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组件、前护杠及汽车

文档序号:1281020 发布日期:2020-08-28 浏览:2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连接组件、前护杠及汽车 (Coupling assembling, preceding fender thick stick and car ) 是由 陈贻佳 陈昌彪 于 2020-06-0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组件、前护杠及汽车,包括:连接座,连接座用于与车体组装固定;第一连接件,连接座还用于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护杠本体转动连接;固定件;及第二连接件,固定件用于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护杠本体活动连接,且固定件能够锁定或释放连接座。当需要对驾驶室下方的发动机灯等部件进行维修保养时,可操作固定件移动而释放连接座,此时连接座仍然与车体连接不动,而前护杠可以以第一连接件为转动支点跟随驾驶室一同翻转而露出下方的待维保部件,无需将前护杠完全整体从车体上拆除下来,且当维保作业结束后,将驾驶室翻转复位,再次移动固定件将连接座锁定即可再次固定前护杠。可大幅减少工人工作量和劳动强度,提高维保作业效率。(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connecting component, a front bumper and an automobile, comprising: the connecting seat is used for being assembled and fixed with the vehicle body; the connecting seat is also used for being rotationally connected with the protective bar body through the first connecting piece; a fixing member; and the fixing piece is movably connected with the protective bar body through the second connecting piece and can lock or release the connecting seat. When parts such as an engine lamp and the like below a cab need to be maintained, the fixing piece can be operated to move to release the connecting seat, the connecting seat is still connected with a vehicle body and is still fixed, the front protective bar can turn over along with the cab by taking the first connecting piece as a rotating fulcrum to expose the part to be maintained below, the front protective bar does not need to be completely and integrally detached from the vehicle body, the cab is turned over and reset after maintenance operation is finished, and the fixing piece is moved again to lock the connecting seat to fix the front protective bar again. The workload and the labor intensity of workers can be greatly reduced, and the maintenance operation efficiency is improved.)

连接组件、前护杠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组件、前护杠及汽车。

背景技术

当前,对于工作于复杂工况环境中的车辆,例如卡车、重载火车等来说,为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避免受到外物撞击而受损严重,甚至影响使用寿命,通常会在车体外围安装防护部件,这其中就包括安装在车头正面的前护杠。

通常而言,前护杠与车体组装连接并置于驾驶室的外部,当需要对发动机灯等部件进行维修保养时,需要向前翻转驾驶室而露出下方的待维保部件。而在此之前,为了避免对驾驶室的翻转造成干涉,还需要将前护杠整体完全拆卸下来,待维修保养作业结束后,再将前护杠重新安装,操作费时费力,工人劳动强度大,影响维保作业效率。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连接组件、前护杠及汽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维保作业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的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

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用于与车体组装固定;

第一连接件,所述连接座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护杠本体转动连接;

固定件;及

第二连接件,所述固定件用于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护杠本体活动连接,且所述固定件能够锁定或释放所述连接座。

