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机构和带有驱动机构的空气引导装置

文档序号:918876 发布日期:2021-03-02 浏览:1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驱动机构和带有驱动机构的空气引导装置 (Drive mechanism and air guiding device with drive mechanism ) 是由 马辛·马蒂斯 约翰·埃里克·拉格曼 于 2020-08-2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用于空气引导装置的空气引导部件的驱动机构、空气引导装置和用于移调汽车上的空气引导部件的方法,驱动机构包括驱动马达和转向器设备,转向器设备包括驱动杆和调节杆设备,调节杆设备由四节段的带四个转动活节的耦接传动部构成,耦接传动部包括上面的承载转向器和两个曲轴转向器,承载转向器用于布置空气引导部件,调节杆设备的推动转向器作用在曲轴转向器上,并与其通过第五转动活节耦接,推动转向器与驱动杆连接,承载转向器形成转向器突伸部,转向器突伸部利用第六转动活节与调节杆设备的摆动转向器耦接,摆动转向器通过第七转动活节与调节杆设备的引导转向器连接,引导转向器固定在第八转动活节上,驱动杆的转动引起承载转向器的提升或下降。(A drive mechanism for an air-guiding part of an air-guiding device, an air-guiding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adjusting the air-guiding part on a motor vehicle, the drive mechanism comprising a drive motor and a steering gear device, the steering gear device comprising a drive rod and an adjusting rod device, the adjusting rod device consisting of a four-segment coupling gear with four swivel joints, the coupling gear comprising the above carrying steering gear for arranging the air-guiding part and two crankshaft steering gears, the push steering gear of the adjusting rod device acting on the crankshaft steering gears and being coupled thereto by a fifth swivel joint, the push steering gears being connected to the drive rod, the carrying steering gears forming a steering gear projection, the steering gear projection being coupled to the swivel steering gears of the adjusting rod device by means of a sixth swivel joint, the swivel steering gears being connected to the guide steering gears of the adjusting rod device by means of a seventh swivel joint, the guide steering gear is fixed to the eighth pivot joint, and the rotation of the drive rod causes the lifting or lowering of the support steering gear.)

驱动机构和带有驱动机构的空气引导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汽车的至少一个可移调的空气引导部件的驱动机构和带有驱动机构的空气引导装置以及一种用于移调空气引导部件的方法,其中,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驱动马达和至少一个转向设备,其中,转向设备可借助驱动马达来驱动,其中,转向设备包括可被驱动马达驱动的驱动杆且包括调节杆设备,其中,调节杆设备借助驱动马达和驱动杆可在激活位置与静止位置之间移动。

背景技术

这种驱动机构或空气引导装置是充分已知的,且通常在汽车上使用。空气引导部件例如可以构造成扰流器或挡风玻璃,且在汽车的前部区域或后部区域中布置在车身部分或汽车衬里部件上。驱动机构于是用于例如根据车速相对于车身来移调挡风玻璃或扰流器。因而可以借助驱动机构使得扰流器在车身上从静止位置移动到激活位置和往回移动。于是在激活位置,扰流器对车辆施加空气动力作用,例如产生车辆的作用到公路地基上的增大的顶压压力。

为了移调空气引导部件或扰流器,驱动机构通常具有杆或转向器,其可通过承载转向器而摆动,因而可以实现使得空气引导部件的在静止位置与激活位置之间的所希望的移动。相应的空气引导装置例如由EP 2 091 806 B1已知。此外,驱动机构通常也包括驱动马达,通过该驱动马达可以使得杆或转向器按所希望的方式摆动。这种摆动驱动件例如由DE 10 2014 002 455 B4已知。

但已知的驱动机构或空气引导装置的缺点是,空气引导部件的空气动力的有效面积有限,特别是受限于相邻的车身部件或者受限于涉及车辆设计的规定。因而空气引导部件应在静止位置尽量完全地内置在车身中,并且在激活位置能发挥出尽量大的空气动力作用。另外,对于由现有技术已知的驱动机构,杆或转向器的总成尽量简单地构造,从而在激活位置扰流器有可能并非布置在最有利的空气动力位置。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空气引导部件的驱动机构、一种带有驱动机构的空气引导装置以及一种用于移调空气引导部件的方法,借此能够实现改善的空气动力作用。

