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控组件及电池包

文档序号:171584 发布日期:2021-10-29 浏览:3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温控组件及电池包 (Temperature control assembly and battery pack ) 是由 谭亮稳 谭晶 陈文会 于 2020-04-2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温控组件及电池包。温控组件包括导热板、入口管及出口管,第一流道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冷却介质入口和第一冷却介质出口,第二流道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冷却介质入口和第二冷却介质出口,第一冷却介质入口和第二冷却介质入口均连通入口管,第一冷却介质出口与第二冷却介质出口均连通出口管,且第一冷却介质入口向第一冷却介质出口的方向与第二冷却介质入口向第二冷却介质出口的方向相反。本申请提供的温控组件设有双向复合流道,有利于温控组件的均匀散热。(The application discloses temperature control assembly and battery package.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component comprises a heat conducting plate, an inlet pipe and an outlet pipe, a first cooling medium inlet and a first cooling medium outlet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at two ends of a first flow channel, a second cooling medium inlet and a second cooling medium outlet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at two ends of a second flow channel, the first cooling medium inlet and the second cooling medium inlet are both communicated with the inlet pipe, the first cooling medium outlet and the second cooling medium outlet are both communicated with the outlet pipe,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first cooling medium inlet to the first cooling medium outlet is opposite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second cooling medium inlet to the second cooling medium outlet. The application provides a temperature control component is equipped with two-way compound runner, is favorable to temperature control component&#39;s even heat dissipation.)

温控组件及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温控组件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部件,对电动汽车的操控性能、安全、使用寿命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动力电池的性能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当动力电池持续处于高温环境时,会降低动力电池的寿命、能量效率,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传统技术中,动力电池内设置温控组件以对电池包进行散热。但是,温控组件内的冷却介质从电池包的一端流向另一端,而由于冷却介质在与电池包热交换的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使得靠近冷却介质出口一端的冷却介质的温度高于靠近冷却介质入口一端的冷却介质的温度,使得温控组件的散热不均匀,导致电池包部分区域的散热效果差,从而影响电池包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的温控组件包括并行设置的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且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内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反,有利于温控组件的均匀散热。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包括此温控组件的温控组件及电池包。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温控组件。温控组件应用于电池包。温控组件包括导热板、入口管以及出口管,所述导热板设有供冷却介质流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冷却介质入口和第一冷却介质出口,所述第二流道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冷却介质入口和第二冷却介质出口,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入口和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入口均连通所述入口管,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出口与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出口均连通所述出口管,且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入口向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出口的方向与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入口向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出口的方向相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温控组件还包括间隔设置的分流管及汇流管,所述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入口及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入口,所述汇流管连通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入口及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出口。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温控组件还包括分流槽,所述分流槽与所述分流管位于所述导热板的同一侧,且所述分流管与所述汇流管均收容于所述分流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侧流道及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一主流道,所述第一侧流道连通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主流道;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二侧流道及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二主流道,所述第二侧流道连通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主流道,所述第一主流道内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二主流道内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流道还包括第一上游流道及第一下游流道,所述第一上游流道连接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入口,所述第一下游流道连接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出口;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二上游流道及第二下游流道,所述第二上游流道连接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入口,所述第二下游流道连接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出口;

