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深管廊结构与主体结构回筑连接构造及其工法

文档序号:1917707 发布日期:2021-12-03 浏览:4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用于深管廊结构与主体结构回筑连接构造及其工法 (Be used for deep pipe gallery structure and major structure to build connection structure again and worker&#39;s method thereof ) 是由 李奇志 黄�俊 陈之 孙壮 严国金 张洪庆 林秀聪 于 2021-10-0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用于深管廊结构与主体结构回筑连接构造及其工法,包括位于主体结构基坑和深管廊基坑,主体结构基坑的四周土体内设有主体围护结构,主体底板结构在深管廊基坑范围内断开,主体底板结构高于管廊围护结构,管廊内支撑的顶部设有管廊第一道内支撑,主体底板结构临界深管廊基坑的端部与管廊第一道内支撑的顶部外侧之间增设有传力结构,主体底板结构通过传力结构连通管廊第一道内支撑形成传力体系。本发明通过在主体结构底板与管廊第一道水平支撑间设置传力构件,形成横向传力体系,将被深基坑管廊基坑隔断的主体结构基坑内的主体底板结构临时性闭合,实现深管廊和主体结构回筑可以同时施工,有效节约控制工期,还能降低施工造价。(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be used for deep piping lane structure and major structure to build connection structure again and worker&#39;s method, including being located major structure foundation pit and deep piping lane foundation pit, be equipped with main part envelope in the soil body all around of major structure foundation pit, main part bottom plate structure breaks off at deep piping lane foundation pit within range, main part bottom plate structure is higher than piping lane envelope, the top of supporting in the piping lane is equipped with the first way of piping lane and supports, it has power transmission structure to add between the tip of the critical deep piping lane foundation pit of main part bottom plate structure and the top outside of the first way interior support of piping lane, main part bottom plate structure forms the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through the first way interior support of power transmission structure intercommunication piping lane. According to the invention, the force transmission component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main structure bottom plate and the first horizontal support of the pipe gallery to form a transverse force transmission system, so that the main structure bottom plate structure in the main structure foundation pit separated by the deep foundation pit and the pipe gallery foundation pit is temporarily closed, the deep pipe gallery and the main structure can be construc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trol period is effectively saved, and the construction cost can be reduced.)

一种用于深管廊结构与主体结构回筑连接构造及其工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坑工程,特别是一种用于深管廊结构与主体结构回筑连接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的加快,建筑地下空间向着复杂多元化发展。地下空间开发面积巨大,周边环境相对比较复,基坑工程在不允许一次成形开挖实施时,可以采用分区的方式进行实施,每个分区的基坑按照设计和工期要求分步施工。分多个区同时施工,实现不同分区的合理开挖、支撑、结构回筑和拆撑是保证基坑群安全和快速施工的重要保障。

有些主体结构基坑内因设计要求会存在纵穿、横穿或者部分穿过的管廊深基坑,由于管廊深基坑不具备逆作施工的条件,管廊深基坑的顺做施工将阻碍主体结构底板的整体成形,不能形成有效的支撑体系,致使主体结构必须等待管廊施工完成后施工,这将延长影响工期,且主体结构基坑不能快速形成有效封底,不利于基坑的安全。因此,如何实现管廊深基坑的开挖与主体结构回筑的同时施工,同时能缩短项目工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深管廊结构与主体结构回筑连接构造及其工法,要解决主体结构基坑内存在管廊深基坑,管廊深基坑顺做施工阻碍主体结构底板的整体成形,不能形成有效的支撑体系,致使主体结构必须等待管廊施工完成后施工,延长工期的技术问题;并解决因此主体结构基坑不能快速形成有效封底,不利于基坑的安全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深管廊结构与主体结构回筑连接构造,包括位于主体结构基坑和位于主体结构基坑内、自主体结构基坑的坑底向下设置的深管廊基坑,所述主体结构基坑的四周土体内设有主体围护结构,所述深管廊基坑的四周土体内设有管廊围护结构,

所述主体结构基坑内设有已施工的主体底板结构,所述主体底板结构由下至上包括已施工的主体底板垫层和主体底板,主体底板结构在深管廊基坑范围内断开,所述主体底板结构高于管廊围护结构,所述管廊围护结构包括管廊内支撑,所述管廊内支撑的顶部设有管廊第一道内支撑,所述主体底板结构临界深管廊基坑的端部与管廊第一道内支撑的顶部外侧之间增设有传力结构,主体底板结构通过传力结构连通管廊第一道内支撑形成传力体系,所述传力体系闭合深管廊基坑范围内断开的主体底板结构。

