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防撞梁

文档序号:1840051 发布日期:2021-11-16 浏览:1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汽车防撞梁 (Automobile anti-collision beam ) 是由 卞强 于 2021-08-2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汽车防撞梁,包括主梁、吸能部件和车架连接件;本发明中通过将吸能部件的侧壁设置成波纹状结构,进而车辆撞击吸能部件受到正面冲击时,平行于吸能部件轴向的冲击力,并不能与吸能部件的侧壁保持平行,吸能部件的侧壁不与轴线平行的面上受到的力与该面呈一定的夹角,进而使得吸能部件的侧壁上受到的力在垂直与侧壁的方向有分力,进而使得局部的侧壁受到径向的力,使吸能部件能够较容易且均匀的变形,且在整个过程中吸能部件始终通过变形吸收冲击的能量直至达到最大变形量,进而保证了吸能部件能够稳定可靠的吸收冲击的能量,进而减少了驾车人员受到的冲击,进而保证了驾乘人员的安全。(The invention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utomobile accessories, and particularly relates to an automobile anti-collision beam which comprises a main beam, an energy absorption part and a frame connecting piece, wherein the main beam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connecting holes; according to the invention, the side wall of the energy-absorbing component is arranged into the corrugated structure, so that when the vehicle impact energy-absorbing component is subjected to frontal impact, the impact force parallel to the axial direction of the energy-absorbing component cannot be kept parallel to the side wall of the energy-absorbing component, and the force applied to the side wall of the energy-absorbing component, which is not parallel to the axis, forms a certain included angle with the side wall, so that the force applied to the side wall of the energy-absorbing component has component force in the direction vertical to the side wall, and further the local side wall is subjected to radial force, so that the energy-absorbing component can be easily and uniformly deformed, and the energy-absorbing component absorbs the impact energy through deformation until the maximum deformation is achieved all the time in the whole process, thereby ensuring that the energy-absorbing component can stably and reliably absorb the impact energy, further reducing the impact applied to drivers and ensuring the safety of the drivers and passengers.)

一种汽车防撞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汽车防撞梁。

背景技术

防撞梁是用来减轻车辆受到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的一种装置,由主梁、吸能盒,连接汽车的安装板组成,主梁、吸能盒都可以在车辆发生低速碰撞时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尽可能减小撞击力对车身纵梁的损害,通过这样就发挥了它对车辆的保护作用;防撞梁结构是应该能保证低速吸能盒通过溃缩有效吸收低速撞击时的能量,防撞梁通过螺栓连接到车身,方便拆卸和更换。现在很多车型的防撞梁上都加装有一层泡沫缓冲区,它的主要作用还是在4km/h以下的碰撞时,对外部塑料保险杠起到一个支撑,缓解碰撞力的作用,减小碰撞对塑料保险杠的损伤,降低维修成本。

防撞梁作为汽车中重要的安全部件,主要作用是在,汽车发生碰撞时,能够通过防撞梁中吸能盒变形,进而吸收车辆碰撞时产生的冲击能量,进而保证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现有的防撞梁的吸能盒多数采用筒状结构,其侧壁为竖直结构,因此当汽车受到正面冲击时,正面冲击力作用在防撞梁上时,则冲击力沿着与吸能盒轴向作用于吸能盒上,由于吸能盒的侧壁为竖直状的,则使得吸能盒难以被压缩变形(例如图8中的②所示,当正面冲击力作用在吸能盒上时,随着作用在吸能盒上的力的增加,由于传统吸能盒的侧壁为竖直结构,且正面作用力与吸能盒侧壁平行,进而只有当作用在吸能盒上的力超过吸能盒所能承受的极限强度时,此时吸能盒才会产生弯曲变形,因此传统的吸能盒在受到正面冲击时的变形过程为突变的过程,当冲击力没有超过吸能盒的所能承受的极限强度时,则吸能盒保持原有形态),进而无法通过变形吸收车辆撞击时产生的冲击能量,进而使得冲击能量传递到车身,进而传递到车内驾乘人员身上,进而造成驾乘人员的损伤。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汽车防撞梁。本发明主要用于解决传统防撞梁在受到正面冲击时,吸能盒不容易变形进而无法吸收冲击能量,进而使得冲击能量传递到车身造成的驾乘人员损伤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防撞梁,包括主梁、吸能部件和车架连接件;所述主梁的一侧对称设置有吸能部件;所述吸能部件一端与所述主梁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吸能部件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车架连接件;所述吸能部件与所述车架连接件连接;所述吸能部件侧壁为波纹状结构。

