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锭编织法制备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的方法

文档序号:1526585 发布日期:2020-02-14 浏览:1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变锭编织法制备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的方法 (Method for preparing multi-channel antibacterial nerve conduit by ingot-changing weaving method ) 是由 许建梅 赵明达 蒋季 戴佳莹 陈钱 于 2019-11-1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一种变锭编织法制备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多根内导管编织纱编织于内填芯材料的外部,形成一根导管,导管包括内填芯材料和套设于其外部的管体;内导管编织纱与内填芯材料的颜色差异明显,内填芯材料呈实心圆柱状,表面光滑,其中,内导管编织纱的根数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估算;&lt;Image he="179" wi="512" file="DDA0002273198410000011.GIF" imgContent="drawing" imgFormat="GIF" orientation="portrait" inline="no"&gt;&lt;/Image&gt;其中,m代表内导管编织纱的根数,d&lt;Sub&gt;y&lt;/Sub&gt;代表内导管编织纱的直径,R代表外导管的内径,n代表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中内导管的个数,r代表内导管的内半径;0<k≤1,0<λ≤1;将导管分成n根管,并将n根管并排起来作芯材,将外导管编织纱编织于芯材的外部,以在芯材外部形成外导管,然后将内填芯材料去除,得到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method for preparing a multi-channel antibacterial nerve conduit by a variable ingot weaving method, which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weaving a plurality of inner conduit weaving yarns outside the inner filling core material to form a conduit, wherein the conduit comprises the inner filling core material and a pipe body sleeved outside the inner filling core material; the color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ner conduit knitting yarns and the inner filling core material is obvious, the inner filling core material is in a solid cylinder shape and has a smooth surface, and the number of the inner conduit knitting yarns can be estimat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formula; wherein m represents the number of inner catheter-knitting yarns, d y Represents the diameter of the knitting yarn of the inner catheter, R represents the inner diameter of the outer catheter, n represents the number of the inner catheters in the multi-channel antibacterial nerve catheter, and R represents the inner radius of the inner catheter; k is more than 0 and less than or equal to 1, and lambda is more than 0 and less than or equal to 1; dividing the catheter into n tubes, arranging the n tubes side by side to serve as a core material, weaving outer catheter weaving yarns outside the core material to form the outer catheter outside the core material, and then removing the core material filled in the outer catheter to obtain the multichannel antibacterial nerve catheter.)

变锭编织法制备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变锭编织法制备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的方法。

背景技术

神经损伤是目前医学界的治疗难题,当神经缺损距离较大时,临床上的标准做法是采用自体神经移植的方法。但是自体神经移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神经供体部位会面临二次损伤与供区神经缺损引起的功能或感觉障碍;其次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尺寸相差较大,导致不匹配。而异体神经移植又会出现免疫排异反应。为此,对于长距离神经缺损,人们一直在寻找可靠的方法与理想的材料制备用于神经修复的人工神经导管以替代自体神经。

目前,人工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中使用较多的材料主要包括具有较好生物相容性的聚乳酸、壳聚糖、胶原、丝素、海藻酸纳等材料,主要采用的制备方法有模具法、浸提法、挤出成型法、静电纺丝法、编织法等。目前市面上有售的神经导管材料主要还是美国的Neurotube,NeuraGen,Neuroflex等神经导管。Neurotube主要是采用聚乙醇酸(PGA)为原料制备,而NeuraGen和Neuroflex的材料则是I型胶原。这些导管已在临床上有应用,但因为是中空型导管只能用于短距离(小于30mm)神经缺损。

