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安装构造及能量吸收构造

文档序号:1262263 发布日期:2020-08-25 浏览:2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传感器安装构造及能量吸收构造 (Sensor mounting structure and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 是由 相泽辉明 石崎达也 绿川裕之 梅泽真辉 片冈庆太 于 2020-02-1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由振动引起的传感器壳体的脱落的传感器安装构造。传感器安装构造(1A)包括:能量吸收部件(6);传感器安装部(60),其设置于能量吸收部件(6),供收容压力传感器(5)的传感器壳体(50)安装;以及罩(70),在罩(70)与传感器安装部(60)之间构成收容传感器壳体(50)的空间,传感器壳体(50)通过卡定安装于传感器安装部(60),并在传感器壳体(50)、传感器安装部(60)及罩(70)中的至少一者上构成有脱落防止构造,该脱落防止构造防止传感器壳体(50)从由传感器安装部(60)及罩(70)构成的开口部(B1)脱落。(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ensor mounting structure capable of preventing a sensor housing from falling off due to vibration. A sensor mounting structure (1A) is provided with: an energy-absorbing member (6); a sensor mounting section (60) which is provided to the energy absorbing member (6) and to which a sensor case (50) that houses the pressure sensor (5) is mounted; and a cover (70) that forms a space between the cover (70) and the sensor mounting portion (60) for accommodating the sensor housing (50), wherein the sensor housing (50) is mounted to the sensor mounting portion (60) by being locked thereto, and at least one of the sensor housing (50), the sensor mounting portion (60), and the cover (70) is provided with a drop-off prevention structure that prevents the sensor housing (50) from dropping off from an opening (B1) formed by the sensor mounting portion (60) and the cover (70).)

传感器安装构造及能量吸收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感器安装构造及能量吸收构造。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向树脂制的主体固定对象物(面板)时使用螺钉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795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螺纹固定特别是针对树脂的情况下,由于树脂容易破损且相对于紧固扭矩而松动扭矩容易变小,因此容易产生由振动引起的脱落。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问题提出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由振动引起的传感器壳体的脱落的传感器安装构造及能量吸收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前述课题,本发明的传感器安装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面板主体;传感器安装部,其设置于所述面板主体,供收容传感器的传感器壳体安装;以及罩,在所述罩与所述传感器安装部之间构成收容所述传感器壳体的空间,所述传感器壳体通过卡定安装于所述传感器安装部,在所述传感器壳体、所述传感器安装部及所述罩中的至少一者上构成有脱落防止构造,该脱落防止构造防止所述传感器壳体从由所述传感器安装部及所述罩构成的开口部脱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传感器壳体不使用螺钉而通过卡定安装于面板主体的传感器安装部,因此能够防止由振动引起的传感器壳体的脱落。此外,由于设有脱落防止构造,因此即使在卡定部位由于破损等未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传感器壳体从开口部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后壁部的后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能量吸收部件及加强部件的组装体的侧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二能量吸收构造的动作例的剖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二能量吸收构造的动作例的剖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安装构造的立体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安装构造分解立体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安装构造的俯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安装构造的侧视图。

图11是图7的XI-XI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前部构造(第二能量吸收构造)

1A 传感器安装构造

5 压力传感器(传感器)

6 能量吸收部件(面板主体)

50 传感器壳体

50e 凸部(脱落防止构造)

60 传感器安装部

65a 凹部(脱落防止构造)

70 罩

B1 开口部(脱落防止构造)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将例如用于检测行人的碰撞的压力传感器应用于车辆的前保险杠的情况为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传感器安装构造。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另外,前后、上下、左右这些表示方向的表达以车辆的乘员为基准。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是用于在碰撞物(例如行人)碰撞到例如车辆的前部时吸收碰撞能量并检测该碰撞的构造。如图1及图2所示,车辆前部构造1具备:设于车辆前部的保险杠横梁2与保险杠外观件3之间并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压力产生管4;与压力产生管4连接的左右一对的压力传感器5、5;能量吸收部件6;以及加强部件40。在此,车辆前部构造1作为在碰撞物(例如行人)碰撞到例如车辆的前部时吸收碰撞能量的构造而具备第一能量吸收构造和第二能量吸收构造。第一能量吸收构造具备能量吸收部件6和保险杠横梁2,防止它们在上下方向的位置偏移。第二能量吸收构造具备能量吸收部件6和加强部件40,通过加强部件40使能量吸收量增大。另外,第二能量吸收构造还具备压力产生管4及压力传感器5、5来检测碰撞。另外,第二能量吸收构造还具备后述的传感器安装构造1A。

