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专立交桥

文档序号:462854 发布日期:2021-12-31 浏览: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三专立交桥 (Three special overpass ) 是由 徐庆惠 徐海晋 于 2021-09-3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揭示了一种三专立交桥,该立交桥用于城市道路十字路口,有甲、乙、丙、丁四个方向,包括行人立交、非机动车立交和机动车立交,其中,行人立交含2个行人横穿道和2条行人天桥及其匝道,非机动车立交含2条高跨连接桥及其匝道和2个半跨平台及其匝道,机动车立交含2条地面直行道、2条高跨直行桥及其匝道和1个椭圆高跨转盘桥及其匝道,椭圆高跨转盘桥环绕高跨直行桥、高跨连接桥、行人天桥跨过半跨平台和地面直行道,半跨平台跨过行人横穿道,总结构上浮6.5米,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空间2.5米,机动车通行空间5.5米,利于非机动车出行,更环保,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之间零交叉、零混行,专道专用,通行更安全,效率更高。(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three-special overpass, which is used at an urban road intersection and has four directions of A, B, C and T, and comprises a pedestrian overpass, a non-motor vehicle overpass and a motor vehicle overpass, wherein the pedestrian overpass comprises 2 pedestrian crossing roads, 2 pedestrian overpasses and ramps thereof, the non-motor vehicle overpass comprises 2 high-span connecting bridges and ramps thereof, and 2 half-span platforms and ramps thereof, the motor vehicle overpass comprises 2 ground straight roads, 2 high-span straight ramps and ramps thereof, and 1 elliptical high-span rotary disc bridge and ramp thereof, the elliptical high-span rotary disc bridge surrounds the high-span straight bridges, the high-span connecting bridges, the pedestrian overpass crosses the half-span platforms and the ground straight roads, the half-span platforms cross the pedestrian crossing roads, the total structure floats upwards for 6.5 meters, the pedestrian and non-motor vehicle passing space is 2.5 meters, and the motor vehicle passing space is 5.5 meters, thereby being beneficial to the non-motor vehicles, being more environment-friendly, the pedestrians, the third-motor vehicles and the third-vehicle passing space, Zero crossing and zero mixed running between the non-motor vehicles and the motor vehicles are realized, and the special traffic lane is special, safer in running and higher in efficiency.)

三专立交桥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立交桥,尤其是涉及行人立交、非机动车立交和机动车立交能够同时安全运转的三专立交桥。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车辆保有量不断增长,城市道路不堪重负,尤其是在通勤时间,城市道路满负荷运行,路面车辆拥堵无序,城市车位奇缺,非机动车更节省油料且利于减排,转动便捷,是城市居民出行的便利交通工具,非机动车辆出行将更频繁,更应为非机动车提供专用道,以防车辆交叉混行诱发交通事故。

城市道路出行方式常见的有三种:机动车(含私家车、公交车和货车)、非机动车(含人力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和人行,目前的城市道路十字路口都未设置非机动车专用道,红绿灯也未设置非机动车专用通行的时间,都存在与行人混行的蔽端,都难以解决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同时快速安全通行的问题,大部分立交桥都存在高位行驶的安全风险。十字路口中,为了追求出行效率,非机动车与行人、机动车辆之间常常交叉混行乱串,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出行安全感很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通行效率和安全性更高的立交桥。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人行立交包含2个行人横穿道和2条行人天桥及其匝道。行人天桥跨过机动车地面直行道和半跨平台,连接行人天桥匝道对接2个行人横穿道,2个行人横穿道对接地面行人道。

所述非机动车立交包含2个半跨平台及其匝道和2条高跨连接桥及其匝道。2个半跨平台对向设置,半跨平台包含直行桥、右转道和半椭圆水平左转道及其匝道;高跨连接桥跨过半跨平台、连接高跨连接桥匝道、对接半跨平台的直行桥;半跨平台跨过行人横穿道、连接半跨平台匝道、对接非机动车道。

