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于进口单放的双向绿波带迭代优化图解方法

文档序号:1954995 发布日期:2021-12-10 浏览:1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适于进口单放的双向绿波带迭代优化图解方法 (Bidirectional green wave band iterative optimization graphical method suitable for import single-amplifier ) 是由 卢凯 赵一鸣 江书妍 赵文棪 张敏学 于 2021-09-1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于进口单放的双向绿波带迭代优化图解方法,包括:S1、干道双向绿波协调设计初始综合优化,获得上下限瓶颈交叉口集合;S2、通过调整交叉口相序完成相序再优化,更新上下限瓶颈交叉口集合;S3、判断上下限瓶颈交叉口集合是否满足进行旋转变换条件,通过旋转绿波轨迹特征线完成信号周期再优化,更新上下限瓶颈交叉口集合;S4、判断各种类瓶颈交叉口是否符合相位差再优化条件,通过调整绿灯起始时刻点完成相位差再优化,根据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确定迭代优化过程,生成干道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方案。本发明利用初始综合优化以确定初始协调设计方案,通过信号相序、信号周期和相位差的再优化以实现交叉口信号控制参数的解耦与迭代优化。(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bidirectional green wave band iterative optimization graphical method suitable for import uniplanar amplification, which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s1, performing initial comprehensive optimization of the bidirectional green wave coordination design of the trunk road to obtain an upper and lower limit bottleneck intersection set; s2, finishing phase sequence re-optimization by adjusting the phase sequence of the intersection, and updating the upper and lower limit bottleneck intersection set; s3, judging whether the upper and lower limit bottleneck intersection set meets the rotation transformation condition, completing signal cycle re-optimization by rotating the green wave track characteristic line, and updating the upper and lower limit bottleneck intersection set; and S4, judging whether various bottleneck intersections meet phase difference re-optimization conditions, finishing phase difference re-optimization by adjusting the starting time point of a green light, determining an iterative optimization process according to an iterative optimization judgment variable F, and generating a trunk road bidirectional green wave coordination control scheme. The method utilizes initial comprehensive optimization to determine an initial coordination design scheme, and realizes decoupling and iterative optimization of intersection signal control parameters through re-optimization of signal phase sequence, signal period and phase difference.)

一种适于进口单放的双向绿波带迭代优化图解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信号控制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适于进口单放的双向绿波带迭代优化图解方法。

背景技术

图解法是利用信号配时参数在时距图中的几何映射关系,通过几何作图的方式确定绿波协调设计方案。目前有关图解法的研究也大多只适用于干道交叉口采用进口对称放行方式,但相较于进口对称放行,进口单独放行的适用条件更为广泛,能够利用左直合用车道实时调整直行流向与左转流向的通行能力,适用于进口车道数少、几何条件不对称、对向进口交通量相差较大的信号交叉口,特别是在干道双向绿波协调控制设计中,能够更好地匹配交叉口之间的协调控制约束条件,可适用于交叉口间距长度不一的实际应用场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于进口单放的双向绿波带迭代优化图解方法,基于时距图几何元素的调整变换,利用初始综合优化以确定初始协调设计方案,通过迭代优化以实现对信号相序、信号周期和相位差的再优化,从而获得干道双向绿波协调设计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适于进口单放的双向绿波带迭代优化图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干道双向绿波协调设计初始综合优化,所述初始综合优化包括确定基准交叉口I1、初始公共信号周期C1、交叉口调整间距Dp和速度优化范围,并设置初始干道绿波速度,根据初始干道绿波速度确定各交叉口的初始相位相序组合、相位差及干道绿波调整速度,获得上下限瓶颈交叉口集合;

S2:设置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判断上下限瓶颈交叉口集合是否满足相序再优化判定条件,通过调整交叉口相序完成相序再优化,更新上下限瓶颈交叉口集合;

S3:根据上下限瓶颈交叉口集合及正反向绿波带的旋转变化规律判断是否满足进行旋转变换条件,通过旋转绿波轨迹特征线完成信号周期再优化,更新上下限瓶颈交叉口集合;

S4:判断各种类瓶颈交叉口是否符合相位差再优化条件,通过上移或下移相位绿灯起始时刻点完成相位差再优化,根据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确定迭代优化过程,最终生成干道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方案。

优选的,步骤S1具体为:

