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文档序号:883577 发布日期:2021-03-19 浏览: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Side airbag device ) 是由 山田喜大 小林优斗 大里秀一 于 2019-07-2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适当地将气囊变形为所希望的形状,并提高乘员保护性能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安全气囊具有:第一膨胀部,其在乘员的肩膀侧方膨胀展开;第二膨胀部及第三膨胀部,其在第一膨胀部的前方及后方膨胀展开;凹部,其形成于第二膨胀部和第三膨胀部之间。系带安装在第二膨胀部和座椅框架上并架设于凹部,隔着凹部与第一膨胀部相对向。安全气囊展开时,系带接受乘员的肩部,从而第二膨胀部向接近乘员前部的方向变形。(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ide airbag device which can properly deform an airbag into a desired shape and improve occupant protection performance. The airbag has: a first inflatable portion that inflates and deploys on a shoulder side of the occupant; a second inflation part and a third inflation part which are inflated and expanded in front of and behind the first inflation part; a concave portion formed between the second expansion portion and the third expansion portion. The tether is mounted on the second expansion portion and the seat frame, is laid on the recess, and is opposed to the first expansion portion via the recess. When the airbag is deployed, the tether receives the shoulder of the occupant, and the second inflation portion deforms in a direction toward the front of the occupant.)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搭载于车辆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已知例如有专利文献1~3中所记载的装置。其中,在专利文献1中,在气囊的乘员侧外面的上部及下部的前后方向上分别安装系带。这种情况下,各系带的长度比气囊前后的安装点的长度短,从而在气囊展开时在各系带和气囊之间形成空间。根据专利文献1,在气囊展开时,首先乘员向各系带侧面碰撞,使得被该侧面碰撞按压的各系带拉动气囊,从而使气囊展开时的形状保持一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申请公开2004-24278号公报

专利文献2:韩国申请公开2004-24280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表2017-5147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因为系带的两端安装在气囊上,所以通过被乘员按压的系带所拉动的是气囊的前部和后部。因此,当气囊从前后两侧被拉动时,可能会朝着意料之外的方向被拉动,从而有可能使气囊形成意料之外的形状。另外,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乘员有可能向前方被移动,关于对于这样的乘员的移动进行约束的气囊的动作,在专利文献1中未有充分的研究,故仍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适当地将气囊变形为所希望的形状,并提高乘员保护性能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充气器,其安装在乘员落座的车辆座椅的座椅框架上;气囊,其通过由充气器供给的气体而膨胀展开。气囊具备:第一膨胀部,其在乘员的肩膀侧方膨胀展开;第二膨胀部,其在第一膨胀部的前方膨胀展开;第三膨胀部,其在第一膨胀部的后方膨胀展开;凹部,其在第二膨胀部和第三膨胀部之间向第一膨胀部延伸而形成。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还具备安装在第二膨胀部及座椅框架上并架设于凹部,并隔着凹部与第一膨胀部相对向的系带,展开气囊时,如果系带接受到乘员的肩部,则第二膨胀部向靠近乘员前部的方向变形。

根据该方式,因为系带的一个安装点为气囊的第二膨胀部,系带的另一个安装点为车辆座椅的座椅框架,所以展开时接受乘员的肩部而被按压的系带所拉动的气囊的部位则为第二膨胀部。由此,可以在不拉动气囊的其他部位的情况下,可将第二膨胀部可靠地引导至靠近乘员前部的方向。因此,对于膨胀展开的气囊,可以向所希望的方向拉动,使其适当变形为所希望的形状。另外,由于在该变形中第二膨胀部接近乘员的前部,所以也可以通过第二膨胀部来约束车辆侧面碰撞时乘员的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优选为用于设置在座椅之间,相对于乘员与车门相反的部位的侧气囊,即远侧气囊或前中心气囊上。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可以适当地将气囊变形为所希望的形状,并提高乘员保护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关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将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与乘员及车辆座椅一并表示的立体图。

图2是关于图1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将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与乘员及车辆座椅一并表示的平面图。

图3是关于图1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将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和其内部的充气器与座椅框架的一部分一并表示的局部平面透视图。

图4是关于其它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将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及其内部的充气器与座椅框架的一部分一并表示的局部平面透视图。

