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法和装置

文档序号:1825309 发布日期:2021-11-12 浏览:1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法和装置 (Intelligent rearview mirror adjusting method and device ) 是由 刘广庆 王一洲 杭时超 于 2021-08-2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法和装置,本方案基于存储人眼位置数据与对应后视镜角度数据的数据库,通过识别确定人眼在驾驶室空间内的位置,直接根据数据库存储的数据确定对应后视镜角度数据。本发明提供的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案,能够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在不转移驾驶员注意力情况下对后视镜进行智能调节,无需驾驶员手动操作,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基于驾驶员手动操作所带来的驾驶安全问题。(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intelligent rearview mirror adjusting method and device. The rearview mirror intelligent adjustment scheme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can intelligently adjust the rearview mirror without transferring the attention of a driver in the driving process of an automobile, does not need manual operation of the driver, and effectively solves the driving safety problem caused by the manual operation of the driver in the prior art.)

一种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车辆的后视镜的调节技术。

背景技术

汽车后视镜能够为驾驶员提供汽车侧方和后方的一定范围内的视野,对驾驶安全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众所周知,为了能够适应各种情况,满足多种需求,现有后视镜调节技术,都是基于手动操作来实现的,即需要通过驾驶员手动操作。然后手动调节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

如,如果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转移注意力进行手动调节,那么对于驾驶安全来说是十分不利,极容易引起安全事故。

再者,如车辆一旦更换驾驶员,或者调整座椅,每次都需要重新进行后视镜手动调节。每次手动调整后视镜需要十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而且需要驾驶员根据驾驶经验在调节过程中进行反复的确认,这非常影响汽车的驾驶体验。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汽车电子产品的智能化程度要求越来高,在这种趋势下,为驾驶员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智能化地汽车后视镜调节方案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车辆上后视镜基于手动操作进行调节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法,并据此本发明还进一步提供一种后视镜智能调节装置,以实现汽车后视镜的智能化便捷调节。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法,所述调节方法基于存储人眼位置数据与对应后视镜角度数据的数据库,通过识别确定人眼在驾驶室空间内的位置,直接根据数据库存储的数据确定对应后视镜角度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方法确定人眼在驾驶室空间内的位置时包括:

通过投射结构光到待测对象的人脸区域,采集该区域结构光图像;

通过计算得到人脸区域含有空间坐标的点云数据;

将点云数据中的空间坐标变换为标准车辆坐标系,计算定位人脸区域对应的结构光图像中的人眼位置,得到人眼的空间位置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方法还包括驾驶员姿势判断步骤。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方法还包括智能调节动作的触发步骤。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方法包括数据库的优化升级步骤。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方法包括后视镜智能调节状态的确认步骤。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后视镜智能调节装置,包括:

数据存储模块,所述数据存储模块内存储有人眼位置数据与对应后视镜角度数据;

结构光摄像模块,所述结构光摄像模块主动投射结构光到驾驶员人脸区域,采集人脸区域结构光图像;

计算模块,所述计算模块根据结构光摄像模块所采集到的数据计算确定驾驶员人眼在驾驶室空间内的位置数据,据此位置数据根据数据库存储的数据确定对应后视镜角度数据,并根据确定的后视镜角度数据形成后视镜智能调节指令。

进一步地,所述结构光摄像模块在采集到人脸区域结构光图像后,通过计算得到人脸区域含有空间坐标的点云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计算模块将结构光摄像模块得到的点云数据中的空间坐标变换为标准车辆坐标系,通过计算定位人脸区域对应的结构光图像中的人眼位置,再根据计算得到的人眼位置数据从数据存储模块中确定对应的后视镜角度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通讯模块,所述通讯模块在数据存储模块与远程服务器之间建立通信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人机交互模块,所述人机交互模块与数据存储模块,结构光摄像模块,以及计算模块进行数据交互。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驾驶员姿势检测模块,所述驾驶员姿势检测模块与计算模块进行数据交互,完成后视镜智能调节前的驾驶员姿势检测。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智能触发机制模块,所述智能触发机制模块被配置成主动触发模式和/或被动触发模式两种模式。