该目的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驱动机构、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4的特征的空气引导装置和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8的特征的方法得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汽车的空气引导装置的至少一个可移调的空气引导部件的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驱动马达和至少一个转向器设备,其中,转向器设备可借助驱动马达驱动,其中,转向器设备包括可被驱动马达驱动的驱动杆且包括调节杆设备,其中,调节杆设备可借助驱动马达和驱动杆在静止位置与激活位置之间移动,其中,调节杆设备由四节段的带有四个转动活节的耦接传动部构成,其中,耦接传动部包括至少一个上面的承载转向器和两个曲轴转向器,该承载转向器用于布置空气引导部件,其中,调节杆设备的推动转向器作用在曲轴转向器之一上,并与其通过第五转动活节耦接,其中,推动转向器与驱动杆连接,其中,上面的承载转向器形成转向器突伸部,该转向器突伸部利用第六转动活节与调节杆设备的摆动转向器耦接,其中,摆动转向器利用第七转动活节与调节杆设备的引导转向器连接,该引导转向器固定在第八转动活节上,其中,驱动杆的转动引起上面的承载转向器的提升或下降。

调节杆设备由四节段的带有四个转动活节的耦接传动部构成,由此可行的是,可固定在上面的承载转向器上的空气引导部件相对于车辆的车身部件平行地或者在曲线轨迹上摆动。四节段的耦接传动部是立体的传动部,其具有至少四个转动活节。这些转动活节以链条或四活节链条的方式通过摇臂、转向器相互连接,或者间接地通过其它的构件相互连接。根据本发明,耦接传动部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上面的承载转向器上的曲轴转向器。调节杆设备的推动转向器在此作用在曲轴转向器之一上,其中,推动转向器与驱动杆连接,从而驱动杆的由驱动马达引起的移动引起了推动转向器的移动,该移动传递到两个曲轴转向器和上面的承载转向器上。此外,在上面的承载转向器上构造了转向器突伸部,或者上面的承载转向器延长超过曲轴转向器之一,从而它突出于转动活节,相关的曲轴转向器与上面的承载转向器通过该转动活节而连接。在上面的承载转向器的转向器突伸部上,现在设置了摆动转向器,并且通过转动活节与转向器突伸部连接。摆动转向器本身通过另一转动活节与引导转向器连接,其中,引导转向器可摆动地支撑在固定轴承或转动活节轴承上。引导转向器现在通过如此构造的运动链条,借助摆动转向器和转向器突伸部,限制四节段的耦接传动部的运动。相应的转向器的长度和在转向器上的转动活节的位置在此经过设计,从而四节段的耦接传动部可以按所希望的方式从静止位置移动到激活位置和往回移动。由于摆动转向器和引导转向器始终都与四节段的耦接传动部一起移动,现在产生了如下可行性:在摆动转向器和/或引导转向器上耦接其它的空气引导部件,这些空气引导部件适合于增大空气引导装置的在空气动力上的有效面积。

摆动转向器和转向器突伸部可以分别形成第二曲轴转向器,这些第二曲轴转向器使得摆动转向器和转向器突伸部延长超过第六转动活节,其中,摆动转向器的第二曲轴转向器可以利用第九转动活节与用来布置第二空气引导部件的第二承载转向器耦接,转向器突伸部的第二曲轴转向器可以利用第十转动活节与第二摆动转向器耦接,其中,第二承载转向器可以通过第十一转动活节与第二摆动转向器耦接,因而可以形成第二耦接传动部,其中,于是驱动杆的转动引起上面的承载转向器和第二承载转向器同时提升或下降。摆动转向器和转向器突伸部延长超过第六转动活节,特别是由此产生了如下可行性:以比较小的构造代价使得第二空气引导部件与驱动机构耦接。于是尤其仅需要使得第二摆动转向器通过转动活节与转向器突伸部的延长段或第二曲轴转向器耦接。在一种特别简单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承载转向器可以通过第二空气引导部件形成。如此形成的驱动机构于是能实现使得两个空气引导部件在车辆上保持在静止位置,并且在激活位置基本上相互平行布置地与车身间隔开。通过使用两个空气引导部件,可以实现使得空气动力的有效面积在原则上加倍,由此可以实现相关的空气引导装置的相应地改善的作用。