目前,在人工神经导管的制备的领域,中空型的神经导管结构对于神经缺损的修复远远不如导管内填充支架的结构。导管内填充支架的结构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导管内填充平行排列的纤维,引导神经细胞、轴突沿着纤维方向生长,加快缺损神经的修复。另一种是导管内形成贯通是多微孔通道。关于多微孔通道人工神经导管的制备技术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可以检索到,但大多是采用静电纺丝法、模具法等方法。这些方法制备的神经导管共同的缺点就是机械力学性能不够。如美国匹兹堡大学的Jeffries等(Eric M Jeffries,Yadong Wang.Incoproation of parallel electrospun fibers for improvedtopographical guidance in 3D nerve guides,Biofabrication,2013,(5):1-8.)公开了一种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多通道微孔的神经导管的方法。该方法制备过程手工操作部分较多,批与批间差异较大,成品力学性能欠缺。力学性能差主要表现在抗压性能与拉伸性能差,且导管偏硬,弯曲不变形能力差。美国埃默里大学的Tansey等(K.E.Tansey,J.L.Seifert,B.Botterman,et al.Peripheral nerve repair through multi-luminalbiosynthetic implants,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11,39(6):1815-1826.)公开了一种利用模具法制备多通道神经导管的方法,该方法制备的神经导管长度与直径明显受到模具的限制,无法自由控制导管的长度与直径,并且该方法制备的神经导管长度明显受到限制,想制备稍长的导管,则存在溶液向导管内管腔长距离渗透与固化的难题,且导管的力学性能也不理想。CN200420009148.3公开了一种制作轴向多通道神经导管的专用模具方法,采用可移动不锈钢针产生通道。CN201510270788.2公开了一种制造多通道神经导管的方法和模具,模具包括外管和***外管内的内管,外管一端连接液体槽,另一端则开设有可供内管***的腔口,采用合金丝***再移出形成多通道。专利CN201010595866.3公布了采用模具与静电纺丝法相结合制备多通道神经导管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在聚四氟乙烯管状模具中加铁丝的方法制备了明胶多通道神经导管,再以该导管为接收装置,在导管外层纺一层聚乳酸-己内酯共聚物(PLCL)静电纺丝膜。从该方法专利公布的导管截面图可以看出所形成的内部通道大小不一,形状差异也较大,可以看出该导管制备技术不成熟。CN201310674367.7公开了一种两次成型构建多通道海绵神经导管的方法及专用模具,该模具包括单通道和多通道成型模具,先制备单通道导管,再将单通道导管装入多通道模具中,注入高分子溶液,冷冻干燥后得到多通道海绵神经导管。

综上,目前制备多微孔通道人工神经导管的现在技术大多局限在采用静电纺丝法和模具法,或者这两种方法相结合。这些方法制备出的神经导管共同的缺点就是样品制备的可重复性差,批与批之间的差异较大,力学性能较差。用静电纺丝法制的纺丝膜在制备神经导管过程中膜的可操作性差,容易变形撕破。而用模具法制的导管往往采用溶剂挥发与化学交联的方法,所制备的导管可能存在交联剂具有毒性的问题,如果采用京尼平作交联剂虽然毒性不高但是成本又太高。如果不采用交联剂,导管力学性能又不理想。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锭编织法制备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的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可根据需要制备具有不同孔道数和孔径且机械性能良好的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且其具有优异的抗菌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锭编织法制备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的方法,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包括多个相互平行设置的内导管和包裹于内导管外部的外导管,内导管的轴线与外导管的轴线相平行,内导管和外导管呈空心圆柱状,其特征在于,制备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多根内导管编织纱紧密编织于刚性且表面光滑的内填芯材料的外部,形成一根导管,导管包括内填芯材料和套设于其外部的管体;内导管编织纱与内填芯材料的颜色不同,且颜色不同且差异显著,内导管编织纱为医用高分子材料,内填芯材料呈实心圆柱状,外表面光滑,为了实现具有特定孔道数,通过改变内导管编织锭数,也即内导管编织纱线根数,来获得一定直径范围内的多通道导管,内导管编织纱的锭数由以下公式估算;

Figure BDA0002273198390000031

其中,m代表内导管编织纱的根数,dy代表内导管编织纱的直径,R代表外导管的内径,n代表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中内导管的个数,r代表内导管的内半径(即内填芯材料的半径);0<k≤1,0<λ≤1;m为根据上述公式所计算的数值四舍五入取整后得到;

