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用支撑托架以及转向装置

文档序号:1776300 发布日期:2019-12-03 浏览:1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转向装置用支撑托架以及转向装置 () 是由 杉下杰 加部直树 于 2017-11-0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实现一种能够提高一对支撑板部的强度的构造。将一对支撑板部(22a)的上端缘经由焊接用突缘部(66)而固定于构成安装板部(54)的桥接板部(55)的下表面。从上述一对支撑板部(22a)的前端部的上端部至下端部为止,设有由宽度方向外侧面呈凸状且宽度方向内侧面呈凹状的突条构成的加强部(65)。()

转向装置用支撑托架以及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转向柱支撑于车身的转向装置用支撑托架、以及具备该转向装置用支撑托架的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54所示,用于对转向操纵轮赋予转向角的转向装置经由转向轴2将方向盘1的运动传递至转向齿轮单元,来对左右的转向操纵轮3赋予转向角。作为这样的转向装置,一直以来也公知一种能够根据驾驶员的体格、驾驶姿势来调节方向盘1的位置的转向装置。

图55及图56示出日本特开2014-104871号公报所记载的现有构造的转向装置的一例。该转向装置具备用于根据驾驶员的体格、驾驶姿势来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及前后位置的倾斜伸缩机构,另外附设有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具备:在后端部(图55的右端部)固定有方向盘1的转向轴2;在其内侧将该转向轴2支撑为旋转自如的转向柱4;用于对该转向轴2赋予辅助转矩的转向操纵力辅助装置5;以及用于基于转向轴2的旋转来使转向横拉杆6位移的转向齿轮单元7。此外,本说明书中,只要没有特别限定,前后方向是指设置转向装置的车身的前后方向,宽度方向是指车身的宽度方向,并且上下方向是指车身的上下方向。

转向轴2通过能够传递旋转力且能够沿轴向相对位移地组合配置于前方的内轴8和配置于后方的外轴9来构成。内轴8和外轴9通过沿轴向相对位移能够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除此之外还具有在碰撞事故时缩小转向轴2的全长的功能。

转向柱4通过将配置于后方的外柱11的前端侧部分以能够沿轴向相对位移的方式外部嵌合在配置于前方的内柱10的后端侧部分来构成,能够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除此之外还具有在碰撞事故时与转向轴2一起缩小转向柱4的全长的功能。内柱10的前端部(图55的左端部)结合固定于构成转向操纵力辅助装置5的齿轮箱12的后端面。内轴8***在齿轮箱12内,内轴8的前端部与构成转向操纵力辅助装置5的输入轴结合。使经由扭杆而与该输入轴连结的构成转向操纵力辅助装置5的输出轴13的前端部从齿轮箱12的前端面突出。

内柱10经由齿轮箱12及下托架14而支撑于车身15的一部分,下托架14将齿轮箱12支撑为以沿宽度方向配置的倾斜轴16为中心摆动自如。

外柱11的靠前端的部分利用支撑托架17而支撑于车身15的一部分。在支撑托架17受到了朝向前方的较强的冲击的情况下,以能够向前方脱离的方式经由卡定构件18而支撑于车身15。

为了能够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及上下位置,将外柱11以能够沿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于支撑托架17。为此,在外柱11的前端部下表面形成有沿该外柱11的轴向伸长的狭缝19,并且在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该狭缝19的状态下,与外柱11一体地形成有一对夹紧部20。在上述一对夹紧部20相互匹配的位置,分别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长的伸缩调节用长孔21。另外,以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一对夹紧部20的状态在支撑托架17设有一对支撑板部22。在上述一对支撑板部22的一部分相互匹配而且与一对伸缩调节用长孔21的前后方向的一部分匹配的部分,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长的倾斜调节用长孔23。

在由构成支撑托架17的一对支撑板部22夹持一对夹紧部20的状态下,使调节杆24在宽度方向(图56的左右方向)上插通在一对伸缩调节用长孔21及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内。在调节杆24的另一端螺纹结合有调节螺母25,并且该调节螺母25通过调节杠杆26能够旋转。

若基于调节杠杆26的操作使调节螺母25旋转,来使该调节螺母25(一个按压部)与调节杆24的锚固部27(另一个按压部)的间隔变化,则能够相对于支撑托架17固定外柱11或者解除固定,并且通过使一对夹紧部20彼此的间隔变化,能够相对于内柱10固定外柱11或者解除固定。此外,在该例中,由调节螺母25和调节杆24的锚固部27构成一对按压部。在扩大了调节螺母25与锚固部27的间隔的状态下,在调节杆24能够在一对伸缩调节用长孔21的内侧位移的范围(伸缩调节范围)内,使外柱11前后移动(相对于内柱10相对位移),能够进行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的调节。并且,在调节杆24能够在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的内侧位移的范围(倾斜调节范围)内,使转向柱4上下移动,能够进行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调节。此时,该转向柱4以倾斜轴16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摆动位移。

构成转向操纵力辅助装置5的输出轴13的前端部经由万向节28而与中间轴29的后端部连结。转向齿轮单元7的输入轴31经由其它万向节30而与该中间轴29的前端部连结。该转向齿轮单元7具备未图示的齿条及小齿轮,其中的小齿轮与输入轴31结合。与该小齿轮啮合的齿条在两端部连结有转向横拉杆6,通过基于该齿条的轴向位移对转向横拉杆6进行推拉,来对转向操纵轮3(参照图55)赋予所希望的转向角。转向操纵力辅助装置5通过电动马达32并经由蜗杆减速器以预定大小在预定方向上对输出轴13赋予辅助转矩。

然而,当在现有构造的转向装置组装有日本特开2008-265646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的防盗用的转向锁定装置的情况下,从确保支撑托架17的耐久性的方面看,有产生问题的可能性。转向锁定装置通过在形成于外柱11的一部分的锁定用通孔33的周围装配锁定单元(钥匙锁芯)、并在转向轴2的一部分装配钥匙锁圈来构成。而且,在拔出了点火钥匙的状态下,设于该锁定单元的钥匙锁销与设于该钥匙锁圈的钥匙锁孔(凹部)卡合,从而阻止转向轴2相对于外柱11旋转。

在使这样的转向锁定装置工作的状态下,若欲使方向盘1强制旋转,则转矩(扭转力)依次传递至转向轴2、钥匙锁圈、锁定单元、外柱11、以及支撑托架17,最终由车身15支撑。在外柱11与支撑托架17之间,从外柱11向构成支撑托架17的一对支撑板部22传递从锁定单元传递来的转矩。此时,若一对支撑板部22的强度不足,则上述一对支撑板部22塑性变形,有无法稳定地保持外柱11的可能性。

图57示出日本特开2015-214291号公报所记载的现有构造的转向装置的另一例。该转向装置中,在调节杆24的前端部,且在从一对支撑板部22中的一个(图57的右侧)支撑板部22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固定有螺母25a,在一个支撑板部22的外侧面与螺母25a之间设有推力轴承91和按压板92。在按压板92的内侧面设有卡合块93,使该卡合块93以仅能够进行沿该倾斜调节用长孔23的位移的方式(阻止了旋转的状态)与形成于一个支撑板部22的倾斜调节用长孔23卡合。

在调节杆24的基端部,且在从一对支撑板部22中另一个(图57的左侧)支撑板部22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结合固定有调节杠杆26的基端部,在另一个支撑板部22的外侧面与调节杠杆26之间设有凸轮装置78。该凸轮装置78基于驱动侧凸轮94与被驱动侧凸轮95的相对位移来扩缩轴向尺寸。使被驱动侧凸轮95以仅能够进行沿该倾斜调节用长孔23的位移的方式(阻止了旋转的状态)与形成于另一个支撑板部22的倾斜调节用长孔23卡合。另一方面,驱动侧凸轮94通过调节杠杆26而能够与调节杆24一起转动。

在进行方向盘1的位置调节时,通过使调节杠杆26向预定方向(一般为下方)转动,来驱动驱动侧凸轮94使之旋转,从而缩小凸轮装置78的轴向尺寸。而且,扩大构成一对按压部的被驱动侧凸轮95(一个按压部)与按压板92(另一个按压部)相互对置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来释放一对支撑板部22压制一对夹紧部20的力。同时,在外柱11的前部,弹性地扩大内嵌有内柱10的后部的嵌合保持部分的内径,来使作用于外柱11的前部内周面与内柱10的后部外周面之间的抵接部的面压降低。在该状态下,在调节杆24能够在伸缩调节用长孔21及倾斜调节用长孔23的内侧位移的范围内,能够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及前后位置。

在使方向盘1移动至所希望的位置后,通过使调节杠杆26向上述预定方向的相反方向(一般为上方)转动,来扩大凸轮装置78的轴向尺寸。由此,缩小被驱动侧凸轮95与按压板92相互对置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来由一对支撑板部22强力地压制一对夹紧部20。同时,在外柱11的前部,弹性地收缩内嵌有内柱10的后部的嵌合保持部分的内径,来提高作用于外柱11的前部内周面与内柱10的后部外周面之间的抵接部的面压。在该状态下,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及前后位置保持为调节后的位置。

