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真菌化合物、合成方法及其应用

文档序号:1307751 发布日期:2020-08-11 浏览:2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抗真菌化合物、合成方法及其应用 (Antifungal compound, synthesis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 是由 裴泽军 孙欣 于 2020-05-1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属于药物合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抗真菌化合物,具体涉及一种抗真菌化合物、合成方法及其应用,所述抗真菌化合物为氨基酸碳酯或其药物学上可接受的盐,且所述氨基酸碳酯具有如下结构式:&lt;Image he="307" wi="602" file="DDA0002491259960000011.GIF" imgContent="drawing" imgFormat="GIF" orientation="portrait" inline="no"&gt;&lt;/Image&gt;其中,R&lt;Sub&gt;1&lt;/Sub&gt;为C5-C17烷烃基或C5-C17烯烃基中的一种;所述R&lt;Sub&gt;2&lt;/Sub&gt;为氨基酸侧链基团;并提供了抗真菌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抗真菌领域的应用。(The invention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drug synthesis, and relates to an antifungal compound, in particular to an antifungal compound, a synthesis method and an application thereof, wherein the antifungal compound is amino acid carbon ester or pharmaceutically acceptable salt thereof, and the amino acid carbon ester has the following structural formula: wherein R is 1 Is one of C5-C17 alkyl or C5-C17 alkenyl; the R is 2 Is an amino acid side chain group; also provides a synthetic method of the antifungal compound and application in the antifungal field.)

一种抗真菌化合物、合成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合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抗真菌化合物,具体涉及一种抗真菌化合物、合成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真菌感染是临床主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其分为浅表性真菌病和侵袭性真菌病。其中侵袭性真菌病近几十年来发病率与病死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在一些特殊的患者人群中,如:器官移植患者、ICU重症患者和血液病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其发病率高达约29%,病死率更高达49%。

目前,临床可选用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种类并不多,主要有多烯类、吡咯类、棘白菌素类和5-氟胞嘧啶(5-FC)等。多烯类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真菌药物,主要是两性霉素B及类似物,通过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特有的甾醇结合,损伤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而抑制真菌生长。该类药物优点是抗真菌谱广,活性强,缺点是毒性大,如肝毒性、肾毒性及输液相关毒性等。吡咯类包括咪唑类与三唑类,通过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甾醇影响细胞膜的稳定性,使真菌细胞破裂而死亡。咪唑类主要代表药物有酮康唑、克霉唑、咪康唑等,适用于治疗浅表性真菌感染。三唑类主要代表药物有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等,可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该类药物对肝肾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并有其他一些不良反应。5-氟胞嘧啶的作用机制是干扰真菌细胞的核酸、蛋白质合成,易出现真菌耐药,一般不单独使用。棘白菌素类是相对较新的强效抗真菌药,通过非竞争性抑制剂1,3-β-D-葡聚糖合成酶破坏真菌细胞壁而使真菌溶解死亡,具有高效低毒的临床效果。其代表药物有卡泊芬净、米卡芬净等。

近几十年来抗真菌药物的研发进展缓慢,较新的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于1970年发现并于2000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后,近20年来未见有新型抗真菌药物研发并成功应用。由于临床抗真菌药物可选种类和数量的不足,致真菌耐药情况亦越趋严重,甚至已经多次出现有“超级真菌”对卡泊芬净、米卡芬净等抗真菌最后防线药物都出现耐药的现象,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尽快寻找更多更好的新型抗真菌药物,有效克服真菌耐药问题是当前科技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抗真菌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效果,可制备抗真菌剂。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抗真菌化合物,所述抗真菌化合物为氨基酸碳酯或其药物学上可接受的盐。

所述氨基酸碳酯具有如下结构式:

其中,R1为C5-C17烷烃基或C5-C17烯烃基中的一种;所述R2为氨基酸侧链基团。

进一步的,所述R1为总碳数是C5-C17的直链烷烃基或总碳数是C5-C17的带侧链烷烃基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R1为总碳数是C5-C17的直链烯烃基或总碳数是C5-C17的带侧链烯烃基中的一种。

一种抗真菌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即所述氨基酸碳酯的制备方法,以氨基酸和碳醇为原料,回流反应得到,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将氨基酸溶解在甲苯中形成氨基酸甲苯液,所述氨基酸在甲苯中的浓度为0.5mol/L;