图5是示出图1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气囊的变形过程的平面图,(A)示出气囊刚展开后的状态,(B)示出乘员的肩膀接触到系带,从而气囊的第二膨胀部接近乘员的前部的状态,(C)是气囊的第二膨胀部进一步接近乘员前部的状态,并示出乘员向中心方向倒卧的初期状态,(D)示出乘员向中心方向进一步倒卧的状态。

图6是示出图1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气囊的变形过程的正视图,(A)示出与图5(A)对应的状态,即气囊刚展开后的状态,(B)示出与图5(C)对应的状态,即乘员向中心方向倒卧的初期状态,(C)示出在那之后气囊的第四膨胀部对乘员的头部进行约束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具有在车辆内的座椅100的侧面膨胀展开的气囊12和向气囊12供给膨胀展开用气体的充气器14,参照图3。充气器14与车辆侧电连接。例如,充气器14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从车辆侧接收检测到该冲击的信号而进行工作,并瞬间向气囊12供给气体。作为充气器14可利用诸如填充有气体发生剂、压缩气体或这两者等的各种各样的充气器。举一个例子,充气器14在有底圆筒体的开放端部具有点火装置,通过该点火装置点燃圆筒体内的气体发生剂,从而产生气体,从圆筒体的周面上的多个喷出孔向气囊12内供给膨胀展开用的气体。

座椅100例如是驾驶座或副驾驶座,但也可以是后部座。座椅100具有落座有乘员200的座椅垫110和支撑乘员200背部的座椅靠背120。座椅靠背120具有构成其骨架的座椅框架130,参照图3。座椅框架130加工金属部件或硬质树脂而成,其由与乘员200的背部直接接触的座椅饰件覆盖。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搭载在车辆上时,例如内置于座椅靠背120的车外侧即车辆的侧门侧的侧部,气囊12和充气器14安装在座椅框架130上,参照图3。并且,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例如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通过使气囊12膨胀展开,气囊12突破座椅饰件,气囊12露出在座椅靠背120外配备于座椅100与车辆的侧门之间。由此,通过膨胀展开的气囊12从侧面对乘员200进行约束。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也可以内置于座椅靠背120的车内侧的侧部。即,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也可以是远侧气囊。此时,膨胀展开的气囊12例如也可以配备于座椅100与车辆的中控台之间。中控台例如配置于两个座椅之间。

气囊12例如通过在适当的位置缝合或粘接一张或多张基布等而形成为袋状,接受膨胀展开用气体的供给而从扁平状态变形为展开状态。扁平状态的气囊12例如以卷状、手风琴状或其组合的形式被卷绕或折叠,收纳在座椅靠背120的车宽方向侧部。气囊12通过从充气器14供给的气体向上方膨胀展开,保护正规落座状态的乘员200的肩部210、臂部220、胸部230、腹部240、头部250等。

如图2和图3所示,若将展开状态下的气囊12,在相对于正规落座状态的乘员200的位置关系上划分区域时,气囊12可以具有第一至第四膨胀部21、22、23、24。第一膨胀部21在乘员200的肩部210的侧面膨胀展开。第二膨胀部22在第一膨胀部21的前方膨胀展开。例如,第二膨胀部22在乘员200的前方展开,以覆盖从乘员200的正面观察的乘员200的上臂部的至少一部分。第三膨胀部23在第一膨胀部21的后方膨胀展开。第三膨胀部23在与座椅框架130的关系上,在座椅框架130的侧面膨胀展开。第四膨胀部24在第一膨胀部21、第二膨胀部22以及第三膨胀部23的上方,在乘员200的头部250的侧面膨胀展开。

第一膨胀部21、第二膨胀部22和第三膨胀部23的各高度例如是从乘员200的肩部210到腹部240的高度。另外,第一膨胀部21、第二膨胀部22以及第三膨胀部23的前后方向的各长度例如是将气囊1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约3等分的长度。因此,第一膨胀部21位于气囊1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第四膨胀部24设置在第一膨胀部22的正上方。第二膨胀部22向第三膨胀部23的靠乘员200侧突出。另外,第二膨胀部22在与座椅框架130的关系上,向座椅框架130的侧框架端部132的靠座椅中央即乘员200侧突出。

第三膨胀部23内部包括充气器14,与充气器14一起紧固于座椅框架130上。例如,连接固定充气器14和座椅框架130的螺柱26贯穿构成第三膨胀部23的基布,将该基布与充气器14一起固定在座椅框架130的外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膨胀部23可以与充气器14分开而安装在座椅框架130上。但是,通过如上所述的一并紧固,有效地利用充气器14在座椅框架130上的固定,从而能够将气囊12固定到座椅框架130上。