(2)将导管分成n根管,并将n根管并排起来作芯材,将外导管编织纱紧密编织于芯材的外部,编织至少两层,以在芯材外部形成外导管;外导管编织纱为医用高分子材料;

(3)将步骤(2)得到的导管中的内填芯材料去除,将得到的材料在抗菌溶液中反复浸提干燥,得到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

进一步地,在步骤(1)和(2)中,采用16锭编织机进行编织,编织过程中使用估算得到的锭子个数编织内导管,多余的锭子吊起不用。

进一步地,通过变锭法,编织时可以使用的锭子数范围为6-16。

进一步地,在步骤(1)和(2)中,内导管编织纱和外导管编织纱的材质独立地选自聚乳酸纱线、脱胶蚕丝捻线丝、壳聚糖纱线等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本色纱线。

进一步地,在步骤(1)中,内填芯材料为黑色单丝,其表面光滑平整,直径大于300μm,且编织好的内导管应清洗烘干后再可供进一步使用。优选地,内填芯材料为黑色丙纶丝。

因为本发明需紧密编织,无法自动形成空心导管,须使用内填芯材料编织,待编织完成后,再抽出内填芯材料方才形成贯通孔道。内填芯材料须光滑易抽出,同时内填芯材料不易变形,受挤压以至于抽出困难,内填芯材料应与编织纱颜色存在鲜明对比,易于辨别抽出。优选地,在步骤(1)中,内填芯材料的颜色为黑色。内导管编织纱为白色。

进一步地,在步骤(1)中,dy=80-150μm,R=0.8-1.1mm,n=4-12,r=0.3-0.6mm。

进一步地,在步骤(2)之后,若外层导管编织纱为聚乳酸等热塑型高分子聚合物,还包括将得到的导管在该材料的玻璃化温度与流动温度间的某一合适温度点进行热定型的步骤,温度点的选择要求纤维之间轻度熔融粘合,导管两端不脱散。

进一步地,热定型后,还包括将得到的材料在室温下清洗的步骤。

进一步地,在步骤(3)中,先将编织导管清洗烘干,再将内填芯材料从芯材中抽出。

进一步地,在步骤(3)中,抗菌溶液包括茶多酚、壳聚糖、明胶、乙酸、甘油和水。通过将得到的材料在抗菌溶液中浸渍,使抗菌溶液渗透到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的各个缝隙,在导管中形成一层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易于细胞迁移增值的膜表面,给修复中的缺损神经以长效的局部抗菌环境,减少了生物体整体的抗生素使用,降低了手术后大量抗生用药给生物体自身免疫功能带来的可能创伤。对于如蚕丝、壳聚糖纱线等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应增加浸提次数,增厚涂层,此时涂层的目的一是增加抗菌性,二是解决编织型导管两端脱散性问题。

进一步地,抗菌溶液中,茶多酚的浓度为0.5-2%(w/v),壳聚糖的浓度为0.5-2%(w/v),明胶的浓度为0.5-2%(w/v)。抗菌溶液各成分浓度需在合适的范围内,浓度过高,所配置的溶液过于粘稠,一次浸提就可能形成过厚的膜,且膜的厚度不匀;浓度过低,则需要增加浸提的次数,还可能难以获得理想的膜厚,影响导管的抗菌效果。

进一步地,抗菌溶液的制备方法如下:

首先制备壳聚糖的乙酸溶液,其中乙酸的体积分数为1%;在壳聚糖溶液中加入适量茶多酚粉末;制备明胶水溶液,并将制备好的壳聚糖/茶多酚溶液逐滴添加到明胶水溶液中,制成混合溶液;向该混合溶液中加适量甘油,混匀。

进一步地,在步骤(3)中,编织导管经抗菌涂层烘干后,应于磷酸缓冲盐溶液(PBS)中,以一定速度圆周振荡浸泡三次,以清除乙酸、甘油等不利细胞生长的物质。

本发明还公开了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在制备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的人工神经导管中的应用。