所述管廊围护结构还包括管廊围护组合桩和管廊冠梁,所述管廊冠梁连接各管廊围护组合桩的顶部形成一体,所述管廊围护组合桩为旋挖桩与旋喷桩的组合,其中旋挖桩为受力桩,旋喷桩位于旋挖桩之间形成止水桩。

所述管廊第一道内支撑的两端支顶在两侧的管廊冠梁之间,并且管廊第一道内支撑与管廊冠梁的标高相同并且顶面平齐,所述主体底板结构通过传力结构经过管廊冠梁连通管廊第一道内支撑形成传力体系。

所述主体底板垫层的底标高高于管廊冠梁的顶标高,所述传力结构为临时构件,所述临时构件包括为斜向传力板,所述斜向传力板沿深管廊基坑的顶部两侧分别通长设置,所述斜向传力板的外端面与主体底板的内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斜向传力板的内端面与管廊冠梁的外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斜向传力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斜向传力板的钢筋两端与主体底板钢筋以及管廊冠梁钢筋均锚固,斜向传力板的混凝土标号不低于主体底板混凝土的标号,传力体系的传力路径为主体底板、斜向传力板、管廊冠梁和管廊第一道内支撑。

所述传力结构为永久构件,所述永久构件包括向下加厚的主体底板垫层,所述主体底板垫层的底标高低于管廊冠梁的顶标高使得两部分结构在深管廊基坑的边缘竖向具有重叠厚度,所述主体底板垫层包括由上至下的本体层和加厚层,所述加厚层的最薄厚度以可以实现支撑轴力的传递为准,所述主体底板垫层由素混凝土形成,并且加厚层内布设有抗裂钢筋网,所述加厚层的内侧与管廊冠梁的外侧顶紧并通过埋设连接件连接为一体,传力体系的传力路径为主体底板垫层、管廊冠梁和管廊第一道内支撑。

所述传力结构为临时构件,所述临时构件包括沿管廊围护结构的顶部增设的一组管廊短柱,所述管廊短柱沿管廊冠梁的顶部间隔设置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管廊短柱与管廊围护组合桩上下一一对应,所述管廊第一道内支撑竖向提升设置,管廊短柱的顶标高、管廊第一道内支撑的顶标高以及主体底板结构的顶标高平齐,管廊第一道内支撑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侧管廊短柱之间,所述主体底板结构的内侧顶紧管廊短柱的外侧,传力体系的传力路径为主体底板结构、管廊短柱和管廊第一道内支撑。

一种用于深管廊结构与主体结构回筑连接构造的施工方法,所述主体结构为地下结构,由下至上依次包括主体底板结构、负一层楼板结构和主体顶板结构,所述主体围护结构包括主体围护组合桩、主体冠梁和主体内支撑,所述主体内支撑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主体第一道内支撑、主体第二道内支撑和主体第三道内支撑,所述深管廊结构包括深管廊底板结构和深管廊顶板结构,所述管廊内支撑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管廊第一内支撑和管廊第二道内支撑,

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按设计自地表施工主体围护组合桩和主体冠梁;

步骤二,在主体围护结构内开挖主体结构基坑,向下开挖时逐层由上至下施工主体第一道内支撑、主体第二道内支撑和主体第三道内支撑;

步骤三,自主体结构基坑的坑底、深管廊结构范围内施工管廊围护组合桩和管廊冠梁;

步骤四,在管廊围护结构内开挖深管廊基坑,向下开挖时施工管廊第一内支撑;

步骤五,按设计施工主体底板结构,主体底板结构在临界深管廊基坑的位置被深管廊基坑断开;

步骤六,按设计在主体底板结构与管廊第一道内支撑的顶部之间施工传力结构,完成主体底板结构与管廊第一道内支撑的传力体系路径,闭合深管廊基坑范围内断开的主体底板结构;

步骤七,在传力体系的保证下,同时进行深管廊结构的向下施工和主体结构的向上回筑施工;

其中主体结构的施工顺序为:顺拆主体第三道支撑、施工负一层楼板结构、顺拆主体第一道内支撑、施工主体顶板结构、闷拆主体第二道支撑;

