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后视镜

文档序号:425451 发布日期:2021-12-21 浏览:1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车门后视镜 (Vehicle door rearview mirror ) 是由 永友正树 江藤康之 于 2020-06-0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车门后视镜由壳体主体和多个罩部件构成后视镜壳体,壳体主体具有收纳后视镜的后视镜收纳凹部,多个罩部件从与后视镜收纳凹部的敞开方向相反的一侧覆盖壳体主体,相互卡合的罩部件与壳体主体卡合,在该车门后视镜中,突出设置于一方的罩部件(16)的第一限制突部(58)形成为比突出设置于另一方的罩部件(17)且与壳体主体(14)抵接的第二限制突部(59)短,并且与第二限制突部(59)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地配置,在第二限制突部(59)形成有供第一限制突部(58)的末端部(58a)接近或抵接的抵接面(60)。由此,能够避免后视镜壳体的大型化以及重量增大,并且能够维持多个罩部件与壳体主体的卡合状态。(In a door mirror comprising a mirror housing formed of a housing main body having a mirror housing recess for housing a mirror and a plurality of cover members for covering the housing main body from the side opposite to the opening direction of the mirror housing recess and engaging the cover members with each other with the housing main body, a first regulating projection 58 projected from one cover member 16 is formed shorter than a second regulating projection 59 projected from the other cover member 17 and brought into contact with a housing main body 14, and is arranged so as to overlap the second regulating projection 59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nd an abutting surface 60 is formed on the second regulating projection 59 so that a tip end portion 58a of the first regulating projection 58 comes close to or abuts. This makes it possible to maintain the engagement state of the plurality of cover members with the housing main body while avoiding an increase in size and weight of the mirror housing.)

车门后视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门后视镜,其由壳体主体和多个罩部件构成后视镜壳体,所述壳体主体具有收纳后视镜的后视镜收纳凹部,所述多个罩部件从与所述后视镜收纳凹部的敞开方向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壳体主体,相互卡合的所述罩部件与所述壳体主体卡合。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已知有相互弹性卡合的下侧罩以及上侧罩与壳体主体弹性卡合的车门后视镜,在该车门后视镜中,公开了用于防止所述下侧罩与所述上侧罩的弹性卡合状态因外力、振动而脱离的结构,但没有公开用于防止处于相互弹性卡合的状态的所述下侧罩以及所述上侧罩与所述壳体主体的弹性卡合因外力的作用而脱离的结构。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由壳体主体和与该壳体主体卡合的1个罩部件构成后视镜壳体的车门后视镜,在该车门后视镜中,为了防止罩部件与壳体主体的卡合状态因外力而被解除,通过使突出设置于罩部件的突起片与壳体主体卡合、抵接,从而罩部件即使受到外力的作用也不会挠曲,由此防止罩部件从壳体主体脱落,通过应用这样的技术,能够防止多个罩部件从壳体主体脱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173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486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若将上述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简单地应用于多个罩部件与壳体主体卡合的车门后视镜,则会使以朝向所述壳体主体侧突出的方式突出设置于多个罩部件的限制突部分别与壳体主体抵接,从而导致罩部件的大型化,进而导致后视镜壳体的大型化以及重量增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门后视镜,能够避免后视镜壳体的大型化以及重量增大,并且能够维持多个罩部件与壳体主体的卡合状态。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门后视镜由壳体主体和多个罩部件构成后视镜壳体,所述壳体主体具有收纳后视镜的后视镜收纳凹部,所述多个罩部件从与所述后视镜收纳凹部的敞开方向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壳体主体,相互卡合的所述罩部件与所述壳体主体卡合,其第一特征在于,在多个所述罩部件分别突出设置有限制突部,该限制突部以限制所述罩部件向接近所述壳体主体的一侧挠曲的方式朝向所述壳体主体侧突出,在所述多个罩部件中的相互卡合的罩部件的一方突出设置的第一所述限制突部形成为比在另一方的罩部件突出设置且与所述壳体主体抵接的第二所述限制突部短,并且所述第一限制突部与所述第二限制突部在上下方向上重叠配置,在所述第二限制突部形成有供所述第一限制突部的末端部接近或抵接的抵接面。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于,在第一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末端部与所述壳体主体抵接的所述第二限制突部的基端部,形成有将所述壳体主体侧的一端部作为所述抵接面封闭并且使与所述壳体主体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部敞开的槽,所述第一限制突部嵌合于所述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一方的罩部件侧的第一限制突部比另一方的罩部件侧的第二限制突部短,且与第二限制突部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地配置,第一限制突部的末端部与形成于第二限制突部的抵接面接近或抵接,因此在外力作用于一方的罩部件侧时,能够经由与所述抵接面抵接的第一限制突部以及第二限制突部而由壳体主体承受外力,在外力作用于另一方的罩部件侧时,能够经由第二限制突部而由壳体主体承受外力,能够防止罩部件因外力的作用而挠曲,进而能够维持罩部件彼此的卡合以及罩部件与壳体主体的卡合。而且,第一限制突部形成得比第二限制突部短,能够抑制具有第一限制突部的罩部件的大型化以及重量增大,进而能够抑制后视镜壳体的大型化以及重量增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由于第一限制突部与形成于第二限制突部的槽嵌合,因此能够实现设置有第二限制突部的一侧的罩部件的轻量化,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后视镜壳体的重量增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后方观察车门后视镜的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2是从斜前方观察车门后视镜的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3是后视镜壳体的分解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4是从壳体主体侧观察到的顶盖的主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5是从壳体主体侧观察到的下壳体的主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6是从与后视镜收纳凹部相反的一侧观察壳体主体的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7是省略了顶盖的状态下的后视镜壳体的俯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8是图7的8-8线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标号说明

