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线保持构件及电动致动器

文档序号:51795 发布日期:2021-09-28 浏览:2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引线保持构件及电动致动器 (Lead wire holding member and electric actuator ) 是由 桥本幸子 于 2021-03-2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引线保持构件及电动致动器,可容易地且在短时间内进行将引线焊接在基板上的作业。引线保持构件包括:引线通路部,覆盖引线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固定部,以所述引线的导体在搭载电子零件的基板的表面上表露出的方式,固定所述引线通路部,其中,所述引线通路部包括以既定的角度进行弯曲的弯曲部。(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lead holding member and an electric actuator, which can easily perform the operation of welding a lead on a substrate in a short time. The lead holding member includes: a lead path portion cover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lead; and a fixing portion that fixes the lead path portion such that a conductor of the lead is exposed on a surface of a substrate on which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is mounted, wherein the lead path portion includes a bent portion bent at a predetermined angle.)

引线保持构件及电动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引线保持构件以及使用所述引线保持构件的电动致动器。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引线焊接在电路基板上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中,将连接端子安装在电路基板上,并将引线焊接在所述连接端子上。引线经由连接端子而被焊接在电路基板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4-1623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为了将引线焊接在连接端子上,需要按压引线的手、把持焊料的手、以及把持烙铁的手。另外,由于一面逐一按压引线一面进行焊接,因此焊接作业需要长时间。

鉴于所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线保持构件,可容易地且在短时间内进行将引线焊接在基板上的作业。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引线保持构件包括:引线通路部,覆盖引线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固定部,以所述引线的导体在搭载电子零件的基板的表面上表露出的方式固定所述引线通路部,其中,所述引线通路部包括以既定的角度弯曲的弯曲部。既定的角度也包括角度缓慢(连续)地变化的情况。即,引线通路部的弯曲部的弯曲也包括引线的朝向在引线通路部内缓慢变化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引线保持构件,由于引线通路部相对于基板被固定,因此可在引线的焊接部位(引线的导体、芯线)在基板上表露出的状态下,将引线保持、固定于基板。由于可将引线固定在焊接位置,因此在焊接作业时无需按压引线的手。即,焊接作业时必需的手为把持焊料的手以及把持烙铁的手。其结果,可容易地进行将引线焊接在基板上的作业。另外,由于引线通路部具有弯曲部,因此与不具有弯曲部的情况(引线在笔直的引线通路中延伸的情况)相比,引线不易脱落。即使对引线施加张力,也可由引线通路部的弯曲部承受所述张力,因此可减小施加在焊接部位的负荷。因此,可防止引线的脱落或焊接部位的破坏。

所述引线通路部也可具有覆盖所述基板的一部分的伸出部。所述伸出部也可具有与所述基板的一部分相向的相向面。所述引线也可由被所述伸出部覆盖的所述基板的一部分、与所述伸出部的所述相向面夹持。

根据所述结构,由于由引线通路部的伸出部覆盖基板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存在引线通路部与基板重合的部分。由于由引线通路部与基板夹持引线,因此可牢固地保持引线。可维持保持引线的状态,使将引线焊接在基板上的作业变得容易。

所述引线通路部也可具有:朝向所述相向面且与所述相向面平行地延伸的平行通路。

根据所述结构,由于引线通路部在相向面与基板的表面平行地延伸,因此引线在相向面的附近与基板大致平行地延伸。因此,引线沿着基板的面而被焊接。其结果,可使引线通路部(引线保持构件)小型化。特别是,可减小焊接部位的高度,可减小引线通路部(引线保持构件)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因此,也能够实现包括引线保持构件的制品(例如电动油泵)整体的小型化。

所述引线通路部也可包括:第一引线保持构件、以及与所述第一引线保持构件重合固定的第二引线保持构件。所述引线通路部也可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引线保持构件的第一通路部、通过所述第二引线保持构件与所述第一引线保持构件重合而形成的第二通路部、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二引线保持构件的第三通路部。也可在所述第二通路部与所述第三通路部连接的部位形成所述弯曲部。

根据所述结构,当第二引线保持构件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重合固定时,形成引线通路部。由于在两个构件连接的部位(第二通路部与第三通路部连接的部位)形成引线通路部的弯曲部,因此在改变弯曲部的角度的情况下,例如只要仅更换第二引线保持构件即可。因此,可容易地使引线的朝向变化。由于仅将第一引线保持构件与第二引线保持构件连接,因此组装也容易。在第二通路部中,第二引线保持构件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重合固定,因此可将引线(上下地)保持在第一引线保持构件与第二引线保持构件之间。因此,引线的保持性良好。通过包括两个构件,即使有弯曲部,也可使引线容易通过引线保持构件。

所述引线可包括:所述导体、以及被覆所述导体的被覆部。所述第一通路部可具有与所述第二通路部连接的第一区间、以及与所述第一区间连接的第二区间。所述第二区间在所述引线的直径方向上的尺寸可比所述引线的被覆部的直径小且比所述引线的所述导体大。