深管廊结构的施工顺序为:继续向下开挖施工管廊第二道内支撑、施工深管廊底板结构、拆除管廊第二道内支撑,施工深管廊顶板结构;

步骤八,传力体系的拆除:根据需要选择是否拆除传力结构、拆除管廊第一道内支撑;

步骤九,闭合主体底板结构。

所述步骤六的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a,对斜向传力板进行专门设计和验算,包括斜向传力板承载力的验算,以保证斜向传力板的设置间距、截面尺寸和受力平衡;受力平衡为斜向传力板的倾斜角与主体底板之间的受力平衡;

步骤b,根据设计先铺设斜向传力板内的钢筋,然后将其与主体底板钢筋和管廊冠梁钢筋锚固,浇筑斜向传力板的混凝土,使得斜向传力板的两端分别为主体底板和管廊冠梁连接。

所述步骤二开挖主体结构基坑前,对主体底板垫层进行专门设计和验算,包括本体层和加厚层的厚度设计,还包括管廊冠梁与管廊围护组合桩之间的连接节点以及管廊冠梁两侧的侧向受力;步骤二向下开挖时需要继续开挖出加厚层的土方;

所述步骤五的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a,根据设计先施工主体底板垫层,本体层和加厚层一体施工,施工时布设抗裂钢筋网;

步骤b,然后在主体垫层上侧施工主体底板。

所述步骤六的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a,对管廊短柱进行专门设计和验算,包括管廊短柱与管廊冠梁的连接节点、主体底板结构与管廊短柱之间支撑力的传递和管廊短柱的高度设计;还包括管廊围护结构整体的变形、受力和稳定性的校核,

步骤b,在原管廊冠梁的顶部继续现浇钢筋混凝土的管廊短柱,其中管廊短柱的钢筋与管廊冠梁的钢筋和主体底板结构的钢筋分别锚固;

步骤c,将管廊第一道内支撑的两端对应固定连接在管廊短柱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在主体结构底板与管廊第一道水平支撑间设置传力构件,形成横向传力体系,将被深基坑管廊基坑隔断的主体结构基坑内的主体底板结构临时性闭合,实现深管廊和主体结构回筑可以同时施工,有效节约控制工期,还能降低施工造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地下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地下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传力结构实施例一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局部受力放大图。

图5是传力结构实施例一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局部受力放大图。

图7是传力结构实施例三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主体结构基坑、2-深管廊基坑、3-主体围护结构、31-主体围护组合桩、32-主体冠梁、33-主体第一道内支撑、34-主体第二道内支撑、35-主体第三道内支撑、4-管廊围护结构、41-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2-管廊围护组合桩、421-旋挖桩、422-旋喷桩、43-管廊冠梁、44-管廊第二道内支撑、5-主体底板垫层、51-本体层、52-加厚层、6-主体底板、7-传力结构、71-斜向传力板、72-管廊短柱、8-负一层楼板结构、9-主体顶板结构、10-深管廊底板结构、11-深管廊顶板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2所示,一种管廊深基坑纵向布置在主体结构基坑1内,管廊深基坑的标高低于主体结构基坑1。

待施工的主体结构为地下结构,由下至上依次包括主体底板结构、负一层楼板结构8和主体顶板结构9,所述深管廊结构包括深管廊底板结构10和深管廊顶板结构11。

管廊围护结构和主体围护结构依据相对深度的不同,计划施工过程如下:先施工主体结构基坑1的竖向围护即主体围护组合桩31和主体冠梁32以及水平支撑。主体结构基坑1内设计有三道水平支撑,分别为主体第一道内支撑33、主体第二道内支撑34和主体第三道内支撑35。待主体结构基坑1开挖到坑底后,随后施工管廊深基坑的竖向围护即管廊围护组合桩42和管廊冠梁43以及水平支撑,管廊深基坑内设计有两道水平支撑,分别为管廊第一内支撑41和管廊第二道内支撑44,并逐步开挖至管廊深基坑的坑底。然后向上顺做深管廊结构,并依次拆除深管廊基坑内的两道水平支撑,随后封闭主体底板结构。