工作时,防撞梁作为汽车中重要的安全部件,主要作用是在,汽车发生碰撞时,能够通过防撞梁中吸能盒变形,进而吸收车辆碰撞时产生的冲击能量,进而保证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现有的防撞梁的吸能盒多数采用筒状结构,其侧壁为竖直结构,因此当汽车受到正面冲击时,正面冲击力作用在防撞梁上时,则冲击力沿着与吸能盒轴向作用于吸能盒上,由于吸能盒的侧壁为竖直状的,则使得吸能盒难以被压缩变形(例如图8中的②所示,当正面冲击力作用在吸能盒上时,随着作用在吸能盒上的力的增加,由于传统吸能盒的侧壁为竖直结构,且正面作用力与吸能盒侧壁平行,进而只有当作用在吸能盒上的力超过吸能盒所能承受的极限强度时,此时吸能盒才会产生弯曲变形,因此传统的吸能盒在受到正面冲击时的变形过程为突变的过程,当冲击力没有超过吸能盒的所能承受的极限强度时,则吸能盒保持原有形态),进而无法通过变形吸收车辆撞击时产生的冲击能量,进而使得冲击能量传递到车身,进而传递到车内驾乘人员身上,进而造成驾乘人员的损伤;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将吸能部件的侧壁设置成波纹状结构,进而车辆撞击吸能部件受到正面冲击时,平行于吸能部件轴向的冲击力,并不能与吸能部件的侧壁保持平行,(例如图7所示,当吸能部件平行于轴向的作用力N时,吸能部件的侧壁不与轴线平行的面上受到的力与该面呈一定的夹角,进而使得吸能部件的侧壁上受到的力在垂直与侧壁的方向有分力,进而使得局部的侧壁受到径向的力,同时由于吸能部件的波纹结构均匀布置,则使得吸能部件上各部分受力均匀),进而在吸能部件受到正向的冲击时,能够较容易且均匀的变形,(例如图8中的①所示,在吸能部件受到正向的力时,吸能部件则会缓慢的变形,随着作用力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增长,则使得变形量逐渐增加,最后达到最大的变形量),在整个过程中吸能部件始终通过变形吸收冲击的能量直至达到最大变形量,进而在车辆碰撞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吸收碰撞产生的冲击力,进而保证了吸能部件能够稳定可靠的吸收冲击的能量,进而避免大部分的冲击力传递到车身,进而减少了驾车人员受到的冲击,进而保证了驾乘人员的安全,进而提高了防撞梁的防护功能。

优选的,所述吸能部件水平方向上两侧对称设置有缓冲块;所述缓冲块的一侧面呈波纹状结构,且与所述吸能部件的一侧面抵触;所述吸能部件的竖直方向对称设置有抱箍件;所述抱箍件两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块另一侧面与所述抱箍件内侧抵触。

工作时,由于吸能部件的侧壁为波纹状的结构,且吸能部件连接主梁与车架,进而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随着车辆的行驶则会有造成吸能部件变形的可能,进而会导致在车辆撞击时,受到正面冲击的吸能部件不能均匀且可靠的变形吸能,进而造成驾乘人员的损伤;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吸能部件的两侧设置缓冲块和抱箍,进而从外部限制吸能部件的变形,进而防止在车辆的形式过程中吸能部件的变形,进而保证了在车辆撞击时吸能部件能够可靠的均匀的变形,进而通过变形吸收冲击的能量,进而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同时由于缓冲块的一侧面也成波纹状,进而使得缓冲块的一侧面与吸能部件的外轮廓完全贴合,进而使得缓冲块与吸能部件的接触面积增大,进而能更好的支撑吸能部件,同时由于缓冲块与吸能部件的完全贴合,进而在吸能部件一端受到冲击时,作用力先传递到靠近吸能部件受力的一端的波纹状结构上,进而使得靠近受力端的缓冲块均匀的受到挤压力,进而将受到的力传递到吸能部件下一层波纹状结构上,进而保证到吸能部件的一端受力时,作用力能均匀的作用在吸能部件的各层波纹状结构上,进而保证吸能部件能够均匀且可靠的变形,进一步的提高了防撞梁的安全性能;同时由于缓冲块为柔性材质,进而使得防撞梁能够实现侧向的变形,进而能够承受侧向的冲击力。

优选的,所述缓冲块内部设置有颗粒物质;所述颗粒物质为刚性材质。

工作时,由于吸能部件侧壁为波纹状结构,且缓冲块的一侧面与吸能部件完全贴合,进而在吸能部件受到冲击变形时,各层的波纹状结构弧形靠近,进而挤压缓冲块,进而使得缓冲块靠近吸能部件的一侧面上的局部受到剪切力,由于缓冲材料为柔性材质,进而容易被剪切破坏,进而造成缓冲块的支撑传力效果丧失,进而造成吸能部件上各层波纹状结构受力不均匀,进而造成吸能部件不能均匀且可靠的变形,同时也使得缓冲块不能吸收部分的冲击力;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缓冲块的制作材料中添加刚性颗粒状材料(例如砂砾、金属颗粒、硬质塑料颗粒等),进而提高了缓冲块的韧性,当吸能部件变形挤压缓冲块时,缓冲块中的刚性颗粒弧形靠近,进而使得使得力能通过刚性颗粒传播,进而使得缓冲块上受到的力均匀的分散到整个缓冲块上,进而防止缓冲块在受到吸能部件挤压的位置形成应力的集中,进而减少缓冲块损坏的风险;同时由于吸能部件挤压缓冲块的力被分散到整个缓冲块上,进而使得缓冲块能承受的挤压力增大,进而使得缓冲块能吸收的冲击力增大,进一步提高了防撞梁的吸能效果,进而提高了防撞梁的安全性能。