S101、确定基准交叉口I1

若目标协调干道为东西走向,则定义由西往东为协调正向、由东往西为协调反向,西、东、北、南依次对应相位a、b、c、d;若目标干道为南北走向,则定义由北往南为协调正向、由南往北为协调反向,北、南、西、东依次对应相位a、b、c、d;假设目标协调干道上有n个信号交叉口,将交叉口按照协调正向升序命名,选定某个端点交叉口作为基准交叉口I1,将第p个信号交叉口记为交叉口Ip;将交叉口Ip相位a、b、c、d的绿信比依次记为λap、λbp、λcp、λdp,相位时间依次记为tap、tbp、tcp、tdp

将各交叉口相位a的起始时刻点定义为周期起点;根据各交叉口相位a与相位b的位置关系将交叉口相序设置方案分为4种:将a-b-c-d或a-b-d-c记为方案1;将a-c-b-d记为方案2;将a-d-b-c记为方案3;将a-c-d-b或a-d-c-b记为方案4;

S102、确定初始公共信号周期C1

公共信号周期C的取值范围将取决于最小允许公共信号周期Cmin与最大允许公共信号周期Cmax,记为[Cmin,Cmax],将绿波协调设计的初始公共信号周期C1取为公共信号周期允许变化范围的中点:

S103、确定交叉口调整间距Dp

在保持路段行驶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对交叉口间距与行驶车速进行比例调整,调整前后所对应的干道绿波带宽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将通过对交叉口间距进行调整,使得路段绿波设计速度统一转换为干道绿波设计速度V;在交叉口间距调整过程中,交叉口Ip与基准交叉口I1的调整间距Dp由式(2)进行计算:

S104、确定速度优化范围;

在保持初始公共信号周期C1不变的情况下,干道绿波调整速度Vw应满足式(3):

S105、初始干道绿波速度的设置;

在此在保持初始公共信号周期C1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将干道绿波调整速度取值范围等分为3段,分别将每段速度范围的中值V·(Cmin+1/6·ΔC)/C1、V·(Cmin+1/2·ΔC)/C1、V·(Cmin+5/6·ΔC)/C1设置为3个初始干道绿波速度值VI1、VI2、VI3,其中ΔC为公共信号周期优化范围,即最大允许公共信号周期Cmax与最小允许公共信号周期Cmin之差;通过分别搜索和比选不同初始干道绿波速度下的交叉口最佳相序组合方案,实现相序组合、公共信号周期及相位差的初始综合优化;

S106、非基准交叉口正向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的确定;

针对第x个初始干道绿波速度值VIx,通过坐标原点作正向绿波轨迹特征线斜率为初始干道绿波速度值VIx的倒数,将正向绿波轨迹特征线与交叉口Ip时间线的交点记为交叉口Ip相位a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

S107、非基准交叉口反向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的确定;

针对初始干道绿波速度值VIx,对于交叉口I1的第i种相序方案,过交叉口I1相位b的绿灯中心时刻点作反向绿波轨迹特征线斜率为初始干道绿波速度值VIx倒数的相反数;将反向绿波轨迹特征线与交叉口Ip时间线的交点经垂直平移若干个初始公共信号周期C1后紧随交叉口Ip相位a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的时刻点记为交叉口Ip相位b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

S108、非基准交叉口正反向绿灯中心时刻点的初始优化;

当交叉口I1与交叉口Ip分别选择其第i种与第k种相序方案时,保证交叉口Ip相位a的调整后绿灯中心时刻点与交叉口Ip相位b的调整后绿灯中心时刻点的中点与调整前交叉口Ip相位a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与交叉口Ip相位b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的中点重合;

S109、各交叉口初始相序方案的确定;

考虑到应使各交叉口相位a、b的偏移量均等,故在交叉口I1的4种相序方案中选取干道偏移量ΔyIi最小的方案i*作为交叉口I1的初始相序方案,该方案所对应的各交叉口最佳相序方案即为其初始相序方案;干道偏移量ΔyIi应满足式(5),相序方案i*所对应的干道偏移量应满足式(6):

ΔyIi=max(ΔyI(i,2),ΔyI(i,3)...ΔyI(i,n),0)-min(ΔyI(i,2),ΔyI(i,3)...ΔyI(i,n),0) (5)

S110、绿波轨迹特征线及干道调整速度的更新;

