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地装置

文档序号:1835957 发布日期:2021-11-12 浏览:2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夯地装置 (Tamping device ) 是由 水口博 石塚邦彦 于 2019-05-1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夯地装置,其具有平整板和驱动平整板的马达,在夯地装置的上部半体具备支承部,该支承部与把手独立地经由防振构件安装于夯地装置的上部半体,在支承部安装有用于驱动马达的电装件。(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tamp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leveling plate and a motor for driving the leveling plate, wherein the upper half body of the tamping device is provided with a supporting part, the supporting part and a handle are independently mounted on the upper half body of the tamping device through a vibration-proof component, and an electric device for driving the motor is mounted on the supporting part.)

夯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平整板的上下振动夯实地面的夯地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夯地装置的结构例,公开了一种冲击夯装置,该冲击夯装置在冲击夯主体的上端部具备驱动用的发动机和配置有燃料箱的把手。在进行平整作业时,作业者一边握住在冲击夯主体的上端部所具备的把手的把持部,一边对在冲击夯主体的下端部所设置的平整板施加上下振动,利用该振动对地面进行平整。

另外,随着近来的环境管制的提高,代替发动机而使用马达作为驱动源,将燃料箱置换为电池的电动夯地装置的需求不断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639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假定装置结构的电动化的情况下,电池等电装件相对于振动的耐久性低,因此需要抑制针对电装件的振动。另外,在进行平整作业时,为了降低由传递到把手的把持部的手腕振动所引起的作业者的负担,还需要抑制把手的振动。

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结构中,在代替燃料箱而将电池等电装件配置于把手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对把手实施用于降低对电装件的振动和对把持部的振动这两方的防振对策。

然而,由于电装件以及把持部在把手上的位置、质量分别不同,因此对于电装件的防振对策和对于把持部的防振对策需要不同。因此,难以对把手实施分别与电装件以及把手的把持部对应的不同的防振对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与把手独立地降低电装件的振动的夯地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夯地装置,其具有平整板和驱动所述平整板的马达,

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夯地装置的上部半体具备支承部,该支承部与把手独立地经由防振构件安装于上述夯地装置的上部半体,在上述支承部安装有用于驱动上述马达的电装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与把手独立地降低电装件的振动的夯地装置。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及优点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的说明而变得明确。此外,在附图中,对相同或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夯地装置的结构例的图。

图2是表示支承部的结构的图。

图3是说明电装件的安装结构的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夯地装置的图。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夯地装置的结构例的图。

图6是说明电池的装卸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夯地装置的变形例1的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夯地装置的变形例2的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夯地装置的变形例3的图。

图10是表示在变形例3中使用的PDU壳体的结构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构成要素只不过是例示,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夯地装置的结构例:冲击夯装置)

图1是作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夯地装置的结构例而表示冲击夯装置40A的结构的图。在图1中,将纸面的右侧设为装置的前方,将纸面的左侧设为装置的后方,将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设为装置的上下方向。如图1所示,冲击夯装置40A具有:作为驱动源发挥功能的马达10;比后述的防振构件41c靠上侧的上部(以下,也称为“上部半体41b”);可伸缩的防振构件41c;比防振构件41c靠下侧的下部(以下,也称为“下部半体41a”);以及平整板42。平整板42与下部半体41a连结,下部半体41a经由防振构件41c与上部半体41b连结。

在上部半体41b设置有把手45和与把手45分体的支承部70。在支承部70安装有能够安装电池、PDU(动力驱动单元)等电装件的安装板54。向马达10供给电力的电池51经由保持托盘53安装于安装板54的上表面。另外,配置有对马达10的驱动进行控制的PDU55的PDU壳体56安装于安装板54的下表面。关于这些电装件的安装结构,在后面参照图3进行详细说明。

马达10经由间隔件15安装于上部半体41b,基于从电池51供给的电力进行驱动。收纳于上部半体41b的内部的未图示的激振机构与马达10的输出轴连结。在从上部半体41b起跨下部半体41a的内部而形成的曲轴箱内,马达10的输出轴的旋转驱动通过未图示的活塞杆转换为往复直线运动(上下运动),转换后的上下运动被传递至平整板42。由此,平整板42在上下方向上振动。通过平整板42的振动,能够拍打地面GND而将其夯实。

