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文档序号:607951 发布日期:2021-05-07 浏览:1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 是由 王俊凯 廖益围 何承哲 于 2019-11-0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包含一壳体、一滚珠螺杆、一马达、一角度感测器及一运算单元。滚珠螺杆包含一螺母及一螺杆。马达配置于壳体内且连接于螺母,马达包含一衬套及一金属构件,金属构件固设于衬套上,金属构件包含一中央部、一第一翼部及一第二翼部。角度感测器配置于壳体内且相对于壳体固定,角度感测器包含一第一感测单元及一第二感测单元,第一感测单元具有一第一贯孔,第二感测单元具有一第二贯孔。运算单元电性连接于第一感测单元及第二感测单元。中央部的一外径分别小于第一贯孔及第二贯孔的一孔径。(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a ball screw, a motor, an angle sensor and an arithmetic unit. The ball screw includes a nut and a screw. The motor is arranged in the shell and connected to the nut, the motor comprises a lining and a metal component, the metal component is fixedly arranged on the lining, and the metal component comprises a central part, a first wing part and a second wing part. The angle sensor is arranged in the shell and fixed relative to the shell, and comprises a first sensing unit and a second sensing unit, wherein the first sensing unit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through hole, and the second sensing unit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through hole. The operation unit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the first sensing unit and the second sensing unit. An outer diameter of the central portion is smaller than an aperture of each of the first through hole and the second through hole.)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且特别是关于一种可凭借配置在马达上的角度感测器运算得出螺杆的轴向位置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动助力转向(Electric Power Steering,EPS)系统是一种凭借电机提供辅助转矩的动力转向系统,主要由助力马达、感测器、减速机构以及控制器等单元组成,依据助力马达的安装位置可大致分为三类:转向柱助力型(Column EPS,又称为C型EPS)、小齿轮助力型(Pinion EPS,又称为P型EPS)以及齿条助力型(Rack EPS,又称为R型EPS),其中齿条助力型EPS依据助力马达驱动减速机构中齿条或螺杆的方式分为直接驱动型(direct-drivetype EPS)以及间接驱动型(indirect-drive type EPS)。相对于传统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能够在车速改变时调整马达的转速进而提供最佳化的转向助力,同时兼顾低速时的便利性以及高速时的稳定性,此外由于减少了油泵、液压油管等元件,因此有利于搭配至不同的车型上,近年来成为主要的研发对象并得到广大的运用。

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如何确定车体转向的绝对角度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为此,例如中国专利公告第CN 103171616B号揭示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包含连接于输入轴的第一转子、与输出轴相连的第二转子、用以测量第一转子的绝对角度的第一角度元件、用以测量第一转子的相对角度的第二角度元件与第三角度元件以及电子控制单元,其中电子控制单元根据绝对角度以及相对角度得到基准角度,并通过第二角度元件以及第三角度元件的相对角度跟踪并累积后得出第一绝对角度以及第二绝对角度,再进一步根据第一绝对角度以及第二绝对角度计算得出车体转向时的绝对角度。

除此之外,中国专利公告第CN 106068219B也揭示了一种具备转向角度检测装置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包含转向轴、配置在转向轴上用以测量方向盘转矩的转矩感测器、设置在马达上的角度感测器,其中转向轴和马达以蜗轮及蜗杆连接,并通过角度游标演算法以及角度跟随演算法计算得出车体的转向角度。

然而,随着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ADAS)以及无人自动驾驶技术的引进,方向盘以及转向柱逐渐成为非必要的元件,愈来愈多的开发商基于减少机构体积以及节省成本的目的,将输入轴总成以及转矩感测器自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移除而改以电性连接控制,在此情况下,如何得知车体转向的绝对角度或输出轴(螺杆)的位置再度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为了配合不同的车型,开发人员也致力于减少减速机构以及传动机构中元件的数量,避免元件因为老化或是元件彼此之间连接的干涉、间隙等误差,累积而影响计算车体转角或输出轴位置的可靠度。然而,上述前案都需设置方向盘及转向柱,并将用于测量转向角度的感测器设置于转向柱,因此,用于安装转向柱的壳体需预留设置感测器的空间,而造成整体系统体积庞大的缺点,且不能适用于各种车型。再者,上述前案中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在装配时,转向柱与感测器的组装结构以及相互配置关系会使得装配上的工序较多并且复杂,不只降低了组装便利性,还提升了组装的时间进而提升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凭借安装在马达上的角度感测器即可计算得出螺杆在轴向上的位置,并且可有效减少元件数量、减少组合时所需的体积并提高组装便利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壳体;