根据所述结构,在引线通过第一通路部的情况下,被覆部(皮膜部)无法通过小径通路部。仅引线的导体(芯线)通过小径通路部,而到达基板的焊盘。能够在引线通路部内进行引线的定位。由于引线的被膜部未在基板上露出,因此不会使引线的被覆部在焊接时错误地熔化。

所述第二通路部在所述引线的直径方向上的面积,可比所述导体被所述被覆部被覆的状态下的所述引线的面积小。

根据所述结构,由于第二通路部的剖面积比引线的剖面积小,因此第二通路部按压引线外径。第二通路部按压引线的被覆部。

所述第一引线通路部可具有凹部或凸部,所述第二引线保持构件可具有与所述第一引线保持构件的凹部或凸部嵌合的凸部或凹部。

根据所述结构,第一引线保持构件与第二引线保持构件通过凹部与凸部的嵌合而相互固定。在对引线施加了张力的情况下,由所述张力产生的荷重从引线传递至第二引线保持构件,其后从第二引线保持构件传递至凹凸部的嵌合部位,因此减少对引线的焊接部位的荷重,从而防止在焊接部位的脱落、破坏。

所述第一引线保持构件也可具有所述固定部。根据所述结构,第二引线保持构件重合固定在第一引线保持构件上,并且第一引线保持构件经由固定部而固定在基板上,引线在引线通路部中通过,因此基板、引线及引线通路部的整体的固定变得牢固。

所述第二引线保持构件也能够从所述第一引线保持构件卸下。根据所述结构,焊接作业结束后,由于无需第二引线保持构件,因此可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卸下。

所述第一引线保持构件也能够从所述基板卸下。根据所述结构,焊接作业结束后,由于无需第一引线保持构件,因此可从基板卸下。

所述引线通路部也可保持多根引线。根据所述结构,由于利用一个引线通路部保持多根引线,因此与逐一保持引线的情况相比,焊接作业的效率提高。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电动致动器包括:搭载有电子零件的基板、所述引线保持构件、使用所述引线保持构件而焊接在所述基板上的引线、以及与所述基板连接并从所述基板接收信号及供电中的至少一方的致动器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引线保持构件,可容易地且在短时间内进行将引线焊接在基板上的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油泵被安装在变速器上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电动油泵以及引线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从图2的状态卸下泵安装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从X轴方向观察电动油泵的立体图。

图5是从可看到引线出口的方向观察到的电动油泵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从图4的状态卸下盖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引线保持构件。

图7是示出从图6的状态卸下第二壳体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从基板延伸的引线、以及将引线相对于基板而固定的引线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从下方观察图7的状态下的基板、引线以及引线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图6的状态卸下第二引线保持构件后从X轴方向观察的图。

图11是表示引线的结构的图。

图12是从图8的状态卸下引线后从下方仅观察基板以及引线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13是第一引线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14是从图12的状态卸下第一引线保持构件后从下方观察基板以及第二引线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15是从X轴方向观察第二引线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16是从X轴方向观察第二引线保持构件的图。

图17是从Z轴方向观察第二引线保持构件的图。

图18是示出图17的第二引线保持构件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重合后的状态的图。

图19是图18的XIX部的放大图。

图20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图8的状态下的基板以及引线的立体图。

图21是从Z轴方向观察引线出口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从图21的状态下的引线出口卸下盖构件后的状态的图。

图23是以图22的XXIII-XXIII线切断后的立体剖面图。

图24是密封构件的立体图。

图25是朝向-X轴方向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引线保持构件的图。

图26是与图8对应的图,是朝向-X轴方向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引线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27是与图9对应的图,是朝向+X轴方向观察基板以及引线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28是朝向+X轴方向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引线保持构件的第一引线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29是朝向-X轴方向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引线保持构件的第一引线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30是朝向-X轴方向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引线保持构件的第二引线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31是朝向+X轴方向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引线保持构件的第二引线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32是以图25的XXXII-XXXII线切断后的剖面图。

图33是将图32的上下颠倒后的剖面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1、1a、1b:引线

2:芯线(导体)

3:引线保持构件

4:基板

4b:上表面

4c:边

5:固定部

6:伸出部

8:引线通路部

10:被覆部

11:第一通路部

12:第二通路部

25:电子零件

100:电动油泵

101:引线通路部

103:引线保持构件

105:固定部

180:弯曲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面参照附图一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油泵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变更。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各结构的比例尺及个数等与实际的结构的比例尺及个数等不同。在本说明书中,“平行”这一用语不仅包括完全平行也包括稍微倾斜的情况。电动油泵为电动致动器的一例。

