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融合器

文档序号:1494801 发布日期:2020-02-07 浏览:1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椎间融合器 (Intervertebral fusion device ) 是由 邹丽敏 杨海东 孙君 李顺锋 李想 于 2019-11-1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一种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器包括轴体、第一撑开件及融合体,第一撑开件安装于轴体上并能够沿轴体的轴向移动,第一撑开件具有沿轴体的径向上分布的内端和外端,内端与轴体连接,融合体绕轴体周向设置,并与第一撑开件的外端连接,融合体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滑道,第一滑道的延伸方向与融合体的外壁之间设有夹角,第一撑开件的外端活动设于第一滑道中。上述椎间融合器中,第一撑开件沿第一滑道滑动能改变融合体与轴体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椎间融合器撑开的大小,椎间融合器植入时能够根据椎间隙的具体情况调节椎间融合器的撑开范围,增大与椎体间隙的接触面以对椎间隙更好的匹配,并维持了椎间隙的高度,恢复了腰椎生理曲度。(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interbody fusion cage which comprises a shaft body, a first spreading piece and a fusion body, wherein the first spreading piece is arranged on the shaft body and can move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of the shaft body, the first spreading piece is provided with an inner end and an outer end which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of the shaft body, the inn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shaft body, the fusion body is arranged around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of the shaft body a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outer end of the first spreading piece, a first slide way is arranged on the inner wall of the fusion body, an included angle is formed between the extending direction of the first slide way and the outer wall of the fusion body, and the outer end of the first spreading piece is movably arranged in the first slide way. Among the above-mentioned interbody fusion cage, first piece of strutting can change the distance between fusion body and the axis body along first slide slip to change interbody fusion cage size of strutting, can adjust interbody fusion cage&#39;s the scope of strutting according to the particular case in intervertebral space when interbody fusion cage implants, increase and the contact surface in intervertebral space in order to the better matching in intervertebral space, and maintained the height in intervertebral space, recovered the physiological curvature of lumbar vertebrae.)

椎间融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包括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退行性侧弯以及椎间盘源性疾病等)及其结构受损是造成人体腰腿疼痛、感觉和运动功能受损甚至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治疗原则是解除神经压迫及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利用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病患处将病损椎间隙撑开、压缩及稳定,已逐步发展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手段。

由于腰椎间隙特别的生理结构,常规的椎间融合器在植入椎间隙后,很难同时满足即恢复椎间隙高度又增加融合器与上下终版的接触面这两个要求,影响手术后的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与腰椎间隙匹配程度高,使椎体间隙融合效果好的椎间融合器。

一种椎间融合器,包括:

轴体;

第一撑开件,安装于所述轴体上并能够沿所述轴体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一撑开件具有沿所述轴体的径向上分布的内端和外端,所述内端与所述轴体连接;及

融合体,绕所述轴体周向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撑开件的外端连接,所述融合体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滑道,所述第一滑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融合体的外壁之间设有夹角,所述第一撑开件的外端活动设于所述第一滑道中。

