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

文档序号:1497754 发布日期:2020-02-07 浏览:1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 (Charging system for electric automobile ) 是由 王洪军 郭建伟 马爱国 李振 李登科 于 2018-07-2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为克服现有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存在定位不准和安全隐患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包括底座、安装支架、驱动机构、充电盘和第一位置传感装置,所述安装支架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位置传感装置和所述充电盘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充电盘在所述安装支架上进行同一水平面内的相对位移。本发明提供的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实现了充电盘和受电盘的精准定位,避免安全隐患。(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charging system for an electric automobile, which aim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inaccurate positioning and potential safety hazard of the conventional charging device for the electric automobile. The charging system for the electric automobile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realizes the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the charging tray and the receiving tray, and avoids potential safety hazards.)

一种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动车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动汽车充电方式普遍采用充电插枪与电动汽车充电口插接配合的方式,充电插枪与充电插座之间通过电缆进行连接,在进行充电的时候电缆一般都是拖在地面上的,当正在进行充电时有人经过容易拖拽电缆造成充电插座损坏。

另外,普通充电插枪与充电插座之间的电缆经常在地上进行拖拽时间久了容易造成线缆绝缘表皮损坏导致充电期间漏电,对工作人员的安全影响较大,存在触电风险。

现有一类顶部充电的方式,多通过电缆连接,依然存在电缆绝缘表皮磨损的问题,且由于现阶段顶部充电系统智能化不高,电动汽车在充电过程中,普遍存在定位不准确的缺点,需要司机不断的去调整车辆位置,操作繁琐,人性化程度不高。其次,由于人为因素导致充电结构与受电结构接触不良,容易导致充电连接位置发热,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存在定位不准和安全隐患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包括底座、安装支架、驱动机构、充电盘和第一位置传感装置,所述安装支架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位置传感装置和所述充电盘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充电盘在所述安装支架上进行同一水平面内的相对位移;

所述第一位置传感装置用于与所述电动汽车上的第二位置传感装置相互感应以确定所述充电盘和所述电动汽车顶部的受电盘的相对位置;

所述安装支架和所述驱动机构根据所述相对位置驱动所述充电盘运动直至所述充电盘与所述电动汽车顶部的受电盘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在进行电动汽车充电时,只需要将设有受电盘的电动汽车行驶至所述安装支架的底部,通过第二位置传感装置和第一位置传感装置的感应确定充电盘和受电盘的相对位置,从而控制安装支架相对于所述底座的上下运动,以及所述驱动机构相对于所述安装支架的运动,实现充电盘与受电盘的电接触,进而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该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能够有效实现充电盘和受电盘的精准定位,避免人为控制存在的定位不准现象,同时该系统不需要设置电缆进行额外连接,避免了电缆绝缘表皮磨损漏电的问题。

可选地,所述充电系统还包括驱动控制器,所述驱动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二位置传感装置和所述第一位置传感装置的相对位置信息,计算所述充电盘和所述受电盘的相对位置,以控制所述安装支架和所述驱动机构的运动。

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底座之间设置有齿轮齿条传动机构,所述齿轮齿条传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安装支架在所述底座上的上下滑动动作。

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的外侧固定有相互平行的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滑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中设置有第一电机、第一齿轮、第二电机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所述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

可选地,所述底座的两侧开设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条形孔和第二条形孔,所述安装支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卡勾和第二卡勾,所述第一卡勾可滑动地穿过所述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一齿条位于所述底座内部并连接所述第一卡勾,所述第二卡勾可滑动地穿过所述第二条形孔,所述第二齿条位于所述底座内部并连接所述第二卡勾。

可选地,所述充电盘与所述驱动机构为滑动电连接,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安装支架为滑动电连接,所述底座与所述安装支架为滑动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充电盘包括充电正极板和充电负极板,所述底座内设置有第一正极嵌入导体和第一负极嵌入导体,所述安装支架内设置有第二正极嵌入导体和第二负极嵌入导体,所述驱动机构中设置有第三正极嵌入导体和第三负极嵌入导体;

