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市政道路及其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527919 发布日期:2021-06-01 浏览: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透水市政道路及其施工方法 (Water-permeable municipal road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thereof ) 是由 李世安 于 2021-01-1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涉及一种透水市政道路及其施工方法,其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分布的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中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透水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透水混凝土层、碎石基层、回填层一、回填层二、中砂垫层和粗砂垫层,所述回填层一采用素填土回填形成且其压实系数大于0.85,所述回填层二为采用中砂、细砂、粒径小于40mm的级配砂石回填形成且厚度为100-200mm。本申请能够有效的减小雨水冲刷对道路内部结构的影响。(The application relates to a permeable municipal road and a construction method thereof, which comprises a fine grain type permeable asphalt concrete layer, a medium grain type permeable asphalt concrete layer, a permeable rubber asphalt stress absorbing layer, a permeable concrete layer, a broken stone base layer, a first backfill layer, a second backfill layer, a medium sand cushion layer and a coarse sand cushion layer which are sequentially distributed from top to bottom, wherein the first backfill layer is formed by backfilling plain filling soil, the compa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first backfill layer is greater than 0.85, the second backfill layer is formed by backfilling medium sand, fine sand and graded gravel with the particle size smaller than 40mm,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backfill layer is 100-doped 200 mm. This application can effectually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rainwash to road inner structure.)

透水市政道路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市政建设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透水市政道路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排水系统作为城市功能的重要组分,在保证居民正常的生活上起到重要的作用。现有相关技术中为了减少路面积水,常采用透水沥青混合料路面、透水混凝土路面,以减缓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但是现有的透水混凝土内部空隙处的水冻结时体积膨胀,会对结构内部产生明显的压应力,进而造成结构性的破坏。

现有相关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1910070213.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其技术要点为:包括由上至下分布的面层、基层和底基层,面层由透水混凝土铺设而成,厚度不小于180mm;基层由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铺设而成,厚度不小于200mm;底基层由级配砂砾、级配碎石或级配砾石铺设而成,厚度不小于150mm;透水混凝土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硅酸盐水泥 200-230份;粗骨料 1200-1400份;水 60-70份;减水剂 2-4份;矿粉22-26份;引气剂 0.2-0.4份;防冻剂 4-6份;改性纳米二氧化硅 5-8份;防冻剂包括20-26%乙二醇、8-12%三乙胺、18-24%硫氰酸钠、6-10%甲酰胺、14-18%水、8-12%柠檬酸钠、14-18%氟表面活性剂。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雨水过大时,会因雨水长期的冲刷影响基层和底基层的结构,造成道路结构性的破坏。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小雨水对透水道路结构产生的影响,本申请提供一种透水市政道路及其施工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透水市政道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透水市政道路,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分布的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中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透水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透水混凝土层、碎石基层、回填层一、回填层二、中砂垫层和粗砂垫层,所述回填层一采用素填土回填形成且其压实系数大于0.85,所述回填层二为采用中砂、细砂、粒径小于40mm的级配砂石回填形成且厚度为100-200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渗透时,会需要先依次渗透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中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透水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透水混凝土层,能够有效的减缓雨水渗透时对道路内部产生的冲刷,同时在碎石基层有效的抵抗雨水冲刷和对渗透雨水做分流后,能够有效的减小渗透的雨水对于作为基层的回填层一和回填层二产生的影响,最后再通过中砂垫层和粗砂垫层做阻拦,以减小因雨水渗透导致回填层一和回填层二产生的流失,并能够通过透水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减缓道路受到的力的同时,能够将中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和碎石基层结合起来,使得实用效果更佳。

可选的,所述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的上方还铺设有不透水的基础层,所述基础层开设有沿道路长度方向延伸的蓄水槽且蓄水槽的深度小于20mm,所述蓄水槽呈上开口结构且其沿道路长度方向的两侧开口边沿分别设置有透水的透水路肩,两个所述透水路肩相向侧的上边沿分别开设有安装槽,两个所述安装槽搭设有支撑框组件,所述支撑框组件铺设有多个透水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能够通过蓄水槽将渗过铺设于支撑框组件的透水砖的雨水收集,以做雨水的储备和缓冲,以减小因基础层下方的结构透水速度不足而导致路面产生积水的可能性,同时蓄水槽的深度小于20mm,在雨后还能够通过蓄水槽内的雨水保持路面的湿度,减少扬尘的同时,当雨水过大时,雨水还能够及时通过透水路肩渗出。