在附图中,适当表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铅垂方向。在图1及图2中,电动油泵100横向设置。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是电动油泵的高度方向(纵向)。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此两者正交的方向。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电动油泵的高度方向(X轴方向)设为泵上下方向。有时相对于某个对象而将X轴方向的正侧(+X侧)称为“上侧”,有时相对于某个对象而将X轴方向的负侧(-X侧)称为“下侧”(例如基板的上侧以及下侧)。另外,前后方向、前侧、后侧、右侧、左侧等的表述是为了简单说明而使用的表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或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油泵100安装在变速器200的下部的状态的概略图。电动油泵100设置在Z轴方向上长的油盘300中。油盘300中积存有油400。符号400a是油400的油面。多根引线1从电动油泵100沿着变速器200在Z轴方向上延伸。多根引线1在引线引导管500中延伸。引线1的上端位于油面400a上。在引线1的上端设置有连接器600。连接器600与控制变速器200的控制装置(未图示)连接。在图1中,Z轴方向是引线1延伸的方向。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油泵100以及引线1的外观的立体图。电动油泵100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电动油泵100的中心轴(中心轴线)51的方向为电动油泵100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在X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电动油泵100在中央具有第一壳体56,在第一壳体56的左侧具有第二壳体57。另外,电动油泵100在第一壳体56的右侧具有泵壳体58。在第一壳体56中设置有马达(未图示)。第一壳体56是收容马达的壳体,因此也可称为马达壳体。由于第二壳体57是收容基板4(图6)的壳体,因此也可称为基板壳体。

电动油泵100在泵壳体58的旁边具有泵安装部59。电动油泵100经由泵安装部59而安装在变速器200上。

图3表示从图2的状态卸下泵安装部59后的状态。如图3所示,泵壳体58的与泵中心轴51(X轴方向)垂直的剖面为大致正方形。在泵壳体58中设置有与轴52一起旋转的转子54a、以及包围转子54a的定子54b。通过转子54a相对于定子54b偏心旋转,可压送油。轴52通过第一壳体56内的马达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转子54a、定子54b以及泵壳体58统称为泵部54。另外,将作为马达壳体的第一壳体56、以及设置在第一壳体56内的马达统称为马达部53。

图4是在-X轴方向观察电动油泵100的立体图。第二壳体57具有倒P字形的盖部81、以及上部被盖部81闭合的第二壳体本体82。第二壳体57具有引线出口70。引线1从引线出口70向Z轴方向延伸出。第二壳体本体82具有大致圆环状的圆环状部分63、以及从圆环状部分63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引线引出部66。

图5是从可看到引线出口70的方向观察到的电动油泵100的立体图。引线1从引线出口70向电动油泵100的外部延伸。引线1包括直径小的引线1a、以及直径大的引线1b。

图6表示从图4的状态卸下第二壳体57的盖部81后的状态。如图6所示,在第二壳体57中(即,在第二壳体本体82中)设置有基板4。基板4通过两个螺栓33而固定在第二壳体本体82上。

第二壳体本体82具有在与X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圆环状的侧面60、以及从侧面60在切线方向上(在与Z轴平行的方向上)线性地延长的延长侧面64。由大致圆环状的侧面60形成第二壳体本体82的圆环状部分63(图4)。基板4配置在第二壳体本体82的圆环状部分63中。引线1a从基板4朝向引线出口70延伸。第二壳体本体82具有引线引出部66,所述引线引出部66使引线1沿着延长侧面64从基板4向第二壳体57的外部延伸出。延长侧面64是引线引出部66的一部分。

第二壳体本体82具有与第二壳体盖部81大致相同形状的底部61。第二壳体本体82通过底部61以及侧面60在X轴方向上具有既定的高度(深度),从而收容基板4。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底部61以及侧面60来形成基板收容部62。引线引出部66从基板收容部62在Z轴方向上延伸。

引线1a沿着延长侧面64而被引出至第二壳体57的外部。即,引线1并非从电动油泵100的轴中心轴51向径向外侧(与Z轴平行的方向)延伸,而是从径向偏移并在与径向平行的方向(在图6中向右偏移)上延伸。因此,在第二壳体57的外侧附近,即使在从轴中心轴51朝向径向外侧(与Z轴平行的方向)的方向上存在障碍物,引线1a也可不绕过所述障碍物。因此,能够有效利用电动油泵100的设置部位的空间。

图7示出从图6的状态卸下第二壳体57后的状态。即,图7示出第一壳体56(马达壳体)、位于第一壳体56的上方的基板4、引线保持构件3、从基板4延伸的引线1a、通过基板4的侧边的引线1b、以及在引线出口70处保持引线1(1a、1b)的引线出口保持部74。引线出口保持部74包括密封构件76以及盖构件78。引线1通过引线保持构件3而安装在基板4上。第一壳体56的上表面55是与X轴方向垂直的面。

