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

文档序号:690673 发布日期:2021-05-04 浏览:3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联合收割机 (Combine harvester ) 是由 北川智志 饭泉清 石贺和平 南智弘 于 2020-02-2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联合收割机,能够对从收割预处理装置的进谷螺旋装置向操纵部飞来的尘埃进行集尘,并且将被引擎加热了的操纵部的空气向外部排风。就收割预处理装置(3)而言,具备将已收获的谷杆向脱粒装置(4)搬送的送料室(3D),在送料室(3D)的框体(10)的上侧,设置使送风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吸尘风扇(40),在使收割预处理装置(3)上升至预定的待机位置的情况下,吸尘风扇(40)位于比操纵部(5)的侧面板(5B)靠上方。(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combine harvester, which can collect dust flying from a grain inlet screw device of a harvesting pretreatment device to a control part and exhaust air of the control part heated by an engine to the outside. The harvesting pretreatment device (3) is provided with a feeding chamber (3D) for conveying harvested straws to a threshing device (4), a dust suction fan (40) for enabling the air supply direction to face the left and right direction is arranged on the upper side of a frame body (10) of the feeding chamber (3D), and when the harvesting pretreatment device (3) is lifted to a preset standby position, the dust suction fan (40) is positioned above a side panel (5B) of a control part (5).)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收割预处理装置的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如下的技术,为了对在收割预处理装置的进谷螺旋装置内扬起的尘埃进行集尘,并且将滞留在送料室内的尘埃向外部排出,而在送料室的框体的右壁设置吸引风扇,在送料室的框体的左壁设置吸尘口。(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151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存在因从收割预处理装置的进谷螺旋装置向操纵部飞来的尘埃而使操纵部的操作环境恶化的隐患。另外,也存在因被引擎加热的空气而使操纵部的温度上升导致操作环境恶化的隐患。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联合收割机,其能够对从收割预处理装置的进谷螺旋装置向操纵部飞来的尘埃进行集尘,并且将被引擎加热了的操纵部的空气向外部排风。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如下所述。

方案1的发明为一种联合收割机,在机体框架1的前侧设置收获农田的谷杆的收割预处理装置3,在该收割预处理装置3的后方左侧设置进行已收获的谷杆的脱粒的脱粒装置4,在所述收割预处理装置3的后方右侧设置供操纵者搭乘的操纵部5,在该操纵部5的下方设置搭载引擎的引擎室6,上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所述收割预处理装置3具备将已收获的谷杆向所述脱粒装置4搬送的送料室3D,在所述送料室3D的框体10的上侧设置使送风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吸尘风扇40,在使所述收割预处理装置3上升至预定的待机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吸尘风扇40位于比操纵部5的侧面板5B靠上方。

方案2的发明在方案1的基础上,在俯视情况下,在所述框体10的上壁中的右侧前部设置所述吸尘风扇40。

方案3的发明在方案1或方案2的基础上,在所述送料室3D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设置用于传动所述引擎的输出旋转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13,在所述固定件50的上部旋转自如地设置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旋转轴41,在所述第一旋转轴13的比送料室3D的右壁更向右侧延伸出的部位支撑第一带轮43,在所述第二旋转轴41的左部支撑吸尘风扇40,在所述第二旋转轴41的右部支撑第二带轮44,在所述第一带轮43和所述第二带轮44上卷绕带45。

方案4的发明在方案1~3中任一个的基础上,所述固定件50包括:装卸自如地固定在所述框体10的上壁的固定部51;从该固定部51朝向上方延伸的柱部52;以及在该柱部52的上部内嵌有所述第二旋转轴41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筒部53,在横向剖视的情况下,所述柱部52形成为左部开口的コ字形状。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效果。

根据方案1记载的发明,收割预处理装置3具备将谷杆扒搂并向后方搬送的扒搂装置3A、切断被搬送的谷杆的株根的割刀装置3B、使被搬送的谷杆向一侧聚集的进谷螺旋装置3C以及将被聚集的谷杆向脱粒装置4搬送的送料室3D,在送料室3D的框体10的上壁设置被固定件50支撑的吸尘风扇40,在侧视情况下,在使收割预处理装置3上升至待机位置的情况下,吸尘风扇40位于比操纵部5的侧面板5B靠上方,所以收割预处理装置3的从进谷螺旋装置3C向操纵部5飞来的尘埃由集尘风扇40集尘并向操纵部5的外部排出,另外,被引擎加热的操纵部5内的空气由集尘风扇40向操纵部5的外部排出,能够良好地维持操纵部5的操作环境。

根据方案2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效果之外,在俯视情况下,在框体10的上壁的右侧前部设置吸尘风扇40,所以能够良好地维持操纵部5的操作环境。