可选的,所述碎石基层内铺设有多个沿道路长度方向分布的透水管,所述透水管的两端分别向上弯折然后相向弯折并穿入至透水路肩内,所述透水管连通于蓄水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过大会导致蓄水槽内的雨水累积并溢出,此时透水管能够及时将蓄水槽内的雨水引导至碎石基层内,并通过碎石基层做初步的缓冲减小对道路基础的影响的同时,还能够及时将雨水渗入至地下。

可选的,所述回填层二和中砂垫层内穿设有沿道路长度方向延伸的排水管,所述透水路肩穿设有多个沿道路长度方向分布的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的一端连通于蓄水槽,所述溢流管连通于蓄水槽的端部位于透水管的上方,所述溢流管的另一端连通于排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透水管和透水路肩都不能够及时将雨水排出蓄水槽时,能够通过溢流管将蓄水槽内的雨水排入至排水管内排出,以优化使用效果。

可选的,所述支撑框组件包括沿道路长度方向分布的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内成型有多个安装口,所述安装口远离地面一侧的开口边沿开设有安装环槽,所述透水砖的边沿搭设于安装环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道路施工时,只需先依次将多个支撑框架铺设于安装槽内,然后将透水砖铺设于安装环槽内即可,能够有效的减小因设置蓄水槽而对施工复杂度的影响。

可选的,所述安装口内固定连接有位于透水砖下方的防裂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透水砖铺设于安装环槽内,会容易因外部受力而破裂,通过防裂网能够辅助对透水砖做支撑的同时,还能够在透水砖破裂之后产生的碎屑挡住,以减小维护蓄水槽的工作量,优化使用效果。

可选的,所述透水路肩预设有多个沿道路长度方向分布的安装杆,所述安装杆呈竖向设置且其下端穿入至碎石基层内,所述安装杆的上端穿入至安装槽内,所述安装杆的上端呈锥台状结构且小端朝上,所述支撑框架搭设于安装槽的边沿开设有多个适配安装杆的安装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杆能够有效的限制支撑框架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移动的可能性,同时安装杆的上端呈锥台状结构且小端朝上,能够在支撑框架搭设于安装槽内时,安装杆的外壁相对较为紧密的贴合于支撑框架上安装孔的孔壁,以优化使用时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安装杆的上端开设有多个与安装杆同中心轴线的缓冲环槽,同一所述安装杆开设有多个环绕安装杆设置的连接槽,所述连接槽连通于多个缓冲环槽,同一所述安装杆的多个缓冲环槽和连接槽内填充有适配的缓冲橡胶件,所述缓冲橡胶件为遇水膨胀橡胶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下雨时,由于支撑框架和安装槽的槽壁之间会存在雨水,此时支撑框架晃动会容易把雨水挤出并溅射到行人,缓冲橡胶件雨水膨胀后会抵设于安装孔的孔壁,此时支撑框架收到冲击时能够通过缓冲橡胶件做缓冲,以减小雨水溅射出的可能性,同时在没有下雨时,缓冲橡胶件会嵌设于多个缓冲环槽和连接槽内,安装杆能够正常对支撑框架做支撑,以优化使用效果。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透水市政道路的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透水市政道路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施工放线:根据设计图纸确认线路并进行施工放线;

S2、管槽开挖:根据线路开挖管槽,管槽深度在1500-1700mm;

S3、排水管基础施工:管道基础采用中、粗砂铺设夯实形成粗砂垫层,粗砂垫层的厚度为170mm,压实系数为0.90;

S4、铺设管道:将排水管以及与排水管连通的溢流管铺设于粗砂垫层上表面,然后采用中砂或粗砂铺设于排水管侧部形成中砂垫层,中砂垫层厚度为120mm,压实系数为0.95,然后在中砂垫层上方采用中砂、细砂、粒径小于40mm的级配砂石回填于管槽并将排水管盖住形成厚度为100-200mm厚的回填层二;

