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文档序号:1825229 发布日期:2021-11-12 浏览:2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Multi-mode hybrid drive system ) 是由 郭星 罗会兵 洪波 李益华 黄俊童 廖梦琦 谢运军 邓仕林 陈梅 严博 廖金龙 于 2021-07-2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输入轴、中间轴、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相互平行布置,所述输入轴的一端通过离合器连接发动机的曲轴输出端,所述离合器设置在第二电机的转子内,离合器的外毂与第二电机的转子固定连接,所述发动机的曲轴输出端与离合器的外毂周向固定连接,所述离合器的主动摩擦盘与外毂固定连接,从动摩擦盘与输入轴固定连接,第三传动组件设置在第一传动轴上,第四传动组件设置在第二传动轴上,第三传动组件与第四传动组件配合,第三传动组件还与第一电机配合,第四传动组件还与差速器配合。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驱动系统趋向于小型化的特点。(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ulti-mode hybrid power driving system, which comprises an input shaft, an intermediate shaft, a first transmission shaft and a second transmission shaft which are arranged in parallel, wherein one end of the input shaft is connected with the crankshaft output end of an engine through a clutch, the clutch is arranged in the rotor of a second motor, an outer hub of the clutch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rotor of the second motor, the crankshaft output end of the engin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outer hub of the clutch in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a driving friction disc of the clutch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outer hub, a driven friction disc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input shaft, a third transmission assembly is arranged on the first transmission shaft, a fourth transmission assembly is arranged on the second transmission shaft, a third transmission assembly is matched with the fourth transmission assembly, the third transmission assembly is also matched with the first motor, and the fourth transmission assembly is also matched with a differential mechanism. The inven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mple structure and small driving system.)

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合动力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燃油汽车通常以石油作为能量源,随着资源的匮乏和汽车尾气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国家对汽车尾气排放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因此许多汽车制造商的研发方向逐渐倾向于低排放、低油耗的新能源汽车。但是,新能源汽车中的纯电动汽车,具有整车成本较高、充电时间长、电池寿命不稳定等难以短期解决的问题,而混合动力汽车同样作为新能源汽车一种,同时具有传统燃油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两者的优点,具有多种高效的驱动模式,既可以通过发动机和第一电机同时驱动,也能够通过发动机或第一电机单独驱动。

目前,混合动力汽车通常采用一个发动机和一个电机提供驱动力,档位选择少,适应性较差,无法在行进间启动发动机,节油效果较差,甚至在换挡时动力极易中断,不但驾驶体验感不好,还容易造成事故发生。也有部分混合动力车辆采用一个发动机,两个电机的结构,两个电机平行布置,需要空间较大,布置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驱动系统趋向于小型化的特点。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包括发动机、第二电机、输入轴、中间轴、差速器、第一传动组件、第二传动组件,第一传动组件设置在输入轴上,第二传动组件设置在中间轴上,第一传动组件与第二传动组件配合,第二传动组件还与差速器配合,还包括:离合器、第一电机、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组件、第四传动组件,输入轴、中间轴、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相互平行布置,所述输入轴的一端通过离合器连接发动机的曲轴输出端,所述离合器设置在第二电机的转子内,离合器的外毂与第二电机的转子固定连接,所述发动机的曲轴输出端与离合器的外毂周向固定连接,所述离合器的主动摩擦盘与外毂固定连接,从动摩擦盘与输入轴固定连接,第三传动组件设置在第一传动轴上,第四传动组件设置在第二传动轴上,第三传动组件与第四传动组件配合,第三传动组件还与第一电机配合,第四传动组件还与差速器配合。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输入轴、中间轴、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相互平行支承于驱动系统箱体内,所述输入轴的一端通过离合器连接发动机的曲轴输出端,所述离合器设置在第二电机的转子内,离合器的外毂与第二电机的转子固定连接,所述发动机的曲轴输出端与离合器的外毂周向固定连接,所述离合器的主动摩擦盘与外毂固定连接,从动摩擦盘与输入轴固定连接;无论离合器是否接合,第二电机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均可实现发电功能,提高能量回收效率。