根据方案3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或2记载的发明的效果之外,在送料室3D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设置传动引擎的输出旋转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13,在固定件50的上部旋转自如地设置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旋转轴41,在第一旋转轴13上的比送料室3D的右壁更向右侧延伸出的部位支撑第一带轮43,在第二旋转轴41的左部支撑吸尘风扇40,在第二旋转轴41的右部支撑第二带轮44,在第一带轮43和第二带轮44卷绕带45,所以能够由引擎的输出旋转使吸尘风扇40旋转,不需要另外设置使吸尘风扇40旋转的马达等。

根据方案4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3中任一个记载的发明的效果之外,固定件50包括:装卸自如地固定于框体10的上壁的固定部51;从该固定部51朝向上方延伸的柱部52;在该柱部52的上部内嵌有第二旋转轴41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筒部53,在横向剖视的情况下,柱部52形成为左部开口的コ字形状,所以固定件50形成为轻且高刚性,能够防止固定件50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左视图。

图3是联合收割机的主视图。

图4是送料室的左视图。

图5是在送料室的左右方向上沿纵向剖视的主视图。

图6是送料室的右视图。

图7是在送料室的前后方向上沿纵向剖视的左视图。

图8是具备吸尘风扇的送料室的在左右方向上沿纵向剖视的主视图。

图9是具备吸尘风扇的送料室的左视图。

图10是其他的张力臂的主视图。

图中:1—机体框架,3—收割预处理装置,3A—扒搂装置,3B—割刀装置,3C—进谷螺旋装置,3D—送料室,4—脱粒装置,5—操纵部,5B—侧面板,6—引擎室,10—框体,13—旋转轴(第一旋转轴),40—吸尘风扇,41—旋转轴(第二旋转轴),43—带轮(第一带轮),44—带轮(第二带轮),45—带,50—固定件,51—固定部,52—柱部,53—筒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通用联合收割机在机体框架1的下侧设置在土壌面行驶的由左右一对的履带构成的行驶装置2,在机体框架1的前侧设置有收获农田的谷杆的收割预处理装置3,在收割预处理装置3的后方左侧设置有对收获来的谷杆进行脱粒/筛选处理的脱粒装置4,在收割预处理装置3的后方右侧设置有供操纵者搭乘的操纵部5。

在操纵部5的前部设置有配置了操作杆等的前面板5A,在操纵部5的左部设置有配置了对行驶装置2的行驶速度进行加减速的变速杆等的侧面板5B。另外,在操纵部5的下部设置有内装引擎的引擎室6,在操纵部5的后侧设置有贮存脱粒/筛选处理后的谷粒的谷粒箱7,在谷粒箱7的后侧设置有将谷粒向外部排出的排出筒8。排出筒8包括与谷粒箱7的下部连通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竖排出筒和与竖排出筒的上部连通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横排出筒。

收割预处理装置3包括:一边使农田的谷杆起立一边进行扒搂并向后方搬送的扒搂装置3A;切断向后方搬送的谷杆的株根的割刀装置3B;使向后方搬送的谷杆向左侧聚集的进谷螺旋装置3C;以及将聚集后的谷杆向脱粒装置4搬送的送料室3D。

如图4~图7所示,在送料室3D的框体10的左右壁的后部,架设有传动引擎的输出旋转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11,在旋转轴11的左部支撑有第一链轮(省略图示)。在框体10的左壁的前部设置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轴12,在支轴12的左部旋转自如地支撑第二链轮(省略图示)。此外,在支轴12的左部上的比第二链轮靠左侧部位,并列设置有将引擎的输出旋转向扒搂装置3A等传动的第三链轮(省略图示)。

在框体10的左右壁的大致中间部,架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方案中的“第一旋转轴”)13。在比框体10的左壁向左侧延伸出的旋转轴13的左部支撑链轮14。

旋转轴13经由轴承而内装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筒体13A。由此,能够防止在框体10内被移送的谷杆缠绕于旋转轴13。

在比框体10的左壁向左侧延伸出的旋转轴13的左部上的比链轮14靠右侧部位,旋转自如地支撑张力臂15的臂15A的基部。张力臂15由臂15A和旋转自如地被支撑于臂15A的前端部的链轮15B形成。

在臂15A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连结有由弹簧等构成的加力机构16的后部。加力机构16的前部固定于框体10的左壁的上部。张力臂15设置为后部上翘的姿势,加力机构16设置为后部下倾的姿势,张力臂15的臂15A和加力机构16以大致90度的交叉角度连结。

在框体10的左壁上的前侧下部设置惰轮17,在框体10的左壁上的比旋转轴13靠后侧下部设置惰轮18和惰轮19。

在第一链轮、链轮15B、链轮14、第二链轮、惰轮17、惰轮18、惰轮19上卷绕链条20。

由此,使将引擎的输出旋转传动至扒搂装置3A等的链条20驱动,能够使旋转轴13转动。另外,链条20的张力被张力臂15调整为适当的张力,通过惰轮17~19抑制链条20的向左右和上下方向的曲折。