所述第一上游流道与所述第二上游流道分别位于所述分流管相背设置的两侧,所述第一下游流道与所述第二下游流道分别位于所述汇流管道相背设置的两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入口、第二冷却介质出口、第一冷却介质出口及第二冷却介质入口依次设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热板包括第一导热板及第二导热板,所述第一导热板设有贴合面;所述第二导热板包括平展部及连接所述平展部的第一凸起部,所述平展部贴合于所述贴合面,所述第一凸起部朝向远离所述贴合面的一侧凸起,以在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贴合面之间形成所述流道。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温控组件还包括加热件,所述加热件位于所述第一导热板与所述第二导热板之间;所述第二导热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凸起部交错设置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朝向远离所述贴合面的一侧凸起,以在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贴合面之间形成收容腔,所述收容腔用于收容所述加热件。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一体成型。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包。电池包包括电池包及如上所述的温控组件,所述温控组件安装于所述电池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并列设置的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内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反,也即导热板形成的流道为双向复合流道,使得朝向第一流道的出口端流动的冷却介质与朝向第二流道的入口端流动的冷却介质并行,避免靠近出口一端的冷却介质的温度高于靠近入口一端的冷却介质的温度,避免了电池包部分区域的散热效果差,从而使得温控组件散热均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温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温控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温控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A部分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加热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图2所示温控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2所示温控组件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2所示温控组件在再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2所示温控组件中冷却介质进出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所示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100。电池包100能够应用于车辆,例如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源,驱动电动汽车行驶。电池包100也能够应用于其他电子设备,例如:发电设备、无人水下航行器或房车电源等设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电池包100应用于电动汽车为例来进行描写。

电池包100包括电池101及温控组件102。温控组件102安装于电池101。电池101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温控组件102,温控组件102将热量分散,避免电池101局部温度过高而影响电池包100的性能。其中,温控组件102也能够将电池101产生的热量排出至电池包100的外部,避免电池包100内部温度过高而影响电池包100的工作性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温控组件102作为电池包100的壳体,用于保护内部的电池101。温控组件102能够作为电池包100的底板、盖板或侧板,本申请并不限定。

在此实施方式中,温控组件102作为电池包100的壳体,使得温控组件102与电池包100内部的多个电池101接触,从而使得温控组件102均匀地与各电池101进行热交换。

其中,温控组件102安装于电池101表面积最大的一面。可以理解的,温控组件102与电池101的接触面积越大,温控组件102与电池101之间的热交换性能越好。

如图1所示,电池101包括相背设置的顶面与底面,及位于顶面与底面之间的四个侧面。其中,侧面的面积大于顶面或底面。电池101的极柱104自电池101的顶面引出,温控组件102安装于电池101的侧面,且安装于表面积较大的侧面。

其中,电池10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电池101安装于托盘103。其中,温控组件102与托盘103分别位于电池包100相背设置的两侧。可以理解的,温控组件102与托盘103分别接触电池101相背设置的面积较大的侧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温控组件102位于电池101中面积较大的侧边,以增加温控组件102与电池101接触的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温控组件102与电池101热交换性能。其中,温控组件102与托盘103分别位于电池包100相背设置的两侧,使得温控组件102能够作为用于保护电池包100的上盖板,从而使得电池包100的温控组件102与上盖板复用,减小电池包100的重量。

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温控组件102作为电池包100的上盖板为例来进行描写。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温控组件102也能够为电池包100其他结构件,本申请并不限制。

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图2是图1所示温控组件102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温控组件102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温控组件102的截面示意图。温控组件102包括导热板10。导热板10贴合于电池101,用于将电池101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板10扩散,避免电池101局部温度过高而影响电池包100的工作性能。导热板10采用导热性能较好的材质制成,例如导热性能良好的铝合金,使得导热板10起到均温的作用。

导热板10包括第一导热板11及第二导热板12。第一导热板11设有贴合面110。贴合面110贴合于第二导热板12。可以理解的,第一导热板11面向第二导热板12的一面为贴合面11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热板11呈平板状,使得第一导热板11一面紧密地贴合于电池101,另一面有效地贴合于第二导热板12,从而有利于电池101与导热板10之间的热交换,以提高温控组件102的散热效果。

其中,第二导热板12包括平展部121及连接平展部121的凸起部122。平展部121贴合于贴合面110。贴合面110贴合于平展部121,使得第一导热板11接触第二导热板12。凸起部122自贴合面110朝向远离第一导热板11的一侧凸起。可以理解的,凸起部122与第一导热板11之间形成间隙。平展部121贴合于第一导热板11,凸起部122与第一导热板11间隔设置。

其中,凸起部122包括第一凸起部1221。第一凸起部1221朝向远离贴合面110的一侧凸起,以在第一凸起部1221与贴合面110之间形成流道13。可以理解的,第一凸起部1221与第一导热板11围设形成流道13。第一凸起部1221及与第一凸起部1221对应的第一导热板11为流道13的壁面。流道13用于供冷却介质流通。

