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

文档序号:1026720 发布日期:2020-10-27 浏览:3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 (Door handle device for vehicle ) 是由 远山孝生 于 2019-02-2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其中操作把手连接到把手基座,以便能够从初始位置突出到使用位置。该把手装置设置有:第一和第二连杆构件,它们彼此间隔一定距离,并且各自通过销可旋转地连接到把手基座;和电致动器,其旋转地驱动第一连杆构件。操作把手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和第二连杆构件的端部,并且把手基座、第一和第二连杆构件以及操作把手形成连杆机构,其在操作把手处于使用位置时保持平行于初始位置的姿势。(The present application provides a door handle apparatus for a vehicle, in which an operating handle is connected to a handle base so as to be able to protrude from an initial position to a use position. The handle device is provided with: first and second link members spaced apart from each other by a certain distance and each rotatably connected to the handle base by a pin; and an electric actuator that rotationally drives the first link member. The operating handle is rotatably connected to the end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link members, and the handle base, the first and second link members, and the operating handle form a link mechanism that maintains a posture parallel to the initial position when the operating handle is at the use position.)

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装置被称为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其在不使用时被收纳在不从车辆的外表面突出的位置,并且在使用时从车辆的外表面突出。

在现有技术示例中,形成了把手装置,该把手装置包括外壳和围绕枢转装置可旋转地连接到外壳的把手。把手在不使用时容纳在外壳中,并且在使用时被马达围绕枢转装置旋转地驱动。

用户能通过抓住一端通过旋转从壳体中弹出的把手的端部并进一步旋转该端部来释放门锁装置从而开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T-2015-533964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上述现有技术示例中,由于把手的端部仅在使用时突出到外部,所以被用户握持的手持部分较窄且难以抓握,因此可用性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实现可用性良好的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

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其中操作把手连接到把手基座以便能够从初始位置突出到使用位置,该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包括:第一和第二连杆构件,它们以一定间隔设置并分别可旋转地销接到把手基座上;以及电致动器,其构造成可旋转地驱动第一连杆构件。所述操作把手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和第二连杆构件的端部,并且所述把手基座、第一和第二连杆构件以及所述操作把手形成连杆机构,其中处于使用位置的操作把手保持平行于初始位置的姿势。

操作把手2的两个端部连接到第一和第二连杆构件3、4,第一和第二连杆构件3、4销接到把手基座1,并且形成连杆机构,其中把手基部1是固定连杆而第一和第二连杆构件3、4以及操作把手2是可移动连杆。

在连杆机构中,适当地调节各连杆的长度以及第一和第二连杆构件3、4与操作把手2的配对,使得操作把手2在从初始位置突出到使用位置时呈平行于初始位置的姿势。除了操作把手2在从初始位置向使用位置的整个移动过程中像平行曲柄机构一样呈平行姿势的情况之外,操作把手2在移动期间也可以包括非平行姿势。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采取在使用位置与初始位置平行的姿势,与一端作为旋转中心并操作旋转末端部的情况相比,实质操作部能被加宽,通过用手握住操作把手2而开门的操作变得容易。

特别地,为了在操作旋转末端部时确保足够的手持空间,从门表面的突出尺寸变大,但是在使用位置平行于初始位置的本发明中,操作把手2的整个后表面能用作手持部分,使得有可能抑制在操作把手2***作时从门表面的突出尺寸而不降低可操作性。

此外,由于把手基座1固定到门上,已经行驶通过门的雨水、车辆清洗期间的洗涤水等经常粘附到把手基座1上,并且把手基座在寒冷地区可能冻结并发生故障。特别地,滑动副具有比旋转处理更长的经路长度,并且由于经路经常暴露于外部,冻结的可能性增加。通过在避免滑动副的同时将销连接用于把手基座1与第一和第二连杆构件3、4之间的连接,有可能降低由于冻结导致故障的风险。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可以构造成五杆滑动件曲柄机构,其中通过使第一和第二连杆构件3、4中的一个与操作把手2之间的连接部成为旋转副,另一连杆与操作把手2之间的连接部变成旋转加滑动副。

尽管五杆滑动件曲柄机构是具有两个自由度的无限连锁机构,但是通过由连杆或围绕操作把手2的旋转中心缠绕的扭转弹簧6在滑动副的端部位置上施加用于保持形成旋转加滑动副的连接销的推压力,五杆滑动件曲柄机构可以用作实质上有限的连锁。