在该例的转向装置中,构成支撑托架17的安装板部54由设于宽度方向中央的桥接板部55和设于该桥接板部55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侧板部56构成。在这样的支撑托架17的情况下,当车身15所设的安装面(省略图示)的精度较差时,存在该精度的影响波及到一对支撑板部22的可能性。

例如在车身15的安装面如图57中双点划线α所示地相对于宽度方向(图57的左右方向)倾斜的(呈八字状)情况下,在组装状态下,构成安装板部54的一对侧板部56也如图57中双点划线α所示地沿车身15的安装面而相对于宽度方向倾斜。这样,一对侧板部56倾斜,若该倾斜的影响波及到一对支撑板部22,则一对支撑板部22如图57中双点划线β所示地向下端部彼此接近的方向倾斜(变形)。其结果,上述一对支撑板部22以与本来应抵接的部分不同的部分抵接于外柱11,或者一对夹紧部20的保持力变化,从而在调节方向盘1的位置时有操作性降低的可能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048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6564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5-2142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一种能够提高构成支撑托架的一对支撑板部的强度的转向装置用托架的构造。并且,其目的在于实现一种转向装置用托架的构造,在该转向装置用托架的构造中,即使在车身的安装面的精度不充分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支撑托架的刚性,并且该精度的影响难以影响到一对支撑板部中的至少一个支撑板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用支撑托架具备安装部和一对支撑板部。

上述安装部在使用状态下固定于车身。换言之,该安装部具有用于在使用状态下固定于车身的固定部。

上述一对支撑板部在上述车身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地对置配置,各自的上端部与上述安装部的下表面连接,并且分别具有固定侧通孔。作为该固定侧通孔,例如在组装于具备能够调节方向盘的高度位置的倾斜机构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是沿上下方向延长的倾斜调节用长孔。另一方面,在组装于不具备上述倾斜机构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上述固定侧通孔是圆孔。

尤其是,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用支撑托架中,在上述一对支撑板部且分别在比上述固定侧通孔向前侧或者后侧偏离的位置的至少一方,设有沿上下方向伸长而且上端缘为自由端的加强部。这样的加强部用于提高支撑板部在宽度方向上的截面系数。并且,本发明中,由于将上述加强部的上端缘作为不与其它部件结合的自由端,所以上述加强部的上端缘未结合于上述安装部的下表面。

优选为,上述安装部由安装板部构成。更具体而言,上述安装部能够具有桥接板部、和在上述车身的宽度方向上设于上述桥接板部的两侧的一对侧板部。在该结构中,在上述一对侧板部中的至少一个侧板部的宽度方向内端部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能够形成有沿前后方向伸长的安装侧狭缝。此外,该安装侧狭缝是在厚度方向上贯通上述一对侧板部的贯通孔,除此之外,还能够由在厚度方向上不贯通上述一对侧板部的凹部、槽、开口部等构成。

在该结构中,在上述一方侧板部的宽度方向内端部与上述桥接板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中的与该一方侧板部的宽度方向内端部连续的连续部,能够以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状态设有一对肋。

也能够将上述一对肋中的至少一方的肋以沿上述车身的宽度方向伸长的方式设于上述桥接板部。

并且,上述桥接板部也能够具有:中央板部,其与上述车身的宽度方向平行地配置;以及一对侧方倾斜板部,其在上述车身的宽度方向上设于上述中央板部的两侧,而且在上述车身的宽度方向上越朝向外侧则越向朝向下方的方向倾斜。

本发明中,上述加强部能够由沿上下方向延长的突条构成,该突条的外侧在宽度方向上呈凸状,而且内侧在宽度方向上呈凹状。

上述加强部能够设于上述一对支撑板部中的比上述固定侧通孔向前侧偏离的位置以及比上述固定侧通孔向后侧偏离的位置这两方。在该结构中,设为比上述固定侧通孔靠前侧的上述加强部与设为比上述固定侧通孔靠后侧的上述加强部能够设为彼此不同的截面形状,也能够设为彼此相同的截面形状。

本发明中,上述一对支撑板部各自的上端部也能够通过焊接而固定于上述安装部的下表面。

本发明中,在上述一对支撑板部,分别在前后方向上的上述加强部与上述固定侧通孔之间的部分,而且至少在上下方向上与上述固定侧通孔匹配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与上述固定侧通孔重叠的部分),能够形成在宽度方向上贯通上述一对支撑板部的上下方向狭缝。此外,在上下方向上与上述固定侧通孔匹配的部分是指上下方向位置与上述固定侧通孔的上下方向位置重叠的部分。

另外,本发明的转向装置具备:转向柱,其用于将转向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内侧;以及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用支撑托架。

作为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构造,更具体而言,例如具备转向柱、位移托架、支撑托架、调节杆、一对按压部、以及扩缩装置。

其中的转向柱用于在使用状态下将转向轴以能够旋转的状态支撑于内侧。

上述位移托架例如固定设于转向柱的一部分,并且以在宽度方向上贯通的状态形成有位移侧通孔。这样的位移侧通孔例如在具备能够调节方向盘的前后位置的伸缩机构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是沿前后方向延长的伸缩调节用长孔,并在不具备上述伸缩机构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是圆孔。

上述支撑托架是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用支撑托架。

上述调节杆以在宽度方向上插通上述位移侧通孔及上述固定侧通孔的状态设置。

上述一对按压部设于在上述调节杆的两端部处从构成上述支撑托架的一对支撑板部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

上述扩缩装置用于扩缩上述一对按压部彼此的间隔。

基于上述扩缩机构的扩缩,可在能够调节方向盘的前后位置(具备伸缩机构的情况下)或者上下位置(具备倾斜机构的情况下)的非锁定状态与能够将该方向盘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锁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本发明,能够提高构成支撑托架的一对支撑板部的刚性。

即,在本发明的情况下,上述一对支撑板部中的比上述固定侧通孔更向前侧或后侧偏离的位置的至少一方,设有沿上下方向延长的加强部。因此,能够提高针对从转向柱施加的扭转转矩的上述一对支撑板部的刚性。其结果,基于该扭转转矩,能够防止上述一对支撑板部塑性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从宽度方向一侧观察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省略了一部分来示出的图1的A-O-O-A放大剖视图。

图3是从宽度方向一侧观察从图1所示的装置取出的外柱及支撑托架的侧视图。

图4是从后方且从下方侧观察图3所示的外柱及支撑托架的立体图。

图5是从后方且从上方侧观察图3所示的外柱及支撑托架的立体图。

图6是从后方且从上方侧观察从图3所示的外柱及支撑托架中取出的外柱的立体图。

图7是从宽度方向一侧观察图6所示的外柱的侧视图。

图8是从宽度方向另一侧观察图6所示的外柱的侧视图。

图9是图6所示的外柱的仰视图。

图10是图8的B-B剖视图。

图11是图8的C-C剖视图。

图12是图8的D-D剖视图。

图13是从图3所示的外柱及支撑托架中取出的支撑托架的后视图。

图14是图13的E-E剖视图。

图15是从后方且从上方侧观察图13所示的支撑托架的立体图。

图16是从前方且从上方侧观察图13所示的支撑托架的立体图。

图17是从后方且从下方侧观察图13所示的支撑托架的立体图。

图18是从前方且从下方侧观察图13所示的支撑托架的立体图。

图19的(a)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加强部的示意图,图19的(b)~图19的(f)分别是加强部的其它例的示意图。

图20是从宽度方向一侧观察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支撑托架中的支撑板部的下半部分的局部侧视图。

图21是相当于图20的图,示出实施方式的第三例的支撑托架中的支撑板部的下半部分。

图22是相当于图20的图,示出实施方式的第四例的支撑托架中的支撑板部的下半部分。

图23是相当于图20的图,示出实施方式的第五例的支撑托架中的支撑板部的下半部分。

图24是相当于图20的图,示出实施方式的第六例的支撑托架中的支撑板部的下半部分。

图25是实施方式的第七例的支撑托架的主视图。

图26是从图25的右方观察实施方式的第七例的支撑托架的侧视图。

图27是实施方式的第七例的支撑托架的仰视图。

图28是从后方且从上方侧观察实施方式的第七例的支撑托架的立体图。

图29是从前方且从上方侧观察实施方式的第七例的支撑托架的立体图。

图30是从后方且从下方侧观察实施方式的第七例的支撑托架的立体图。

图31是从前方且从下方侧观察实施方式的第七例的支撑托架的立体图。

图32是相当于图2的剖视图,示出实施方式的第七例的转向装置。

图33是相当于图25的图,示出实施方式的第八例的支撑托架。

图34是相当于图26的图,示出实施方式的第八例的支撑托架。

图35是相当于图27的图,示出实施方式的第八例的支撑托架。

图36是相当于图28的图,示出实施方式的第八例的支撑托架。

图37是相当于图29的图,示出实施方式的第八例的支撑托架。

图38是相当于图30的图,示出实施方式的第八例的支撑托架。

图39是相当于图31的图,示出实施方式的第八例的支撑托架。

图40的(A)是实施方式的第九例的支撑托架的安装板部的宽度方向一方侧半部分的局部俯视图,图40的(B)是相当于图40的(A)的图,示出具有与图40的(A)相比形状不同的安装侧狭缝的支撑托架的变形例。