一滚珠螺杆,包含一螺母以及一螺杆,其中该螺母旋转时能够带动该螺杆进行轴向位移;

一马达,配置于该壳体内且连接于该螺母,该马达能够驱动该螺母旋转,该马达包含:

一衬套,配置于该螺杆上且与该螺母同动;以及

一金属构件,固设于该衬套上,该金属构件包含一中央部、一第一翼部以及一第二翼部,该第一翼部及该第二翼部设置于该中央部的外周面;

一角度感测器,配置于该壳体内且相对于该壳体固定,该角度感测器包含:

一第一感测单元,具有一第一贯孔且对应该第一翼部;以及

一第二感测单元,具有一第二贯孔且对应该第二翼部;以及

一运算单元,电性连接于该第一感测单元以及该第二感测单元;

其中,该中央部的一外径小于该第一贯孔的一孔径,且该中央部的该外径小于该第二贯孔的一孔径,使该中央部嵌设于该第一贯孔及该第二贯孔内;

其中,当该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启动时,该第一感测单元以及该第二感测单元感测该马达的一旋转角度且分别输出一第一感测信号以及一第二感测信号至该运算单元,且该运算单元根据该第一感测信号以及该第二感测信号运算得出该螺杆在轴向上的一位置。

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其中:该金属构件包含:

一第一金属件,包含一第一中央部以及该第一翼部,该第一翼部连接于该第一中央部的外周面,该第一中央部的一外径小于该第一贯孔的该孔径,使该第一中央部嵌设于该第一贯孔内;以及

一第二金属件,包含一第二中央部以及该第二翼部,该第二翼部连接于该第二中央部的外周面,该第二中央部的一外径小于该第二贯孔的该孔径,使该第二中央部嵌设于该第二贯孔内;

其中,该第一中央部及该第二中央部连接形成该中央部。

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其中:该第一感测单元设置于该第二贯孔中,且该角度感测器包含一连接部,该连接部连接该第一感测单元以及该第二感测单元。

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其中:该衬套具有一第一部分以及一第二部分,该第一部分的一外径小于该第二部分的一外径,该金属构件通过一锁固件固设于该第二部分,且该金属构件位于该第一部分的径向外侧。

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其中:该马达为一中空转矩马达且包含一定子以及一转子,该转子及该螺母同轴设置并同步转动,该定子相对于该壳体固定,且该螺杆穿设于该螺母。

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其中:该第一感测信号以及该第二感测信号分别对应一第一测量范围以及一第二测量范围,其中该第一测量范围相异于该第二测量范围,该运算单元根据该第一感测信号以及该第二感测信号的一差值通过一第一演算法运算得出该位置,并根据一时间区间以及该旋转角度的一变化量通过一第二演算法更新该位置。

所述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其中:该第一金属件的一最大外径小于该第二贯孔的该孔径。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可凭借配置在壳体内的第一感测单元以及第二感测单元取得第一感测信号以及第二感测信号,进而运算得出螺杆的轴向位置,因此可解决在没有输入轴时难以得知螺杆位置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输入轴以及配置在输入轴上的感测单元可以省去,因此能大幅减少元件所占用的体积以及耗费的成本,并且能对应各种不同的车型,提高系统的机能及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轴向剖面图。

图3为图1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移去部分壳体后的内部元件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第一感测单元、第二感测单元、第一金属件以及第二金属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轴向剖面图。

图6为图5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移去部分壳体后的内部元件示意图。

图7为图6中角度感测器以及金属构件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螺杆位置计算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9为图8的第一感测单元以及第二感测单元分别对应的第一感测信号以及第二感测信号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第一感测信号以及第二感测信号与一目标角度的示意图。