可以理解的,冷却介质在第一导热板11与第二导热板12形成的流道13内流动,能够带走第一导热板11与第二导热板12上的部分热量,而由于电池101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导热板10,使得流动的冷却介质带走电池101产生的部分热量,以提高温控组件102的散热性能。其中,冷却介质可以是气体介质,也可以是液态介质。也即,温控组件102的散热可以是液冷、气冷,也可以是直冷。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冷却介质在常温环境下为气态。冷却介质可以是但不仅限于传热系数较高的制冷剂,例如:R134a、R410a、R407C或R22。可以理解的,在此实施方式中,温控组件102的散热为直冷系统。

在此实施方式中,温控组件102通过传热系数较高的冷却介质对电池101散热,不仅能够提高了温控组件102的散热效果,而且由于冷却介质在常温环境下为气态,避免了因冷却介质泄露而引起电池包100绝缘短路的事故。

其中,当温控组件102采用直冷散热方式时,温控组件102能够与在电动汽车内的空调系统建立连续,以将空调系统的蒸发器应用于温控组件102,不仅提高电动汽车的集成度,也使得冷却介质(制冷剂)在蒸发器中蒸发并快速高效地将电池101的热量带走,从而有效地提高温控组件102的散热效果。

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图4是图3所示温控组件102的截面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温控组件102还包括加热件20。加热件20位于第一导热板11与凸起部122之间。加热件20用于在当电池101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对电池101加热以使电池101处于适宜温度,避免电池101温度过低而影响电池101工作性能。

凸起部122还包括第二凸起部1222。第二凸起部1222与第一凸起部1221交错设置。第二凸起部1222朝向远离贴合面110的一侧凸起,以在第二凸起部1222与贴合面之间形成收容腔14。加热件20收容于收容腔14。其中,第一凸起部1221与第二凸起部1222一体成型,简化了第二导热板12制备工艺。

可以理解的,加热件20位于第二凸起部1222与第一导热板11围设形成的收容腔14内。收容腔14与流道13共用第一导热板11及第二导热板12,以使温控组件102集成散热功能及加热功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导热板10设有交错设置的第一凸起部1221及第二凸起部1222,第一凸起部1221与第一导热板11形成用于收容冷却介质的流道13,第二凸起部1222与第一导热板11形成用于容纳加热件20的收容腔14,使得温控组件102集成散热功能与加热功能于一体,并且形成的流道13与收容腔14共用导热板10,从而减小了集成散热功能与加热功能于一体的温控组件102的体积,减小了温控组件102的占用空间。可以理解的,加热件20与流道13交错设置,使得温控组件102的散热与加热能够分开独立工作。

可以理解的,温控组件102的散热功能与加热功能交错进行。例如,当应用于此电池包100的电动汽车处于寒冷环境,在电池包100充电时,当电池包100的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加热件20对电池101加热以使电池101处于适宜温度,从而提高电池包100的充电效率。而当应用此电池包100的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也即电池包100处于工作状态,电池101在工作时产热而导致电池101的温度不断升高,当电池101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冷却介质通过流道13流入第一导热板11与第二导热板12之间,带走部分热量,从而降低电池101的温度,以保证电池101处于适宜的温度环境,从而保证电池包100的使用寿命。

其中,第一预设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可以根据需求设定,例如第一预设温度小于或等于0度,第二预设温度大于或等于40度。当加热件20对电池101加热到一定温度,例如15度时加热件20停止加热,避免电池101温度较高在后续正常工作中产热而导致电池101温度过高。

请一并参阅图4及图5,图5是图4所示A部分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加热件2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201与第二面202。第一面201贴合于第一导热板11。第二面202面向第二导热板12且与第二导热板12间隔设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一方面,加热件20的第一面201贴合于第一导热板11,使得加热件20接触第一导热板11,以使加热件20产生的热量能够快速地传递至第一导热板11,从而有效地传递至电池101,提高温控组件102的加热性能。