防振构件41c设置在上部半体41b与下部半体41a之间。通过平整板42拍打地面GND,其反作用使冲击夯装置40A上下移动,但由于防振构件41c的介入,平整板42以及下部半体41a侧的振动以降低后的状态传递到上部半体41b侧。

(电装件的安装结构)

图3是说明电装件(电池51、PDU55)的安装结构的图。在图3中,安装板54是安装于支承部70的板,在安装板54的上表面354A(第一面)和下表面354B(作为第一面的背面的第二面)能够安装电池51、PDU等电装件。

可装卸地保持电池51的保持托盘53通过紧固构件53f(例如螺栓)安装于安装板54的上表面354A。电池51由保持托盘53可装卸地保持,经由保持托盘53安装于安装板54的上表面354A。在电池51中,马达连接部51a能够经由PDU55与和马达10电连接的连接器线缆55a连接。马达10与PDU55经由线缆55b电连接,以在保持托盘53上安装有电池51的状态将连接器线缆55a与马达连接部51a连接,由此马达10与电池51成为经由连接器线缆55a、PDU55以及线缆55b而电连接的状态。

外装构件52(装饰构件)在中央具有开口部352。外装构件52通过紧固构件52a(例如,螺栓)安装于安装板54的上表面354A,在安装于安装板54上的状态下,外装构件52覆盖保持托盘53的外周以及电池51的下部。

PDU55配置于保护用的PDU壳体56内,配置有PDU55的PDU壳体56通过紧固构件56a安装于安装板54的下表面354B。

就在安装板54的上表面354A安装电装件(电装件所包含的电池51),在下表面354B安装其他电装件(电装件所包含的其他电装件(例如PDU55))的结构而言,与在一侧的面(例如上表面侧)层叠电装件的结构相比,能够有效利用安装板54的下表面侧的空间,因此能够使装置结构小型化。另外,由于电池51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利用装置外部的充电器进行充电,因此电池51的装卸频率比PDU55高。通过将装卸频率高的电池51经由具有装卸机构的保持托盘53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安装板54的上表面354A侧,能够实现作业者的作业效率的提高。另外,在电池的上表面设置有电池余量显示部的情况下,作业者能够在作业中容易地观察确认余量,因此容易掌握充电时间。

(电池51的装卸结构)

图6是说明电池51的装卸结构的图。在图6中,纸面右侧与装置的左侧对应,纸面左侧与装置的右侧对应。ST61是表示将电池51载置于保持托盘53的状态的图。作业者能够把持设置于电池51的上部的电池把持部156来搬运电池51,能够沿着箭头50A将电池51载置于保持托盘53上。在保持托盘53的右端部形成有卡合凸部53c,通过卡合凸部53c与形成于电池51的右端部的卡合凹部51e卡合,在保持托盘53上规定电池51的保持位置。

ST62是表示将电池51载置于保持托盘53上的状态的图。在通过卡合凸部53c与卡合凹部51e的卡合而规定了保持位置的状态下,当电池51载置于保持托盘53上时,设置于电池51的下表面的座部51a、51b成为分别与设置于保持托盘53上的弹性体(例如,橡胶53a、53b)接触的状态。

在夯地装置的结构中,在保持托盘53的右端部(纸面的左侧)设有对载置于保持托盘53上的电池51进行保持的保持线57,保持线57的左端部(纸面的右侧)由线支承部53d可转动地支承。另外,在保持线57的右端部(纸面的左侧)设置有保持杆58。保持杆58能够绕旋转支点58a转动,当以旋转支点58a为中心使保持杆58如箭头50B那样转动时,形成于保持杆58的前端部的保持凸部58b与形成于电池51的上部的保持凹部51d卡合,成为被保持的状态。

ST63是表示电池51保持于保持托盘53的状态的图。电池51在纸面的右侧(装置的左侧)通过卡合凸部53c与卡合凹部51e的卡合而被保持在保持托盘53上,在纸面的左侧(装置的右侧)通过保持凸部58b与保持凹部51d的卡合而成为被保持在保持托盘53上的状态。