上述方案的连接组件为一种汽车配件,具体用于前护杠与汽车组装连接的场合中,可使前护杠无需完全拆卸下来的前提下允许驾驶室进行翻转,方便进行维保作业。具体而言,组装时,将连接座与汽车的车体组装固定,并且连接座还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护杠本体形成转动连接关系;此外,还将固定件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护杠本体形成活动连接关系,并且固定件能够将连接座锁定,如此前护杠便能够借助连接组件牢靠组装固定在汽车上,前护杠位于驾驶室的前侧而能够对汽车起到良好的前侧防护作用。但当需要对驾驶室下方的发动机灯等部件进行维修保养时,可操作固定件移动而释放连接座,此时连接座仍然与车体连接不动,而前护杠可以以第一连接件为转动支点跟随驾驶室一同向前翻转而露出下方的待维保部件,如此无需将前护杠完全整体从车体上拆除下来,并且当维保作业结束后,将驾驶室翻转复位,再次移动固定件将连接座锁定即可再次固定前护杠。相较于传统的前护杠安装结构而言,采用本申请的连接组件安装后,维保时前护杠无需完全整体从汽车上拆卸后再组装,可大幅减少工人工作量和劳动强度,省时省力,提高维保作业效率。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座包括座本体和连接臂,所述连接臂设置于所述座本体上,且所述连接臂设有用于与所述车体组装连接的连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设置为插孔,所述插孔用于与所述车体上预设的插柱插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座还包括座筒、螺栓和螺母,所述座筒设置于所述座本体上并开设有过孔,所述螺母设置于所述连接臂上并置于所述座筒内,所述螺栓穿过所述过孔而与所述螺母螺接,所述连接臂滑动插置于所述座筒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座还包括卡板,所述卡板设置于所述座本体上,且所述卡板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用于与车体上预设的卡体卡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座还包括加劲肋板,所述加劲肋板连接于所述座本体与所述座筒的连接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座本体的底部设有弧面凹部,所述弧面凹部用于与所述护杠本体转动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开设有竖向延伸设置的长槽孔,所述护杠本体开设有与所述长槽孔相对的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件穿设于所述长槽孔与所述安装孔内并能够锁固或释放所述固定件与所述护杠本体,且当所述第二连接件释放所述固定件与所述护杠本体时,所述固定件能够相对所述护杠本体升降移动;所述固定件还开设有卡口,所述卡口能够与所述座本体插接或脱离。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前护杠,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连接组件。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前护杠或所述的连接组件。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前护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连接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座;11、座本体;111、弧面凹部;12、连接臂;121、连接部;13、座筒;14、螺栓;15、螺母;16、卡板;161、卡槽;17、加劲肋板;20、第一连接件;30、护杠本体;40、固定件;41、长槽孔;42、卡口;50、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其可以是市面上常见的各类型车辆。而在本实施例中,汽车则具体指代卡车、重载货车、越野车、SUV等,因为这类车辆会比较频繁的行驶于工况及环境复杂的路面上,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

以卡车为例,其较多工作场合下用于较远距离运输货物。当卡车行驶在山区、乡野等环境中,由于四周存在石块、凹凸不平的地面、塌陷处等,容易造成车辆与周边硬物发生撞击,导致卡车出现刮擦掉漆、撞击形变甚至损毁的风险。

基于此,针对于上述类型的车辆,除了车体以外,还会在车体上加装前护杠;其中前护杠包括护杠本体30和连接组件。具体地,护杠本体30通过连接组件间接连接安装在车体的车头部位。即针对于卡车而言,前护杠一般安装在驾驶室的正前侧,用于实现车辆正面碰撞防护。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汽车还可以只包括左侧护杠、右侧护杠和连接组件,但正面不加装前护杠。此时左侧护杠通过连接组件安装在车体的左侧,右侧护杠通过连接组件安装在车体的右侧,以实现对汽车的左右两侧的侧向碰撞防护。

护杠本体30一般为采用钣金结构,即采用钣金件焊接而成的框架结构。例如,本实施例中,护杠本体30包括上护管、下护管、左端板、右端板和至少一块中间加强板。上护管与下护管上下水平间隔设置,中间加强板分别与上护管和下护管连接,并位于上护管和下护管的中部或靠近中部位置。

较佳地,本实施例中的中间加强板为两个,并间隔均匀安装在上护管和下护管的中部位置。可以理解的,中间加强板的安装数量,具体与上护管和下护管的长度关联,在保证结构强度的条件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左端板连接在上护管和下护管的其中相同一端,右端板连接在上护管和下护管的其中相同另一端。由此,上护管、下护管、左端板和右端板配合构成封闭的力传递链,结构稳固且强度高,具备极佳的防护能力。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其他实施例中,护杠本体30也可以是其他结构组成和形状,均可看作上述实施例的变形方案,也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展示的一种前护杠,也即护杠本体30与连接组件的组装结构图。其中,连接组件包括两组且以护杠本体30的中心线对称布置。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座10、第一连接件20、固定件40及第二连接件50。连接座10充当中间联接件的角色,将护杠本体30与车体连接为一体。