图41是参考例的第一例的支撑托架的局部立体图。

图42是图41所示的支撑托架的俯视图。

图43是相当于图13的图,示出图41所示的支撑托架。

图44是相当于图15的图,示出图41所示的支撑托架。

图45是相当于图41的图,示出参考例的第二例的支撑托架。

图46是相当于图42的图,示出图45所示的支撑托架。

图47是相当于图44的图,示出图45所示的支撑托架。

图48是相当于图41的图,示出参考例的第三例的支撑托架。

图49是相当于图42的图,示出图48所示的支撑托架。

图50是相当于图44的图,示出图48所示的支撑托架。

图51是相当于图41的图,示出参考例的第四例的支撑托架。

图52是相当于图42的图,示出图51所示的支撑托架。

图53是相当于图44的图,示出图51所示的支撑托架。

图54是示出搭载于车辆的转向装置的一例的简要立体图。

图55是示出现有构造的转向装置的一例的简要侧视图。

图56是图55所示的转向装置的一例的F-F剖视图。

图57是相当于图56的图,示出现有构造的转向装置的其它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第一例]

参照图1~图1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进行说明。在组装有本例的支撑托架17a的转向装置中,在支撑于车身15的圆筒状的转向柱4的内径侧,经由未图示的多个滚动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撑有转向轴2。而且,在比转向柱4的后端开口更向后方突出的转向轴2的后端部分固定方向盘1(参照图54及图55)。

通过由固定于该转向柱4的前端部的齿轮箱12对成为用于赋予辅助力的动力源的电动马达32进行支撑来在转向柱4的前端部设置该电动马达32。而且,经由设在齿轮箱12内的减速器向转向轴2赋予电动马达32的输出转矩(辅助力)。齿轮箱12经由下托架14而支撑固定于车身15。

本例的转向装置具备用于根据驾驶员的体格、驾驶姿势来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倾斜机构、以及调节前后位置的伸缩机构。

通过将配置于后方的外柱11a的前端部以能够在轴向上相对位移的方式松动嵌合在配置于前方的内柱10的后端部,能够使转向柱4的全长伸缩,由此构成伸缩机构。将外柱11a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于本例的支撑托架17a。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转向柱4的内侧的转向轴2是通过使内轴8与外轴9花键卡合等而能够传递转矩且能够伸缩地组合而成的构造。

通过将转向柱4以能够进行以在宽度方向上设置的倾斜轴16为中心的摆动位移的方式支撑于车身15,并且将外柱11a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于支撑托架17a,由此构成倾斜机构。

在图示的构造的情况下,外柱11a设为铝系合金、镁系合金等轻合金制成,并在轴向上一体构成有配置于前半部分的被夹持部主体34和配置于后半部分的圆筒状部35。将被夹持部主体34以能够沿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于支撑托架17a。为此,在被夹持部主体34的下表面,沿轴向伸长的轴向狭缝36以使轴向狭缝36的前端部在该被夹持部主体34的前端面开口的状态形成。并且,在该被夹持部主体34的下半部分中的靠前端部分及靠后端部分,分别形成有沿周向伸长的周向狭缝37a、37b。前方侧的周向狭缝37a以在周向上与轴向狭缝36的靠前端部分交叉的状态形成,相对于此,后方侧的周向狭缝37b以在周向上与轴向狭缝36的后端部交叉的状态形成。在本例的情况下,在由轴向狭缝36和周向狭缝37a、37b包围三个方向的被夹持部主体34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形成有一对夹紧部38。

由于一对夹紧部38由轴向狭缝36以及周向狭缝37a、37b包围三个方向,所以与外柱11a的其它部分相比,宽度方向上的刚性变低,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能够弹性地扩缩内径)。一对夹紧部38的内周面局部呈圆筒面状,设于与轴向狭缝36的圆周方向两侧相邻的部分,并且具有沿轴向伸长的形状。在一对夹紧部38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中的下端部,以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设有平板状的伸出板部39。而且,上述伸出板部39的宽度方向外侧面是平坦面状的按压面40。并且,在一对夹紧部38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中的圆筒面状的上端部以及中间部与上述伸出板部39的上表面之间,以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状态各设有多个(图示例子中各设有五个)沿宽度方向伸长的平板状的加强肋51。

在被夹持部主体34的下方部分,以从下方覆盖一对夹紧部38的状态与外柱11a一体地设有加强桥接部41。该加强桥接部41由加强板部42和一对连结部43a、43b构成,从宽度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大致构成为U字形。加强板部42配置于一对夹紧部38的下方,并以沿宽度方向及前后方向伸长的状态设置。并且,加强板部42具备与外柱11a的中心轴平行地配置的平板部44、和以从该平板部44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下表面向下方伸长的状态设置的一对下方伸出部45,截面大致构成为U字形。在加强板部42(平板部44)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切口46。在平板部44的宽度方向中间部下表面与一对下方伸出部45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之间,以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状态设有多个(图示例子中设有三个)沿宽度方向伸长的平板状的加强用连结板52。

一对连结部43a、43b中的配置于前方的连结部43a以从加强板部42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切口46的两侧部分)向上方伸长的状态设置,在被夹持部主体34的前端部下表面中的与周向狭缝37a、37b的前侧相邻的部分且在隔着轴向狭缝36的周向两侧部分处连结。另一方面,配置于后方侧的连结部43b以从加强板部42的后端部向上方伸长的状态设置,在被夹持部主体34的后端部下表面中的与轴向狭缝36的后端部的后侧相邻的部分处连结。

在图示例子的情况下,通过设置上述的加强桥接部41,来提高外柱11a的扭转刚性,并且在该加强桥接部41与一对夹紧部38之间分别形成有在从宽度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大致呈U字形的缝隙47。上述缝隙47中,在一对夹紧部38的前端部(下端部)与加强板部42(平板部44)的上表面之间存在的分别沿外柱11a的轴向伸长的空间是用于供调节杆24a在宽度方向上插通的伸缩调节用长孔21a。

外柱11a的宽度方向两侧面中,在隔着一对夹紧部38而在上下方向上分离的部分,分别设有用于将作用于外柱11a的转矩(扭转方向的力)传递至构成支撑托架17a的一对支撑板部22a的内侧面的一对转矩传递面49a、49b。

为了形成一对转矩传递面49a、49b中的上方侧的一对转矩传递面49a,在外柱11a(被夹持部主体34)的宽度方向两侧面中的在上下方向上与该外柱11a的中心轴重叠的部分,设有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且沿外柱11a的轴向延长的直线状的突条部50a。使上述突条部50a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为平坦面,并且为上方侧的转矩传递面49a。相对于此,为了形成下方侧的一对转矩传递面49b,在下方伸出部45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中的下端部,设有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且沿外柱11a的轴向延长的直线状的突条部50b。而且,使上述突条部50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为平坦面,并且为下方侧的转矩传递面49b。一对转矩传递面49a、49b均具有沿外柱11a的轴向伸长的形状,与一对夹紧部38相比,宽度方向上的刚性充分高。并且,在下方伸出部45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中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突条部50b的上方),以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状态各设有多个(图示例子中各设有六个)朝向宽度方向内侧凹下的凹部53。

如图10所示,在未对外柱11a施加外力的状态下,将上方侧的一对转矩传递面49a彼此的宽度尺寸Ha、下方侧的一对转矩传递面49b彼此的宽度尺寸Hb、以及一对夹紧部38的按压面40彼此的宽度尺寸Hc设为彼此相同(Ha=Hb=Hc)。因此,使宽度方向一侧的转矩传递面49a、49b和位于上述转矩传递面49a、49b之间的按压面40位于同一假想平面上,并且使宽度方向另一侧的转矩传递面49a、49b和位于上述转矩传递面49a、49b之间的按压面40位于同一假想平面上。此外,在需要使一对夹紧部38的夹紧力上升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宽度尺寸Hc比宽度尺寸Ha及Hb大(Hc>Ha=Hb)。

如图7所示,一对转矩传递面49a、49b的前后方向尺寸(X、Z)设为比一对夹紧部38的按压面40的前后方向尺寸(Y)大(X>Y,Z>Y)。并且,一对转矩传递面49a、49b彼此的前后方向尺寸(X、Z)设为大致相同(X≈Z)。由此,从一对伸缩调节用长孔21a的前后方向中央部至一对转矩传递面49a、49b及按压面40各自的前端缘部为止的距离与至后端缘部为止的距离设为大致相同。

但是,在实施本例的情况下,当通过使按压面40在轴向上偏移来使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变化时,也难以使调节杠杆26a的操作力变化。具体而言,在使方向盘1向后方侧最大限度位移的情况下,内柱10的后端部与外柱11a的前端部的嵌合余量变短。因此,按压面40紧固内柱10的后端侧部分,但由于与中间部相比,该内柱10的后端侧部分的刚性较低,所以紧固反作用力变低,调节杠杆26a的操作力变低。通过使按压面40向前方偏移,能够按压内柱10中的刚性比后端侧部分的刚性高的中间部,从而能够提高紧固反作用力。并且,同样,在使方向盘1向前方移动来增大内柱10与外柱11a的嵌合余量的情况下,该内柱10的刚性变化较少,紧固反作用力难以变化。由此,即使在使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调节杠杆26a的操作力的变化。