<保险杠横梁>

保险杠横梁2是在车辆前部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金属制部件。保险杠横梁2在俯视时呈向前方鼓凸的弓型形状。即,保险杠横梁2呈车宽方向中央部位于最前方、且随着趋向车宽方向端部而向后方后退的形状。保险杠横梁2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与在该保险杠横梁2的后侧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车辆的骨架部件(前侧构件)连结。在车辆碰撞(前碰撞)时,保险杠横梁2将被输入至该保险杠横梁的碰撞载荷(能量)传递至前述骨架部件。

如图2所示,保险杠横梁2在侧视时一体地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上壁部2a、从上壁部2a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前壁部2b、和从前壁部2b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中间上壁部2c。另外,保险杠横梁2在侧视时一体地具备从中间上壁部2c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中间前壁部2d、从中间前壁部2d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中间下壁部2e、从中间下壁部2e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前壁部2f、和从前壁部2f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下壁部2g。

即,在保险杠横梁2的前表面形成有由中间上壁部2c、中间前壁部2d及中间下壁部2e构成的凹部。后述的压力产生管4、能量吸收部件6的管压缩部20及加强部件40配置于该凹部的前方,从而易于组装及分解。另外,在上下的前壁部2b、2f分别形成有孔部2b1、2f1。

<保险杠外观件>

保险杠外观件3是设于保险杠横梁2的前方并构成车辆的外表面(外观面)的树脂制部件或金属制部件。保险杠外观件3在侧视时一体地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上壁部3a、从上壁部3a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前壁部3b、和从前壁部3b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下壁部3c。

<压力产生管>

压力产生管4在保险杠横梁2与保险杠外观件3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压力产生管4是具有挠性的树脂制部件,当因载荷而被压缩并被压溃时使内部的流体(例如空气)产生压力。

<压力传感器>

如图1所示,左右一对的压力传感器5、5分别与压力产生管4的两端部连接。压力传感器5检测因压力产生管4的压溃变形而产生的内部流体的压力,并将检测结果向控制部(未图示)输出。控制部基于左右一对的压力传感器5、5的检测结果来执行例如通过将设于车辆前部的动力室罩(发动机罩)升起而保护碰撞物(例如行人)的控制。

<能量吸收部件>

能量吸收部件6是设于保险杠横梁2与保险杠外观件3之间的树脂制部件(例如PP(聚丙烯制))。能量吸收部件6例如通过注塑成型而形成,具有无碰撞检测延迟的刚性。能量吸收部件6在车辆碰撞(前碰撞)时吸收前碰撞载荷(能量),并且压缩压力产生管4而使该压力产生管4内的流体产生压力。如图2所示,能量吸收部件6一体地具备后壁部10、管压缩部20和铰链部30。

《后壁部》

后壁部10是配置于压力产生管4的后侧并沿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即沿前额面方向延伸)的长板状部。如图1所示,后壁部10以沿着保险杠横梁2的方式在俯视时呈向前方鼓凸的弓型形状。即,后壁部10呈车宽方向中央部位于最前方、且随着向车宽方向端部转移而向后方后退的形状。如图3所示,在后壁部10沿车宽方向形成有多个组合,该组合是呈矩形的孔部11、从该孔部11的上缘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卡定部12、和从该孔部11的下缘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脱落防止部13的组合。卡定部12呈能够卡定于后述的孔部44a的周缘部的爪状。脱落防止部13呈在孔部11的下缘部的两端部留有空间并从中间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舌片形状。