即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座10用于与车体组装固定;所述连接座10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与护杠本体30转动连接。此外,所述固定件40用于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50与所述护杠本体30活动连接,且所述固定件40能够锁定或释放所述连接座10。

综上,实施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上述方案的连接组件为一种汽车配件,具体用于前护杠与汽车组装连接的场合中,可使前护杠无需完全拆卸下来的前提下允许驾驶室进行翻转,方便进行维保作业。具体而言,组装时,将连接座10与汽车的车体组装固定,并且连接座10还通过第一连接件20与护杠本体30形成转动连接关系;此外,还将固定件40通过第二连接件50与护杠本体30形成活动连接关系,并且固定件40能够将连接座10锁定,如此前护杠便能够借助连接组件牢靠组装固定在汽车上,前护杠位于驾驶室的前侧而能够对汽车起到良好的前侧防护作用。但当需要对驾驶室下方的发动机灯等部件进行维修保养时,可操作固定件40移动而释放连接座10,此时连接座10仍然与车体连接不动,而前护杠可以以第一连接件20为转动支点跟随驾驶室一同向前翻转而露出下方的待维保部件,如此无需将前护杠完全整体从车体上拆除下来,并且当维保作业结束后,将驾驶室翻转复位,再次移动固定件40将连接座10锁定即可再次固定前护杠。相较于传统的前护杠安装结构而言,采用本申请的连接组件安装后,维保时前护杠无需完全整体从汽车上拆卸后再组装,可大幅减少工人工作量和劳动强度,省时省力,提高维保作业效率。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座10包括座本体11和连接臂12,所述连接臂12设置于所述座本体11上,且所述连接臂12设有用于与所述车体组装连接的连接部121。

本实施例中,座本体11大体设置为L型的折弯钣金件,整体性好,结构强度高。座本体11的内凹部位一体焊接有加强筋,以进一步提高座本体11的结构强度。座本体11的其中一侧板平行并贴合于中间加强板,另一侧板垂直于中间加强板而平行于驾驶室的外壳面。并且座本体11平行于中间加强板的靠近底边缘部位开设有第一通孔,中间加强板开设有与第一通孔相对且连通的第二通孔。第一连接件20包括螺钉和螺帽,螺钉穿过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后能与螺帽螺接而将座本体11与护杠本体30连接固定,且此时螺钉充当转轴角色,但拧松螺帽后,护杠本体30可以以螺钉为转轴相对座本体11进行旋转。具体而言,护杠本体30朝向汽车的前方翻转。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20还包括阶梯型套筒,阶梯型套筒的小径段插装于第二通孔内,可将阶梯型套筒安装定位,且该小径段同时插入第一通孔。此时螺钉由阶梯型套筒的内筒腔穿过而与螺帽螺接。如此一来,护杠本体30相对座本体11进行旋转时,阶梯型套筒可作为中间阻隔件而起到减磨作用,防止螺钉对孔壁造成磨损,致使护杠本体30发生晃动不稳及产生噪音。

请继续参阅图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较佳的所述连接部121设置为插孔,所述插孔用于与所述车体上预设的插柱插接。使得座本体11能够快速且牢固与车体组装固定,该连接方式结构及装拆操作便捷、省力,制造及使用成本低。特别地,插孔的孔径与插柱的直径适配,以保证插柱可紧固插接在插孔内,避免振动等影响而造成松脱。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121可以是其他连接构件,使得连接部121能够与插柱通过卡扣连接、磁吸连接、焊接等其他方式组装固定。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3,此外,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座10还包括座筒13、螺栓14和螺母15,所述座筒13设置于所述座本体11上并开设有过孔,所述螺母15设置于所述连接臂12上并置于所述座筒13内,所述螺栓14穿过所述过孔而与所述螺母15螺接,所述连接臂12滑动插置于所述座筒13内。