第一至第四膨胀部21、22、23、24可以形成为一个膨胀室,也可以形成为多个膨胀室。例如,可以将第一至第四膨胀部21、22、23、24分别形成或形成为几个相互独立的膨胀室,且将各膨胀室能够气体流通地相互连接。当形成为多个膨胀室时,气囊12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非膨胀部。

气囊12具有形成在第二膨胀部22和第三膨胀部23之间的凹部31。凹部31是形成为当从上方观察气囊12时远离乘员200的肩部210或朝第一膨胀部21延伸的空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由于形成凹部31,在气囊12中,第二膨胀部22和第三膨胀部23向第一膨胀部21的靠乘员200侧突出。凹部31与第一膨胀部21同样地位于气囊1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另外,凹部31例如在第一膨胀部21、第二膨胀部22和第三膨胀部23的高度方向上形成。

在气囊装置10中,系带32隔着凹部31与第一膨胀部21相对。系带32安装在第二膨胀部22和座椅框架130上,并架设于凹部31。具体而言,系带32在气囊12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其前后方向的两端部40、41分别安装在第二膨胀部22及座椅框架130上。系带32的前侧的端部40安装在第二膨胀部22的凹部31侧的部位上。即,系带32在第二膨胀部22上的安装点设在第二膨胀部22的凹部31侧的部位。另外,该安装点也成为在第二膨胀部22上的乘员200侧的部位。一方面,系带32的后侧的端部41安装在座椅框架130的内侧。即,在作为乘员侧或车内侧的座椅框架130的内侧设置系带32在座椅框架130上的安装点。但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可以在作为车外侧的座椅框架130的外侧设置系带32在座椅框架130上的安装点。

系带32可以由一块或多块基布形成。例如,系带32可以由诸如聚酰胺合成树脂之类的纤维材料形成。可以通过缝制、粘接或其他装置来进行系带32对第二膨胀部22和座椅框架130的安装。系带32的长度比系带32的两个安装点之间的距离短,使得在气囊12的展开状态下形成为张力作用于系带32的状态。系带32可以具有各种平面形状,只要将系带32安装到第二膨胀部22和座椅框架130并架设于凹部31即可。例如,带状,Y字状,U字状等。在系带32的高度方向上的安装位置若包括系带32能够接受乘员200的肩部210的位置即可。因此,系带32可以在第一膨胀部21的整个高度方向上形成,也可以是其一部分。另外,也可以在高度方向设置多条系带32。

接下来,将参照图5和图6说明气囊12相对于正规落座状态的乘员200的变形过程。在此,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为远侧气囊,在设置有该远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的诸如驾驶座等座椅100的旁边有诸如副驾驶座等另一个座椅400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充气器14工作时,气囊12通过从充气器14供给的气体,第1~第4膨胀部21~24膨胀展开,变形为图5(A)以及图6(A)所示的展开状态。然后,由于侧面冲突的冲击,乘员200可以向前移动或横向移动。例如,在远侧测试模式中,如图5(A)中箭头300所示,乘员200可以向斜前方移动15度。

若存在这样的乘员200的移动,则如图5(B)所示,首先,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中,乘员200的肩部210与系带32接触,将系带32按压到凹部31侧。于是,被按压的系带32将第二膨胀部22向接近乘员200的前部的方向拉动。即,第二膨胀部22的乘员侧后端部通过被按压的系带32被拉入到凹部31侧。在该阶段,凹部31不会消失。换言之,系带32与第一膨胀部21中的第三膨胀部23侧的部位之间距离逐渐缩短下去,缩小凹部31,但与第一膨胀部21则通过空间相对向。

然后,当乘员200的移动进一步进行,即,当乘员200开始向中心方向即向车辆的中心侧倾斜时,乘员200的肩部210将系带32持续向凹部31侧按压,如图5(C)以及图6(B)所示,第二膨胀部22更靠近乘员200的前部。这是因为第二膨胀部22的乘员侧后端部通过被乘员200按压的系带32进一步被拉入到凹部31侧。在该阶段,系带32接触第一膨胀部21中的第三膨胀部23侧的部位。另外,至少在该阶段,被拉入凹部31侧的第二膨胀部22与乘员200的前部,例如肩部210、臂部220、胸部230以及腹部240的各前部接触,气囊12则发挥将开始向中心方向倾倒的乘员200的上体包住的作用。这样,气囊12在膨胀展开时,第二膨胀部22开始向乘员200的前方绕进去,与第一膨胀部21和第三膨胀部23一起开始包住乘员200的至少肩部周围。