上述椎间融合器中,第一撑开件沿第一滑道滑动能改变融合体与轴体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椎间融合器撑开的大小,椎间融合器植入病患处时能够根据椎间隙的具体情况调节椎间融合器的撑开范围,增大与椎体间隙的接触面以对椎间隙更好的适应与匹配,还维持了椎间隙的高度,恢复了腰椎生理曲度。同时,椎间融合器植入前闭合体积较小,能够满足不同手术入路(前路、后路、经椎间孔入路)对椎间融合器的体积的要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撑开件包括第一螺纹圈及多个第一支杆,所述第一螺纹圈套设于所述轴体上,且与所述轴体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支杆连接所述第一螺纹圈及所述第一滑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支杆绕所述螺纹圈周向设置,所述第一滑道设有多个,且与所述第一支杆一一对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支杆绕所述第一螺纹圈周向且均匀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杆包括第一主体及第一轴杆,所述第一主体连接所述第一轴杆及所述第一螺纹圈,所述第一轴杆设于所述第一滑道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道两侧的内壁延伸有折弯部,且两个所述折弯部沿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撑开件的外端卡设于所述第一滑道中,且与所述折弯部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撑开件的外端与所述第一滑道过盈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道具有沿所述轴体的纵向上分布的内端和外端,沿所述第一滑道的外端到所述第一滑道的内端方向,所述第一滑道逐渐靠近所述轴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融合体内壁还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与所述轴体平行,且部分所述轴体容置于所述避让槽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撑开件,所述第二撑开件与所述第一撑开件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撑开件安装于所述轴体,所述融合体的内壁还开设有第二滑道,所述第二滑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融合体的外壁之间设有夹角,所述第二滑道与所述第一滑道关于所述轴体的中点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二撑开件的外端活动设于所述第二滑道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轴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螺纹及第二螺纹,所述第一螺纹与所述第二螺纹的旋向相反,所述第一撑开件与所述第一螺纹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撑开件与所述第二螺纹螺纹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螺纹的螺距大于所述第二螺纹的螺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轴体的所述第一螺纹与所述第二螺纹之间设有限位段,所述限位段能限制所述第一撑开件或所述第二撑开件的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滑道具有沿所述轴体的纵向上分布的内端和外端,沿所述第二滑道的外端到所述第二滑道的内端方向,所述第二滑道逐渐靠近所述轴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轴体包括第一轴体及第二轴体,所述第一轴体与所述第二轴体同轴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轴体开设有沿所述第一轴体的轴向延伸且贯通的第一操作孔,所述第二轴体上开设有第二操作孔,所述第二操作孔与所述第一操作孔相对设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撑开件结构相同的第二撑开件,所述融合体还开设有第二滑道,所述第二滑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融合体的外壁之间设有夹角,所述第二撑开件的外端活动设于所述第二滑道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体上设有螺纹,所述第二轴体上设有螺纹,所述第一轴体的螺纹与所述第二轴体的螺纹的旋向相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融合体包括四个融合部,四个所述融合部绕所述轴体周向且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融合体的相对两面设有齿状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融合体内部具有镂空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融合体的外壁至少部分设置镂空孔,以连通融合体内部的镂空结构,所述镂空结构与所述融合体的内壁具有既定距离。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椎间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如图1所示椎间融合器中第一撑开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如图1所示椎间融合器中融合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如图1所示椎间融合器中融合部与第一撑开件装配图;

图5为如图1所示椎间融合器中融合部的剖视图;

图6为如图1所示椎间融合器展开状态的侧视图;

图7为如图1所示椎间融合器闭合状态的侧视图;

图8为如图1所示椎间融合器中第二撑开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另一实施方式椎间融合器展开状态的侧视图;

图10为如图1所示椎间融合器中融合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如图1所示椎间融合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见图1,一实施方式的椎间融合器10用于将病损椎间隙撑开、压缩及稳定。椎间融合器10包括轴体100、第一撑开件200及融合体300,第一撑开件200安装于轴体100上,第一撑开件200能沿轴体100的轴向移动。第一撑开件200具有沿轴体100的径向上分布的内端和外端。融合体300绕轴体100周向设置,以将轴体100及第一撑开件200包围,并与第一撑开件200的外端连接。融合体300靠近轴体100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滑道310,第一滑道310的延伸方向与融合体300的外壁之间设有夹角。第一撑开件200的外端活动设于第一滑道310中,第一撑开件200沿第一滑道310滑动能改变融合体300的内壁与轴体100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椎间融合器10撑开的大小。

上述椎间融合器10中,第一撑开件200沿第一滑道310滑动能改变融合体300与轴体100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椎间融合器10撑开的大小,椎间融合器10植入病患处时能够根据椎间隙的具体情况调节椎间融合器10的撑开范围,增大与椎体间隙的接触面以对椎间隙更好的适应与匹配,还维持了椎间隙的高度,恢复了腰椎生理曲度。同时,椎间融合器10在植入前为闭合状态,整体体积较小,能够满足不同手术入路(前路、后路、经椎间孔入路)对椎间融合器10的体积的要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融合体300包括四个融合部320,四个融合部320绕轴体100周向且间隔设置,每个融合部320上均开设有第一滑道310,第一撑开件200延伸至四个第一滑道310中,融合部320与轴体100通过第一撑开件200连接。同时参见图2,具体地,第一撑开件200包括第一螺纹圈210及四个第一支杆220,第一螺纹圈210套设于轴体100上,且与轴体100螺纹连接。四个第一支杆220绕第一螺纹圈210周向且均匀设置,以呈十字形。四个第一支杆220与四个第一滑道310一一对应设置,从而将融合部320与轴体100进行连接。

参见图3至图5,第一滑道310两侧的内壁延伸有第一折弯部330,且两个第一折弯部330沿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第一撑开件200的外端卡设于第一滑道310中,且与第一折弯部330抵接。结合图2,第一支杆220包括第一主体221及第一轴杆222,第一滑道310的截面为“T”字形,第一轴杆222卡设于第一滑道310中,分别与第一滑道310的底壁及第一折弯部330抵接。第一主体221连接第一轴杆222及第一螺纹圈210。第一轴杆222为圆柱形,固定连接在第一主体221远离第一螺纹圈210的一端,融合部320能绕第一轴杆222转动,使得融合部320在第一撑开件200的驱动下能被撑开。十字形的第一撑开件200与第一滑道310相配合,同时,四个融合部320的结构相同,且四个融合部320中相邻或相对的融合部320均呈对称设置,能够使得融合器在撑开后,四个融合部320展开的状态更为均匀,展开后所占的空间更大,对椎体的支撑效果更好。还需注意的是,第一主体221与第一滑道310过盈连接,具有一定的移动阻力,避免第一撑开件200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第一滑道310滑动。在本实施例中,融合体300的材料可以选用钛合金或钽合金或高分子聚醚醚酮等。另外,还可根据融合体300的数目设置相匹配的第一滑道310及第一支杆220。