所述机动车立交包含2条地面直行道、2条高跨直行桥及匝道和1个椭圆高跨转盘桥及其匝道。2条地面直行道为对向车道;2条高跨直行桥为对向车道,并且横跨在2条地面直行道上方,每条高跨直行桥的两端都通过高跨直行桥匝道对接地面;椭圆高跨转盘桥包含4条掉头车道、4条右转车道和4条左转车道和1个椭圆环左转盘,4条掉头车道分别连通同方向的内匝道入口和内匝道出口,4条左转车道入口对接4个椭圆高跨转盘桥内匝道入口,4条左转车道出口对接4个椭圆高跨转盘桥内匝道出口,4条左转车道入口和4条左转车道出口连通椭圆环左转盘,4条右转车道入口对接4个椭圆高跨转盘桥外匝道入口,4条右转车道出口对接4个椭圆高跨转盘桥外匝道出口,其与2条高跨直行桥在同一平面,且环绕2条高跨直行桥,连接椭圆高跨转盘桥匝道,对接地面机动车道。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势在于:对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进行了分流,提高了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是立交桥的人行立交的平面图。

图2是立交桥的人行立交的立体图。

图3是立交桥的非机动车立交的平面图。

图4是立交桥的非机动车立交的立体图。

图5是立交桥的机动车立交的平面图。

图6是立交桥的机动车立交的立体图。

图7是立交桥的总平面图。

图8是立交桥的总立体图。

图9是立交桥的剖面图。

图10是立交桥适用三叉路口的平面图。

图11是立交桥的适用三叉路口的非机动车立交平面图。

图12是立交桥适用大小道立交的平面图。

图13是立交桥适用大小道立交的非机动车立交平面图。

图14是立交桥适用道路在29米以上立交的平面图。

图15是立交桥适用道路在29米以上非机动车立交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描述。

见图1和图2,人行立交主要包括:四个方向的8条行人道(甲向右侧的A1、甲向左侧的A2、乙向右侧的A3、乙向左侧的A4、丙向右侧的A5、丙向左侧的A6、丁向右侧的A7、丁向左侧的A8),位于地面的2个行人横穿道(甲向行人横穿道H1和丙向行人横穿道H2)和2条行人天桥(丁向行人天桥Q5和乙向行人天桥Q6);

其它附件如下:甲向右侧行人天桥匝道T1和甲向左侧行人天桥匝道T2,以及丙向左侧行人天桥匝道T3和丙向左侧行人天桥匝道T4。

其中,Q5连接T1和T4、Q6连接T2和T3、T1连接Q5和H1、T2连接Q6和H1、T3连接Q6和H2、T4连接Q5和H2,H1连接A1、A8、A2和A3、H2连接A4、A5、A6和A7。

行人天桥跨过半跨平台直行桥的B1、B2和机动车地面直行道,对接行人天桥匝道,人天桥匝道坎入半椭圆水平左转道与半跨平台之间,上接行人天桥,下接行人横穿道;行人横穿道置于地面,位于半跨平台之下,与地面机动车直行道相邻,对接行人道。

见图3和图4,非机动车立交主要包括:位于地面四个方向的8条非机动车道(甲向右侧的F1、甲向左侧的F2、乙向右侧的F3、乙向左侧的F4、丙向右侧的F5、丙向左侧的F6、丁向右侧的F7、丁向左侧的F8),位于行人横穿道上方的6个半跨平台(甲向乙至丁的半跨直行桥B1、丙向丁至乙的半跨直行桥B2、甲向右侧半跨直行桥B3、甲向左侧半跨直行桥B4、丙向左侧半跨直行桥B5、丙向左侧半跨直行桥B6、甲向右侧半椭圆水平左转道L1、甲向左侧半椭圆水平左转道L2、丙向右侧半椭圆水平左转道L3、丙向左侧半椭圆水平左转道L4、甲至丁右转道R1、乙至甲右转道R2、丙至乙右转道R3和丁至丙右转道R4)、位于半跨平台之上的2条高跨连接桥(甲至丙高跨连接桥Q3和丙至甲高跨连接桥Q4)。