本发明将第二电机与离合器集成在一起,结构简单、空间尺寸小,驱动系统趋向于小型化设计,能够适应市场所有的三缸发动机及四缸发动机机舱布置,能适应更多的车型,而采用本发明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汽车,不但解决了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换挡过程中动力中断问题,保证动力不会中断,还可以在加速过程中通过第一电机进行动力辅助,并在行进间启动发动机,不但具有良好的动力性能和驾驶性能,也具有更好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其燃油经济性,降低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发动机四档,纯电四档)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第二实施例(发动机一档,纯电一档)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第三实施例(发动机三档,纯电二档)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第四实施例(发动机四档,纯电三档)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第五实施例(发动机四档,纯电四档)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地标记:

发动机1、离合器2、第一电机3、第二电机4;

输入轴5、第一主动齿轮5-1、第二主动齿轮5-2、第三主动齿轮5-3、第四主动齿轮5-4;

第一传动轴6、第一输入齿轮6-1、第二输入齿轮6-2、第三输入齿轮6-3、第四输入齿轮6-4、输入齿轮19;

中间轴7、第一从动齿轮7-1、第二从动齿轮7-2、第三从动齿轮7-3、第四从动齿轮7-4、第一同步器71、第二同步器72、第一传动齿轮17;

第二传动轴8、第一中间齿轮8-1、第二中间齿轮8-2、第三中间齿轮8-3、第四中间齿轮8-4、第三同步器81、第四同步器82、第二传动齿轮83;

差速器15,差速器输入齿轮1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包括发动机1、第二电机4、输入轴5、中间轴7、差速器15、第一传动组件、第二传动组件,第一传动组件设置在输入轴5上,第二传动组件设置在中间轴7上,第一传动组件与第二传动组件配合,第二传动组件还与差速器15配合,还包括离合器2、第一电机3、第一传动轴6、第二传动轴8、第三传动组件、第四传动组件,输入轴5、中间轴7、第一传动轴6、第二传动轴8相互平行布置,所述输入轴5的一端通过离合器2连接发动机1的曲轴输出端,所述离合器2设置在第二电机4的转子内,离合器2的外毂与第二电机4的转子固定连接,所述发动机1的曲轴输出端与离合器2的外毂周向固定连接,所述离合器2的主动摩擦盘与外毂固定连接,从动摩擦盘与输入轴5固定连接,第三传动组件设置在第一传动轴6上,第四传动组件设置在第二传动轴8上,第三传动组件与第四传动组件配合,第三传动组件还与第一电机3配合,第四传动组件还与差速器15配合,差速器15输出的动力能够改善换挡时出现扭矩中断的现象,提高驾驶舒适性。

所述离合器2是普通的单离合器,主动摩擦盘、从动摩擦盘均设置在离合器2内部。所述第一电机3、第二电机4可以共用同一组电池,也可以分别使用不同组电池,所述发动机1可采用三缸或四缸发动机,或其它功能相似的发动机。所述输入轴5、中间轴7、第一传动轴7、第二传动轴8均通过轴承相互平行支承于变速器箱体内。

对于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形成齿轮副,第三传动组件和第四传动组件形成齿轮副,例如可以是单挡位的齿轮副,也可是以多挡位的齿轮副。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形之间以及第三传动组件和第四传动组件可以自由组合,形成多种不同档位结构。举例如下:

实施例1

如图1,第一传动组件多包括第一主动齿轮5-1、第二主动齿轮5-2、第三主动齿轮5-3、第四主动齿轮5-4、第一从动齿轮7-1、第二从动齿轮7-2、第三从动齿轮7-3、第四从动齿轮7-4、第一同步器71、第二同步器72、第一传动齿轮17,其中,第一主动齿轮5-1、第二主动齿轮5-2、第三主动齿轮5-3、第四主动齿轮5-4分别与输入轴5固定,第一从动齿轮7-1、第二从动齿轮7-2、第三从动齿轮7-3、第四从动齿轮7-4分别空套在中间轴7上。

