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管廊

文档序号:1917706 发布日期:2021-12-03 浏览:26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地下管廊 (Underground pipe gallery ) 是由 季明明 崔海龙 王燕红 于 2021-10-0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管廊,包括外侧壁(1),外侧壁(1)内含有上下间隔设置的上层横隔板(2)和下层横隔板(3),外侧壁(1)的上部与上层横隔板(2)之间形成排烟通风通道(4),上层横隔板(2)和下层横隔板(3)之间形成道路交通通道(5),外侧壁(1)的下部与下层横隔板(3)之间形成市政管线通道(6)。该地下管廊既保证了城市交通及市政管廊的功能,又能够减少能源浪费,达到集约设计、绿色环保、地下空间立体化的目的。(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underground pipe gallery which comprises an outer side wall (1), wherein an upper-layer diaphragm plate (2) and a lower-layer diaphragm plate (3) are arranged in the outer side wall (1) at an upper-lower interval, a smoke exhaust ventilation channel (4) is formed between the upper part of the outer side wall (1) and the upper-layer diaphragm plate (2), a road traffic channel (5) is formed between the upper-layer diaphragm plate (2) and the lower-layer diaphragm plate (3), and a municipal pipeline channel (6) is formed between the lower part of the outer side wall (1) and the lower-layer diaphragm plate (3). This underground pipe gallery had both guaranteed the function of urban traffic and municipal pipe gallery, can reduce the energy waste again, reached intensive design, green, the three-dimensional purpose in underground space.)

一种地下管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管廊。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城镇化建设的大力发展,市政工程在地下空间的建设也丰富起来。地下空间的利用对改善地面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在发展地下交通、降低城市大气污染的同时,还大力建设城市地下市政管线综合管廊,将自来水、排污管、供热管、电缆和通信线路纳入其中,可缩短路线长度达30%,还易于检查和修理,不影响地面土地的使用。国内城市化建设已大步迈进立体化建设时代。

目前,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仍有一些不足,各个使用单位均着眼于各自的权限范围进行地下空间的占用,造成了地下空间的浪费,甚至形成彼此之间的障碍。传统的地下综合管廊仅收纳市政管线,还要配套一些通风排烟等机电附属系统。同样的,传统的地下交通仅具有疏通交通的功能,同时配药一些通风排烟等机电附属系统。这样就造成了空间浪费,能源浪费。

发明内容

为了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管廊,该地下管廊既保证了城市交通及市政管廊的功能,又能够减少能源浪费,达到集约设计、绿色环保、地下空间立体化的目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地下管廊,包括外侧壁,外侧壁内含有上下间隔设置的上层横隔板和下层横隔板,外侧壁的上部与上层横隔板之间形成排烟通风通道,上层横隔板和下层横隔板之间形成道路交通通道,外侧壁的下部与下层横隔板之间形成市政管线通道。

外侧壁的断面呈圆形,上层横隔板的左右两端均与外侧壁连接,下层横隔板的左右两端均与外侧壁连接,所述地下管廊为一体式预制结构。

上层横隔板和下层横隔板上下平行设置,上层横隔板到外侧壁的中心线的距离大于下层横隔板到外侧壁的中心线的距离。

道路交通通道的高度大于或等于市政管线通道的高度,市政管线通道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排烟通风通道的高度。

外侧壁的上部内设有排风孔,上层横隔板内设有排气孔,排烟通风通道通过排风孔与外侧壁的外部连通,道路交通通道通过排气孔与排烟通风通道连通。

道路交通通道的下部设有机动车道路和非机动车道路,非机动车道路位于机动车道路的左右两侧。

市政管线通道内含有从左向右依次设置的左侧区域、中间区域和右侧区域,左侧区域和中间区域之间设有左直立隔板,中间区域和右侧区域之间设有右直立隔板。

下层横隔板内设有井口,井口内设有井盖或井篦子,道路交通通道能够通过井口与中间区域连通,中间区域的下部设有漏水篦子,漏水篦子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直立隔板和右直立隔板对应连接固定;在中间区域内,漏水篦子的上方为疏散救援通道,漏水篦子的下方为排水通道。

左侧区域的右侧下部设有左侧人行平台,左侧人行平台上设有管道支座,左侧区域的左侧设有线缆支架,左直立隔板内设有人孔。

右侧区域的左侧下部设有右侧人行平台,左侧区域的中部和右侧均设有管道安装平台,右直立隔板内设有人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圆形断面,便于盾构及明挖施工。