并且,在图示例子中,使构成加强桥接部41的一对连结部43a、43b的上端部与突条部50a、50b的前后方向两端部分别连续。但是,在本例的情况下,使一对连结部43a、43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比一对转矩传递面49a、49b以及按压面40更向宽度方向内侧位置(偏移)。由此,构成支撑托架17a的一对支撑板部22a的内侧面不与一对连结部43a、43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抵接。

本例的外柱11a具有上述的结构,但由于该外柱11a的形状复杂,所以关于基本结构,添加了从其它观点看的情况下的简单说明。在本例的外柱11a,以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轴向狭缝36的状态与该外柱11a一体地设有一对被夹持板部,并(通过相当于加强板部42的部分)在宽度方向上连结上述被夹持板部的前端部(下端部)彼此。并且,使上述被夹持板部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分别为大致呈平坦面状的紧固面。而且,在在上述紧固面的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连通至外柱11a的内周面的大致呈U字形的缝隙47,并且使由上述缝隙47包围的部分为一对夹紧部38。并且,使上述紧固面的上边及下边分别为转矩传递面49a、49b。

相对于此,如图1~图5以及图13~图18所示,支撑托架17a由钢、铝系合金等金属板制成,并由安装板部54和一对支撑板部22a构成。此外,在支撑托架17a由钢制成的情况下,能够将构成支撑托架17a的部件的厚度尺寸设为1.3mm~2.6mm。

本例中,支撑托架17a的安装部由安装板部54构成。该安装板部54通过对一片板状部件实施冲压加工来形成,并且由桥接板部55和设于桥接板部55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侧板部56构成。

本例中,桥接板部55呈下方及前后方向两端开口的大致U字形。具体而言,桥接板部55具备以与宽度方向平行的状态设置的中央板部57、和设于中央板部57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侧方倾斜板部58。上述一对侧方倾斜板部58以从中央板部57的宽度方向两端缘越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则越朝向下侧倾斜的状态设置。这样的一对侧方倾斜板部58的前端部位于比中央板部57的前端部靠前侧。另一方面,在前后方向上,中央板部57的后端缘与一对侧方倾斜板部58的后端缘存在于同一平面上。因此,中央板部57的前后方向尺寸比一对侧方倾斜板部58的前后方向尺寸小。

一对侧板部56以从桥接板部55的宽度方向两端缘(一对侧方倾斜板部58的宽度方向外端缘)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突出的状态设置。本例中,在这样的一对侧板部56,以在后端缘开口的状态形成有卡定切口59。在组装状态下分别通过螺栓或者螺柱等固定部件而固定于车身15的卡定构件18卡定在卡定切口59。这样,在通常时支撑托架17a支撑于车身15,但在碰撞事故时,基于二次碰撞的冲击而向前方脱离,从而允许外柱11a向前方位移。

在具有以上的结构的本例的安装板部54中,使桥接板部55的刚性比一对侧板部56的刚性高。因此,在桥接板部55的靠后端部分及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有沿宽度方向延长、上侧呈凸状且下侧呈凹状的截面半圆弧状的第一肋60和第二肋61。

具体而言,第一肋60以宽度方向两端缘位于比桥接板部55的宽度方向两端缘(一对侧方倾斜板部58的宽度方向外端缘)靠宽度方向外侧的状态形成。即,使第一肋6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位于一对侧板部56的宽度方向内端部。另一方面,第二肋61以宽度方向两端缘位于比安装板部54的宽度方向两端缘(一对侧方倾斜板部58的宽度方向外端缘)靠宽度方向内侧的状态形成。即,第二肋61仅形成于桥接板部55。利用以上的结构,来使桥接板部55的刚性比一对侧板部56的刚性高。

以横跨构成桥接板部55的一对侧方倾斜板部58的宽度方向外端部的前端部(比第二肋61靠前侧的部分)和一对侧板部56的宽度方向内端部的前端部的状态形成有下侧呈凹状且上侧呈凸状的一对第三肋62。

利用以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状态设置且具有以上的结构的一对第三肋62和第一肋6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来提高桥接板部55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一对侧方倾斜板部58的宽度方向外端部)与一对侧板部56的宽度方向内端部之间的连续部的刚性。

本例中,在一对侧板部56的靠宽度方向内端的部分,且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二肋61匹配的部分,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长且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一对侧板部56的安装侧狭缝63。换言之,在一对侧板部56的靠宽度方向内端的部分,且在前后方向上的第一肋6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与一对第三肋62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一对侧板部56的一对安装侧狭缝63。

本例中,一对支撑板部22a从安装板部54垂下,并以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外柱11a的前端部(被夹持部主体34及加强桥接部41)的状态设置。换言之,一对支撑板部22a在车身15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地对置配置,并且各个上端部与安装板部54的下表面连结。

具体而言,在本例的情况下,一对支撑板部22a分别由沿上下方向伸长的一片板状部件构成,具备支撑板主体64、加强部65、以及焊接用突缘部66。支撑板主体64是与上下方向平行的板状部件,在沿宽度方向对置的位置(相互匹配的位置)且在与一对伸缩调节用长孔21a的前后方向的一部分匹配的部分,分别形成有沿上下方向伸长的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本例中,由于具备倾斜机构,所以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相当于固定侧通孔。但在不具备倾斜机构的转向装置中,该固定侧通孔由圆孔构成。

加强部65由宽度方向外侧呈凸状且宽度方向内侧呈凹状的沿上下方向伸长的突状部件构成。上述加强部65例如通过冲压加工来形成。并且,上述加强部65的后端缘与支撑板主体64的前端缘连续。另一方面,上述加强部65的前端缘85(参照图19的(a))是不与其它部件结合的自由端,朝向宽度方向内侧。因此,加强部65具有从支撑板主体64的前端缘朝向宽度方向外侧折弯的后侧凸缘部、和从后侧凸缘部的前端缘朝向宽度方向内侧折弯的前侧凸缘部,成为双重凸缘构造。就这样的加强部65而言,宽度方向外侧面位于比支撑板主体64的宽度方向外侧面靠宽度方向外侧,宽度方向内侧面(除与支撑板主体64连续的连续部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以外的面)位于比支撑板主体64的宽度方向内侧面靠宽度方向外侧。并且,加强部65的前端缘85位于比支撑板主体64的宽度方向内侧面靠宽度方向外侧。这样,在能够调节方向盘1的位置的状态(非锁定状态)下以及在能够将方向盘1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状态(锁定状态)下,加强部65的前端缘85不与外柱11a的按压面40以及一对转矩传递面49a、49b抵接。

与前后方向狭缝72相应地,加强部65的上端缘位于比支撑板主体64的上端缘靠下方,并且分别成为自由端。通过设置这样的加强部65,与设有加强部65的部分形成为与支撑板主体64相同的平板状的情况相比,该部分的宽度方向上的截面系数较高。由此,与不设置加强部65的情况相比,提高支撑板部22a的弯曲刚性(扭转强度)。

在本例的情况下,将加强部65设于支撑托架17a的前端部,但也可以设于支撑托架17a的后端部。并且,加强部65不仅设于支撑托架17a的前端部或者后端部,也可以设于支撑托架17a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另外,加强部65能够相对于构成支撑托架17a的各个支撑板部22a设置多个而并非仅设置一个。

加强部65不限定于图19的(a)所示的形状。例如,也能够采用图19的(b)~图19的(f)中示意性地示出的形状的加强部65a~65e。具体而言,图19的(b)的加强部65a的在组装状态下通过外柱11a的中心轴且与支撑板主体64正交的假想平面的截面形状呈宽度方向外侧呈凸状且宽度方向内侧呈凹状的大致呈“く”的形状。具体而言,加强部65a由越朝向前侧(图19的(b)的下侧)则越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图19的(b)的左侧)倾斜的第一加强元件(后侧凸缘部)67和以从第一加强元件67的前端缘向宽度方向内侧伸出的(折弯的)状态形成的第二加强元件(前侧凸缘部)68构成。加强部65a的第一加强元件67的后端缘与支撑板主体64的前端缘连续。而且,在图19的(b)所示的构造的情况下,第二加强元件68的宽度方向内端缘(图19的(b)的右端缘)位于比支撑板主体64的宽度方向内侧面靠宽度方向外侧。

图19的(c)的加强部65b在与支撑板主体64正交的假想平面中的截面形状是宽度方向外侧呈凸状且宽度方向内侧呈凹状的大致“コ”形状。具体而言,加强部65b由以从支撑板主体64的前端缘向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折弯的)状态形成的第一加强元件(后侧凸缘部)69、以从第一加强元件69向前方呈直角地伸出的(折弯的)状态形成的第二加强元件(中间凸缘部)70、以及以从第二加强元件70的前端缘向宽度方向内侧呈直角地伸出的(折弯的)状态形成的第三加强元件(前侧凸缘部)71构成。在图19的(c)所示的构造的情况下,第三加强元件71的宽度方向内端缘(图19的(c)的右端缘)位于比支撑板主体64的宽度方向内侧面靠宽度方向外侧。

