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瓶坯模冷却板

文档序号:1778935 发布日期:2019-12-06 浏览:3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瓶坯模冷却板 (bottle blank mold cooling plate ) 是由 史克涛 王巍植 符余朝 沈吉 徐金鑫 顾宗将 肖村 周凯 于 2019-07-2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一种瓶坯模冷却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表面开设有用于安装瓶坯模的安装槽,所述板体沿其厚度方向上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所述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用于通冷却介质分别对瓶坯模的主体部分以及底座部分进行冷却;所述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沿板体的宽度方向均分为流进段和流出段,冷却介质进入流进段沿S型路径正向流动,流动至流出段后沿S型路径反向流出;本发明解决了瓶坯模底部部分的冷却效果差,成型的瓶坯底部容易出现缩水以及冷却水流速慢,冷却效率低的问题。(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bottle blank mold cooling plate, which comprises a plate body, wherein the surface of the plat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mounting groove for mounting a bottle blank mold, the plate body is sequentially provided with an upper cooling runner system and a lower cooling runner system from top to bottom along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of the plate body, and the upper cooling runner system and the lower cooling runner system are used for introducing cooling media to respectively cool a main body part and a base part of the bottle blank mold; the upper cooling flow channel system and the lower cooling flow channel system are divided into an inflow section and an outflow section along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plate body, a cooling medium enters the inflow section and flows along the S-shaped path in the forward direction, and flows to the outflow section and then flows out along the S-shaped path in the reverse direction; the invention solves the problems that the cooling effect of the bottom part of the bottle blank mold is poor, the bottom of the molded bottle blank is easy to shrink, the cooling water flow rate is low and the cooling efficiency is low.)

一种瓶坯模冷却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瓶坯模冷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瓶坯模冷却板。

背景技术

瓶坯注塑机主要由注塑机和多腔的模具组合而成,主要用于生产塑料瓶坯,注塑出来的瓶坯经过进一步的吹塑成型得到塑料瓶或医疗药包等产品。瓶坯注塑成型后需对瓶坯模内的产品进行冷却。

公开号为CN203973996U的一篇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注塑瓶坯模型腔的冷却水路装置,包括瓶坯模,瓶坯模中设有瓶坯底模,瓶坯模中设有与瓶坯底模相连通的型腔,瓶坯模的上端的设有嵌环冷却水路,瓶坯模的中端的设有环状内凹冷却水路,环状内凹冷却水路间通过直角内凹冷却水路相连通,瓶坯底模的外壁设有内凹状的底模嵌环冷却水路,瓶坯模的下端的两侧端分别设有与底模嵌环冷却水路相连通的连通孔;对型腔内的产品进行有效的冷却,提高产品加工的效率,同时提升产品品质。

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明人发明其存下以下技术问题:其瓶坯模主体与底模的冷却流道为连通的,即水流需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全部绕一圈后再流出,其对底模部分的冷却效果较差,而底模部分的冷却对瓶胚瓶底的成型质量至关重要,该种冷却方式瓶坯底部容易出现缩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瓶坯模冷却板,通过设置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对瓶坯模的主体部分以及底座部分分别进行冷却,并设置堵头使得冷却水呈S型路径流动,进而解决了瓶坯模底部部分的冷却效果差,成型的瓶坯底部容易出现缩水以及冷却水流速慢,冷却效率低的问题。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采用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瓶坯模冷却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表面开设有用于安装瓶坯模的安装槽,所述板体沿其厚度方向上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所述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用于通冷却介质分别对瓶坯模的主体部分以及底座部分进行冷却;所述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沿板体的宽度方向均分为流进段和流出段,冷却介质进入流进段沿S型路径正向流动,流动至流出段后沿S型路径反向流出。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板体的侧面沿其宽度方向上开设有主进水道和主出水道,所述主进水道与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的首端连通,所述主出水道与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的尾端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板体内还开设有与主进水道连通的进水分流道a和进水分流道b,所述主进水道通过进水分流道a和进水分流道b分别与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的首端连通;

所述板体内还开设有与主出水道连通的出水分流道a和出水分流道b,所述主出水道通过出水分流道a和出水分流道b分别与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的尾端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流进段和流出段均包括沿板体的长度方向上设置的分流管a和分流管b,所述分流管a和分流管b之间连接有若干的支流管;

所述流进段的分流管a和流出段的分流管a之间通过若干根连接管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流进段和流出段的分流管a上以靠近主进水道和主出水道的位置为起点,在第六和第七根支流管之间设置有堵头a;所述流进段和流出段的分流管b上以靠近主进水道和主出水道的位置为起点,在第三和第四根支流管之间设置有堵头b。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支流管和连接管均与分流管a和分流管b垂直设置,且均沿分流管a和分流管b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瓶坯模的主体部分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支流管连通的螺旋流道;其底座部分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支流管连通的环形流道。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连接管与支流管管径相同,且设置有三根。

本发明中针对的是48腔模具,其采用三根支流管为一组,当然在针对其它腔数模具时可以调整为其它根数的支流管为一组。

作为又一种优选,所述进水分流道a和进水分流道b之间以及出水分流道a和出水分流道b之间均沿板体的厚度方向上下设置,且沿板体的长度方向前后错开设置。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附图中示出的进水分流道a、进水分流道b、出水分流道a、出水分流道b、分流管a、分流管b以及支流管处方向贯穿板体的通道均为加工通道,其在使用时均安装有堵头进行封堵。

