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保护装置及具有该车辆用保护装置的车辆

文档序号:1483368 发布日期:2020-02-28 浏览:2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车辆用保护装置及具有该车辆用保护装置的车辆 (Vehicle protection device and vehicle with same ) 是由 梅泽真辉 浅沼宏幸 郡司泰明 伊藤修 于 2019-08-2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保护装置及具有该车辆用保护装置的车辆,其能够在行人等保护对象与车辆碰撞时进行与保护对象对应的保护。车辆用保护装置(1)包括:保护装置(2、5),其对与车辆(C)碰撞的保护对象(P)进行保护;测量装置(31~34、24),其测量保护对象(P)的图像和保护对象(P)距车辆(C)的距离;以及控制装置(6),其对应于保护对象(P)的大小,使保护装置(2、5)以不同的方式动作。(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vehicle protection device and a vehicle with the same, which can protect a protection object such as a pedestrian when the protection object collides with the vehicle. A vehicle protection device (1) is provided with: protection devices (2, 5) that protect a protection object (P) that collides with a vehicle (C); measuring devices (31-34, 24) for measuring the image of the protected object (P) and the distance of the protected object (P) from the vehicle (C); and a control device (6) which causes the protection devices (2, 5) to operate in different manners according to the size of the protected object (P).)

车辆用保护装置及具有该车辆用保护装置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车辆与行人等保护对象碰撞时进行与保护对象对应的保护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及具有该车辆用保护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在车辆与保护对象碰撞时使气囊展开而减轻保护对象(行人)受到的撞击的车辆用保护装置,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2记载的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在碰撞时使具有上滑防止机构的气囊从前保险杠朝向上方展开,从而防止行人在车辆上向后方上滑。

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伤害降低装置在使用在前挡风玻璃上展开的气囊和发动机罩(机罩)吸收行人的撞击后,使用相机检测发动机罩上的行人移动并进行加减速/操舵,从而防止行人落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0443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7/056381号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车辆用保护装置能够在碰撞时利用气囊或发动机罩吸收保护对象(行人)的撞击。但是,其车辆用保护装置在使用气囊或发动机罩对保护对象进行保护时,并未考虑使用发动机罩或气囊保护的保护对象的差异。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行人等保护对象与车辆碰撞时实现与保护对象对应的保护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及具有该车辆用保护装置的车辆。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第1本发明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包括:保护装置,其保护与车辆碰撞的保护对象;测量装置,其测量所述保护对象的图像和所述保护对象距所述车辆的距离;以及控制装置,其对应于所述保护对象的大小,使所述保护装置以不同的方式动作。

第2本发明的车辆是具备第1本发明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车辆。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能够在行人等保护对象与车辆碰撞时进行与保护对象对应的保护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及具有该车辆用保护装置的车辆。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一例的要部概略立体图。

图2的(a)是示出气囊装置动作时的状态的图,(b)是示出弹出装置动作时的状态的图。

图3是车辆用保护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4的(a)是未动作时的气囊装置附近的车辆的侧剖视图,(b)是动作时的气囊装置附近的车辆的侧剖视图。

图5的(a)是使用前侧及后侧弹出装置使发动机罩滑动至后侧的前挡风玻璃的根部附近的示意性的侧剖视图,(b)是利用后侧弹出装置使发动机罩的后侧瞬时上升的示意性的侧剖视图。

图6是示出气囊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7的(a)是示出针对成年人行人的气囊装置的动作的图,图7的(b)是示出针对儿童行人的气囊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8是示出弹出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9的(a)是示出针对体型大的成年人行人的弹出装置的动作的图,(b)是示出针对体型小的成年人行人的弹出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10是示出针对幼儿行人的弹出装置的动作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用保护装置

2 气囊装置(保护装置)

3 碰撞预测/感测装置(测量装置)

4 车速传感器

5 弹出装置(保护装置)

6 控制装置

11 发动机罩

21 前方气囊(气囊)