本发明提供的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案,能够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在不转移驾驶员注意力情况下对后视镜进行智能调节,无需驾驶员手动操作,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基于驾驶员手动操作所带来的驾驶安全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案,实现可以通过按键、语音、座椅调节、更换驾驶员等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来触发后视镜的智能调节,简单便捷,省去了驾驶员操作的时间,大大提高汽车驾驶的体验。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

具体实施方式

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实例中后视镜智能调节装置的构成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实例中后视镜智能调节装置的基本工作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例中后视镜智能调节装置触发工作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针对现有后视镜调节基于手动操作所带来的问题,本发明给出基于数据库和人眼定位技术的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案,实现后视镜智能便捷的调节。

本发明给出的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案,基于存储人眼位置数据与对应后视镜角度数据的数据库,通过识别确定人眼在驾驶室空间内的位置,直接根据数据库存储的数据确定对应后视镜角度数据;继而基于确定的后视镜角度数据对后视镜进行自动调节,自动完成人眼位置的识别,后视镜角度数据的对比确定和后视镜的调节,无需人工手动参与,安全可靠且操作便捷。

参见图1,其所示为本发明给出的一种能够实现后视镜智能调节的后视镜智能调节装置的构成示例。

由图可知,本后视镜智能调节装置100主要由数据存储模块110、结构光摄像模块120、计算模块130、驾驶员姿势检测模块140、人机交互模块150、通信模块160以及后视镜驱动模块170相互配合构成。

本装置中的数据存储模块110存储有人眼位置数据与对应后视镜角度数据。

这里的人眼位置数据为位于驾驶位置人员处于正常驾驶员姿势下,人眼位于车辆驾驶室内的空间位置。

这里的后视镜角度数据使得处于对应人眼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从后视镜中获得最优的侧方和后方视野。

同时,该后视镜角度数据包括车辆两侧后视镜的角度数据。

作为举例,对于该数据存储模块110在具体实现时,其内置出厂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人眼位置数据与对应的后视镜角度数据。该数据库在可通过方案开发阶段进行大量的数据标定获得,但并不限于此。

再者,对于该数据存储模块110内置数据库内的数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通信模块160进行优化升级。对于具体的优化升级方案,此处不加以赘述,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这里说明需要说明的,由于后视镜的角度变化直接由后视镜驱动电机来驱动,故本数据存储模块110中存储的后视镜角度数据,可以采用后视镜驱动电机角度数据来代替。

本装置中的结构光摄像模块120用于采集驾驶位置上处于正常驾驶姿态的人员的人脸区域结构光图像,以便与计算模块130配合完成人眼位置数据的确定。

作为举例,本实例中的结构光摄像模块120采用结构光深度相机构成,同时该结构光深度相机优选设置在车辆驾驶员前方,以便于获取驾驶员人脸区域的结构光图像。对于该结构光摄像模块120具体的设置位置,此处不加以限定,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作为举例,可面向驾驶员人脸区域设置在车辆的A柱上,或设置在驾驶室内的后视镜上上等等。

对于该结构光摄像模块120的具体构成,此处不加以赘述,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本实例中设置的结构光摄像模块120在运行时通过主动投射结构光到驾驶员人脸区域,采集驾驶员人脸区域的结构光图像,并通过计算得到人脸区域含有空间坐标的点云数据。

这里对于图像的采集以及点云数据的具体计算过程不加以限定,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如此,本结构光摄像模块120还与计算模块130进行数据交互,以将采集到的图像数据和计算得到的点云数据传输至计算模块130进行人眼位置的定位计算。

本装置中的计算模块130为整个装置的数据处理主体,该计算模块130分别与结构光摄像模块120、数据存储模块110以及后视镜驱动模块170进行数据交互,首先与结构光摄像模块120配合完成人眼位置确定,在此基础上与数据存储模块110配合,完成后视镜角度数据确定;最后与后视镜驱动模块170配合完成后视镜角度调节。

