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眩显示装置、防眩显示方法和车内后视镜

文档序号:1348984 发布日期:2020-07-24 浏览:2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防眩显示装置、防眩显示方法和车内后视镜 (Anti-dazzle display device, anti-dazzle display method and interior rearview mirror ) 是由 李文波 于 2020-04-3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眩显示装置、防眩显示方法和车内后视镜,所述防眩显示装置包括传感器单元、显示单元和位于所述显示单元出光侧的防眩单元,其中所述防眩单元,配置为响应于所述传感器单元感测的环境光的光线强度调整对入射环境光的反射率,以及调整对所述显示单元出射的图像光的透射率。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通过防眩单元、显示单元和传感器单元能够根据环境光的光线强度调整防眩单元的反射率以降低环境入射光的光线强度,从而实现防眩功能;以及调整防眩单元的透射率以透射所述显示单元出射的图像光,从而实现显示功能;能够弥补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改善驾驶员的观看体验,进而提高驾驶安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An anti-glare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es a sensor unit, a display unit, and an anti-glare unit located at a light exit side of the display unit, wherein the anti-glare unit is configured to adjust a reflectance to incident ambient light and to adjust a transmittance to image light emitted from the display unit in response to a light intensity of the ambient light sensed by the sensor unit. According to the embodiment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the anti-dazzle unit, the display unit and the sensor unit can adjust the reflectivity of the anti-dazzle unit according to the light intensity of the ambient light so as to reduce the light intensity of the ambient incident light, so that the anti-dazzle function is realized; and adjusting the transmittance of the antiglare means to transmit the image light emitted from the display means, thereby realizing a display function; the problem that exists among the prior art can be remedied, driver&#39;s the experience of watching is effectively improved, and then improves driving safety, has extensive application prospect.)

一种防眩显示装置、防眩显示方法和车内后视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眩显示装置、防眩显示方法和车内后视镜。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提高用车方便及使用的舒适性,汽车上通常设置有车载显示屏,车载显示屏用于向车内人员显示车辆仪表参数,或者用于向车内人员显示娱乐节目。通常,车载显示屏通常悬浮设置在车辆的仪表台上,设置在驾驶室的右侧,表面与驾驶室塑料面板基本持平,且固定不动。在日常使用车辆的过程中,无论车载显示屏处于开启或者关闭状态,车载显示屏都很容易反射光线,尤其在夏季,较强的反射光线极易使驾驶员眩目,进而导致驾驶员看不清楚车载显示屏上的内容,不利于行车安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防眩显示装置,包括传感器单元、显示单元和位于所述显示单元出光侧的防眩单元,其中

所述防眩单元,配置为响应于所述传感器单元感测的环境光的光线强度调整对入射环境光的反射率,以及调整对所述显示单元出射的图像光的透射率。

进一步的,所述防眩单元,包括防眩液晶屏和半反半透膜,所述半反半透膜位于所述防眩液晶屏和显示单元之间,所述防眩液晶屏配置为在初始时刻加载预设电压处于对所述反射率和透射率的平衡态。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单元包括第一感光传感器、第二感光传感器,以及第一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一感光传感器位于所述防眩单元的出光侧;

所述第二感光传感器位于所述显示单元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的一侧;

所述第一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感光传感器感测的光线强度和第二感光传感器感测的光线强度控制加载在所述防眩液晶屏上的电压以控制所述反射率和透射率。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单元包括第三感光传感器和第二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三感光传感器位于所述防眩单元的出光侧;

所述第二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三感光传感器感测的光线强度控制加载在所述防眩液晶屏的电压以控制所述反射率和透射率。

进一步的,所述防眩液晶屏为高级超维场转换技术液晶显示屏,所述防眩液晶屏响应于加载的电压调整入射光的偏振态。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单元包括显示面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一侧的第一偏光片、以及位于所述显示面板靠近所述半反半透膜一侧的第二偏光片;所述防眩液晶屏还包括位于其液晶分子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一侧的第三偏光片;其中

所述第一偏光片的吸收轴和第二偏光片的吸收轴正交,所述第二偏光片的吸收轴和第三偏光片的吸收轴正交,所述半反半透膜的透过轴与第二偏光片的吸收轴正交;