所述第一正极嵌入导体与所述第二正极嵌入导体滑动电连接,所述第二正极嵌入导体与所述第三正极嵌入导体滑动电连接,所述第三正极嵌入导体与所述充电正极板滑动电连接;

所述第一负极嵌入导体与所述第二负极嵌入导体滑动电连接,所述第二负极嵌入导体与所述第三负极嵌入导体滑动电连接,所述第三负极嵌入导体与所述充电负极板滑动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安装板和矩形框,所述驱动机构包括X向滑块、Y向滑块、第三电机、第一传动蜗杆、第四电机和第二传动蜗杆;

所述X向滑块的两端滑动设置于所述矩形框相对的两侧内壁上,所述第一传动蜗杆沿垂直所述X向滑块的方向穿过所述X向滑块,且所述第一传动蜗杆与所述X向滑块螺纹连接,所述第三电机位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第一传动蜗杆由所述第三电机驱动转动;

所述Y向滑块滑动设置于所述X向滑块上,第二传动蜗杆沿平行于所述X向滑块的方向穿过所述Y向滑块,且所述第二传动蜗杆与所述Y向滑块螺纹连接,所述第四电机位于所述X向滑块上,所述第二传动蜗杆由所述第四电机驱动转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正极嵌入导体和所述第一负极嵌入导体相互平行,所述第二正极嵌入导体包括正极引出段和正极滑轨段,所述正极引出段的一端位于所述矩形框内部并连接所述正极滑轨段,所述正极引出段的另一端延伸出所述矩形框并与所述第一正极嵌入导体滑动电连接,所述第二负极嵌入导体包括负极引出段和负极滑轨段,所述负极引出段的一端位于所述矩形框内部并连接所述负极滑轨段,所述负极引出段的另一端延伸出所述矩形框并与所述第一负极嵌入导体滑动电连接,所述正极滑轨段和所述负极滑轨段分别设置于所述矩形框相对的两侧内壁上,所述第三正极嵌入导体和所述第三负极嵌入导***于所述X向滑块中,所述第三正极嵌入导体的端部延伸出所述X向滑块的一端并与所述正极滑轨段滑动电连接,所述第三负极嵌入导体的端部延伸出所述X向滑块的另一端并与所述负极滑轨段滑动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Y向滑块的顶部开设有相互平行的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所述第三正极嵌入导体设置于所述第一通槽中,所述第三负极嵌入导体设置于所述第二通槽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位置传感装置包括第一红外线接收装置、第二红外线接收装置和第三红外线接收装置,所述第一红外线接收装置、第二红外线接收装置和第三红外线接收装置在所述安装板上呈三角状分布,所述第一红外线接收装置、所述第二红外线接收装置和所述第三红外线接收装置均用于接收来自于所述电动汽车上第二位置传感装置发射的红外线。

可选地,所述充电盘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其底座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其安装支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其安装支架内部电路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其安装支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其第二正极嵌入导体和第二负极嵌入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E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其嵌入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F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4是图12中G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5是图12中H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6是图12中I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位置感应工作原理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电动汽车;2、底座;21、第一正极嵌入导体;22、第一负极嵌入导体;23、第一齿轮;24、第二齿轮;25、第一电机;26、第二电机;27、第一条形孔;28、第二条形孔;3、安装支架;31、第一卡勾;32、第二卡勾;33、第二正极嵌入导体;331、正极引出段;332、正极滑轨段;333、第一卡接端;334、第二卡接端;34、第二负极嵌入导体;341、负极引出段;342、负极滑轨段;343、第三卡接端;344、第四卡接端;35、安装板;36、矩形框;361、第一滑槽;362、第一嵌入槽;363、第二嵌入槽;37、第一齿条;38、第二齿条;4、驱动机构;41、X向滑块;42、第一传动蜗杆;43、第三电机;44、Y向滑块;441、第一通槽;442、第二通槽;443、凹槽;45、第二传动蜗杆;46、第四电机;47、第三正极嵌入导体;471、第五卡接端;472、第六卡接端;48、第三负极嵌入导体;481、第七卡接端;482、第八卡接端;5、充电盘;51、充电正极板;52、充电负极板;6、第一位置传感装置;61、第一红外线接收装置;62、第二红外线接收装置;63、第三红外线接收装置;7、受电盘;71、受电正极板;72、受电负极板;8、第二位置传感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参见图1~图6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包括底座2、安装支架3、驱动机构4、充电盘5和第一位置传感装置6,所述安装支架3可上下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2上,所述第一位置传感装置6和所述充电盘5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3上,所述驱动机构4用于驱动所述充电盘5在所述安装支架3上进行同一水平面内的相对位移。

