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笔加工方法

文档序号:429349 发布日期:2021-12-24 浏览:1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射频笔加工方法 (Radio frequency pen processing method ) 是由 马志伟 刘晓芳 张志武 马帅 周庆亮 于 2020-06-2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射频笔加工方法。射频笔加工方法包括:步骤S1:将部分连接件伸入第一模具内进行注塑,以形成第一注塑件,第一注塑件包括第一限位部;步骤S2:将两个电极板分别设置在第一注塑件的两侧,第一限位部对两个电极板进行定位,再将装配完成后的两个电极板和第一注塑件装入第二模具中进行注塑,以形成射频笔。本发明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射频笔的结合稳定性较差,零部件尺寸波动不易匹配从而影响射频笔正常使用的问题。(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radio frequency pen processing method. The radio frequency pen processing method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step S1: extending part of the connecting piece into a first mold for injection molding to form a first injection molding piece, wherein the first injection molding piece comprises a first limiting part; step S2: the two electrode plates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on two sides of the first injection molding part, the first limiting part positions the two electrode plates, and the two electrode plates and the first injection molding part after assembly are installed in a second mold for injection molding to form the radio frequency pen. The invention effectively solves the problems that the combination stability of the radio frequency pen is poor, and the size fluctuation of parts is not easy to match so as to influence the normal use of the radio frequency pen in the prior art.)

射频笔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射频笔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射频消融执行设备包括射频消融钳和射频笔。射频笔和射频消融钳联合使用,用于房颤外科的射频消融治疗。其中,射频笔在房颤射频消融治疗过程中,能够进行射频消融、心电标测及刺激起搏,能够灵活选择标测位置,降低射频消融手术的复杂性,减少手术时间。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射频笔通常采用胶水粘接的方式固定电极板,导致射频笔的结构稳定性较差,存在电极板脱落的风险,且由于粘接时需要数个零部件配合,此过程完全靠人工控制,有出现零部件之间配合不良,这些都会影响射频笔的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射频笔加工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射频笔的结合稳定性较差,零部件尺寸波动不易匹配从而影响射频笔正常使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射频笔加工方法,包括:步骤S1:将部分连接件伸入第一模具内进行注塑,以形成第一注塑件,第一注塑件包括第一限位部;步骤S2:将两个电极板分别设置在第一注塑件的两侧,第一限位部对两个电极板进行定位,再将装配完成后的两个电极板和第一注塑件装入第二模具中进行注塑,以形成射频笔。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部为限位凸起,电极板具有限位凹部,限位凸起伸入限位凹部内且与限位凹部限位止挡。

进一步地,第一注塑件还包括:注塑本体,第一限位部设置在注塑本体上;第二限位部,设置在注塑本体靠近连接件的端部,第二限位部与电极板的板面限位止挡。

进一步地,注塑本体为板状结构,第二限位部具有与板状结构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相互平行设置,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分别与电极板的两个端面接触并限位止挡。

进一步地,第一注塑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侧边、第一顶面及第二侧边,步骤S2包括:步骤S21:将完成装配后的两个电极板和第一注塑件装入第二模具内;步骤S22:对第一注塑件和两个电极板的非消融部分进行注塑,以形成射频笔。

进一步地,各电极板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三侧边、第二顶面及第四侧边,非消融部分包括第三侧边和/或第四侧边。

进一步地,第一注塑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侧边、第一顶面及第二侧边,步骤S2包括:步骤S21:将完成装配后的两个电极板和第一注塑件装入第二模具内;步骤S22:对第一注塑件和两个电极板的至少部分侧边进行注塑,以形成第二注塑件;步骤S23:第二注塑件的顶端上位于两个电极板之间的部分为子注塑部,对子注塑部和两个电极板位于第二注塑件外的部分板面进行注塑,以形成射频笔。

进一步地,各电极板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三侧边、第二顶面及第四侧边,在步骤S22中,对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及两个电极板的第三侧边和/或第四侧边进行注塑。

进一步地,第一注塑件上具有第一孔状结构,各电极板具有第二孔状结构,第二模具的内表面具有突出部,突出部穿设在第一孔状结构和第二孔状结构内,以对第一注塑件和第二模具限位。

进一步地,沿射频笔的外周向,电极板裸露在外的消融部分的宽度一致;各电极板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三侧边、第二顶面及第四侧边;其中,消融部分包括:第二顶面;和/或第三侧边;和/或第四侧边。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注塑过程中,将部分连接件伸入第一模具内进行注塑,以形成第一注塑件,且第一注塑件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对电极板进行定位,进而保证电极板的安装位置准确性,装配完成后的两个电极板和第一注塑件装入第二模具中进行注塑,以形成射频笔。由于射频笔采用整体注塑方式成型,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射频笔的结合稳定性较差,零部件尺寸波动不易匹配从而影响射频笔正常使用的问题,避免电极板脱落或移位而影响射频笔的正常使用。同时,注塑工艺简化了生产流程,提升了生产效率,缩短了加工周期。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射频笔加工方法形成的第一注塑件的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第一注塑件的主视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第一注塑件的侧视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第一注塑件与电极板装配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的第一注塑件与电极板装配后的主视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射频笔加工方法形成的第二注塑件的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中的第二注塑件的主视图;