第一主动齿轮5-1与第一从动齿轮7-1啮合形成第一挡位齿轮副,第二主动齿轮5-2与第二从动齿轮7-2啮合形成第二挡位齿轮副,第三主动齿轮5-3与第三从动齿轮7-3啮合形成第三挡位齿轮副,第四主动齿轮5-4与第四从动齿轮7-4啮合形成第四挡位齿轮副。

第一同步器71固定在中间轴7上且位于第一从动齿轮7-1和第二从动齿轮7-2之间,在需要时进行挡位切换,以使第一同步器71用于与第一从动齿轮7-1或者第二从动齿轮7-2结合。第二同步器72固定在中间轴7上且位于第三从动齿轮7-3和第四从动齿轮7-4之间,在需要时进行挡位切换,以使第二同步器72用于与第三从动齿轮7-3或者第四从动齿轮7-4结合。第一传动齿轮17与中间轴7固定,第一传动齿轮17与差速器15上的差速器输入齿轮18啮合。

第二传动组件多包括输入齿轮19、第一输入齿轮6-1、第二输入齿轮6-2、第三输入齿轮6-3、第四输入齿轮6-4、第一中间齿轮8-1、第二中间齿轮8-2、第三中间齿轮8-3、第四中间齿轮8-4、第三同步器81、第四同步器82、第二传动齿轮83,输入齿轮19与第一电机3的输出轴固定,输入齿轮19与第四输入齿轮6-4啮合,第一输入齿轮6-1、第二输入齿轮6-2、第三输入齿轮6-3、第四输入齿轮6-4分别固定在第一传动轴6上,第一中间齿轮8-1、第二中间齿轮8-2、第三中间齿轮8-3、第四中间齿轮8-4分别空套在第二传动轴8上。

第一输入齿轮6-1与第一中间齿轮8-1啮合形成第五挡位齿轮副,第二输入齿轮6-2与第三中间齿轮8-3啮合第六挡位齿轮副,第三输入齿轮6-3与第二中间齿轮8-2啮合第七挡位齿轮副,第四输入齿轮6-4与第四中间齿轮8-4啮合第八挡位齿轮副。

第三同步器81固定在第二传动轴8上并位于第一中间齿轮8-1和第二中间齿轮8-2之间,在需要时进行挡位切换,以使第三同步器81与第一中间齿轮8-1和第二中间齿轮8-2结合。第四同步器82固定在第二传动轴8上并位于第三中间齿轮8-3和第四中间齿轮8-4之间,在需要时进行挡位切换,以使第四同步器82与第三中间齿轮8-3和第四中间齿轮8-4结合。第二传动齿轮83与第二传动轴8固定,第二传动齿轮83与差速器15上的差速器输入齿轮18啮合。

实施例2

如图2,第一传动组件多包括第一主动齿轮5-1、第一从动齿轮7-1、第一传动齿轮17,其中,第一主动齿轮5-1与输入轴5固定,第一从动齿轮7-1空套在中间轴7上。第一主动齿轮5-1与第一从动齿轮7-1啮合形成第一挡位齿轮副,第一传动齿轮17与中间轴7固定,第一传动齿轮17与差速器15上的差速器输入齿轮18啮合。

第二传动组件多包括输入齿轮19、第一输入齿轮6-1、第一中间齿轮8-1、第二传动齿轮83,输入齿轮19与第一电机3的输出轴固定,输入齿轮19与第一输入齿轮6-1啮合,第一输入齿轮6-1固定在第一传动轴6上,第一中间齿轮8-1空套在第二传动轴8上,第一输入齿轮6-1与第一中间齿轮8-1啮合形成第五挡位齿轮副, 第二传动齿轮83与第二传动轴8固定,第二传动齿轮83与差速器15上的差速器输入齿轮18啮合。

实施例3

如图3,第一传动组件多包括第一主动齿轮5-1、第二主动齿轮5-2、第三主动齿轮5-3、第一从动齿轮7-1、第二从动齿轮7-2、第三从动齿轮7-3、第一同步器71、第二同步器72、第一传动齿轮17,其中,第一主动齿轮5-1、第二主动齿轮5-2、第三主动齿轮5-3分别与输入轴5固定,第一从动齿轮7-1、第二从动齿轮7-2、第三从动齿轮7-3分别空套在中间轴7上。