或者

所述显示单元由显示面板和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一侧的第一偏光片组成;所述防眩液晶屏还包括位于其液晶分子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一侧的第三偏光片;其中

所述第一偏光片的吸收轴和第三偏光片的吸收轴相同;

所述半反半透膜的透过轴与第一偏光片的吸收轴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防眩液晶屏包括位于其液晶分子两侧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

所述第一基板包括位于其上的第一电极区域,所述第一电极区域包括屏蔽电极,位于所述液晶分子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的一侧;

所述第二基板包括位于其上的第二电极区域,所述第二电极区域包括层叠设置的像素电极、绝缘层和公共电极,其中

所述像素电极位于所述绝缘层靠近所述半反半透膜的一侧,所述公共电极位于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的一侧,

或者

所述像素电极位于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的一侧,所述公共电极位于所述绝缘层靠近所述半反半透膜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防眩液晶屏包括第一区和所述第一区以外的第二区,其中,

所述第一区,配置为响应于所述传感器单元感测的环境光的光线强度调整对入射环境光的反射率;

所述第二区,配置为响应于所述传感器单元感测的环境光的光线强度调整对所述显示单元出射的图像光的透射率。

进一步的,所述防眩液晶屏为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屏,所述防眩液晶屏响应于加载的电压调整入射光的偏振态。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单元包括显示面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一侧的第四偏光片、以及位于所述显示面板靠近所述半反半透膜一侧的第五偏光片;所述防眩液晶屏还包括位于其液晶分子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一侧的第六偏光片;其中

所述第四偏光片的吸收轴和第五偏光片的吸收轴正交,所述第五偏光片的吸收轴和第六偏光片的吸收轴平行,所述半反半透膜的透过轴与第六偏光片的吸收轴正交;

或者

所述显示单元由显示面板和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一侧的第四偏光片组成;所述防眩液晶屏还包括位于其液晶分子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一侧的第六偏光片;其中

所述第四偏光片的吸收轴和第六偏光片的吸收轴正交,

所述半反半透膜的透过轴与第六偏光片的吸收轴正交。

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利用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防眩显示装置的防眩显示方法,包括:

传感器单元感测环境光并输出光线强度;

防炫单元响应于所述光线强度调整对入射环境光的反射率,以及调整对显示单元出射的图像光的透射率。

进一步的,所述防眩单元,包括防眩液晶屏和半反半透膜,所述半反半透膜位于所述防眩液晶屏和显示单元之间,在所述传感器单元感测环境光并输出光线强度之前,所述防眩显示方法还包括:

所述防眩液晶屏加载预设电压处于对所述反射率和透射率的平衡态。

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车内后视镜,包括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防眩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针对目前现有的问题,制定一种防眩显示装置、防眩显示方法和车内后视镜,通过防眩单元、显示单元和传感器单元能够根据环境光的光线强度调整防眩单元的反射率以降低环境入射光的光线强度,从而实现防眩功能;以及调整防眩单元的透射率以透射所述显示单元出射的图像光,从而实现显示功能;能够弥补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改善驾驶员的观看体验,进而提高驾驶安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眩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a-2b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眩显示装置的光路示意图;

图3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眩液晶屏的平衡点示意图;

图4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眩液晶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防眩液晶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防眩液晶屏的感光示意图;

图7a-7b示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防眩液晶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防眩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a-9b示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防眩显示装置的光路示意图;

图10示出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所述防眩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a-11b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眩液晶屏的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防眩液晶屏的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a-13b示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所述防眩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眩显示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述的“在……上”、“在……上形成”和“设置在……上”可以表示一层直接形成或设置在另一层上,也可以表示一层间接形成或设置在另一层上,即两层之间还存在其它的层。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眩显示装置,包括传感器单元、显示单元和位于所述显示单元出光侧的防眩单元,其中所述防眩单元,配置为响应于所述传感器单元感测的环境光的光线强度调整对入射环境光的反射率,以及调整对所述显示单元出射的图像光的透射率。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传感器单元感测环境光的光线强度,并通过防眩单元对入射所述防眩单元的环境光和显示单元发出的图像光进行光路控制,能够在环境光眩目的情况下调整反射率以降低对环境入射光的反射,调整透射率以显示图像光,从而改善驾驶员的观看体验,并提高驾驶安全。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如图2a-2b所示,所述防眩单元包括防眩液晶屏10和半反半透膜20,所述半反半透膜20位于所述防眩液晶屏10和显示单元30之间。其中,防眩液晶屏10响应于加载在其上的电压调整入射光40的偏振态,以及显示单元出射的图像光50的偏振态,半反半透膜20用于反射与其透过轴垂直的偏振光、或者透射与其透过轴平行的偏振光。

