱26以及定位导向凸起27,第一定位孔611与第一定位柱26配合固定,定位凸起612与定位导向凸起27的设置,进一步降低装配的难度,此处定位凸起612为三角形设置。

输出端6整体是通过第二上盖63与底座2连接固定的,具体为第二上盖63上设有固定孔631,底座2上设有固定柱28,螺栓穿过固定孔631与固定柱28使得第二上盖63与底座2固定。通过固定孔631与固定柱28的设置,再通过螺栓进行固定,使得整体固定更加牢固稳定。

第二上盖63与输出端壳体61呈可拆卸式连接,具体是第二上盖63上设有卡槽632,输出端壳体61上设有与卡槽632对应的卡接凸起613,两者配合形成固定。此处卡接凸起613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增减,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为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卡接凸起613,前侧设有一个卡接凸起613,后端设有两个卡接凸起613,形成四周全部卡合固定。

第二上盖63上设有翻盖633,翻盖633与第二上盖63呈转动连接,具体为第二上盖63上设有转轴孔,翻盖633上设有转轴,转轴伸入至转轴孔内固定,形成转动连接。翻盖633的设置,使用者可以通过翻盖633观看线路板62上的指示信息,另外也起到防尘、防水的效果,更好的保护线路板62。

进一步,翻盖633为透明设置。翻盖633为透明设置使得使用者无需打开翻盖633即可观察到线路板62上的指示信息,更加方便、直观。

输出端壳体61上设有互感器64以及输出导电片65,输出端壳体61上设有的安装腔8,此处安装腔8的数量与塑壳断路器1的相线数一致,此处为三个,每个安装腔8的结构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位于中间的安装腔8底面与两个侧面的连接处均为斜面81设置,其余结构均类似,故此处不重复描述,仅描述其中一个安装腔8的结构。此处安装腔8均为塑料一体成型形成。

安装腔8为一个开放式空腔,即顶面为开口设置,开口主要用于互感器64的装配。安装腔8的底面上设有梯形开孔82,梯形开孔82用于导电片的伸出,导电片连接输入与输出端,梯形开孔82即上小下大的结构,导电片的宽度与梯形开孔82的下端适配,形成卡合固定。梯形开孔82的设置,第一,提高输出导电片65的散热效果,第二,使得输出导电片65起到固定效果。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互感器64上设有通孔641,输出导电片65一端从梯形开孔82伸出与输出端子连接,输出导电片65的另一端从通孔641伸出与连接端连接,使得形成电气连接。此处输出导电片65为Z字形。

安装腔8的高度大于互感器64的高度,高度差为0.1-1mm,使得互感器64可以在安装腔8内轻微的活动,主要用于互感器64的装配。安装腔8与互感器64呈可拆卸式连接,其具体结构为安装腔8的侧面上设有凸块83,互感器64的侧面上设有与凸块83适配的第一卡槽642,凸块83与第一卡槽642的配合实现互感器64与安装腔8之间的连接固定。安装腔8的底面与侧面之间设有斜面81,斜面81上设有支撑筋811,支撑筋811的作用是增加斜面81的强度,防止在装配过程中按压过猛,导致斜面81断裂。

进一步,安装腔8的侧面上设有第三导向面84。第三导向面84的设置,更好的符合互感器64与安装腔8之间的装配效果。

进一步,安装腔8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一导向滑槽85。第一导向滑槽85的设置,使得互感器64在装配过程中,通过第一导向滑槽85形成导向效果,装配更加轻松。

同时,为了进一步防止互感器64从安装腔8内滑出,此处安装腔8的开口端上设有阻挡件86,此处阻挡件86可以位于开口端的任意位置,优选为与第一导向滑槽85顶端上。阻挡件86具体为倒钩设置,此时第一导向滑槽85位于倒钩的正下方,当互感器64安装在安装腔8时,可以通过滑动,使得互感器64位于倒钩的下方实现阻挡固定的效果。

进一步,阻挡件86的外侧上设有第四导向面861。阻挡件86上的第四导向面861的设置,使得互感器64在装配过程中更加方便。

断路器单元5上设有连接端54,底座2上设有输出端子29,输出导电片65一端与输出端54连接,此处具体通过螺栓连接固定,输出导电片65另一端穿过互感器64与输出端子29电气连接。连接端54上设有连接孔Ⅰ541,输出导电片65设有连接孔Ⅱ651,螺栓穿过连接孔Ⅰ541与连接孔Ⅱ651固定。此处由于输出导电片65为Z字形,输出导电片65与连接端54的连接处为斜向连接,保证电气连接的稳定性,此处斜向角度,优选为45°。

采用输出导电片65的设置,使得连接更加方便,通过输出端54模块6与断路器单元5形成连接,装配更加方便。

输出端壳体61上设有容纳腔610以及通槽6101,容纳腔610与通槽6101为连通状态。容纳腔610内设有有电机驱动机构9,通槽6101用于放置推杆91,推杆91在通槽6101内滑动。容纳腔610室的顶部设有过孔6102,过孔6102与线路板62连通,形成线路板62与电机驱动机构9之间的电气连通。电机驱动机构9包括电机92,电机92上设有输出轴921,输出轴921上套设有弹簧922,输出轴921为轴向上运动。

推杆91包括推动部911、连接部912以及驱动部913,推动部911通过连接部912与驱动部913连接,驱动件43位于驱动部913的运动轨迹上,连接部912为水平设置且位于通槽6101内,可在通槽6101内滑动,连接部912上设有阻挡块915,输出端壳体61位于阻挡块915的运动轨迹上。推动部911与驱动部913均与连接部912为垂直连接设置,使得推杆91符合推动效果。进一步,连接部912与驱动部913的连接处上设有导向块914,导向块914与通槽6101的顶端贴合,形成导向效果,防止推杆91在运动的过程中发生偏移。驱动部913为垂直面与斜面组成,斜面与垂直面的底端连接,斜面朝向连接部912斜向设置。推杆91整体为塑料一体成型设置。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上盖63上设有与推动部911适配的容纳槽916,容纳槽916与通槽6101连通。推动部911部分伸出至容纳槽916外,其超出的尺寸小于5mm,即不影响整体的形状,又可以形成凸出状,便于按压。

第二上盖63上设有挡板634以及弹性挡片635,挡板634与第二上盖63呈转动连接,具体为第二上盖63上设有转轴孔,挡板634两端上设有转轴,转轴伸入至转轴孔内使得挡板634与第二上盖63呈转动连接。挡板634位于输出轴921的运动轨迹上,挡板634的一侧上设有插片6341,插片6341***至容纳腔610内,形成导向固定。弹性挡片635位于挡板634的运动轨迹上,当输出轴921伸出后推动挡板634运动,挡板634驱动驱动杆42运动实现脱扣,但是由于弹性挡片635的设置,挡板634无法进行过度翻转。脱扣完成后,输出轴921复位,由于重力的作用,挡板634为自动下滑,恢复到原位。

首先输入端7与输出端6通过断路器单元进行连接,使得输入端7与输出端6形成电气连接,输出端6与底座2呈可拆卸式连接,使得输入端7与输出端6形成分离结构,在输入端7装配过程中,输出导电片与连接端连接形成连接固定,此处连接方式具体通过螺栓连接,保证了连接的强度以及电气连接的效果。

1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主轴限位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