第一主动齿轮5-1与第一从动齿轮7-1啮合形成第一挡位齿轮副,第二主动齿轮5-2与第二从动齿轮7-2啮合形成第二挡位齿轮副,第三主动齿轮5-3与第三从动齿轮7-3啮合形成第三挡位齿轮副。

第一同步器71固定在中间轴7上且位于第一从动齿轮7-1和第二从动齿轮7-2之间,在需要时进行挡位切换,以使第一同步器71与第一从动齿轮7-1或者第二从动齿轮7-2结合。第二同步器72固定在中间轴7上且位于第三从动齿轮7-3的一侧,在需要时进行挡位切换,以使第二同步器72与第三从动齿轮7-3结合。第一传动齿轮17与中间轴7固定,第一传动齿轮17与差速器15上的差速器输入齿轮18啮合。

第二传动组件多包括输入齿轮19、第二输入齿轮6-2、第四输入齿轮6-4、第三中间齿轮8-3、第四中间齿轮8-4、第四同步器82、第二传动齿轮83,输入齿轮19与第一电机3的输出轴固定,输入齿轮19与第四输入齿轮6-4啮合,第二输入齿轮6-2、第四输入齿轮6-4分别固定在第一传动轴6上,第三中间齿轮8-3、第四中间齿轮8-4分别空套在第二传动轴8上。

第二输入齿轮6-2与第三中间齿轮8-3啮合形成第六挡位齿轮副,第四输入齿轮6-4与第四中间齿轮8-4啮合形成第八挡位齿轮副。第四同步器82固定在第二传动轴8上并位于第三中间齿轮8-3和第四中间齿轮8-4之间,在需要时进行挡位切换,以使第四同步器82与第三中间齿轮8-3和第四中间齿轮8-4结合。第二传动齿轮83与第二传动轴8固定,第二传动齿轮83与差速器15上的差速器输入齿轮18啮合。

实施例4

如图4,第一传动组件多包括第一主动齿轮5-1、第二主动齿轮5-2、第三主动齿轮5-3、第四主动齿轮5-4、第一从动齿轮7-1、第二从动齿轮7-2、第三从动齿轮7-3、第四从动齿轮7-4、第一同步器71、第二同步器72、第一传动齿轮17,其中,第一主动齿轮5-1、第二主动齿轮5-2、第三主动齿轮5-3、第四主动齿轮5-4分别与输入轴5固定,第一从动齿轮7-1、第二从动齿轮7-2、第三从动齿轮7-3、第四从动齿轮7-4分别空套在中间轴7上。

第一主动齿轮5-1与第一从动齿轮7-1啮合形成第一挡位齿轮副,第二主动齿轮5-2与第二从动齿轮7-2啮合形成第二挡位齿轮副,第三主动齿轮5-3与第三从动齿轮7-3啮合形成第三挡位齿轮副,第四主动齿轮5-4与第四从动齿轮7-4啮合形成第四挡位齿轮副。

第一同步器71固定在中间轴7上且位于第一从动齿轮7-1和第二从动齿轮7-2之间,在需要时进行挡位切换,以使第一同步器71用于与第一从动齿轮7-1或者第二从动齿轮7-2结合。第二同步器72固定在中间轴7上且位于第三从动齿轮7-3和第四从动齿轮7-4之间,在需要时进行挡位切换,以使第二同步器72与第三从动齿轮7-3或者第四从动齿轮7-4结合,第一传动齿轮17与中间轴7固定,第一传动齿轮17与差速器15上的差速器输入齿轮18啮合。