以上是到将电池51载置并保持于保持托盘53为止的流程。在保持托盘53卸下电池51时,通过进行与从ST61到ST63的流程相反的步骤,能够将电池51从保持托盘53卸下。

(支承部70的结构)

图2是表示支承部的结构的图。在支承部70上经由安装板54安装有电装件(电池51、配置在PDU壳体56内的PDU55)。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支承部70由左框架70a、右框架70b以及中央框架70c形成为大致コ形的框体,在左框架70a、右框架70b之间通过紧固构件54a(例如螺栓)安装有安装板54。在左框架70a、右框架70b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将支承部70与防振构件73连接的连接部71a、71b。在连接部71b形成有贯通转动支承构件77a(例如螺栓)的贯通孔71c。

在图2中,ST21表示沿着旋转轴80的方向上的防振构件73的剖视图。防振构件73具有:防振构件主体73a,其具有中空的圆筒形状;弹性构件72,其插入于防振构件主体73a;以及套管76,其插入于在弹性构件72的中央部形成的开口部72a。套管76的内径76a形成为能够贯通转动支承构件77a。

贯通了贯通孔71c和防振构件73的套管76的转动支承构件77a与转动卡合部件77b(例如,螺母)卡合,由此防振构件73安装于右框架70b的连接部71b。

在图2的结构中,示出了防振构件73安装于右框架70b的连接部71b的结构例,但对于左框架70a也是同样的,贯通了形成于左框架70a的连接部71a的贯通孔71c和防振构件73的套管76的转动支承构件77a与转动卡合构件77b卡合,由此防振构件73安装于左框架70a的连接部71a。

上部防振安装构件74具有半圆筒形状的圆弧部74a和形成于圆弧部74a的两端部的凸缘部74b。在凸缘部74b形成有能够供紧固构件78a(例如,螺栓)贯通的贯通孔78c。

另外,下部防振安装构件75具有半圆筒形状的圆弧部75a、形成于圆弧部75a的两端部的第一凸缘部75b、从第一凸缘部75b的端部起沿上下方向形成的台阶部75d、以及形成于台阶部75d的端部的第二凸缘部75c。在第一凸缘部75b形成有与紧固构件78a卡合的卡合部78b(例如,螺纹孔)。另外,在第二凸缘部75c形成有能够供紧固构件79a(例如,螺栓)贯通的贯通孔79b。

上部防振安装构件74及下部防振安装构件75在从上下方向夹入防振构件73的状态下,通过使紧固构件78a与卡合部78b卡合而安装于支承部70。在基于紧固构件78a的卡合状态下,圆弧部74a及圆弧部75a从上下方向夹持防振构件主体73a的外周,可转动地保持支承部70,并且保持在转动状态下的支承部70的位置。

在使第二凸缘部75c与上部半体41b侧的部件抵接的状态下,通过使紧固构件79a与上部半体41b侧的部件的卡合部(例如,螺纹孔)卡合,能够将支承部70经由防振构件73安装于上部半体41b。在图2中,示出了使第二凸缘部75c与保持把手45的把手保持构件44抵接并利用紧固构件79a进行紧固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框架从间隔件15向上方延伸,在该框架上经由防振构件73设置支承部70。此外,第二凸缘部75c的形状不限于平面状,能够与抵接的上部半体41b侧的部件(把手保持构件44)的形状相匹配地形成。例如,如果把手保持构件44是具有圆筒形状的外形的部件,则也可以将第二凸缘部75c形成为具有与圆筒形状的外形一致的曲率的圆弧形状。另外,如果把手保持构件44是具有平面状的外形的部件,则也能够平坦地形成第二凸缘部75c。

(把手45及支承部70的安装结构)

把手45通过具有与防振构件73同样的结构的把手保持构件44,相对于上部半体41b可转动地安装,构成为能够以把手保持构件44的旋转轴90为旋转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图1)。支承部70通过贯通第二凸缘部75c(图2)的贯通孔79b的紧固构件79a与把手保持构件44的卡合,安装于把手保持构件44,构成为能够以防振构件73的旋转轴80为旋转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转动。

