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转向装置

文档序号:1960293 发布日期:2021-12-14 浏览:1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汽车转向装置 (Automobile steering device ) 是由 杨涛涛 王式民 刘畅 于 2021-10-1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转向装置,包括电动助力机构,所述电动助力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相啮合的蜗轮与蜗杆,所述蜗杆的端部通过轴承连接于所述壳体上,还包括恒定力间隙调整组件,所述恒定力间隙调整组件包括摩擦筒、摩擦柱以及挤压弹簧,所述摩擦柱滑动连接于所述摩擦筒中,所述挤压弹簧的两端分别接收所述摩擦柱以及所述蜗杆的挤压限位;所述蜗轮与蜗杆之间的挤压力大于所述摩擦柱与所述摩擦筒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汽车转向装置,利用摩擦筒、摩擦柱之间的摩擦力作为基准,构建了蜗轮、蜗杆、挤压弹簧、摩擦柱、摩擦筒的压力传导机构,如此通过挤压摩擦柱即可维持蜗轮与蜗杆间的挤压力处于基本恒定的状态。(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automobile steer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n electric power-assisted mechanism, wherein the electric power-assisted mechanism comprises a shell, a worm wheel and a worm which are meshed with each other are arranged in the shell, the end part of the worm is connected to the shell through a bearing, the automobile steering device also comprises a constant force gap adjusting assembly, the constant force gap adjusting assembly comprises a friction cylinder, a friction column and an extrusion spring, the friction column is connected in the friction cylinder in a sliding manner, and two ends of the extrusion spring respectively receive the friction column and the extrusion limit of the worm; the extrusion force between the worm wheel and the worm is larger than the maximum static friction force between the friction column and the friction cylinder.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automobile steering device, which utilizes the friction force between a friction cylinder and a friction column as a reference to construct a pressur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a worm wheel, a worm, an extrusion spring, the friction column and the friction cylinder, so that the extrusion force between the worm wheel and the worm can be maintained in a basically constant state by extruding the friction column.)

汽车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转向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助力转向系统已经是汽车转向装置的标配,现有技术中的助力转向系统包括机械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子液压转向助力系统以及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等等类别,其中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由于结构紧凑、方向感好、高速稳定以及节能等等原因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最为常见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使用涡轮蜗杆作为核心的减速传动机构,因此涡轮蜗杆的配合性能直接决定了电动转向的手感和性能,长期使用后由于磨损等原因导致蜗轮蜗杆的间隙变大,进而使得手感变差,噪音变大。为解决该问题,一些高端车型开始推出具有间隙补偿的电动助力系统,其原理是:通过一个弹性挤压机构去挤压蜗杆,如此当蜗杆与涡轮的间隙变大后由弹性挤压机构的挤压去驱动蜗杆,如此维持蜗杆与涡轮间的间隙小于预设值。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7985394B,授权公告日为20210101日,名称为《适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减速机构的间隙补偿机构》的发明专利,其减速机构包括减速箱体以及相啮合的蜗轮和蜗杆,所述间隙补偿机构包括套设于所述蜗杆上的第一轴承、套设于第一轴承上的公差补偿环和用于对蜗杆提供弹性支撑力的顶丝总成。所述公差补偿环包括外支撑圈、设置于外支撑圈的内部的内支撑圈、与外支撑圈和内支撑圈连接的连接块、设置于外支撑圈上且用于在第一方向上对内支撑圈提供支撑作用的第一支撑块以及设置于外支撑圈上且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对内支撑圈起限位作用的第二支撑块,第一方向与所述蜗轮的轴线相平行,内支撑圈具有让所述第一轴承插入的中心孔。又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2765418B的发明专利申请,采用的均是上述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一个弹性挤压机构去抵接蜗杆,当蜗杆与蜗轮间隙变大后由弹性挤压机构变形驱动蜗杆靠近蜗轮,缩小间隙。