在本实施例中,防眩单元根据传感器单元感测的光线强度,通过控制加载在防眩液晶屏上的电压调整入射环境光的偏振态,并通过半反半透膜调整对入射环境光的反射;同理,通过控制加载在防眩液晶屏上的电压调整从半反半透膜透射的图像光的偏振态,从而实现防眩功能和显示功能。

在本示例中,以防眩单元呈现的两种极端情况说明防眩显示装置的光路控制,即防眩单元处于防眩状态下、以及处于显示状态下的光路情况。

在防眩状态下,如图2a所示,环境光40从防眩显示装置的防眩液晶屏10入射,利用所述半反半透膜20的选择性反射和透射的特性,所述防眩液晶屏10响应于加载在其上的电压对入射光40的偏振态进行调整,将入射光40调整为与所述半反半透膜20的透过轴垂直的第一偏振光,所述第一偏振光被所述半反半透膜20反射,经所述防眩液晶屏10出射,即通过控制所述防眩单元的反射率降低了入射环境光的光线强度,从而实现防眩功能;同时所述防眩液晶屏10吸收从所述半反半透膜20透射的所述显示单元30发出的图像光50。

在显示状态下,如图2b所示,环境光40从防眩显示装置的防眩液晶屏10入射,利用所述半反半透膜20的选择性反射和透射的特性,所述防眩液晶屏10响应于加载在其上的电压对入射光40的偏振态进行调整,将入射光40调整为与所述半反半透膜20的透过轴垂直的第二偏振光,所述第二偏振光从所述半反半透膜20透射进入显示单元30并被该显示单元30吸收;同时,从所述半反半透膜20透射的显示单元30发出的图像光50进入所述防眩液晶屏10,所述防眩液晶屏10响应于加载在其上的电压对图像光的偏振态进行调整并出射图像光,即通过控制所述防眩单元的透射率实现了图像光的透射,从而实现显示功能。

考虑到实际应用中需要同时实现防眩功能和显示功能,因此需要同时调整防眩单元的反射率和透射率。本申请的研发人员在经过大量实验后发现,控制加载在防眩单元上的电压与其反射率和透射率的影响。

例如图3所示为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加载在防眩液晶屏上的电压对其反射率和透射率的影响,具体的,当加载在防眩单元上的电压逐渐增大时,反射率呈现降低趋势,透射率呈现增大趋势;并且,经普通环境下测试发现,所述反射率的变化曲线和透射率的变化曲线存在一个平衡点,所述反射率和透射率在此平衡点呈现出最佳的防眩功能和透射功能。

值得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应用的防眩液晶屏的加载电压与其反射率和透射率的影响进行相应的设置,已确定适合的平衡点,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防眩单元,包括防眩液晶屏和半反半透膜,所述半反半透膜位于所述防眩液晶屏和显示单元之间,所述防眩液晶屏配置为在初始时刻加载预设电压处于对所述反射率和透射率的平衡态。

在本实施例中,针对防眩单元与加载的电压对反射率和透射率的影响趋势,将所述反射率和透射率处于平衡点对应的控制电压设置为预设电压,当防眩液晶屏处于初始时刻时加载该预设电压使得防眩液晶屏处于平衡态,即将防眩液晶屏设置为在普通环境下呈现出最佳的防眩功能和透射功能。

此时,根据传感器单元感测的环境光的光线强度,在此平衡态的基础上调整加载在防眩液晶屏上的电压,从而实现对防眩单元调整的快速响应,避免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因防眩调整不及时导致的安全隐患。