步骤2,将碳醇和对甲苯磺酸加入至氨基酸甲苯液中回流反应,水共沸分离,得到氨基酸碳酯,所述碳醇的加入量是氨基酸摩尔量一致,对甲苯磺酸的加入量与氨基酸摩尔量一致,所述回流反应采用缓慢升温的方式将温度提升至回流温度。

所述步骤2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反应监测。

进一步的,所述氨基酸碳酯的提纯步骤如下:

步骤a,将水共沸分离后的反应混合物真空浓缩,过滤得到残渣;

步骤b,采用乙酸乙酯提取残渣,然后依次采用碳酸钠水溶液和盐水洗涤,并利用硫酸钠干燥有机层,真空浓缩得到粗品,所述碳酸钠水溶液中的碳酸钠的质量浓度为5%,;

步骤c,采用硅胶层析粗品,得到产品,所述硅胶中的MeOH:DCM=1:50-1:5。

一种抗真菌化合物的应用,所述抗真菌化合物作为抗真菌剂的应用,即氨基酸碳酯或其药物学上可接受的盐作为抗真菌剂的应用。

一种抗真菌化合物的应用,所述抗真菌化合物在制备抗真菌药物方面的应用,即氨基酸碳酯或其药物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抗真菌药物方面的应用。

一种抗真菌组合物,包括有效成分为抗真菌化合物,以及一种或多种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具体的是以氨基酸碳酯或其药物学上可接受的盐为活性成分,配合一种或多种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发明具备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抗真菌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效果,可制备抗真菌剂。

2.本发明采用缓慢升温的方式配合回流反应,有效的控制反应的进行,具有不错的反应效率与反应稳定性,有效的降低了副反应。

3.本发明利用薄层色谱跟踪反应进度,能够有效的控制反应进行,有效的保证反应高效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亮氨酸十二烷基酯的红外谱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亮氨酸十二烷基酯的质谱谱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亮氨酸十二烷基酯的核磁谱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亮氨酸十八烷基酯的核磁谱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亮氨酸十八烷基酯的核磁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3,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不对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做任何限定。

亮氨酸:

实施例1

一种抗真菌化合物,所述抗真菌化合物为亮氨酸十二烷基酯,所述亮氨酸十二烷基酯的结构式如下:

所述亮氨酸十二烷基酯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十二醇(16.8g,0.1mol)和对甲苯磺酸(20.9g,0.1mol)添加到DL-亮氨酸(13.1g,0.1mol)的甲苯(200mL)溶液中,缓慢升温至回流温度,水共沸分离,用薄层色谱法对反应物进行监测。反应混合物在真空下浓缩,所得残渣用乙酸乙酯(200ml)提取,用5%Na2CO3水溶液(3×50ml)洗涤,然后用盐水溶液洗涤。在Na2SO4上干燥有机层,在真空下浓缩得到粗品,硅胶层析(MeOH:DCM=1:50)得到黄色的油状亮氨酸十二烷基酯(10g,33%)。

图1是亮氨酸十二烷基酯的红外谱图,图2是亮氨酸十二烷基酯的质谱谱图,图3是亮氨酸十二烷基酯的核磁谱图,经图1至图3可以验证,产物为亮氨酸十二烷基酯。

1.抗真菌药敏检测试验

本实施例的亮氨酸十二烷基酯采用对半稀释实验的方式进行抗真菌检测,以卡泊芬净为对照,所述卡泊芬净为市售药物。

检测浓度如下:

药物名称 检测浓度(μg/mL)
本实施例 100,50,25,12.5,6.25,3.125,1.56,0.78,0.39,0.195
卡泊芬净 100,50,25,12.5,6.25,3.125,1.56,0.78,0.39,0.195

实验菌株采用烟曲霉、孢子丝、隐球菌、根霉;阳性对照菌:近平滑、克柔。

其中:

本实施例产品(MIC):与阳性对照孔相比抑制真菌生长率达100%的最低药物浓度。

卡泊芬净(MIC/MEC):与阳性对照孔相比抑制菌生长达50%的最低药物浓度。丝状菌与阳性对照孔相比生长受限,菌落皱缩的最低药物浓度为最低有效浓度(MEC)。

经上述数据,可以明确得出,亮氨酸十二烷基酯在某些真菌的抗真菌效果明显优于卡泊芬净,因此,亮氨酸十二烷基酯在抗真菌方面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氨基酸与十二烷醇形成的亮氨酸十二烷基酯具有通过酰胺键相结合生成的两性脂,该结构是细胞膜的主要构成组份,也是信号分子的重要构成,其参与多种细胞过程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细胞内吞作用,细胞信号转导,细胞热应激反应和细胞凋亡等,在真菌细胞的发病机理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效果。

实施例2

一种抗真菌化合物,所述抗真菌化合物为亮氨酸十八烷基酯,所述亮氨酸十八烷基酯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十八醇(0.1mol)和对甲苯磺酸(0.1mol)添加到亮氨酸(0.1mol)的甲苯(200mL)溶液中,缓慢升温至回流温度,水共沸分离,用薄层色谱法对反应物进行监测。反应混合物在真空下浓缩,所得残渣用乙酸乙酯(200ml)提取,用5%Na2CO3水溶液(3×50ml)洗涤,然后用盐水溶液洗涤。在Na2SO4上干燥有机层,在真空下浓缩得到粗品,硅胶层析(MeOH:DCM=1:5)得到亮氨酸十八烷基酯(39%)。

图4是亮氨酸十八烷基酯的核磁谱图,通过图4可以简单分析,产物为亮氨酸十八烷基酯。

采用与实施例1中抗真菌检测相同的实验进行亮氨酸十八烷基的抗真菌实验,结果表明:亮氨酸十八烷基酯在抗真菌及其耐药方面均具有不错的效果。

实施例3

一种抗真菌化合物,所述抗真菌化合物为亮氨酸六烷酯,所述亮氨酸六烷酯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己醇(0.1mol)和对甲苯磺酸(0.1mol)添加到亮氨酸(0.1mol)的甲苯(200mL)溶液中,缓慢升温至回流温度,水共沸分离,用薄层色谱法对反应物进行监测。反应混合物在真空下浓缩,所得残渣用乙酸乙酯(200ml)提取,用5%Na2CO3水溶液(3×50ml)洗涤,然后用盐水溶液洗涤。在Na2SO4上干燥有机层,在真空下浓缩得到粗品,硅胶层析(MeOH:DCM=1:20)得到亮氨酸六烷酯(36%)。

图5是亮氨酸六烷酯的核磁谱图,通过图5可以简单分析,产物为亮氨酸六烷酯。

采用与实施例1中抗真菌检测相同的实验进行亮氨酸六烷酯的抗真菌实验,结果表明:亮氨酸六烷酯在抗真菌方面均具有不错的效果。

实施例4

一种抗真菌化合物,所述抗真菌化合物为异构十八烷基亮氨酸酯,所述异构十八烷基亮氨酸酯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异构十八醇(0.1mol)和对甲苯磺酸(0.1mol)添加到亮氨酸(0.1mol)的甲苯(200mL)溶液中,缓慢升温至回流温度,水共沸分离,用薄层色谱法对反应物进行监测。反应混合物在真空下浓缩,所得残渣用乙酸乙酯(200ml)提取,用5%Na2CO3水溶液(3×50ml)洗涤,然后用盐水溶液洗涤。在Na2SO4上干燥有机层,在真空下浓缩得到粗品,硅胶层析(MeOH:DCM=1:10)得到异构十八烷基亮氨酸酯(36%)。

采用与实施例1中抗真菌检测相同的实验进行异构十八烷基亮氨酸酯的抗真菌实验,结果表明:异构十八烷基亮氨酸酯在抗真菌及其耐药方面均具有不错的效果。

实施例5

一种抗真菌化合物,所述抗真菌化合物为3-甲基戊烷基亮氨酸酯,所述3-甲基戊烷基亮氨酸酯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3-甲基-1-戊醇(0.1mol)和对甲苯磺酸(0.1mol)添加到亮氨酸(0.1mol)的甲苯(200mL)溶液中,缓慢升温至回流温度,水共沸分离,用薄层色谱法对反应物进行监测。反应混合物在真空下浓缩,所得残渣用乙酸乙酯(200ml)提取,用5%Na2CO3水溶液(3×50ml)洗涤,然后用盐水溶液洗涤。在Na2SO4上干燥有机层,在真空下浓缩得到粗品,硅胶层析(MeOH:DCM=1:10)得到3-甲基戊烷基亮氨酸酯(37%)。