在防振构件73上,从平整板42传递的振动作为激振力F作用于防振构件73的中心(旋转轴80)。支承部70具有由防振构件73支承的悬臂梁结构,通过激振力F,悬臂梁结构的支承部70被激振。

在图1中,重心G表示支承部70及电装件(电池51、PDU55)、外装构件52、保持托盘53、安装板54、PDU壳体56(以下,将它们的整体结构也称为“支承单元”)的整体重心。La表示从防振构件73的中心(旋转轴80)到支承单元的重心G的距离(长度)。另外,在图1中,点C表示将电装件(电池51、PDU55)安装于安装板54的位置(电装件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位置),Lb表示从重心G到位置C的距离(长度)。

若将绕支承单元的重心G的转动惯量设为IG,将支承单元的质量设为M,则根据打击中心的理论,能够作为Lb=IG/(M·La)而求出不受到激振力F引起的上下方向的振动的影响的位置C。通过在由Lb规定的位置C安装电装件,能够降低上下方向(平移方向)的振动的影响。

另外,通过将防振构件73的弹性构件72的弹性系数(弹簧常数)设定得比冲击夯装置40A的振动频率充分小,能够降低共振的影响。

在把手保持构件44的内部,也与防振构件73(图2的ST21)同样地设置有弹性构件。支承部70的防振构件73以及把手45的把手保持构件44中的弹性构件能够根据支承部70的振动特性以及把手45的振动特性而使用具有不同的弹性系数的构件。支承部70的防振构件73与把手45的防振构件(包括防振构件的把手保持构件44)设置为独立地介于上部半体41b与支承部70之间。由此,能够分别抑制对把手45和安装于支承部70的电装件的振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装置结构,能够与把手独立地降低电装件的振动。

在图1所示的装置结构中,在侧视观察时,支承部70设置于比把手45靠下方的位置,把手45构成为对安装于支承部70的电装件(例如,电池51、配置于PDU壳体56内的PDU55)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覆盖。由此,能够使装置结构小型化,并且在冲击夯装置40A的不使用状态下,能够在装置翻倒时等利用把手45保护电装件。另外,加强构件63安装于构成把手45的把手右框架48和把手左框架49之间,加强构件63保护电池51。加强构件64将把手45与上部半体41b的可动板43连结,对安装于支承部70的电装件(例如,电池51、配置于PDU壳体56内的PDU55)的至少一部分以及马达10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覆盖。由此,能够在装置翻倒时等利用加强构件64保护电装件以及马达10。

图4是从上方观察冲击夯装置40A的图。把手45具有前框架47、后框架46、以及把手右框架48、把手左框架49,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框体。另外,支承部70由左框架70a、右框架70b以及中央框架70c形成为大致コ形的框体,支承部70配置于把手45的框体的内侧。在作业者进行平整作业时,需要主要把持冲击夯装置40A的把手45的前框架47(把手部),使把手45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并向下方按压的操作,但通过在把手45的框体的内侧设置支承部70,能够使装置结构紧凑,并且在把手45转动时能够防止与支承部70的干扰。另外,由于将把手保持构件44与防振构件73独立地设置,并且将电装件设置于支承部70(在把手45上未设置电装件),因此在使把手转动时,电装件不会联动地转动,因此能够抑制电装件与装置的其他构件(马达等)干扰。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防振构件的同轴结构)

在图1以及图4所示的例子中,作为防振构件的结构,对独立地设置支承部70的防振构件73以及把手45的把手保持构件44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防振构件73以及把手保持构件44设置在同轴上,构成为一体的防振构件。在该情况下,将支承部70中的防振构件73的旋转轴80与把手保持构件44的旋转轴90同轴地配置,在把手保持构件44内设置防振构件73即可。由此,能够使装置结构小型、轻量,并且在把手45转动时防止与支承部70的干扰。

(支承部70相对于把手45的高度)