如图2所示,在后壁部10形成有多个上下一对的突起部14、14。突起部14从后壁部10向后方突出。上侧的突起部14穿插在形成于保险杠横梁2的前壁部2b上的孔部2b1内。下侧的突起部14穿插在形成于保险杠横梁2的前壁部2f上的孔部2f1内。上侧的突起部14的上下方向尺寸及所对应的孔部2b1的上下方向尺寸、和下侧的突起部14的上下方向尺寸及所对应的孔部2f1的上下方向尺寸中的、至少一个上下方向尺寸的组合相等。

突起部14及孔部2b1(或孔部2f1)的组合设于保险杠横梁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及车宽方向端部之间,作为防止能量吸收部件6及保险杠横梁2的上下方向的偏移的上下偏移防止部来发挥功能。另外,突起部14及孔部2b1(或孔部2f1)的组合在能量吸收部件6被组装于保险杠横梁2上时也作为将能量吸收部件6相对于保险杠横梁2互相定位的定位部来发挥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上下偏移防止部的突起部14及孔部2b1(或孔部2f1)设于与车宽方向端部相距保险杠横梁2的车宽方向尺寸的大致1/4距离的部位P(参照图1)。由于该位置是即使在载荷集中于保险杠横梁2的中央部的碰撞的情况下保险杠横梁2也不会后退的位置,所以在保险杠横梁1与能量吸收部件6之间不会产生车辆前后方向的间隙。保险杠横梁2及能量吸收部件6在部位P的附近比较大地弯曲。车辆前部构造1中的第一能量吸收构造通过在该部位P具备上下偏移防止部而能够恰当防止能量吸收部件6相对于保险杠横梁2的上下方向的偏移并恰当吸收碰撞载荷(能量)

在后壁部10形成有上下一对的凸缘部15、15。上侧的凸缘部15从后壁部10的上缘部向后方延伸设置,并配置于保险杠横梁2的上壁部2a的上方。下侧的凸缘部15从后壁部10的下缘部向后方延伸设置,并配置于保险杠横梁2的下壁部2g的下方。

下侧的凸缘部15在保险杠横梁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及车宽方向端部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为部位P)与保险杠横梁2的下表面即下壁部2g抵接。像这样,凸缘部15作为防止能量吸收部件6及保险杠横梁2的上下方向的偏移的上下偏移防止部来发挥功能。另外,凸缘部15也作为加强后壁部10的加强部来发挥功能。

上侧的凸缘部15及保险杠横梁2的上壁部2a在保险杠横梁2的车宽方向端部与该端部侧的孔部2b1之间通过螺栓紧固等而被互相固定。

同样地,下侧的凸缘部15及保险杠横梁2的下壁部2g在保险杠横梁2的车宽方向端部与该端部侧的孔部2f1之间通过螺栓紧固等而被互相固定。

《管压缩部》

如图2所示,管压缩部20是如下部位,其配置于压力产生管4的前侧,且平时不压缩压力产生管4,在车辆碰撞(前碰撞)时与后壁部10协作来压缩压力产生管4。管压缩部20一体地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延伸壁部21、从延伸壁部21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前壁部22、从延伸壁部21的前端部附近以与前壁部22相对的方式向下方延伸设置的相对壁部23、和从延伸壁部21的后端部附近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压缩壁部24。延伸壁部21在后壁部10的整个车宽方向上从后壁部10的相同高度位置延伸,并与后壁部10同样地在俯视时呈向前方鼓凸的弓型形状。即,延伸壁部21呈车宽方向中央部位于最前方、且随着向车宽方向端部转移而向后方后退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壁部21是以随着向前方转移而趋向下方的方式倾斜的长板状部。即,延伸壁部21的前端部(顶端部)与延伸壁部21的后端部(基端部)相比位于下方。也就是说,延伸壁部21的顶端部相对于延伸壁部21的基端部向上下方向上的压力产生管4侧发生了偏置。另外,延伸壁部21在侧视时以向下凸出的方式弯曲形成。像这样,由于延伸壁部21从在俯视时呈向前方鼓凸的弓型形状的后壁部10向斜前下方延伸设置,所以如图4所示,延伸壁部21的轮廓(用粗框突出显示)在侧视时呈大致平行四边形。