调节杆设备可以被构造用于同步地或顺序地操纵空气引导部件。因而可以规定,如果驱动机构从静止位置移动至激活位置和往回移动,则相关的空气引导部件或上面的承载转向器和第二承载转向器始终都同时移动。替代地也可行的是,利用驱动机构顺序地操纵各空气引导部件;也就是说,在空气引导部件或第二空气引导部件从相应的静止位置移动至激活位置或者往回移动之前,首先仅仅空气引导部件之一,例如所述空气引导部件或者第二空气引导部件,从静止位置移动至激活位置。此外也可以规定,所述空气引导部件或者第二空气引导部件从静止位置移动至激活位置,并且所述空气引导部件或者第二空气引导部件—其直到那时以前尚未移动—在该移动期间于是同样从相应的静止位置移动至激活位置或者往回移动。

在引导转向器与摆动转向器之间可以构造纵向引导件,其中,第七转动活节可沿着该纵向引导件移动。纵向引导件于是可以用来实现顺序地操纵空气引导部件。通过纵向引导件可以实现的是,使得驱动机构的移动首先仅仅作用到第一耦接传动部或第二耦接传动部上,从而其从静止位置移动至激活位置。于是例如可以使得所述空气引导部件首先保持不动,而第二空气引导部件已经移动。空气引导部件可以通过在摆动转向器或引导转向器上的任何可想象到的类型的引导件形成。这里重要的是,第七转动活节相对于摆动转向器或者相对于引导转向器在纵向引导件上可移动地构造。

摆动转向器可以与纵向引导件耦接,并且,构造在引导转向器中的长孔可以形成纵向引导件。纵向引导件因而可特别成本低廉地且简单地实现。例如可以在第七转动活节上构造榫,该榫插入到长孔中,因而能实现使得第七转动活节沿着长孔移动。特别有利的是,长孔遵照引导转向器的形式。引导转向器可以优选笔直地构造,但也可以构造有半径或弯曲。

在纵向引导件上可以构造卡锁机构,其中,第七转动活节借助卡锁机构至少在激活位置可锁定,且在从静止位置移出之后在卡锁位置可锁定,并且可以为了移动至静止位置可从卡锁位置松开。通过卡锁机构可行的是,在纵向引导件的适当位置,例如在其端部,使得摆动转向器相对于引导转向器固定,从而第七转动活节无法再沿着纵向引导件移动。卡锁机构可以经过构造,从而在空气引导部件的静止位置和/或激活位置到达卡锁位置。最终,卡锁机构可以在空气引导部件从激活位置移动至静止位置或者从静止位置移动至激活位置时又将第七转动活节松开。在卡锁位置的锁定和松开可以由驱动机构从静止位置到激活位置的移动方向和反方向的移动产生。