所述第一位置传感装置6用于与所述电动汽车1上的第二位置传感装置8相互感应以确定所述充电盘5和所述电动汽车1顶部的受电盘7的相对位置;

所述安装支架3和所述驱动机构4根据所述相对位置驱动所述充电盘5运动直至所述充电盘5与所述电动汽车1顶部的受电盘7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在进行电动汽车1充电时,只需要将设有受电盘7的电动汽车1行驶至所述安装支架3的底部,通过第二位置传感装置8和第一位置传感装置6的感应确定充电盘5和受电盘7的相对位置,从而控制安装支架3相对于所述底座2的上下运动,以及所述驱动机构4相对于所述安装支架3的运动,实现充电盘5与受电盘7的电接触,进而对电动汽车1进行充电,该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能够有效实现充电盘5和受电盘7的精准定位,避免人为控制存在的定位不准现象,同时该系统不需要设置电缆进行额外连接,避免了电缆绝缘表皮磨损漏电的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系统还包括驱动控制器(未图示),所述驱动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二位置传感装置8和所述第一位置传感装置6的相对位置信息,计算所述充电盘5和所述受电盘7的相对位置,以控制所述安装支架3和所述驱动机构4的运动。

设置所述驱动控制器可实现所述充电盘5和所述受电盘7相对位置的计算以及所述安装支架3和所述驱动机构4的自动化控制,有效避免人为计算或人为操控引起的操作误差等问题。

如图2~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为实现所述安装支架3的上下滑动,所述安装支架3与所述底座2之间设置有齿轮齿条传动机构,所述齿轮齿条传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安装支架3在所述底座2上的上下滑动动作。

具体的,所述安装支架3的外侧固定有相互平行的第一齿条37和第二齿条38,所述第一齿条37和所述第二齿条38滑动设置于所述底座2上,所述底座2中设置有第一电机25、第一齿轮23、第二电机26和第二齿轮24,所述第一电机25连接所述第一齿轮23,所述第一齿轮23与所述第一齿条37啮合,所述第二电机26连接所述第二齿轮24,所述第二齿轮24与所述第二齿条38啮合。

所述底座2为竖直设置的板状结构,所述第一齿条37和所述第二齿条38均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电机25和所述第二电机26固定于所述底座2内部,由所述第一电机25驱动所述第一齿轮23转动,由所述第二电机26驱动所述第二齿轮24转动,进而通过所述第一齿轮23和所述第二齿轮24带动所述第一齿条37和所述第二齿条38的上升和下降,所述第一齿条37和所述第二齿条38的齿间距一致,能够保证所述安装支架3在所述底座2的平稳上下滑动。

具体的,所述底座2的两侧开设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条形孔27和第二条形孔28,所述安装支架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卡勾31和第二卡勾32,所述第一卡勾31可滑动地穿过所述第一条形孔27,所述第一齿条37位于所述底座2内部并连接所述第一卡勾31,所述第二卡勾32可滑动地穿过所述第二条形孔28,所述第二齿条38位于所述底座2内部并连接所述第二卡勾32,所述第一齿条37和所述第二齿条38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齿轮23和所述第二齿轮24位于所述第一齿条37和所述第二齿条38之间。