11:后视镜;

13:后视镜收纳凹部;

14:壳体主体;

16:作为罩部件的顶盖;

17:作为罩部件的下壳体;

12:后视镜壳体;

58:第一限制突部;

58a:第一限制突部的末端部;

59:第二限制突部;

59a:第二限制突部的末端部;

59b:第二限制突部的基端部;

60:抵接面;

61: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1~图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在图1以及图2中,在乘用车辆的左右的前部侧门,以能够在从所述前部侧门向侧方突出的立起位置与收纳于所述前部侧门侧的收纳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配置有后视镜壳体12,在该后视镜壳体12安装有用于视觉确认车辆的后方侧的后视镜11。

一并参照图3,所述后视镜壳体12由壳体主体14和多个罩部件构成,所述壳体主体14由树脂制成且具有收纳后视镜11的后视镜收纳凹部13,所述多个罩部件相互卡合,并且从与所述后视镜收纳凹部13的敞开方向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壳体主体14并与该壳体主体14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制的一对罩部件即顶盖16及下壳体17与所述壳体主体14弹性卡合。

所述后视镜11由未图示的后视镜支架保持,在所述壳体主体14的开口部即所述后视镜收纳凹部13的开口端部,配置有由所述后视镜支架保持的状态的所述后视镜11。

在所述前部侧门安装有树脂制的基座部件21,在从所述前部侧门向外侧方隔开间隔的位置,所述后视镜壳体12的基端部12a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基座部件21。另外,在所述基座部件21上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有从下方覆盖该基座部件21的树脂制的基座罩23。

在所述后视镜壳体12内收纳有电动收纳单元(未图示),该电动收纳单元能够使所述后视镜壳体12在使所述后视镜壳体12的末端部12b从所述前部侧门向侧方突出的立起位置与将所述后视镜壳体12收纳于所述前部侧门侧的收纳位置之间转动。另外,在所述壳体主体14形成有用于收纳、固定后视镜角度调整单元(未图示)的安装凹部25,该后视镜角度调整单元能够使保持所述后视镜11的所述后视镜支架左右、上下转动。

一并参照图4,所述顶盖16形成为从与所述后视镜收纳凹部13的敞开方向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壳体主体14的上部。

在该顶盖16的下部,以相互隔开间隔地朝向所述壳体主体14侧突出的方式一体地突出设置有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卡合爪27、28、29,该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卡合爪27、28、29在所述后视镜壳体12处于所述立起位置的状态下从车宽方向外侧到内侧依次排列,在从所述第三卡合爪29向上方隔开间隔的位置,在所述顶盖16上以朝向所述壳体主体14侧突出的方式一体地突出设置有第四卡合爪30。

一并参照图5,所述下壳体17一体地具有:下壳体主部17a,其配置于所述顶盖16的下方,从与所述后视镜收纳凹部13的敞开方向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壳体主体14的下部;以及延伸部17b,其从该下壳体主部17a的所述基座部件21侧的端部向上方延伸,所述延伸部17b弯曲形成为大致L字状。

在所述下壳体17的所述下壳体主部17a的上部设置有与突出设置于所述顶盖16的所述第一~第三卡合爪27、28、29对应的第一、第二及第三卡止部31、32、33,另外,在所述下壳体17的所述延伸部17b设置有与突出设置于所述顶盖16的所述第四卡合爪30对应的第四卡止部34。

在所述第一~第四卡止部31~34形成有供所述第一~第四卡合爪27~30分别贯插的矩形状的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贯插孔35、36、37、38,通过使贯插于第一~第四贯插孔35~38的所述第一~第四卡合爪27~30与所述第一~第四卡止部31~34弹性卡合,从而所述顶盖16与下壳体17相互卡合。