显然的,现有技术较好的解决了蜗轮蜗杆间隙变大的问题,但是其解决方法依靠的是压缩的弹性挤压机构如弹簧、弹性片等的变形来予以补充的,这带来了如下问题,其一,弹性挤压机构的不同变形幅度下提供的弹性力是不同的,实际上导致了蜗轮蜗杆之间的挤压力是变化的,这种不同的挤压力进一步带来了磨损加剧的问题;其二,如变形幅度较大或者材料老化等原因导致弹性挤压机构如弹性片达到变形极限能力附近,其对间隙的补偿能力会大幅的下降。现有技术也对该问题做出过尝试性的解决,如CN107985394B中通过螺杆的转动去挤压弹簧,从而控制弹簧的变形幅度,但是该调节方法完全依靠盲测,没有任何量化参数控制和指导,聊胜于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转向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转向装置,包括电动助力机构,所述电动助力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相啮合的蜗轮与蜗杆,所述蜗杆的端部通过轴承连接于所述壳体上,还包括恒定力间隙调整组件,所述恒定力间隙调整组件包括摩擦筒、摩擦柱以及挤压弹簧,所述摩擦柱滑动连接于所述摩擦筒中,所述挤压弹簧的两端分别接收所述摩擦柱以及所述蜗杆的挤压限位;所述蜗轮与蜗杆之间的挤压力大于所述摩擦柱与所述摩擦筒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复位组件用于间歇性的驱动所述摩擦柱挤压所述挤压弹簧。

上述的汽车转向装置,所述蜗杆的一端为伸出于所述轴承的挤压端,所述挤压弹簧通过所述挤压端实现所述挤压限位。

上述的汽车转向装置,还包括中间件,所述中间件设置于挤压端上,所述挤压弹簧通过所述中间件接受所述蜗杆的挤压。

上述的汽车转向装置,所述中间件包括中间杆,所述中间杆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挤压部,两个所述挤压部分别抵接所述挤压端上的两侧,所述中间杆能够以其中部进行转动,所述中间杆的中部接受所述挤压弹簧的挤压。

上述的汽车转向装置,所述挤压弹簧的一端设置有挤压柱,所述中间杆的中部转动连接于所述挤压柱上。

上述的汽车转向装置,所述轴承内套于一固定筒中,所述挤压弹簧通过挤压所述固定筒实现所述挤压限位。

上述的汽车转向装置,所述蜗杆的一端设置有调心球轴承,所述蜗杆另一端的轴承上套接有所述固定筒。

上述的汽车转向装置,所述摩擦筒与所述摩擦柱为相同的金属材质。

上述的汽车转向装置,所述摩擦筒上背离所述摩擦柱的一端的开口上封闭有软质布。

上述的汽车转向装置,还包括摩擦力调节机构,其用于调节所述摩擦柱与所述摩擦筒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汽车转向装置,利用摩擦筒、摩擦柱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作为基准,构建了蜗轮、蜗杆、挤压弹簧、摩擦柱、摩擦筒的压力传导机构,如此通过复位组件间歇性的挤压摩擦柱即可维持蜗轮与蜗杆间的挤压力处于基本恒定也即等于最大静摩擦力的状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转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转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恒定力间隙调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间杆和挤压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复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蜗轮;2、蜗杆;2.1、挤压端;2.11、弧形槽;3、摩擦筒;4、摩擦柱;5、挤压弹簧;6、复位组件;7、中间杆;8、挤压部;9、轴承;10、调心球轴承;11、固定筒;12、软质布;13、第二球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如图1-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转向装置,包括电动助力机构,所述电动助力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相啮合的蜗轮1与蜗杆2,所述蜗杆2的端部通过轴承9连接于所述壳体上,还包括恒定力间隙调整组件以及复位组件6,所述恒定力间隙调整组件包括摩擦筒3、摩擦柱4以及挤压弹簧5,所述摩擦柱4滑动连接于所述摩擦筒3中,所述挤压弹簧5的两端分别接收所述摩擦柱4以及所述蜗杆2的挤压限位;所述蜗轮1与蜗杆2之间的挤压力大于所述摩擦柱4与所述摩擦筒3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复位组件6用于间歇性的驱动所述摩擦柱4挤压所述挤压弹簧5。

