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的壳体及车辆

文档序号:125003 发布日期:2021-10-22 浏览:3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的壳体及车辆 (Hybrid drive system&#39;s casing and vehicle ) 是由 柯孟龙 高伟 唐琛 薛龙 肖腾飞 于 2021-07-1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一种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的壳体,涉及混合动力驱动技术领域,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由于车辆转向或倾斜情况导致存在主动润滑不足的隐患的技术问题。包括左壳、后端盖以及右壳,左壳设于右壳和后端盖之间,右壳与左壳之间形成容置齿轮轴系的齿轮腔,后端盖与左壳之间形成容置驱动电机和发电机的电机腔,其中,左壳上设有回油槽,回油槽两端分别与电机腔和齿轮腔连通,以将电机腔的润滑油导入齿轮腔内,回油槽与水平线的夹角大于20°。通过对回油槽的布置角度设置,保障整车在右转加速度0.36G或20°左倾坡上等极限状态下电机腔的润滑油能顺利沿回油槽导至齿轮腔内的轴承部位,保障充分润滑。(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hell of a hybrid power type driving system,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hybrid power driving, and solves the technical problem of hidden trouble of insufficient active lubrication caused by vehicle steering or inclination in the related art. Including left shell, rear end cap and right shell, between right shell and the rear end cap are located to the left shell, form the gear chamber of holding gear shaft system between right shell and the left shell, form the motor chamber of holding driving motor and generator between rear end cap and the left shell, wherein, be equipped with the oil gallery on the left shell, the oil gallery both ends communicate with motor chamber and gear chamber respectively to with the leading-in gear intracavity of lubricating oil in motor chamber, the oil gallery is greater than 20 with level line&#39;s contained angle. Through the arrangement angle of the oil return grooves, lubricating oil in a motor cavity of the whole vehicle in an extreme state such as a right-turn acceleration of 0.36G or a 20-degree left slope can be smoothly guided to a bearing part in a gear cavity along the oil return grooves, and sufficient lubrication is guaranteed.)

一种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的壳体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合动力驱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的壳体及车辆。

背景技术

对于带驱动电机、发电机及齿轮箱的混合动力式电驱动系统,需对电机定转子、轴承、油封、齿轮等多处部件进行润滑和冷却,相对于传统变速箱的仅仅靠飞溅润滑就能满足要求的润滑冷却方式难度更大。特别是各轴系并排布置而非行星轮式布置的,仅仅靠齿轮搅动飞溅难以将油引向高处的齿轮轴系。

当采用主动润滑配合飞溅润滑的结合方式时,由于车辆行驶时存在转向以及倾斜情况,对主动润滑造成回油缺陷导致润滑不足的隐患,亟需改进。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的壳体,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由于车辆转向或倾斜情况导致存在主动润滑不足的隐患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的壳体,包括左壳、后端盖以及右壳,右壳与左壳之间形成容置齿轮轴系的齿轮腔,后端盖与左壳之间形成容置驱动电机和发电机的电机腔,左壳设于右壳和后端盖之间,其中,左壳上设有回油槽,回油槽两端分别与电机腔和齿轮腔连通,以将电机腔的润滑油导入齿轮腔内,回油槽与水平线的夹角大于20°。

可选地,回油槽包括差速器回油槽,差速器回油槽设于左壳,差速器回油槽一端导通至左壳的差速器左轴承孔,差速器回油槽与水平线的夹角大于20°,以保证整车在右转加速度0.36G或20°左倾坡上等极限状态下回油润滑差速器的左轴承或油封。

可选地,回油槽包括离合器回油槽,离合器回油槽设于左壳,离合器回油槽一端导通至左壳的离合器左轴承孔,离合器回油槽与水平线的夹角大于20°,以保证整车在右转加速度0.36G或20°左倾坡上等极限状态下回油润滑离合器的左轴承或油封。