具体而言,座筒13设置为方形结构,一端一体成型于座本体11上,且座筒13朝背离护杠本体30的方向延伸。座筒13的筒口正对车体。过孔形成于座筒13的底壁上,螺母15通过卡装、焊接或铆接的其中任意一种安装方式固设在连接臂12的末端(末端位于座筒13内部)。安装时,将螺栓14穿过过孔与螺母15连接,并通过旋拧螺栓14,随着螺纹副的传动效应,可调整连接部121的伸出长度,以适合不同尺寸和不同距离的插柱的安装要求。并且,连接臂12是与座筒13的内筒壁接触的,因而座筒13可对连接臂12的伸缩移动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以保证连接部121与插柱的对位及连接精度。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3,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连接座10还包括卡板16,所述卡板16设置于所述座本体11上,且所述卡板16设有卡槽161,所述卡槽161用于与车体上预设的卡体卡合。在旋拧螺栓14的过程中,螺栓14会顶推座筒13带动座本体11以及护杠本体30逐渐接近驾驶室,在此过程中,预设在车体上的卡体会逐渐卡入预设在卡板16上的卡槽161内,卡体与卡槽161形成卡持结构,可使座本体11更加牢靠卡柱车体,加强护杠本体30的受力能力。

较佳地,卡槽161设置为弧形凹槽,适配地卡体设置为弧面凸体。如此,卡体更容易卡入卡槽161内,即便存在加工尺寸及装配误差,导致卡体与卡槽161存在对位偏差时。

请继续参阅图3,此外,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连接座10还包括加劲肋板17,所述加劲肋板17连接于所述座本体11与所述座筒13的连接处。加劲肋板17竖向设置,并具体连接于座筒13的底壁与座本体11的侧壁之间,可有效提供座本体11与座筒13的连接强度,防止受力过大时发生形变甚至折断。

可选地,加劲肋板17的数量可以是两块或两块以上,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

请继续参阅图3,进一步地,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座本体11的底部设有弧面凹部111,所述弧面凹部111用于与所述护杠本体30转动贴合。具体地,弧面凹部111与下护管的外管壁贴合,使得护杠本体30在翻转打开过程中,能受到弧面凹部111的导向、限位和支承,保证转动更加平稳。

如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固定件40的作用在于护杠本体30安装时对其进行锁接固定,而在需要对驾驶室下方的部件进行维保时,释放座本体11,固定件40便可跟随护杠本体30一同翻转打开。固定件40通过相对护杠本体30进行活动,在锁定和释放两种工作状态间切换。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3,具体而言,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固定件40开设有竖向延伸设置的长槽孔41,所述护杠本体30开设有与所述长槽孔41相对的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件50穿设于所述长槽孔41与所述安装孔内并能够锁固或释放所述固定件40与所述护杠本体30,且当所述第二连接件50释放所述固定件40与所述护杠本体30时,所述固定件40能够相对所述护杠本体30升降移动;所述固定件40还开设有卡口42,所述卡口42能够与所述座本体11插接或脱离。

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50包括螺钉和螺帽。护杠本体30安装固定时,螺钉穿过长槽孔41和安装孔并与螺帽螺接固定,此时螺钉与长槽孔41的上端孔壁抵接定位,可将固定件40与护杠本体30锁接固定。并且与此同时,由于固定件40处于最下方位置,使得卡口42能够卡箍到座本体11伸出的板边上,从而将座本体11卡扣固定,保证固定件40与座本体11的连接可靠,防止固定件40与座本体11意外分离导致护杠本体30意外打开。

而当护杠本体30需要跟随驾驶室翻转打开时,仅需拧松螺钉松开固定件40,并向上提升固定件40,使座本体11从卡口42内脱出,座本体11即与固定件40完全分离,护杠本体30获得自由而能够跟随驾驶室进行翻转。

综上,前护杠通过与连接组件组装配合使用,可满足在不拆除前护杠的条件下就能够实现翻转驾驶室以方便维保的目的。且该连接组件的适用前护杠的尺寸、外形等能力强,可满足市场同样花的需求。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1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多车连撞规避系统及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