22 气囊组件

24 雷达装置(测量装置)

31、32、33、34 相机(测量装置)

51 前侧弹出装置(前侧的弹出装置)

52 后侧弹出装置(后侧的弹出装置)

C 车辆

GS1、GS2、GS3 加速度传感器

P、P1、P2、P3、P4、P5 行人(保护对象)

s9 P(压力)传感器等物理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适当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车辆用保护装置是保护与车辆碰撞的行人或自行车等的装置。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车辆用保护装置1的一例的要部概略立体图,示出通常时的车辆前部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将车辆C的行进方向设为“前”,将后退方向设为“后”,将铅直上方设为“上”,将铅直下方设为“下”,从车辆C侧观察将车宽方向设为“左”、“右”。

说明应用车辆用保护装置1的车辆C。

<车辆C>

如图1所示,应用本发明的车辆用保护装置1的车辆C只要是在车身前侧具有发动机罩11的机罩型汽车即可,可以是乘用车也可以是作业车辆,车型并无特别限定。以下,作为车辆C的一例,以在车身前部具有马达室的乘用车为例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车辆用保护装置1保护的保护对象是行人P或自行车等,在本例中例示行人P进行说明。

车辆C例如包括发动机罩11、翼子板12、后视镜13、车门镜14、15、机罩格栅16、罩边缘盖17、前保险杠18。

发动机罩11在碰撞到与车辆C碰撞的碰撞对象物(保护对象)时,通过弹出装置5而上升。由此,在保护对象碰撞到发动机罩11时,通过使发动机罩11变形的量增大来吸收碰撞载荷,缓冲保护对象受到的撞击。

发动机罩11例如包括在马达室的上侧设置的机罩外壳和固定在机罩外壳的马达室内侧的机罩框架。机罩外壳由在以规定以上的载荷按压时弯曲变形的具有柔性和弹性的板材形成,以能够在碰撞时行人P越上机罩外壳时柔和地实施阻挡。

翼子板12是位于发动机罩11的左右并设置在前轮上方的翼子板面板。

后视镜13是在车室内的上部前端设置的室内镜。

车门镜14、15是在车门的左右上部前端设置的反射镜。

机罩格栅16是从车辆前端部取入外部气体并向散热器(图示省略)引导的部件。机罩格栅16将多个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大致板状的导风板隔开适当间隔沿上下方向并列设置。在机罩格栅16的后方隔开空间配置有相机32。

罩边缘盖17设置在发动机罩11与机罩格栅16之间。罩边缘盖17是通过在其下侧配置的前方气囊21的展开而被上推开放的面板部件。罩边缘盖17由沿着发动机罩11的顶端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的钢板等构成。

罩边缘盖17例如如图2的(a)所示,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在前方气囊21展开时,被前方气囊21上推而转动,以释放前方气囊21。需要说明的是,使罩边缘盖17开放的机构也可以适当变更。

图1所示的前保险杠18是在车辆C的前端缘配置的板材,在碰撞时变形以保护车辆C。

<车辆用保护装置1>

图2的(a)是示出气囊装置2动作时的状态的图,图2的(b)是示出弹出装置5动作时的状态的图。

车辆用保护装置1是在行人P等保护对象与车辆C碰撞时根据保护对象的大小进行保护的保护装置。

车辆用保护装置1包括气囊装置2(图2的(a))和弹出装置5(图2的(b))。

气囊装置2根据保护对象的行人P的大小改变前方气囊21的大小进行保护(图7的(a)、(b))。弹出装置5根据保护对象的行人P的大小改变发动机罩11的上升方式而进行保护(图9的(a)、(b))。

图3是车辆用保护装置1的控制框图。

车辆用保护装置1包括碰撞预测/感测装置3、气囊装置2、车速传感器4、加速度传感器GS1、GS2、GS3、P(压力)传感器等物理传感器s9、弹出装置5及控制装置6。