可选地,回油槽的槽底面呈平面设置,回油槽靠近电机腔的一端高于回油槽靠近齿轮腔的一端设置。

可选地,后端盖的底部设有朝内的凸起,以减小电机腔底部的空间。

可选地,电机腔内容置有驱动电机和发电机,发电机低于驱动电机设置,凸起沿发电机的外缘轮廓间隔设置。

可选地,电机腔内容置有驱动电机和发电机,齿轮腔内容置有中间轴、差速器、离合器和发动机轴,驱动电机、中间轴、差速器、离合器、发动机、发电机依次齿轮啮合连接。

可选地,左壳底部设有冷却泵腔和离合器泵腔,冷却泵腔用于安装冷却油泵,以将齿轮腔内润滑油导至冷却模块后导至电机腔和齿轮腔,离合器泵腔用于容置离合器泵,以控制离合器的锁止和断开;

左壳设有冷却油泵的吸油油道、冷却油泵的输出油道、离合器泵的吸油油道以及离合器泵到离合器的输出油道。

可选地,左壳和右壳设有飞溅润滑油道,飞溅润滑油道包括由三角形筋形成,三角形筋设于车辆前进时差速器齿轮向上转动一侧的斜上方,以将差速器搅起的油分为三股,包括一股导至差速器的轴承座,一股导向中间轴的齿轮,以及一股冲向齿轮腔的顶部,以通过齿轮腔顶部的凸起筋条导至下方的润滑部位。

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的壳体。

本申请有益效果如下:本壳体由左壳、后端盖和右壳组成,形成有电机腔和齿轮腔,用于混合动力驱动系统,齿轮腔用于各轴齿轮传动管,电机腔用于容置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电机,包括驱动电机和发电机,左壳设有回油槽,以将对电机冷却润滑过程中输送至电机腔中的润滑油导回齿轮腔中,提高润滑效率,回油槽与水平线的夹角大于20°,从而在变速箱考核左右斜坡或拐弯工况最多考核36%坡度或0.36g加速度时,通过对回油槽的布置角度设置,保障整车在右转加速度0.36G或20°左倾坡上等极限状态下电机腔的润滑油能顺利沿回油槽导至齿轮腔内的轴承部位,保障充分润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的机构的第一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的机构的第二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提供的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的壳体的第一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提供的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的壳体的第二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提供的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的壳体的第三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提供的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的壳体的第四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提供的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的壳体的第五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左壳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连通电机腔与齿轮腔的回油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壳体中电机腔底部存油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注:

1-左壳,2-右壳,3-后端盖,6-齿轮腔,8-电机腔,101-驱动电机轴,102-中间齿轮轴,103-差速器轴,104-离合器轴,105-发动机轴,106-发电机轴,108-驱动电机,109-发电机,110-冷却油泵,111-离合器油泵,201-中间轴右轴承孔,202-差速器右轴承孔,203-离合器右轴承孔,205-发动机轴右轴承孔,207-驱动电机右轴承孔,208-中间轴左轴承孔,209-差速器左轴承孔,210-离合器左轴承孔,211-发动机轴左轴承孔,212-发电机右轴承孔,215-冷却泵腔,216-离合器泵腔,217-驱动电机左轴承孔,218-发电机左轴承孔,226-差速器回油槽,231-离合器回油槽,239-凸起,244-三角形筋,247-凸起筋条,251-水平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的壳体,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由于车辆转向或倾斜情况导致存在主动润滑不足的隐患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一种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的壳体,包括左壳、后端盖以及右壳,右壳与左壳之间形成容置齿轮轴系的齿轮腔,后端盖与左壳之间形成容置驱动电机和发电机的电机腔,左壳设于右壳和后端盖之间,其中,左壳上设有回油槽,回油槽两端分别与电机腔和齿轮腔连通,以将电机腔的润滑油导入齿轮腔内,回油槽与水平线的夹角大于20°。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1和图1-2所示,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包括驱动电机108、发电机109、差速器(差速器轴103)和离合器(离合器轴104),驱动电机轴101与差速器轴103之间通过中间轴102连接,发动机轴105分别与发电机轴106、离合器轴104相连。电驱动系统按驱动电机轴101-中间齿轮轴102-差速器轴103-离合器轴104-发动机轴105-发电机轴106的顺序并排相连,驱动电机轴101-中间轴102-差速器轴103的动力传递路线实现电机直接驱动车辆,发动机轴105-发电机轴106的动力传递路径实现发电,离合器处于两条动力传递路径之间,其锁止和断开,实现串联或并联模式的转换。