然后,如图5(D)所示,当乘员200进一步向中心方向倒入时,气囊12整体朝着与乘员200相反的方向倒下。此时,气囊12与旁边座椅400的座椅靠背420相干涉。气囊12的前部朝乘员200的反方向移动,气囊12的前部的第2膨胀部22通过系带32向乘员200的前方绕进去。即,向乘员200的反方向倒下的气囊12与旁边座椅400的座椅靠背420相干涉,同时,第二膨胀部22通过系带32向乘员200的前方绕进去,与第一膨胀部21和第三膨胀部23一起,包住乘员200的至少肩部周围。最终,在第一膨胀部21、第二膨胀部22以及第三膨胀部23约束乘员200的上体后,如图6(C)所示,第四膨胀部24对乘员200的头部250进行约束。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中,气囊12具有第一膨胀部21、第二膨胀部22、第三膨胀部23及凹部31,系带32安装在第二膨胀部22及座椅框架130上并架设于凹部31,隔着凹部31与第一膨胀部21相对向。并且,在气囊12的膨胀展开时,系带32接受乘员200的肩部210,由此第二膨胀部22向接近乘员200的前部的方向变形。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展开气囊时,被乘员200的肩部210按压的系带32,拉动气囊12的部位中的第二膨胀部22。由此,由于系带32不拉动气囊12的其他部位,所以可将第二膨胀部22可靠地朝着靠近乘员200的前部的方向引导。因此,对于膨胀展开的气囊12,可以向所希望的方向拉动,使其适当变形为所希望的形状。另外,在该变形中,由于第二膨胀部22接近乘员200的前部,所以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可以通过第二膨胀部22而约束乘员200的移动。因此,提高乘员的保护性能。

特别是,气囊12构成为,在膨胀展开时,通过系带32变形的第二膨胀部22与第一膨胀部21和第三膨胀部23一起包住乘员200的至少肩部210周围。由此,对乘员200的约束性提高,乘员保护性能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座椅框架130的内侧设置系带32在座椅框架130上的安装点,参照图3。因此,与将该安装点设置在座椅框架130的外侧的情况相比,参照图4,能够较长地确保系带32与第一膨胀部21之间的距离。由此,在系带32被按压时,可以增加系带32所拉动的第二膨胀部22的移动量,因此第二膨胀部22可以更靠近乘员200的前部。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座椅框架130的外侧设置系带32在座椅框架130上的安装点,也可以通过系带32使第二膨胀部22靠近乘员200的前部。这种方式,则在将系带32安装到座椅框架130上的操作性良好的这一点上是有用的。

另外,在第二膨胀部22的凹部31侧的部位设置系带32在第二膨胀部22上的安装点。由此,在系带32拉动第二膨胀部22时,容易将第二膨胀部22拉入到乘员200的前部侧。另外,系带32在第二膨胀部22上的安装点也成为第二膨胀部22的乘员侧的部位。因此,同样地,当系带32拉动第二膨胀部22时,第二膨胀部22容易拉入乘员200的前部侧。

此外,气囊12具有第四膨胀部24,因此乘员200的头部也可以从侧面进行约束并保护。特别是在气囊12中,如第一膨胀部21、第二膨胀部22以及第三膨胀部23包住乘员200的至少肩部210周围之后,参照:图5(D),如图6(C)所示,第四膨胀部24对乘员200的头部250进行约束。由此,能够在约束乘员200的上体之后约束乘员200的头部,乘员保护性能进一步提高。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用来便于本发明的理解,并非为对本发明的限定解释。各实施方式所具备的各要素及其配置、材料、条件、形状及尺寸等不限于示例,可以适当地进行变更。

符号说明

10…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12…气囊

14…充气器 21…第一膨胀部

22…第二膨胀部 23…第三膨胀部

24…第四膨胀部 26…螺柱

31…凹部 32…系带

40…端部 41…端部

100…座椅 110…座椅垫

120…座椅靠背 130…座椅框架

132…侧框架端部 200…乘员

210…肩部 220…臂部

230…胸部 240…腹部

250…头部 300…箭头

1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安全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