通过所述第一卡勾31和所述第二卡勾32在所述第一条形孔27和所述第二条形孔28中的滑动能够限制所述安装支架3在所述底座2上的位移方向,同时所述第一卡勾31和所述第二卡勾32对所述底座2形成的卡扣作用也可避免所述安装支架3脱离所述底座2。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盘5与所述驱动机构4为滑动电连接,所述驱动机构4与所述安装支架3为滑动电连接,所述底座2与所述安装支架3为滑动电连接。

所述充电盘5、所述驱动机构4、所述安装支架3和所述底座2之间的滑动电连接方式能够避免不同部件之间的连接电缆的使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各个部件在位移的过程中产生的相互干涉。

如图1和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受电盘7包括受电正极板71和受电负极板72,所述充电盘5包括充电正极板51和充电负极板52。

所述受电正极板71和所述充电正极板51为形状相适配的矩形板状结构,所述受电负极板72和所述充电负极板52为形状相适配的矩形板状结构,通过所述受电正极板71和所述充电正极板51之间、所述受电正极板71和所述受电负极板72之间大面积的电接触,可以满足超大电流的传输,实现大功率充电。

如图12~图1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座2内设置有第一正极嵌入导体21和第一负极嵌入导体22,所述安装支架3内设置有第二正极嵌入导体33和第二负极嵌入导体34,所述驱动机构4中设置有第三正极嵌入导体47和第三负极嵌入导体48。

所述第一正极嵌入导体21与所述第二正极嵌入导体33滑动电连接,所述第二正极嵌入导体33与所述第三正极嵌入导体47滑动电连接,所述第三正极嵌入导体47与所述充电正极板51滑动电连接。

所述第一负极嵌入导体22与所述第二负极嵌入导体34滑动电连接,所述第二负极嵌入导体34与所述第三负极嵌入导体48滑动电连接,所述第三负极嵌入导体48与所述充电负极板52滑动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相互滑动电连接的嵌入式导体的形式实现了底座2、安装支架3、驱动机构4和充电盘5之间的电流传导,在底座2、安装支架3、驱动机构4和充电盘5之间相互位移的同时保证电流的持续连通,该种设置完全省去现有的电缆连接拖动的形式,从而有效解决外露电缆带来的各种安全隐患和设备之间干涉的问题,同时,将用于电连接的导体嵌入于所述充电盘5、所述驱动机构4、所述安装支架3和所述底座2的内部,有利于提高所述充电系统的安全性,避免触电事故。

如图5、图12和图1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3包括安装板35和矩形框36,所述驱动机构4包括X向滑块41、Y向滑块44、第三电机43、第一传动蜗杆42、第四电机46和第二传动蜗杆45。

所述X向滑块41为条状结构,所述X向滑块41的两端滑动设置于所述矩形框36相对的两侧内壁上,所述第一传动蜗杆42沿垂直所述X向滑块41的方向穿过所述X向滑块41,且所述第一传动蜗杆42与所述X向滑块41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蜗杆42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矩形框36上,所述第三电机43位于所述安装板35上,所述第一传动蜗杆42由所述第三电机43驱动转动,所述第一传动蜗杆42转动带动所述X向滑块41沿所述第一传动蜗杆42的延伸方向滑动。

具体的,如图5、图9和图11所示,所述矩形框36相对的两侧内壁分别设置有第一滑槽361和第二滑槽(未图示),所述X向滑块41的两端分别***所述第一滑槽361和所述第二滑槽中。

所述Y向滑块44滑动设置于所述X向滑块41上,第二传动蜗杆45沿平行于所述X向滑块41的方向穿过所述Y向滑块44,且所述第二传动蜗杆45与所述Y向滑块44螺纹连接,所述第四电机46位于所述X向滑块41上,所述第二传动蜗杆45由所述第四电机46驱动转动,所述第二传动蜗杆45转动带动所述Y向滑块44沿所述第二传动蜗杆45的延伸方向滑动。