图8示出了图6中的第二注塑件的侧视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射频笔加工方法形成的射频笔的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9中的射频笔的主视图;

图11示出了图9中的射频笔的侧视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射频笔加工方法的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连接件;20、第一注塑件;21、第一限位部;22、注塑本体;23、第二限位部;231、第一限位面;232、第二限位面;24、第一侧边;25、第二侧边;26、第一孔状结构;30、电极板;31、限位凹部;32、第三侧边;33、第二顶面;34、第四侧边;35、第二孔状结构;40、第二注塑件;401、第二注塑件主体部;402、第三顶面;41、子注塑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射频笔的结合稳定性较差,零部件尺寸波动不易匹配从而影响射频笔正常使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射频笔加工方法。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射频笔加工方法包括:

步骤S1:将部分连接件10伸入第一模具内进行注塑,以形成第一注塑件20,第一注塑件20包括第一限位部21;

步骤S2:将两个电极板30分别设置在第一注塑件20的两侧,第一限位部21对两个电极板30进行定位,再将装配完成后的两个电极板30和第一注塑件20装入第二模具中进行注塑,以形成射频笔。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注塑过程中,将部分连接件10伸入第一模具内进行注塑,以形成第一注塑件20,且第一注塑件20包括第一限位部21。第一限位部21对电极板30进行定位,进而保证电极板30的安装位置准确性,装配完成后的两个电极板30和第一注塑件20装入第二模具中进行注塑,以形成射频笔。由于射频笔采用整体注塑方式成型,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射频笔的结构稳定性较差,影响射频笔正常使用的问题,避免电极板脱落或移位而影响射频笔的正常使用。同时,注塑工艺简化了生产流程,提升了生产效率,缩短了加工周期。

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限位部21为限位凸起,电极板30具有限位凹部31,限位凸起伸入限位凹部31内且与限位凹部31限位止挡。这样,限位凸起为柱状结构,限位凹部31为通孔,柱状结构伸入通孔内且与通孔的孔壁限位止挡,进而实现第一限位部21对电极板30的定位,避免在注塑过程中发生电极板30移位的现象而影响射频笔的加工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部21的结构不限于此。可选地,第一限位部21为限位凹部,电极板30具有限位凸起,限位凸起伸入限位凹部内与限位凹部限位止挡。

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注塑件20还包括注塑本体22和第二限位部23。其中,第一限位部21设置在注塑本体22上。第二限位部23设置在注塑本体22靠近连接件10的端部,第二限位部23与电极板30的板面限位止挡。这样,第二限位部23与电极板30限位止挡,进而实现第二限位部23对电极板30的定位。第二限位部23具有供导线穿过的过线空间,进而使得射频笔的内部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紧凑。

具体地,电极板30为两个,两个电极板30分别安装在第一注塑件20的两侧,第一限位部21为两个,两个第一限位部21与两个电极板30一一对应地设置,进而实现第一注塑件20对两个电极板30的定位。同时,第二限位部23能够分别对两个电极板30进行限位。同时第二限位部23具有供导线穿过的过线空间,与各电极板30连接的导线分别穿过过线空间后与主机连接。

如图1所示,注塑本体22为板状结构,第二限位部23具有与板状结构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限位面231和第二限位面232,第一限位面231和第二限位面232相互平行设置,第一限位面231和第二限位面232分别与电极板30的两个端面接触并限位止挡。这样,上述设置保证第二限位部23能够对电极板30进行限位,进一步提升了第二限位部23的限位可靠性。

具体地,在注塑过程中,第一限位面231和第二限位面232能够与各电极板30的两个端面接触并对其进行限位止挡,进而提升了注塑精确度,也确保各电极板30与注塑本体22之间能够形成过线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注塑件20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侧边24、第一顶面及第二侧边25,步骤S2包括:

步骤S21:将完成装配后的两个电极板30和第一注塑件20装入第二模具内;

步骤S22:对第一注塑件20和两个电极板30的非消融部分进行注塑,以形成射频笔。

如图1至图5,完成第一次注塑后形成第一注塑件20。之后,对第一注塑件20的第一侧边24、第二侧边25、顶部及两个电极板30的至少部分侧边进行第二次注塑以形成射频笔。这样,射频笔通过二次注塑成型,以使电极板30在射频笔内的位置更加精准,以确保射频笔能够正常使用,提升了射频笔的使用可靠性。其中,对第一注塑件20和两个电极板30进行注塑,且保持电极板30的第二顶面33外露且不覆盖。

在本实施例中,一次注塑形成第一注塑件20。第一注塑件20对电极板30进行限位,待二者限位完成后对第一注塑件20的第一侧边24、第二侧边25、顶部及两个电极板30的至少部分侧边进行第二次注塑以形成射频笔。这样,上述设置实现了射频笔的精准定位,保证了射频笔的各个零件之间的位置精度。