具体的,仍以图3所示的防眩液晶屏为例进行说明,当环境光的光线强度较强需要调整反射率时,提高加载在防眩液晶屏上的电压以降低反射率;同理,当防眩液晶屏需要更好的镜面功能时,降低加载在防眩液晶屏上的电压以降低透射率。因此,将防眩液晶屏在初始时刻加载的电压设置为反射率与透射率相对平衡的平衡点电压,通过调节加载在防眩液晶屏的电压即可实现对反射率和透射率进行微调节。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的初始时刻不仅限于特定时间点,可以为所述防眩显示装置的开机时刻,也可以设置在模式转换情况下,例如将所述防眩显示装置设置为纯显示模式、或者设置为纯反射模式、再或者设置为自动调节模式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初始时刻、以及具体加载在防眩液晶屏上的电压,以实现适当的反射率和透射率为设计准则,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单元包括第一感光传感器、第二感光传感器,以及第一控制器,其中所述第一感光传感器位于所述防眩单元的出光侧;所述第二感光传感器位于所述显示单元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的一侧;所述第一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感光传感器感测的光线强度和第二感光传感器感测的光线强度控制加载在所述防眩液晶屏上的电压以控制所述反射率和透射率。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当第一感光传感器81感测的光线强度大于第二感光传感器82感测的光线强度,或者第一感光传感器81感测的光线强度大于第二感光传感器82感测的光线强度达到预设阈值时,向所述防眩液晶屏施加电压,例如增加加载在所述防眩液晶屏上的电压降低反射率从而减小因入射反射光的光线强度较强导致的眩目影响。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传感器单元包括第三感光传感器83和第二控制器,其中所述第三感光传感器83位于所述防眩单元的出光侧;所述第二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三感光传感器83感测的光线强度控制加载在所述防眩液晶屏的电压以控制所述反射率和透射率。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使用一个感光传感器对光的光线强度进行连续采集,从而获取光线强度与时间的波形图,例如在T1周期内所述第三感光传感器83感测的第一光线强度为L0,在T2周期内所述第三感光传感器83感测的第二光线强度为L1,根据所述第一光线强度L0和第二光线强度L1进行防眩设计。

例如根据所述第一光线强度L0和第二光线强度L1的差值进行防眩设计,若所述差值大于预设差值阈值并且所述差值为正值则增加加载在防眩液晶屏上的电压,若所述差值大于预设差值阈值并且所述差值为负值则降低加载在防眩液晶屏上的电压。

再例如判断所述第一光线强度L0和第二光线强度L1的比值,若所述比值大于预设比值阈值则增加加载在防眩液晶屏上的电压,反之则降低加载在防眩液晶屏上的电压。

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测量环境光的光线强度的变化,并根据该变化调整加载在防眩液晶屏上的电压,以实现防眩功能和显示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防眩液晶屏为高级超维场转换技术液晶显示屏,所述防眩液晶屏响应于加载的电压调整入射光的偏振态。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具有高级超维场转换技术的防眩液晶屏,配合所述半反半透膜完成对光路的控制,从而实现防眩功能和显示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为高级超维场转换技术彩色液晶显示屏,所述防眩液晶屏为高级超维场转换技术黑白液晶显示屏。所述高级超维场转换技术黑白液晶显示屏响应于加载的不同电压液晶分子呈现不同的状态,仍以防眩单元呈现的两种极端情况进行说明:如图7a所示,当防眩液晶屏的第一电极121和第二电极123加载的电压为0时所述防眩液晶屏的液晶分子122为常规态,不改变入射光的偏振态;如图7b所示,当防眩液晶屏的第一电极121和第二电极123加载的电压为5V时所述防眩液晶屏的液晶分子122为扭转角度,改变入射光的偏振态。