卡锁机构可以由板簧构成,其中,板簧可以形成凸起部,借助该凸起部可以使得第七转动活节在纵向引导件的一端锁定和松开。利用板簧可特别简单地构造卡锁机构,其中,板簧可以沿着纵向引导件布置,从而板簧至少局部地沿着纵向引导件引起作用到第七转动活节上的弹力。板簧例如可以在形成凸起部的情况下始终都贴靠在第七转动活节上,或者贴靠在构造于其上的凸起部等上。板簧本身于是可以形成凸起部,例如参照板簧的纵向伸展段沿着纵向引导件形成在板簧上构造的凸耳或板簧的U形弓部,该凸耳被第七转动活节越过,或者第七转动活节形状配合地卡锁在该弓部中。凸耳和/或U形弓部可以经过构造,从而在卡锁位置第七转动活节无法再沿着纵向引导件移动。为了松开第七转动活节,可以通过驱动机构的移动来引起板簧的移动,使得板簧移动离开第七转动活节,从而板簧的弓部和/或凸耳可以轻易地被第七转动活节越过。为此,板簧可以形成突伸部或另一弓部,其与驱动机构的构件或空气引导部件在相关地移动时接触,从而引起板簧克服弹力而移动。

第一耦接传动部和第二耦接传动部可以经过构造,从而在从静止位置移动至卡锁位置时仅仅第二承载转向器可移动,且在从卡锁位置移动至激活位置时,上面的承载转向器和第二承载转向器可移动,反之亦然。于是例如可以在从静止位置移动至激活位置时首先使得第二空气引导部件相对于车身移出,随后第二空气引导部件和所述空气引导部件共同地移出。于是尤其也可行的是,根据速度而定,规定这些空气引导部件相对于车身的两级或多级的相对位置。

摆动转向器的第二曲轴转向器和第二承载转向器可以分别形成第三曲轴转向器,其中,第三曲轴转向器可以使得摆动转向器的第二曲轴转向器延长超过第九转动活节,并且第三曲轴转向器可以使得第二承载转向器延长超过第十一转动活节,其中,摆动转向器的第二曲轴转向器的第三曲轴转向器可以通过第十二转动活节与用于布置第三空气引导部件的第三承载转向器耦接,并且第二承载转向器的第三曲轴转向器可以通过第十三转动活节与第三摆动转向器耦接,其中,第三承载转向器可以通过第十四转动活节与第三摆动转向器耦接,于是形成第三耦接传动部,其中,驱动杆的转动可以引起上面的承载转向器、第二承载转向器和第三承载转向器同时提升或下降。通过简单地使得第二曲轴转向器延长超过第九转动活节并使得第二承载转向器延长超过第十一转动活节,可以实现的是,单独利用第三摆动转向器以简单的措施构造第三耦接传动部。第三承载转向器例如也可以通过第三空气引导部件来形成。第三空气引导部件于是同样可以与所述空气引导部件和第二空气引导部件相应地移动。总之,由此原则上可以使得这些空气引导部件的在空气动力上的有效面积变为三倍。

为了操纵每个其它的空气引导部件,调节杆设备可以分别具有两个其它的转向器。为了形成其它的可以用于定位空气引导部件的耦接传动部,只需要基于第一耦接传动部来延长第一耦接传动部的两个转向器,并且补充以两个其它的转向器,以便得到另一耦接传动部。因而可特别简单地构造用于操纵多个空气引导部件的驱动机构。

调节杆设备因此可以为了操纵其它的空气引导部件而具有其它的耦接传动部。

驱动马达可以是电动马达,该电动马达的驱动轴可以与驱动杆连接。电动马达可以通过变速器例如减速变速器与驱动轴连接。

驱动机构可以包括驱动马达和两个转向器设备。原则上可行的是,驱动机构单独具有驱动马达和转向器设备。但有利的是,在相关空气引导部件的外端附近分别设置一个转向器设备。驱动轴于是可以同时与这些转向器设备的相应的驱动杆连接。同样可行的是,在多个转向器设备的情况下,为每个转向器设备都设置一个自己的驱动马达。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移调汽车上的空气引导部件的空气引导装置具有根据本发明的驱动机构以及至少一个可在激活位置与静止位置之间移调的空气引导部件。根据由驱动机构实现的耦接传动部的数量而定,空气引导装置可以具有其它的设置在耦接传动部上的可在静止位置与激活位置之间移调的空气引导部件。