图8示出基板4、从基板4延伸的引线1a、将引线1a相对于基板4固定的引线保持构件3。图9是从下方观察图7的状态下的基板4以及引线1的立体图。引线保持构件3具有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以及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重合的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图10是从图6的状态卸下引线保持构件3的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保持原样)后从X轴方向观察的图。根据图10可知,基板4以及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通过螺栓33而固定在第二壳体57上。通过松动螺栓33,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可从第二壳体57卸下。基板4在靠近延长侧面64的一侧具有边4c。基板4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由靠近边4c的螺栓33共同紧固。

边4c是基板4的部位中最靠近引线引出部66的部位。引线1a从基板4的部位中最靠近引线引出部66的边向引线引出部66延伸出,因此在基板收容部62中无需拉绕引线1a的容积。因此,能够实现第二壳体57整体的小型化。

图11是表示引线1a的结构的图。如图11所示,引线1a包括芯线2以及被覆芯线2的被覆部10。引线1a具有直径D2。引线1a的芯线2是引线1a的导体。图12是从图8的状态卸下引线1a后从下方仅观察基板4以及引线保持构件3的立体图。图13是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立体图。图14是从图12的状态卸下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后从下方观察基板4以及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立体图。

在图8中,将引线1a的芯线2从引线保持构件3向基板4侧延伸的方向称为-Z轴方向,将其相反方向称为+Z轴方向。如图8所示,引线1a的芯线2从引线保持构件3向-Z轴方向在基板4的上表面4b上延伸。即,引线保持构件3覆盖引线1a的一部分,以引线1a的芯线(导体)2表露出的方式保持引线1a。引线保持构件3沿着基板4的边4c(在图8中,边4c被引线保持构件3覆盖)而设置。将沿着边4c的方向称为引线保持构件3的长边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线保持构件3包括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以及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长边方向的端部28在X轴方向上竖立,在端部28上形成有长方形孔22。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从上方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重合,并固定在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上。更详细而言,当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从上方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重合时,通过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两端部16a的爪部24嵌合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长方形孔22,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被固定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上。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以覆盖基板4的边4c的方式设置。可以说长方形孔22以及爪部24分别是嵌合部。长方形孔22与爪部24的嵌合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卡扣配合(Snap-fit)。由于长方形孔22与爪部24的嵌合是卡扣配合,因此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能够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卸下。

如图12所示,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以从下方覆盖基板4的边4c的方式设置。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具有沿着基板4的下表面4a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两个固定部5,通过固定部5而固定在基板4上。在基板4的下表面4a上搭载有多个电子零件25(例如霍尔传感器25a、电阻器25b等)。

如图13所示,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具有在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长边方向上延伸并与基板4的下表面4a接触的基部21。另外,在基部21的两端形成有在与基部21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水平面部26。水平面部26位于长方形孔22的附近。在水平面部26的-Z轴方向端部形成有具有孔5a的固定部5。在水平面部26的外侧边形成有从此处竖立的端部28。端部28是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垂直面部。固定部5的孔5a是将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固定在基板4上的紧固构件(螺栓33)通过的孔。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具有从基部21朝向+Z轴方向的斜上方延伸的倾斜部23。倾斜部23上形成有两个开口部23a。由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具有开口部23a,因此与无开口部23a的情况相比,则具备弹性。在倾斜部23的上端设置有平面部19。

如图14所示,基板4的下表面4a与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下表面20位于同一平面。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具有覆盖基板4的一部分的伸出部6。基板4的边4c及其附近被伸出部6覆盖。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具有从下表面20向上方(X轴方向)凹陷的凹陷部18。当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重合时,凹陷部18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平面部19接触。由于基板4的至少一部分被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伸出部6覆盖,因此存在引线保持构件3与基板4重合的部分。因此,通过引线保持构件3与基板4夹持引线1a,能够牢固地保持引线1a。通过维持保持引线1a的状态,使将引线1a焊接在基板4上的作业变得容易。

图15是从-X轴方向向+X轴方向观察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立体图。图16是从与图15相同的方向观察的图,但并不是立体图而是在X轴方向上观察的图。将图16所示的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面称为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下表面。图17是从+Z轴方向向-Z轴方向观察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图。如图15及图16所示,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具有沿着基板4的边4c延伸的直线状的本体部41、以及形成在本体部41的两端的端部42。由本体部41以及端部42形成伸出部6。在端部42的外侧面42a形成有爪部24。爪部24从外侧面42a向外侧突出。在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上形成有在与本体部41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引线通路部8。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5个引线通路部8。各引线通路部8具有第一通路部11以及第二通路部12。第一通路部11具有与基板4的上表面4b平行的部分9。由于第一通路部11与基板4的上表面(表面)4b大致平行地延伸,因此在引线保持构件3内,引线1a与基板4平行地延伸。因此,可减小引线保持结构(引线保持构件)3的高度(X轴方向的尺寸),可使引线保持结构3小型化。