第二传动组件多包括输入齿轮19、第二输入齿轮6-2、第三输入齿轮6-3、第四输入齿轮6-4、第二中间齿轮8-2、第三中间齿轮8-3、第四中间齿轮8-4、第三同步器81、第四同步器82、第二传动齿轮83,输入齿轮19与第一电机3的输出轴固定,输入齿轮19与第四输入齿轮6-4啮合,第二输入齿轮6-2、第三输入齿轮6-3、第四输入齿轮6-4分别固定在第一传动轴6上,第二中间齿轮8-2、第三中间齿轮8-3、第四中间齿轮8-4分别空套在第二传动轴8上。

第二输入齿轮6-2与第三中间齿轮8-3啮合形成第六挡位齿轮副,第三输入齿轮6-3与第二中间齿轮8-2啮合形成第七挡位齿轮副,第四输入齿轮6-4与第四中间齿轮8-4啮合形成第八挡位齿轮副。

第三同步器81固定在第二传动轴8上并位于第二中间齿轮8-2的一侧,在需要时进行挡位切换,以使第三同步器81与第二中间齿轮8-2结合。第四同步器82固定在第二传动轴8上并位于第三中间齿轮8-3和第四中间齿轮8-4之间,在需要时进行挡位切换,以使第四同步器82与第三中间齿轮8-3和第四中间齿轮8-4结合。第二传动齿轮83与第二传动轴8固定,第二传动齿轮83与差速器15上的差速器输入齿轮18啮合。

实施例5

如图5,第一传动组件多包括第一主动齿轮5-1、第二主动齿轮5-2、第三主动齿轮5-3、第四主动齿轮5-4、第一从动齿轮7-1、第二从动齿轮7-2、第三从动齿轮7-3、第四从动齿轮7-4、第一同步器71、第二同步器72、第一传动齿轮17,其中,第一主动齿轮5-1、第二主动齿轮5-2、第三主动齿轮5-3、第四主动齿轮5-4分别与输入轴5固定,第一从动齿轮7-1、第二从动齿轮7-2、第三从动齿轮7-3、第四从动齿轮7-4分别空套在中间轴7上。

第一主动齿轮5-1与第一从动齿轮7-1啮合形成第一挡位齿轮副,第二主动齿轮5-2与第二从动齿轮7-2啮合形成第二挡位齿轮副,第三主动齿轮5-3与第三从动齿轮7-3啮合形成第三挡位齿轮副,第四主动齿轮5-4与第四从动齿轮7-4啮合形成第四挡位齿轮副。

第一同步器71固定在中间轴7上且位于第一从动齿轮7-1和第二从动齿轮7-2之间,在需要时进行挡位切换,以使第一同步器71与第一从动齿轮7-1或者第二从动齿轮7-2结合。第二同步器72固定在中间轴7上且位于第三从动齿轮7-3和第四从动齿轮7-4之间,在需要时进行挡位切换,以使第二同步器72与第三从动齿轮7-3或者第四从动齿轮7-4结合,第一传动齿轮17与中间轴7固定,第一传动齿轮17与差速器15上的差速器输入齿轮18啮合。

第二传动组件多包括第一输入齿轮6-1、第二输入齿轮6-2、第三输入齿轮6-3、第四输入齿轮6-4、第一中间齿轮8-1、第二中间齿轮8-2、第三中间齿轮8-3、第四中间齿轮8-4、第三同步器81、第四同步器82、第二传动齿轮83,所述第一传动轴6与第一电机3的输出轴固定,第一输入齿轮6-1、第二输入齿轮6-2、第三输入齿轮6-3、第四输入齿轮6-4分别固定在第一传动轴6上,第二中间齿轮8-2、第三中间齿轮8-3、第四中间齿轮8-4分别空套在第二传动轴8上。

第一输入齿轮6-1与第一中间齿轮8-1啮合形成第六挡位齿轮副,第二输入齿轮6-2与第三中间齿轮8-3啮合形成第六挡位齿轮副,第三输入齿轮6-3与第二中间齿轮8-2啮合形成第七挡位齿轮副,第四输入齿轮6-4与第四中间齿轮8-4啮合形成第八挡位齿轮副。