空气引导装置可以包括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空气引导部件,这些空气引导部件可以大小不同。这些空气引导部件可以彼此上下叠置地布置在车辆上,从而在空气动力上的有效面积的大小从最上面的空气引导部件增加到最下面的空气引导部件。同样也可行的是,这些空气引导部件大致相同大小地构造。

这些空气引导部件可以在静止位置彼此嵌接地布置,并且形成一个共同的空气引导部件。因而可以在下面的或第一个空气引导部件的顶面上开设内凹,紧随下面的空气引导部件之后的空气引导部件插入到该内凹中。这些空气引导部件因而可以特别节省空间地保持在车辆上。根据这些空气引导部件如何从静止位置移动至激活位置而定,也可以规定,首先使得共同的空气引导部件移动,然后使得紧随其后的空气引导部件移动。

这些空气引导部件可以在横截面上弯拱地构造,或者在激活位置形成弯拱的横截面,从而在横向流动情况下可产生从动部。这些空气引导部件可以构造成带有凹形横截面的侧翼的形式。

空气引导装置的其它有利的实施方式可由引用装置权利要求1的从属权利要求的特征说明得到。

对于根据本发明的利用驱动机构来移调汽车上的空气引导部件的方法,该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驱动马达和至少一个转向器设备,其中,驱动马达对驱动杆和转向器设备的调节杆设备予以驱动,其中,该调节杆设备借助驱动马达和驱动杆在激活位置与静止位置之间移动,其中,调节杆设备由四节段的带有四个转动活节的耦接传动部构成,其中,该耦接传动部包括至少一个上面的承载转向器和两个曲轴转向器,该承载转向器用于布置空气引导部件,其中,调节杆设备的推动转向器作用在耦接转向器之一上,并与其通过第五转动活节耦接,其中,该推动转向器与驱动杆连接,其中,上面的承载转向器形成转向器突伸部,该转向器突伸部通过第六转动活节与调节杆设备的摆动转向器耦接,其中,摆动转向器通过第七转动活节与调节杆设备的引导转向器连接,该引导转向器固定在第八转动活节上,其中,通过驱动杆的转动引起上面的承载转向器的提升或下降。

对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优点,参见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优点说明。该方法的其它有利的实施方式可由引用装置权利要求1的从属权利要求的特征说明得到。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详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为驱动机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驱动机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3为驱动机构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4为空气引导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5a为图4的空气引导装置的驱动机构在静止位置的立体图;

图5b为图5a的驱动机构在激活位置的立体图;

图6a为图4的空气引导装置在静止位置的侧视图;

图6b为图4的空气引导装置在激活位置的侧视图;

图7a为图4的空气引导装置在静止位置的剖视图;

图7b为图4的空气引导装置在激活位置的剖视图;

图8为空气引导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图8的空气引导装置的转向设备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图8的转向设备的立体图;

图11a为图8的空气引导装置在车辆上在静止位置的侧视图;

图11b为图8的空气引导装置在从静止位置到激活位置的第一移动步骤之后的侧视图;

图11c为图8的空气引导装置在从静止位置到激活位置的第二移动步骤中的侧视图;

图11d为图8的空气引导装置在从静止位置到激活位置的第三移动步骤中的侧视图;

图11e为图8的空气引导装置在激活位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为驱动机构10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其带有在此未详细示出的驱动马达和转向设备11。转向设备11可借助驱动马达驱动或移动。转向设备11的驱动杆12可由驱动马达移动,并与转向设备11的调节杆设备13耦接。调节杆设备13于是可以借助驱动马达和驱动杆12在这里未详细示出的静止位置与同样未详细示出的激活位置之间移动。调节杆设备13由四节段的耦接传动部14构成,该耦接传动部带有第一转动活节15、第二转动活节16、第三转动活节17和第四转动活节18。第一转动活节15和第四转动活节18构造成固定轴承。耦接传动部14还包括上面的承载转向器19和两个曲轴转向器20和21,该承载转向器用于布置这里未示出的空气引导部件。调节杆设备13的推动转向器22作用在曲轴转向器21上,并与其通过第五转动活节23耦接。推动转向器22与驱动杆12连接。上面的承载转向器19形成转向器突伸部24,该转向器突伸部利用第六转动活节25与调节杆设备13的摆动转向器26耦接。摆动转向器26还通过第七转动活节27与调节杆设备13的引导转向器28连接。引导转向器28固定在第八转动活节29上,其中,第八转动活节29构造成固定轴承。驱动杆12的转动引起上面的承载转向器19的提升或下降,这里未示出的空气引导部件可固定在该承载转向器上。替代地,上面的承载转向器19或转向器突伸部24可以通过空气引导部件形成。