2、将地上交通道路设置在地下空间,减少城市地面设施,降低大气污染,改善地面环境。

3、将地下城市道路与地下综合管廊合并设计,节约空间。

4、地下综合管廊与地下交通道路共用一套通风排烟系统,集约设计,节约能源,降低能耗。

5、圆形断面的上方(地下第一层)空间小,不规则,且烟雾密度比空气低,利用结构上方空间作为通风排烟通道科学合理。圆形断面的中间部分(地下第二层),空间大,适用于车行及人行。圆形断面的下方(地下第三层),距离地面较深,属于静止层,收纳市政管线,安全可靠。

6、增加地下疏散救援通道,兼顾地下综合管廊与地下交通道路的共用应急通道,也可兼做逃生通道,更加人性合理。

7、排烟通风通道空间大,可兼做自用线缆走线通道及各类机柜安放,一个空间多个功能。

8、按照离地面距离划分:第一层排烟通风通道层,方便人员检修;第二层交通道路层,便于行人、车辆进入通道;第三层综合管廊层,市政管线收纳层,安全静止,故置于最下层。功能层级设置合理。

9、疏散救援通道下方,即圆形断面最低点处,设置为排水通道,充分合理利用空间。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图1是本发明所述地下管廊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排风孔、排气孔、井口和人孔的示意图。

图3是中间区域下部的示意图。

1、外侧壁;2、上层横隔板;3、下层横隔板;4、排烟通风通道;5、道路交通通道;6、市政管线通道;

11、排风孔;12、自用线缆;

21、排气孔;

31、井口;32、井盖或井篦子;

51、机动车道路;52、非机动车道路;

61、左侧区域;62、中间区域;63、右侧区域;64、左直立隔板;65、右直立隔板;66、漏水篦子;67、左侧人行平台;68、线缆支架;69、人孔;610、右侧人行平台;611、管道安装平台;612、疏散救援通道;613、排水通道;614、管道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一种地下管廊,包括外侧壁1,外侧壁1内含有上下间隔设置的上层横隔板2和下层横隔板3,外侧壁1的上部与上层横隔板2之间形成排烟通风通道4,上层横隔板2和下层横隔板3之间形成道路交通通道5,外侧壁1的下部与下层横隔板3之间形成市政管线通道6,如图1所示。

本发明所述地下管廊将地上道路交通整合到地下空间,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使城市建设立体化,同时将地下道路交通与地下综合管廊集约设计,既节省空间,也能降低能耗。达到集约设计、绿色环保、地下空间立体化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外侧壁1为圆筒形结构,外侧壁1的断面呈圆形,上层横隔板2的左右两端均与外侧壁1连接,下层横隔板3的左右两端均与外侧壁1连接,所述地下管廊为一体式预制结构,即外侧壁1、上层横隔板2和下层横隔板3连接为一体。

在本实施例中,外侧壁1的内径可以为大于等于10m,上层横隔板2和下层横隔板3上下平行设置,上层横隔板2到外侧壁1的中心线的距离大于下层横隔板3到外侧壁1的中心线的距离。上层横隔板2的厚度小于或等于下层横隔板3的厚度。

在本实施例中,上层横隔板2位于外侧壁1的中心线的上方,下层横隔板3位于外侧壁1的中心线的下发,道路交通通道5的高度大于或等于市政管线通道6的高度,市政管线通道6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排烟通风通道4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外侧壁1的上部内设有排风孔11,上层横隔板2内设有排气孔21,排烟通风通道4通过排风孔11与外侧壁1的外部连通,道路交通通道5通过排气孔21与排烟通风通道4连通,如图2所示。

在使用时,排风孔11外连接有排烟通风竖井,排烟通风通道4内的烟气可以通过排风孔11进入排烟通风竖井,最后从地面排出。道路交通通道5和市政管线通道6的烟气可以通过排气孔21进入排烟通风通道4内。

排烟通风通道4可以兼做机柜层及自用线缆层,即排烟通风通道4内可以设置风机、机柜和自用线缆12,排烟通风通道4设置在距离地面最近的第一层,便于人工检修。检修人员可以通过通风竖井或排气孔21进入排烟通风通道4内。