主体底板结构的标高位于管廊第一内支撑的标高上方,两者不在同一个标高上。负一层楼板结构位于主体第三道内支撑与主体第二道内支撑之间,主体顶板结构位于主体第一道内支撑的位置。主体结构施工和换撑顺序为,首先顺拆主体第三道内支撑,负一层楼板结构,顺拆主体第一道内支撑,随后施工主体顶板结构,最后闷拆主体第二道内支撑。

采用此施工方案,主体结构回筑需等待深管廊结构施工完成后才能开始,将严重延缓整个项目的工期,需时长三个月左右。如若可以使得向下开挖深管廊基坑与主体结构回筑可以同时施工,那便可以根本性的缩短施工进度。

该方案中,主体结构回筑不能与深管廊基坑开挖同步实施的原因是深管廊基坑在主体结构基坑1内纵向贯通,致使主体结构的底板在深管廊基坑位置横向断开,主体底板结构与管廊第一内支撑不能形成一体有效的支撑体系,即向上施工时不能与主体第三道内支撑形成拆换撑体系,主体第三道内支撑不能拆除,进而导致负一层楼板结构不能实施。因此主体底板结构不能横向贯通形成有效的传力体系是导致深管廊基坑开挖和主体结构回筑不能同时实施的主要原因。同时,深管廊基坑的第一道水平支撑与主体结构的底板不在同一标高上,因此必须采用附加措施或结构,使底板能够横向传力。

实施例一参见图3-4所示,一种用于深管廊结构与主体结构回筑连接构造,包括位于主体结构基坑1和位于主体结构基坑1内、自主体结构基坑1的坑底向下设置的深管廊基坑2,所述主体结构基坑1的四周土体内设有主体围护结构3,所述深管廊基坑2的四周土体内设有管廊围护结构4。

所述主体结构基坑1内设有已施工的主体底板结构,所述主体底板结构由下至上包括已施工的主体底板垫层5和主体底板6,主体底板结构在深管廊基坑2范围内断开,所述主体底板结构高于管廊围护结构4,所述管廊围护结构4包括管廊内支撑,所述管廊内支撑包括管廊围护结构4的顶部设有的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所述主体底板结构临界深管廊基坑2的端部与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的顶部外侧之间增设有传力结构7,主体底板结构通过传力结构7连通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形成传力体系,所述传力体系闭合深管廊基坑2范围内断开的主体底板结构。

所述管廊围护结构4还包括管廊围护组合桩42和管廊冠梁43,所述管廊冠梁43连接各管廊围护组合桩42的顶部形成一体,所述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的两端支顶在两侧的管廊冠梁43之间,并且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与管廊冠梁43的标高相同并且顶面平齐,所述主体底板结构通过传力结构7经过管廊冠梁43连通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形成传力体系。

所述管廊围护组合桩42为旋挖桩421与旋喷桩422的组合,其中旋挖桩为受力桩,旋喷桩位于旋挖桩之间形成止水桩。

所述主体底板垫层5的底标高高于管廊冠梁43的顶标高,所述传力结构7为临时构件,所述临时构件包括为斜向传力板71,所述斜向传力板71沿深管廊基坑2的顶部两侧分别通长设置,所述斜向传力板71的外端面与主体底板6的内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斜向传力板71的内端面与管廊冠梁43的外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斜向传力板7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斜向传力板71的钢筋两端与主体底板6钢筋以及管廊冠梁43钢筋均锚固,斜向传力板71的混凝土标号不低于主体底板6混凝土的标号,传力体系的传力路径为主体底板6、斜向传力板71、管廊冠梁43和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

本实施例中,提出了施加主体底板与管廊第一道内支撑间临时传力构件的方案。由于主体底板结构的标高和管廊第一道内支撑的标高不一致,所述该传力构件的斜向传力构件。斜向传力构件的混凝土强度、配筋、厚度及宽度可以同主体底板结构相同,主体底板结构所受荷载经斜向传力构件传递到管廊第一道内支撑上,通过斜向传力构件的承载力验算,实现构件间距、构件截面尺寸和底板受力间的平衡。

参见图4所示,验算斜向传力构件受力F、水平分力F1、竖向分力F2以及管廊第一道内支撑受力N等指标。

这种用于深管廊结构与主体结构回筑连接构造的施工方法,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按设计自地表施工主体围护组合桩31和主体冠梁32;

步骤二,在主体围护结构3内开挖主体结构基坑1,向下开挖时逐层由上至下施工主体第一道内支撑33、主体第二道内支撑34和主体第三道内支撑35;