具体的,本计算模块130从结构光摄像模块120获取驾驶员人脸区域的结构光图像和对应的点云数据,并将点云数据中的空间坐标变换为标准车辆坐标系;再通过目标检测算法定位图像中的人眼位置,从而得到人眼的空间位置数据;再将人眼位置数据与数据存储模块内人眼位置数据进行对比,按照线性插值方法计算得到对应的后视镜角度数据。

这里需要说明的,本计算模块130采用目标检测算法进行人眼位置定位计算时,对于具体的目标检测算法不加以限定,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本实例中采用目标检测算法来进行人眼位置定位计算,可以快速准确识别图像中的人眼,并给出位置数据;同时配合车辆内部环境单一的要素特点,可大大提高识别精度,并保证性能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本计算模块130进行后视镜角度数据计算确定时,并不限于采用线性插值方法,还可以采用其它任何可行的方案。本实例中采用线性插值方法进行后视镜角度数据计算,可以减小计算量,为汽车的控制芯片节省算力。

对于本计算模块130的具体构成,此处不加以赘述,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作为举例,该计算模块130可以由相应的PLC、CPU芯片、MCU芯片等具有计算功能的芯片模块构成。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直接采用车辆的车载芯片来实现。

本装置中的驾驶员姿势检测模块140,其与计算模块130进行数据交互,以完成后视镜智能调节前的驾驶员姿势检测,由此来判断驾驶员的正常驾驶坐姿,从而提高结构光摄像模块120采集数据的正确性,继而保证计算模块130计算人眼位置以及确定后视镜角度的准确性。

同时,通过驾驶员姿势检测模块140来检测驾驶员姿势,还可以作为本调节装置开始自动调节的触发启动信号。即判断驾驶员姿势属于正常驾驶坐姿后,本调节装置才开始触发启动,进行人脸区域的结构光图像采集,后续人眼定位计算以及后视镜调节等,避免装置误触发,进一步保证本装置的可靠性。

作为举例,为了能够准确检测判断驾驶员的姿势,本实例中的驾驶员姿势检测模块140主要由安全带锁扣开关检测模块141和座椅状态检测模块142相互配合构成。

这里的安全带锁扣开关检测模块141用于检测安全带锁扣开关信息,识别驾驶位置的安全带是否正确佩戴好。

本实例中对于安全带锁扣开关检测模块141的具体构成方案不加限定,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只要能够快速准确的检测安全带锁扣开关信息即可。

这里的座椅状态检测模块142用于检测座椅状态信息,包括座椅移动信息,座椅占位信息等等,即由此来检测判断座椅的位置是否发生调整,驾驶员是否离开座位等等。

本实例中对于座椅状态检测模块142的具体构成方案不加限定,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作为举例,该座椅状态检测模块142可由相应的检测传感器来构成,由此来精确识别座椅的移动信息和/或占位信息。

由此形成驾驶员姿势检测模块140可将检测到的数据实时传至计算模块130,以进行驾驶员姿势识别判断。

在具体实现时,该驾驶员姿势检测模块140可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与计算模块130进行数据交换。此处不加以限定。作为举例,本驾驶员姿势检测模块140可通过车辆自身的车载网络200实现与计算模块130进行数据交换。

这样,计算模块130通过车载网络与驾驶员姿势检测模块140配合,通过收集驾驶员座椅的占位传感器和安全带锁扣开关信息,识别驾驶员是否入座并已经扎好安全带;并通过收集座椅位置数据,根据座椅位置数据确定处于正常驾驶坐姿的驾驶员眼睛所在的空间位置范围,如果人眼位置数据在这个范围内,则判断驾驶员姿势属于正常驾驶坐姿。

本装置中的人机交互模块150,其与数据存储模块110,结构光摄像模块120,计算模块130、后视镜驱动模块170等进行数据交互,以实现本装置的人机交互功能,由此实现人工对本装置的智能控制功能。