半跨平台还包括其他附件如下:甲向右侧半跨平台匝道M1、甲向左侧半跨平台匝道M2、乙向右侧半跨平台匝道M3,乙向左侧半跨平台匝道M4、丙向右侧半跨平台匝道M5、丙向左侧半跨平台匝道M6、丁向右侧半跨平台匝道M7、丁向左侧半跨平台匝道M8。

高跨连接桥还包括其他附件如下:甲向右侧高跨连接桥匝道K5、甲向左侧高跨连接桥匝道K6、丙向右侧高跨连接桥匝道K7和丙向左侧高跨连接桥匝道K8。

其中,M1连接F1和B3成入口、M2连接F2和B4成出口、M3连接F3和B1成入口、M4连接F4和B2成出口、M5连接F5和B5成入口、M6连接F6和B6成出口、M7连接F7和B2成入口、M8连接F8和B2成出口,R1连接B1至B3右转、R2连接B1至B3右转、R3连接B5至B2右转、R4连接B2至B6右转,L1连接B1至B3左转、L2连接B1至B3左转、L3连接B5至B2左转、L4连接B2至B6左转;Q3连接K5和K8、Q4连接K6和K7、K5连接B3和Q3成甲丙走向直行或左转、F2连接B4和Q4成丙甲走向直行或左转、F3连接B5和Q4成丙甲走向直行或左转、F4连接B6和Q3成甲丙走向直行或左转。

高跨连接桥位于半跨平台和机动车地面直行道之上,两端连接高跨连接桥匝道,高跨连接桥匝道对接半跨平台直行桥;半跨平台直行桥在行人横穿道之上,连接半跨平台匝道,对接地面非机动车引道。

见图5和图6,机动车立交主要包括:四个方向的8条机动车道(甲向右侧的C1、甲向左侧的C2、乙向右侧的C3、乙向左侧的C4、丙向右侧的C5、丙向左侧的C6、丁向右侧的C7、丁向左侧的C8),2条地面直行道(乙至丁地面直行道P1和丁至乙地面直行道P2),2条高跨直行桥(甲至丙高跨直行桥Q1和丙至甲高跨直行桥Q2),1个椭圆高跨转盘桥(椭圆环左转盘W,甲向右侧左转入口桥Z1、甲向左侧左转出口桥Z2、乙向右侧左转弯道入口桥Z3、乙向左侧左转弯道出口桥Z4、丙向右侧左转入口桥Z5、丙向左侧左转出口桥Z6、丁向右侧左转弯道入口桥Z7、丁向左侧左转弯道出口桥Z8,甲向掉头道D1、乙向掉头道D2、丙向掉头道D3、丁向掉头道D4,甲向右侧右转入口桥Y1、甲向左侧右转出口桥Y2、乙向右侧右转弯道入口桥Y3、乙向左侧右转弯道出口桥Y4、丙向右侧右转入口桥Y5、丙向左侧右转出口桥Y6、丁向右侧右转弯道入口桥Y7、丁向左侧右转弯道出口桥Y8)和2条绿化隔离带(隔离带G1、隔离带G2)。

高跨直行桥还包括附件如下:甲向右侧高跨直行桥匝道K1、甲向左侧高跨直行桥匝道K2、丙向右侧高跨直行桥匝道K3、以及丙向左侧高跨直行桥匝道K4。

椭圆高跨转盘桥还包括附件如下:甲向右侧椭圆高跨转盘桥匝道J1,甲向左侧椭圆高跨转盘桥匝道J2,乙向右侧椭圆高跨转盘桥匝道J3,乙向左侧椭圆高跨转盘桥匝道J4,丙向右侧椭圆高跨转盘桥匝道J5,丙向左侧椭圆高跨转盘桥匝道J6,丁向右侧椭圆高跨转盘桥匝道J7,丁向左侧椭圆高跨转盘桥匝道J8;甲向右侧椭圆高跨转盘桥内匝道N1,甲向左侧椭圆高跨转盘桥内匝道N2,乙向右侧椭圆高跨转盘桥内匝道N3,乙向左侧椭圆高跨转盘桥内匝道N4,丙向右侧椭圆高跨转盘桥内匝道N5,丙向左侧椭圆高跨转盘桥内匝道N6,丁向右侧椭圆高跨转盘桥内匝道N7,丁向左侧椭圆高跨转盘桥内匝道N8。