优选的,所述吸能部件内部均匀间隔设置有支撑环;所述支撑环外侧与所述吸能部件接触;所述支撑环的内侧设置有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用于为所述支撑环提供支撑力。

工作时,在吸能部件受到冲击变形时,吸能部件会被压缩,进而使得吸能部件的横截面增加,由于吸能部件的外部设置有缓冲块进行支撑,若内部没有支撑的情况,则会使得吸能部件全部向内部变形,进而使得吸能部件的变形出现不均匀的情况,进而使得变形不规律,进而不能在撞击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能均匀且可靠的变形,进而不能在整个撞击过程中都能吸收冲击能量,进而造成撞击过程中有冲击能传递到车身,进而造成驾乘人员的损伤,但是若采用与外部支撑一致的整形支撑,则会导致支撑结构完全限制吸能部件的变形,进而造成吸能部件的吸能效果;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吸能部件的内部设置支撑环和支撑部件,由于支撑环为间歇分布,进而在吸能部件的内部形成局部的支撑,进而防止在吸能部件变形的过程中完全向着内部进行收缩,进而防止吸能部件出现无规律的变形,进而使得吸能部件在车辆撞击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均匀且可靠的变形,进而使得吸能部件在整个撞击的过程中都能够吸收撞击产生的冲击能量,进而防止在撞击过程中有能量传递到车身,进而保证了驾乘人员的安全;同时由于支撑环间歇分布,进而不会造成吸能部件变形困难的问题,进而保证了吸能部件的吸能效果。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件包括活动头、支撑架和螺杆;所述吸能部件靠近所述车架连接件的一端设置有所述螺杆;所述螺杆与所述吸能部件上的端板转动连接;所述螺杆上均匀间隔设置有活动头;所述活动头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所述活动头一侧均匀间隔设置有所述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一端与所述活动头铰接;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环的内侧抵触;所述螺杆为柔性材质制得。

工作时,在安装内部支撑时,先将支撑进而和活动头放进吸能部件内部,将支撑杆的一端与支撑环接触,随后再通过转动螺杆,进而使得螺杆上的活动头移动,随着活动头的移动,且支撑架的一端与支撑环接触,进而使得支撑架偏转,由于支撑环的一端与活动头转动连接,进而随着支撑架的转动,使得支撑架靠近的两一端向着支撑环的一端移动,进而使得支撑架顶住支撑环,进而实现从内部局部支撑住吸能部件,进而防止在吸能部件变形的过程中完全向着内部进行收缩,进而防止吸能部件出现无规律的变形,进而使得吸能部件在车辆撞击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均匀且可靠的变形,进而使得吸能部件在整个撞击的过程中都能够吸收撞击产生的冲击能量,进而防止在撞击过程中有能量传递到车身,进而保证了驾乘人员的安全;由于在使用内部支撑的安装时,操作者主要通过转动螺杆即可实现内部支撑的实现,进而使得支撑部件的安装方便,进而便于防撞梁的安装和维护;同时由于设置的螺杆为柔性材质,且活动头和支撑杆在轴向上间隔分布,进而不影响吸能部件侧向变形,进而使得防撞梁能够实现侧向的变形,进而能够承受侧向的冲击力。

优选的,所述吸能部件靠近所述车架连接件的一端对称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吸能部件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车架连接件连接。

工作时,由于吸能部件在受到正面冲击时,比较容易变形,进而导致在受到较为轻微的冲击时也会变形,进而会造成车辆的维修费用增加,因此在吸能部件和车架连接件之间设置弹簧,在车辆受到轻微的冲击时,弹簧通过自身的变形,吸收冲击的能量,进而防止冲击的能量传到到车身,同时也防止吸能部件的变形,进而防止在轻微撞击时吸能部件的损坏,进而降低了轻微撞击下车辆的维修成本。

优选的,所述车架连接件的一侧对称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球头;所述连接杆分两段设置;所述连接杆中部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弹簧套设与所述连接杆上;所述吸能部件的一侧端板和所述车架连接件上均对称开设有腰形孔;所述连接杆两端的球面分别与所述吸能部件上端板一侧面和所述车架连接件一侧面接触。