图19的(d)的加强部65c在与支撑板主体64正交的假想平面中的截面形状是大致L字形状。具体而言,加强部65c由以从支撑板主体64的前端缘向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折弯的)状态形成的第一加强元件(后侧凸缘部)69和以从第一加强元件69向前方呈直角地伸出的(折弯的)状态形成的第二加强元件(前侧凸缘部)70构成。

也能够如图19的(e)及图19的(f)所示地由宽度方向尺寸比支撑板主体64的宽度方向尺寸厚的板状部分来构成加强部65d、65e。图19的(e)所示的加强部65d的厚度尺寸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上不变化。并且,使支撑板主体64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加强部65d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存在于同一面上。另一方面,图19的(f)所示的加强部65e遍及上下方向的全长,越朝向前方则厚度尺寸越大。在该情况下,使支撑板主体64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加强部65e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存在于同一面上,而且使该加强部65e的宽度方向外侧面越朝向前侧则越向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倾斜。此外,在图示例子中,加强部65d、65e与支撑板主体64一体地设置,但例如也能够是通过焊接将与独立设置的支撑板主体64正交的假想平面中的截面大致呈矩形的棒状(或者板状)部件、或者大致呈三角形的棒状(或者板状)部件和支撑板主体64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的前端部(图19的(e)及图19的(f)中双点划线所示的部分)结合的构造。另外,也能够使支撑板主体64的前端部向后方折回180度,并将该折回的部分作为加强部。

如上所述,作为加强部的构造,与未设置加强部的情况(支撑板主体64的前端部)相比,可采用能够提高宽度方向上的截面系数的各种构造。

焊接用突缘部66以越朝向上方则越向朝向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向倾斜的状态设于支撑板部22a(支撑板主体64及加强部65)的上侧。这样的焊接用突缘部66使下端缘中的在前后方向上与支撑板主体64匹配的部分与上述支撑板主体64的上端缘连续。另一方面,在焊接用突缘部66的下端缘中的在前后方向上与加强部65匹配的部分与上述加强部65的上端缘之间,设有宽度方向两端及前侧开口的前后方向狭缝72。因此,焊接用突缘部66的下端缘与加强部65的上端缘分离而不连续。因此,如在下文中说明那样,在将焊接用突缘部66焊接固定于桥接板部55的下表面时,加强部65的上端缘也不与桥接板部55的下表面结合,而是成为自由端。

本例中,一对支撑板部22a中,在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调节用长孔23a与加强部65之间的部分、而且在与上述加强部65相邻的部分(支撑板主体64与加强部65之间的边界位置),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贯通一对支撑板部22a而且沿上下方向伸长的上下方向狭缝73。

具体而言,上述上下方向狭缝73从加强部65的靠上端部分形成直至靠下端部分。换言之,上下方向狭缝73从支撑板主体64与加强部65之间的边界位置中的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靠上方的部分形成直至位于下方的部分。因此,上下方向狭缝73形成在遍及上下方向位置与倾斜调节用长孔23a重叠的部分的上方及下方的大范围内。但是,在本例的情况下,以使上下方向狭缝73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不会到达支撑板主体64的上端部及下端部的方式限制上下方向狭缝73的上端部及下端部的上下位置。优选为与图3所示的构造不同的构造,但在组装状态下,上下方向狭缝73的上端部及下端部限制为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转矩传递面49a、49b之间的部分。

这样的上下方向狭缝73由从宽度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大致呈圆形的上侧狭缝74、从宽度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沿前后方向伸长的长圆形的下侧狭缝75、以及从宽度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直线状且在上下方向上连续上侧狭缝74与下侧狭缝75的中间狭缝76构成。上下方向狭缝73用于使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周围的刚性适当地降低。并且,上侧狭缝74及下侧狭缝75能够防止应力集中于上下方向狭缝73的上端部及下端部(设有上侧狭缝74及下侧狭缝75的部分)的周围。

上下方向狭缝73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不限定于本例的情况。例如,即使在加强部65与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前后方向距离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靠近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地形成上下方向狭缝73。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将上下方向狭缝73形成于一对支撑板部的在宽度方向上不与一对按压部(调节螺母25和锚固部27(参照图56)或者被驱动侧凸轮95和螺母25a(参照图57))重叠的位置。

具有以上的结构的一对支撑板部22a的上端缘固定于构成安装板部54的桥接板部55的下侧面的宽度方向外端部。即,一对支撑板部22a的上端缘结合固定于构成安装板部54的桥接板部55和一对侧板部56中的、构成刚性较高的桥接板部55的一对侧方倾斜板部58。

具体而言,在本例的情况下,一对支撑板部22a在使焊接用突缘部66的宽度方向外侧面抵接于构成桥接板部55的一对侧方倾斜板部58的宽度方向内侧面的下端部的状态下,将焊接用突缘部66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的下端部焊接固定于一对侧方倾斜板部58的宽度方向外端缘。换言之,焊接用突缘部66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的下端部与一对侧方倾斜板部58的宽度方向外端缘(下端缘)经由焊接部77而结合。此外,也能够通过焊接将焊接用突缘部66的上端缘结合于一对侧方倾斜板部58的宽度方向内侧面。

在宽度方向上在一对伸缩调节用长孔21a和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内插通有调节杆24a。该调节杆24a具备配置于宽度方向(轴向)一端部的锚固部27(参照图56)、形成于宽度方向另一端部的外螺纹部、以及形成于宽度方向中间部的轴部。在一对伸缩调节用长孔21a及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内插通有具有这样的结构的调节杆24a。而且,使设于调节杆24a的宽度方向一端侧的锚固部27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卡合在形成于一对支撑板部22a中的一个(图2的右侧的)支撑板部22a的倾斜调节用长孔23a内。并且,在调节杆24a的轴部中的在宽度方向上从另一个(图2的左侧的)支撑板部22a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的周围,设有由驱动侧凸轮和被驱动侧凸轮构成的凸轮装置78(参照图57)或者调节螺母25(参照图56)、调节杠杆26,并在外螺纹部螺纹结合螺母(省略图示)。由此,通过基于该调节杠杆26a的摆动操作来使构成凸轮装置78的驱动侧凸轮94(参照图57)相对于被驱动侧凸轮95(参照图57)相对旋转,能够使该凸轮装置78的宽度尺寸(轴向尺寸)扩缩。

图示的转向装置通过组装车辆用防盗装置之一的转向锁定装置来使用。为此,在构成外柱11a的后半部分的圆筒状部35形成有沿径向贯通的锁定用通孔33。并且,在该圆筒状部35的外周面中的在圆周方向上从该锁定用通孔33偏离的部分,设有用于支撑固定未图示的锁定单元的固定部80。而且,利用构成该固定部80的一对安装凸缘81,来将上述锁定单元支撑固定于锁定用通孔33的周围,并且在转向轴2的一部分且在轴向上的相位与锁定单元一致的部分,外嵌固定(压入)有未图示的钥匙锁圈。当切断点火钥匙时,使构成上述锁定单元的锁定销的前端部朝向外柱11a的内径侧位移,并与形成于上述钥匙锁圈的外周面的钥匙锁定凹部卡合。由此,实际上无法进行转向轴2的旋转。此外,实际上无法旋转的情况是指:在钥匙锁定时,在使钥匙锁定凹部与锁定销的前端部卡合的状态下,在以预定以上的(超过由钥匙锁定规则规定的值的)力使方向盘1(参照图54及图55)旋转的情况下,允许转向轴2相对于上述钥匙锁圈及转向柱4旋转。但是,当为了对转向操纵轮赋予所希望的转向角而在通常的驾驶姿势状态下操作方向盘1时,转向轴2不会因此时的操作方向盘1程度的力而旋转。

在具有以上的结构的本例的情况下,为了将方向盘1保持在所希望的位置(当从非锁定状态向锁定状态切换时),在使方向盘1移动至所希望的位置后,使调节杠杆26a以调节杆24a为中心向预定方向(一般为上方)转动。而且,通过扩大凸轮装置78的宽度尺寸,来缩小一对支撑板部22a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此时,在本例的情况下,由上述一对支撑板部22a的内侧面来按压转矩传递面49a、49b以及形成于一对夹紧部38的下端部(前端部)的按压面40。而且,使一对支撑板部22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以及一对夹紧部38向宽度方向内侧挠曲(弹性变形),来弹性地夹持内柱10的外周面。其结果,能够将方向盘1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此时,与方向盘1的前后方向位置无关,加强部65的前端缘85不会抵接于转矩传递面49a、49b以及按压面40。

相对于此,在进行方向盘1的位置调节时(在从锁定状态向非锁定状态切换时),使调节杠杆26a向与上述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一般为下方)摆动。而且,通过缩小凸轮装置78的宽度尺寸,来扩大一对支撑板部22a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其结果,上述一对支撑板部22a的按压力降低,从而一对夹紧部38的宽度尺寸弹性地扩大,保持内柱10的外周面的力降低。在该状态下,在调节杆24a能够在一对伸缩调节用长孔21a以及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内运动的范围内,能够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及上下位置。