判定部66判定即将碰撞的保护对象的行人P的大小、例如体型大的成年人、儿童等,判定是否使气囊装置2或弹出装置5工作。

<车速传感器>

图3所示的车速传感器4是检测车辆C的速度的传感器。车速传感器4例如感测车轮W(图1)的旋转来检测车速(车轮速度)。车速传感器4与判定部66与电连接,将车速信息向判定部66输出。

<碰撞预测/感测装置3>

图3所示的碰撞预测/感测装置3是获取用于检测行人P的感测、从车辆C到行人P的距离、行人P的速度、车辆C的速度与行人P的速度的差(相对速度)、行人P的碰撞状况、行人P的移动等的图像数据的装置。碰撞预测/感测装置3使用例如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的相机31~34和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雷达装置24(参照图1)。

利用ADAS的相机31、32、33、34检测行人P的图像,获得其大小的信息。ADAS的雷达装置2获取到行人P的距离的信息。

碰撞预测/感测装置3(相机31~34、雷达装置24)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

如图1所示,雷达装置24安装在例如车辆C的前端缘中央。由雷达装置24获取到的距离信息被发送至控制装置6(参照图3)。

以下说明碰撞预测/感测装置3的相机31~34。

图1所示的相机31~34是获取车辆C前方的图像数据的摄像机构。根据车辆C前方的图像数据预测行人P与车辆C碰撞的情况。相机31~34是对车辆C的前方进行拍摄的红外线相机、CMOS相机、CCD相机装置等。由相机31~34获取到的图像数据被发送至控制装置6(参照图3)。顺带一提,作为相机只要有一部单反相机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相机31~34可以是设置在后视镜13、机罩格栅16、车门镜14、15等多个部位的多部相机,或者也可以仅由设置在后视镜13的一部相机构成。另外,相机31~34通过采用红外线相机,从而即使在周围较暗的夜间等也能够清晰地映照车辆C的前方。

相机31安装在后视镜13的前表面,能够获取车辆C前方、发动机罩11上方及前挡风玻璃f前方的图像数据。

相机32设置在机罩格栅16后侧的马达室内,能够获取车辆C前方的图像数据。

相机33、34以使镜头从左右车门镜14、15的前表面露出的状态设置,能够获取车辆C左右前方的图像数据。

<气囊装置2>

图1所示的气囊装置2是根据来自控制装置6的判定部66的动作信号,为了保护行人P而使前方气囊21朝向车辆C的前方展开的装置。气囊装置2由气囊组件22构成。气囊组件22具有前方气囊21。

图4的(a)是未动作时的气囊装置2附近的车辆C的侧剖视图,图4的(b)是动作时的气囊装置2附近的车辆C的侧剖视图。

气囊组件22设置在车辆C内部的散热器周围的强度部件23上,充气机22i设置在气囊组件22的内部。如图1所示,气囊组件22为了使前方气囊21顺畅地沿车宽方向扩展,对应于前方气囊21的形状而在车宽方向上形成得较长。

在前方气囊21上形成有空气抽出用的通风孔(图示省略),以使前方气囊21在展开后恰当地萎缩。

充气机22i例如包括与判定部66(参照图3)电连接的未图示的点火装置、叠氮化钠等气体发生剂及收纳该点火装置及气体发生剂的壳体。

在由判定部66(参照图3)预测或感测到行人P与车辆C碰撞的情况时,或在通过速度差确定部65感测的速度差变为阈值以下的定时,气囊装置2通过从判定部66发送动作信号而动作。根据动作信号,充气机22i的点火装置瞬时将气体发生剂点燃。由此产生高压气体,如图4的(b)所示使前方气囊21瞬时膨胀。此时,通过弹出装置5使发动机罩11稍微打开,形成前方气囊21向车辆C的前方鼓出的间隙G(图4的(b))。需要说明的是,发动机罩11也可以构成为,取代弹出装置5而以电磁式机罩开闭器开锁,将发动机罩11打开形成间隙G。