如图17所示,第一通路部11具有直径D1。在本实施方式中,直径D1设为比引线1a的直径D2稍小。即,引线1a可通过第一通路部11,但在第一通路部11内成为过盈配合状态。第二通路部12的直径与引线1a的芯线2的直径大致相等。引线1a的被覆部10无法通过第二通路部12。引线1a的芯线2通过第二通路部12,而如图8所示在基板4的上表面4b上表露出。有时将在基板4的上表面4b上,露出有芯线2的区域称为基板焊盘4d。在图16中,第一通路部11的长度用L1表示,第二通路部12的长度用符号L2表示。

在引线1a通过引线保持构件3的情况下,引线1a的被覆部(皮膜部)10无法通过第二通路部12。仅引线1a的导体2通过第二通路部12,而到达基板4。因此,能够在引线保持构件3内进行引线1a的定位。引线1a的被膜部10不会在基板4上表露出(露出),因此不会使引线1a的被膜部10在焊接时错误地熔化。

如图15所示,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在下表面20更上方,具有与基板4的上表面4b相向(接触)的相向面7。引线1a夹持于基板4的上表面4b与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相向面7之间。在相向面7的上侧,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具有作为引线1a表露出的面的引线出口面13。引线出口面13的下半部分成为在Z轴方向上凹陷的凹部14。凹部14在图15中被描绘为倾斜面。在进行焊接时,焊料可流入引线出口面13的凹部14,因此焊料不会流向其他地方,而可适当地进行焊接。

图18示出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与图17的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结合后的状态。在图18的状态下,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面19与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面17(图14)接触。其结果,第一通路部11的直径D2的一部分因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面19而缩小,第一通路部11的开口尺寸为D3(D3<D2)。即,通过第一通路部11的引线1a成为被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以及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夹持的状态。因此,可牢固地保持引线1a。根据所述结构,即使是线径细的引线也可更可靠地保持。另外,能够使引线保持结构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小型化。

图19是图18的XIX部的放大图。如图19所示,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具有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水平面部26对应的水平面部30、以及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垂直面部28对应的垂直面部32。水平面部30位于爪部24的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水平面部26与垂直面部28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7、和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水平面部30与垂直面部32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1的干扰,第二连接部31具有切口部40。切口部40是用于使得第一连接部27与第二连接部31互不干扰的非干扰部。切口部40例如是倒角部。另外,非干扰部也可设置在第一连接部27上。或者,非干扰部也可设置在第一连接部27以及第二连接部31此两者上。第一连接部27以及第二连接部31也可称为角隅部。

由于在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角隅部27以及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角隅部31的其中一方形成有切口部40,因此两个角隅部27以及31不会发生干扰。由于两个角隅部27以及31不发生干扰,因此在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长边方向上,能够使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与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嵌合紧密。根据所述结构,由于可减少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长边方向上的晃动,因此引线1a的保持性进一步提高,在焊接时引线1a不会在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长边方向上偏移,而作业性(例如,在利用引线保持构件3保持引线1a的状态下进行焊接作业时的作业性)良好。另外,由于晃动少,因此焊接作业时的耐振动性优异,焊接的品质的可靠性高。

图20是从另一角度观察图8的状态的立体图。参照图20,对将引线1a焊接在基板1的上表面4b上的作业进行说明。

如图20所示,引线1a的芯线(导体)2以在基板4的上表面4b表露出的方式由引线保持构件3保持。在所述状态下,引线1a相对于基板4而被固定,因此在将引线1a的芯线2焊接在基板4的上表面4b上时,焊接作业者无需用自己的手保持引线1a。即,只要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引线保持构件3,则可将引线1a相对于基板4而预先固定在既定的位置上。因此,焊接作业者可手持烙铁以及焊料来进行引线1a的焊接作业。焊料被附加在图20的符号S的区域。此时,熔融状态下的焊料流入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凹部14。凹部14是焊料退避的部分。在进行焊接作业的期间,焊料会滞留在凹部14中,因此可抑制焊料流向区域S以外的场所。本实施方式的凹部14由斜面形成。

接下来,参照图7及图21~图24,详细说明引线出口70附近的结构。

图21是从+Z轴方向向-Z轴方向观察引线出口70的立体图。在第二壳体57的引线出口70设置有引线出口保持构件74。如图7所示,引线出口保持构件74具有密封构件76以及盖构件78。引线出口保持构件74通过螺栓(小螺钉)75而固定在第二壳体57上。

图22示出从图21的状态卸下盖构件78后的状态。第二壳体57在引线出口70具有用于安装盖构件78的安装面(固定面)73。安装面73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面。在安装面73上形成有螺合螺栓75的内螺纹孔75a。另外,在安装面73上形成有插入密封构件76的开口部73a。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构件76是具备弹性的树脂构件,被压入开口部73a。

图23是以图22的XXIII-XXIII线切断第二壳体57后的立体图。开口部73a在Z轴方向上具有既定的深度,决定开口部73a的深度的凸部在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密封构件76通过与所述凸部接触,而在Z轴方向上被定位。在从与Z轴方向垂直的面观察时,开口部73a的剖面比密封构件76的剖面稍小。因此,当将密封构件76插入开口部73a时,密封构件76成为被压入开口部73a的状态。