工作时,由于防撞梁多是通过螺栓与车身连接,进而在车辆受到侧向的冲击时,连接用的螺栓受到侧向力,统称会导致螺栓变形或者撕裂,进而在维修时造成吸能部件和车身难以拆开;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连接件的两端设置球头,且连接件安装在腰形孔内,进而在防撞梁受到侧向的冲击时,连接杆能发生偏转,进而使得连接杆不会因受到侧向力而造成变形或撕裂,进而防止在撞击后防撞梁难以拆除的风险,同时由于设置的球头,在连接杆偏转时,依旧能够保持与吸能部件和车架连接件的紧密接触,进而保证连接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中防撞梁作为汽车中重要的安全部件,主要作用是在,汽车发生碰撞时,能够通过防撞梁中吸能盒变形,进而吸收车辆碰撞时产生的冲击能量,进而保证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现有的防撞梁的吸能盒多数采用筒状结构,其侧壁为竖直结构,因此当汽车受到正面冲击时,正面冲击力作用在防撞梁上时,则冲击力沿着与吸能盒轴向作用于吸能盒上,由于吸能盒的侧壁为竖直状的,则使得吸能盒难以被压缩变形(例如图8中的②所示,当正面冲击力作用在吸能盒上时,随着作用在吸能盒上的力的增加,由于传统吸能盒的侧壁为竖直结构,且正面作用力与吸能盒侧壁平行,进而只有当作用在吸能盒上的力超过吸能盒所能承受的极限强度时,此时吸能盒才会产生弯曲变形,因此传统的吸能盒在受到正面冲击时的变形过程为突变的过程,当冲击力没有超过吸能盒的所能承受的极限强度时,则吸能盒保持原有形态),进而无法通过变形吸收车辆撞击时产生的冲击能量,进而使得冲击能量传递到车身,进而传递到车内驾乘人员身上,进而造成驾乘人员的损伤;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将吸能部件的侧壁设置成波纹状结构,进而车辆撞击吸能部件受到正面冲击时,平行于吸能部件轴向的冲击力,并不能与吸能部件的侧壁保持平行,(例如图7所示,当吸能部件平行于轴向的作用力N时,吸能部件的侧壁不与轴线平行的面上受到的力与该面呈一定的夹角,进而使得吸能部件的侧壁上受到的力在垂直与侧壁的方向有分力,进而使得局部的侧壁受到径向的力,同时由于吸能部件的波纹结构均匀布置,则使得吸能部件上各部分受力均匀),进而在吸能部件受到正向的冲击时,能够较容易且均匀的变形,(例如图8中的①所示,在吸能部件受到正向的力时,吸能部件则会缓慢的变形,随着作用力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增长,则使得变形量逐渐增加,最后达到最大的变形量),在整个过程中吸能部件始终通过变形吸收冲击的能量直至达到最大变形量,进而在车辆碰撞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吸收碰撞产生的冲击力,进而保证了吸能部件能够稳定可靠的吸收冲击的能量,进而避免大部分的冲击力传递到车身,进而减少了驾车人员受到的冲击,进而保证了驾乘人员的安全,进而提高了防撞梁的防护功能。

2.本发明中由于吸能部件的侧壁为波纹状的结构,且吸能部件连接主梁与车架,进而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随着车辆的行驶则会有造成吸能部件变形的可能,进而会导致在车辆撞击时,受到正面冲击的吸能部件不能均匀且可靠的变形吸能,进而造成驾乘人员的损伤;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吸能部件的两侧设置缓冲块和抱箍,进而从外部限制吸能部件的变形,进而防止在车辆的形式过程中吸能部件的变形,进而保证了在车辆撞击时吸能部件能够可靠的均匀的变形,进而通过变形吸收冲击的能量,进而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同时由于缓冲块的一侧面也成波纹状,进而使得缓冲块的一侧面与吸能部件的外轮廓完全贴合,进而使得缓冲块与吸能部件的接触面积增大,进而能更好的支撑吸能部件,同时由于缓冲块与吸能部件的完全贴合,进而在吸能部件一端受到冲击时,作用力先传递到靠近吸能部件受力的一端的波纹状结构上,进而使得靠近受力端的缓冲块均匀的受到挤压力,进而将受到的力传递到吸能部件下一层波纹状结构上,进而保证到吸能部件的一端受力时,作用力能均匀的作用在吸能部件的各层波纹状结构上,进而保证吸能部件能够均匀且可靠的变形,进一步的提高了防撞梁的安全性能;同时由于缓冲块为柔性材质,进而使得防撞梁能够实现侧向的变形,进而能够承受侧向的冲击力。