如图7至图1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正极嵌入导体21和所述第一负极嵌入导体22嵌入于所述底座2的内部两侧且相互平行,避免所述第一正极嵌入导体21和所述第一负极嵌入导体22外露,降低触电风险;所述第二正极嵌入导体33包括正极引出段331和正极滑轨段332,所述正极引出段331的一端位于所述矩形框36内部并连接所述正极滑轨段332,所述正极引出段331沿所述矩形框36的内壁延伸,所述正极引出段331的另一端延伸出所述矩形框36并与所述第一正极嵌入导体21滑动电连接,所述第二负极嵌入导体34包括负极引出段341和负极滑轨段342,所述负极引出段341的一端位于所述矩形框36内部并连接所述负极滑轨段342,所述负极引出段341沿所述矩形框36的内壁延伸,所述负极引出段341的另一端延伸出所述矩形框36并与所述第一负极嵌入导体22滑动电连接,可以理解的,所述正极引出段331由所述第一卡勾31引出,所述负极引出段341由所述第二卡勾32引出,所述正极滑轨段332和所述负极滑轨段342分别设置于所述矩形框36相对的两侧内壁上,所述第三正极嵌入导体47和所述第三负极嵌入导体48位于所述X向滑块41中,所述第三正极嵌入导体47的端部延伸出所述X向滑块41的一端并与所述正极滑轨段332滑动电连接,所述第三负极嵌入导体48的端部延伸出所述X向滑块41的另一端并与所述负极滑轨段342滑动电连接。

所述第二正极嵌入导体33和所述第二负极嵌入导体34在所述矩形框36中的分段延伸设置,使得所述第二正极嵌入导体33和所述第二负极嵌入导体34同时起到电连接导体和滑轨的作用,有效减小电连接导体的长度,降低所述矩形框36中电连接导体的设置难度。

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矩形框36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二正极嵌入导体33的第一嵌入槽362以及用于容置所述第二负极嵌入导体34的第二嵌入槽363,所述第一嵌入槽362和所述第二嵌入槽363沿所述矩形框36的内壁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嵌入槽362和第二嵌入槽363有利于所述第二正极嵌入导体33和所述第二负极嵌入导体34的安装,同时保证所述第二正极嵌入导体33和所述第二负极嵌入导体34具有用于滑动电连接的露出表面。

如图13和图14所示,所述第二正极嵌入导体33用于与所述第一正极嵌入导体21电连接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卡接端333和第二卡接端334,所述第一卡接端333和所述第二卡接端334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正极嵌入导体21的两侧表面;对应的,所述第二负极嵌入导体34用于与所述第一负极嵌入导体22电连接的端部形成有第三卡接端343和第四卡接端344,所述第三卡接端343和所述第四卡接端344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负极嵌入导体22的两侧表面,以实现滑动电连接。

如图4、图8和图15所示,所述第三正极嵌入导体47用于与所述第二正极嵌入导体33电连接的端部形成有第五卡接端471和第六卡接端472,所述第五卡接端471和所述第六卡接端472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二正极嵌入导体33的两侧表面;对应的,所述第三负极嵌入导体48用于与所述第二负极嵌入导体34电连接的端部形成有第七卡接端481和第八卡接端482,所述第七卡接端481和所述第八卡接端482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二负极嵌入导体34的两侧表面,以实现滑动电连接。

所述第二正极嵌入导体33和所述第一正极嵌入导体21发生相对位移的时候,通过所述第一卡接端333和第二卡接端334对所述第一正极嵌入导体21进行夹持,有利于所述第二正极嵌入导体33和所述第一正极嵌入导体21之间的稳定电流输出,同时,所述第一卡接端333和所述第二卡接端334抵接于所述第一正极嵌入导体21的两侧表面,在长期使用磨损后能够保证所述第一正极嵌入导体21至少有一个表面与第二正极嵌入导体33接触,有利于保持电连接的稳定性。同理,所述第三卡接端343、所述第四卡接端344、所述第五卡接端471、所述第六卡接端472、所述第七卡接端481和所述第八卡接端482具有相似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的滑动电连接还可采用其他方式,如卡环结构、平面接触电连接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5、图6和图16所示,所述Y向滑块44的顶部设有凹槽443,所述X向滑块41穿过所述凹槽443。