计算相序方案i*下各交叉口相位a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偏移距离等效调整量如式(7)所示;根据偏移距离等效调整量计算相序方案i*总的偏移距离等效调整量如式(8)所示;在交叉口In相位a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上叠加相序方案i*总的偏移距离等效调整量生成调整点OA,其纵坐标记为yA

其中,为Ip相位a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等效调整系数;连接坐标轴原点与调整点OA形成线计算线所对应的干道调整速度如式(9)所示:

判断线所对应的干道调整速度是否在干道绿波调整速度优化范围内;若在,将线赋予正向调整绿波轨迹特征线将干道调整速度赋予干道绿波调整速度若不在,则保持正向绿波轨迹特征线不变,即正向调整绿波轨迹特征线与正向绿波轨迹特征线相同,干道绿波调整速度与初始干道绿波速度VIx相等;

S111、干道绿波调整速度的初始优化;

分别计算不同初始干道绿波速度如VI1、VI2、VI3所对应的交叉口最佳相序组合方案及其双向绿波带宽总和,选取对应带宽最大的相序组合方案为初始优化方案,将对应的调整速度设置为干道绿波初始优化速度V0

优选的,步骤S107中,当交叉口I1选择第i种相序方案时,将交叉口Ip相位a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超前于交叉口Ip相位b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的时长记为tI(i,p),定义正反向协调相位之间的间隙时间为ΔtI(i,p),其大小满足式(4):

优选的,步骤S108中,当交叉口I1选择第i种相序方案时,将交叉口Ip选择第k种相序方案所产生的双向绿波带宽偏移量记为Δb(i,p,k),所对应的交叉口Ip相位a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与交叉口Ip相位a的调整后绿灯中心时刻点纵坐标之差记为纵向偏移距离ΔyI(i,p),通过比较正反向协调相位之间的间隙时间ΔtI(i,p)与相位c绿灯时间tcp和相位d绿灯时间tdp之间的关系,判断交叉口Ip的最佳初始相序方案,并计算纵向偏移距离ΔyI(i,p)

优选的,步骤S2具体为:

S201、在每一轮的迭代优化过程中,首先初始化布尔型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0;然后依次执行相序再优化、信号周期再优化和相位差再优化步骤,若当前方案满足任意一种再优化条件,则令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1,并通过判断进入下一轮迭代优化,若当前方案不满足任何一种再优化条件,即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保持为0,则迭代优化过程终止,输出迭代优化后的相序组合、公共信号周期和相位差的最优设计方案;

S202、若交叉口Ip为正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则其对应的瓶颈节点记为若交叉口Ip为正向绿波带的下限瓶颈交叉口,则其对应的瓶颈节点记为若交叉口Ip为反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则其对应的上限瓶颈节点记为若交叉口Ip为反向绿波带的下限瓶颈交叉口,则其对应的上限瓶颈节点记为将第m次相序再优化判定所得的正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纳入集合正向绿波带的下限瓶颈交叉口纳入集合反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纳入集合反向绿波带的下限瓶颈交叉口纳入集合并将集合中各元素按交叉口编号升序排序;

在第m次相序再优化判定中,根据集合包含交叉口情况判断是否存在交叉口Ij满足相序再优化条件,若满足再优化判定条件及要求,则按照交叉口编号从小到大依次为满足条件的交叉口进行相序再优化,并注意在相序调整过程中保证交叉口相位a、b的绿灯中心时刻点的中点不变,且遵循逐步优化原则进行再优化设计,即在每一次相序优化调整过程中优先选择协调相位间隙时间调整量较小的可选优化方案;若不满足再优化判定条件及要求,则结束本轮相序再优化过程。

优选的,步骤S202中,所述相序再优化判定条件及要求为:

条件1:若即存在交叉口Ij同时为正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与反向绿波带的下限瓶颈交叉口;

若交叉口Ij相序为a-b-c-d或a-b-d-c,则令其第m次相序再优化判定变量kP(m,j)=0;若交叉口Ij相序为a-c-b-d,当tcj≤tdj时,将交叉口Ij的相序调整为a-b-c-d,当tcj>tdj时,将交叉口Ij的相序调整为a-d-b-c;若交叉口Ij相序为a-d-b-c,当tcj<tdj时,将交叉口Ij的相序调整为a-c-b-d,当tcj≥tdj时,将交叉口Ij的相序调整为a-b-c-d;若交叉口Ij相序为a-c-d-b或a-d-c-b,当tcj≤tdj时,将交叉口Ij的相序调整为a-d-b-c,当tcj>tdj时,将交叉口Ij的相序调整为a-c-b-d;