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转向装置包括电动助力机构,电动助力机构的减速器为相啮合的蜗轮1与蜗杆2,蜗杆2接受助力电机的驱动,蜗轮1实现转向助力,蜗杆2的两端均通过轴承9连接于电动助力机构的壳体上,此均为现有技术,不赘述。本实施例的核心在于提供恒定力间隙调整组件,恒定力间隙调整组件用于提供一个基本恒定的阻力来调整蜗轮1与蜗杆2之间的间隙,防止两者之间的间隙过大,结构上,恒定力间隙调整组件包括摩擦筒3、摩擦柱4以及挤压弹簧5,其中,摩擦筒3的内壁围成一个通孔,摩擦柱4滑动连接于该通孔中,摩擦柱4与摩擦筒3的摩擦力围成在一个预定范围内,通过加工精度和选型的控制可以有效的控制摩擦力,此为现有技术,也可以通过压力传感器进行检测获取,不赘述,挤压弹簧5的两端分别接收摩擦柱4以及蜗杆2的挤压限位,常见的,挤压弹簧5的一端连接摩擦柱4,另一端连接蜗杆2的端部,如此显然的可以直接受到摩擦柱4以及蜗杆2的挤压限位,优选的,挤压弹簧5间接的接受摩擦柱4以及蜗杆2的挤压限位,如摩擦柱4或蜗杆2上设置一个凸起部,凸起部插接入挤压弹簧5中实现挤压限位,又或者摩擦柱4或蜗杆2的端部上设置一个限位孔,挤压弹簧5的端部卡入限位孔中实现挤压限位;如此设置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压力传导路径:摩擦筒3、摩擦柱4、挤压弹簧5、蜗杆2以及蜗轮1,其中,摩擦筒3和摩擦柱4之间为摩擦力,其它结构之间为抵接的压力,显然的,基于力的相互性原理,这里面的摩擦力以及压力均相等且刚好等于挤压弹簧5的弹性力(实际运行过程中也是摩擦筒3与摩擦柱4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本实施例中,蜗轮1与蜗杆2之间的挤压力大于摩擦柱4与摩擦筒3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也即在正常运动状态下,蜗杆2会挤压挤压弹簧5使其发生变形,若挤压弹簧5的变形压力小于上述最大静摩擦力,其就无法进一步的通过挤压弹簧5迫使摩擦柱4相对摩擦筒3发生运动,但是若蜗杆2会挤压挤压弹簧5使其发生变形的幅度较大,产生的弹性力大于上述最大静摩擦力,那么挤压弹簧5就会挤压摩擦柱4使其发生运动直至等于最大静摩擦力,由于复位组件6间歇性的主动挤压摩擦柱4,使其相对摩擦筒3发生运动从而调节上述压力传导路径中的抵接压力,直接驱动摩擦柱4使其挤压挤压弹簧5,挤压弹簧5的变形幅度产生的弹性力大于上述最大静摩擦力,那么就必然发生上述的反馈,使得整个压力传导路径的压力等于最大静摩擦力。也即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控制蜗轮1蜗杆2间的挤压力基本恒定,这一方面显然的可以控制间隙,另一方面提供更为稳定的传动关系。

本实施例中,由于摩擦力正比于压力与摩擦系数,而与摩擦面积无关,因此摩擦柱4与摩擦筒3内的通孔可以较为任意的设置,如圆柱、各类棱柱等等,但是加工精度涉及摩擦系数,配合参数涉及压力,两者需要较为精确的控制,如此可以精确的控制两者的最大静摩擦力,同时蜗轮1蜗杆2间的挤压力通过压力传感器即可检测,上述两种压力均可准确的予以检测出,显然的通过有限的实验即可方便的实现蜗轮1与蜗杆2之间的挤压力大于摩擦柱4与摩擦筒3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这一技术目标。本实施例中,较为优选的,所述摩擦筒3与所述摩擦柱4为相同的金属材质,一方面,金属材质耐久性以及散热性能更好,另一方面,相同的材质便于维持相同的热膨胀幅度,如此降低热胀冷缩差异带来的最大静摩擦力变化。