在图1的例子中,作为装置结构,示出了支承部70配置于比把手45靠下方的位置的例子,但除了该例子之外,作为装置结构,也可以是支承部70配置于比把手45靠上方的位置的装置结构。在该情况下,将图2所示的下部防振安装构件75中的台阶部75d的上下方向的高度形成为支承部70配置于比把手45靠上方的位置的长度,或者将装置的上端部(上部半体41b)突出形成于比把手45靠上方的位置,在该突出形成的部分经由防振构件73设置支承部70即可。

(支承部70的重量调整部)

作为支承部70的结构,也可以在与经由支承部70的防振构件73而安装有电装件(电池51、PDU55)的位置相反的一侧将重量调整部设置于支承部70。例如,在图4中,如单点划线所示,也可以形成将构成支承部70的左框架70a、右框架70b向装置的后方侧延长的延长框架70d、70e,作为重量调整部,在延长框架70d、70e设置配重W。

配重W能够通过重量的增减来调整,通过绕重量调整部(配重W)的重心G的力矩(逆时针方向),能够降低绕电装件的重心G的力矩(顺时针方向)。通过降低电装件的绕重心G的力矩,能够使安装电装件的位置C向重心G侧移动,能够缩短从电装件向前方突出的支承部70的突出长度L1(图1)。通过缩短支承部70的突出长度L1,能够扩大支承部70的中央框架70c与把手45的前框架47之间的间隙L2。由此,能够使装置结构紧凑,并且能够进一步防止把手45转动时与支承部70的干扰。

(由板材形成支承部70的结构)

在图2中,作为支承部70,示出了多个框架(左框架70a、右框架70b、中央框架70c)的结构例,但除了该例以外,也可以由板状的构件(板材)构成支承部70。在该情况下,只要在板状的构件上形成用于避免与安装于安装板54的下表面354B的PDU壳体56之间的干扰的开口部即可。

(安装板54的变形例1(图7))

图7是表示安装板54的变形例1的图,是从上方观察冲击夯装置40A(图1)的图。电装件(电池51、PDU55)相对于安装板54的安装结构与图3、图4相同,将支承部70的左框架70a、右框架70b的端部与防振构件73连接的结构与图2相同。另外,支承部70的重量调整部(配重W)的结构也与图4相同。

如图7所示,安装板54在俯视时具有矩形形状,通过紧固构件54a(例如,螺栓)以覆盖支承部70的上表面的方式安装。在此,支承部70由左框架70a、右框架70b及中央框架70c形成为大致コ形的框体,支承部70的结构中虚线所示的部分设置于安装板54的下表面。

在将安装板54安装于支承部70的状态下,安装板54的左端部254a从支承部70的左框架70a向框体的外侧伸出(伸出长度Ls)。同样地,安装板54的右端部254b也从支承部70的右框架70b向框体的外侧伸出(伸出长度Ls)。另外,安装板54的前端部254c从中央框架70c向框体的外侧伸出(伸出长度Lf)。另外,也可以将前端部254c的伸出长度Lf形成为与左端部254a及右端部254b的伸出长度Ls相同(Lf=Ls)。另外,为了使作业者容易把持把手45的前框架47,也可以将前端部254c的伸出长度Lf形成得比左端部254a及右端部254b的伸出长度Ls短(Lf<Ls)。

根据图7所示的安装板54的变形例1的结构,能够增加安装板54与支承部70抵接的区域(图7中虚线所示的支承部70的区域),因此能够增加相对于支承部70的左框架70a、右框架70b以及中央框架70c的紧固构件54a的数量。

例如,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安装板54通过两处紧固构件54a安装于左框架70a,通过两处紧固构件54a安装于右框架70b。与此相对,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安装板54通过三处的紧固构件54a安装于左框架70a,通过三处的紧固构件54a安装于右框架70b,进一步地,通过两处的紧固构件54a安装于中央框架70c。由此,能够将安装板54以稳定的状态配置于支承部70上表面,能够将安装板54的外缘更牢固地相对于支承部70安装。

(安装板54的变形例2(图8))

