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548931 发布日期:2020-01-17 浏览:3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车辆的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Panel of vehic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是由 福士芳记 藤井宽二 于 2017-06-0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设置于车身的面板,其包括:通过冲压成型而形成的金属制的加强内面板(5);以及通过加厚处理针对加强内面板(5)局部进行加厚的加厚部(8)。加强内面板(5)包括第1面(5A)、第2面(5B)、及连接第1面(5A)与第2面(5B)的棱线(7),加厚部(8)设置于棱线(7)。(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panel provided to a vehicle body, including: a metal reinforcing inner panel (5) formed by press molding; and a thickened portion (8) which is locally thickened with respect to the reinforcing inner panel (5) by a thickening process. The reinforced inner panel (5) comprises a 1 st surface (5A), a 2 nd surface (5B) and a ridge (7) for connecting the 1 st surface (5A) and the 2 nd surface (5B), and the thickened part (8) is arranged on the ridge (7).)

车辆的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对汽车的车身面板进行加强的技术,能够举出专利文献1记载的内容。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下述技术:在车身侧部外面板中,在开口部的前柱部与下纵梁部相交叉的角部设置车门铰链加强部件。车门铰链加强部件由板状的面板部件构成,通过点焊重叠安装于在车身侧部外面板的内表面安装的车门铰链面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8527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要获得规定的加强功能,需要具有一定程度大小或厚度的加强用面板,存在容易使车身重量增加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重量增加并获得希望的加强功能的车辆的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前述课题,本发明为设置于车身的面板,所述面板的特征在于,包括:通过冲压成型而形成的金属制的主体部;加厚部,其通过加厚处理针对所述主体部局部进行加厚。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仅对需要加强的部位通过加厚处理而容易地使壁厚增加,与重叠冲压成型的另一面板进行加强的构造相比,能够抑制重量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侧面板的侧视图。

图2是图1中的II-II剖视图。

图3是从车内侧观察前柱与下纵梁的角部周围的立体图。

图4是加厚部的剖视图。

图5是肋加厚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将本发明应用于构成车身侧部的侧面板的方式。侧面板1构成为包括图1所示的内面板2和如图2所示设置在内面板2的车外侧的外面板3。内面板2和外面板3均由通过冲压成型而形成的金属制板材构成。需要说明的是,方便起见而在图1中省略外面板3。

在图1中,内面板2包括:在前部侧方以纵状延伸的前柱内部件21;在中央侧方以纵状延伸的中柱内部件22;在后部侧方以纵状延伸的后柱内部件23;在上部侧方以横状延伸的上边梁内部件24;以及在下部侧方以横状延伸的下纵梁内部件25。在各内部件21~25的车外侧,接合大致追随内面板2的侧面观察的轮廓形状的外面板3。由此,侧面板1形成有:构成前部侧方的纵骨架的前柱11;构成中央侧方的纵骨架的中柱12;构成后部侧方的纵骨架的后柱13;构成上部侧方的横骨架的车顶侧梁14;以及构成下部侧方的横骨架的下纵梁15。

由前柱11、中柱12、车顶侧梁14的前部和下纵梁15的前部形成前车门用的前开口部16。由中柱12、后柱13、车顶侧梁14的后部和下纵梁15的后部形成后车门用的后开口部17。

如图2所示,内面板2构成为包括侧面板内部件4和加强内面板5。图2示出前柱内部件21的截面部,在其他的中柱内部件22、后柱内部件23、上边梁内部件24、下纵梁内部件25中,内面板2也构成为包括侧面板内部件4和加强内面板5。

在图2中,侧面板内部件4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形成,在相对于前开口部16成为外缘的前缘形成凸缘4A,并在相对于前开口部16成为内缘的后缘形成凸缘4B。加强内面板5配置在侧面板内部件4的车外侧。加强内面板5的形状为,包括:从侧面板内部件4向车外侧隔开间隔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形成的第1面5A;从第1面5A的前缘以与第1面5A相交叉的方式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第2面5B;从第1面5A的后缘以与第1面5A相交叉的方式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第3面5C;从第2面5B的车内端向前方延伸并与凸缘4A面接触的凸缘5D;以及从第3面5C的车内端向后方延伸并与凸缘4B面接触的凸缘5E。

外面板3呈大致追随加强内面板5的形状,其设有:大致沿着第1面5A形成的侧面3A;大致沿着第2面5B形成的前面3B;大致沿着第3面5C形成的后面3C;从前面3B的车内端向前方延伸并与凸缘5D面接触的凸缘3D;以及从后面3C的车内端向后方延伸并与凸缘5E面接触的凸缘3E。侧面板内部件4、加强内面板5和外面板3使凸缘4A、凸缘5D及凸缘3D重叠并通过点焊接合,并且,凸缘4B、凸缘5E及凸缘3E重叠并通过点焊接合。在侧面板内部件4与加强内面板5之间形成闭合截面空间6。该闭合截面空间6虽然存在形状差异,但在中柱内部件22、后柱内部件23、上边梁内部件24、下纵梁内部件25中也有形成。

图3是从车内侧观察加强内面板5的前下方的角部周围、换言之是加强内面板5中前柱内部件21与下纵梁内部件25的角部周围的立体图,其中,前柱内部件21沿上下方向延伸并构成前开口部16的第1边,下纵梁内部件25以与前柱内部件21相交叉的方式沿前后方向延伸并构成前开口部16的第2边。在图3中,方便起见而省略图2中示出的第3面5C。

在图3中,第1面5A和第2面5B分别在从前柱内部件21到下纵梁内部件25的角部处连续形成。因此,连接第1面5A和第2面5B的棱线(角线)7也从前柱内部件21到下纵梁内部件25连续形成。在该棱线7的车内侧(内角侧),设有通过加厚处理局部加厚的金属制加厚部8。