根据以上相序调换情况,计算调整后的正向绿波带宽与反向绿波带宽计算交叉口Ij第m次相序再优化判定变量kP(m,j)的取值如式(10)所示:

若交叉口Ij第m次相序再优化判定变量kP(m,j)=0,则不变更该交叉口的相序设置情况,继续对满足条件1的下一个交叉口进行相序再优化判断,直至所有满足条件1的交叉口的相序再优化判定变量均为零,则继续对满足条件2的交叉口进行相序再优化判断;若交叉口Ij第m次相序再优化判定变量kP(m,j)=1,则根据优化调整结果更新交叉口Ij的相序设置、干道的正向绿波带宽与反向绿波带宽以及瓶颈交叉口集合并将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1,结束本次判断后重新开始第m+1次交叉口相序再优化判断;

条件2:即存在交叉口Ij同时为正向绿波带的下限瓶颈交叉口与反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

若交叉口Ij相序为a-b-c-d或a-b-d-c,当tcj≤tdj时,将交叉口Ij的相序调整为a-c-b-d,当tcj>tdj时,将交叉口Ij的相序调整为a-d-b-c;若交叉口Ij相序为a-c-b-d,当tcj<tdj时,将交叉口Ij的相序调整为a-d-b-c,当tcj≥tdj时,将交叉口Ij的相序调整为a-c-d-b或a-d-c-b;若交叉口Ij相序为a-d-b-c,当tcj≤tdj时,将交叉口Ij的相序调整为a-c-d-b或a-d-c-b,当tcj>tdj时,将交叉口Ij的相序调整为a-c-b-d;若交叉口Ij相序为a-c-d-b或a-d-c-b时,则令其交叉口Ij第m次相序再优化判定变量kP(m,j)=0;

同样,根据以上相序调换情况,计算调整后的正向绿波带宽与反向绿波带宽计算交叉口Ij第m次相序再优化判定变量kP(m,j)的取值如式(10)所示;

若交叉口Ij第m次相序再优化判定变量kP(m,j)=0,则不变更该交叉口的相序设置情况,继续对满足条件2的下一个交叉口进行相序再优化判断,直至所有满足条件2的交叉口的相序再优化判定变量均为零,则结束相序再优化判断;若交叉口Ij第m次相序再优化判定变量kP(m,j)=1,则根据优化调整结果更新交叉口Ij的相序设置、干道的正向绿波带宽与反向绿波带宽以及瓶颈交叉口集合并将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1,结束本次判断后重新开始第m+1次交叉口相序再优化判断。

优选的,步骤S3具体为:

S301、在信号周期再优化过程中,假定经过第m次绿波轨迹特征线旋转变换后得到的正向绿波带宽与反向绿波带宽为上下限绿波轨迹特征线为上下限瓶颈交叉口集合为

S302、绿波轨迹特征线旋转优化判断;

若当前集合以及满足以下情况之一,则进行第m次信号周期再优化;

情况1:正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均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上游,且反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均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下游;假定均满足j<l,且均满足g>h,减小干道绿波调整速度使得双向绿波总带宽增大;

情况2:正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均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下游,且反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均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上游;假定均满足j>l,且均满足g<h,增大干道绿波调整速度使得双向绿波总带宽增大;

情况3:正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均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上游,反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并不都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下游,且假定 均满足j<l,且减小干道绿波调整速度使得双向绿波总带宽增大;

情况4:正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均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下游,反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并不都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上游,且假定 均满足j>l,且增大干道绿波调整速度使得双向绿波总带宽增大;

情况5:反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均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上游,正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并不都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下游,且假定 均满足g<h,且增大干道绿波调整速度使得双向绿波总带宽增大;

情况6:反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均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下游,正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并不都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上游,且假定 均满足g>h,且减小干道绿波调整速度使得双向绿波总带宽增大;

S303、确定正反向绿波带上下限旋转点;

对于正向绿波带的上下限旋转点,当增大干道绿波调整速度时,选取交叉口交叉口保证均满足j≤g、l≥h,以交叉口Ij的上限瓶颈节点与交叉口Il的下限瓶颈节点分别作为正向绿波带的上下限旋转点;当减小干道绿波调整速度时,选取交叉口交叉口保证均满足j≥g、l≤h,以交叉口Ij的上限瓶颈节点与交叉口Il的下限瓶颈节点分别作为正向绿波带的上下限旋转点;