另一方面,加热件20的第二面202与第二导热板12间隔设置,以使加热件20与第二导热板12间隔设置,避免加热件20产生的热量直接传递至背离电池101一侧的第二导热板12,而导致加热件20产生的热量散失,从而提高了加热件20产生热量的利用率。可以理解的,由于第二导热板12位于远离电池101的一侧,第二导热板12上的热量难以传递至电池101,因此加热件20与第二导热板12间隔设置有利于提高加热件20对电池101加热的效果。

如图5所示,温控组件102还包括保温层30。保温层30收容于收容腔14。保温层30位于加热件20与第二导热板12之间。可以理解的,保温层30间隔加热件20与第二导热板1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保温层30采用材料的导热系数较小,也即加热件20与第二导热板12之间的热阻较大,使得加热件20产生的热量难以传递至第二导热板12,从而提高了加热件20产生热量的利用率。其中,保温层30可以但不仅限于保温棉,例如气凝胶或橡塑棉等。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保温层30也能够填充气体,例如空气或稀有气体。也即,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件20与第二导热板12之间形成间隙,此间隙为保温层30。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保温层30为实体结构为例来进行描写。

进一步地,保温层30的一面抵接加热件20,另一面抵接第二导热板12。可以理解的,在此实施方式中,加热件20与第二导热板12之间填充实体的保温结构,以使保温层30的一面抵接第二导热板12,另一面抵接加热件20。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温层30的一面抵接加热件20,另一面抵接第二导热板12,使得保温层30压紧加热件20,能够确保加热件20紧密地贴合于第一导热板11,避免了加热件20局部脱离第一导热板11,而导致该脱离区域局部干烧并因升温过高而烧断,从而提高了温控组件102的质量。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5,温控组件102还包括粘贴层40。粘贴层40的一面贴合于第一导热板11,另一面贴合于加热件20。也即,粘贴层40位于第一导热板11与加热件20之间。可以理解的,加热件20通过粘贴层40固定于第一导热板11上。粘贴层40可以是但不仅限于背胶。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加热件20通过粘贴层40固定于第一导热板11上,避免加热件20局部脱离第一导热板11,而导致该脱离区域局部干烧并因升温过高而烧断,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温控组件102的质量。

请继续参阅图6,图6是图3所示加热件20的截面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加热件20包括电阻层21及围设在电阻层21周边的绝缘层22。电阻层21、绝缘层22及第一导热板11的延伸方向相同。

可以理解的,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加热件20通过电流经过电阻层21而形成热量。其中,绝缘层22围设在电阻层21的四周,以将电阻层21包裹,避免电阻层21裸露在外而存在安全隐患。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7,图7是图2所示温控组件102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加热件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加热件20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如图3或图7所示,第一方向用X方向标识。可以理解的,加热件20的数量为多个,第二凸起部1222的数量为多个,一个第二凸起部1222对应一个加热件20。温控组件102还包括连接件50。连接件50位于加热件20的端部,且电连接多个加热件2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温控组件102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加热件20,多个间隔设置的加热件20均匀地且间隔地分布于导热板10,避免了加热件20铺满导热板10而造成原料的浪费。其中,多个间隔设置的加热件20产生的热量能够有效地传递至加热件20周缘的第一导热板11,使得第一导热板11热量分布均匀,从而使得电池101均匀受热。

请参阅图8,图8是图2所示温控组件102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流道13包括多个侧流道31及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布的主流道32。每个主流道32相背设置的两侧均设有侧流道31。侧流道31连通任意相邻两个主流道32。其中,主流道32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交叉设置。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可以是但不仅限于垂直。如图2或图8所示,第一方向用X方向标识,第二方向用Y方向标识。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主流道32的延伸方向与导热板10的延伸方向相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主流道32的延伸方向也能够不同于导热板10的延伸方向,本申请并不限定。