图11为图9的第一感测信号以及第二感测信号相减后的差值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差值正数与总旋转角度的对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100’-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10-壳体;120-滚珠螺杆;122-螺母;124-螺杆;126-齿条部;130、130’-马达;131-定子;132-转子;133、133’-衬套;133a、133a’-第一部分;133b、133b’-第二部分;134-第一金属件;134a-第一中央部;134b、136b-第一翼部;134c、135c、136e-穿孔;134d、135d、136d-外周面;135-第二金属件;135a-第二中央部;135b、136c-第二翼部;136、136’-金属构件;136a-中央部;137-锁固件;140、140’-角度感测器;142、142’-第一感测单元;143、143’-第一贯孔;144、144’-第二感测单元;145、145’-第二贯孔;147-连接部;160-运算单元;170-输入轴;A-轴向;d-差值;dpos-差值正数;D1、D2、D3、D4、D6-外径;D5-最大外径;H1、H2-孔径;R1-第一测量范围;R2-第二测量范围;S1-第一感测信号;S2-第二感测信号;S01、S02、S03、S04、S05、S06-步骤;t-时间区间;θ-旋转角度;θactual-实际角度;θcorrection-角度修正量;Δθ-变化量。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地呈现。以下实施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而非对本发明加以限制。此外,在下列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将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标号。

请参考图1至图3,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的外观示意图,图2为图1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的轴向剖面图,图3为图1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移去部分壳体110后的内部元件示意图,图3中内部元件为爆开状态。本实施例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包含一壳体110、一滚珠螺杆120、一马达130、一角度感测器140以及一运算单元160,滚珠螺杆120包含一螺母122以及一螺杆124,螺母122旋转时系带动螺杆124进行轴向位移。马达130配置于壳体110内且连接于螺母122,马达130系驱动螺母122旋转。角度感测器140配置于壳体110内且相对于壳体110固定,角度感测器140包含第一感测单元142以及第二感测单元144,运算单元160电性连接于第一感测单元142以及第二感测单元144。

详细而言,螺杆124为连接车辆的车轮的一输出轴,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还包含一输入轴170,用以连接方向盘以提供转向扭矩,且输入轴170以及螺杆124通过滚珠螺杆120的齿条部126彼此连接并啮合。举例来说,输入轴170可套设在一小齿轮结构上,并通过小齿轮的齿结构耦接于齿条部126。另一方面,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可凭借改变此输出轴在轴向A上的位置决定车体转向的绝对角度。具体而言,螺母122凭借复数滚动体(图中未示)螺接于螺杆124上,当螺母122转动时会凭借复数滚动体推动螺杆124在轴向A上移动,滚珠螺杆120(Ball Screw)的作动原理为现有技艺,于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马达130包含一定子131、一转子132、一衬套133以及一金属构件136,其中定子131相对于壳体110固定,衬套133配置于螺杆124上且与螺母122同动,金属构件136固设于衬套133上,金属构件136包含一第一金属件134以及一第二金属件135,转子132、衬套133、金属构件136以及螺母122同轴设置并同步转动,且定子131、转子132、衬套133以及金属构件136均配置于壳体110内。当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启动时,转子132将会相对于定子131转动且带动衬套133以及螺母122一并转动,从而推动螺杆124在轴向A上移动以达到使车体转向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马达130为一中空转矩马达,由于轴心部分为中空,因此可通过转子132直接驱动螺母122转动而无需减速机构,省去了齿轮传动造成的磨耗以及动力损失。此外,螺杆124直接穿设于转子132、衬套133以及螺母122,且由于转子132以及螺母122同轴连接及同步转动,螺母122旋转时的平稳度得以提升,且角度感测器140配置于壳体110内,因此不需要在输入轴170上再额外配置角度感测器,可大幅减少所需成本,甚至可以省去输入轴170的配置,对于自动驾驶车辆有更大的发展适性。

配合参照图2至图4,图4为图3中第一感测单元142、第二感测单元144、第一金属件134以及第二金属件135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金属构件136包含第一金属件134以及第二金属件135,第一金属件134以及第二金属件135固设于衬套133上。具体而言,衬套133具有一第一部分133a以及一第二部分133b,第一部分133a的外径D1小于第二部分133b的外径D2,其中第一金属件134以及第二金属件135沿轴向A迭置并通过至少一锁固件137固设于第二部分133b上,且第一金属件134以及第二金属件135位于第一部分133a的径向外侧。更具体来说,锁固件137的数量可为复数个,且锁固件137可为螺丝钉,第一金属件134设置复数个穿孔134c,第二金属件135设置数个穿孔135c,第二部分133b朝向第一金属件134及第二金属件135的端面设置复数个螺孔(图未绘示),穿孔134c、穿孔135c以及螺孔的数量可对应锁固件137的数量,如此,锁固件137可穿入穿孔134c、穿孔135c并锁入第二部分133b的螺孔,而使第一金属件134以及第二金属件135固定于衬套133而能够与衬套133以及螺母122同步旋转,且无论是在螺杆124的轴向A或径向上,都能将第一金属件134以及第二金属件135超出衬套133的部分最小化,进而减少马达130占据的体积。另外,图2中由于视角的关系,仅呈现锁固件137的局部,图3中,为简化图面仅绘示出二个锁固件137,而将其余的锁固件137省略。第一金属件134包含一第一中央部134a以及复数个第一翼部134b,在此第一翼部134b的数量例示为五个,第二金属件135包含一第二中央部135a以及一第二翼部135b,其中复数个第一翼部134b呈等角度间隔设置并连接于第一中央部134a的外周面134d,第二翼部135b呈扇形并连接于第二中央部135a的外周面135d。