对于反向绿波带的上下限旋转点,当增大干道绿波调整速度时,选取交叉口交叉口保证均满足q≥s、r≤e,以交叉口Iq的上限瓶颈节点与交叉口Ir的下限瓶颈节点分别作为反向绿波带的上下限旋转点;当减小干道绿波调整速度时,选取交叉口交叉口保证均满足q≤s、r≥e,以交叉口Iq的上限瓶颈节点与交叉口Ir的下限瓶颈节点分别作为反向绿波带的上下限旋转点;

S304、确定旋转角度;

分别以正反向绿波带的上下限旋转点作为端点,计算与其它交叉口特征时刻点所构成的旋转角度,综合确定旋转变换后的干道绿波调整速度;

假设交叉口If被正向绿波带的上限绿波轨迹特征线穿过的相位a的绿灯结束时刻点为交叉口If被正向绿波带的下限绿波轨迹特征线穿过的相位a的绿灯起始时刻点为交叉口If被反向绿波带的上限绿波轨迹特征线穿过的相位b的绿灯结束时刻点为交叉口If被反向绿波带的下限绿波轨迹特征线穿过的相位b的绿灯起始时刻点为

连接点构成的旋转线所对应的调整速度为:

连接点构成的旋转线所对应的调整速度为:

连接点构成的旋转线所对应的调整速度为:

连接点构成的旋转线所对应的调整速度为:

式中,分别为点 的纵坐标;

S305、更新上下限瓶颈交叉口集合;

根据干道绿波调整速度Vm在旋转点进行旋转变换,得到更新的正反向绿波带的上下限绿波轨迹特征线,在进入第m+1次旋转变换前,根据上下限绿波轨迹特征线 确定正反向绿波带的上下限瓶颈交叉口集合,并对应更新为集合

S306、最佳公共信号周期计算;

每一次完成绿波轨迹特征线旋转变换后,根据优化的干道绿波调整速度VB,利用时距图中时间与速度的反比关系,更新计算出干道绿波设计速度V所对应的最佳公共信号周期CB,如式(15)所示:

优选的,步骤S301中,在进行第m次旋转变换前,首先需要根据集合 判断是否满足进行旋转变换的条件,若满足,则根据满足条件确定绿波轨迹特征线的旋转角度,完成此次旋转变换,并将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1,进入第m+1次旋转变换优化过程;若不满足,则停止旋转变换,完成本轮信号周期再优化。

优选的,步骤S304中,为了确定旋转角度,需要依次连接符合要求的时刻点构成旋转线,并判断旋转线所对应的调整速度是否处于绿波调整速度范围,将符合条件的调整速度纳入第m次旋转变换的可选车速集合SVm;对于减小干道绿波调整速度的情况1、3、6,选取可选车速集合SVm中的最大值作为第m次绿波轨迹特征线旋转变换所确定的干道绿波调整速度Vm;对于增大干道绿波调整速度的情况2、4、5,选取可选车速集合SVm中的最小值作为第m次绿波轨迹特征线旋转变换所确定的干道绿波调整速度Vm不同情况下符合要求的连接点。

优选的,步骤S4具体为:

S401、将坐标系原点所在时刻点定义为相位差零点,在交叉口相位差再优化的第m次优化判断中,将交叉口Ip第一个相位a的绿灯起始时刻点与相位差零点的时间差定义为交叉口Ip的相位差O(m,p);将正反向绿波带的上下限瓶颈交叉口分别纳入集合 并将集合中各元素按交叉口编号升序排序;将正反向绿波带的上下限绿波轨迹特征线依次记为

根据瓶颈交叉口种类和交叉口相位差再优化判定矩阵,判断当前种类瓶颈交叉口是否符合相位差再优化条件,若符合,上移或下移相位a绿灯起始时刻点实现优化,更新所有满足条件的交叉口Ij的相位差O(m,j),完成交叉口相位差的第m次再优化,并将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1,再重新开始第m+1次再优化判断;若不符合,继续进行第m次中下一种类型瓶颈交叉口的相位差再优化优化判断,直至瓶颈交叉口集合中所有交叉口均无法进行相位差再优化,则停止本轮相位差再优化;