如图2所示,在前壁部22形成有孔部22a。在孔部22a的周缘部卡定有后述的加强部件40的卡定部45。相对壁部23的长度(上下方向尺寸)与前壁部22相比设定得短。在该相对壁部23抵接有后述的加强部件40的卡定部45。压缩壁部24设于从后壁部10以压力产生管4的直径离开的位置。

《铰链部》

铰链部30在压力产生管4的上方将管压缩部20的延伸壁部21的后端部(基端部)以能够相对于后壁部10转动的方式连结。铰链部30一体地具备从后壁部10向前方延伸设置的上壁部(第一壁部)31、和从上壁部31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前壁部(第二壁部)32。前壁部32的下端部与管压缩部20的延伸壁部21的后端部连结。

<加强部件>

加强部件40以与管压缩部20的延伸壁部21相对的方式设置,是与该延伸壁部21协作来保持压力产生管4的树脂制部件(例如PP(聚丙烯)制)。加强部件40例如通过注塑成型而形成,并与管压缩部20同样地具有无碰撞检测延迟的刚性。加强部件40一体地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延伸壁部41、从延伸壁部41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中间片部42、从中间片部42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下片部43、从下片部43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后片部44、和从延伸壁部41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卡定部45。

中间片部42及下片部43作为对于延伸壁部41而言的铰链部而具有与铰链部30同样的功能。在后片部44形成有呈矩形的孔部44a。在孔部44a的周缘部卡定有后壁部10的卡定部12。即,加强部件40在保险杠横梁2的凹部的前侧(凹部内)卡定于后壁部10的后侧。卡定部45呈能够卡定于孔部22a的周缘部的爪状。

<加强部件向能量吸收部件的组装>

作业人员在能量吸收部件6的后壁部10与压缩壁部24之间配置有压力产生管4的状态下将加强部件40向能量吸收部件6组装。在此,作业人员将加强部件40的后片部44从前方插入后壁部10的孔部11内,并使后壁部10的卡定部12卡定于后片部44的孔部44a。同样地,作业人员使加强部件40的卡定部45与相对壁部23抵接,并且使其卡定于前壁部22的孔部22a。

在此,当后片部44被插入孔部11内时,脱落防止部13以向后方避开的方式弹性变形,允许后片部44向孔部11内的插入。另一方面,在卡定部12被卡定于孔部44a之后,脱落防止部13防止后片部44从后壁部10的脱落。

<能量吸收部件向保险杠横梁的组装>

接着,作业人员将压力产生管4、能量吸收部件6及加强部件40的组装体向保险杠横梁2组装。在此,作业人员通过使能量吸收部件6的突起部14穿插于保险杠横梁2的孔部2b1、2f1内来进行能量吸收部件6相对于保险杠横梁2的定位。接着,作业人员通过螺栓紧固等使定位后的保险杠横梁2及能量吸收部件6互相固定。

<碰撞时的压力产生管的压缩>

如图5所示,在车辆碰撞(前碰撞)时,前碰撞载荷F相对于管压缩部20的延伸壁部21作为以铰链部30(尤其是上壁部31与前壁部32的连结部位)为轴向下方转动的力矩M来发挥作用。同样地,前碰撞载荷F相对于加强部件40的延伸壁部41作为以延伸壁部41的基端部(延伸壁部41与中间片部42的连结部位)为轴向下方转动的力矩M来发挥作用。在该力矩M的作用下,管压缩部20的压缩壁部24在与后壁部10之间夹入压力产生管4,并将压力产生管4以向后方压溃的方式压缩。另外,在侧视时具有大致平行四边形的轮廓的延伸壁部41因前碰撞载荷F而发生面外变形。

在此,加强部件40的延伸壁部41的前后方向长度与管压缩部20的延伸壁部21的前后方向长度相比设定得较大。另外,上壁部31与前壁部32的连结部位成为延伸壁部21的转动中心,延伸壁部41与中间片部42的连结部位成为延伸壁部41的转动中心。延伸壁部41的转动中心处于压力产生管4的正下方,与延伸壁部21的转动中心相比位于后方。因此,当延伸壁部21、41向下方转动时,延伸壁部21、41的前端部彼此互相靠近,能够防止延伸壁部21、41的卡定的解除。另外,由于卡定部45从后侧卡定于前壁部22,所以在延伸壁部21以转动的方式变形后的情况下,加强部件40成为难以从延伸壁部21脱离的构造。