3.本发明中由于吸能部件侧壁为波纹状结构,且缓冲块的一侧面与吸能部件完全贴合,进而在吸能部件受到冲击变形时,各层的波纹状结构弧形靠近,进而挤压缓冲块,进而使得缓冲块靠近吸能部件的一侧面上的局部受到剪切力,由于缓冲材料为柔性材质,进而容易被剪切破坏,进而造成缓冲块的支撑传力效果丧失,进而造成吸能部件上各层波纹状结构受力不均匀,进而造成吸能部件不能均匀且可靠的变形,同时也使得缓冲块不能吸收部分的冲击力;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缓冲块的制作材料中添加刚性颗粒状材料(例如砂砾、金属颗粒、硬质塑料颗粒等),进而提高了缓冲块的韧性,当吸能部件变形挤压缓冲块时,缓冲块中的刚性颗粒弧形靠近,进而使得使得力能通过刚性颗粒传播,进而使得缓冲块上受到的力均匀的分散到整个缓冲块上,进而防止缓冲块在受到吸能部件挤压的位置形成应力的集中,进而减少缓冲块损坏的风险;同时由于吸能部件挤压缓冲块的力被分散到整个缓冲块上,进而使得缓冲块能承受的挤压力增大,进而使得缓冲块能吸收的冲击力增大,进一步提高了防撞梁的吸能效果,进而提高了防撞梁的安全性能。

4.本发明中在吸能部件受到冲击变形时,吸能部件会被压缩,进而使得吸能部件的横截面增加,由于吸能部件的外部设置有缓冲块进行支撑,若内部没有支撑的情况,则会使得吸能部件全部向内部变形,进而使得吸能部件的变形出现不均匀的情况,进而使得变形不规律,进而不能在撞击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能均匀且可靠的变形,进而不能在整个撞击过程中都能吸收冲击能量,进而造成撞击过程中有冲击能传递到车身,进而造成驾乘人员的损伤,但是若采用与外部支撑一致的整形支撑,则会导致支撑结构完全限制吸能部件的变形,进而造成吸能部件的吸能效果;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吸能部件的内部设置支撑环和支撑部件,由于支撑环为间歇分布,进而在吸能部件的内部形成局部的支撑,进而防止在吸能部件变形的过程中完全向着内部进行收缩,进而防止吸能部件出现无规律的变形,进而使得吸能部件在车辆撞击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均匀且可靠的变形,进而使得吸能部件在整个撞击的过程中都能够吸收撞击产生的冲击能量,进而防止在撞击过程中有能量传递到车身,进而保证了驾乘人员的安全;同时由于支撑环间歇分布,进而不会造成吸能部件变形困难的问题,进而保证了吸能部件的吸能效果。

5.本发明中在安装内部支撑时,先将支撑进而和活动头放进吸能部件内部,将支撑杆的一端与支撑环接触,随后再通过转动螺杆,进而使得螺杆上的活动头移动,随着活动头的移动,且支撑架的一端与支撑环接触,进而使得支撑架偏转,由于支撑环的一端与活动头转动连接,进而随着支撑架的转动,使得支撑架靠近的两一端向着支撑环的一端移动,进而使得支撑架顶住支撑环,进而实现从内部局部支撑住吸能部件,进而防止在吸能部件变形的过程中完全向着内部进行收缩,进而防止吸能部件出现无规律的变形,进而使得吸能部件在车辆撞击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均匀且可靠的变形,进而使得吸能部件在整个撞击的过程中都能够吸收撞击产生的冲击能量,进而防止在撞击过程中有能量传递到车身,进而保证了驾乘人员的安全;由于在使用内部支撑的安装时,操作者主要通过转动螺杆即可实现内部支撑的实现,进而使得支撑部件的安装方便,进而便于防撞梁的安装和维护;同时由于设置的螺杆为柔性材质,且活动头和支撑杆在轴向上间隔分布,进而不影响吸能部件侧向变形,进而使得防撞梁能够实现侧向的变形,进而能够承受侧向的冲击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防撞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吸能部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吸能部件的第一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吸能部件的第二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连接杆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吸能部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吸能部件正面受撞击时的受力示意;

图8是本发明中吸能部件正面受撞击和传统侧壁竖直吸能盒受正面撞击时的受力-变形量图;

图中:主梁1、吸能部件2、车架连接件3、缓冲块4、抱箍件5、支撑环6、支撑部件7、活动头71、支撑架72、螺杆73、弹簧8、连接杆9、球头10、腰形孔1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汽车防撞梁,包括主梁1、吸能部件2和车架连接件3;所述主梁1的一侧对称设置有吸能部件2;所述吸能部件2一端与所述主梁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吸能部件2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车架连接件3;所述吸能部件2与所述车架连接件3连接;所述吸能部件2侧壁为波纹状结构。