具体的,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显示单元30包括显示面板32、位于所述显示面板32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20一侧的第一偏光片31、以及位于所述显示面板32靠近所述半反半透膜20一侧的第二偏光片33;所述防眩液晶屏还包括位于其液晶分子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20一侧的第三偏光片11;其中所述第一偏光片31的吸收轴和第二偏光片32的吸收轴正交,所述第二偏光片32的吸收轴和第三偏光片11的吸收轴正交,所述半反半透膜20的透过轴与第二偏光片32的吸收轴正交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偏光片31的吸收轴为90度,即吸收偏振态为90度的光线;所述第二偏光片33的吸收轴为0度,即吸收偏振态为0度的光线;所述第三偏光片11的吸收轴为90度,即吸收偏振态为90度的光线;所述半反半透膜20的透过轴为90度,即透过偏振态为90度的光线。换句话说,本实施例利用第一偏光片、第二偏光片、防眩液晶屏、以及第三偏光片与所述半反半透膜配合实现对光路的控制。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对第一偏光片的吸收轴、第二偏光片的吸收轴、第三偏光片的吸收轴和半反半透膜的透过轴的具体度数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设定,以满足所述防眩显示装置的光路控制为设计准则,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仍以防眩单元呈现的两种极端情况说明防眩显示装置的光路控制,即防眩单元处于防眩状态下、以及处于显示状态下的光路情况。

具体的:

在防眩状态下,如图9a所示,

一方面,环境光40从防眩显示装置的防眩液晶屏10入射。

根据偏光片的特性,吸收与其吸收轴平行的光,透射与其吸收轴垂直的光。具体的,第三偏光片11的吸收轴为90度,则第三偏光片11吸收所述环境光40的垂直光并透射环境光40的水平光。

所述防眩液晶屏10将入射环境光40的偏振态调整为与所述半反半透膜20的透过轴相垂直的偏振光,并且考虑到防眩液晶屏的特性,将加载在所述防眩液晶屏的电压设置为0电压,即不改变水平光的偏振态,输出的第一偏振光为水平光。

所述半反半透膜20的透过轴为90度,根据半反半透膜20的选择性的反射和透射特性,所述第一偏振光为水平光则所述半反半透膜表现为反射功能,反射所述水平光。

所述水平光再次经过防眩液晶屏12,偏振态未改变。

由于第三偏光片11的吸收轴为90度,所述水平光经所述第三偏光片11出射。

另一方面,显示单元30显示的图像光50入射第二偏光片33,所述第二偏光片33的吸收轴为0度,则吸收图像光50的水平光透射垂直光。

所述半反半透膜20的透过轴为90度,则所述图像光50的垂直光从所述半反半透膜20透射至所述防眩液晶屏10。

所述防眩液晶屏10加载0电压,不改变所述图像光50的垂直光的偏振态。

第三偏光片11的吸收轴为90度,吸收所述图像光50的垂直光,所述图像光50无法从防眩液晶屏出射。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加载在所述防眩液晶屏的电压降低防眩单元的反射率以实现防眩功能。

在显示状态下,如图9b所示,

一方面,环境光40从防眩显示装置的防眩液晶屏10入射。

第三偏光片11的吸收轴为90度,则第三偏光片11吸收所述环境光40的垂直光并透射环境光40的水平光。

需要将入射环境光40的偏振态调整为与所述半反半透膜20的透过轴相平行的偏振光,并且考虑到防眩液晶屏10的特性,将加载在所述防眩液晶屏10的电压设置为5V,即改变水平光的偏振态,输出的所述第一偏振光为垂直光。

所述半反半透膜20的透过轴为90度,根据半反半透膜20的选择性的反射和透射特性,所述第一偏振光为水平光则所述半反半透膜表现为透射功能,透射所述垂直光。

所述第二偏光片33的吸收轴为0度,透射所述垂直光。

所述垂直光经所述显示面板至所述第一偏光片。

所述第一偏光片的吸收轴为90度,吸收所述垂直光,则入射所述防眩显示装置的环境光被全部吸收。

另一方面,显示单元30显示的图像光50入射第二偏光片33,所述第二偏光片33的吸收轴为0度,则吸收图像光50的水平光透射垂直光。

所述半反半透膜20的透过轴为90度,则所述图像光50的垂直光从所述半反半透膜20透射至所述防眩液晶屏10。

所述防眩液晶屏10加载5V电压,改变所述图像光50的垂直光的偏振态为水平光。

第三偏光片11的吸收轴为90度,透射所述图像光50的水平光,所述图像光50从防眩液晶屏出射。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加载在所述防眩液晶屏的电压调整防眩单元的透射率以实现显示功能。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设置合适的折射率与透射率,在此不再赘述。