采用与实施例1中抗真菌检测相同的实验进行3-甲基戊烷基亮氨酸酯的抗真菌实验,结果表明:3-甲基戊烷基亮氨酸酯在抗真菌方面均具有不错的效果。

实施例6

一种抗真菌化合物,所述抗真菌化合物为3-甲基-4-正癸烷基亮氨酸酯,所述3-甲基戊烷基亮氨酸酯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3-甲基-4-正癸醇(0.1mol)和对甲苯磺酸(0.1mol)添加到亮氨酸(0.1mol)的甲苯(200mL)溶液中,缓慢升温至回流温度,水共沸分离,用薄层色谱法对反应物进行监测。反应混合物在真空下浓缩,所得残渣用乙酸乙酯(200ml)提取,用5%Na2CO3水溶液(3×50ml)洗涤,然后用盐水溶液洗涤。在Na2SO4上干燥有机层,在真空下浓缩得到粗品,硅胶层析(MeOH:DCM=1:10)得到3-甲基-4-正癸烷基亮氨酸酯(37%)。

采用与实施例1中抗真菌检测相同的实验进行3-甲基-4-正癸烷基亮氨酸酯的抗真菌实验,结果表明:3-甲基-4-正癸烷基亮氨酸酯在抗真菌方面均具有不错的效果。

实施例7

一种抗真菌化合物,所述抗真菌化合物为9-十八烯-1-亮氨酸酯,所述9-十八烯-1-氨基酸酯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9-十八烯-1-醇(0.1mol)和对甲苯磺酸(0.1mol)添加到亮氨酸(0.1mol)的甲苯(200mL)溶液中,缓慢升温至回流温度,水共沸分离,用薄层色谱法对反应物进行监测。反应混合物在真空下浓缩,所得残渣用乙酸乙酯(200ml)提取,用5%Na2CO3水溶液(3×50ml)洗涤,然后用盐水溶液洗涤。在Na2SO4上干燥有机层,在真空下浓缩得到粗品,硅胶层析(MeOH:DCM=1:5)得到9-十八烯-1-亮氨酸酯(35%)。

采用与实施例1中抗真菌检测相同的实验进行9-十八烯-1-亮氨酸酯的抗真菌实验,结果表明:9-十八烯-1-亮氨酸酯在抗真菌方面均具有不错的效果。

实施例8

一种抗真菌化合物,所述抗真菌化合物为3-己烯-1-亮氨酸酯,所述3-己烯-1-亮氨酸酯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3-己烯-1-醇(0.1mol)和对甲苯磺酸(0.1mol)添加到亮氨酸(0.1mol)的甲苯(200mL)溶液中,缓慢升温至回流温度,水共沸分离,用薄层色谱法对反应物进行监测。反应混合物在真空下浓缩,所得残渣用乙酸乙酯(200ml)提取,用5%Na2CO3水溶液(3×50ml)洗涤,然后用盐水溶液洗涤。在Na2SO4上干燥有机层,在真空下浓缩得到粗品,硅胶层析(MeOH:DCM=1:10)得到3-己烯-1-亮氨酸酯(38%)。

采用与实施例1中抗真菌检测相同的实验进行3-己烯-1-亮氨酸酯的抗真菌实验,结果表明:3-己烯-1-亮氨酸酯在抗真菌方面均具有不错的效果。

实施例9

一种抗真菌化合物,所述抗真菌化合物为11-十六碳烯-1-亮氨酸酯,所述11-十六碳烯-1-亮氨酸酯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11-十六碳烯醇(0.1mol)和对甲苯磺酸(0.1mol)添加到亮氨酸(0.1mol)的甲苯(200mL)溶液中,缓慢升温至回流温度,水共沸分离,用薄层色谱法对反应物进行监测。反应混合物在真空下浓缩,所得残渣用乙酸乙酯(200ml)提取,用5%Na2CO3水溶液(3×50ml)洗涤,然后用盐水溶液洗涤。在Na2SO4上干燥有机层,在真空下浓缩得到粗品,硅胶层析(MeOH:DCM=1:40)得到11-十六碳烯-1-亮氨酸酯(34%)。