如图2-1至图2-5所示,壳体包括左壳1、右壳2和后端盖3。左壳1与右壳2通过法兰面219结合后包围的空间,形成齿轮腔6(图4中有示意齿轮腔6),用于容纳中间轴102、差速器轴103、离合器轴104、发动机轴105等齿轮轴系。左壳1设有差速器左轴承孔209,中间轴左轴承孔208,驱动电机右轴承孔207,离合器左轴承孔210,发动机轴左轴承孔211,发电机右轴承孔212。齿轮腔6设有容纳油泵过滤器的空间,油泵过滤器用于油液进入外接的冷却模块之前过滤。所述右壳2设有中间轴右轴承孔201,差速器右轴承孔202,离合器右轴承孔203,发动机轴右轴承孔205。所述后端盖3,设有驱动电机左轴承孔217,发电机左轴承孔218。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左壳的左并不是方位的限定,而是名称描述,同理,右壳、后端盖的右、后并不是方位的限定。

如图1-1至图2-5所示,左壳1与后端盖3通过法兰面220结合后包围的空间,形成电机腔8(图4中有示意电机腔8),用于容纳驱动电机108和发电机109。

如图1-1至图2-5所示,左壳在齿轮腔6和电机腔8之间,设有容纳冷却油泵110及其电机的冷却泵腔215、离合器油泵111及其电机的离合器泵腔216。左壳设有冷却油泵的吸油油道、冷却油泵的输出油道、离合器泵的吸油油道、离合器泵到离合器的输出油道,分别用以冷却油泵110的进油、出油、离合器泵111的进油、出油。其中,通过冷却油泵110将齿轮腔内润滑油导至冷却模块,经冷却后导至电机腔8和齿轮腔6,离合器泵111用于控制离合器的锁止和断开。

如图3所示,左壳1设有将电机腔8的油引入齿轮腔6的回油槽和回油孔。图3中虚线为各轴系齿轮的外轮廓。左壳1的差速器的左轴承座在齿轮腔内设有导油槽224和穿过轴承座的孔225,用于引导齿轮搅起的油进入轴承及油封;左壳1的差速器的左轴承座附近在齿轮腔6与电机腔8之间设有差速器回油槽226,引导电机腔的油入差速器左轴承孔209;所述左壳在车辆后退差速器齿轮向上搅油的一侧设有环绕差速器齿轮的筋227;所述左壳的中间轴的左轴承孔208的轴承座旁边设有导油槽228,设有弧形筋229环绕中间轴齿轮,将齿轮搅起的油沿弧形筋229通过导油槽228引向轴承座(类似作用的,有发动机轴105位置的弧形筋233,和导油槽232,发动机齿轮搅起的油沿着弧形筋233通过导油槽232),在轴承座底部设有连通齿轮腔6和电机腔8的回油孔230,电机腔8的油通过回油孔230可以进去中间轴的左轴承孔208的轴承座;所述左壳的离合器轴承座设有连通齿轮腔6和电机腔8的离合器回油槽231,引导电机腔8的油和齿轮腔6的油进入离合器轴承座。

如图3所示,左壳1在车辆前进时差速器齿轮向上转动一侧的斜上方设有三角形筋244,将差速器沿着壳体内壁搅起的油分为三股,一股沿导油槽224流向差速器轴承座,一股沿246方向冲向中间轴的齿轮部位,另一股沿245壳壁冲向变速箱上方。