通过气囊装置2的动作,如图4的(b)所示,前方气囊21在车辆C的前方展开,膨胀了的前方气囊21位于车辆C与行人P之间,缓和行人P受到的撞击。

<弹出装置5>

图3所示的弹出装置5在由判定部66预测判断为行人P会与车辆C碰撞时,如图2的(b)所示,使发动机罩11上升,使发动机罩11的移动行程增加。由此使发动机罩11的变形空间增大,提高行人P的撞击吸收性。

弹出装置5如图2的(b)所示,包括前侧弹出装置51和后侧弹出装置52。前侧弹出装置51配置在发动机罩11的前侧,使发动机罩11的前侧上升。后侧弹出装置52配置在发动机罩11的后侧,使发动机罩11的后侧上升。

图5的(a)是利用前侧及后侧弹出装置51、52使发动机罩11滑动至后侧的前挡风玻璃f的根部附近的示意性的侧剖视图,图5的(b)是利用后侧弹出装置52使发动机罩11的后侧瞬时上升的示意性的侧剖视图。

在利用控制装置6的判定部66判断为行人P会与车辆C碰撞的情况下,前侧及后侧弹出装置51、52基于来自判定部66的动作信号而动作,使发动机罩11整体滑动至后侧的前挡风玻璃f的根部附近(参照图5的(a)的箭头α1),或使发动机罩11的后侧瞬时上升(参照图5的(b)的箭头α2)。

弹出装置5的驱动机构并无特别限定,例如是马达或微气体发生器等气体发生装置等。

例如,在马达的情况下,除了马达以外,使用减速机构的齿轮、前侧及后侧弹出装置51、52的对发动机罩11的移动轨迹进行控制的第1凸轮、第2凸轮或第1连杆、第2连杆等。并且,切换为使发动机罩11整体滑动到后侧的前挡风玻璃f的根部附近的第1凸轮,或使发动机罩11的后侧上升的第2凸轮,以使由支承部件11s支承的发动机罩11滑动至后侧的前挡风玻璃f的根部附近,或使发动机罩11的后侧上升。

或者,切换为使发动机罩11整体滑动至后侧的前挡风玻璃f的根部附近的第1连杆,或使发动机罩11的后侧上升的第2连杆,以使由支承部件11s支承的发动机罩11滑动至后侧的前挡风玻璃f的根部附近,或使发动机罩11的后侧上升。需要说明的是,弹出装置5的驱动机构也可以由凸轮和连杆组合构成。

<加速度传感器>

图1所示的加速度传感器GS1、GS2、GS3是感测行人P与车辆C的碰撞的传感器。在本例中,加速度传感器GS1、GS2、GS3配置在前保险杠18的内部的左右和中央三个部位。

使用加速度传感器GS1、GS2、GS3感测前保险杠18的全域与行人P的碰撞。

<P传感器等物理传感器s9>

图1所示的P(压力)传感器等物理传感器s9是感测行人P与车辆C的碰撞的传感器。

另外,与行人P的碰撞检测可以由碰撞预测/感测装置3进行,或者也可以使用碰撞预测/感测装置3及加速度传感器GS1、GS2、GS3和/或P传感器等物理传感器s9检测与行人P的碰撞。

<控制装置6>

如图3所示,控制装置6具有存储部60和处理部61,由例如CPU、ROM及RAM、微型计算机等构成。

存储部60是预先存储使用相机31~34摄像的摄像数据或使用雷达装置24获取的距离信息的行人P、自行车等判定所需的信息等的装置。作为行人P、自行车判定所需的信息,例如,是以作为保护对象的行人P的轮郭形状为特征的行人模板或自行车模板等。存储部60分别与作为处理部61的距离确定部62、行人等确定部63、行人等状态检测部64、速度差确定部65及判定部66电连接。