考虑到所述半反半透膜的选择性反射和透射特性,以及降低所述防眩显示装置的工艺成本和器件成本,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显示单元由显示面板和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一侧的第一偏光片组成;所述防眩液晶屏还包括位于其液晶分子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一侧的第三偏光片;其中所述第一偏光片的吸收轴和第三偏光片的吸收轴相同;所述半反半透膜的透过轴与第一偏光片的吸收轴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充分利用所述半反半透膜的选择性反射和透射特性,由于所述第二偏光片的吸收轴与所述半反半透膜的透过轴正交,省略所述第二偏光片。

具体包括:显示单元30显示的图像光50入射半反半透膜20,由于所述半反半透膜20的透过轴为90度,则所述图像光50中的垂直光从所述半反半透膜20透射至所述防眩液晶屏10。即所述显示面板出射的图像光中,仅与所述半反半透膜的透过轴平行的光能够透射,因此利用所述半反半透膜能够实现所述第二偏光片的功能,省略所述第二偏光片以降低所述防眩显示装置的工艺成本和器件成本。

具体实施过程与前述实施例相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1a和11b所示,所述防眩液晶屏包括位于其液晶分子两侧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包括位于其上的第一电极区域,所述第一电极区域包括屏蔽电极,位于所述液晶分子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的一侧;所述第二基板包括位于其上的第二电极区域,所述第二电极区域包括层叠设置的像素电极、绝缘层和公共电极,其中所述像素电极位于所述绝缘层靠近所述半反半透膜的一侧,所述公共电极位于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a,所述屏蔽电极121,用于保护液晶分子以避免静电影响,所述液晶分子通过位于下基板的横向电极控制扭转角度;如图11b所示,所述第二电极区域123包括公共电极1231和像素电极1232,其中,所述公共电极相比于所述像素电极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所述防眩液晶屏响应于加载在公共电极1231和像素电极1232上的电压调整液晶分子的扭转角度以实现对入射光的偏振态的调整。

考虑到简化制作所述防眩液晶屏的工艺步骤,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防眩液晶屏包括位于其液晶分子两侧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包括位于其上的第一电极区域,所述第一电极区域包括屏蔽电极,位于所述液晶分子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的一侧;所述第二基板包括位于其上的第二电极区域,所述第二电极区域包括层叠设置的像素电极、绝缘层和公共电极,其中所述像素电极位于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的一侧,所述公共电极位于所述绝缘层靠近所述半反半透膜的一侧。

与前述实施例相类似,所述第一电极区域包括屏蔽电极;如图12所示,所述第二电极区域123包括公共电极1231和像素电极1232,其中,所述公共电极相比于所述像素电极靠近所述半反半透膜,从而在制作过程中节省一次曝光、刻蚀和显影步骤,从而有效简化制作工艺并降低制作成本;所述防眩液晶屏响应于加载在公共电极1231和像素电极1232上的电压调整液晶分子的扭转角度以实现对入射光的偏振态的调整。

考虑到存在同时使用处于防眩状态和显示状态的情况,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防眩液晶屏包括第一区和所述第一区以外的第二区,其中,所述第一区,配置为响应于所述传感器单元感测的环境光的光线强度调整对入射环境光的反射率;所述第二区,配置为响应于所述传感器单元感测的环境光的光线强度调整对所述显示单元出射的图像光的透射率。

在本实施例中,对所述防眩液晶屏进行分区控制,分为第一区和第二区,通过向所述防眩液晶屏的第一区和第二区设置不同的加载电压,使得第一区响应于所述传感器单元感测的环境光的光线强度调整对入射环境光的反射率,使得第二区响应于所述传感器单元感测的环境光的光线强度调整对所述显示单元出射的图像光的透射率。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对所述第一区和第二区的分配比例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设定,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防眩液晶屏为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屏,所述防眩液晶屏响应于加载的电压调整入射光的偏振态。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屏,配合所述半反半透膜完成对光路的控制,从而实现防眩功能和显示功能。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3a和13b所示,所述显示单元包括显示面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一侧的第四偏光片、以及位于所述显示面板靠近所述半反半透膜一侧的第五偏光片;所述防眩液晶屏还包括位于其液晶分子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一侧的第六偏光片;其中所述第四偏光片的吸收轴和第五偏光片的吸收轴正交,所述第五偏光片的吸收轴和第六偏光片的吸收轴平行,所述半反半透膜的透过轴与第六偏光片的吸收轴正交。