图24是密封构件76的立体图。密封构件76具有长方体形状。密封构件76具有用于使引线1通过的孔77。更详细而言,密封构件76具有用于使引线1a通过的孔77a、以及用于使引线1b通过的孔77b。孔77a的直径比孔77b的直径小。密封构件76在侧面76a上具有突部79。突部79在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突出。突部79在密封构件76的周向上呈环状延伸。当密封构件76被压入开口部73a时,突部79进行弹性变形,与开口部73a的壁密接,因此密封构件76可防止异物等从引线出口70进入第二壳体57中。

如上所述,在引线引出部66的引线出口70处,引线出口保持构件74通过螺栓(固定构件)75被固定。由于引线1a通过引线出口保持构件74被保持,因此引线1a的姿势在引出方向上维持在既定的姿势。

另外,由于密封构件76嵌合在引线出口70的开口部73a的内壁上,因此无需新确保用于配置密封构件76的空间。因此,能够实现第二壳体57(引线引出部66)的小型化。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保持多根引线1a,并相对于焊接位置(基板焊盘4d)而固定所述多根引线1a。由于可保持多根引线1a并固定在焊接位置,因此在焊接作业时无需按压引线1a的手。根据本实施方式,焊接作业时必需手为焊料把持手以及烙铁把持手。

此外,由于可保持多根引线1a并固定在焊接位置,因此可将多根引线1a汇集来进行焊接。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焊接作业的效率提高。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利用引线保持构件3按压引线1a,因此引线1a不易从焊接部位剥离。

由于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能够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卸下,因此也可在焊接作业结束后,将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卸下。当将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卸下时,如图10所示。

由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能够从基板4卸下,因此也可在焊接作业结束后,将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从基板4卸下。从图10的状态,卸下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另外,在将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从基板4卸下后,基板4也可通过螺栓33而固定在第二壳体57上。即,相对于第二壳体57的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或引线保持构件3)的固定、以及相对于第二壳体57的基板4的固定是独立的,即使从第二壳体57卸下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也可维持相对于第二壳体57的基板4的固定。

在所述电动油泵100中,经由引线1向基板4供给信号。其后,基板4向马达供给信号。根据所述信号驱动(旋转)马达,当马达旋转时转子旋转。当转子旋转时,油被供给至变速器200。在电动油泵100搭载在汽车上的情况下,例如在刚怠速停止后不久,油被从电动油泵100供给至变速器200。

另外,所述电动油泵100也可具有如下结构。

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与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嵌合是卡扣配合,但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与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的结合也可为除此之外的嵌合(或卡合)。只要是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能够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卸下的结构即可。

另外,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孔22也可为长方形以外的形状的孔。或者,即使无孔22,只要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具有足够的弹性,则也可不设置孔22。

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能够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卸下,但也有可能存在更优选地维持将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固定在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上的状态的情况。在所述情况下,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6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的结合也可是不可分离的结合。

以上所说明的各结构,可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5~图33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引线保持构件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引线保持构件不同的结构。另外,在以下的记载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与基板4的边4c垂直的方向称为Za轴方向。

图25是朝向-X轴方向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引线保持构件103的图。图26是与图8对应的图,是朝向-X轴方向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引线保持构件103的立体图。图27是与图9对应的图,是朝向+X轴方向观察基板4以及引线保持构件103的立体图。另外,在图27中,省略了第二壳体57。图28是朝向+X轴方向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引线保持构件103的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的立体图。图29是朝向-X轴方向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引线保持构件103的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的立体图。图30是朝向-X轴方向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引线保持构件103的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的立体图。图31是朝向+X轴方向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引线保持构件103的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的立体图。图32是以图25的XXXII-XXXII线切断后的剖面图,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引线保持构件103的引线通路部101的剖面。图33是将图32的上下颠倒后的剖面立体图。

如图25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引线保持构件103具有覆盖引线1a的至少一部分的引线通路部101、以及以引线1a的芯线(导体)2在基板4的表面4b上表露出的方式将引线通路部101固定在基板4上的固定部105。固定部105通过螺栓33而固定在第二壳体(基板壳体)57上,因此也可以说引线保持构件103通过螺栓33而固定在第二壳体57上。引线1(1a、1b)在进入引线保持构件103之前,被引线带50捆扎。

如图26所示,引线保持构件103包括: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具有固定在基板4上的固定部105;以及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卡合(结合)。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与引线通路部101的关系在后面叙述。图30表示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卸下的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图29示出从基板4卸下的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通过在与基板4的上表面4b平行的方向(+Za轴方向)上被抽拉而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卸下,并在-Za轴方向上被按压,从而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嵌合(结合)。当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的爪部184a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的凹部182a卡合时,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嵌合(结合)。此时,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的侧部突起182b与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的侧部槽184b嵌合。