工作时,防撞梁作为汽车中重要的安全部件,主要作用是在,汽车发生碰撞时,能够通过防撞梁中吸能盒变形,进而吸收车辆碰撞时产生的冲击能量,进而保证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现有的防撞梁的吸能盒多数采用筒状结构,其侧壁为竖直结构,因此当汽车受到正面冲击时,正面冲击力作用在防撞梁上时,则冲击力沿着与吸能盒轴向作用于吸能盒上,由于吸能盒的侧壁为竖直状的,则使得吸能盒难以被压缩变形(例如图8中的②所示,当正面冲击力作用在吸能盒上时,随着作用在吸能盒上的力的增加,由于传统吸能盒的侧壁为竖直结构,且正面作用力与吸能盒侧壁平行,进而只有当作用在吸能盒上的力超过吸能盒所能承受的极限强度时,此时吸能盒才会产生弯曲变形,因此传统的吸能盒在受到正面冲击时的变形过程为突变的过程,当冲击力没有超过吸能盒的所能承受的极限强度时,则吸能盒保持原有形态),进而无法通过变形吸收车辆撞击时产生的冲击能量,进而使得冲击能量传递到车身,进而传递到车内驾乘人员身上,进而造成驾乘人员的损伤;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将吸能部件2的侧壁设置成波纹状结构,进而车辆撞击吸能部件2受到正面冲击时,平行于吸能部件2轴向的冲击力,并不能与吸能部件2的侧壁保持平行,(例如图7所示,当吸能部件2平行于轴向的作用力N时,吸能部件2的侧壁不与轴线平行的面上受到的力与该面呈一定的夹角,进而使得吸能部件2的侧壁上受到的力在垂直与侧壁的方向有分力,进而使得局部的侧壁受到径向的力,同时由于吸能部件2的波纹结构均匀布置,则使得吸能部件2上各部分受力均匀),进而在吸能部件2受到正向的冲击时,能够较容易且均匀的变形,(例如图8中的①所示,在吸能部件2受到正向的力时,吸能部件2则会缓慢的变形,随着作用力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增长,则使得变形量逐渐增加,最后达到最大的变形量),在整个过程中吸能部件2始终通过变形吸收冲击的能量直至达到最大变形量,进而在车辆碰撞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吸收碰撞产生的冲击力,进而保证了吸能部件2能够稳定可靠的吸收冲击的能量,进而避免大部分的冲击力传递到车身,进而减少了驾车人员受到的冲击,进而保证了驾乘人员的安全,进而提高了防撞梁的防护功能。

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吸能部件2水平方向上两侧对称设置有缓冲块4;所述缓冲块4的一侧面呈波纹状结构,且与所述吸能部件2的一侧面抵触;所述吸能部件2的竖直方向对称设置有抱箍件5;所述抱箍件5两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块4另一侧面与所述抱箍件5内侧抵触。

工作时,由于吸能部件2的侧壁为波纹状的结构,且吸能部件2连接主梁1与车架,进而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随着车辆的行驶则会有造成吸能部件2变形的可能,进而会导致在车辆撞击时,受到正面冲击的吸能部件2不能均匀且可靠的变形吸能,进而造成驾乘人员的损伤;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吸能部件2的两侧设置缓冲块4和抱箍,进而从外部限制吸能部件2的变形,进而防止在车辆的形式过程中吸能部件2的变形,进而保证了在车辆撞击时吸能部件2能够可靠的均匀的变形,进而通过变形吸收冲击的能量,进而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同时由于缓冲块4的一侧面也成波纹状,进而使得缓冲块4的一侧面与吸能部件2的外轮廓完全贴合,进而使得缓冲块4与吸能部件2的接触面积增大,进而能更好的支撑吸能部件2,同时由于缓冲块4与吸能部件2的完全贴合,进而在吸能部件2一端受到冲击时,作用力先传递到靠近吸能部件2受力的一端的波纹状结构上,进而使得靠近受力端的缓冲块4均匀的受到挤压力,进而将受到的力传递到吸能部件2下一层波纹状结构上,进而保证到吸能部件2的一端受力时,作用力能均匀的作用在吸能部件2的各层波纹状结构上,进而保证吸能部件2能够均匀且可靠的变形,进一步的提高了防撞梁的安全性能;同时由于缓冲块4为柔性材质,进而使得防撞梁能够实现侧向的变形,进而能够承受侧向的冲击力。

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缓冲块4内部设置有颗粒物质;所述颗粒物质为刚性材质。

工作时,由于吸能部件2侧壁为波纹状结构,且缓冲块4的一侧面与吸能部件2完全贴合,进而在吸能部件2受到冲击变形时,各层的波纹状结构弧形靠近,进而挤压缓冲块4,进而使得缓冲块4靠近吸能部件2的一侧面上的局部受到剪切力,由于缓冲材料为柔性材质,进而容易被剪切破坏,进而造成缓冲块4的支撑传力效果丧失,进而造成吸能部件2上各层波纹状结构受力不均匀,进而造成吸能部件2不能均匀且可靠的变形,同时也使得缓冲块4不能吸收部分的冲击力;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缓冲块4的制作材料中添加刚性颗粒状材料(例如砂砾、金属颗粒、硬质塑料颗粒等),进而提高了缓冲块4的韧性,当吸能部件2变形挤压缓冲块4时,缓冲块4中的刚性颗粒弧形靠近,进而使得使得力能通过刚性颗粒传播,进而使得缓冲块4上受到的力均匀的分散到整个缓冲块4上,进而防止缓冲块4在受到吸能部件2挤压的位置形成应力的集中,进而减少缓冲块4损坏的风险;同时由于吸能部件2挤压缓冲块4的力被分散到整个缓冲块4上,进而使得缓冲块4能承受的挤压力增大,进而使得缓冲块4能吸收的冲击力增大,进一步提高了防撞梁的吸能效果,进而提高了防撞梁的安全性能。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吸能部件2内部均匀间隔设置有支撑环6;所述支撑环6外侧与所述吸能部件2接触;所述支撑环6的内侧设置有支撑部件7;所述支撑部件7用于为所述支撑环6提供支撑力。