这里的人机交互模块150可采用多种模式来实现,如手势识别、语音识别、控件、屏幕显示等模式来实现。对于控件模式可以采用触控屏或实体控件来实现等。

对于本装置中的人机交互模块150的具体构成方案不加以限定,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作为举例,本人机交互模块150在运行时,其可在后视镜智能调节结束后告知驾驶员,并要求驾驶员进行确认,后视镜角度是否满足驾驶需求。作为举例,这里可通过仪表显示或语音通知的交互方式告知驾驶员,而驾驶员可以通过语音或按键的方式进行确认。

本人机交互模块150在收到驾驶员确认满足驾驶需求的反馈,本装置中的计算模块会将当前人眼位置数据及相应的后视镜角度数据记录到数据存储模块中。若人机交互模块150收到驾驶员确认不满足驾驶需求的反馈,则装置中的计算模块则控制恢复后视镜调整前的位置;若人机交互模块150未收到驾驶员的反馈,则保持调整后的后视镜状态,但不进行数据记录。

本装置中的通信模块160与数据存储模块110进行数据交互,可在数据存储模块110与远程服务器300之间建立通信通道,由此可以实现对数据存储模块110内存储数据的优化升级或更新。

这里通信模块160可采用无线通信模块,具体的构成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此处不加以限定。

基于无线通信模块160,本装置可与云服务器来进行远程数据交互。

作为举例,本装置可基于通信模块160与远程云服务器300进行远程数据交互,如此本装置中的数据存储模块110可定期通过通信模块160与将新增的用户数据和用户反馈上传至远程云服务器300。在此基础上,可根据新增用户数据和用户反馈,对数据存储模块内的数据进行优化升级。

基于完成优化升级的数据,可通过远程云服务器300与无线通讯模块110配合,更新车辆出厂数据库或升级后的本地数据库,这里的数据库由数据存储模块构成。

本装置中的后视镜驱动模块170,其与计算模块130和人机交互模块150进行交互,以根据计算模块产生的后视镜角度数据或人机交互模块150的指令数据,形成驱动后视镜调节电机的控制指令,以实现驱动后视镜电机调节后视镜角度。

作为举例,本后视镜驱动模块170根据计算模块130所计算确定的后视镜角度,形成对应后视镜电机转动角度的驱动信号,并传至相应后视镜的驱动电机。

对于该后视镜驱动模块170的具体构成方案不加以限定,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只要能够形成精准的调节指令即可。

据此形成的后视镜智能调节装置,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本实例进一步增加故障诊断模块,以用于识别反馈后视镜智能调节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故障。

作为举例,本装置中的故障诊断模块识别到后视镜电机或装置中任意组成部分发生故障后,停止智能调节后视镜功能,并在驾驶员通过主动或被动方式触发此功能后,通过人机交互模块告知驾驶员当前功能已经停止使用及故障部位。

对于该故障诊断模块,的具体构成方案不加以限定,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只要能够及时且精准的反馈后视镜智能调节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故障即可。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本实例进一步增加后视镜智能调节装置智能调节功能的智能触发机制模块。

该智能触发机制模块可与装置中的其它模块配合,实现后视镜智能调节装置智能调节功能的智能触发。

在具体实现时,该智能触发机制模块可独立设置,或在其他控制模块的基础上来实现,如由本装置中的计算模块来实现。

作为举例,该智能触发机制模块可以相应的智能触发机制控制软件形式呈现,但并不限于此。

本实例中通过本智能触发机制模块,将后视镜智能调节装置的后视镜智能调节动作被配置成主动触发模式和被动触发模式两种模式。

其中主动触发模式中,实现操作人员(如驾驶员)通过人机交互模块输入指令来触发后视镜智能调节装置进行后视镜智能调节动作。

作为举例,这里的输入指令包括:

(1)操作人员按下相应的后视镜智能调节按键,后视镜智能调节装置立即响应进行后视镜智能调节动作;

(2)操作人员通过语音输入后视镜调节指令,后视镜智能调节装置立即响应后视镜智能调节动作。

在此基础上,当驾驶员通过主动触发模式发出后视镜智能调节请求后,若驾驶员的坐姿不属于正常驾驶坐姿,则人机交互模块会通过仪表显示或语音警告方式通知驾驶员保持正常驾驶坐姿,语音警告只进行一次,仪表显示持续一定时长。

对于被动触发模式,其包括:

(1)车辆上电(点火开关置于ON挡)后,若驾驶员在座位上且扎好安全带,则先通过结构光深度相机进行人脸识别,若识别到与上次驾驶循环的驾驶员不是同一个人,则触发启动后视镜的智能调节;

(2)若座椅位置发生调整,直到座椅位置数据不再发生变化持续一定时长后,再触发启动后视镜智能调节;

(3)若驾驶员座椅占位传感器识别到驾驶员离开座位,当驾驶员重新进入座位且扎好安全带,则进行人脸识别,若识别到与先前的驾驶员不是同一个人,待驾驶员坐姿调整到属于正常驾驶坐姿后,再触发启动后视镜的智能调节。

为进一步提高本装置的可靠性,避免误触发启动调节功能,本实例进一步将配置有智能触发机制模块的后视镜智能调节装置,配置成在发生主动或被动触发情况下,只有同时满足以下必要条件,当次触发才会有效:

(1)车辆上电(点火开关置于ON挡);

(2)驾驶员已经入座;

(3)驾驶员安全带扎好;

(4)驾驶员保持正常驾驶坐姿达到一定时长。

参见图3,其所示为本实例中基于上述方案配置智能触发机制的后视镜智能调节装置进行实现后视镜智能调节动作智能触发的一种实现示例。

如图所示,步骤(1)首先车辆上电,点火开关置于ON挡;

步骤(2)判断驾驶员是否入座且扎好安全带;如果没有,结束此轮判断,不触发智能调节功能;若已经做好,则转入步骤(3);

步骤(3)进行人脸识别,判断驾驶员是否更换;若没有更换,结束此轮判断,不触发智能调节功能;若更换,则转入步骤(4);

步骤(4)判断是否收到主动触发指令,如是否收到按键或语音或手势指令;若没有转入步骤(8);若有,转入步骤(5);

步骤(5)检测判断驾驶员是否保持正常驾驶坐姿达到一定时长,若是,则触发智能调节后视镜功能;若不是,则转入步骤(6);

步骤(6)通过仪表显示或语音警告方式通知驾驶员保持正常驾驶坐姿;

步骤(7)检测判断驾驶员是否保持正常驾驶坐姿达到一定时长,若是,则触发智能调节后视镜功能;若不是,结束此轮判断,不触发智能调节功能;

步骤(8)检测判断驾驶座椅位置对否发生变化,若没有,转入步骤(10),若发生变化,转入步骤(9);

步骤(9)检测判断驾驶员是否保持正常驾驶坐姿达到一定时长,若是,则触发智能调节后视镜功能;若不是,结束此轮判断,不触发智能调节功能;

步骤(10)检测判断驾驶员是否重新入座且扎好安全带;若没有,结束此轮判断,不触发智能调节功能;若有,转入步骤(11);

步骤(11)进行人脸识别,判断驾驶员是否更换;若没有更换,结束此轮判断,不触发智能调节功能;若更换,则转入步骤(12);