本发明中通过步骤(2)中分成的管数来形成相应个数的通道,导管内多通道排列示意图见图1。每种类型的导管的内通道孔径可以改变。如果内通道孔径保持一致时,可以通过控制内导管编织纱的根数来改变内导管的壁厚,通过内导管壁厚的变化来安排孔道数。即可以通过预想设计的孔道数来计算单个内导管的径向纱线根数,即编织时的锭数。在步骤(1)中,外导管内的面积大部分由内导管填充,k代表外导管中内导管的填充率,填充率与孔道数有关,孔道数越多,填充越紧,填充率也就越高,填充率满足的公式(1)如下:

k×πR2=nπ(r+d)2; (1)

其中,R代表外导管的内径,n代表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中内导管的个数,r代表内导管的内半径,d代表内导管的壁厚。

若抽掉内填芯材料,则内导管的圆环横截面可以看成完全由编织纱组成,所以整个圆环的横截面面积可以由编织纱的横截面所组成,抽掉填充纱之后,内导管管径会发生变化,因为在未抽之前纱线处于高度压紧状态,抽掉内填芯材料后,纱线自然会向孔隙处移动,从而挤压了孔隙的空间,并且挤压程度也与孔道数有关,孔道数少,抽掉填充纱后,因为本身整个导管编织时也未完全填充,存在空隙,因此向内导管内挤压要少些,而孔道多,本身导管内已基本无空隙,一旦抽掉内填芯材料,内导管内空间会迅速减小。因此可以设内导管内半径减小的松散度为λ(0<λ≤1),假定编织纱为圆形。则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计算内导管的圆环横截面积,因此有等式

Figure BDA0002273198390000051

将公式(1)代入此等式,得公式(2):

Figure BDA0002273198390000052

确定好内导管编织纱以及内填芯材料,以及需制备的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的通道数,即可根据(2)式计算出内导管编织纱所需根数(即编织机的锭数)。当利用16锭编织机编织时,编织的纱锭数可以在4到16之间选择,不需的锭子只需将纱管吊起即可(即变锭编织法制备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式(2)中参数k、λ的取值与孔道数有关,具体取值见表1。

表1变锭编织法制备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中参数k、λ的取值与孔道数的对应关系

孔道数 填充率k 松散度λ
4 0.74 0.95
5 0.81 0.9
6 0.83 0.87
7 0.85 0.83
8 0.87 0.81
9 0.91 0.79
10 0.94 0.78
11 0.96 0.76
12 0.97 0.75

借由上述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采用编织法制备多通道抗菌人工神经导管,通过给定的公式以及所需制备的神经导管的基本尺寸参数,即可计算出编织时所需的编织锭数。本发明的方法简单易行,可重复性高,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的直径、长度、孔道数及内导管的直径易于控制,可根据所要修复的神经类型灵活变化;并且该多通道抗菌人工神经导管机械力学性能较好,拉伸强度理想,导管弯曲变形性好。此外,采用茶多酚/壳聚糖/明胶混合后的抗菌溶液进行处理,使神经导管具有长效抗菌的能力。

本发明给出了通过控制孔道数、内填芯材料直径、内、外导管编织纱直径、编织纱根数等来进行设计各种规格多通道导管的方法,给出了这些变量相互间的关系式,使得多通道导管的设计规范化,数值化,可控化,多样化。可以根据所需修复的神经的实际直径设计出最合理的尺寸最吻合的多通道导管,为神经缺损的长距离修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人工神经标准化制备方法。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详细附图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制备的几种多通道神经导管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所制备的多通道神经导管的实物横截面电镜照片;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2所制备的多通道神经导管的实物横截面电镜照片;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3所制备的多通道神经导管的实物横截面电镜照片;

图5是本发明抗菌溶液对金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试验结果;

图6是本发明抗菌溶液对大肠杆菌的抑菌试验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以下实施例所制备的抗菌人工神经导管可作为周围神经导管使用,用于修复受损伤的周围神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6通道抗菌人工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采用聚乳酸(PLA)纱线为编织纱,以16锭编织机为工具,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神经导管的设计参数:选用直径为120μm的白色聚乳酸(PLA)纱线分别作为内导管编织纱和外导管编织纱(dy=120μm),直径为600μm的黑色丙纶(PP)单丝作为内填芯材料(r=300μm),所制备的抗菌人工神经导管的内径R为0.9mm,通道数n为6,k=0.83,λ=0.87,将这些参数代入公式