另外,当延伸壁部21向下方转动时,对于后壁部10作用向上的力Fa。在此,下侧的凸缘部15由于从下侧与保险杠横梁2的下壁部2g抵接,所以作为防止能量吸收部件6相对于保险杠横梁2的上下方向的偏移的上下偏移防止部来发挥功能。

此外,如图6所示,车辆前部构造1中的第一能量吸收构造也可以呈能量吸收部件6及加强部件40上下颠倒的构造。在该情况下,当延伸壁部21向上方转动时,对于后壁部10作用向下的力Fa。在此,上侧的凸缘部15由于从上侧与保险杠横梁2的上壁部2a抵接,所以作为防止能量吸收部件6相对于保险杠横梁2的上下方向的偏移的上下偏移防止部来发挥功能。

<传感器安装构造>

接着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安装构造。如图7及图8所示,对于能量吸收构造1来说,作为供传感器壳体50安装的传感器安装构造1A,包括罩70和设置于面板主体即能量吸收部件6的传感器安装部60。需要说明的是,能量吸收构造1具备左右一对传感器安装构造1A、1A。由于左右一对传感器安装构造1A、1A呈左右对称的构造,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以车辆左侧的传感器安装构造1A为例进行说明。

<传感器壳体>

如图8所示,传感器壳体50是在内部收容压力传感器5的主体部分的树脂制的框体。在传感器壳体50的前面设有能够与压力产生管4的端部的连接部51(参照图9)。在传感器壳体50的车宽方向外侧面设有能够与连接器嵌合的嵌合部52。该嵌合部52经由后述的开口部B1突出到由右传感器壳体50及传感器安装部60构成的空间的外部。

在传感器壳体50的上表面形成有凹部50a。在传感器壳体50的下表面形成有凹部50b(参照图11)。在传感器壳体50的车宽方向内侧面设有上下突出的凸缘部50c。在传感器壳体50的后面形成有后视时呈矩形状的凹部50d(参照图11),在凹部50d的底面形成有在该凹部内向后方突出的凸部50e(参照图11)。凸部50e以连接矩形状的凹部50d的车宽方向两缘部的方式形成,凹部50d由凸部50e上下隔开。

另外,在传感器壳体50的前面的上下端部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凸缘部50f,在传感器壳体50的后面的上下端部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凸缘部50f。

<传感器安装部>

传感器安装部60是供压力传感器5、详细来说是收容压力传感器5的传感器壳体50安装的部位,由树脂制材料与能量吸收部件6一体地形成。传感器安装部60一体地包括:底壁部61,其从能量吸收部件6的上侧的凸缘部15的车宽方向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后壁部62,其从底壁部61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上侧的卡定部63,其从后壁部62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以及下侧的卡定部64,其形成在底壁部61。

如图11所示,上侧的卡定部63一体地包括:片部63a,其从后壁部62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以及突起部63b,其从片部63a的前端部向下方突出。卡定部63能够以片部63a的基端部为轴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下侧的卡定部64一体地包括:片部64a,其由俯视时呈コ字形状的孔部划分形成在底壁部61,并从底壁部61向后方延伸设置;以及突起部64b,其从片部64a的后端部向上方突出。卡定部64能够以片部64a的基端部为轴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

另外,传感器安装部60具备在后壁部62的高度方向中间部且为车宽方向中间部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65。在突出部65的顶端部(前端部)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凹部(凹槽)65a。突出部65设置在凹部50a及卡定部63的附近。突出部65向与卡定部63的卡定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以限制传感器壳体50向解除卡定部63的卡定状态的方向(突出部65侧)移动,强化前述凹部50a与前述卡定部63的卡定状态。

<罩>

如图8所示,罩70是在与传感器安装部60之间构成收容传感器壳体50的空间并保护传感器壳体50的树脂制部件。罩70一体地包括内壁部71、外壁部72、斜上壁部73、下壁部74、前壁部75、上壁部76、凸缘壁部77以及内螺纹部78。