在本实施例中,道路交通通道5的下部设有机动车道路51和非机动车道路52,非机动车道路52位于机动车道路51的左右两侧。机动车道路51可以为单车道、两车道、四车道或六车道等。非机动车道路52的路面高度可以高于机动车道路51的路面高度,如图1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市政管线通道6内含有从左向右依次设置的左侧区域61、中间区域62和右侧区域63,左侧区域61和中间区域62之间设有左直立隔板64,中间区域62和右侧区域63之间设有右直立隔板65,左直立隔板64和右直立隔板65左右对称且互为镜像。外侧壁1、上层横隔板2、下层横隔板3、左直立隔板64和右直立隔板65连接为一体,所述地下管廊可以采用混凝土预制结构。

左侧区域61和右侧区域63为市政管线安装区,左侧区域61和右侧区域63内用于安装自来水管、中水管、排污管、供热管、供电电缆和通信线缆等市政管线。中间区域62作为疏散救援通道可行车,可行人,达到快速救援的目的,同时兼做逃生通道,设置在交通道路下,两侧紧邻综合管廊,为地下交通道路和地下综合管廊发生事故时的逃生,提供保障。

在本实施例中,下层横隔板3内设有井口31,井口31内设有井盖或井篦子32,道路交通通道5能够通过井口31与中间区域62连通,中间区域62的下部设有漏水篦子66,漏水篦子66的构造与现有水井篦子的构造基本相同,漏水篦子66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直立隔板64和右直立隔板65对应连接固定,如图2和图3所示。

在中间区域62内,漏水篦子66的上方为疏散救援通道612,漏水篦子66的下方为排水通道613。漏水篦子66上可以救援的车辆和人员通行,也可以供疏散的车辆和人员通行。

道路交通通道5内雨水和市政管线泄漏的水可以通过漏水篦子66流入排水通道613内并排走。左直立隔板64和右直立隔板65上可以设有搭接台阶,漏水篦子66与该搭接台阶搭接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左侧区域61的右侧下部设有左侧人行平台67,左侧人行平台67上设有管道支座614,左侧区域61的左侧设有线缆支架68,左直立隔板64内设有人孔69。市政管道可以架设在管道支座614上,市政线缆可以架设在线缆支架68,维修人员可以通过人孔69往来于左侧区域61和疏散救援通道61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右侧区域63的左侧下部设有右侧人行平台610,左侧区域61的中部和右侧均设有管道安装平台611,右直立隔板65内设有人孔69。市政管道可以架设在管道安装平台611上,维修人员可以通过人孔69往来于右侧区域63和疏散救援通道612之间。

本发明所述地下管廊将地上交通道路设置到地下空间,并与地下综合管廊合并设计,除了共用排烟通风通道4外,还共同设置了一个疏散救援通道612。地下交通道路和地下综合管廊功能上独立分层,互不影响,结构上一体设计,空间合理,节约资源。

在本发明中,外侧壁1的断面也可以呈矩形或城门形等结构,排风孔11、排气孔21、井口31和人孔69通常不会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图2所示仅为了节省附图,不代表实际产品在排风孔11、排气孔21、井口31和人孔69的位置。

优选外侧壁1的断面为圆形,即可盾构施工,也可明挖施工,无论人口密集的老城区还是新建设城区,均可适用。机动车和行人从起始处进入地下道路交通通道5,从终端处离开。市政管线收纳于市政管线通道6内,安全可靠。

市政管线通道6内设置疏散救援通道612,在道路交通发生事故需要救援时,可直接从疏散救援通道612抵达,避免交通堵塞,救援不利。在综合管廊日常运维时,疏散救援通道612可兼做综合管廊出入口通道。当综合管廊发生火灾等事故时,疏散救援通道可兼做逃生通道。

地下交通道路通道和综合管廊均利用上层排烟通风通道4进行日常通风及事故排烟,功能合并,结构集约。当地下管廊通道有积水时,通过排水通道613进行排水。

为了便于理解和描述,本发明中采用了绝对位置关系进行表述,如无特别说明,其中的方位词“上”表示图1中的上侧方向,方位词“下”表示图1中的下侧方向,方位词“左”表示垂直于图1的纸面并指向纸面外侧的方向,方位词“右”表示垂直于图1的纸面并指向纸面内侧的方向方位词。本发明采用了阅读者或使用者的观察视角进行描述,但上述方位词不能理解或解释为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发明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发明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方案、技术方案与技术方案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1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用于深管廊结构与主体结构回筑连接构造及其工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