尤其是,根据本例的转向装置,能够确保外柱11a的强度并能够确保内柱10的保持力。即,在本例的情况下,在外柱11a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独立地设有一对夹紧部38和转矩传递面49a、49b,其中,一对夹紧部38用于弹性地夹持内柱10的外周面,转矩传递面49a、49b用于将例如在使转向锁定装置工作的状态下以较大的力操作方向盘1的情况等下作用于外柱11a的转矩传递至构成支撑托架17a的一对支撑板部22a的内侧面。因此,一对夹紧部38仅能够发挥夹持内柱10的功能足以,并且不超过需要地确保强度即可,从而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大幅度地挠曲。相对于此,转矩传递面49a、49b仅能够发挥传递转矩的功能足以,不需要在宽度方向上大幅度地挠曲。其结果,根据本例的转向装置,能够确保外柱11a的强度并能够确保内柱10的保持力。

并且,在本例的情况下,为了将方向盘1保持在所希望的位置,利用一对支撑板部22a的内侧面,在使一对夹紧部38挠曲的状态下,使上述一对支撑板部22a的内侧面抵接于转矩传递面49a、49b,该转矩传递面49a、49b形成于与上述一对夹紧部38相比宽度方向上的刚性较高的部分。因此,也能够提高外柱11a的支撑刚性。并且,将支撑作用于外柱11a的转矩的转矩传递面49a、49b设于离外柱11a的中心轴的距离较大的部分。因此,能够将作用于转矩传递面49a、49b的力抑制为较低,从而能够确保上述转矩传递面49a、49b的充足的强度。

在本例的情况下,在一对支撑板部22a设有加强部65。因此,能够提高上述一对支撑板部22a的相对于从外柱11a(转矩传递面49a、49b)作用的转矩的弯曲刚性。其结果,基于上述转矩,能够防止一对支撑板部22a塑性变形(以转矩传递面49a、49b为支点呈“く”形状地大幅度折弯),并且保持外柱11a时的一对支撑板部22a的振动刚性变高,能够稳定地保持外柱11a。尤其是,即使在使支撑托架17a的厚度尺寸变薄的情况下,也能够设置加强部65来确保一对支撑板部22a的刚性,从而兼得轻型化和高刚性(耐久性的提高)。

并且,根据本例,即使在一对侧板部56或者车身侧的安装面(省略图示)的精度较差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该精度的影响波及到一对支撑板部22a。

例如,在上述车身侧的安装面如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地相对于宽度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倾斜的(呈八字状的)情况下,在组装状态下,一对侧板部56也如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地相对于宽度方向倾斜。若这样的一对侧板部56的倾斜的影响波及到一对支撑板部22a,则一对支撑板部22a向下端部彼此接近的方向倾斜(变形)。其结果,一对支撑板部22a以与本来应抵接的部分不同的部分抵接于外柱11a,从而有调节方向盘1的位置时的操作性降低的可能性。

在本例的情况下,通过在桥接板部55设置第一肋60及第二肋61,来使构成安装板部54的桥接板部55的刚性比构成安装板部54的一对侧板部56的刚性高,从而即使在一对侧板部56倾斜或者变形的情况下,桥接板部55也不会受到或者难以受到该倾斜或者变形的影响。并且,在一对侧板部56的宽度方向内端部(与桥接板部55连续的连续部的附近)形成有安装侧狭缝63。因该安装侧狭缝63的存在,一对侧板部56也以形成有安装侧狭缝63的部分为支点而倾斜或者变形,并且该倾斜(以使宽度方向外端侧部分沿上下方向位移的方式变形)的影响难以波及到桥接板部55。此外,如本例所示,一对安装侧狭缝63是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一对侧板部56贯通孔,除此之外,还能够由在厚度方向上不贯通一对侧板部56并沿前后方向伸长的凹部、槽、开口部等构造构成。另外,还能够代替沿前后方向伸长的贯通孔、凹部等,一对安装侧狭缝63由以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状态形成的贯通孔、凹部等构成。

另外,使第一肋60延伸直至桥接板部55与一对侧板部56之间的连续部,并且在桥接板部55与一对侧板部56之间的连续部,以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肋60分离的状态设有一对第三肋62,来提高该连续部的刚性,即使在一对侧板部56倾斜或者变形的情况下,桥接板部55也不会受到或者难以受到该倾斜或者变形的影响。

此外,本例中,在一对侧板部56的两侧设有安装侧狭缝63,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仅在一对侧板部56的一方设置安装侧狭缝63,即使在一对侧板部56倾斜或者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倾斜或者变形的影响难以波及到桥接板部55。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仅在设有安装侧狭缝63的一方侧板部56中,使第一肋60仅延伸至桥接板部55与该侧板部56之间的连续部,并且仅在桥接板部55与该侧板部56的之间连续部,以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肋60分离的状态设置第三肋62。

另外,也能够构成为使第一肋60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不伸长至桥接板部55,而是与第三肋62相同地仅形成于桥接板部55与一对侧板部56之间的连续部。

在本例的情况下,任意地在构成一对支撑板部22a的支撑板主体64与加强部65之间的连续部形成上下方向狭缝73。因此,能够适当地缩小一对支撑板部22a中的存在于上下方向狭缝73与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之间的部分(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周围)的刚性。即,在未形成上下方向狭缝73的情况下,因加强部65的存在,一对支撑板部22a中的存在于加强部65与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之间的部分的刚性变高,从而当从非锁定状态向锁定状态切换时,一对支撑板部22a中的存在于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周围的部分难以弹性变形,有由一对支撑板部22a按压按压面40的力降低的可能性。在本例的情况下,通过设置上下方向狭缝73,来适当地减小存在于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周围的部分的刚性,从而防止按压按压面40的力的降低。但是,本例中,也能够省略该上下方向狭缝73。

此外,若使一对支撑板部22a中的在上下方向上从上下方向狭缝73向上方及下方偏离的刚性较高的部分抵接于转矩传递面49a、49b,则能够与上下方向狭缝73的存在无关地提高外柱11a的支撑刚性。

并且,经由焊接用突缘部66并通过焊接将一对支撑板部22a结合于桥接板部55。即,一对支撑板部22a直接结合固定于刚性较高且难以受到一对侧板部56的倾斜或者变形的影响的桥接板部55而并非一对侧板部56。通过这样的结构,一对侧板部56的倾斜或者变形的影响不会波及到或者难以波及到一对支撑板部22a。

另外,在一对支撑板部22a中,由于刚性较高的加强部65的上端缘未结合于安装板部54的桥接板部55,所以一对支撑板部22a容易相对于桥接板部55挠曲。因此,即使在基于一对侧板部56的倾斜或者变形而桥接板部55变形的情况下,一对支撑板部22a也难以受到桥接板部55的变形的影响。

[实施方式的第二例]

参照图2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例进行说明。在本例的情况下,构成上下方向狭缝73a的下侧狭缝75a的形状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下侧狭缝75不同。具体而言,在本例的情况下,下侧狭缝75a是从宽度方向观察时的形状沿前后方向伸长的长孔。并且,下侧狭缝75a后端缘位于比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下侧缘的前端缘靠后侧(在本例的情况下稍微靠后侧)。在实施这样的本例的构造的情况下,例如考虑一对支撑板部22a中的存在于加强部65与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之间的部分(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周围)的刚性,来在沿前后方向与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匹配的范围内决定下侧狭缝75a的后端缘的位置。此外,也能够使下侧狭缝75a的后端缘的位置位于比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下侧缘的后端缘靠后侧。

在本例的情况下,构成一对支撑板部22a的支撑板主体64中的存在于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周围的部分的刚性能够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情况相比较小。此外,虽省略图示,但构成上下方向狭缝73a的上侧狭缝呈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相同的形状。但是,该上侧狭缝也能够呈在上下方向上与下侧狭缝75a对称的形状。其它部分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三例]

参照图2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三例进行说明。在本例的情况下,下侧狭缝75b是越朝向后方则越向下方倾斜的长孔。并且,下侧狭缝75b的后端缘位于比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下侧缘的前端缘靠前侧(在本例的情况下稍微靠前侧)。在实施这样的本例的构造的情况下,考虑构成一对支撑板部22a的支撑板主体64中的存在于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周围的部分的刚性,来决定下侧狭缝75b的后端缘的位置。此外,本例中,同样,构成上下方向狭缝73b的上侧狭缝也能够呈在上下方向上与下侧狭缝75b对称的形状。其它部分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及第二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四例]

参照图2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四例进行说明。在本例的情况下,下侧狭缝75c是从宽度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大致呈圆形的圆孔。此外,本例中,同样,构成上下方向狭缝73c的上侧狭缝也能够呈在上下方向上与下侧狭缝75c对称的形状。