内壁部71与外壁部72以在车宽方向上相对的方式设置,呈随着趋向后方而高度变大的三角形状。在内壁部71的下端部形成有向下方延伸设置以能够卡定于底壁部61的卡定部71a。斜上壁部73连接内壁部71与外壁部72的上端部之间。

下壁部74从外壁部72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设置。在下壁部74形成有向下方延伸突出的突起部74a(参照图10)。

前壁部75从下壁部74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上壁部76从斜上壁部73及前壁部75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凸缘壁部77从前壁部75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并从上壁部76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

内螺纹部78在外壁部72及前壁部75的角部处从下壁部74向上方延伸设置。

<传感器壳体的组装>

如图9至图11所示,作业人员将传感器壳体50以与后壁部62抵接的状态载置在底壁部61上并在这些部件的上部设置罩70,从而将传感器壳体50收容在由传感器安装部60及罩70构成的空间中。在此,压力产生管4的端部收容在由凸缘部15、罩70的内壁部71、外壁部72及斜上壁部73构成的空间内。另外,传感器壳体50收容在由传感器安装部60的底壁部61及后壁部62、罩70的前壁部75及上壁部76构成的空间内。

在此,上侧的卡定部63通过使突起部63b插入到凹部50a中并与凹部50a的前侧的侧壁部抵接而卡定传感器壳体50。另外,下侧的卡定部64通过使突起部64b插入到凹部50b中并与凹部50b的前侧的侧壁部抵接而卡定传感器壳体50。在该状态下,传感器壳体50由卡定部63、64朝向后方即后壁部62卡定。该卡定方向与作为振动的主要输入方向的上下方向大致正交,能够恰当地防止卡定部63、64的卡定由于振动而解除。

另外,卡定部63的突起部63b相对于凹部50a的插入长度L1设定为大于卡定部63的上表面与罩70的上壁部76之间的间隙长度L2。因此,即使在卡定部63由于振动等而向上方变形了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防止突起部63b从凹部50a拔出来恰当保持传感器壳体50。

另外,在与上下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且与开口部B1的轴线大致正交的方向、即前后方向上,传感器安装部60的突出部65收容在传感器壳体50的凹部50d内,并且传感器壳体50的凸部50e收容在突出部65的凹部65a内。

另外,作业人员将罩70的突起部74a穿插在凸缘部15的孔部15b中,并且,使罩70的卡定部71a卡定于传感器安装部60的底壁部61的下表面。在此,罩70的突起部74a及凸缘部15的孔部15b作为罩70组装时的定位部发挥功能。另外,罩70的突起部74a及凸缘部15的孔部15b也作为脱落防止部发挥功能,该脱落防止部在螺钉N螺合前的阶段防止罩70以卡定部71a为支点而向与凸缘部15及底壁部61分离的方向旋转。

接着,作业人员将螺钉(自攻螺钉)N从下方穿插在凸缘部15的孔部15c中并与罩70的内螺纹部78螺合。在此,罩70的突起部74a及凸缘部15的孔部15b作为在使螺钉N螺合时防止罩70相对于凸缘部15旋转的旋转防止部发挥功能。

<脱落防止构造>

在此,在该传感器安装构造1A的车宽方向外侧,由传感器安装部60的底壁部61及后壁部62、罩70的凸缘壁部77构成以车宽方向为轴线且在侧视时呈矩形状的开口部B1。该开口部B1构成为传感器壳体50(的主体部分)无法通过的形状、例如比从开口部B1侧观察的传感器壳体50小的形状。即,凸缘壁部77作为防止传感器壳体50从开口部B1拔出而脱落的脱落防止构造发挥功能。

另外,凸部50e相对于凹部65a的插入长度L3设定为大于传感器壳体50的前面与传感器壳体50的前壁部75之间的间隙长度L4。因此,即使在卡定部63等由于破损等不发挥功能而变为传感器壳体50能够向前壁部75侧移动的情况下,凸部50e、凹部65a及前壁部75也通过防止凸部65e从凹部65a拔出而作为脱落防止构造发挥功能。