S5、上层施工:采用素填土回填与回填层二上方形成350mm厚的回填层一,压实系数大于0.85,在回填层一的上方采用4%的透水水泥稳定碎石形成200mm厚的碎石基层,并在碎石基层内铺设透水管,采用C30透水混凝土铺设于碎石基层上方形成250mm厚的透水混凝土层,采用透水橡胶沥青铺设于透水混凝土层的上方形成20mm厚的透水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然后依次在透水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的上方铺设60mm厚的中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和40mm厚的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并在施工时,在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中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透水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透水混凝土层以及碎石基层预设多个上端穿出的安装杆;

S6、基础层施工:采用C30混凝土浇筑形成基础层和蓄水槽,在基础层的两侧边沿采用C30浇筑形成透水路肩并形成安装槽,将多个支撑框架搭设于两个透水路肩上的安装槽内,并通过安装杆固定,然后将透水砖铺设于多个安装口内。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在使用时,雨水渗透时,会需要先依次渗透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中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透水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透水混凝土层,能够有效的减缓雨水渗透时对道路内部产生的冲刷,同时在碎石基层有效的抵抗雨水冲刷和对渗透雨水做分流后,能够有效的减小渗透的雨水对于作为基层的回填层一和回填层二产生的影响,最后再通过中砂垫层和粗砂垫层做阻拦,以减小因雨水渗透导致回填层一和回填层二产生的流失,并能够通过透水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减缓道路受到的力的同时,能够将中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和碎石基层结合起来,使得实用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3是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1、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2、中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3、透水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14、透水混凝土层;15、碎石基层;16、回填层一;17、回填层二;18、中砂垫层;19、粗砂垫层;2、基础层;21、蓄水槽;22、透水路肩;221、安装槽;222、溢流管;223、安装杆;224、缓冲环槽;225、连接槽;226、缓冲橡胶件;3、支撑框组件;31、透水砖;32、支撑框架;321、安装口;322、安装环槽;323、防裂网;33、搭接板;331、搭接条;332、搭接槽;333、限制条;334、限制层一;335、限制层二;4、透水管;5、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透水市政道路。参照图1和图2,透水市政道路包括上而下依次分布的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1、中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2、透水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13、透水混凝土层14、碎石基层15、回填层一16、回填层二17、中砂垫层18和粗砂垫层19,回填层一16采用素填土回填形成且其压实系数大于0.85,回填层二17为采用中砂、细砂、粒径小于40mm的级配砂石回填形成且厚度为100-200mm。

从而能够在使用时,雨水渗透时,会需要先依次渗透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1、中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2、透水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13、透水混凝土层14,能够有效的减缓雨水渗透时对道路内部产生的冲刷,同时在碎石基层15有效的抵抗雨水冲刷和对渗透雨水做分流后,能够有效的减小渗透的雨水对于作为基层的回填层一16和回填层二17产生的影响,最后再通过中砂垫层18和粗砂垫层19做阻拦,以减小因雨水渗透导致回填层一16和回填层二17产生的流失,并能够通过透水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13减缓道路受到的力的同时,能够将中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2和碎石基层15结合起来,使得使用效果更佳。同时为了减缓大雨天气下,道路表面的积水,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1的上方还采用不透水的混凝土铺设形成有基础层2。

参照图2和图3,在基础层2的上表面开设有沿道路长度方向延伸的蓄水槽21,蓄水槽21的深度为10-20mm,蓄水槽21呈上开口设置。蓄水槽21沿道路长度方向的两侧开口边沿分别采用C30透水混凝土浇筑形成有透水路肩22,以用于在蓄水槽21内雨水积蓄过多时将水渗出,并且两个透水路肩22相向侧的上边沿分别开设有沿道路长度方向延伸的安装槽221,两个安装槽221相向开口和上开口设置。并在两个安装槽221内搭设有支撑框组件3,支撑框组件3铺设有多个透水砖31,以能够在大雨时,蓄水槽21渗过支撑框组件3和透水砖31的雨水会被初步积蓄于蓄水槽21内,以减小路面积水的可能性的同时,在雨水较大时,还能够通过透水路肩22将雨水渗出;同时在雨水较小时,蓄水槽21能够将雨水储存,以留作在雨后,保持路面的湿度,减小扬尘的效果。