角度感测器140包含第一感测单元142以及第二感测单元144,第一感测单元142具有一第一贯孔143且对应第一翼部134b,第二感测单元144具有一第二贯孔145且对应第二翼部135b,第一中央部134a的外径D3小于第一感测单元142的第一贯孔143的孔径H1,第二中央部135a的外径D4小于第二感测单元144的第二贯孔145的孔径H2,使第一中央部134a以及第二中央部135a分别嵌设于第一感测单元142的第一贯孔143以及第二感测单元144的第二贯孔145内。另外,当第一金属件134及第二金属件135处于组装状态时,第一中央部134a及第二中央部135a连接可形成中央部(未另标号)。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翼部135b与第二中央部135a轴心形成的圆心角为180度,并通过复数个第一翼部134b呈等角度间隔设置,使第一翼部134b与第二翼部135b采不同间隔角度的设计,可使第一感测单元142以及第二感测单元144量出两个不同测量范围的感测信号,进而有利于运算单元160进行角度游标演算法(Vernier Algorithm)以及角度跟随演算法(Angle Follower Algorithm)运算,有关演算法的详细内容于后方叙述。

当组装马达130时,第一感测单元142对应第一金属件134,第二感测单元144对应第二金属件135,且第一中央部134a以及第二中央部135a分别嵌设于第一感测单元142的第一贯孔143以及第二感测单元144的第二贯孔145内。凭借这样的配置,当第一金属件134以及第二金属件135与螺母122同步旋转时,第一感测单元142可凭借磁信号或光反射信号感测第一金属件134的旋转角度并输出一第一感测信号S1,第二感测单元144可凭借磁信号或光反射信号感测第二金属件135的旋转角度并输出一第二感测信号S2,运算单元160将会根据第一感测信号S1以及第二感测信号S2运算得出螺杆124在轴向A上的一位置,从而得知精确的轮胎角度,进而使车辆精确地转向。此外,由于第一中央部134a以及第二中央部135a分别嵌设于第一感测单元142的第一贯孔143以及第二感测单元144的第二贯孔145内,可使元件彼此之间更加紧密地结合,进一步地减少整个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的体积。

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件134的一最大外径D5小于第二贯孔145的孔径H2,如此,在装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时,可预先将第一感测单元142及第二感测单元144固定于壳体110内,再将第一金属件134以及第二金属件135套设于第一部分133a并沿轴向A锁固于第二部分133b上,接着即可将衬套133的第一部分133a连同第一金属件134穿过第二感测单元144的第二贯孔145,由于第一金属件134的最大外径D5小于第二贯孔145的孔径H2,第一金属件134可以很轻易地穿过第二贯孔145并设置于第一感测单元142及第二感测单元144之间,使得第一感测单元142及第二感测单元144分别对应第一金属件134及第二金属件135,达到方便安装的目的。

请参考图5至图7,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的轴向剖面图,图6为图5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移去部分壳体110后的内部元件示意图,图6中内部元件为爆开状态,图7为图6中角度感测器140’以及金属构件136’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中,金属构件136’固设于衬套133’上,金属构件136’包含一中央部136a、复数个第一翼部136b以及一第二翼部136c,第一翼部136b及第二翼部136c设置于中央部136a的外周面136d,详细而言,第一翼部136b的数量例示为五个,复数个第一翼部136b呈等角度间隔设置于中央部136a的外周面136d,第二翼部136c呈扇形且与中央部136a的轴心形成180度的圆心角,第二翼部136c位于第一翼部136b的径向外侧,并且第二翼部136c的径向内侧连接于部分第一翼部136b的径向外侧,换句话说,第一翼部136b位于中央部136a以及第二翼部136c之间且连接中央部136a以及第二翼部136c。