框体10的左壁装卸自如地设置有覆盖链轮14、张力臂15、链条20等的罩21。由此,能够防止作业者接触链条20等。

在旋转轴11上的位于框体10的内部的部位支撑有旋转体22,在旋转体22的外周部沿左右方向空开预定的间隔地并列设置左链轮23A和右链轮23B。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左链轮23A和右链轮23B统称为后链轮23。

在框体10的左右壁的前部架设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25,在旋转轴25上的位于框体10的内部的部位支撑有旋转体26,在旋转体26的外周部沿左右方向空开预定的间隔地并列设置左链轮27A和右链轮27B。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左链轮27A和右链轮27B统称为前链轮27

在左链轮23A和左链轮27A卷绕左板链条28A,在右链轮23B和右链轮27B卷绕右板链条28B。另外,在左板链条28A和右板链条28B上沿前后方向空开预定的间隔地架设大致コ字状地形成的板条29。由此,能够有效地向后方移送从进谷螺旋装置3C被搬送至送料室3D的谷杆并搬送至脱粒装置。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左板链条28A和右板链条28B统称为板链条28。

如图8、图9所示,在框体10的上壁的右侧前部设置有吸尘风扇40。由此,在使送料室3D上升至位于待机姿势的情况下,在侧视情况下,吸尘风扇40能够比操纵部5的侧面板5B更向上侧移动,所以能够由吸尘风扇40将飞散至操纵部5内的尘埃吸尘并向操纵部5的外部排出尘埃,另外,能够吸引操纵部5内的空气造成对流从而将操纵部5内的热气向外部放出。

吸尘风扇40被固定件50支撑,该固定件50装卸自如地固定于以覆盖框体10的上壁的前部的方式设置的板30。

在主视情况下,板30形成为下侧开口的大致コ字形状,沿板30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左脚装卸自如地固定于框体10的左壁,沿板30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右脚装卸自如地固定于框体10的右壁。

固定件50具备装卸自如地安装于板30的上表面的矩形状的固定部51、形成于固定部51的上表面的右部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部52、以及形成于柱部52的上部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筒部53。

柱部52横向剖视的形状形成为左侧开口的大致コ字形状。由此,柱部52轻量且刚性高,能够防止在柱部52产生的变形。

在主视情况下,柱部52的下部形成为向左下倾斜,即形成为随着朝向下侧而向左方向延伸。另外,在左视情况下,固定部51和柱部52的下部由大致三角形状的加强筋54连结。由此,提高柱部52的下部的刚性,能够进一步防止柱部52的下部的变形。

在柱部52的右面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设置有旋转自如地支撑后述的张力臂46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轴55。

在筒部53的左部设置有将覆盖吸尘风扇40的外周部的风扇罩56装卸自如地固定的圆形状的板57,在筒部53的右部设置有支撑后述的带罩48的支撑部58。

风扇罩56由圆筒状的箱部56A、设置在箱部56A的右端部的圆形状的安装部56B、以及连结安装部56B与箱部56A的3根臂部56C形成。

固定件50的板57的直径和风扇罩56的安装部56B的直径形成为比放射状地立设吸尘风扇40的叶片的圆形状的基部的直径小。由此,板57等不会成为阻碍,从而能够防止吸尘风扇40的吸尘效率降低。

另外,在左侧视情况下,将固定件50的柱部52和风扇罩56的1根臂部56C设置在对置的位置。由此,柱部52不会成为阻碍,从而能够进一步防止吸尘风扇40的吸尘效率的降低。

吸尘风扇40的基部装卸自如地固定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方案中的“第二旋转轴”)41的左部。旋转轴41经由轴承42而旋转自如地内嵌于筒部53。

在设置于送料室3D的旋转轴13的右部支撑有带轮(方案中的“第一带轮”)43,在旋转轴41的右部支撑有带轮(方案中的“第二带轮”)44,在带轮43和带轮44上卷绕带45。由此,将引擎的输出旋转经由旋转轴13、带45等而传动至吸尘风扇50,能够使吸尘风扇40旋转。

带45的张力通过张力臂46而调整至预定的张力。张力臂46由基部被支轴55旋转自如地支撑的臂46A和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臂46A的前端部的带轮46B形成。

张力臂46的带轮46B被装配于支轴55的螺线弹簧等的加力机构47按压于带45。加力机构47的上端部卡合于筒部53,加力机构47的下端部卡合于臂46A。由此,带45的张力被维持在适当的张力,能够防止带45从带轮44等脱落。

在带45的右侧即操纵部5侧,设置有从右侧覆盖带轮43、带轮44、带45的带罩48。由此,能够防止操纵者解除带45等从而提高安全性。另外,带罩48的上部被设置于筒部53的支撑部58支撑。

如图10所示,张力臂46的臂46A的基部旋转自如地外嵌于筒部53,在臂46A的基部的两侧设置C环等固定环59从而能够限制左右方向的移动。由此,不需要另外形成支撑张力臂46的臂46A的部件,从而能够减少配件数量。

1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车辆连接引导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