并且,在构成一对支撑板部22a的支撑板主体64中,在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下侧部分,形成有从宽度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沿前后方向伸长的矩形的第二前后方向狭缝82。第二前后方向狭缝82的前端缘位于比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下侧缘的前端缘靠后侧,并且后端缘与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下侧缘的后端缘一致。另外,第二前后方向狭缝82在上下方向上与构成上下方向狭缝73c的下侧狭缝75c匹配。

在本例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缩小一对支撑板部22a中的存在于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周围的部分的刚性。此外,考虑构成一对支撑板部22a的支撑板主体64中的存在于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周围的部分的刚性,来决定第二前后方向狭缝82的上下方向位置以及第二前后方向狭缝82的前端缘及后端缘的位置。

在本例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上侧设置形状与第二前后方向狭缝82的形状相同的第三前后方向狭缝。或者,也能够使构成上下方向狭缝73c的下侧狭缝75c与第二前后方向狭缝82连续。其它部分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及第二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五例]

参照图23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五例进行说明。在本例的情况下,在构成一对支撑板部22a的支撑板主体64中,在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下侧部分,形成有从宽度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沿前后方向伸长的长圆形的第二前后方向狭缝82a。第二前后方向狭缝82a的前端缘位于比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下侧缘的前端缘靠后侧,并且后端缘与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下侧缘的后端缘一致。在本例的情况下,也使第二前后方向狭缝82a在上下方向上与构成上下方向狭缝73c的下侧狭缝75c匹配。此外,本例中,同样,也能够在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上侧设置形状与第二前后方向狭缝82a的形状相同的第三前后方向狭缝。其它部分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及第四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六例]

参照图2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六例进行说明。在本例的情况下,在构成一对支撑板部22a的支撑板主体64中,在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下侧部分,形成有从宽度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大致呈“く”形状的第二前后方向狭缝82b。第二前后方向狭缝82b由沿前后方向伸长的呈直线状的前侧狭缝83和越从前侧狭缝83的后端缘朝向后方则越向朝向上方的方向倾斜的直线状的后侧狭缝84构成。第二前后方向狭缝82b的前端缘位于比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下侧缘的前端缘靠后侧。另一方面,第二前后方向狭缝82b的后端缘位于比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下侧缘的后端缘靠后侧。

在本例的情况下,使前侧狭缝83在上下方向上与构成上下方向狭缝73c的下侧狭缝75c匹配,并且使后侧狭缝84与构成上下方向狭缝73c的中间狭缝76的下端部匹配。此外,也能够在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上侧设置形状与第二前后方向狭缝82b的形状相同的第三前后方向狭缝。根据本例,能够使一对支撑板部22a中的存在于一对倾斜调节用长孔23a的周围的部分的刚性比实施方式的第四例及第五例的情况小。其它部分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及第二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七例]

参照图25~图3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七例进行说明。本例中,在构成支撑托架17b的一对支撑板部22b的前后两侧位置,分别设有加强部65、65f。即,在支撑板部22b中的比倾斜调节用长孔23a向前侧偏离的位置设有加强部65,并在比倾斜调节用长孔23a向后侧偏离的位置设有加强部65f。

位于前侧的加强部65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所示的构造相同,具有双重凸缘构造,截面呈圆弧形状,并设于构成支撑板部22b的平板状的支撑板主体64a的前端缘部。本例中,由于支撑板主体64a的前端缘呈沿上下方向伸长的直线状,所以沿支撑板主体64a的前端缘设置的加强部65也具有沿上下方向伸长的直线状的形状。

相对于此,位于后侧的加强部65f的截面呈直线形状,并设于支撑板主体64a的后端缘部。具体而言,加强部65f呈平板状,以从支撑板主体64a的后端缘大致呈直角地折弯的方式向宽度方向外侧伸长。因此,加强部65f成为一重凸缘构造。并且,本例中,支撑板主体64a的后端缘由设于上半部分并沿上下方向伸长的直线部和设于下半部分并越朝向下方则越向朝向前方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部构成。因此,沿支撑板主体64a的后端缘设置的加强部65f由沿上下方向伸长的直线状的上板部86和越朝向下方则越向朝向前方的方向倾斜的倾斜板部87构成。并且,本例中,使加强部65f(上板部86)的上端部随着朝向上方而向朝向前方的方向稍微折曲。

加强部65、65f的上端缘分别成为自由端,未结合于构成支撑托架17b的安装板部54a的下表面。即,用于焊接固定于安装板部54a的下表面的焊接用突缘部66与前侧的加强部65在上下方向上重叠,但在焊接用突缘部66的下端缘与加强部65的上端缘之间设有宽度方向两侧及前侧开口的前后方向狭缝72。因此,加强部65的上端缘成为自由端,当通过焊接将焊接用突缘部66固定于安装板部54a的下表面时,加强部65的上端缘也不直接结合于安装板部54a的下表面。

相对于此,后侧的加强部65f位于比焊接用突缘部66的后端缘靠后方。由此,加强部65f的上端缘成为自由端,当将焊接用突缘部66焊接固定于安装板部54a的下表面时,加强部65f的上端缘也不直接结合于安装板部54a的下表面。

另外,在支撑板主体64a未设置在实施方式的第一例中设置的上下方向狭缝。在支撑板主体64a,仅以沿宽度方向贯通的状态设有倾斜调节用长孔23a。

本例中,如下研究了与上述那样的支撑托架17b组合来使用的外柱11b的构造。即,如图32所示,在外柱11b的宽度方向两外侧面中的上下方向中间部设有平坦面状的按压面40,并在比按压面40靠上方的位置设有转矩传递面49a,但在比按压面40靠下方的位置,未设置在实施方式的第一例中设置的转矩传递面49b。本例中,在外柱11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中的比按压面40靠下方的位置,设有比按压面40及转矩传递面49a向宽度方向内侧偏移的落座面88。在未对外柱11b施加外力的状态下,在转矩传递面49a彼此的宽度尺寸Ha、按压面40彼此的宽度尺寸Hc、以及落座面88彼此的宽度尺寸Hd之间,Ha=Hc>Hd的关系成立。

在具有以上的结构的本例中,在支撑板部22b的前后两侧位置分别设有加强部65、65f,而且在支撑板主体64a未设置沿宽度方向贯通的上下方向狭缝。因此,能够提高支撑板部22b在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性。并且,本例中,由于使加强部65f的上端部越朝向上方则越向朝向前方的方向折曲,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撑板部22b在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性。

并且,将加强部65、65f的上端缘分别作为自由端,未直接结合于安装板部54a的下表面,从而在将方向盘1保持在所希望的位置的夹紧时,基于加强部65、65f的存在,能够防止支撑板部22b、22b难以向宽度方向内侧挠曲变形的情况。另外,在外柱11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中的下端部,设有比按压面40向宽度方向内侧偏移的落座面88。因此,在上述夹紧时,能够使支撑板部22b以各自的下端部彼此相互接近的方式挠曲变形,从而能够防止支撑板部22b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向宽度方向内侧呈“く”形状地折弯的情况。其它部分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八例]

参照图33~图39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八例进行说明。本例中,在构成支撑托架17c的一对支撑板部22c中,在比设于前侧的加强部65更靠前方的位置设有平板状的延长板部89。换言之,本例中,将加强部65设于前后方向中间部而并非支撑板主体64b的前端缘部。

并且,在支撑板主体64b的上端部中的位于加强部65的上端缘与焊接用突缘部66a的下端缘部之间的部分,设有沿前后方向伸长并仅在宽度方向两侧开口的上部狭缝90。由此,加强部65的上端缘成为自由端。因此,当将焊接用突缘部66a焊接固定于构成支撑托架17c的安装板部54a的下表面时,加强部65的上端缘也不直接结合于安装板部54a的下表面。相对于此,延长板部89的上端缘与焊接用突缘部66a的下端缘直接连接。

在具有以上的结构的本例中,在支撑板部22c中的比设于前侧的加强部65更靠前方的位置设有延长板部89,能够扩大支撑板部22c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因此,如图34所示,即使在当夹紧时由一对按压部紧固的位置α与固定于车身的位置β在前后方向上大幅度地分离的情况下,也基于作用于支撑托架17c的力矩载荷,能够有效地防止支撑托架17c在上下方向上倾斜。其它部分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及第七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九例]

参照图40的(A)及图40的(B)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九例进行说明。在本例的情况下,安装侧狭缝63a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安装侧狭缝63不同。具体而言,在本例的情况下,如图40的(A)所示,使一对安装侧狭缝63a的宽度方向外端缘的位置位于比第一肋60的宽度方向外端缘及一对第三肋62的宽度方向外端缘靠宽度方向外侧。另一方面,在宽度方向上,使一对安装侧狭缝63a的宽度方向内端缘位于比第一肋60的宽度方向外端缘及一对第三肋62的宽度方向外端缘靠宽度方向内侧。