现有技术中瓶坯模具的冷却方式分为并行格式和串行格式,本发明中采用的为并行格式,该种方式机器与模具之间的压降大体在275千帕(40psi),其相比串行格式的480千帕(70psi),水压的损失更小;此外并行格式冷却水的流速更快,本发明中针对48腔模具是,并行格式流速可以达到13.3L/s,而串行格式为8.8L/s。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通过在板体上设置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对安装在板体上的瓶坯模的主体部分以及底座部分分别进行冷却,使得在保证主体部分冷却效果好的同时,提高了对瓶坯模底部部分的冷却效果,避免了原本冷却水需要在主体部分走一个螺旋冷却流道后再到达底座部分进行冷却,导致底部冷却效果差,成型的瓶坯底部容易出现缩水的问题。

2.本发明中通过设置上冷却流道系统和下冷却流道系统沿板体的宽度方向均分为流进段和流出段,使得冷却水经流进段流入后转向由流出段流出,在满足冷却要求的情况下,结构更为紧凑,成本更低;此外通过设置堵头a和堵头b,使得冷却水呈S型路径流动,以三个支流管为单元,使得在管径一定的情况下,能保证各点的水压足够进而保证冷却水的流速够快,提高冷却的效率。

3.本发明中通过设置进水分流道a和进水分流道b之间以及出水分流道a和出水分流道b之间沿板体的长度方向前后错开设置,使得在管径要求较大,而上下冷却系统间距较小的情况下能够在满足流道开设要求的情况下将板体厚度做到最小,降低成本的同时减轻板体的质量。

综上所述,该冷却板具有结构紧凑,加工便捷,冷却效果好等优点,尤其适用于瓶坯注塑成型模具冷却设备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瓶坯模冷却板内部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3为瓶坯模冷却板横剖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处放大示意图;

图5为瓶坯模冷却板的正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瓶坯模冷却板,包括板体1,所述板体1的表面开设有用于安装瓶坯模2的安装槽11,所述板体1沿其厚度方向上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上冷却流道系统3和下冷却流道系统4,所述上冷却流道系统3和下冷却流道系统4用于通冷却介质分别对瓶坯模2的主体部分21以及底座部分22进行冷却;所述上冷却流道系统3和下冷却流道系统4沿板体1的宽度方向均分为流进段31和流出段32,冷却介质进入流进段31沿S型路径正向流动,流动至流出段32后沿S型路径反向流出。

进一步地,所述板体1的侧面沿其宽度方向上开设有主进水道5和主出水道6,所述主进水道5与上冷却流道系统3和下冷却流道系统4的首端连通,所述主出水道6与上冷却流道系统3和下冷却流道系统4的尾端连通。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在板体上设置上冷却流道系统3和下冷却流道系统4,对安装在板体上的瓶坯模2的主体部分21以及底座部分22分别进行冷却,使得在保证主体部分21冷却效果好的同时,提高了对瓶坯模2底部部分22的冷却效果,避免了原本冷却水需要在主体部分21走一个螺旋冷却流道后再到达底座部分22进行冷却,导致底部冷却效果差,成型的瓶坯底部容易出现缩水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板体1内还开设有与主进水道5连通的进水分流道a51和进水分流道b52,所述主进水道5通过进水分流道a51和进水分流道b52分别与上冷却流道系统3和下冷却流道系统4的首端连通;

所述板体1内还开设有与主出水道6连通的出水分流道a61和出水分流道b62,所述主出水道6通过出水分流道a61和出水分流道b62分别与上冷却流道系统3和下冷却流道系统4的尾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流进段31和流出段32均包括沿板体1的长度方向上设置的分流管a311和分流管b312,所述分流管a311和分流管b312之间连接有若干的支流管313;

所述流进段31的分流管a311和流出段32的分流管a311之间通过若干根连接管314连通。

此处,通过设置上冷却流道系统3和下冷却流道系统4沿板体1的宽度方向均分为流进段31和流出段32,使得冷却水经流进段31流入后转向由流出段32流出,在满足冷却要求的情况下,结构更为紧凑,成本更低;此外通过设置堵头a315和堵头b316,使得冷却水呈S型路径流动,以三个支流管为单元,使得在管径一定的情况下,能保证各点的水压足够进而保证冷却水的流速够快,提高冷却的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流进段31和流出段32的分流管a311上以靠近主进水道5和主出水道6的位置为起点,在第六和第七根支流管313之间设置有堵头a315;所述流进段31和流出段32的分流管b312上以靠近主进水道5和主出水道6的位置为起点,在第三和第四根支流管313之间设置有堵头b316。

进一步地,所述支流管313和连接管314均与分流管a311和分流管b312垂直设置,且均沿分流管a311和分流管b312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瓶坯模2的主体部分21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支流管313连通的螺旋流道211;其底座部分22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支流管313连通的环形流道221。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314与支流管313管径相同,且设置有三根。

实施例二

如图5所示,其中与实施例一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该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更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分流道a51和进水分流道b52之间以及出水分流道a61和出水分流道b62之间均沿板体1的厚度方向上下设置,且沿板体1的长度方向前后错开设置。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进水分流道a和进水分流道b之间以及出水分流道a和出水分流道b之间沿板体的长度方向前后错开设置,使得在管径要求较大,而上下冷却系统间距较小的情况下能够在满足流道开设要求的情况下将板体厚度做到最小,降低成本的同时减轻板体的质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发明的限制。

当然在本技术方案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个”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技术提示下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注塑方法、传感器和注塑机的用途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