角度感测器140’包含一第一感测单元142’、一第二感测单元144’以及复数个连接部147,在此连接部147的数量例示为四个,第一感测单元142’具有一第一贯孔143’且对应第一翼部136b,第二感测单元144’具有一第二贯孔145’且对应第二翼部136c,第一感测单元142’设置于第二贯孔145’中,连接部147连接第一感测单元142’以及第二感测单元144’,换句话说,第二贯孔145’涵盖第一贯孔143’。中央部136a的一外径D6小于第一贯孔143’的一孔径H1,且中央部136a的外径D6小于第二贯孔145’的孔径H2,使中央部136a嵌设于第一贯孔143’及第二贯孔145’内。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与上述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的主要差异在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的角度感测器140包含二个独立的元件,即第一感测单元142及第二感测单元144,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的角度感测器140’为单一元件,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的金属构件136包含二个独立的元件,即第一金属件134及第二金属件135,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的金属构件136’为单一元件,如此,可使整体结构简单化,减少装配角度感测器140’及金属构件136’时产生干涉的情况。

当组装马达130’时,金属构件136’之中央部136a嵌设于第一贯孔143’内,且第一感测单元142’以及第二感测单元144’分别对应于第一翼部136b以及第二翼部136c,而使第一感测单元142’以及第二感测单元144’能够分别感测第一翼部136b以及第二翼部136c的旋转角度并分别输出第一感测信号S1以及第二感测信号S2,本实施例中,凭借第二翼部136c呈扇形且与中央部136a的轴心形成180度的圆心角,以及复数个第一翼部136b呈等角度间隔设置,使第二翼部136c及第一翼部136b采不同间隔角度的设计,可使第一感测单元142’以及第二感测单元144’量出两个不同测量范围的感测信号,进而供运算单元160进行演算法运算,且相对于马达130,本实施例的马达130’更进一步地减少了第一感测单元142与第二感测单元144之间的轴向间隙,以及第一金属件134与第二金属件135之间的轴向间隙,因此能更进一步地减少马达130’在整个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中所需的空间。

另一方面,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类似,在本实施例中,衬套133’具有一第一部分133a’以及一第二部分133b’,其中第一部分133a’的外径D1小于第二部分133b’的外径D2,金属构件136’通过锁固件(图未示)固设于第二部分133b’上,且金属构件136’位于第一部分133a’的径向外侧。具体来说,金属构件136’可设置复数个穿孔136e供锁固件穿设,第二部分133b’朝向金属构件136’的端面可设置复数个螺孔(图未绘示)供锁固件锁入,关于锁固件可参照图3的相关说明。因此,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同样也能将金属构件136’超出衬套133’的部分最小化,进而减少马达130’占据的体积。

更进一步来说,由于金属构件136’之中央部136a的外径D6小于第一贯孔143’的孔径H1,在装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时,可先将第一感测单元142’与第二感测单元144’形成的角度感测器140’固定于壳体110内,再将衬套133’的第一部分133a’连同金属构件136’之中央部136a穿过第一贯孔143’,使第一感测单元142’与第二感测单元144’分别对应第一翼部136b以及第二翼部136c,达到方便安装的目的。

图8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螺杆位置计算方法的步骤流程图,请参考图8。在此以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将通过配置于马达130上的第一感测单元142以及第二感测单元144所输出的第一感测信号S1以及第二感测信号S2运算得出螺杆124在轴向A上的一位置,以下将详细说明各个步骤:首先,启动电动助力系统100(步骤S01),当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启动时,第一感测单元142以及第二感测单元144将凭借感测上述的第一金属件134以及第二金属件135的旋转角度,测得马达130的转子132的旋转角度θ并分别得到一第一感测信号S1以及一第二感测信号S2,此时第一感测单元142以及第二感测单元144会分别将第一感测信号S1以及第二感测信号S2输出至运算单元160(步骤S02),而运算单元160会根据第一感测信号S1以及第二感测信号S2的差值d,通过一第一演算法得出位置(步骤S0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演算法为角度游标演算法,可凭借两个不同测量范围的感测信号的差值计算得出确切的测量结果。