此外,如图40的(B)所示,在宽度方向上,也能够使一对安装侧狭缝63a的宽度方向外端缘与第一肋60的宽度方向外端缘及一对第三肋62的宽度方向外端缘一致。

根据与一对侧板部56的刚性的关系来设定一对安装侧狭缝63a的前后方向尺寸、宽度方向尺寸、以及形状。一对安装侧狭缝63a的前后方向位置能够在第一肋6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与一对第三肋62之间的部分的范围内变更。也能够仅设置一对安装侧狭缝63a中的一个安装侧狭缝63a,省略另一个安装侧狭缝。并且,如本例所示,一对安装侧狭缝63a是在厚度方向上贯通一对侧板部56的贯通孔,除此之外,还能够由在厚度方向上不贯通一对侧板部56并沿前后方向伸长的凹部、槽、开口部等构造构成。另外,还能够代替沿前后方向伸长的贯通孔、凹部等,由以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状态形成的贯通孔、凹部等构成一对安装侧狭缝63a。其它部分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相同。

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只要彼此没有差异,就能够适当地组合来实施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第九例。

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应用于具备倾斜机构和伸缩机构这两个机构的构造,还能够应用于仅具备任一个机构的构造、或者不具备上述任一机构的构造。并且,设于支撑托架的加强部、上下方向狭缝、以及安装侧狭缝的构造及形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第九例的构造。

在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第六例中,从防止与凸轮装置等干涉的方面看,仅在支撑托架的前端部设有加强部,但也能够仅在该支撑托架的后端部设置加强部。并且,如实施方式的第七例所示,也能够在该支撑托架的前端部及后端部设置加强部。再者,加强部也可以并非形成于支撑托架的前端部或者后端部,即也可以设于支撑托架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另外,加强部不仅设于支撑板部的外侧面侧,还能够设于内侧面侧(向内侧面侧突出)。

[参考例的第一例]

参照图41~图44对与本发明相关的参考例的第一例进行说明。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相同,本参考例的支撑托架17f由钢、铝系合金等金属板制成,由安装板部54b和一对支撑板部22a构成。

安装板部54b由桥接板部55a和通过焊接而固定于该桥接板部55a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一对侧板部56a构成。桥接板部55a呈下方及前后方向两端开口的大致U字形。具体而言,桥接板部55a由中央板部57a、一对侧方倾斜板部58a、以及一对接合板部96构成,其中,中央板部57a以与宽度方向平行的状态设置,一对侧方倾斜板部58a以从中央板部57a的宽度方向两端缘越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则越向朝向下侧的方向倾斜的状态设置,一对接合板部96以在宽度方向上平行的状态从一对侧方倾斜板部58a的宽度方向外端缘向宽度方向外侧伸出。在本参考例的情况下,使一对接合板部96的宽度方向外端面为平坦面。在桥接板部55a由钢制成的情况下,能够将桥接板部55a的厚度尺寸设为1.3mm~2.6mm。此外,在本参考例的情况下,在桥接板部55a未设置实施方式的一例的构造所具备的第一肋60、第二肋61、以及一对第三肋62。

一对侧板部56a与桥接板部55a相独立,由厚度尺寸比桥接板部55a的厚度尺寸小的板状部件构成。在本参考例的情况下,使一对侧板部56a的宽度方向内端面为平坦面。一对侧板部56a的其它结构基本上与实施方式的一例的一对侧板部56的构造相同。将一对侧板部56a的宽度方向内端缘遍及前后方向的全长地通过焊接而固定于桥接板部55a的宽度方向两端缘(一对接合板部96的宽度方向外端缘)。

在具有以上的结构的本参考例的情况下,使一对侧板部56a的厚度尺寸比桥接板部55a的厚度尺寸小。因此,能够使一对侧板部56a的刚性比桥接板部55a小。其结果,与实施方式的一例相同,即使在一对侧板部56a倾斜或者变形的情况下,桥接板部55a也不会受到或者难以受到该倾斜或者变形的影响。其它部分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的一例相同。

[参考例的第二例]

参照图45~图47对与本发明相关的参考例的第二例进行说明。在本例的支撑托架17g的情况下,在构成安装板部54c的桥接板部55a与一对侧板部56b之间的接合部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分别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部分并沿前后方向伸长的安装侧狭缝63a。

具体而言,在本例的情况下,使桥接板部55a的宽度方向两端面分别为平坦面。另一方面,在一对侧板部56b的宽度方向内端面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向宽度方向外侧凹下的侧板侧凹部97。而且,桥接板部55a的宽度方向两端面与一对侧板部56b的宽度方向内端面中的除侧板侧凹部97以外的部分通过焊接来固定。在这样固定的状态下,由侧板侧凹部97的底面和桥接板部55a的宽度方向两端面中的在宽度方向上与侧板侧凹部97对置的部分构成安装侧狭缝63a。

在具有以上的结构的本例的情况下,使构成安装板部54c的桥接板部55a的刚性比一对侧板部56b的刚性高,并且在一对侧板部56b形成有安装侧狭缝63a。因此,一对侧板部56b容易以形成有安装侧狭缝63a的部分为支点而倾斜或者变形,并且该倾斜或者变形的影响难以波及到桥接板部55a。其结果,在本例的情况下,也与实施方式的一例相同,能够防止一对侧板部56b的倾斜或者变形的影响波及到一对支撑板部22a。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及参考例的第一例相同。

[参考例的第三例]

参照图48~图50对与本发明相关的参考例的第三例进行说明。在本例的支撑托架17h的情况下,也在构成安装板部54d的桥接板部55b与一对侧板部56b之间的接合部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部分并沿前后方向伸长的安装侧狭缝63b。此外,一对侧板部56b的构造与参考例的第二例的构造相同。

在本例的情况下,在桥接板部55b的宽度方向两端面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向宽度方向内侧凹下的一对桥接侧凹部98。而且,桥接板部55b的宽度方向两端面中的除桥接侧凹部98以外的部分与一对侧板部56b的宽度方向内端面中的除侧板侧凹部97以外的部分通过焊接来固定。在这样固定的状态下,由桥接侧凹部98的底面和侧板侧凹部97的底面构成安装侧狭缝63b。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参考例的第一例及第二例相同。

[参考例的第四例]

参照图51~图53对与本发明相关的参考例的第四例进行说明。在本例的支撑托架17e的情况下,也在构成安装板部54e的桥接板部55b与一对侧板部56a之间的接合部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部分并沿前后方向伸长的安装侧狭缝63c。此外,桥接板部55b的构造与参考例的第三例的构造相同,一对侧板部56a的构造与参考例的第一例的构造相同。

在具有以上的结构的本例的情况下,桥接板部55b的宽度方向两端面中的除桥接侧凹部98以外的部分与一对侧板部56a的宽度方向内端面通过焊接来固定。在这样固定的状态下,由桥接侧凹部98的底面和一对侧板部56a的宽度方向内端面中的在宽度方向上与桥接侧凹部98对置的部分构成安装侧狭缝63c。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以及参考例的第一例~第三例相同。

工业上的利用领域

本发明能够广泛地应用于用于将构成转向装置的转向柱支撑于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车身的构造。

符号的说明

1—方向盘,2—转向轴,3—转向操纵轮,4—转向柱,5—转向操纵力辅助装置,6—转向横拉杆,7—转向齿轮单元,8—内轴,9—外轴,10—内柱,11、11a、11b—外柱,12—齿轮箱,13—输出轴,14—下托架,15—车身,16—倾斜轴,17、17a、17b、17c、17d、17f、17g、17h、17i—支撑托架,18—卡定构件,19—狭缝,20—夹紧部,21、21a—伸缩调节用长孔,22、22a、22b、22c—支撑板部,23、23a—倾斜调节用长孔,24、24a—调节杆,25—调节螺母,26、26a—调节杠杆,27—锚固部,28—万向节,29—中间轴,30—万向节,31—输入轴,32—电动马达,33—锁定用通孔,34—被夹持部主体,35—圆筒状部,36—轴向狭缝,37a、37b—周向狭缝,38—夹紧部,39—伸出板部,40—按压面,41—加强桥接部,42—加强板部,43a、43b—连结部,44—平板部,45—下方伸出部,46—切口,47—缝隙,49a、49b—转矩传递面,50a、50b—突条部,51—加强肋,52—加强用连结板,53—凹部,54、54a、54b、54c—安装板部,55、55a、55b—桥接板部,56、56a、56b—侧板部,57、57a—中央板部,58、58a—侧方倾斜板部,59—卡定切口,60—第一肋,61—第二肋,62—第三肋,63、63a、63b、63c—安装侧狭缝,64、64a、64b—支撑板主体,65、65a、65b、65c、65d、65e、65f—加强部,66、66a—焊接用突缘部,67—第一加强元件,68—第二加强元件,69—第一加强元件,70—第二加强元件,71—第三加强元件,72—前后方向狭缝,73、73a、73b、73c—上下方向狭缝,74—上侧狭缝,75、75a、75b、75c—下侧狭缝,76—中间狭缝,77—焊接部,78—凸轮装置,80—固定部,81—安装凸缘,82、82a、82b—第二前后方向狭缝,83—前侧狭缝,84—后侧狭缝,85—前端缘,86—上板部,87—倾斜板部,88—落座面,89—延长板部,90—上部狭缝,91—推力轴承,92—按压板,93—卡合块,94—驱动侧凸轮,95—被驱动侧凸轮,96—接合板部,97—侧板侧凹部,98—桥接侧凹部。

7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以及电子单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