在一个实施例中,融合部320内壁还设有避让槽340,避让槽340与轴体100平行,且部分轴体100容置于避让槽340中。同时,避让槽匹配轴体100的形状设为圆弧形,以减小转动阻力。

参见图6及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椎间融合器10还包括第二撑开件400。第二撑开件400与第一撑开件200分别螺纹连接于轴体100的两端。具体地,轴体100匹配第一撑开件200设有第一螺纹110,轴体100匹配第二撑开件400还设有第二螺纹120,第一螺纹110与第二螺纹120分别设置在轴体100的上下两端。第一螺纹110与第二螺纹120的旋向相反,第一螺纹110为右旋螺纹,第二螺纹120为左旋螺纹。第一螺纹110的螺距大于第二螺纹120的螺距,轴体100顺时针转动时,第一撑开件200与第二撑开件400将沿轴体100的中线相向运动,轴体100逆时针转动时,第一撑开件200与第二撑开件400将沿轴体100的两个端部背向运动。

进一步地,同时结合图4,融合部320还开设有第二滑道350,第二撑开件400远离轴体100的一端设于第二滑道350中。第一滑道310与第二滑道350分别设于融合部320的两端,第二滑道350的延长线与轴体100之间设有夹角,第一滑道310具有沿轴体100的纵向上分布的内端和外端,沿第一滑道310的外端到第一滑道310的内端方向,第一滑道310逐渐向轴体100倾斜以靠近轴体100,沿轴体100的顶部到轴体100的中线方向,第一滑道310的内壁到轴体100的距离逐渐减小。对应地,第二滑道350具有沿轴体100的纵向上分布的内端和外端,沿第二滑道350的外端到第二滑道350的内端方向,第二滑道350逐渐向轴体100倾斜以靠近轴体100,沿轴体100的底部到轴体100的中线方向,第二滑道350的内壁到轴体100的距离逐渐减小。如此设置,转动轴体100对椎间融合器10进行撑开操作,第一撑开件200与第二撑开件400同时从轴体100的两端朝轴体100的中线移动,以对椎间融合器10的两端进行撑开,由于第一螺纹110的螺距大于第二螺纹120的螺距,第一撑开件200移动的速度更快,移动的距离将会更大,使得第一撑开件200将椎间融合器10的顶部撑开的程度大于第二撑开件400将椎间融合器10的底部撑开的程度,具体的,椎间融合器10顶部撑开的大小是融合器底部撑开的大小的1.5倍,椎间融合器10展开后的侧视图为梯形。正常的腰椎间隙为前宽后窄,本实施例中的椎间融合器10两端均被撑开的状态能够在植入后与正常椎体间隙相匹配,从而在植入处恢复原有的腰椎生理曲度。

参见图8,更具体地,第二撑开件400包括第二螺纹圈410及四个第二支杆420,第二螺纹圈410套设于轴体100上,且与轴体100螺纹连接,四个第二支杆420绕第二螺纹圈410周向且均匀设置,以呈十字形。

结合图3,第二滑道350两侧的内壁延伸有第二折弯部430,且两个折弯部430沿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第二撑开件400的外端卡设于第二滑道350中,且与第二折弯部430抵接。第二支杆420包括第二主体421及第二轴杆422,第二滑道350的截面为“T”字形,第二轴杆422卡设于第二滑道350中,分别与第二滑道350的底壁及第二折弯部430抵接。第二主体421连接第二轴杆422及第二螺纹圈410。第二轴体100为圆柱形,固定连接在第二主体421远离第二螺纹圈410的一端,融合部320能绕第二轴杆422转动,使得融合部320在第二撑开件400的驱动下能被撑开。四个第二支杆420与四个第二滑道350一一对应设置,以连接融合部320与轴体100。第二螺纹圈410的螺距小于第一螺纹圈210的螺距,第二螺纹圈410与第二螺纹120适配,保证第一撑开件200与第二撑开件400的移动距离的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再次参见图1,轴体100的端部设有操作孔130,在本实施例中,操作孔130为十字形,可以通过匹配操作孔130形状的工件进行转动。在其他实施例中,操作孔130还可以为正六角形、梅花形等形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滑道350与第一滑道310关于轴体100的中点呈中心对称设置,这样能使得第一撑开件200与第二撑开件400在运动时保持同步性及稳定性,以保证椎间融合器10的撑开效果。