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的凹部182a以及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的爪部184a可称为第一嵌合部。另外,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的侧部突起182b以及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的侧部槽184b可称为第二嵌合部。另外,爪部184a是凸部的一例,若可与凹部182a卡合,则也可用爪部以外的形状的凸部来置换。另外,侧部突起182b是凸部的一例,也可置换为其他形状的凸部。侧部槽184b是凹部的一例,也可置换为槽以外的形状的凹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部突起182b与侧部槽184b的嵌合成为可耐受比凹部182a与爪部184a的嵌合大的荷重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沿着基板4的边4c的方向称为引线保持构件103的长边方向。如图29所示,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具有在引线保持构件103的长边方向上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本体部118、从本体部118的两端在-Za轴方向上延伸的固定部105、以及从固定部105观察而设置在本体部118的相反侧的通路部形成部(延出部)119。在固定部105上设置有螺栓孔105a。螺栓33通过螺栓孔105a。通路形成部(延出部)119从本体部118的朝向+Za方向的面118a延伸出。本体部118在长边方向上具有上表面118b。

在通路形成部(延出部)119的两侧设置有侧部突起182b。侧部突起182b从本体部118的面118a向+Za方向延伸。在通路形成部(延出部)119上形成有五个具有截头圆形剖面的孔120。孔120在Za方向上延伸。引线1a通过孔120,而在基板4侧表露出。孔120是与基板4的上表面4b平行的孔。

当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嵌合时,通路形成部(延出部)119被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覆盖而看不见。

如图28所示,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的本体部118具有在-Za方向上伸出的伸出部106。伸出部106在凹部182a的两侧具有与本体部118的上表面118b平行的面107。面107是与基板4的上表面4b相向的相向面。当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安装在基板4上时,基板4的一部分被伸出部106覆盖,引线1a由伸出部106的面107与基板4夹持。根据所述结构,由于由伸出部106覆盖基板4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存在引线通路部101与基板4重合的部分。由于由引线通路部101与基板4夹持引线1a,因此可牢固地保持引线1a。可维持保持引线1a的状态,使将引线1a焊接在基板4上的作业变得容易。

如图30所示,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具有在引线保持构件103的长边方向上延伸的本体部122、以及设置在本体部122的上表面122a上的上侧嵌合部123。上侧嵌合部123包括矩形状部分123a、以及设置在矩形状部分123a上的爪部184a。爪部184a在-X轴方向上延伸。矩形状部分123a具有开口部124。

如图31所示,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的本体部122具有在-Za方向上伸出的伸出部121、形成在伸出部121的两侧的侧部126、以及位于两个侧部126之间的本体下部128。从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的本体部122的下表面122b(即,本体下部128的下表面),在X轴方向上形成有槽127。当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结合时,槽127成为引线通路的一部分。槽127是与基板4的上表面4b垂直的槽。槽127在以下记载中有时称为纵槽或垂直槽。在本体部122的侧部126的内侧面126a上形成有侧部槽184b。侧部槽184b在Za方向上延伸。根据图26及图27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引线1a从引线保持构件103的下侧(X轴方向)进入,在引线保持构件103中将方向改变为-Za方向后在基板4的上表面4b上表露出。

如图32所示,在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安装在基板4上且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结合的状态下,引线通路部101从基板4侧朝向+Za方向而具有:第一通路部111、第二通路部125、以及第三通路部(槽127)。第一通路部111形成在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上。第二通路部125通过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重合而形成。第三通路部127形成在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上。在第二通路部125与第三通路部127连接的部位,形成有弯曲部180。弯曲部180以既定的角度弯曲。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部180以90度弯曲。因而,引线通路部101包括以既定的角度弯曲的弯曲部180。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部180形成在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上。另外,弯曲部180的弯曲角度也可是90度以外的角度。另外,所谓既定的角度也包括角度缓慢(连续)变化的情况。即所谓引线通路部的弯曲部的弯曲,也包括引线的朝向在引线通路部内缓慢变化的状态。第三通路部127也可称为垂直通路部。

如上所述,当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重合并固定时,在第二通路部125与第三通路部127连接的部位,形成引线通路部101的弯曲部180。因此,在改变弯曲部180的角度的情况下,只要仅更换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即可。因此,可容易地使引线1a的弯曲角度(朝向)变化。由于仅通过将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与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连接而形成有引线通路部101,因此组装也容易。

在第二通路部125中,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重合并固定,因此可将引线1a(上下地)保持在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与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之间。因此,引线1a的保持性良好。