图2示出一种驱动机构30,其中,补充于图1的驱动机构,调节杆设备31还具有第二曲轴转向器32和33。第二曲轴转向器32使得摆动转向器26延长超过第六转动活节25,并且第二曲轴转向器33使得转向器突伸部24同样延长超过第六转动活节25。第二曲轴转向器32通过第九转动活节34与第二承载转向器35耦接,该第二承载转向器用于布置这里未示出的第二空气引导部件,并且第二曲轴转向器33通过第十转动活节36与第二摆动转向器37耦接。第二承载转向器35通过第十一转动活节38与第二摆动转向器37耦接,从而由此形成第二耦接传动部39。驱动杆12的转动引起上面的承载转向器19和第二承载转向器35同时提升或下降。

图3示出带有调节杆设备41的驱动机构40,该驱动机构与图2的驱动机构不同地具有两个第三曲轴转向器42和43。第三曲轴转向器42使得第二曲轴转向器32延长超过第九转动活节34,并且第三曲轴转向器43使得第二承载转向器35延长超过第十一转动活节38。此外,第三曲轴转向器42通过第十二转动活节44与第三承载转向器45耦接,该第三承载转向器用于布置这里未示出的第三空气引导部件,并且第三曲轴转向器43通过第十三转动活节46与第三摆动转向器47耦接,并且由此形成第三耦接传动部48。第三承载转向器45也可以通过这里未示出的第三空气引导部件来形成。驱动杆12的转动引起上面的或第一承载转向器19、第二承载转向器35和第三承载转向器45同时提升或下降。

图4~7b的总览示出空气引导装置49,其带有驱动机构50和三个空气引导部件51、52和53或扰流器。驱动机构50包括两个转向器设备54和驱动马达55,该驱动马达通过可转动的驱动轴56与相应的转向器设备54连接。相应的转向器设备54包括可转动地与驱动轴56连接的驱动杆57和相应于图3的原理图的调节杆设备58。特别地,调节杆设备58包括上面的承载转向器59、曲轴转向器60和61、推动转向器62、摆动转向器63、引导转向器64和转向器突伸部65。此外,调节杆设备58包括第二曲轴转向器66和67、第二承载转向器68、第二摆动转向器69、第三曲轴转向器70和71、第三承载转向器72和第三摆动转向器73。

根据在图5a、6a和7a中的视图,调节杆设备58或空气引导装置49处于静止位置74,而根据在图5b、6b和7b中的视图处于激活位置75。空气引导部件51、52和53不同大小地构造,且在静止位置74相互内嵌地布置,从而产生共同的空气引导部件76。

图8~11e的总览示出空气引导装置77,其带有驱动机构78与空气引导部件79和80。这里也设置了两个转向器设备81,这些转向器设备利用驱动马达82分别通过驱动轴83予以驱动。空气引导装置77还具有罩形的承载器84,该承载器可以安装在未示出的车身的内凹中。在承载器84上固定着驱动马达82以及转向器设备81。转向器设备81或承载器84基本上被空气引导部件79和80覆盖,这些空气引导部件在此扰流器式地构造。转向器设备81具有U形的支撑板85,在该支撑板上可转动地支撑着带有驱动杆86的驱动轴83。如同在根据图2的原理图中,调节杆设备87包括上面的承载转向器88、两个曲轴转向器89和90、推动转向器91、摆动转向器92、引导转向器93和转向器突伸部94、两个第二曲轴转向器95和96、第二承载转向器97和第二摆动转向器98。上面的承载转向器88与第二曲轴转向器96之间的连接通过空气引导部件79产生,该空气引导部件与它们经由通孔99拧紧。