可以理解的,一个侧流道31及与侧流道31连接的相邻的两个主流道32形成“U”型流道。多个主流道32及多个侧流道31迂回折叠的方式形成弯曲的流道13,以在有效面积内增加流道13的延伸路径,从而提高了冷却介质的利用率,提高温控组件102的散热效果。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任意相邻两个加热件20之间设有至少一个主流道32。如图8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任意相邻两个加热件20之间设有两个主流道32为例来进行描写,在其他实施例中,任意两个加热件20之间也能够设有其他数量的主流道32,本申请并不限定。

在此实施方式中,任意两个相邻的加热件20之间设有至少一个主流道32,使得主流道32嵌设于多个间隔设置的加热件20之间,不仅充分利用了第一导热板11与第二导热板12的面积,也使得主流道32及加热件20均匀分布于导热板10上,使得温控组件与电池101整体均匀地进行热量交换,从而有利于保证电池101整体温度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8至图10,图9是图2所示温控组件102在再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2所示温控组件102中冷却介质进出口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温控组件120还包括入口管81及出口管82。冷却介质自入口管81从流道13的一端进入并在流道13内流通,自流道13的另一端排出至出口管82。其中,流道13包括第一流道131和第二流道132。第一流道131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冷却介质入口61和第一冷却介质出口62。第二流道132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冷却介质入口63和第二冷却介质出口64。

第一冷却介质入口61和第二冷却介质入口63均连通入口管81,第一冷却介质出口62和第二冷却介质出口64均连通出口管82,且第一冷却介质入口61向出口端的方向与第二冷却介质入口63向出口端的方向相反。其中,第一冷却介质入口61向第一冷却介质出口62的方向为第一流道131内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第二冷却介质入口63向第二冷却介质出口64的方向为第二流道132内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第一冷却介质入口61不同于第二冷却介质入口63。

如图9所示,第二冷却介质入口63不同于第一冷却介质入口61。一部分冷却介质自第一冷却介质入口61流入第一流道131内,最后自第一冷却介质出口62流出。另一部分冷却介质自第二冷却介质入口63流入第二流道132内,最后自第二冷却介质出口64流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并列设置的第一流道131与第二流道132内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反,也即导热板10形成的流道13为双向复合流道,使得朝向第一冷却介质出口62流动的冷却介质与自第二冷却介质入口63流出的冷却介质并行,避免靠近出口一端的冷却介质的温度高于靠近入口一端的冷却介质的温度,避免了电池101部分区域的散热效果差,从而使得温控组件102散热均匀。

其中,第一流道131和第二流道132间隔且并行设置。可以理解的,第一流道131与第二流道132弯曲的形状相似或相同,且延伸的方向大致相同,以使第一流道131与第二流道132并行设置。可以理解的,并列设置的第一流道131与第二流道132内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温控组件102还包括间隔设置的分流管71及汇流管72。分流管71连通第一冷却介质入口61及第二冷却介质入口63。汇流管72连通第二冷却介质入口63及第二冷却介质出口64。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分流管71连接入口管81,以使冷却介质通过分流管71将冷却介质分别分配于第一介质入口61及第二介质入口63。汇流管72连接出口管82,以使冷却介质自第一冷却介质出口62及第二冷却介质出口64通过汇流管72最终自出口管64排出。其中,入口管81位于分流管71远离第一冷却介质入口61的一侧。出口管82位于汇流管72远离第一冷却介质出口62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冷却介质自入口管81经过分流管71分别流入第一冷却介质入口61与第二冷却介质入口63后,对应进入第一流道131及第二流道132。自第一冷却介质出口62流出的冷却介质与自第二冷却介质出口64流出的冷却介质经过汇流管72最后汇聚于出口管8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冷却介质入口61与第二冷却介质入口63通过分流管71连通,第一冷却介质出口62与第二冷却介质出口64通过汇流管72汇聚,使得设有由第一流道131与第二流道132形成的双流道13能够仅设一个入口管81及一个出口管82,通过分流管71形成流向不同的第一冷却介质入口61与第二冷却介质入口63,及通过汇流管72汇聚流第一冷却介质出口62与第二冷却介质出口64的冷却液,避免第一流道131与第二流道132分别设置入口管及出口管,而导致温控组件102设有两个入口管81及两个出口管82,从而简化温控组件102的设计。