工作时,在吸能部件2受到冲击变形时,吸能部件2会被压缩,进而使得吸能部件2的横截面增加,由于吸能部件2的外部设置有缓冲块4进行支撑,若内部没有支撑的情况,则会使得吸能部件2全部向内部变形,进而使得吸能部件2的变形出现不均匀的情况,进而使得变形不规律,进而不能在撞击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能均匀且可靠的变形,进而不能在整个撞击过程中都能吸收冲击能量,进而造成撞击过程中有冲击能传递到车身,进而造成驾乘人员的损伤,但是若采用与外部支撑一致的整形支撑,则会导致支撑结构完全限制吸能部件2的变形,进而造成吸能部件2的吸能效果;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吸能部件2的内部设置支撑环6和支撑部件7,由于支撑环6为间歇分布,进而在吸能部件2的内部形成局部的支撑,进而防止在吸能部件2变形的过程中完全向着内部进行收缩,进而防止吸能部件2出现无规律的变形,进而使得吸能部件2在车辆撞击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均匀且可靠的变形,进而使得吸能部件2在整个撞击的过程中都能够吸收撞击产生的冲击能量,进而防止在撞击过程中有能量传递到车身,进而保证了驾乘人员的安全;同时由于支撑环6间歇分布,进而不会造成吸能部件2变形困难的问题,进而保证了吸能部件2的吸能效果。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支撑部件7包括活动头71、支撑架72和螺杆73;所述吸能部件2靠近所述车架连接件3的一端设置有所述螺杆73;所述螺杆73与所述吸能部件2上的端板转动连接;所述螺杆73上均匀间隔设置有活动头71;所述活动头71与所述螺杆73螺纹连接;所述活动头71一侧均匀间隔设置有支撑架72;所述支撑架72的一端与所述活动头71铰接;所述支撑架72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环6的内侧抵触;所述螺杆73为柔性材质制得。

工作时,在安装内部支撑时,先将支撑进而和活动头71放进吸能部件2内部,将支撑杆的一端与支撑环6接触,随后再通过转动螺杆73,进而使得螺杆73上的活动头71移动,随着活动头71的移动,且支撑架72的一端与支撑环6接触,进而使得支撑架72偏转,由于支撑环6的一端与活动头71转动连接,进而随着支撑架72的转动,使得支撑架72靠近的两一端向着支撑环6的一端移动,进而使得支撑架72顶住支撑环6,进而实现从内部局部支撑住吸能部件2,进而防止在吸能部件2变形的过程中完全向着内部进行收缩,进而防止吸能部件2出现无规律的变形,进而使得吸能部件2在车辆撞击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均匀且可靠的变形,进而使得吸能部件2在整个撞击的过程中都能够吸收撞击产生的冲击能量,进而防止在撞击过程中有能量传递到车身,进而保证了驾乘人员的安全;由于在使用内部支撑的安装时,操作者主要通过转动螺杆73即可实现内部支撑的实现,进而使得支撑部件7的安装方便,进而便于防撞梁的安装和维护;同时由于设置的螺杆73为柔性材质,且活动头71和支撑杆在轴向上间隔分布,进而不影响吸能部件2侧向变形,进而使得防撞梁能够实现侧向的变形,进而能够承受侧向的冲击力。

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吸能部件2靠近所述车架连接件3的一端对称设置有弹簧8;所述弹簧8的一端与所述吸能部件2连接;所述弹簧8的另一端与所述车架连接件3连接。

工作时,由于吸能部件2在受到正面冲击时,比较容易变形,进而导致在受到较为轻微的冲击时也会变形,进而会造成车辆的维修费用增加,因此在吸能部件2和车架连接件3之间设置弹簧8,在车辆受到轻微的冲击时,弹簧8通过自身的变形,吸收冲击的能量,进而防止冲击的能量传到到车身,同时也防止吸能部件2的变形,进而防止在轻微撞击时吸能部件2的损坏,进而降低了轻微撞击下车辆的维修成本。

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车架连接件3的一侧对称设置有连接杆9;所述连接杆9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球头10;所述连接杆9分两段设置;所述连接杆9中部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弹簧8套设与所述连接杆9上;所述吸能部件2的一侧端板和车架连接件3上均对称开设有腰形孔11;所述连接杆9两端的球面分别与所述吸能部件2上端板一侧面和所述车架连接件3一侧面接触。