处理部61参照由碰撞预测/感测装置3(相机31~34)获取的图像信息、由雷达装置24获取的距离信息、由加速度传感器GS1、GS2、GS3获取的加速度信息、由物理传感器s9获取的压力信息等及由车速传感器4获取的车速信息、在存储部60中存储的基准数据进行处理。处理部61构成为,包括距离确定部62、行人等确定部63、行人等状态检测部64、速度差确定部65、判定部66。

距离确定部62是用于确定车辆C与行人P间的距离(相对位置)的部件。距离确定部62例如使用激光雷达或毫米波雷达等雷达装置24确定到行人P等的距离。需要说明的是,车辆C与行人P等间的距离也可以对使用两个相机同时摄像的视差图像进行解析来测量。距离确定部62与行人等确定部63电连接。

行人等确定部63具有从碰撞预测/感测装置3摄像的图像所包含的对象中确定行人P、自行车等的功能。例如,行人等确定部63通过参照行人模板将轮郭形状与行人模板相似的对象确定为行人P。或者,行人等确定部63通过参照自行车模板,将轮郭形状与自行车模板相似的对象确定为自行车。

行人等确定部63与判定部66电连接。

行人等状态检测部64是确定行人P等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等行人等状态的部件。行人等状态检测部64例如根据按照时间序列摄像的摄像数据的差量,确定行人P等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行人等状态检测部64不仅可以确定碰撞前的行人P等的移动速度及移动方向,也可以确定碰撞后越上发动机罩11的行人P等的移动速度及移动方向。行人等状态检测部64与判定部66电连接。

判定部66例如基于来自距离确定部62及行人等状态检测部64的信息,判定车辆C是否会与行人P碰撞。判定部66例如在判断为即使通过自动制动功能减速也无法避免与行人P碰撞的情况下,预测会与行人P碰撞。另外,判定部66在与行人P的距离变为零的情况下判定为碰撞到行人P。

判定部66分别与充气机22i和前侧及后侧弹出装置51、52电连接。

速度差确定部65是例如确定碰撞到行人P后的车辆C与行人P的速度差(相对速度)的部件。在车辆C与行人P发生了碰撞时,通常车辆C由于减速而速度下降,行人P被车辆C推压而速度加快。速度差确定部65与判定部66电连接。

速度差确定部65例如在车辆C与行人P的速度差变为阈值以下时,由判定部66预测为碰撞,向充气机22i发送信号,使气囊组件22展开。

《车辆用保护装置1的气囊装置2的动作》

接下来,使用图6说明车辆用保护装置1的气囊装置2(图2的(a))的动作。图6是示出气囊装置2的动作的流程图。

作为保护对象以行人P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平常时,发动机罩11及罩边缘盖17为相对于车身下降的状态。另外,前方气囊21为折叠收纳在气囊组件22内的状态。

通过由驾驶者在车辆C内部将点火开关(图示省略)打开,从而包含相机31~34和雷达装置24的碰撞预测/感测装置3、加速度传感器GS1、GS2、GS3、P(压力)传感器等物理传感器s9及车速传感器4(参照图3)等驱动。由此,车辆用保护装置1能够监视行人P,车辆用保护装置1启动。

首先,通过碰撞预测/感测装置3获取车辆前方的图像信息、距离信息(图6的步骤S1)。

接下来,通过行人确定部63(参照图3)将碰撞预测/感测装置3的图像信息与存储部60中的行人P的身高、体积、重心位置或形状等的行人模板进行比较,进行图像是否为行人P的判断(步骤S2)。

在判断碰撞预测/感测装置3的保护对象的图像信息为行人P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3。在判断碰撞预测/感测装置3的图像信息不是行人P时返回步骤S1。

接下来,通过车速传感器4进行车速信号(车轮速度信号)的获取。也就是说,检测车轮的旋转以检测车辆C的车速。(步骤S3)。

接下来,通过距离确定部62(参照图3),使用雷达装置24确定车辆C与行人P间的距离(步骤S4)。或者,也可以对使用两个相机(例如相机31、32)同时摄像的视差图像进行解析,确定车辆C与行人P间的距离。