如图4所示,各电极板30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三侧边32、第二顶面33及第四侧边34,非消融部分包括第三侧边32和第四侧边34。这样,上述设置保证电极板30的中部位于第二注塑件40内,避免电极板30的中部发生结构损坏而影响射频笔的使用寿命。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非消融部分仅包括第三侧边。这样,上述设置保证电极板的第四侧边裸露在外,进而增大了射频笔的消融面积,且使得射频笔能够对一整条线进行射频消融,一次性形成一条完整的消融线。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非消融部分仅包括第四侧边。这样,上述设置保证电极板的第三侧边裸露在外,进而增大了射频笔的消融面积,且使得射频笔能够对一整条线进行射频消融,一次性形成一条完整的消融线。

如图1、图2、图4及图5所示,第一注塑件20上具有第一孔状结构26,各电极板30具有第二孔状结构35,第二模具的内表面具有突出部,突出部穿设在第一孔状结构26和第二孔状结构35内,以对第一注塑件20和第二模具限位。这样,第一限位部21对电极板30远离连接件10的端部进行限位,突出部穿设在第一孔状结构26和第二孔状结构35内,对电极板30的中部进行限位,进而避免注塑过程中电极板30相对于第一注塑件20发生移动而影响射频笔内各个零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同时,上述设置使得第一注塑件20在第二模具内的位置更加精确,便于后续注塑。

在本实施例中,沿射频笔的外周向,电极板30裸露在外的消融部分的宽度一致。各电极板30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三侧边32、第二顶面33及第四侧边34。其中,消融部分包括第二顶面33。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使得射频笔的外观更加美观,另一方面提升了射频笔的射频消融精确性及准确度,提升了射频笔的消融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消融部分的结构不限于此。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消融部分包括第二顶面和第三侧边。这样,上述设置能够增大射频笔的消融面积,提升了消融效率,且使得用户对一整条线的消融更加容易、简便、完整,降低了用户操作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消融部分的结构不限于此。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消融部分包括第二顶面和第四侧边。这样,上述设置能够增大射频笔的消融面积,提升了消融效率,且使得用户对一整条线的消融更加容易、简便、完整,降低了用户操作难度。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中的射频笔加工方法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步骤S2中的加工工序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注塑件20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侧边24、第一顶面及第二侧边25,步骤S2包括:

步骤S21:将完成装配后的两个电极板30和第一注塑件20装入第二模具内;

步骤S22:对第一注塑件20和两个电极板30的至少部分侧边进行注塑,以形成第二注塑件40;

步骤S23:第二注塑件40的顶端上位于两个电极板30之间的部分为子注塑部41,对子注塑部41和两个电极板30位于第二注塑件40外的部分板面进行注塑,以形成射频笔。

如图6至图11所示,完成第一次注塑后形成第一注塑件20。之后,对第一注塑件20的第一侧边24、第二侧边25及两个电极板30的至少部分侧边进行第二次注塑,以形成第二注塑件40。最后,对子注塑部41和两个电极板30位于第二注塑件40外的部分板面进行注塑,以形成射频笔。这样,射频笔通过三次注塑成型,以使电极板30在射频笔内的位置更加精准,以确保射频笔能够正常使用,提升了射频笔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一次注塑形成第一注塑件20。第一注塑件20对电极板30进行限位,待二者限位完成后对二者的顶端进行注塑,进而形成第二注塑件40。最后,对子注塑部41进行注塑,以形成射频笔。这样,上述设置实现了射频笔的多次定位,保证了射频笔的各个零件之间的位置精度。

如图9至图11所示,第二注塑件40包括第二注塑件主体部401。其中,第二注塑件主体部401包覆在部分电极板30外。对两个电极板30位于第二注塑件40外的部分板面进行注塑而形成第三顶面402,第三顶面402与电极板30的第二顶面33之间具有预设距离,以使第二顶面33裸露在外。

在本实施例中,各电极板30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三侧边32、第二顶面33及第四侧边34,在步骤S22中,对第一侧边24、第二侧边25及两个电极板30的第三侧边32和第四侧边34进行注塑。这样,上述设置保证电极板30的中部位于第二注塑件40内,避免电极板30的中部发生结构损坏而影响射频笔的使用寿命。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22中,对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及两个电极板的第三侧边进行注塑。这样,上述设置保证电极板的第四侧边裸露在外,进而增大了射频笔的消融面积,且使得射频笔能够对一整条线进行射频消融,一次性形成一条完整的消融线。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22中,对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及两个电极板的第四侧边进行注塑。这样,上述设置保证电极板的第三侧边裸露在外,进而增大了射频笔的消融面积,且使得射频笔能够对一整条线进行射频消融,一次性形成一条完整的消融线。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在注塑过程中,将部分连接件伸入第一模具内进行注塑,以形成第一注塑件,且第一注塑件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对电极板进行定位,进而保证电极板的安装位置准确性,装配完成后的两个电极板和第一注塑件装入第二模具中进行注塑,以形成射频笔。由于射频笔采用整体注塑方式成型,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射频笔的结构稳定性较差,影响射频笔正常使用的问题,避免电极板脱落或移位而影响射频笔的正常使用。同时,注塑工艺简化了生产流程,提升了生产效率,缩短了加工周期。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开关座自动注塑辅助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