具体的,所述显示单元70为液晶显示屏,包括第四偏光片71、液晶显示面板72、第五偏光片73和背光74;所述防眩液晶屏60包括第六偏光片61。所述防眩液晶屏60响应于加载的不同电压液晶分子呈现不同的状态:如图13a所示,当所述防眩液晶屏加载的电压为0时所述液晶分子平行于基板,改变入射光的偏振态;如图13b所示,当所述防眩液晶屏加载的一定电压时形成电场,所述液晶分子沿电场方向排列,不改变入射光的偏振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偏光片71的吸收轴为0度,所述第五偏光片73的吸收轴为90度,所述第六偏光片61的吸收轴为90度,所述半反半透膜20的透过轴为0度,即利用第四偏光片、第五偏光片、防眩液晶屏、以及第六偏光片与所述半反半透膜配合实现对光路的控制。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对第四偏光片的吸收轴、第五偏光片的吸收轴、第六偏光片的吸收轴和半反半透膜的透过轴的具体度数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设定,以满足所述防眩显示装置的光路控制为设计准则,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屏响应于加载的不同电压液晶分子呈现不同的状态,仍以防眩单元呈现的两种极端情况进行说明:

具体的:

在防眩状态下,如图13a所示,

一方面,环境光40从防眩显示装置的防眩液晶屏60入射。

根据偏光片的特性,吸收与其吸收轴平行的光,透射与其吸收轴垂直的光。具体的,第六偏光片61的吸收轴为90度,则第六偏光片61吸收所述环境光40的垂直光并透射环境光40的水平光。

所述防眩液晶屏60将入射环境光40的偏振态调整为与所述半反半透膜20的透过轴相垂直的偏振光,并且考虑到防眩液晶屏的特性,将加载在所述防眩液晶屏的电压设置为0电压,即改变水平光的偏振态,输出的所述第一偏振光为垂直光。

所述半反半透膜20的透过轴为0度,根据半反半透膜20的选择性的反射和透射特性,所述第一偏振光为垂直光则所述半反半透膜表现为反射功能,反射所述垂直光。

所述垂直光再次经过防眩液晶屏,偏振态改变为水平光。

由于第六偏光片61的吸收轴为90度,所述水平光经所述第六偏光片61出射。

另一方面,显示单元70显示的图像光50入射第五偏光片73,所述第五偏光片73的吸收轴为90度,则吸收图像光50的垂直光透射水平光。

所述半反半透膜20的透过轴为0度,则所述图像光50的水平光从所述半反半透膜20透射至所述防眩液晶屏60。

所述防眩液晶屏60加载0电压,改变所述图像光50的水平光的偏振态为垂直光。

第六偏光片61的吸收轴为90度,吸收所述图像光50的垂直光,所述图像光50无法从防眩液晶屏出射。

在显示状态下,如图13b所示,

一方面,环境光40从防眩显示装置的防眩液晶屏60入射。

第六偏光片61的吸收轴为90度,则第六偏光片61吸收所述环境光40的垂直光并透射环境光40的水平光。

所述防眩液晶屏60将入射环境光40的偏振态调整为与所述半反半透膜20的透过轴相平行的偏振光,并且考虑到防眩液晶屏的特性,将加载在所述防眩液晶屏的电压设置为一定电压并形成电场,液晶分子沿电场方向排列,即不改变水平光的偏振态,输出的所述第一偏振光为水平光。