加厚处理除了金属3D打印方式以外,能够举出金属热喷涂方式、冷喷涂方式等。金属3D打印方式例如能够使用通过向铺设的金属粉末照射激光线进行烧结来制造造形物的粉末金属层叠方式、将金属线通过电弧放电等形成液滴来制造造形物的溶融金属层叠方式、将粉末金属层叠并熔敷的粉末金属层叠熔敷方式等。

加厚部8从前柱内部件21到下纵梁内部件25连续形成。即,在棱线7处,加厚部8连续形成在弯曲范围7A、与弯曲范围7A的一端连续并形成于前柱内部件21的部分直线范围7B、及与弯曲范围7A的另一端连续并形成于下纵梁内部件25的部分直线范围7C。

如图4所示,加厚部8以掩埋棱线7的车内侧的方式,呈例如以第1面5A和第2面5B为两边的大致三角形的截面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加厚部8的基础上,如图5所示设有在第1面5A和第2面5B的范围内形成的肋形状的肋加厚部9。肋加厚部9呈以第1面5A和第2面5B为两边且截面比加厚部8的截面大的大致三角形的截面形状。肋加厚部9形成为沿着与第1面5A及第2面5B正交的正交面的薄板状,在弯曲范围7A和部分直线范围7B、7C处,沿着棱线7的延伸方向隔开间隔形成有多个。

如上所述,作为设置于车身的面板,包括通过冲压成型而形成的作为金属制的主体部的内面板2和通过加厚处理对内面板2局部进行加厚的加厚部8,若采用这种构成,则能够仅对需要加强的部位通过加厚处理而容易地使壁厚增加,与重叠冲压成型的另一面板进行加强的构造相比,能够抑制重量增加。由于在内面板2的冲压成型后进行加厚处理,因此还能够不损害内面板2的冲压成型的成形性。

作为主体部的内面板2具有包括第1面5A、沿与第1面5A相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2面5B、及连接第1面5A和第2面5B的棱线7,并在棱线7设有加厚部8,若采用这种构成,则能够起到以下效果。对于由冲压成型形成的内面板2,在作用有外力时棱线7维持形状(例如夹着棱线7的第1面5A和第2面5B的交叉角度)的期间能够稳固地保持形状刚性,但若施加更大的外力而棱线7的形状崩溃,则内面板2容易开始变形。对此,能够通过将棱线7加厚来抑制棱线7崩溃以抑制内面板2变形。

面板是形成车身的前开口部16的至少一部分的内面板2,前开口部16包括作为第1边的前柱内部件21和沿与前柱内部件21相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作为第2边的下纵梁内部件25,棱线7从前柱内部件21到下纵梁内部件25连续形成,加厚部8也从前柱内部件21到下纵梁内部件25连续形成,若采用这种构成,则能够有效加强车辆行驶时的载荷等集中的前开口部16的角部。

作为主体部的内面板2包括第1面5A和沿与第1面5A相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2面5B,并具有在第1面5A和第2面5B的范围内形成的呈肋形状的肋加厚部9,若采用这种构成,则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开口的第1面5A与第2面5B的交叉角度变大的变形或交叉角度变小的倾倒变形。

车身的外表面由外面板3形成,设有加厚部8或肋加厚部9的面板是配置于该外面板3的内侧的内面板2,若采用这种构成,则具有以下优点。在进行加厚处理时,存在冲压成型的金属面板产生微小歪斜等的可能,而通过对在外面板3的内侧配置的内面板2进行加厚处理,从而能够防止作为装饰面的外面板3的美观性降低。

设置于车身的面板的制造方法包括:冲压成型工序,在该工序中,通过冲压成型来形成作为金属制的主体部的内面板2;以及加厚工序,在该工序中,通过加厚处理针对内面板2局部进行加厚,若采用这种车辆的面板的制造方法,则能够仅对需要加强的部位通过加厚处理而容易地使壁厚增加,与重叠冲压成型的另一面板进行加强的构造相比,能够抑制重量增加。由于在内面板2的冲压成型后进行加厚处理,因此还能够不损害内面板2的冲压成型的成形性。

在冲压成型工序中,以包括第1面5A、沿与第1面5A相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2面5B、及连接第1面5A和第2面5B的棱线7的方式对内面板2进行冲压成型,在加厚工序中对棱线7进行加厚,若采用这种车辆的面板的制造方法,则能够起到以下效果。对于通过冲压成型而形成的内面板2,在作用有外力时棱线7维持形状(例如夹着棱线7的第1面5A和第2面5B的交叉角度)的期间,能够稳固地保持形状刚性,但若施加更大的外力而棱线7的形状崩溃,则内面板2容易开始变形。对此,能够通过对棱线7进行加厚来抑制棱线7的崩溃以抑制内面板2的变形。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作为开口部的角部的加厚处理,不限于前柱11与下纵梁15的角部。例如,也可以针对前开口部16在中柱12与车顶侧梁14的角部或中柱12与下纵梁15的角部设置加厚部8。另外,也可以针对后开口部17在中柱12与车顶侧梁14的角部、中柱12与下纵梁15的角部、车顶侧梁14与后柱13的角部设置加厚部8。

另外,也可以采用仅设置加厚部8及肋加厚部9中的某一方的方式。此外,也可以根据情况对外面板3进行加厚处理。

附图标记说明

1 侧面板

2 内面板

3 外面板

4 侧面板内部件

5 加强内面板

5A 第1面

5B 第2面

6 闭合截面空间

7 棱线

8 加厚部

9 肋加厚部

11 前柱

12 中柱

13 后柱

14 车顶侧梁

15 下纵梁

16 前开口部

17 后开口部

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具有适用于可打开式或不可打开式天窗的上部横梁的车身结构总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