但是只通过透水路肩22排水,容易导致蓄水槽21内水积满,因此在碎石基层15内还铺设有多个沿道路方向分布的透水管4,透水管4呈水平设置且其长度方向垂直于道路的长度方向,透水管4的两端分别向上弯折90°然后相向弯折90°并穿入至透水路肩22内,透水管4连通于蓄水槽21内,并且透水管4位于碎石基层15内的部分包覆有土工布,以能够在蓄水槽21内雨水积累过多时,能够通过透水管4将雨水排至碎石基层15内并渗出,保持雨水利用的同时,还能够将多余的雨水渗入至地下,使得实用效果更佳。

参照图2和图3,回填层二17和中砂垫层18内铺设有沿道路长度方向延伸的排水管5,排水管5连通于市政排水管道。并且透水路肩22穿设有多个沿道路长度方向分布的溢流管222,溢流管222的一端连通于蓄水槽21内,溢流管222的另一端水平穿出透水路肩22和蓄水槽21并连通于排水管5内,并且溢流管222连通于蓄水槽21的端部位于透水管4的上方,以能够在蓄水槽21内雨水积蓄速度超出透水路肩22渗出和透水管4排入地下速度时,雨水会积蓄淹没透水管4连通蓄水槽21的端部,此时还能够通过溢流管222将雨水排入至排水管5内,以进一步减小道路表面产生积水的可能。

同时为了铺设透水砖31和便于安装支撑框组件3,并为了便于对蓄水槽21内进行清理以及维护。支撑框组件3包括多个沿道路长度方向分布的支撑框架32,以用于在铺设支撑框组件3时,只需一次将不同的支撑框架32一次搭设于两个安装槽221即可。支撑框架32呈长方体框状结构且其内部形成有多个安装口321,安装口321的边沿开设有多个安装环槽322,安装环槽322呈上开口朝向安装口321的中心开口设置。透水砖31的边沿搭设于安装环槽322内,以用于铺设透水砖31。

参照图2和图3,并且为了减小使用时透水砖31使用时破裂的可能性,安装口321内均固定连接有用于对透水砖31做辅助支撑的防裂网323,同时还能够通过防裂网323将透水砖31破裂后产生的碎块挡住,减小清理蓄水槽21的工作量,以优化使用效果。其中,防裂网323的网孔直径小于5mm。

透水路肩22内预设有多个沿道路长度方向分布的安装杆223,安装杆223呈竖直设置且其下端预设于碎石基层15内,以增加安装杆223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安装杆223的上端穿入至安装槽221内,并且安装杆223的上端呈锥台状结构且其上端为小端。其中,支撑框架32搭设于安装槽221的边沿开设有多个适配安装杆223上端的安装孔,安装杆223插设于安装孔内,以用于将支撑框架32固定的同时,由于安装杆223的上端呈锥台状结构,能够在安装杆223插设于安装孔内时,安装杆223上端的外壁能够相对较为紧密的贴合于安装孔的孔壁,从而能够在日常使用中,减小因雨水往蓄水槽21内流动,因支撑框架32摆动将其与安装槽221的槽壁间隙的雨水挤出溅射到行人的可能性,以优化使用时的稳定性。

参照图2和图3,同时为了进一步优化使用时支撑框架32的稳定性,安装杆223上端的锥台结构部分开设有多个与安装杆223同中心轴线设置的缓冲环槽224,多个缓冲环槽224沿安装杆223的轴向分布。环绕安装杆223的中心轴线开设有多个连接槽225,连接槽225连通于其所在安装杆223上的多个缓冲环槽224。同一安装杆223上的多个连接槽225和缓冲环槽224内填充有适配的缓冲橡胶件226,缓冲橡胶件226为遇水膨胀橡胶制成,以用于在雨天时,缓冲橡胶件226吸水后膨胀,以对支撑框架32做支撑,并减缓支撑框架32在下雨时因产生摆动而导致雨水溅射到行人的可能性,此外在正常使用时,安装杆223的外壁能够正常对支撑框架32做支撑,以减小缓冲橡胶件226的损耗,优化使用效果。