接下来,判定部66根据步骤S3中的速度信息和步骤S4中的从车辆C到行人P的距离信息及经过时间,运算车辆C与行人P的相对速度。参照相对速度及距离信息和存储部60的数据,预测行人P是否与车辆C碰撞(步骤S5)。也就是说,与ADAS协作预测车辆C与行人P的碰撞。例如,使车辆C与行人P的相对速度差的阈值降低来预测碰撞。

在由判定部66(参照图3)判断行人P不会与车辆C碰撞的情况下(在步骤S5中为否),转入步骤S1。

在由判定部66(参照图3)判断行人P会与车辆C碰撞的情况下(在步骤S5中为是),在步骤S6中,判定部66根据基于图像信息和距离信息获得的行人P的身高,判断行人P是成年人还是儿童。

在步骤S6中判断行人P为成年人的情况下(在步骤S6中为是),判定部66向充气机22i发送成年人用的动作信号,如图7的(a)所示,通过充气机22i以成年人用的高压使前方气囊21动作。例如,将两个火药点燃而产生气体,使高压的前方气囊21a展开(步骤S7)。由此,如图7的(a)所示,能够在体型大的成年人行人P1与车辆C之间使高压的前方气囊21展开,以很高高压的前方气囊21吸收成年人行人P1的撞击来进行保护。需要说明的是,图7的(a)是示出气囊装置2针对成年人行人P1的动作的图,图7的(b)是示出气囊装置2针对儿童行人P2的动作的图。

在步骤S6中判断行人P不是成年人而是儿童的情况下(在步骤S6中为否),判定部66向充气机22i发送儿童用的动作信号,如图7的(b)所示,通过充气机22i以儿童用的低压使前方气囊21在小范围内动作(步骤S8)。例如,将一个火药点燃而产生气体,以低压使小范围的前方气囊21b展开。由此,能够以低压使小范围的前方气囊21展开在体型小的儿童行人P2与车辆C之间,吸收儿童行人P2的撞击来进行保护。

或者,在步骤S6中判断行人P2为儿童的情况下(在步骤S6中为否),在预测前方气囊21的展开对行人P2具有加害性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使气囊装置2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的流程图中,示出在步骤S6中判断行人P是成年人还是儿童的情况,也可以构成为在步骤S2中判断行人P是成年人还是儿童。

根据上述车辆用保护装置1的气囊装置2的构成,由于与ADAS协作,对应于行人P的体格使前方气囊21展开,因此能够在使用气囊装置2保护行人P的同时抑制前方气囊21的加害性。另外,由于能够实现对应于行人P的体格的基于前方气囊21的保护,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行人P的安全性。

《车辆用保护装置1的弹出装置5的动作》

接下来,使用图8说明车辆用保护装置1的弹出装置5(图5的(a)、(b))的动作。图8是示出弹出装置5的动作的流程图。

如图1所示,平常时,发动机罩11及罩边缘盖17处于相对于车身下降的状态。

通过在车辆C内部由驾驶者将点火开关(图示省略)打开,包含相机31~34和雷达装置24的碰撞预测/感测装置3、加速度传感器GS1、GS2、GS3、P传感器等物理传感器s9及车速传感器4(参照图3)驱动。由此,车辆用保护装置1能够监视行人P,车辆用保护装置1启动。

图8的步骤S11至步骤S15与图6的步骤S1至步骤S5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通过判定部66(参照图3)判断行人P会与车辆C碰撞的情况下(在图8的步骤S15中为是),在步骤S16中,判定部66根据从图像信息和距离信息获得的行人P的身高、体积、重心位置、体型及到行人P的距离,判断行人P是否是体型大的成年人。