作为结果,可以放松比如第一和第二连杆构件3、4具有相同长度等条件,并且在设置每个连杆上的自由度可以增加。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通过利用自由度的增加,操作把手2可以有能力在初始位置摆动。在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中,在初始位置***作把手覆盖并且能够在摆动状态下被解锁钥匙操作的圆柱锁可以固定到把手基座。

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把手装置中,当圆柱锁8设置在摆动末端侧时,即使当电致动器5变得不可操作时,操作把手2也能摆动以暴露在初始状态下***作把手2隐藏的圆柱锁8。此后,通过使用预定的解锁钥匙7操作圆柱锁8,门锁装置能转换到解锁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可以在操作把手的摆动中心侧的端部设置有按压操作部,该按压操作部通过按压操作将所述操作把手转换到摆动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中,第一和第二连杆构件、操作把手和把手基座的连接销可以配置在形成平行曲柄的位置。在第二连杆构件与所述操作把手的连接部中形成有滑动孔,所述操作把手的连接销可以可移动地装配到该滑动孔中。因此,结构得到简化并且允许操作把手2在保持基本平行于初始位置的姿势的同时移动到使用位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操作把手在使用位置保持平行于初始位置的姿势,所以能够为用户提供宽的操作部并改善可用性。

附图说明

[图1]图1(a)和1(b)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图1(a)是示出被固定到车辆的门的状态的前视图。图1(b)是沿着图1(a)中的线1B-1B截取的剖视图。

[图2]图2(a)和2(b)是示出把手装置的图。图2(a)是从前侧观察的透视图。图2(b)是从背侧观察的透视图。

[图3]图3(a)和3(b)是示出本发明的图。图3(a)是沿着图1(a)中的线3A-3A截取的剖视图。图3(b)是示出连杆的构造的图。

[图4]图4(a)至4(c)是示出第一连杆构件的操作的图。图4(a)是示出初始旋转位置的图。图4(b)是示出操作旋转位置的图。图4(c)是示出使用位置的图。

[图5]图5(a)和5(b)是示出连杆构件的操作的图。图5(a)是示出使用状态的图。图5(b)是示出解锁状态的图。

[图6]图6(a)和6(b)是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图。图6(a)是对应于图3(a)的图。图6(b)是示出图6(a)中连杆的构造的图。

[图7]图7(a)和7(b)是示出连杆构件的操作的图。图7(a)是示出使用状态的图。图7(b)是示出解锁状态的图。

[图8]图8是示出紧急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中所示,门把手装置通过经由第一和第二连杆构件3、4将操作把手2连接到把手基座1而形成,并且在把手基座1上固定到车辆的门上。

提供了一种齐平表面型把手装置,其中操作把手2可在图4(a)中所示的初始位置与图5(a)中所示的使用位置之间移动,且把手基座1固定到门,并且处于初始位置的操作把手2的表面与门表面(门外板11)位于同一表面上,并且被容纳在形成于门外板11中的把手容纳开口11a中。

如图1(b)和图3中所示,操作把手2通过将后盖2b连接到把手本体2a的后表面而形成,前连杆连接部12设置在把手本体2a的前端部(在本说明书中,图1(a)中的左侧被称为“前侧”,右侧被称为“后侧”,图1(b)中的左侧被称为“前表面”方向,而相反方向被称为“后表面”方向),并且后连杆连接部13设置在后端部以便朝向后表面侧突出。

手持凹部14形成在操作把手2的前、后连杆连接部12、13之间,并且后盖2b形成手持凹部14的表面。此外,操作把手2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从前连杆连接部12和后连杆连接部13进一步向前和向后延伸,从前连杆连接部12向前侧的伸出部被称为按压操作部9,从后连杆连接部13向后侧的伸出部被称为圆柱遮蔽部15。

静电电容传感器的检测电极16a设置在按压操作部9上,以形成锁定/解锁切换部16。为了使用户知晓锁定/解锁切换部16,锁定/解锁切换部16形成为凹部。

此外,在后连杆连接部13的侧壁部上,准确地说,在固定到门的状态下面向上方的侧壁部上,在操作把手2处于初始位置时在沉入门中的位置处设置静电电容传感器(未示出)的检测电极和初始位置返回开关17,所述初始位置返回开关17形成在用于使用户知晓检测电极的表面上。与初始位置返回开关17的检测电极连接的线束(未示出)通过形成在前盖和后盖2b之间的空隙部被拉出到前端部。

另一方面,把手基座1设置成与门外板11的后表面接触,第一连杆构件3可旋转地销接到前端部,并且第二连杆构件4可旋转地连接到中间部。

如图4中所示,第一连杆构件3在前端部处销接到把手基座1,并且在图4中被缠绕在连接销3a上的第一扭转弹簧18逆时针推压。把手基座1形成有第一弹簧接收壁1a,第一扭转弹簧18的一条腿与第一弹簧接收壁1a发生压力接触。