继续参阅图3,左壳1在齿轮腔6较高位置有凸起筋条247,可以将从变速箱底部搅起的油阻挡并引导向集油的装置或给其他如齿轮、轴等零件的润滑。通过三角形筋244等结构将齿轮搅起的润滑油分流,分别流向不同的位置,以使位置较高或者以飞溅润滑的方式难以达到的结构得到有效的润滑,设计巧妙。

类似作用的,有挡油筋248,发动机轴105齿轮搅起的油沿发动机轴导油槽233冲向变速箱上方,并经发动机轴上方挡油筋248,对下方的齿轮、轴润滑或导至集油的装置。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关于左壳的飞溅润滑,可具体形成飞溅润滑油道。右壳也设有飞溅润滑油道,以对中间轴的右轴承座等进行飞溅润滑。

如图4所示,左壳1的在差速器、离合器轴轴承座上部,回油槽与水平线251的夹角250大于20°。以差速器回油槽226举例,差速器回油槽226设于左壳1,差速器回油槽226一端导通至左壳1的差速器左轴承孔209,差速器回油槽226与水平线251的夹角大于20°,使整车在右转加速度0.36G或20°左倾坡上等极限状态下能保证差速器轴102的轴承或其油封能得到润滑。具体的,例如在20°左倾坡上的情况,水平线251与差速器回油槽226的夹角250大于20°,这样差速器回油槽226仍可以向齿轮腔6一侧倾斜,从电机腔流下的油252形成如图4中的沿回油槽流回齿轮腔的油253,可以顺利流向轴承部位254。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水平线251与差速器回油槽226的夹角250大于20°,如图4所示,水平线251指的是壳体水平放置时的整车的水平线。

类似的,离合器回油槽231设于左壳1,离合器回油槽231一端导通至左壳1的离合器左轴承孔210,离合器回油槽231与水平线251的夹角大于20°,以保证整车在右转加速度0.36G或20°左倾坡上等极限状态下回油润滑离合器的左轴承或油封。

上述差速器回油槽226、离合器回油槽231的布置,均属于回油槽,回油槽两端分别与电机腔8和齿轮腔6连通,以将电机腔8的润滑油导入齿轮腔6内,回油槽与水平线的夹角大于20°。回油槽除了差速器回油槽226、离合器回油槽231,在其他方案中,还可以对中间轴设置回油槽等方案。

可选地,如图4所示,回油槽的槽底面呈平面设置,回油槽靠近电机腔的一端高于回油槽靠近齿轮腔的一端设置,包括车辆前行、左转、右转、倾斜等工况,使得各种工况均能保障差速器及离合器轴承、油封能得到润滑。在更多可能方式中,回油槽的槽底面包括呈弧形设置等等。

如图5所示,后端盖3的底部设有朝内的凸起239,以在后端盖3与左壳1形成电机腔8的基础中,凸起239在电机腔8最低部位形成内凹效果,减小了电机腔底部的空间防止变速箱在整车右倾或左转时油积攒在电机腔8底部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的不利情形。如图5所示,如果无凸起239,在电机腔8底部里积攒而无法返回油泵腔257得到利用的油量为空间255和空间256体积之和,而设置凸起239时,空间255的油将流向齿轮腔得以利用,提高润滑油的利用率。

可选地,如图1-1至图2-5所示,电机腔8中的发电机109低于驱动电机108,凸起239可主要针对发电机109进行设置。如图5所示,凸起的轮廓与发电机的外缘轮廓相似,凸起沿发电机的外缘轮廓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的壳体,具体为混合动力驱动车辆,有利于对齿轮腔内高处进行飞溅润滑,以及保障整车转向、倾斜、直行各工况的回油槽充分润滑,还通过后端盖底部的凸起设置提高润滑油的利用率。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1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集成差速器的双动力输入耦合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