其中,P1连接C3和C8、P1连接C7和C4;Q1连接K1和K4,Q2连接K2和K3,K1连接C1和Q1、K2连接C2和Q2、K3连接C5和Q2、K4连接C6和Q1;椭圆环左转盘连接Z1、Z2、Z3、Z4、Z5、Z6、Z7、Z8,N1连接C1和Z1成左转入口、N2连接Z2和C2成左转出口、N3连接C3和Z3成左转入口、N4连接C4和Z4成左转出口、N5连接C5和Z5成左转入口、N6连接C6和Z6成左转出口、N7连接C7和Z7成左转入口、N8连接C8和Z8成左转出口,J1连接C1和Y1成右转入口、J2连接C2和Y2成右转出口、J3连接C3和Y3成右转入口、J4连接C4和Y4成右转出口、J5连接C5和Y5成右转入口、J6连接C6和Y6成右转出口、J7连接C7和Y7成右转入口、J8连接C8和Y8成右转出口,D1连接N1和N2、D2连接N3和N4、D3连接N5和N6、D4连接N7和N8。

机动车地面直行道之间为绿化隔离带,两端对接机动车道;高跨直行桥连接高跨直行桥匝道,跨在地面直行道和半跨平台之上,对接地面机动车道;椭圆高跨转盘桥与高跨直行桥、高跨连接桥和行人天桥在同一平面上,且环绕高跨直行桥及其匝道、高跨连接桥及其匝道和行人天桥及其匝道,跨在地面直行道和半跨平台之上,连接椭圆高跨转盘桥匝道,对接地面机动车道。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立交桥的整体结构

本实施例的立交桥以城市道路宽36米为例的施工方案如下:

行人道施工时,如图1和图2所示,设置该立交桥四个方向的人行道:甲向右侧的A1、甲向左侧的A2、乙向右侧的A3、乙向左侧的A4、丙向右侧的A5、丙向左侧的A6、丁向右侧的A7、丁向左侧的A8。

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甲平移64.5米、向丁平移7米选点,向丁拉申3.5米建坡角14%、宽3.5米、高6.5米的行人天桥匝道T1;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甲平移64.5米、向乙平移7米选点,向丁拉申3.5米建坡角14%、宽3.5米、高6.5米的行人天桥匝道T2;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丙平移64.5米、向乙平移7米选点,向乙拉申3.5米建坡角14%、宽3.5米、高6.5米的行人天桥匝道T3;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甲平移64.5米、向丁平移7米选点,向丁拉申3.5米建坡角14%、宽3.5米、高6.5米的行人天桥匝道T4。连接T1和T4建长36米、宽3.5米、厚1米的行人天桥Q5,连接T2和T3建长36米、宽3.5米、厚1米的行人天桥Q6。在行人天桥和行人天桥匝道下,甲向宽30.5米、高2.5米的空间构成甲向行人横穿道H1、丙向宽30.5米、高2.5米的空间构成丙向行人横穿道H2。

非机动车道施工时,如图3和图4所示,设置该立交桥四个方向的非机动车道:甲向右侧的F1、甲向左侧的F2、乙向右侧的F3、乙向左侧的F4、丙向右侧的F5、丙向左侧的F6、丁向右侧的F7、丁向左侧的F8。