进一步地,第一冷却介质入口61与第二冷却介质入口63位于加热件20的同一侧,且与连接件50相背设置。第一冷却介质出口62与第一冷却介质入口61位于加热件20的同一侧。也即,第一冷却介质入口61、第一冷却介质出口62、第二冷却介质入口63及第二冷却介质出口64位于加热件20的同一侧,且与连接件50相背设置。

可以理解的,分流管71与汇流管72位于导热板10的同一侧。其中,温控组件102还包括分流槽90。分流槽90与分流管71位于导热板10的同一侧,且分流管71与汇流管72均收容于分流槽9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分流管71与汇流管72位于加热件20的同一侧,且与连接件50相背设置,也即冷却介质入口与出水口与连接多个加热件20的连接件50相背设置,使得多个加热件20内的电阻层21均能够自导热板10的同一侧引出,避免第一流道131或第二流道132阻隔加热件20内电阻层21的引出,从而方便连接件50同时电连接多个间隔设置的加热件20。

请继续参阅图9至图1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沿第一方向上,第一冷却介质入口61、第二冷却介质出口64、第一冷却介质出口62及第二冷却介质入口63依次设置。如图11所示,分流管71及汇流管72呈两个弯曲缠绕的弧形,分流管71的第二冷却介质入口63位于汇流管72的第一冷却介质出口64及第二冷却介质出口64之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冷却介质入口61、第二冷却介质出口64、第一冷却介质出口62及第二冷却介质入口63依次设置,使得第一流道131的第一冷却介质入口61靠近第二流道132的第二冷却介质出口64,且第二流道132的第二冷却介质入口63靠近第一流道131的第一冷却介质出口62,从而简化了并列设置的第一流道131与第二流道132的排布。

第一流道131包括第一侧流道311及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一主流道312。第一侧流道311连通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主流道312。第二流道132包括第二侧流道321及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二主流道322。第二侧流道321连通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主流道322。第一主流道312内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与第二主流道322内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相反。可以理解的,主流道32包括第一主流道312及并列设置的第二主流道322。侧流道31包括第一侧流道311及并列设置的第二侧流道321。

可以理解的,一个第一侧流道311及与第一侧流道311连接的相邻的两个第一主流道312形成“U”型流道。多个第一主流道312及多个第一侧流道311迂回折叠的方式形成弯曲的第一流道131,以在有效面积内增加第一流道131的延伸路径,从而提高了冷却介质的利用率,提高温控组件102的散热效果。

其中,任意两个相邻的加热件20之间设有至少一个主流道32,表明任意相邻两个加热件20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主流道312及至少一个第二主流道322。在此实施方式中,任意两个相邻的加热件20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主流道312及至少一个第二主流道322,使得第一主流道312、第二主流道322及加热件20均匀分布于导热板10上,使得温控组件与电池101整体均匀地进行热量交换,从而有利于保证电池101整体温度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8至图1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流道131还包括第一上游流道313及第一下游流道314。第一上游流道313连接第一冷却介质入口61。第一下游流道314连接第一冷却介质出口62。第二流道132包括第二上游流道323及第二下游流道324。第二上游流道323连接第二冷却介质入口63。第二下游流道324连接第二冷却介质出口64。第一上游流道313与第二上游流道323分别位于分流管71相背设置的两侧。第一下游流道314与第二下游流道324分别位于汇流管72道相背设置的两侧。

可以理解的,第一上游流道313及第一下游流道314分别位于多个第一主流道312的上游及下游。第二上游流道323及第二下游流道324分别位于多个第二主流道322的上游与下游。如图8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分流管71与汇流管72均位于导热板10的中间部分,第一上游流道313及第二下游流道324位于分流管71的上半部分,第一下游流道314及第二上游流道323位于分流管71的下半部分。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方式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1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温控组件及电池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