Figure BDA0002273198390000061

计算得到m=12.2。即选择12锭编织。

2、编织机准备:使用12锭编织机,多余锭子用橡皮筋吊起,不穿纱。

3、编织导管:将12根内导管编织纱紧密编织于内填芯材料的外部,形成一根导管,编织长度3m,编织完成后按0.5m每段将导管剪成6段;将6根PLA导管平行排列后作芯材,再通过16锭编织机将外导管编织纱紧密编织于芯材的外部,编两层,编织纱仍为PLA纱线,此处外导管编织纱使用16锭。

4、热定型:将编织好的导管放入烘箱进行热定型,温度140度,半个小时。

5、清洗与烘干:室温下采用洗剂清洗10分钟;烘箱烘干。

6、抽芯:将PP丝抽出得到中空类型的多通道神经导管。制成的多通道神经导管的横截面图如图2所示。

7、制备茶多酚-壳聚糖-明胶抗菌溶液:抗菌溶液中茶多酚的浓度为1.6%(w/v),壳聚糖浓度为0.9%(w/v),明胶浓度为1%(w/v)。抗菌溶液制备方法如下:

首先制备浓度为1%(w/v)的壳聚糖乙酸溶液135mL,其中乙酸的体积分数为1%,向壳聚糖溶液中加入1.2g茶多酚;再制备10%(w/v)的明胶溶液15mL,将制备好的壳聚糖乙酸溶液逐滴添加到明胶溶液中,壳聚糖与明胶体积比为9:1;再制备向混合溶液中添加适量甘油,搅拌0.5h,备用。

8、浸渍涂层:将步骤6制备的多通道神经导管放入制备好的茶多酚-壳聚糖-明胶抗菌溶液中浸渍,取出常温风干,重复此步骤数次,得到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其中首次浸渍时间为5分钟,确保导管内部涂层上抗菌溶液,之后浸渍时间则为每次1分钟。

本实施例中,对步骤7中制备好的茶多酚壳聚糖明胶抗菌溶液进行抗菌实验。为方便抗菌实验进行,将溶液风干成膜,观察的膜的抗菌效果。第一天:将样本剪成0.5cm×0.5cm的正方形碎片样品,用称量纸包好储存在培养皿中;并制备营养肉汤,在所有实验药剂和仪器灭菌处理结束后,用灭菌过的取菌环分别取经过划线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分散在营养肉汤中,待用。第二天:配制PBS缓冲液,灭菌处理后将细菌稀释,使其活菌数在3×105cfu/ml~4×105cfu/ml范围中;然后将空白对照样及测试样分别加入PBS的中,分别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震荡摇匀后待用。第三天:制备营养琼脂,灭菌处理后,取细菌和样品混合液,加入PBS中,经过稀释程序后培养细菌。第四天:菌落记数,将培养皿拿出,拍照,并观察不同梯度的培养皿细菌生长状况,并按以下公式计算抑菌率:

Figure BDA0002273198390000071

式中:Y为抑菌率,%;Wb为标准空白试样中活菌浓度;Wc为实验样中活菌浓度。

抗菌实验结果如图5、图6所示,两图中(k)、(b)、(c)分别表示空白样、不加茶多酚所形成的明胶/壳聚糖复合膜、含茶多酚0.8%的明胶/壳聚糖/茶多酚复合膜的抗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空白对照样,不具抗菌性,明胶/壳聚糖复合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性(对两种菌的抑抗菌率为65.32%,60.52%);而添加了茶多酚的明胶/壳聚糖/茶多酚复合膜具有非常优异的抗菌性(对两种菌的抑菌率为99.99%,99.24%),因此可以证明茶多酚-壳聚糖-明胶复合溶液具有良好的抗菌功能,能够在体内提供一定时长的无菌环境。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8通道抗菌人工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采用聚乳酸(PLA)纱线为编织纱,以16锭编织机为工具,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神经导管的设计参数:选用直径为120μm的白色聚乳酸(PLA)纱线分别作为内导管编织纱和外导管编织纱(dy=120μm),直径为600μm的黑色丙纶(PP)单丝作为内填芯材料(r=300μm),所制备的抗菌人工神经导管的内径R为0.9mm,通道数n为8,k=0.87,λ=0.81,将这些参数代入公式