图8是表示安装板54的变形例2的图,是从上方观察冲击夯装置40A(图1)的图。如图8所示,安装板54在俯视时具有矩形形状,通过紧固构件54a(例如,螺栓)以覆盖支承部70的上表面的方式安装的结构与图7的变形例1相同。支承部70的结构中的虚线所示的部分设置于安装板54的下表面。另外,支承部70的重量调整部(配重W)的结构与图4以及图7相同。但是,在变形例2中,装置宽度WD2比变形例1的装置宽度WD1窄(WD2<WD1),因此图8中的安装板54的左右方向的长度LP2构成为比图7中的安装板54的左右方向的长度LP1短(LP2<LP1)。

将支承部70的左框架70a的端部、右框架70b的端部与防振构件73连接的结构与图2相同,但在图8的变形例2中,将电装件(电池51)相对于安装板54安装的方向与图4、图7中的安装方向不同。例如,在图7中,电池51的长度方向沿着冲击夯装置40A的左右方向配置,但在图8的变形例2中,电池51的长度方向沿着冲击夯装置40A的前后方向配置。

根据图8所示的安装板54的变形例2的结构,与变形例1同样地能够将安装板54以稳定的状态配置于支承部70上表面,能够将安装板54的外缘更牢固地相对于支承部70安装。进一步地,根据变形例2的结构,与变形例1的冲击夯装置40A的装置宽度(WD1)相比,能够降低变形例2的冲击夯装置40A的装置宽度(WD2)(WD2<WD1),能够提供更紧凑的冲击夯装置40A。

(安装板54的变形例3(图9))

图9是表示安装板54的变形例3的图,是从上方观察冲击夯装置40A(图1)的图。如图9所示,安装板54在俯视时具有矩形形状,通过紧固构件54a(例如,螺栓)以覆盖支承部70的上表面的方式安装。支承部70的结构中的虚线所示的部分设置于安装板54的下表面。在图9的变形例3中,支承部70的结构与图4的第一实施方式、图7以及图8的变形例1、2的结构不同。

在图4、图7及图8中,支承部70由左框架70a、右框架70b及中央框架70c形成为大致コ形的框体,但在图9的变形例3中,支承部70由前后方向框架170a及左右方向框架170b形成为大致T形,在这一点上不同。与图4的第一实施方式、图7以及图8的变形例1、2相比,为了不降低支承部70的刚性,在图9的变形例3中,前后方向框架170a以及左右方向框架170b的构件宽度WD4例如形成为比图7以及图8所示的框架(左框架70a、右框架70b以及中央框架70c)的构件宽度WD3宽(WD4>WD3)。

在图9的变形例3中,示出了构件宽度WD4形成得比构件宽度WD3宽的例子,但不限于该例子,例如,也可以在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使前后方向框架170a和左右方向框架170b的构件厚度形成得比图7和图8所示的框架(左框架70a、右框架70b和中央框架70c)的构件厚度厚。通过以支承部70的截面特性(截面二次力矩)成为规定值的方式形成构件宽度以及构件厚度中的至少任一方,能够实现与图4、图7以及图8所示的支承部70同等的刚性。

在图4的第一实施方式、图7以及图8的变形例1、2中,是支承部70的左框架70a的端部、右框架70b的端部分别与左右的防振构件73连接的结构(图2),但在图9的变形例3中,是前后方向框架170a的端部与单一的防振构件73连接的结构。根据图9所示的安装板54的变形例3的结构,能够减少用于与防振构件73连接的部件个数(例如,图2所示的弹性构件72、上部防振安装构件74、下部防振安装构件75、套管76等),能够简化与防振构件73相关的结构。

在图4的第一实施方式、图7以及图8的变形例1、2中,使用左右的配重W作为重量调整部。在图9的变形例3中,通过设置两个份量的配重2W作为一个配重,能够实现与图4的第一实施方式、图7以及图8的变形例1、2同样的重量调整效果。

另外,在图4、图7以及图8中,PDU壳体56是安装于安装板54的下表面354B(图3)的结构,但在图9的变形例3中,通过在能够与前后方向框架170a交叉的PDU壳体56上形成切口部56b、56c(图10),能够避免与前后方向框架170a的干扰而将PDU壳体56安装于安装板54的下表面354B(图3)。由此,在变形例3中,也与图4的第一实施方式、图7、图8的变形例1、2同样地,能够有效利用安装板54的下表面侧的空间,因此能够使装置结构小型化。