处于相互卡合的状态的所述顶盖16及所述下壳体17与所述壳体主体14卡合,为了与该壳体主体14卡合,在所述顶盖16的上部,以朝向所述壳体主体14侧突出的方式一体地突出设置有第五、第六及第七卡合爪40、41、42,该第五、第六及第七卡合爪40、41、42在所述后视镜壳体12处于所述立起位置的状态下在车宽方向上从内侧到外侧相互隔开间隔地依次排列,在从所述第七卡合爪42向下方隔开间隔的位置,在所述顶盖16上以朝向所述壳体主体14侧突出的方式一体地突出设置有第八卡合爪43。另外,在所述下壳体17的所述下壳体主部17a的下部,以朝向所述壳体主体14侧突出的方式一体地突出设置有第九及第十卡合爪44、45,该第九及第十卡合爪44、45在所述后视镜壳体12处于所述立起位置的状态下在车宽方向上从内侧到外侧依次隔开间隔地排列。

在图6中,在与所述第五~第十卡合爪40~45对应的位置,在所述壳体主体14设置有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以及第十卡止部46、47、48、49、50、51。在所述第五~第十卡止部46~51形成有分别供所述第五~第十卡合爪40~45贯插的矩形状的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及第十贯插孔52、53、54、55、56、57,通过使贯插于第五~第十贯插孔52~57的所述第五~第十卡合爪40~45与所述第五~第十卡止部46~51弹性卡合,从而所述顶盖16及下壳体17与所述壳体主体14卡合。

一并参照图7和图8,在所述顶盖16上,以朝向所述壳体主体14侧突出的方式一体地突出设置有用于限制该顶盖16向接近所述壳体主体14的一侧挠曲的第一限制突部58,在所述下壳体17上,以朝向所述壳体主体14侧突出的方式一体地突出设置有用于限制该下壳体17向接近所述壳体主体14的一侧挠曲的第二限制突部59。

所述第一限制突部58以在所述后视镜壳体12处于所述立起位置的状态下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所述顶盖16的下部的大致中央部的方式一体地突出设置于该顶盖16的下部。另外,所述第二限制突部59以使其末端部59a与形成于所述壳体主体14的承受面62抵接的方式一体地突出设置于所述下壳体17的所述下壳体主部17a,并以在所述后视镜壳体12处于所述立起位置的状态下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下壳体主部17a的上部的大致中央部的方式一体地突出设置于该下壳体主部17a的上部。

而且,所述第一限制突部58形成得比所述第二限制突部59短,并且与该第二限制突部59在上下方向上重叠配置,在所述第二限制突部59形成有供所述第一限制突部58的末端部58a接近或抵接的抵接面60。

在所述第二限制突部59的基端部59b,形成有将所述壳体主体14侧的一端部作为所述抵接面60封闭并且使与所述壳体主体14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部敞开的槽61,所述第一限制突部58嵌合于所述槽61。

接着,对该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在相互卡合的顶盖16及下壳体17中的所述顶盖16上突出设置的第一限制突部58形成为比在所述下壳体17上突出设置且与壳体主体14抵接的第二限制突部59短,并且与所述第二限制突部59在上下方向上重叠配置,在所述第二限制突部59形成有供所述第一限制突部58的末端部58a接近或抵接的抵接面60,因此,在外力作用于所述顶盖16及所述下壳体17中的所述顶盖16侧时,能够经由与所述抵接面60抵接的所述第一限制突部58及所述第二限制突部59而由所述壳体主体14承受外力,在外力作用于所述下壳体17侧时,能够经由所述第二限制突部59而由所述壳体主体14承受外力,能够防止所述顶盖16及所述下壳体17因外力的作用而挠曲,进而能够维持所述顶盖16与所述下壳体17彼此的卡合以及所述顶盖16及所述下壳体17与所述壳体主体的卡合。而且,所述第一限制突部58形成得比所述第二限制突部59短,能够抑制具有所述第一限制突部58的所述顶盖16的大型化和重量增大,进而能够抑制后视镜壳体12的大型化和重量增大。

另外,在末端部与所述壳体主体14抵接的所述第二限制突部59的基端部59b,形成有将所述壳体主体14侧的一端部作为所述抵接面60封闭并且使与所述壳体主体14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部敞开的槽61,所述第一限制突部58嵌合于所述槽61,因此能够实现设置有所述第二限制突部59的一侧的下壳体17的轻量化,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后视镜壳体12的重量增大。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情况下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作为一对罩部件的顶盖16及下壳体17与壳体主体14卡合而构成后视镜壳体12的车门后视镜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3个以上的罩部件与壳体主体卡合的车门后视镜。

1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转向柱安装的相机的受控分离特征结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