步骤三,自主体结构基坑1的坑底、深管廊结构范围内施工管廊围护组合桩42和管廊冠梁43;

步骤四,在管廊围护结构4内开挖深管廊基坑2,向下开挖时施工管廊第一内支撑;

步骤五,按设计施工主体底板结构,主体底板结构在临界深管廊基坑2的位置被深管廊基坑2断开;

步骤六,按设计在主体底板结构与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的顶部之间施工传力结构7,完成主体底板结构与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的传力体系路径,闭合深管廊基坑2范围内断开的主体底板结构;

步骤六的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a,对斜向传力板71进行专门设计和验算,包括斜向传力板71承载力的验算,以保证斜向传力板71的设置间距、截面尺寸和受力平衡;受力平衡为斜向传力板71的倾斜角与主体底板6之间的受力平衡;

步骤b,根据设计先铺设斜向传力板71内的钢筋,然后将其与主体底板6钢筋和管廊冠梁43钢筋锚固,浇筑斜向传力板71的混凝土,使得斜向传力板71的两端分别为主体底板6和管廊冠梁43连接。

步骤七,在传力体系的保证下,同时进行深管廊结构的向下施工和主体结构的向上回筑施工;

其中主体结构的施工顺序为:顺拆主体第三道支撑、施工负一层楼板结构8、顺拆主体第一道内支撑33、施工主体顶板结构9、闷拆主体第二道支撑;

深管廊结构的施工顺序为:继续向下开挖施工管廊第二道内支撑44、施工深管廊底板结构10、拆除管廊第二道内支撑44,施工深管廊顶板结构11;

步骤八,传力体系的拆除:根据需要选择是否拆除传力结构7、拆除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

步骤九,闭合主体底板结构。

实施例二参见图5-6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传力结构7为永久构件,所述永久构件包括向下加厚的主体底板垫层5,所述主体底板垫层5的底标高低于管廊冠梁43的顶标高使得两部分结构在深管廊基坑2的边缘竖向具有重叠厚度,所述主体底板垫层5包括由上至下的本体层51和加厚层52,所述加厚层52的最薄厚度以可以实现支撑轴力的传递为准,所述主体底板垫层5由素混凝土形成,并且加厚层52内布设有抗裂钢筋网,所述加厚层52的内侧与管廊冠梁43的外侧顶紧并通过埋设连接件连接为一体,传力体系的传力路径为主体底板垫层5、管廊冠梁43和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

本实施例增加垫层厚度,与管廊第一道内支撑形成横向传力体系。主体底板垫层有两个作用,一般为用于形成基坑的快速封底,保证基坑的安全,也作为主体底板施工的模板。实施例中采用 30cm 厚的素混凝土层作为垫层,其可以承载较大的压力,也可以实现支撑轴力的传递。增加垫层的厚度,使主体底板垫层与管廊第一道内支撑在竖向内部分重叠,形成水平向的传力体系。主体底板垫层内应布设构造钢筋,防止坑底隆起造成的垫层开裂,从而导致其水平传力能力降低。

参见图6所示,验算加厚层与管廊第一道内支撑对管廊冠梁两侧受力。

这种用于深管廊结构与主体结构回筑连接构造的施工方法,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按设计自地表施工主体围护组合桩31和主体冠梁32;

步骤二,开挖主体结构基坑1前,对主体底板垫层5进行专门设计和验算,包括本体层51和加厚层52的厚度设计,还包括管廊冠梁43与管廊围护组合桩42之间的连接节点以及管廊冠梁43两侧的侧向受力;步骤二向下开挖时需要继续开挖出加厚层52的土方;

在主体围护结构3内开挖主体结构基坑1,向下开挖时逐层由上至下施工主体第一道内支撑33、主体第二道内支撑34和主体第三道内支撑35;

步骤三,自主体结构基坑1的坑底、深管廊结构范围内施工管廊围护组合桩42和管廊冠梁43;

步骤四,在管廊围护结构4内开挖深管廊基坑2,向下开挖时施工管廊第一内支撑;

步骤五,按设计施工主体底板结构,主体底板结构在临界深管廊基坑2的位置被深管廊基坑2断开;

步骤五的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a,根据设计先施工主体底板垫层5,本体层51和加厚层52一体施工,施工时布设抗裂钢筋网;