所述半反半透膜20的透过轴为0度,根据半反半透膜20的选择性的反射和透射特性,所述第一偏振光为水平光则所述半反半透膜表现为透射功能,透射所述水平光。

所述第五偏光片73的吸收轴为90度,透射所述水平光。

所述水平光经所述显示面板至所述第四偏光片。

所述第四偏光片的吸收轴为0度,吸收所述水平光,则入射所述防眩显示装置的环境光被全部吸收。

另一方面,显示单元70显示的图像光50入射第五偏光片73,所述第五偏光片73的吸收轴为90度,则吸收图像光50的垂直光透射水平光。

所述半反半透膜20的透过轴为0度,则所述图像光50的水平光从所述半反半透膜20透射至所述防眩液晶屏60。

所述防眩液晶屏60加载一定电压形成电场,所述液晶分子沿电场方向排列,不改变所述图像光50的水平光的偏振态。

第六偏光片61的吸收轴为90度,透射所述图像光50的水平光,所述图像光50从防眩液晶屏出射。

所述图像光经半反半透膜和防眩液晶屏出射从而实现了显示功能;同时,由于所述防眩液晶屏60的第六偏光片11吸收了入射环境光40的垂直光,所述显示单元的第三偏光片71吸收了剩余的入射环境光,不会影响出射的图像光。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设置合适的折射率与透射率,在此不再赘述。

考虑到所述半反半透膜的选择性反射和透射特性,以及降低所述防眩显示装置的工艺成本和器件成本,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单元由显示面板和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一侧的第四偏光片组成;所述防眩液晶屏还包括位于其液晶分子远离所述半反半透膜一侧的第六偏光片;其中所述第四偏光片的吸收轴和第六偏光片的吸收轴正交,所述半反半透膜的透过轴与第六偏光片的吸收轴正交。

在本实施例中,充分利用所述半反半透膜的选择性反射和透射特性,由于所述第五偏光片的吸收轴与所述半反半透膜的透过轴正交,省略所述第五偏光片。

具体包括:显示单元70显示的图像光50入射半反半透膜20,由于所述半反半透膜20的透过轴为0度,则所述图像光50中的垂直光从所述半反半透膜20透射至所述防眩液晶屏60。即所述显示面板出射的图像光中,仅与所述半反半透膜的透过轴平行的光能够透射,因此利用所述半反半透膜能够实现所述第五偏光片的功能,省略所述第五偏光片以降低所述防眩显示装置的工艺成本和器件成本。

具体实施过程与前述实施例相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防眩显示装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内后视镜,包括上述防眩显示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内后视镜包括上述防眩显示装置,通过防眩显示装置中的传感器单元感测环境光的光线强度,并通过防眩单元对入射所述防眩单元的环境光和显示单元发出的图像光进行光路控制,能够在环境光眩目的情况下根据检测的环境光调整反射率以降低对环境入射光的反射、调整透射率以显示图像光,从而改善驾驶员的观看体验,并提高驾驶安全。

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防眩显示装置相对应,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防眩显示装置的防眩显示方法,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眩显示方法与上述几种实施例提供的防眩显示装置相对应,因此在前实施方式也适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防眩显示方法,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详细描述。

如图14所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防眩显示装置的防眩显示方法,传感器单元感测环境光并输出光线强度;防炫单元响应于所述光线强度调整对入射环境光的反射率,以及调整对显示单元出射的图像光的透射率。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传感器单元感测环境光的光线强度,并通过防眩单元对入射所述防眩单元的环境光和显示单元发出的图像光进行光路控制,能够在环境光眩目的情况下调整反射率以降低对环境入射光的反射,调整透射率以显示图像光,从而改善驾驶员的观看体验,并提高驾驶安全。具体实施方式详见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防眩单元,包括防眩液晶屏和半反半透膜,所述半反半透膜位于所述防眩液晶屏和显示单元之间,在所述传感器单元感测环境光并输出光线强度之前,所述防眩显示方法还包括:所述防眩液晶屏加载预设电压处于对所述反射率和透射率的平衡态。

在本实施例中,针对防眩单元与加载的电压对反射率和透射率的影响趋势,将所述反射率和透射率处于平衡点对应的控制电压设置为预设电压,当防眩液晶屏处于初始时刻时加载该预设电压使得防眩液晶屏处于平衡态,即将防眩液晶屏设置为在普通环境下呈现出最佳的防眩功能和透射功能。具体实施方式详见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针对目前现有的问题,制定一种防眩显示装置和防眩显示方法,通过防眩单元、显示单元和传感器单元能够根据环境光的光线强度调整防眩单元的反射率以降低环境入射光的光线强度,从而实现防眩功能;以及调整防眩单元的透射率以透射所述显示单元出射的图像光,从而实现显示功能;能够弥补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改善驾驶员的观看体验,进而提高驾驶安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2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用于汽车的反射式盲区后视镜结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