本实施例中,复位组件6可以为各类能够间歇性驱动的机构,如受控制间歇驱动的电机、液压缸、电磁阀等等,如每天驱动一次,而且驱动摩擦柱4的驱动方式为直线运动,此为最简单的驱动方式,不赘述,每次挤压使得挤压弹簧5变形幅度小于的最大变形幅度而大于上述的产生摩擦柱4与摩擦筒3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变形幅度即可,此可以有限实验或者计算得出,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转向装置,利用摩擦筒3、摩擦柱4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作为基准,构建了蜗轮1、蜗杆2、挤压弹簧5、摩擦柱4、摩擦筒3的压力传导机构,如此通过复位组件6间歇性的挤压摩擦柱4即可维持蜗轮1与蜗杆2间的挤压力处于基本恒定也即等于最大静摩擦力的状态。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所述蜗杆2的一端为伸出于所述轴承9的挤压端2.1,所述挤压弹簧5通过所述挤压端2.1实现所述挤压限位,如此挤压弹簧5直接挤压蜗杆2,如此具有两个好处,其一相对挤压轴承9,便于在挤压端2.1上设计各类挤压构造,其二,通过直接限制蜗杆2,可以降低蜗杆2的径向移动给轴承9带来的压力,延长轴承9的使用寿命。

更进一步的,还包括中间件,所述中间件设置于挤压端2.1上,所述挤压弹簧5通过所述中间件接受所述蜗杆2的挤压,也即在挤压弹簧5与蜗杆2之间设置一个中间件,通过中间件可以提升限位导向或者其它效果,如前述的中间件为设置于挤压端2.1上的一个柱体,柱体插入挤压弹簧5中,如此实现导向限位。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中间件包括中间杆7,所述中间杆7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挤压部8,两个所述挤压部8分别抵接所述挤压端2.1上的两侧,如图4中的左上侧和右上侧,所述中间杆7能够以其中部进行转动,如挤压弹簧5的一端设置有挤压柱,中间杆7的中部转动连接于挤压柱上,优选的中间杆7与挤压柱的转动轴上的设置有扭簧,中间杆7的中部接受所述挤压弹簧5的挤压,如此设置的作用在于,中间杆7通过两个挤压部8同时挤压蜗杆2的两个侧面,而且两个侧面实现了联动,当蜗杆2挤压一个挤压部8使其发生运动时,另一个挤压部8由于中间杆7联动继续贴合到蜗杆2上,提升了蜗杆2运动的稳定性。

再进一步的,挤压端2.1上设置有弧形槽2.11,挤压部8挤压于槽底部,如此在扭簧的作用下,挤压部8具有了自复位效果,在每次挤压结束后,由于槽底部位于弧形槽2.11的底部且扭簧的复位使得挤压部8具有运动向槽底部的趋势,从而实现自复位。更进一步的,挤压部8为滚动连接于所述中间杆7上的第一球体,如此挤压部8相对弧形槽2.11为滚动而不是滑动,这降低了运动阻力,提升了自复位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再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所述轴承9内套于一固定筒11中,所述挤压弹簧5通过挤压所述固定筒11实现所述挤压限位,此时,挤压弹簧5挤压固定筒11,固定筒11挤压轴承9,轴承9挤压蜗杆2实现限位,这也是现有技术中主流的限位方式,其可以较好的兼顾轴承9的运动方向,防止轴承9的限位与挤压弹簧5的限位发生干涉从而保护蜗杆2。显然的,上述对挤压端2.1的各类限位方式均可以直接挪用到固定筒11上,此为简单的挪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不赘述。