Figure BDA0002273198390000081

计算得到m=8.07。即选择8锭编织。

2、编织机准备:使用8锭编织机,多余锭子用橡皮筋吊起,不穿纱。

3、编织导管:将8根内导管编织纱紧密编织于内填芯材料的外部,形成一根导管,编织长度3m,编织完成后按0.5m每段将导管剪成8段;将8根PLA导管平行排列后作芯材,再通过16锭编织机将外导管编织纱紧密编织于芯材的外部,编两层,编织纱仍为PLA纱线,此处外导管编织纱使用16锭。

4、热定型:将编织好的导管放入烘箱进行热定型,温度140度,半个小时。

5、清洗与烘干:室温下采用洗剂清洗10分钟;烘箱烘干。

6、抽芯:将PP丝抽出得到中空类型的多通道神经导管。制成的多通道神经导管的横截面图如图3所示。

7、按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茶多酚-壳聚糖-明胶抗菌溶液:抗菌溶液中茶多酚的浓度为1.6%(w/v),壳聚糖浓度为0.9%(w/v),明胶浓度为1%(w/v)。

8、浸渍涂层:将步骤6制备的多通道神经导管放入制备好的茶多酚-壳聚糖-明胶抗菌溶液中浸提多次,得到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首次浸渍时间为5分钟,确保导管内部涂层上抗菌溶液,将涂好溶液的导管置于常温中风干,之后浸渍时间则为1分钟。

导管的抑菌率见图5(d)与图6(d),结果表明该导管抑菌率均达到99.99%。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6通道抗菌人工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采用脱胶的20/22蚕丝捻线丝为编织纱,以16锭编织机为工具,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神经导管的设计参数:选用直径为85μm的脱胶的20/22蚕丝捻线丝分别作为内导管编织纱和外导管编织纱(dy=85μm),直径为600μm的黑色丙纶(PP)单丝作为内填芯材料(r=300μm),所制备的抗菌人工神经导管的内径R为0.85mm,通道数n为8,k=0.87,λ=0.81,将这些参数代入公式

Figure BDA0002273198390000091

计算得到m=16.08。即选择16锭编织。

2、编织机准备:使用16锭编织机,即所有锭子全部用上。

3、编织导管:将8根内导管编织纱紧密编织于内填芯材料的外部,形成一根导管,编织长度3m,编织完成后按0.5m每段将导管剪成8段;将8根蚕丝导管平行排列后作芯材,再通过16锭编织机将外导管编织纱紧密编织于芯材的外部,编两层,编织纱仍为蚕丝捻线丝,此处外导管编织纱也使用16锭。

4、清洗与烘干:室温下采用洗剂清洗10分钟;烘箱烘干。

5、抽芯:将PP丝抽出得到中空类型的多通道神经导管。制成的多通道神经导管的横截面图如图4所示。

6、按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茶多酚-壳聚糖-明胶抗菌溶液:抗菌溶液中茶多酚的浓度为1.6%(w/v),壳聚糖浓度为0.9%(w/v),明胶浓度为1%(w/v)。

7、浸渍涂层:将步骤6制备的多通道神经导管放入制备好的茶多酚-壳聚糖-明胶抗菌溶液中浸提多次,得到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首次浸渍时间为5分钟,确保导管内部涂层上抗菌溶液,将涂好溶液的导管置于常温中风干。之后浸渍时间则为1分钟。

表1为本发明实施例1-3所制备的几种多通道抗菌神经导管的强力测试数据,结果表明其具有优异的力学强度。

表1各实施例神经导管的轴向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Figure BDA0002273198390000092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人造瓣膜输送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