所述Y向滑块44的顶部开设有相互平行的第一通槽441和第二通槽442,所述第一通槽441和所述第二通槽442位于所述凹槽443的两侧,所述第三正极嵌入导体47设置于所述第一通槽441中,所述第三负极嵌入导体48设置于所述第二通槽442中,所述Y向滑块44发生位移时,所述第一通槽441与所述第三正极嵌入导体47相对滑动,所述第二通槽442与所述第三负极嵌入导体48相对滑动;所述充电盘5位于所述Y向滑块44的底部,且所述充电正极板51由所述Y向滑块44的内部与所述第三正极嵌入导体47电连接,所述充电负极板52由所述Y向滑块44的内部与所述第三负极嵌入导体48电连接。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位置传感装置8为红外线发射装置,所述红外线发射装置位于所述受电盘7上,所述第一位置传感装置6包括第一红外线接收装置61、第二红外线接收装置62和第三红外线接收装置63,所述第一红外线接收装置61、第二红外线接收装置62和第三红外线接收装置63在所述安装板35上呈三角状分布,所述第一红外线接收装置61、所述第二红外线接收装置62和所述第三红外线接收装置63均用于接收来自于所述电动汽车1上第二位置传感装置8发射的红外线。

进行定位时,所述红外线发射装置向所述安装板35上放置的第一红外线接收装置61、第二红外线接收装置62和第三红外线接收装置63周期性的发送该待测物唯一ID,第一红外线接收装置61、第二红外线接收装置62和第三红外线接收装置63测量出信号源的角度及距离,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给驱动控制器的后台数据库进行运算以便确定充电盘5所在位置。

本定位使用的是到达时间定位(TOA)技术。到达时间定位技术需要在定位环境里布置三个及以上的设备,并且位置坐标是知道的,通过布置好的第一红外线接收装置61、第二红外线接收装置62和第三红外线接收装置63去接收信号。

此处选取已知三个位置为例子进行计算说明

假设电动汽车1的受电盘7位置坐标为(x,y)。

如图17所示,红外线发射装置分别与第一红外线接收装置61、第二红外线接收装置62和第三红外线接收装置63之间的直线距离为di,红外线发射装置发出的信号到达红外线接收装置的时间是Ti,在空气中红外线传输的速度接近光速C,因此距离可以通过di=Ti×C来得到。方程式如下面

(x1-x)2+(y1-y)2=d12

(x2-x)2+(y2-y)2=d22

(x3-x)2+(y3-y)2=d32

由几何原理可得,已知第一红外线接收装置61、第二红外线接收装置62和第三红外线接收装置63的确定位置s1(x1,y1),s2(x2,y2)和s3(x3,y3),以及待测红外线接收装置和各个红外线发射装置之间的距离,然后以三个红外线发射装置为圆心画圆,待测红外线接收装置到每个红外线接收装置的距离为半径,电动汽车1的受电盘7位置就在三个圆的交点处。可以根据方程组计算出电动汽车1的受电盘7所在的位置(x,y)。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盘5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未图示)。

使用以上原理求出电动汽车1的受电板所在的位置(x,y),所述驱动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机构4将充电盘5移动至点(x,y)的上方,当装置的充电盘5与接受盘对好位置后,驱动控制器控制安装支架3下降,由于充电盘5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当安装支架3下移至所述充电盘5与受电盘7接触时,压力传感器将压力值反馈至驱动控制器,驱动控制器控制安装支架3停止运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2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轨道车辆的充电装置、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