更进一步的,蜗杆2的一端设置有调心球轴承10,所述蜗杆2另一端的轴承9上套接有所述固定筒11,调心球轴承10允许蜗杆2的另一端发生一定幅度的摆动,如此在摆动的一端设置限位的固定筒11,如此提升对轴承9的保护效果,延长轴承9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提供的再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摩擦筒3上背离所述摩擦柱4的一端的开口上封闭有软质布12,软质布12用于为摩擦筒3的内部提供一个封闭的环境,防止灰尘进入影响摩擦系数,进而影响蜗轮1蜗杆2间的挤压力。

本发明提供的再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摩擦柱4贯穿摩擦筒3,也即摩擦柱4的两端均伸出到摩擦筒3的外部,且摩擦柱4的一端设置有驱动部,驱动部接受复位组件6的驱动以实现运动,如此设置的好处在于,消除了摩擦筒3内的空间,通过摩擦柱4的往复运动可以实现相对滑动部位的自清洁。

再进一步的,复位组件6包括传动组件,传动组件的动力输入端接受汽车转向系统的转向柱的驱动,传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驱动驱动部,传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的位置被配置为,当转向柱转动到单向的极限行程时,这里单向指的是左转或者右转,也即仅需转向柱在左转或者右转打到极限位置时能够驱动驱动部即可,动力输出端驱动所述驱动部,驱动部驱动所述摩擦柱4,转向柱为旋转运动,摩擦柱4为往复运动,因此传动组件为旋转转动转换为往复运动的传动机构即可,如连杆机构、滚珠丝杠机构等等均可以实现,另外,转向柱运动到极限位置才能够驱动通过位置布置即可以实现,如传动组件的动力输入端布置到转向柱转动行程的极限位置区域,转向柱上设置有一个凸起,只有转向柱转动到极限位置凸起才会抵接动力输入端从而实现驱动,显然的,传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与驱动部布置一定的距离同样可以实现该效果,只有转向柱运动到极限位置动力输出端才会抵接到驱动部上实现驱动。如此设置的优点在于,一方面省去了一个专用的驱动机构如电机,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转向柱转动到极限位置的次数有限且不会过于频繁,能够很好的满足摩擦柱4的间歇式的复位需求。

再进一步的,驱动部上设置有多个球形孔,球形孔内滚动设置有第二球体13,多个第二球体13接受动力输出端的驱动,如此设置的作用在于,由于摩擦柱4与摩擦筒3的配合精度较高,如此要求摩擦柱4必须接受严格的轴向驱动力,否则可能导致卡滞乃至损毁,通过第二球体13可以卸掉动力输出端垂直于摩擦柱4径向方向的分力,仅保留对于摩擦柱4轴向方向的驱动力。

本发明提供的再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摩擦力调节机构,其用于调节所述摩擦柱4与所述摩擦筒3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由于最大静摩擦力仅跟压力与摩擦系数有关,本实施例显然无法调节摩擦系数,如此技能调节压力,如此使得摩擦柱4变大或者摩擦筒3变小的所有机构都可以作为摩擦力调节机构使用,如摩擦柱4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半圆形件,两个半圆形件中部设置一个径向尺寸逐渐变大的螺纹柱,调节螺纹柱插入两个半圆形件间的深度即可调节摩擦柱4的粗细;对于摩擦筒3,摩擦筒3上可以设置一个轴向开口使得摩擦筒3能够变形,同时一个抱箍件箍住摩擦筒3,通过调节抱箍件实现对摩擦筒3挤压从而调节摩擦筒3与摩擦柱4之间的压力,通过摩擦力调节机构调整摩擦柱4与所述摩擦筒3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实际上调整的也是蜗轮1与蜗杆2之间的挤压力,从而调整转向的手感,也可以在部件长期使用后进行挤压力的调节。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1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汽车助力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