在判断行人P为体型大的成年人的情况下(在步骤S16中为是),如图9的(a)所示,前侧弹出装置51及后侧弹出装置52的各马达动作,使由支承部件11s支承的发动机罩11上升,并向后侧的前挡风玻璃f的根部附近滑动(图9的(a)的箭头α1)。也就是说,在行人P3为体型大的成年人的情况下,使发动机罩11整体上升,并向后侧的前挡风玻璃f的根部附近滑动(步骤S17)。由此,能够使体型大的成年人行人P3的头部抵在滑动到后侧的前挡风玻璃f的根部附近的发动机罩11上进行保护。另外,能够使体型大的行人P3的上半身抵在发动机罩11上进行保护。需要说明的是,图9的(a)示出弹出装置5针对体型大的成年人行人P3的动作,图9的(b)示出弹出装置5针对体型小的成年人行人P4的动作。

在判断行人P不是体型大的成年人的情况下(在步骤S16中为否),在步骤S18中,判定部66根据从图像信息和距离信息获得的行人P的身高、体积、重心位置、体型和到行人P的距离,判断行人P是否是体型小的成年人。

在判断行人P为体型小的成年人的情况下(在步骤S18中为是),如图9的(b)所示,后侧弹出装置52的马达动作,使由支承部件11s支承的发动机罩11的后侧上升(图9的(b)的箭头α2)(步骤S19)。由此,在行人P4为体型小的成年人的情况下,能够使体型小的行人P4的头部抵在发动机罩11的后侧以进行保护。

在判断行人P不是体型小的成年人的情况下(图8的步骤S18中为否),行人P5为接近幼儿的体格,即使发动机罩11上升也没有效果,因此,如图10所示,不使前侧弹出装置51及后侧弹出装置52动作(步骤S20)。图10示出弹出装置5针对幼儿的行人P5的动作。

根据上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1的弹出装置5的构成,能够以致动器的前侧弹出装置51及后侧弹出装置52来调整发动机罩11的移动量。

另外,能够以行人P的身高和头部的位置决定使发动机罩11上升的方式、上升或不上升。

另外,由于与ADAS协作,根据行人P的体格对发动机罩11的举动进行控制,因此能够对应于行人P的体格而使用发动机罩11保护行人P等。

如上所述,由于与ADAS协作预测行人P与车辆C的碰撞,能够以马达来驱动弹出装置5。

因此,能够实现在行人P等保护对象会与车辆C碰撞时能够实施与保护对象对应的保护的车辆用保护装置1及具有该装置的车辆C。

[其他实施方式]

1.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车辆用保护装置1以行人P和自行车为保护对象,但也可以以除此以外的对象为保护对象。

2.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使用包含相机31~34和雷达装置24的碰撞预测/感测装置3***行人P与车辆C碰撞的情况,但也可以使用加速度传感器GS1、GS2、GS3或P传感器等物理传感器s9感测碰撞。

并且,也可以构成为,将弹出装置5设为使用火药的气体发生装置,在碰撞后,如图9的(a)、(b)所示,对应于行人P的体格而使发动机罩11上升。由此能够使弹出装置5的构成多样化。

3.在所述实施方式的弹出装置5中,将前侧及后侧弹出装置51、52设为使用马达的致动器,但也可以是,前侧弹出装置51由于先碰撞而设为使用火药的气体发生装置,后侧弹出装置52由于后碰撞设为使用马达的致动器。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前侧及后侧弹出装置51、52设为除了已说明构成以外的构成。

由此,弹出装置5的构成具有自由度。

4.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使气囊装置2与弹出装置5独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之同时动作。

5.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使发动机罩11上升并使前方气囊21展开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设置预先展开用的孔,或者设置展开用的孔并用强度低的罩覆盖,不使发动机罩11上升而使前方气囊21从所述孔展开,或者使所述罩开放而使前方气囊21从所述孔展开。

6.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为一例,可以是权利要求书范围内的多种构成、变形构成。

2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有效防止油渍污染的汽车安全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