另外,凸部50e相对于凹部65a的插入方向为前后方向,与上下方向大致正交。该脱落防止构造能够提高传感器壳体50及传感器安装部60针对上下方向的振动的组装强度以防止破损,因此能够恰当应用于上下方向的振动大的车辆的保险杠横梁2或其周边部件。

另外,在传感器壳体50欲向开口部B1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传感器壳体50的凹部50d的车宽方向内端壁部与传感器安装部60的突出部65抵接,以限制该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传感器安装构造1A的车宽方向内侧,由传感器安装部60的底壁部61及后壁部62、罩70的内壁部71的后端部及斜上壁部73构成在侧视时呈矩形状的开口部。

传感器壳体50的上侧的凸缘部50c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与该开口部的上缘部抵接,下侧的凸缘部50c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与该开口部的下缘部抵接。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传感器安装构造1A的特征在于,包括:面板主体(能量吸收部件6);传感器安装部60,其设置于前述面板主体上,供收容传感器(压力传感器5)的传感器壳体50安装;以及罩70,在罩70与前述传感器安装部60之间构成收容前述传感器壳体50的空间,前述传感器壳体50通过卡定安装于前述传感器安装部60,在前述传感器壳体50、前述传感器安装部60及前述罩70中的至少一者上,构成防止前述传感器壳体50从由前述传感器安装部60及前述罩70构成的开口部B1脱落的脱落防止构造。

因此,传感器安装构造1A不使用螺钉而通过卡定将传感器壳体50安装于面板主体的传感器安装部60,因此能够恰当防止由振动引起的传感器壳体50的脱落。此外,由于设有脱落防止构造,因此即使在卡定部位由于破损等未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传感器壳体50从开口部B1脱落。

另外,传感器安装构造1A的特征在于,作为前述脱落防止构造,前述开口部B1呈前述传感器壳体50无法通过的形状。

因此,传感器安装构造1A能够以简单的构造防止传感器壳体50脱落。

另外,传感器安装构造1A的特征在于,前述脱落防止构造包括:凹部65a,其设置于前述传感器安装部60,供前述传感器壳体50的凸部50e插入;以及前述罩的壁部(前壁部75),其在前述凸部50e的相反侧与前述传感器壳体50相对,前述凸部50e相对于前述凹部65a的插入长度L3比前述凸部50e的相反侧的前述传感器壳体50与前述罩70的壁部的间隙长度L4大。

因此,传感器安装构造1A即使在卡定部位由于破损等未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也能够恰当防止传感器壳体50从开口部B1脱落。

另外,传感器安装构造1A的特征在于,前述凸部50e在与上下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插入于前述凹部65a,前述传感器壳体50在与上下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卡定于前述传感器安装部60。

因此,传感器安装构造1A在例如应用于车辆的情况下,从与作为振动的主要输入方向的上下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卡定传感器壳体50,因此能够恰当防止传感器壳体50由于振动而从传感器安装部60脱落。

另外,传感器安装构造1A的特征在于,前述传感器安装部60具备向前述传感器壳体50的凹部50a插入的凸形状的卡定部63,前述传感器壳体50的前述凹部50a及前述卡定部63在与上下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互相抵接,前述传感器安装部60在前述凹部50a及前述卡定部63的附近具有用于强化前述凹部50a及前述卡定部63的卡定状态的突出部65。

因此,传感器安装构造1A能够更恰当防止传感器壳体50从传感器安装部60脱落,并且,能够增大卡定部63的拔出载荷,以更恰当防止传感器壳体50由于振动而从传感器安装部60脱落。

另外,传感器安装构造1A作为前述脱落防止构造具备凹部65a,该凹部65a设置于前述传感器安装部60,供前述传感器壳体50的凸部50e插入,前述凸部50e相对于前述凹部65a的插入方向与上下方向大致正交。

因此,传感器安装构造1A针对上下方向振动的抵抗增强,能够提高向车辆的保险杠横梁或周边部件的应用性。

另外,传感器安装构造1A的特征在于,前述传感器安装部60具备卡定于前述传感器壳体50的凹部50a的卡定部63,前述凹部50a及前述卡定部63由与前述凹部50a相对的前述罩70的壁部(上壁部76)覆盖,前述卡定部63相对于前述凹部50a的插入长度L1大于前述卡定部63与前述罩70的壁部的间隙长度L2。