采用与实施例1中抗真菌检测相同的实验进行11-十六碳烯-1-亮氨酸酯的抗真菌实验,结果表明:11-十六碳烯-1-亮氨酸酯在抗真菌方面均具有不错的效果。

实施例10

一种抗真菌化合物,所述抗真菌化合物为6-甲基-3-庚烯-2-亮氨酸酯,所述6-甲基-3-庚烯-2-亮氨酸酯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6-甲基-3-庚烯-2-醇(0.1mol)和对甲苯磺酸(0.1mol)添加到谷氨酸(0.1mol)的甲苯(200mL)溶液中,缓慢升温至回流温度,水共沸分离,用薄层色谱法对反应物进行监测。反应混合物在真空下浓缩,所得残渣用乙酸乙酯(200ml)提取,用5%Na2CO3水溶液(3×50ml)洗涤,然后用盐水溶液洗涤。在Na2SO4上干燥有机层,在真空下浓缩得到粗品,硅胶层析(MeOH:DCM=1:10)得到6-甲基-3-庚烯-2-亮氨酸酯(37%)。

采用与实施例1中抗真菌检测相同的实验进行6-甲基-3-庚烯-2-亮氨酸酯的抗真菌实验,结果表明:6-甲基-3-庚烯-2-亮氨酸酯在抗真菌方面均具有不错的效果。

其他氨基酸:

实施例11

一种抗真菌化合物,所述抗真菌化合物为缬氨酸十二烷酯,所述缬氨酸十二烷酯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十二醇(0.1mol)和对甲苯磺酸(0.1mol)添加到缬氨酸(0.1mol)的甲苯(200mL)溶液中,缓慢升温至回流温度,水共沸分离,用薄层色谱法对反应物进行监测。反应混合物在真空下浓缩,所得残渣用乙酸乙酯(200ml)提取,用5%Na2CO3水溶液(3×50ml)洗涤,然后用盐水溶液洗涤。在Na2SO4上干燥有机层,在真空下浓缩得到粗品,硅胶层析(MeOH:DCM=1:5)得到缬氨酸十二烷酯(38%)。

采用与实施例1中抗真菌检测相同的实验进行缬氨酸十二烷酯的抗真菌实验,结果表明:缬氨酸十二烷酯在抗真菌方面均具有不错的效果。

实施例12

一种抗真菌化合物,所述抗真菌化合物为6-庚烯-3-谷氨酸酯,所述6-庚烯-3-谷氨酸酯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6-庚烯-3-醇(0.1mol)和对甲苯磺酸(0.1mol)添加到谷氨酸(0.1mol)的甲苯(200mL)溶液中,缓慢升温至回流温度,水共沸分离,用薄层色谱法对反应物进行监测。反应混合物在真空下浓缩,所得残渣用乙酸乙酯(200ml)提取,用5%Na2CO3水溶液(3×50ml)洗涤,然后用盐水溶液洗涤。在Na2SO4上干燥有机层,在真空下浓缩得到粗品,硅胶层析(MeOH:DCM=1:10)得到6-庚烯-3-谷氨酸酯(38%)。

采用与实施例1中抗真菌检测相同的实验进行6-庚烯-3-谷氨酸酯的抗真菌实验,结果表明:6-庚烯-3-谷氨酸酯在抗真菌方面均具有不错的效果。

实施例13

一种抗真菌化合物,所述抗真菌化合物为戊烷基苏氨酸酯,所述戊烷基苏氨酸酯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正戊醇(0.1mol)和对甲苯磺酸(0.1mol)添加到苏氨酸(0.1mol)的甲苯(200mL)溶液中,缓慢升温至回流温度,水共沸分离,用薄层色谱法对反应物进行监测。反应混合物在真空下浓缩,所得残渣用乙酸乙酯(200ml)提取,用5%Na2CO3水溶液(3×50ml)洗涤,然后用盐水溶液洗涤。在Na2SO4上干燥有机层,在真空下浓缩得到粗品,硅胶层析(MeOH:DCM=1:10)得到戊烷基苏氨酸酯(37%)。