在图9的变形例3中,示出了电池51与图4的第一实施方式、图7的变形例1同样地长度方向沿着冲击夯装置40A的左右方向配置的例子。电池51的配置方向不限于该例子,例如,也可以如图8的变形例2那样,以电池51的长度方向沿着冲击夯装置40A的前后方向配置的方式构成冲击夯装置40A。由此,与变形例2同样地,能够减小变形例3的冲击夯装置40A的装置宽度,能够提供更紧凑的冲击夯装置40A。

[第二实施方式]

(夯地装置的结构例:平板夯装置)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夯地装置的结构例,对冲击夯装置40A的结构例进行了说明,但除了该例以外,例如也可以将支承部70及电装件(电池51、PDU55)的安装结构应用于平板夯装置。图5是表示作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夯地装置的结构例的平板夯装置40B的结构的图。

平板夯装置40B具有:作为驱动源发挥功能的马达150;比防振构件146靠上侧的上部半体144、154;防振构件146;比防振构件146靠下侧的下部半体145;激振机构158;以及平整板142。把手147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把手45同样地构成为大致矩形的框体。在上部半体144安装有把手147。平整板142与下部半体145连结,下部半体145和平整板142通过激振机构158的振动而振动。

在图5中,马达150经由间隔件151设置在上部半体154内,在马达150的输出轴150a上安装有驱动带轮152。另外,在激振机构158的旋转轴153a上安装有从动带轮153,在驱动带轮152与从动带轮153之间设置有动力传递机构155(驱动带)。马达150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驱动带轮152、动力传递机构155、从动带轮153传递至激振机构158,通过基于所传递的旋转驱动力的激振机构158的振动,下部半体145和平整板142产生振动。

对平整板142的振动的反作用使平板夯装置40B上下移动,但通过防振构件146的介入,平整板142及下部半体145侧的振动降低,传递到上部半体144、154及安装在上部半体144上的把手147侧。防振构件146作为上部半体144、154以及安装于上部半体144的把手147的防振构件发挥功能,是与后述的支承部70的防振构件73不同的结构。

在平板夯装置40B中,支承部70与把手147的防振构件146独立地经由防振构件73安装在上部半体154上,在支承部70上安装有用于驱动马达150的电装件。在此,用于将防振构件73安装于上部半体154的上部防振安装构件74、下部防振安装构件75、弹性构件72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另外,作为重量调整部的结构,形成将支承部70向装置的后方侧延长的延长框架70e,作为重量调整部,在延长框架70e设置配重W的结构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另外,将电装件安装于支承部70的结构也与图2及图3中说明的结构相同。在安装板54的上表面354A安装电装件(电装件所包含的电池51),在下表面354B安装其他电装件(电装件所包含的其他电装件(例如PDU55))的结构与在一侧的面层叠电装件的结构相比,能够有效利用安装板54的下表面侧的空间,因此能够使装置结构小型化。

另外,通过将装卸频率高的电池51经由具有装卸机构的保持托盘53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安装板54的上表面354A侧,能够实现作业者的作业效率的提高。另外,在电池的上表面设置有电池余量显示部的情况下,作业者能够在作业中容易地观察确认余量,因此容易掌握充电时间。

也能够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把手147与支承部70的相对位置关系应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把手147与支承部70。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与把手独立地降低电装件的振动的夯地装置。另外,也能够将在图7~图10中说明的安装板54的变形例1~3应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安装板54(图5)。

[实施方式的总结]

结构1、上述实施方式的夯地装置是具有平整板(例如,图1的42、图5的142)和驱动上述平整板(42、142)的马达(例如,图1的10、图5的150)的夯地装置(例如,图1的40A、图5的40B),

在上述夯地装置的上部半体(例如,图1的41b、图5的144、154)具备支承部(例如,图1以及图5的70),该支承部与把手(例如,图1的45、图5的147)独立地经由防振构件(例如,图1以及图5的73)安装于上述夯地装置的上部半体,