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甲平移143.25米、向丁平移4米选点,向丁拉申3.5米建坡角6%、宽3.5米、高3米的半跨平台匝道M1成入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甲平移143.25米、向乙平移4米选点,向乙拉申3.5米建坡角6%、宽3.5米、高3米的半跨平台匝道M2成出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甲平移4米、向乙平移57.5米选点,向甲拉申3.5米建坡角7.5%、宽3.5米、高3米的半跨平台匝道M3成入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丙平移4米、向丁平移57.5米选点,向丙拉申3.5米建坡角7.5%、宽3.5米、高3米的半跨平台匝道M4成出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丙平移143.25米、向乙平移4米选点,向乙拉申3.5米建坡角6%、宽3.5米、高3米的半跨平台匝道M5成入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丙平移143.25米、向丁平移4米选点,向丁拉申3.5米建坡角6%、宽3.5米、高3米的半跨平台匝道M6成出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丙平移4米、向丁平移57.5米选点,向丙拉申3.5米建坡角7.5%、宽3.5米、高3米的半跨平台匝道M7成入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甲平移4米、向丁平移57.5米选点,向甲拉申3.5米建坡角7.5%、宽3.5米、高3米的半跨平台匝道M8成出口;连接M3和M8建长43米、宽3.5米、厚0.5米的半跨平台桥B1,连接M4和M7建长43米、宽3.5米、厚0.5米的半跨平台桥B2,连接M1向丙建长25.25米、宽3.5米、厚0.5米的半跨平台桥B3,连接M2向丙建长25.25米、宽3.5米、厚0.5米的半跨平台桥B4,连接M5向甲建长25.25米、宽3.5米、厚0.5米的半跨平台桥B5,连接M6向甲建长25.25米、宽3.5米、厚0.5米的半跨平台桥B6;连接B1和B3建甲至丁的宽3.5米,转弯内半径3.5米、外半径7米的右转道R1,连接B1和B4建乙至甲的宽3.5米,转弯内半径3.5米、外半径7米的右转道R2,连接B5和B2建丙至乙的宽3.5米,转弯内半径3.5米、外半径7米的右转道R3,连接B2和B6建丁至丙的宽3.5米,转弯内半径3.5米、外半径7米的右转道R4;连接B1和B3建乙至丙的宽3.5米,转弯内半径3.5米、外半径7米的左转道L5,连接B1和B4建丙至丁的宽3.5米,转弯内半径3.5米、外半径7米的左转道L6,连接B5和B2建丁至甲的宽3.5米,转弯内半径3.5米、外半径7米的左转道L7,连接B2和B6建甲至乙的宽3.5米,转弯内半径3.5米、外半径7米的左转道L8;连接B3建向丙的坡角7%,宽3.5米、厚0.5米的非机动车高跨连接桥匝道K5,连接B4建向甲的坡角7%,宽3.5米、厚0.5米的非机动车高跨连接桥匝道K6,连接B5建向甲的坡角7%,宽3.5米、厚0.5米的非机动车高跨连接桥匝道K7,连接B6建向丙的坡角7%,宽3.5米、厚0.5米的非机动车高跨连接桥匝道K8;连接F1和F4建长36米、宽3.5米、厚1米的非机动车高跨连接桥Q3,连接F2和F3建长36米、宽3.5米、厚1米的非机动车高跨连接桥Q4。

机动车专用道施工时,如图5和图6所示,设置该立交桥四个方向的机动车道:甲向右侧的C1、甲向左侧的C2、乙向右侧的C3、乙向左侧的C4、丙向右侧的C5、丙向左侧的C6、丁向右侧的C7、丁向左侧的C8。

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甲平移0.5米,向甲拉申3.5米建乙丁走向的地面直行道P1,从道路十字中心向丙平移0.5米,向丙拉申3.5米建丁乙走向的地面直行道P2;P1和P2之间建宽为1米的绿化隔离带G1。

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甲平移112.5米、向丁平移0.5米选点,向丁拉申3.5米建坡角7%、宽3.5米、高6.5米的甲丙走向的高跨直行桥匝道K1成入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甲平移112.5米、向乙平移0.5米选点,向乙拉申3.5米建坡角7%、宽3.5米、高6.5米的丙甲走向的高跨直行桥匝道K2成出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丙平移112.5米、向乙平移0.5米选点,向乙拉申3.5米建坡角7%、宽3.5米、高6.5米的丙甲走向的高跨直行桥匝道K3成入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丙平移112.5米、向丁平移0.5米选点,向丁拉申3.5米建坡角7%、宽3.5米、高6.5米的甲丙走向的高跨直行桥匝道K4成出口;连接K1和K4建甲丙走向的长36米、宽3.5米、厚1米、高6.5米的甲丙走向的高跨直行桥Q1,连接K2和K3建丙甲走向的长36米、宽3.5米、厚1米、高6.5米的丙甲走向的高跨直行桥Q2;K1和K2之间、Q1和Q2之间、K3和K4之间建宽1米、厚1米的绿化隔离带G2。