引导转向器93和摆动转向器92在此通过纵向引导件100耦接。该纵向引导件通过在摆动转向器92中的长孔101形成,在该长孔中第七转动活节102可纵向移动地保持在摆动转向器92上。此外在纵向引导件100上构造了卡锁机构103,该卡锁机构本身由板簧104和在第七转动活节102上的栓形的凸起部105构成。板簧104构造有凸耳106和U形的弓部107以及弯曲的突伸部108,并且固定地与摆动转向器92拧紧。

图11a~11e示出空气引导装置77从图11a中所示的静止位置109移出到图11e中所示的激活位置110的顺序。如由图11b可见,凸起部105越过凸耳106,并且如图11c中所示,进入到弓部107中,从而第七转动活节102锁定在纵向引导件的端部111上。调节杆设备87通过驱动杆86移动,这现在首先引起空气引导部件80的提升,随后才引起空气引导部件79的提升,如图11d和11e中所示。凸起部105现在位于锁定位置112。

在从激活位置110移动回到静止位置109时,如由图11c和11d可见,突伸部108到达空气引导部件79,从而该突伸部随着横向于长孔101向前移动而被向下顶压,并且把凸起部105从弓部107中松开。

附图标记清单

10 驱动机构

11 转向器设备

12 驱动杆

13 调节杆设备

14 耦接传动部

15 第一转动活节

16 第二转动活节

17 第三转动活节

18 第四转动活节

19 上面的承载转向器

20 曲轴转向器

21 曲轴转向器

22 推动转向器

23 第五转动活节

24 转向器突伸部

25 第六转动活节

26 摆动转向器

27 第七转动活节

28 引导转向器

29 第八转动活节

30 驱动机构

31 调节杆设备

32 第二曲轴转向器

33 第二曲轴转向器

34 第九转动活节

35 第二承载转向器

36 第十转动活节

37 第二摆动转向器

38 第十一转动活节

39 第二耦接传动部

40 驱动机构

41 调节杆设备

42 第三曲轴转向器

43 第三曲轴转向器

44 第十二转动活节

45 第三承载转向器

46 第十三转动活节

47 第三摆动转向器

48 第三耦接传动部

49 空气引导装置

50 驱动机构

51 空气引导部件

52 空气引导部件

53 空气引导部件

54 转向器设备

55 驱动马达

56 驱动轴

57 驱动杆

58 调节杆设备

59 上面的承载转向器

60 曲轴转向器

61 曲轴转向器

62 推动转向器

63 摆动转向器

64 引导转向器

65 转向器突伸部

66 第二曲轴转向器

67 第二曲轴转向器

68 第二承载转向器

69 第二摆动转向器

70 第三曲轴转向器

71 第三曲轴转向器

72 第三承载转向器

73 第三摆动转向器

74 静止位置

75 激活位置

76 共同的空气引导部件

77 空气引导装置

78 驱动机构

79 空气引导部件

80 空气引导部件

81 转向器设备

82 驱动马达

83 驱动轴

84 承载器

85 支撑板

86 驱动杆

87 调节杆设备

88 上面的承载转向器

89 曲轴转向器

90 曲轴转向器

91 推动转向器

92 摆动转向器

93 引导转向器

94 转向器突伸部

95 第二曲轴转向器

96 第二曲轴转向器

97 第二承载转向器

98 第二摆动转向器

99 通孔

100 纵向引导件

101 长孔

102 第七转动活节

103 卡锁机构

104 板簧

105 凸起部

106 凸耳

107 弓部

108 突伸部

109 静止位置

110 激活位置

111 端部

112 锁定位置

113 第十四转动活节

3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内置转动式柔性总成的可变尾翼及设计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