此外,在第一连杆构件3中,扇形随动部3b设置在前端部,并且中间部朝向后表面侧弯曲成V形,并且弯曲部与形成在把手基座1上的橡胶制第一止挡构件19形成压力接触并被保持在初始旋转位置。

第二连杆构件4的一端销接到把手基座1,另一端销接到操作把手2,并且中间部与形成在把手基座1上的橡胶制第二止挡构件20形成压力接触并被保持在初始旋转位置。第二扭转弹簧21在第二连杆构件4与把手基座1的连接点处缠绕在旋转轴4a上,并且第二连杆构件4在图3中被逆时针推压。

如图3(b)中所示,如果第一连杆构件3与把手基座1的连接点是(P13)、第一连杆构件3与操作把手2的连接点是(P23)、第二连杆构件4与把手基座1的连接点是(P14)、第二连杆构件4与操作把手2的连接点是(P24),每个连接点被设置成使得连接点(P13,P14)之间的距离等于连接点(P13,P24)之间的距离,并且连接点(P14,P24)之间的距离等于连接点(P13,P23)之间的距离。如图3(b)中所示,第一和第二连杆3'、4'、把手基座连杆1'和操作把手连杆2'形成四杆平行曲柄机构。

因此,在本示例中,操作把手2以一定的状态被保持在初始位置,在该状态中,第一连杆构件3通过第一扭转弹簧18的推压力与把手基座1的第一止挡构件19发生压力接触,并且当第二连杆构件4与第二止挡构件20处于压力接触时防止了由于连接点处的间隙而导致的游隙的发生。

此外,在把手基座1上设置有作为电致动器5的马达和蜗轮22,所述蜗轮22与固定到马达5的旋转轴的蜗杆齿轮5a啮合。具有凸轮表面23a的凸轮构件23连接到围绕旋转轴22a被可旋转地驱动的蜗轮22,并且与蜗轮22同轴地旋转。

如图4中所示,凸轮构件23设置在第一连杆构件3的随动部3b的移动区域中,并且当马达5从与图4(a)中所示的操作把手2的初始位置相对应的状态被驱动时,凸轮构件23在图4(a)中顺时针旋转。凸轮构件23的旋转角度由两个传感器24、25检测,并且图4(a)中所示的初始位置对应状态和图4(c)中所示的使用位置对应状态被识别。

当凸轮构件23从图4(a)中所示的状态被可旋转地驱动并且第一止挡构件19对第一连杆构件3的约束被解除时,形成在第一连杆构件3的随动部3b的前端处的平坦随动表面3c通过第一扭转弹簧18与凸轮构件23的凸轮表面23a发生压力接触,并且此后跟随凸轮表面23a的变化(见图4(b))。

当凸轮构件23从该状态被进一步可旋转地驱动时,随动表面3c被凸轮表面23a推压并保持在图4(c)中所示的操作旋转位置,并且第一连杆构件3能通过从该状态逆时针驱动凸轮构件23而返回到初始旋转位置。

如上所述,由于第一和第二连杆构件3、4、操作把手2和把手基座1包括四杆平行曲柄机构,所以操作把手2在保持平行姿势的同时从初始位置移动到图5(a)中所示的使用位置。在使用位置,在初始位置埋入门内的手持凹部14暴露在外,并且在手持凹部14与门表面之间确保了足够的手持空间(S)。此后,可以通过将手***手持空间(S)中并将操作把手2拉向门的外侧并移动操作把手2到图5(b)中所示的解锁位置来解锁门锁装置。

为了防止操作把手2从解锁位置沿拉出方向进一步移动,操作把手2和把手基座1设置有适当的止挡(未示出),其被锁定在解锁位置以控制拉出侧行程。

在该示例中,门锁装置的解锁由电致动器(未示出)执行。也就是说,如图5(b)中所示,当操作把手2移动到解锁位置时,从操作把手2的后连杆连接部13突出的开关推动部13a推动附接到把手基座1的微动开关26,从而驱动用于解锁的电致动器来解锁门锁装置。

在这种状态下,可以通过向车辆外侧拉动操作把手2来执行开门操作。此后,当施加到操作把手2的拉出操作力被释放时,操作把手2通过第一和第二扭转弹簧18、21的恢复力沿初始位置方向移动,并且停止在第一连杆构件3的随动表面3c与凸轮表面23a发生接触的使用位置。