请参考图9至图12,图9为图8的第一感测单元142以及第二感测单元144分别对应的第一感测信号S1以及第二感测信号S2的示意图,图10为图9的第一感测信号S2以及第二感测信号S2与一目标角度的示意图,图11为图9的第一感测信号S1以及第二感测信号S2相减后的差值示意图,图12为图11的差值正数与总旋转角度的对照示意图。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假定输入轴170的总旋转角度范围(也即方向盘的总旋转角度)在0~9000度之间;第一感测单元142所测量的第一感测信号S1对应一第一测量范围R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测量范围R1为125度;第二感测单元144所测量的第二感测信号S2对应一第二测量范围R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测量范围R2为360度。当测量的目标值超过个别的测量范围时,第一感测信号S1或第二感测信号S2将会从0度开始重新递增。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角度游标演算法中,第一测量范围R1必须相异于第二测量范围R2,如此一来在针对同一旋转角度进行测量时才能顺利得到差值d。

请参考图10,在本实施例中,假设螺杆124实际的移动距离为36mm,而螺母122的旋转角度θ为1620度,由于转子132以及螺母122同轴连接并同步转动,因此马达130的转子132的旋转角度θ即为螺母122的旋转角度,此时对应到的第一感测信号S1为120度,第二感测信号S2为180度,差值d为S1–S2=-60度,由于差值d为负数,需要再补上第二测量范围R2,或是通过图11对照其成为差值正数dpos=-60+R2=300。当得到差值正数dpos后,可通过以下的表一或是图12得到角度修正量:

表一实际旋转角度、差值正数以及角度修正量对照关系

实际旋转角度下界 实际旋转角度上界 差值正数 角度修正量
0 124 0 0
125 249 235 125
250 374 110 250
375 499 345 375
500 624 220 500
625 749 95 625
750 874 330 750
875 999 205 875
1000 1124 80 1000
1125 1249 315 1125
1250 1374 190 1250
1375 1499 65 1375
1500 1624 300 1500
1625 1749 175 1625
1750 1874 50 1750
1875 1999 285 1875
2000 2124 160 2000
(略) (略) (略) (略)
8500 8624 140 8500
8625 8749 15 8625
8750 8874 250 8750
8875 8999 125 8875

根据表一或图12,可以得知共有72个不同的差值正数dpos,且同时将总测量范围(9000度)分为72个区域,而本实施例的旋转角度凭借差值正数dpos=300度可得知实际的旋转角度θ落在第13个区域,角度修正量为1500度,因此可通过下列方程式求得实际的旋转角度θ:

θactual=θcorrection+S1

其中θactual为螺母122旋转的实际角度,而θcorrection则是角度修正量。因此,实际的旋转角度θ为1500+120=1620度,其中角度修正量也可视为单一区域的角度幅值(125度)与区域间隔数(13-1=12)的乘积。

通过上述的第一演算法得出螺母122实际的旋转角度θ后,即可通过线角传动比计算得出螺杆124在轴向A上的位置,此时运算单元160可验证演算结果(步骤S04),也即确认感测信号是否有明显波动或超出测量范围等异常现象。若第一感测信号S1及第二感测信号S2均可靠且没有明显异常(步骤S05),则运算单元160会将得出的旋转角度θ当作初始值,并且依据之后经过的时间区间t以及旋转角度θ的变化量Δθ,通过一第二演算法更新旋转角度θ以及螺杆124的位置(步骤S06)。在本实施例当中,第二演算法为角度跟随演算法,是利用积分的原理,将在时间区间t的角度变化量Δθ加总迭加到通过第一演算法得出的初始值上以更新旋转角度θ。另一方面,若第一感测信号S1或第二感测信号S2有异常现象,或者是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00重新启动时,则运算单元160将会重新读取第一感测单元142以及第二感测单元144输出的第一感测信号S1以及第二感测信号S2,并重复上述的步骤。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可凭借配置在壳体内的第一感测单元以及第二感测单元取得第一感测信号以及第二感测信号,进而运算得出螺杆的轴向位置,因此可解决在没有输入轴时难以得知螺杆位置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输入轴以及配置在输入轴上的感测单元可以省去,因此能大幅减少元件所占用的体积以及耗费的成本,并且能对应各种不同的车型,提高系统的机能及便利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都应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2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电动动力转向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