步骤(12)检测判断驾驶员是否保持正常驾驶坐姿达到一定时长,若是,则触发智能调节后视镜功能;若不是,结束此轮判断,不触发智能调节功能。

基于如此触发机制能够保证本装置安全可靠的智能触发,避免误触发给驾驶员带来的任何问题。

以下针对后视镜智能调节装置,举例说明一下本装置的基本运行过程。

参见图2,其所示本实例中后视镜智能调节装置运行的一个基本流程。

本装置配置在相应车辆上后,将处于待机状态,通过设定的触发信号来触发启动。若检测到符合要求的智能调节功能触发信号,将启动对车辆后视镜进行智能调节。

首先,装置中的故障诊断模块诊断本装置和/或后视镜驱动电机等部件是否存在故障。若存在故障,则通过人机交互模块告知驾驶员当前功能已经停止使用及故障部位。

若经过诊断没有任何故障,则通过装置中的结构光深度相机采集处于正常驾驶姿势的驾驶员的人脸区域图像。

接着,装置中的结构光深度相机主动投射结构光到驾驶员人脸区域,采集人脸区域结构光图像,并通过计算得到人脸区域含有空间坐标的点云数据。

接着,装置中的计算模块将点云数据中的空间坐标变换为标准车辆坐标系,再通过目标检测算法定位图像中的人眼位置,从而得到人眼的空间位置数据。再将人眼位置数据同数据库内人眼位置数据做比较,按照线性插值方法计算得到对应的后视镜电机角度数据。

接着,装置中的后视镜电机驱动模块根据计算得到的电机角度数据驱动后视镜电机调节后视镜角度。

接着,在调节结束后,装置中的人机交互模块在后视镜智能调节结束后通过仪表显示或语音通知方式告知驾驶员,并要求驾驶员进行确认,后视镜角度是否满足驾驶需求。

当收到驾驶员确认满足驾驶需求的反馈,装置会将当前人眼位置数据及相应的后视镜电机角度数据记录到数据存储模块中;若收到驾驶员确认不满足驾驶需求的反馈,则恢复后视镜调整前的位置;若未收到驾驶员的反馈,则保持调整后的后视镜状态,但不进行数据记录。

同时,本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其内的数据存储模块会定期将新增的用户数据和用户反馈上传至云端,这样使得研发设计人员可根据新增用户数据和用户反馈,对数据库进行优化升级。并再通过无线通讯模块更新车辆出厂数据库或升级后的本地数据库。

通过上述实例所形成的后视镜智能调节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相对于现有后视镜调节技术,需要通过驾驶员手动操作。本方基于数据库和人眼定位方法实现后视镜智能调节,可以通过按键、语音、座椅调节、更换驾驶员等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来触发后视镜的智能调节,省去驾驶员操作的时间,简单便捷。

(2)相对于现有汽车电动后视镜的调节技术,需要驾驶员将注意力集中在后视镜的手动调节上,先找到相应的调节按键或拨杆,再通过反复的调节来获取到满意的侧方和后方视野,整个过程持续时间较长。本方案能够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在不转移驾驶员注意力情况下对后视镜进行智能调节,有效解决驾驶过程中调节后视镜导致的驾驶安全问题。

(3)本方案摈弃通过识别人眼位置与后视镜的相对坐标,并按照一定的后视镜视野规范要求,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后得到后视镜的角度,再进一步计算得到后视镜电机对应的角度,这种复杂方案,而是创新的直接通过数据存储模块内置一个人眼位置数据与对应后视镜电机角度数据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以通过无线通讯模块进行优化升级,通过使用数据库,则可以省略这一部分复杂的建模和计算过程,在确定人眼位置数据后,直接通过在数据库中查找对应值的方式即可得到后视镜电机角度,大大简化方案的实现复杂度且保证方案的可靠性和精度。

(4)本方案可将用户在实际使用智能调节后视镜功能中产生的数据和用户反馈存放至云端,根据用户反馈对数据库进行优化升级,这样可以解决实际应用时出厂数据库实际使用体验欠佳的问题。

(5)本方案采用布置结构光深度相机,相比基于双目摄像头的人眼定位算法,基于结构光深度相机的人眼定位算法相对简单,降低了开发难度,同时定位的精度也获得提升,可以达到毫米级;同时本方案也解决了双目摄像头在光线较暗情况下效果欠佳的问题。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1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车用踏板设备和车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