形成在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上的第一通路部111包括两个部分。具体而言,第一通路部111具有与第二通路部125连接的第一区间133、以及从第一区间133向基板4侧延伸的第二区间134。第二区间134在引线1a的直径方向上的尺寸D4比引线1a的被覆部10的直径D2小且比引线1a的芯线2的直径大。即,第二区间134成为直径比第一区间133小的小径通路(区间)。因此,在引线1a通过第一通路部111的情况下,引线1a的被覆部(皮膜部)10无法通过第二区间(小径通路)134。仅引线1a的芯线2通过第二区间134,而到达基板4的焊盘4d。由于在第一区间133与第二区间134连接的地方决定引线1a的被覆部10的位置,因此在引线通路部101内,能够进行引线1a的定位。由于引线1a的被膜部10未在基板4上表露出,因此不会使引线1a的被覆部10在焊接时错误地熔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通路部125在引线1a的直径方向上的面积(D6)比引线1a的芯线2被被覆部10被覆的状态下的引线1a的面积(D2)小。因此,在引线1a通过第二通路部125时,第二通路部125按压引线1a的外径。其结果,第二通路部125可牢固地按压引线1a的被覆部10,从而可强化引线保持构件103的引线保持性。

根据图32可知,在相向面107,引线通路部101与基板4的上表面(表面)4b平行地延伸,因此在相向面107的附近,引线1a与基板4的上表面4b大致平行地延伸。换言之,由第一通路部111以及第二通路部125规定与基板4的上表面4b平行地延伸的平行通路109。平行通路109是朝向相向面107的通路。引线1a通过引线保持构件103而在基板4的上表面4b上表露出,沿着基板4的上表面4b而被焊接。其结果,可使引线保持构件103(引线通路部101)小型化。特别是,可减小焊接部位的高度,从而可减小引线保持构件103(引线通路部101)的高度方向的尺寸。从而,也能够实现包括引线保持构件103的制品(例如电动油泵100)整体的小型化。另外,在将第三通路部127称为垂直通路部的情况下,也可将平行通路109称为水平通路。

在将引线1相对于基板4固定的情况下,首先,将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固定在基板4上。然后,使引线1a通过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在所述状态下,引线1a的前端侧(认为作业者想使其在基板4表露出的一侧)从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的本体部122很大程度地突出。其后,一面使从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突出的引线1a通过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的孔120,一面使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卡合。其结果,仅引线1a的芯线2在基板4的上表面4b上表露出。如此,通过由两个引线保持构件115以及116构成引线通路部101,即使在引线通路部101上有弯曲部180,也可容易地使引线1a通过引线保持构件103。在引线通路部由一个构件形成且内部有弯曲部的情况下,难以使引线通过引线通路部。

若使引线1a在基板4的焊盘4d表露出,则将引线1a焊接在基板4上。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之外,还可发挥以下的效果。

由于引线通路部101固定在基板4上,因此可在引线1a的焊接部位(引线的芯线2)在基板4上表露出的状态下,将引线1a保持、固定于基板4。即,由于可将引线1a固定在焊接位置上,因此在焊接作业时无需按压引线1a的手。因此,焊接作业时必需的手是把持焊料的手以及把持握烙铁的手。其结果,可容易地进行将引线1a焊接在基板4上的作业。另外,由于引线通路部101具有弯曲部180,因此与不具有弯曲部180的情况(引线在笔直的引线通路中延伸的情况)相比,引线1a不易从引线保持构件103脱落。即使对引线1a施加张力,也可由引线通路部101的弯曲部180承受所述张力,因此可减小施加在焊料部位的负荷。因此,可防止引线1a的脱落或焊料部位的破坏。

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重合固定在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上,且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经由固定部105而固定在基板4上,引线1a在引线通路部101中通过,因此基板4、引线1a以及引线通路部101的整体固定变得牢固。

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与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通过凹部与凸部的嵌合而相互固定。在对引线1a施加了张力的情况下,所述张力产生的荷重从引线1a传递至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其后,从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传递至凹凸部的嵌合部位,因此减少对引线1a的焊料部位的荷重,从而防止在焊接部位的脱落、破坏。

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具有凹部182a以及侧部突起(凸部)182b,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具有爪部(凸部)184a以及侧部槽(凹部)184b。在张力作用于引线1a的情况下,位于引线保持构件3的长边方向上的侧部突起182b以及侧部槽184b承受比位于顶部的凹部182a以及爪部184a大的荷重。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部突起182b与侧部槽184b的嵌合为可耐受比凹部182a与爪部184a的嵌合大的荷重的结构,因此引线保持构件103相对于作用于引线1a的张力而具有牢固的结构。

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能够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5卸下。因此,也可在焊接作业结束后,将第二引线保持构件116从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卸下。

另外,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能够从基板4卸下。因此,在焊接作业结束后,也可将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从基板4卸下。

另外,在将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从基板4卸下后,也可通过螺栓33将基板4固定在第二壳体57。即,相对于第二壳体57的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或引线保持构件103)的固定、以及相对于第二壳体57的基板4的固定是独立的,即使从第二壳体57卸下第一引线保持构件115,也可维持相对于第二壳体57的基板4的固定。

4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检测电路板与电极的连接结构、电子皮肤、外壳及机械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