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甲平移235米、向丁平移4米选点,向丁拉申3.5米米建坡角7%、宽3.5米、高6.5米的高跨椭圆转盘直斜匝道N1成入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甲平移235米、向乙平移4米选点,向乙拉申3.5米建坡角7%、宽3.5米、高6.5米的高跨椭圆转盘直斜匝道N2成出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乙平移132.5米、向甲平移4米选点,向甲拉申3.5米建坡角7%、宽3.5米、高6.5米的高跨椭圆转盘直斜匝道N3成入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乙平移132.5米、向丙平移4米选点,向丙拉申3.5米建坡角7%、宽3.5米、高6.5米的高跨椭圆转盘直斜匝道N4成出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丙平移235米、向乙平移4米选点,向乙拉申3.5米建坡角7%、宽3.5米、高6.5米的高跨椭圆转盘直斜匝道N5成入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丙平移235米、向丁平移4米选点,向丁拉申3.5米建坡角7%、宽3.5米、高6.5米的高跨椭圆转盘直斜匝道N6成出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丁平移132.5米、向丙平移4米选点,向乙拉申3.5米建坡角7%、宽3.5米、高6.5米的高跨椭圆转盘直斜匝道N7成入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丁平移132.5米、向甲平移4米选点,向乙拉申3.5米建坡角7%、宽3.5米、高6.5米的高跨椭圆转盘直斜匝道N8成出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甲平移235米、向丁平移7.5米选点,向丁拉申3.5米建坡角7%、宽3.5米、高6.5米的高跨椭圆转盘直斜匝道J1成入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甲平移235米、向乙平移7.5米选点,向乙拉申3.5米建坡角7%、宽3.5米、高6.5米的高跨椭圆转盘直斜匝道J2成出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乙平移132.5米、向甲平移7.5米选点,向甲拉申3.5米建坡角7%、宽3.5米、高6.5米的高跨椭圆转盘直斜匝道J3成入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乙平移132.5米、向丙平移7.5米选点,向丙拉申3.5米建坡角7%、宽3.5米、高6.5米的高跨椭圆转盘直斜匝道J4成出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丙平移235米、向乙平移7.5米选点,向乙拉申3.5米建坡角7%、宽3.5米、高6.5米的高跨椭圆转盘直斜匝道J5成入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丙平移235米、向丁平移7.5米选点,向丁拉申3.5米建坡角7%、宽3.5米、高6.5米的高跨椭圆转盘直斜匝道J6成出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丁平移132.5米、向丙平移7.5米选点,向乙拉申3.5米建坡角7%、宽3.5米、高6.5米的高跨椭圆转盘直斜匝道J7成入口,从地面道路十字中心向丁平移132.5米、向甲平移7.5米选点,向乙拉申3.5米建坡角7%、宽3.5米、高6.5米的高跨椭圆转盘直斜匝道J8成出口;连接J8建内半径20米、外半径为23.5米、弧长圆心角为90度,厚1米、高6.5米的甲至丁的高跨转盘桥右转弯道出口桥Y1,连接J1建长102.75米、宽3.5米、厚1米、高6.5米的甲至丁的高跨转盘桥右转入口桥Y2,连接J2建长102.75米、宽3.5米、厚1米、高6.5米的乙至甲的高跨转盘桥右转出口桥Y3,连接J3建乙至甲的高跨转盘桥的内半径20米、外半径为23.5米、弧长圆心角为90度,厚1米、高6.5米的右转弯道入口桥Y4,连接J4建丙至乙的高跨转盘桥的内半径20米、外半径为23.5米、弧长圆心角为90度,厚1米、高6.5米的右转弯道出口桥Y5,连接J5建丙至乙的高跨转盘桥的长102.75米、宽3.5米、厚1米、高6.5米的右转入口桥Y6,连接J6建丁至丙的高跨转盘桥的长102.75米、宽3.5米、厚1米、高6.5米的右转出口桥Y7,连接J7建丁至丙的高跨转盘桥的内半径20米、外半径为23.5米、弧长圆心角为90度,厚1米、高6.5米的右转弯道入口桥Y8,Y1和Y2连接,Y3和Y4连接,Y5和Y6连接,Y7和Y8连接;连接N8建内半径23.5米、外半径为27米、弧长圆心角为90度,厚1米、高6.5米的丙至丁的高跨转盘桥左转弯道出口桥Z1,连接N1建长38米、宽3.5米、厚1米、高6.5米的甲至乙的高跨转盘桥左转入口桥Z2,连接N2建长38米、宽3.5米、厚1米、高6.5米的丁至甲的高跨转盘桥左转出口桥Z3,连接N3建内半径23.5米、外半径为27米、弧长圆心角为90度,厚1米、高6.5米的乙至丙的高跨转盘桥左转弯道入口桥Z4,连接N4建内半径23.5米、外半径为27米、弧长圆心角为90度,厚1米、高6.5米的甲至乙的高跨转盘桥左转弯道出口桥Z5,连接N5建长38米、宽3.5米、厚1米、高6.5米的丙至丁的高跨转盘桥左转入口桥Z6,连接N6建长38米、宽3.5米、厚1米、高6.5米的乙至丙的高跨转盘桥左转出口桥Z7,连接N7建内半径23.5米、外半径为27米、弧长圆心角为90度,厚1米、高6.5米的丁至甲的高跨转盘桥左转弯道入口桥Z8;连接Z1、Z2、Z3、Z4、Z5、Z6、Z7、Z8建轴距为205.5米、内半径为11米、外半径为14.5米、高6.5米、厚1米的椭圆环左转盘W;连接N1和N2建内半径为11米、外半径为14.5米、高6.5米、厚1米的掉头道D1,连接N3和N4建内半径为11米、外半径为14.5米、高6.5米、厚1米的掉头道D2,连接N5和N6建内半径为11米、外半径为14.5米、高6.5米、厚1米的掉头道D3,连接N7和N8建内半径为11米、外半径为14.5米、高6.5米、厚1米的掉头道D4。