同时为了增加不同支撑框架32之间的整体性,减小雨天使用时雨水溅出的可能性。支撑框架32垂直于道路长度方向的两侧边沿分别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搭接板33,搭接板33沿道路长度方向延伸。

相邻两个搭接板33之间成型有安装口321,并且搭接板33远离其固定的支撑框架32的一端成型有搭接条331,相邻两个支撑框架32相向侧的搭接条331相互上下搭接,且搭接后的两个搭接条331的上下外壁与搭接板33的上下外壁平齐。相互搭接的两个搭接条331的相向侧分别开设有相向开口的搭接槽332,搭接槽332为燕尾槽或T型槽,并且搭接槽332沿垂直于道路长度方向延伸并呈两端开口结构。

参照图2和图3,相互搭接的两个搭接条331上的两个搭接槽332内卡设有适配的限制条333,限制条333的两端分别穿入并卡设于相互搭接的两个搭接条331上的搭接槽332内。并且限制条333外部包覆有一层采用遇水膨胀橡胶制成的限制层一334,相互搭接的两个搭接条331相向侧外壁同样分别嵌设有一层采用遇水膨胀橡胶制成的限制层二335。

在下雨时,雨水会分别使得限制层一334和限制层二335膨胀,同时由于限制条333的两端分别卡设于两个搭接槽332内,限制层一334会使得限制条333将两个相互搭接的搭接条331相向拉紧,同时限制层二335会使得相互搭接的两个搭接条331相远离,从而能够在下雨时,使得相搭接的两个搭接条331相对较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减小使用时支撑框架32产生振动或摆动导致雨水溅射的可能性,同时在安装时,只需使得相邻支撑框架32上的搭接条331搭接于相邻支撑框架32上的搭接条331,然后将限制条333插设于相互搭接的两个搭接槽332内,最后在搭接条331形成的安装口321内铺设透水砖31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透水市政道路的施工方法。参照图4,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施工放线:根据设计图纸确认线路并进行施工放线;

S2、管槽开挖:根据线路开挖管槽,管槽深度在1500-1700mm;

S3、排水管基础施工:管道基础采用中、粗砂铺设夯实形成粗砂垫层19,粗砂垫层19的厚度为170mm,压实系数为0.90;

S4、铺设管道:将排水管5以及与排水管5连通的溢流管222铺设于粗砂垫层19上表面,然后采用中砂或粗砂铺设于排水管5侧部形成中砂垫层18,中砂垫层18厚度为120mm,压实系数为0.95,然后在中砂垫层18上方采用中砂、细砂、粒径小于40mm的级配砂石回填于管槽并将排水管5盖住形成厚度为100-200mm厚的回填层二17;

S5、上层施工:采用素填土回填与回填层二17上方形成350mm厚的回填层一16,压实系数大于0.85,在回填层一16的上方采用4%的透水水泥稳定碎石形成200mm厚的碎石基层15,并在碎石基层15内铺设透水管4,采用C30透水混凝土铺设于碎石基层15上方形成250mm厚的透水混凝土层14,采用透水橡胶沥青铺设于透水混凝土层14的上方形成20mm厚的透水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13,然后依次在透水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13的上方铺设60mm厚的中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2和40mm厚的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1,并在施工时,在细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1、中粒式透水沥青混凝土层12、透水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13、透水混凝土层14以及碎石基层15预设多个上端穿出的安装杆223;

S6、基础层施工:采用C30混凝土浇筑形成基础层2和蓄水槽21,在基础层2的两侧边沿采用C30浇筑形成透水路肩22并形成安装槽221,将多个支撑框架32搭设于两个透水路肩22上的安装槽221内,并通过安装杆223固定,然后将限制条333插设于相互搭接的两个搭接条331的搭接槽332内,以限制相邻两个支撑框架32的相互移动,最后再将透水砖31铺设于多个支撑框架32内的安装口321以及不同相邻的多个搭接条331内。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1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多旋式沥青物料存储设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