在上述支承部(70)安装有用于驱动上述马达(10、150)的电装件(例如,图1以及图5的51、PDU55)。

根据结构1的夯地装置,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与把手独立地降低电装件的振动的夯地装置。

结构2、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夯地装置中,上述防振构件(73)与上述把手(45、147)的防振构件(例如,图1及图5的44)独立地设置在上述上部半体(41b、144、154)与上述支承部(70)之间。

根据结构2的夯地装置,支承部的防振构件是与把手的防振构件独立的,因此容易分别地抑制振动。并且,在使把手转动时,电装件不会联动地转动,因此能够抑制与其他构件(马达等)的干扰。

结构3、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夯地装置中,上述支承部(70)具有与上述把手同轴方向的旋转轴(例如,图1的80)。

根据结构3的夯地装置,能够使装置结构小型、轻量,并且能够在把手转动时防止与支承部的干扰。

结构4、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夯地装置中,在俯视观察上述夯地装置时,上述把手(45)构成为框体,

上述支承部(70)配置在上述把手的框体的内侧。

根据结构4的夯地装置,能够使装置结构紧凑,并且能够在把手转动时防止与支承部的干扰。

结构5、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夯地装置中,在与经由上述支承部(70)的上述防振构件(73)而安装有上述电装件的位置相反的一侧还具备重量调整部(例如,图1、图4以及图5的W)。

根据结构5的夯地装置,能够缩短从电装件向前方突出的支承部的突出长度。通过缩短支承部的突出长度,能够扩大支承部与把手的间隙。由此,能够使装置结构紧凑,并且能够进一步防止把手转动时与支承部的干扰。

结构6、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夯地装置中,在侧视观察上述夯地装置时,上述支承部(70)设置在比上述把手(45)靠下方的位置,上述把手(45)覆盖上述电装件(例如,51)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结构6的夯地装置,能够使装置结构小型化,并且在不使用状态下,能够在装置翻倒时等利用把手保护电装件。

结构7、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夯地装置中,上述支承部(70)至少具有板(例如,54),

上述电装件所包含的电池(例如,图3以及图5的51)安装于上述板的上表面(例如,图2的354A),

上述电装件所包含的其他电装件(例如,图3及图5的PDU55)安装于作为上述上表面(354A)的背面的上述板的下表面(例如,图2的354B)。

根据结构7的夯地装置,与在一侧的面(例如,上表面侧)层叠电装件(电池51以及PDU55)的结构相比,能够有效利用板的下表面侧的空间,因此能够使装置结构小型化。

另外,由于电池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利用装置外部的充电器进行充电,因此电池的装卸频率比其他电气构件(PDU55)高。通过将装卸频率较高的电池经由保持托盘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安装板的上表面侧,能够实现作业者的作业效率的提高。另外,在电池的上表面设置有电池余量显示部的情况下,作业者能够在作业中容易地观察确认余量,因此容易掌握充电时间。

结构8、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夯地装置中,上述夯地装置还具有将上述把手(45)与上述上部半体(41b)连结的加强构件(例如,图1的64),

上述加强构件(64)覆盖安装于上述支承部(70)的上述电装件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结构8的夯地装置,能够在夯地装置翻倒时等利用加强构件保护电装件。

结构9、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夯地装置中,上述加强构件(64)覆盖上述马达(10)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结构9的夯地装置,能够在装置翻倒时等利用加强构件保护马达。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和变形。因此,为了公开本发明的范围,添加以下的权利要求。

本申请以2019年4月5日提交的国际申请号PCT/JP2019/015211为基础主张优先权,其记载内容全部在此引用。

附图标记说明

10:马达;15:间隔件;40A:夯地装置(冲击夯装置);40B:夯地装置(平板夯);41a:下部半体41a、41b:上部半体;41c:防振构件;42:平整板;45:把手;51:电池;52:外装构件;53:保持托盘;54:安装板;55:PDU;56:PDU壳体;70:支承部;73:防振构件;144、154:上部半体;145:下部半体;146:防振构件;147:把手;150:马达;152:驱动带轮;153:从动带轮;激振机构158。

2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道路机械的显示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