工作时,由于防撞梁多是通过螺栓与车身连接,进而在车辆受到侧向的冲击时,连接用的螺栓受到侧向力,统称会导致螺栓变形或者撕裂,进而在维修时造成吸能部件2和车身难以拆开;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连接件的两端设置球头10,且连接件安装在腰形孔11内,进而在防撞梁受到侧向的冲击时,连接杆9能发生偏转,进而使得连接杆9不会因受到侧向力而造成变形或撕裂,进而防止在撞击后防撞梁难以拆除的风险,同时由于设置的球头10,在连接杆9偏转时,依旧能够保持与吸能部件2和车架连接件3的紧密接触,进而保证连接的可靠性。

工作时,防撞梁作为汽车中重要的安全部件,主要作用是在,汽车发生碰撞时,能够通过防撞梁中吸能盒变形,进而吸收车辆碰撞时产生的冲击能量,进而保证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现有的防撞梁的吸能盒多数采用筒状结构,其侧壁为竖直结构,因此当汽车受到正面冲击时,正面冲击力作用在防撞梁上时,则冲击力沿着与吸能盒轴向作用于吸能盒上,由于吸能盒的侧壁为竖直状的,则使得吸能盒难以被压缩变形(例如图8中的②所示,当正面冲击力作用在吸能盒上时,随着作用在吸能盒上的力的增加,由于传统吸能盒的侧壁为竖直结构,且正面作用力与吸能盒侧壁平行,进而只有当作用在吸能盒上的力超过吸能盒所能承受的极限强度时,此时吸能盒才会产生弯曲变形,因此传统的吸能盒在受到正面冲击时的变形过程为突变的过程,当冲击力没有超过吸能盒的所能承受的极限强度时,则吸能盒保持原有形态),进而无法通过变形吸收车辆撞击时产生的冲击能量,进而使得冲击能量传递到车身,进而传递到车内驾乘人员身上,进而造成驾乘人员的损伤;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将吸能部件2的侧壁设置成波纹状结构,进而车辆撞击吸能部件2受到正面冲击时,平行于吸能部件2轴向的冲击力,并不能与吸能部件2的侧壁保持平行,(例如图7所示,当吸能部件2平行于轴向的作用力N时,吸能部件2的侧壁不与轴线平行的面上受到的力与该面呈一定的夹角,进而使得吸能部件2的侧壁上受到的力在垂直与侧壁的方向有分力,进而使得局部的侧壁受到径向的力,同时由于吸能部件2的波纹结构均匀布置,则使得吸能部件2上各部分受力均匀),进而在吸能部件2受到正向的冲击时,能够较容易且均匀的变形,(例如图8中的①所示,在吸能部件2受到正向的力时,吸能部件2则会缓慢的变形,随着作用力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增长,则使得变形量逐渐增加,最后达到最大的变形量),在整个过程中吸能部件2始终通过变形吸收冲击的能量直至达到最大变形量,进而在车辆碰撞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吸收碰撞产生的冲击力,进而保证了吸能部件2能够稳定可靠的吸收冲击的能量,进而避免大部分的冲击力传递到车身,进而减少了驾车人员受到的冲击,进而保证了驾乘人员的安全,进而提高了防撞梁的防护功能;由于吸能部件2的侧壁为波纹状的结构,且吸能部件2连接主梁1与车架,进而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随着车辆的行驶则会有造成吸能部件2变形的可能,进而会导致在车辆撞击时,受到正面冲击的吸能部件2不能均匀且可靠的变形吸能,进而造成驾乘人员的损伤;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吸能部件2的两侧设置缓冲块4和抱箍,进而从外部限制吸能部件2的变形,进而防止在车辆的形式过程中吸能部件2的变形,进而保证了在车辆撞击时吸能部件2能够可靠的均匀的变形,进而通过变形吸收冲击的能量,进而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同时由于缓冲块4的一侧面也成波纹状,进而使得缓冲块4的一侧面与吸能部件2的外轮廓完全贴合,进而使得缓冲块4与吸能部件2的接触面积增大,进而能更好的支撑吸能部件2,同时由于缓冲块4与吸能部件2的完全贴合,进而在吸能部件2一端受到冲击时,作用力先传递到靠近吸能部件2受力的一端的波纹状结构上,进而使得靠近受力端的缓冲块4均匀的受到挤压力,进而将受到的力传递到吸能部件2下一层波纹状结构上,进而保证到吸能部件2的一端受力时,作用力能均匀的作用在吸能部件2的各层波纹状结构上,进而保证吸能部件2能够均匀且可靠的变形,进一步的提高了防撞梁的安全性能;同时由于缓冲块4为柔性材质,进而使得防撞梁能够实现侧向的变形,进而能够承受侧向的冲击力。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2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装在大型汽车上的防碾压智能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