步骤b,然后在主体垫层上侧施工主体底板6。

步骤六,按设计在主体底板结构与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的顶部之间施工传力结构7,完成主体底板结构与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的传力体系路径,闭合深管廊基坑2范围内断开的主体底板结构;

步骤七,在传力体系的保证下,同时进行深管廊结构的向下施工和主体结构的向上回筑施工;

其中主体结构的施工顺序为:顺拆主体第三道支撑、施工负一层楼板结构8、顺拆主体第一道内支撑33、施工主体顶板结构9、闷拆主体第二道支撑;

深管廊结构的施工顺序为:继续向下开挖施工管廊第二道内支撑44、施工深管廊底板结构10、拆除管廊第二道内支撑44,施工深管廊顶板结构11;

步骤八,传力体系的拆除:根据需要选择是否拆除传力结构7、拆除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

步骤九,闭合主体底板结构。

实施例三参见图7-8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传力结构7为临时构件,所述临时构件包括沿管廊围护结构4的顶部增设的一组管廊短柱72,所述管廊短柱72沿管廊冠梁43的顶部间隔设置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管廊短柱72与管廊围护组合桩42上下一一对应,所述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竖向提升设置,管廊短柱72的顶标高、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的顶标高以及主体底板结构的顶标高平齐,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侧管廊短柱72之间,所述主体底板结构的内侧顶紧管廊短柱72的外侧,传力体系的传力路径为主体底板结构、管廊短柱72和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

本实施例中,提升管廊第一道内支撑的标高至主体底板结构的标高处,形成横向传力体系,考管廊第一道内支撑为临时构件,且原定方案中采用顺拆的施工顺序,即拆除管廊第一道内支撑后施工管廊顶板结构。因此提出了提升管廊第一道内支撑标高的方案。该方案中,管廊第一道内支撑与主体底板结构在同一标高上,借助管廊第一道内支撑,主体底板结构能够形成横向的传力体系,不存在斜向传力构件,主体底板结构受力等较好,不增加垫层厚度,也不影响基坑的开挖深度。但是考虑深管廊基坑的围护结构已经施工完成,提高管廊第一道内支撑的标高,必须提升围护结构的顶标高。因此提出了依据主体围护结构竖向支撑的位置,增加临时竖向构件的方案。

步骤一,按设计自地表施工主体围护组合桩31和主体冠梁32;

步骤二,在主体围护结构3内开挖主体结构基坑1,向下开挖时逐层由上至下施工主体第一道内支撑33、主体第二道内支撑34和主体第三道内支撑35;

步骤三,自主体结构基坑1的坑底、深管廊结构范围内施工管廊围护组合桩42和管廊冠梁43;

步骤四,在管廊围护结构4内开挖深管廊基坑2,向下开挖时施工管廊第一内支撑;

步骤五,按设计施工主体底板结构,主体底板结构在临界深管廊基坑2的位置被深管廊基坑2断开;

步骤六,按设计在主体底板结构与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的顶部之间施工传力结构7,完成主体底板结构与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的传力体系路径,闭合深管廊基坑2范围内断开的主体底板结构;

步骤六的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a,对管廊短柱72进行专门设计和验算,包括管廊短柱72与管廊冠梁43的连接节点、主体底板结构与管廊短柱72之间支撑力的传递和管廊短柱72的高度设计;还包括管廊围护结构4整体的变形、受力和稳定性的校核,

步骤b,在原管廊冠梁43的顶部继续现浇钢筋混凝土的管廊短柱72,其中管廊短柱72的钢筋与管廊冠梁43的钢筋和主体底板结构的钢筋分别锚固;

步骤c,将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的两端对应固定连接在管廊短柱72之间。

步骤七,在传力体系的保证下,同时进行深管廊结构的向下施工和主体结构的向上回筑施工;

其中主体结构的施工顺序为:顺拆主体第三道支撑、施工负一层楼板结构8、顺拆主体第一道内支撑33、施工主体顶板结构9、闷拆主体第二道支撑;

深管廊结构的施工顺序为:继续向下开挖施工管廊第二道内支撑44、施工深管廊底板结构10、拆除管廊第二道内支撑44,施工深管廊顶板结构11;

步骤八,传力体系的拆除:根据需要选择是否拆除传力结构7、拆除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

步骤九,闭合主体底板结构。

1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先堤后井的施工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