因此,传感器安装构造1A即使在卡定部63在振动等的作用下移动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恰当防止传感器壳体50由于振动而从传感器安装部60脱落。

另外,传感器安装构造1A的特征在于,前述罩70卡定于前述面板主体卡定并通过螺钉N固定。

因此,传感器安装构造1A即使在卡定及基于螺钉B的固定中的一个功能丧失了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罩70从面板主体脱落,能够提高面板主体及罩70的固定耐久性。

另外,传感器安装构造1A的特征在于,前述罩70包括卡定于前述面板主体的端部的卡定部71a和插入在前述面板主体的孔部15b中的突起部74a,前述突起部74a及前述孔部15b是前述罩70及前述面板主体互相组装时的定位部,且是防止前述罩70以前述卡定部71a为支点而向从前述面板主体脱落的方向移动的脱落防止部。

因此,传感器安装构造1A由于使突起部74a及孔部15b集合定位部及脱落防止部的功能,因此能够简化构造。

另外,传感器安装构造1A的特征在于,,前述突起部74a及前述孔部15b为在使用螺钉N的螺合时防止前述罩70旋转的旋转防止部。

因此,传感器安装构造1A进一步使突起部74a及孔部15b集合旋转防止部的功能,因此能够简化构造并减少成本及重量。

另外,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二能量吸收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前述传感器安装构造1A,前述传感器是压力传感器5,前述面板主体包括:板形状的后壁部10,其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延伸壁部21,其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从前述后壁部10的高度方向中间部向前方延伸设置,前述后壁部10在俯视时呈向前方鼓凸的弓型形状,前述延伸壁部21以随着从后端部趋向前端部而朝向下方或上方的方式倾斜,还包括与前述延伸壁部21相对的加强部件40和与前述压力传感器5连接的压力产生管4,前述压力产生管4由前述后壁部10、前述延伸壁部21及前述加强部件40保持。

因此,即使在卡定部位由于振动等而未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第二能量吸收构造也能够防止传感器壳体50的脱落、维持压力检测功能。

另外,第二能量吸收构造能够通过延伸壁部21在前碰撞时产生面外变形而使能量吸收量增加,因此能够确保针对前碰撞的能量吸收量,并减小前后方向的尺寸。

另外,第二能量吸收构造能够通过延伸壁部21及加强部件40的组合吸收更多能量。

另外,第二能量吸收构造的由后壁部10、延伸壁部21及加强部件40保持的压力产生管4在前碰撞载荷的作用下压溃,能够恰当检测碰撞(前碰撞)。

在此,在延伸壁部2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附近碰撞到碰撞物的情况下,延伸壁部21的前后方向的变位量在车宽方向上不恒定,在碰撞部位附近较大,随着趋向侧方(车宽方向端部)而减小。因此,延伸壁部21的由碰撞导致的变形部分的棱线呈大致圆弧形状。其原因在于,从后壁部10及该后壁部10向前方延伸设置的延伸壁部21的形状在俯视时呈弓形形状,因此车宽方向端部的刚性高于中央部的刚性。因此,在延伸壁部2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附近碰撞到碰撞物的情况下,在延伸壁部21的中央部与车宽方向端部之间产生扭转,延伸壁部21产生面外变形。由此能够增大针对前碰撞的能量吸收量。

同样地,在延伸壁部21的车宽方向端部附近碰撞到碰撞物情况下,也在延伸壁部21的中央部与车宽方向端部之间产生扭转,延伸壁部21产生面外变形。由此能够增大针对前碰撞的能量吸收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前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例如,传感器安装构造1A能够应用于车辆中的除了压力传感器以外的各种传感器(G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等)、除了车辆以外的各种传感器等。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传感器壳体50不具备凸缘部50c而由传感器安装部60及罩70在车宽方向内侧构成的开口部被罩70的内壁部71封堵。另外,面板主体不限定于能量吸收部件6,也可以是分隔壁、保险杠横梁、前侧车架等。

2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车辆撞击事故的处理方法、系统、车载终端及云端服务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