本实施例的立交桥的行走方案为:

行人通行时,行人从甲、乙、丙、丁四个方向的行人道出入行人横穿道,天桥匝道和行人天桥进行互通。

非机动车通行时,非机动车从甲、乙、丙和丁等四方的非机动车道进入半跨平台匝道入口,上半跨平台后,经半跨平台直行桥直行、或再经高跨连接桥匝道和高跨连接桥直行,进入专用道右转,经半跨平台出口到非机动车道,进入半椭圆水平左转道,经高跨连接桥匝道和高跨连接桥实施左转或掉头,再经半跨平台出口到非机动车道。

机动车通行时,乙丁向和丁乙向的机动车利用地面直行道实施专用直行,甲丙向和丙甲向机动车利用高跨直行桥匝道和高跨直行桥实施专用直行,甲、乙、丙和丁向机动车经椭圆高跨转盘桥匝道入口进入椭圆高跨转盘桥后,实施专用道右转、左转和掉头,经椭圆椭圆高跨转盘桥匝道出口到达地面机动车道。

本实施例的立交桥,总结构行驶最高为6.5米,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通过空间为2.5米,机动车的通过空间为5.5米,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之间零交叉、零混行,专道专用,通行效率更高,安全性更高。

需要指出的是,如图10-如图15所示,本发明也适用于单位性大小道结合的专用路口对应的三叉路口,仅适用于城市道路在29米以上的十字路口,上述较佳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沙洲桥下的下沉式道路施工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