采用与实施例1中抗真菌检测相同的实验进行戊烷基苏氨酸酯的抗真菌实验,结果表明:戊烷基苏氨酸酯在抗真菌方面均具有不错的效果。

实施例14

一种抗真菌化合物,所述抗真菌化合物为3-十六烷基丝氨酸,所述3-十六烷基丝氨酸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3-十六碳醇(0.1mol)和对甲苯磺酸(0.1mol)添加到丝氨酸(0.1mol)的甲苯(200mL)溶液中,缓慢升温至回流温度,水共沸分离,用薄层色谱法对反应物进行监测。反应混合物在真空下浓缩,所得残渣用乙酸乙酯(200ml)提取,用5%Na2CO3水溶液(3×50ml)洗涤,然后用盐水溶液洗涤。在Na2SO4上干燥有机层,在真空下浓缩得到粗品,硅胶层析(MeOH:DCM=1:40)得到3-十六烷基丝氨酸(38%)。

采用与实施例1中抗真菌检测相同的实验进行3-十六烷基丝氨酸的抗真菌实验,结果表明:3-十六烷基丝氨酸在抗真菌方面均具有不错的效果。

实施例15

一种抗真菌化合物,所述抗真菌化合物为4-戊烯-1-精氨酸酯,所述4-戊烯-1-精氨酸酯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4-戊烯-1-醇(0.1mol)和对甲苯磺酸(0.1mol)添加到精氨酸(0.1mol)的甲苯(200mL)溶液中,缓慢升温至回流温度,水共沸分离,用薄层色谱法对反应物进行监测。反应混合物在真空下浓缩,所得残渣用乙酸乙酯(200ml)提取,用5%Na2CO3水溶液(3×50ml)洗涤,然后用盐水溶液洗涤。在Na2SO4上干燥有机层,在真空下浓缩得到粗品,硅胶层析(MeOH:DCM=1:40)得到4-戊烯-1-精氨酸酯(34%)。

采用与实施例1中抗真菌检测相同的实验进行4-戊烯-1-精氨酸酯的抗真菌实验,结果表明:4-戊烯-1-精氨酸酯在抗真菌方面均具有不错的效果。

实施例16

一种抗真菌化合物,所述抗真菌化合物为2,6-二甲基庚烯-5-丝氨酸酯,所述2,6-二甲基庚烯-5-丝氨酸酯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2,6-二甲基-5-庚烯醇(0.1mol)和对甲苯磺酸(0.1mol)添加到苏丝氨酸(0.1mol)的甲苯(200mL)溶液中,缓慢升温至回流温度,水共沸分离,用薄层色谱法对反应物进行监测。反应混合物在真空下浓缩,所得残渣用乙酸乙酯(200ml)提取,用5%Na2CO3水溶液(3×50ml)洗涤,然后用盐水溶液洗涤。在Na2SO4上干燥有机层,在真空下浓缩得到粗品,硅胶层析(MeOH:DCM=1:15)得到2,6-二甲基庚烯-5-丝氨酸酯(39%)。

采用与实施例1中抗真菌检测相同的实验进行2,6-二甲基庚烯-5-丝氨酸酯的抗真菌实验,结果表明:2,6-二甲基庚烯-5-丝氨酸酯在抗真菌方面均具有不错的效果。

实施例17

一种抗真菌化合物,所述抗真菌化合物为十一碳烯基丙氨酸酯,所述十一碳烯基丙氨酸酯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十一碳烯醇(0.1mol)和对甲苯磺酸(0.1mol)添加到丙氨酸(0.1mol)的甲苯(200mL)溶液中,缓慢升温至回流温度,水共沸分离,用薄层色谱法对反应物进行监测。反应混合物在真空下浓缩,所得残渣用乙酸乙酯(200ml)提取,用5%Na2CO3水溶液(3×50ml)洗涤,然后用盐水溶液洗涤。在Na2SO4上干燥有机层,在真空下浓缩得到粗品,硅胶层析(MeOH:DCM=1:10)得到十一碳烯基丙氨酸酯(37%)。

采用与实施例1中抗真菌检测相同的实验进行十一碳烯基丙氨酸酯的抗真菌实验,结果表明:十一碳烯基丙氨酸酯在抗真菌方面均具有不错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发明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受限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环保甜菜碱的制备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