当操作把手2移动到使用位置时,如图5(b)中所示,在初始位置沉入门中的初始位置返回开关17暴露于门的外部,并且当初始位置返回开关17在这种状态下被触摸时,电致动器5被驱动并且操作把手2返回到初始位置。

因此,在该示例中,当设置在按压操作部9中的锁定/解锁切换部16被触摸时,开始对用户携带的便携装置(未示出)的认证操作,并且当认证成立时,门锁装置转换到解锁状态,马达5被进一步驱动,并且操作把手2移动到使用位置。

当操作把手2从该状态移动到解锁位置时,微动开关26被按压以驱动用于解锁的致动器。通过驱动该致动器,门锁装置被解锁,并且当操作把手2被进一步拉动时,门能被打开。

此外,当在门关闭的状态下触摸锁定/解锁切换部16时,开始对用户携带的便携装置的认证操作,并且当认证成立时,操作把手2返回到初始位置,并且门锁装置转换到锁定状态。

相比之下,当在操作把手2处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触摸初始位置返回开关17时,仅执行使操作把手2返回到初始位置的操作,而不锁定门锁装置。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中的部件基本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省略其描述。

该示例中的构造与上述实施例的构造相同,例外的是在上述实施例的第二连杆构件4中形成供从操作把手2突出的销4b宽松地装配到其中的滑动孔10,并且以第一连杆构件3为基准逆时针地向操作把手2施加推压力的扭转弹簧6围绕第一连杆构件3与操作把手2的连接点缠绕。

作为结果,大致如图6(b)中所示,本示例中的连杆构造变成五杆式连杆机构,其中可沿着连杆4'滑动的滑动副(S24)添加到图3(b)中的销连接点(P24)。在该示例的连杆机构中,其中连接点(P13,P23,P14)的位置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位置相同并且只有连接点(P24)的位置是可变的,如图6(a)中所示,可变连接点(P24)几乎被扭转弹簧6、18、21之一的恢复力或这些恢复力的组合限制在形成为三角形的滑动孔10的顶部处,因此该连杆机构基本上作为四杆平行曲柄机构操作。

作为结果,当电致动器5从操作把手2处于图6(a)中所示的初始位置的状态被驱动时,操作把手2在保持平行于初始位置的姿势的同时移动到图7(a)中所示的使用位置。

当操作把手2从该状态进一步向门外被拉出时,如图7(b)中所示,操作把手2围绕与第一连杆构件3的连接点(P23)在图7(b)中沿顺时针旋转。该姿势对应于上述实施例的解锁位置。

通过移动到解锁位置,操作把手2的开关推动部13a推动把手基座1的微动开关26,从而驱动用于解锁的电致动器以解锁门锁装置。

此外,在本示例中,由于在滑动孔10与销4b之间形成间隙,所以当操作把手2处于初始位置时,如图8中所示,通过围绕操作把手2与第一连杆构件3的连接点(P23)在图8中顺时针旋转,操作把手2能转换到紧急操作位置。

向紧急操作位置的移动是通过将按压操作部9推入门内来执行的,处于紧急操作位置的操作把手2的圆柱遮蔽部15从门表面升起,作为结果,在圆柱遮蔽部15与门表面之间形成空隙。

圆柱锁8设置在通过使用在紧急操作位置形成的空隙能够***解锁钥匙7的位置,并且在操作把手2移动到紧急操作位置之后,用户能通过从图8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将解锁钥匙7***圆柱锁8中来操作圆柱锁8。

因此,在该示例中,在由于便携装置的电池耗尽而不能执行认证操作的情况下,在操作把手2被手动地移动到紧急操作位置之后,当使用解锁钥匙7操作圆柱锁8时,门锁装置转换到解锁状态,并且此后,能通过执行类似于正常操作的操作来打开门。

此外,在图6及后续附图的实施例中,通过将连杆1'、2'、3'和4'的连接销的位置配置在包括平行曲柄机构的位置中,并且通过将滑动副中的滑动量设小,示出了允许转换到实质紧急状态的示例。

然而,也可以适当地设置连杆1'、2'、3'、4'的位置和连杆的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得处于初始位置的操作把手平行于处于使用位置的操作把手,而不用在操作把手从初始位置向使用位置移动的期间保持平行关系。

本申请基于2018年3月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A-2018-042785),其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附图标记列表

1 把手基座

2 操作把手

3 第一连杆构件

4 第二连杆构件

5 电致动器

6 扭转弹簧

7 解锁钥匙

8 圆柱锁

9 按压操作部

10 滑动孔

1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用于实现门窗框架加强筋的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