第三同步器81固定在第二传动轴8上并位于第一中间齿轮8-1与第二中间齿轮8-2之间,在需要时进行挡位切换,以使第三同步器81与第一中间齿轮8-1或者第二中间齿轮8-2结合。第四同步器82固定在第二传动轴8上并位于第三中间齿轮8-3和第四中间齿轮8-4之间,在需要时进行挡位切换,以使第四同步器82与第三中间齿轮8-3和第四中间齿轮8-4结合。第二传动齿轮83与第二传动轴8固定,第二传动齿轮83与差速器15上的差速器输入齿轮18啮合。

基于上述任意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结构,均可实现以下多种运行模式:

(一),纯发动机模式

发动机1处于工作状态,所述离合器2接合,发动机1向输入轴5传递扭矩,动力通过第一传动组件传递到第二传动组件,再由第二传动组件将动力传递到差速器15,在此过程中,所述发动机1通过离合器2将动力传递到第二电机4上,驱动第二电机4进行发电。

(二),纯电模式

发动机1和第二电机4停止运转,第一电机3处于运行状态,所述第一电机3输出的扭矩通过第三传动组件传递给第四传动组件,由第四传动组件将扭矩传递到差速器15,最后由差速器15将动力输出。

(三),混合驱动模式

当离合器2的主动摩擦盘与从动摩擦盘接合时,所述发动机1通过离合器2向输入轴5传递扭矩,动力通过第一传动组件传递到第二传动组件,再由第二传动组件将动力传递到差速器15,所述第一电机3输出的扭矩通过第三传动组件传递给第四传动组件,由第四传动组件将扭矩传递到差速器15,最后由差速器15将动力输出。在此过程中,发动机1和第一电机3同时向差速器15提供动力,同时发动机1通过离合器2将动力传递到第二电机4上,驱动第二电机1进行发电。

(四),能量回收模式一

当整车制动时,离合器2的主动摩擦盘与从动摩擦盘分离,且发动机1处于运行状态,第一电机3处于运行状态,所述发动机1通过离合器2将动力传递给第二电机4,驱动第二电机4发电以进行能量回收。

(五),能量回收模式二

整车制动时产生惯性,车辆继续行驶使车轮产生的动力通过传动轴传递给差速器15,差速器15将动力反向传递给第四传动组件,第四传动组件将动力通过第三传动组件传递给第一电机3,驱动第一电机3进行发电以进行能量回收。

(六),能量回收模式三

整车怠速时,发动机1处于怠速状态,第一电机3停止运行,第二电机4处于运行状态,当离合器2的主动摩擦盘与从动摩擦盘没有接合时,发动机3通过离合器2将动力传递到第二电机4,驱动第二电机4发电,第二电机4对电池进行充电以进行能量回收。

(七),启动发动机模式

当发动机1处于停止运行状态时,使离合器2的主动摩擦盘与从动摩擦盘不接合,第一电机3停止运行,第二电机4处于运行状态,第二电机4输出的动力通过离合器2传递到发动机1的曲轴上,用于启动发动机1。

(八),换挡过程的动力补偿模式一

发动机1处于工作状态,离合器2的主动摩擦盘与从动摩擦盘结合,发动机1输出的动力依次通过离合器2、输入轴5、第一传动组件、第二传动组件传递到差速器15,当对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进行挡位切换时,发动机1输出的动力不能传递到差速器,此时使第一电机3工作,第一电机3工作输出的动力依次给经过第三传动组件、第四传动组件传递到差速器15,差速器15输出动力用于驱动车轮从而实现动力补偿。

(九),换挡过程的动力补偿模式二

离合器2的主动摩擦盘与从动摩擦盘分离,发动机1运动使第二电机4处于发电状态,第一电机3工作输出的动力依次给经过第三传动组件、第四传动组件传递到差速器15,当对第三传动组件和第四传动组件进行挡位切换时,第一电机3输出的动力不能传递到差速器,此时使离合器2的主动摩擦盘与从动摩擦盘结合,发动机1输出的动力依次通过离合器2、输入轴5、第一传动组件、第二传动组件传递到差速器15,用于驱动车轮从而实现动力补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仅为本发明的较优实施例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当更不是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另外,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直接或间接的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1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混合动力变速器及车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