参见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轴体100上第一螺纹110与第二螺纹120之间设有限位段140,限位段140上未设置螺纹,第一撑开件200或第二撑开件400移动到限位段140时将无法再继续移动,通过限位段140能够限制第一撑开件200或第二撑开件400的移动行程,避免第一撑开件200与第二撑开件400相碰撞。

参见图9,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更自由的调节融合器两端撑开的程度,将轴体100设置为间隔设置的第一轴体150及第二轴体160,且第一轴体150与第二轴体160同轴设置,第一撑开件200与第一轴体150螺纹连接,第一轴体150转动带动第一撑开件200沿第一滑道310移动,第一撑开件200向下运动将对椎间融合器10的上端进行撑开。第二撑开件400与第二轴体160螺纹连接,第二轴体160转动带动第二撑开件400沿第二滑道350移动,第二撑开件400向上运动将对椎间融合器10的下端进行撑开。第一轴体150开设有第一操作孔(图未示),第一操作孔沿第一轴体150的轴向延伸且贯通第一轴体150,第二轴体160开设有第二操作孔(图未示),第二操作孔沿第二轴体160的轴向延伸且贯通第二轴体160,第一操作孔与第二操作孔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操作孔与第二操作孔均可以设置为十字形,通过匹配形状的工件进行转动,需要驱动第一撑开件200的移动时,将工件伸入第一操作孔中转动第一轴体150即可。需要驱动第二撑开件400的移动时,将动件伸入第一操作孔中,并穿过第一操作孔伸入到第二操作孔中对第二轴体160进行转动即可。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融合体300的材料应选用具有一定形变能力的材料,如聚氨酯材料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轴体150上靠近第二轴体160的一端设置有限位段140,对应地,第二轴体160上靠近第一轴体150的一端设置有限位段140,以分别对第一撑开件200及第二撑开件400的行程进行限制。

参见图10,在一个实施例中,融合体300的相对两面设有齿状部500。具体地,齿状部500设置在融合部320上与椎体相接触的端面,齿状部500可以为锯齿的形状,能够增大与接触面的摩擦力,从而加强稳定性,避免融合器植入后发生移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融合部320的形状为梯台,齿状部500设置在梯台的斜面上。在其他实施例中,融合部320的形状可以为长方体、圆柱等,齿状部500对应设置在与椎体相贴合接触的一面。融合部320的内部具有镂空结构,镂空状的融合部320能储存较多的同种异体骨粉。具体地,融合部320中设置有镂空层600,镂空层600包括相对设置的镂空面610及底面(图未示),镂空面610设于融合部320的外壁上,在融合部320外壁上开设多个镂空孔以形成镂空面610,镂空面610与齿状部500间隔设置,底面与镂空面610相对设置,镂空面610与底面之间设有空腔620,能够保证较大程度的抓住同种异体骨粉,促进诱导骨组织长入孔隙,促进椎体间融合,增强椎间融合器10的机械锁固,从而获得更好的长期固定效果。底面与融合部320的内壁具有既定距离,避免第一滑道310、第二滑道350的内壁为镂空结构,保证了第一撑开件200在第一滑道310滑动、第二撑开件400在第二滑道350滑动时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齿状部500还可以周向设置在融合部320上,这样在植入椎间融合器10的时候,不用刻意翻转角度使齿状部500与椎体相对,植入时更为灵活,同时为了容纳同种异体骨粉,在融合部320的端面上同时设置齿状部及镂空面61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椎间融合器10内部结构简单,通过更换不同的轴体100、第一撑开件200及第二撑开件400,可以满足患者不同病变程度对椎间隙不同区域撑开不同高度或者不同角度的个性化需求,极大的提高了适用范围。

参见图11,将椎间融合器10植入到椎间隙11中,椎体12与椎间融合器10初步接触将对椎间融合器10进行挤压。接着根据椎间隙11的尺寸对椎间融合器10进行适当的展开,由于椎体12对椎间融合器10的作用力,工件转动轴体100时第一撑开件200及第二撑开件400将在轴体100上移动。具体地,工件转动轴体100的近端,在轴体100的转动下,第一撑开件200及第二撑开件400将会沿着轴体100朝轴体100的中部靠近,由于第一撑开件200移动的速度更快,椎间融合器10的近端展开的尺寸更大,匹配前宽后窄的正常腰椎间隙11,以将病损椎间隙11撑开、压缩及稳定。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2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