S402、交叉口相位差再优化判定矩阵;

在第m次交叉口相位差再优化判断过程中,对于瓶颈交叉口Ij构建一个2×2的相位差优化判定矩阵

在判定矩阵M(m,j)中,元素a1,1、a1,2分别表示交叉口Ij是否为正向、反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元素a2,1、a2,2分别表示交叉口Ij是否为正向、反向绿波带的下限瓶颈交叉口;元素ay,z取1表示是瓶颈交叉口,否则取0;

S403、正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优化判定;

的相位差再优化判定矩阵M(m,j)均为则通过适当增大所有正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的相位差增大总的绿波带宽;将正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Ij相位a的上移容许量记为相位b的上移容许量记为更新交叉口Ij的相位差O(m,j)如式(16)所示:

更新所有满足条件的交叉口相位差、瓶颈交叉口集合、正反向绿波带宽以及上下限绿波轨迹特征线;

当正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优化判断条件不满足时,令正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判定变量为0,进入下一种类型瓶颈交叉口的优化判定;

S404、正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优化判定;

若瓶颈交叉口判定变量的M(m,j)均为则通过适当减小所有正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的相位差增大总的绿波带宽;将正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Ij相位a的下移容许量记为相位b的下移容许量记为更新交叉口Ij的相位差O(m,j)如式(17)所示:

当正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优化判断条件不满足时,令正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判定变量为0,进入下一种类型瓶颈交叉口的优化判定;

S405、反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优化判定;

若瓶颈交叉口判定变量的M(m,j)均为则通过适当增大所有反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的相位差增大总的绿波带宽;将反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Ij相位a的上移容许量记为相位b的上移容许量记为更新交叉口Ij的相位差O(m,j)如式(18)所示:

当反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优化判断条件不满足时,令反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判定变量为0,进入下一种类型瓶颈交叉口的优化判定;

S406、反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优化判定;

若瓶颈交叉口判定变量的M(m,j)均为则通过适当减小所有反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的相位差增大总的绿波带宽;将反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Ij相位a的下移容许量记为相位b的下移容许量记为更新交叉口Ij的相位差O(m,j)如式(19)所示:

当反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优化判断条件不满足时,令反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判定变量为0,结束相位差再优化判定;

S407、依次执行相序再优化、信号周期再优化和相位差再优化步骤后,若此时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1,进入下一轮迭代优化,返回步骤S2,若此时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0,则迭代优化过程终止,输出迭代优化后的相序组合、公共信号周期和相位差的最佳设计方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明确了初始综合优化步骤,根据协调正反向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实现了交叉口信号相序与相位差的初始优化,通过更新绿波轨迹特征线与干道调整速度实现了干道公共信号周期的初始优化。

2)本发明明确了迭代优化步骤,建立了面向瓶颈交叉口的相序再优化判定条件,实现了对于交叉口信号相序的渐进优化;建立了绿波轨迹特征线旋转与绿波带宽变化之间的数学关系,给出了双向绿波总带宽增大的特征线旋转优化规则,实现了基于速度旋转变换的公共信号周期迭代优化;给出了面向各类瓶颈交叉口的绿波带宽优化判定条件,实现了对绿波带瓶颈交叉口相位差的整体再优化。

3)本发明给出了一种设计流程清晰、优化空间连续、求解速度快的适于进口单放的双向绿波带迭代优化图解方法,具备优越的工程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适于进口单放的双向绿波带迭代优化图解方法流程图;

图2a)-图2b)本发明交叉口间距调整前后的示意图;

图3a)-图3b)是本发明时间与速度按反比例关系调整前后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分段式速度并行搜索示意图;

图5a)-图5d)是本发明交叉口I1在相序方案1-方案4下反向绿波轨迹特征线示意图;

图6a)-图6d)是本发明交叉口Ip在交叉口I1取相序方案1-方案4下绿波带宽偏移量示意图;

图7a)-图7b)是本发明条件1下交叉口Ip相序为a-c-b-d时相位c和相位d不同绿灯时间关系对应的相序再优化示意图;

图8a)-图8b)是本发明增大和减小干道绿波调整速度时绿波轨迹特征线旋转优化情况1示意图;

图9a)-图9b)是本发明增大和减小干道绿波调整速度时绿波轨迹特征线旋转优化情况3示意图;

图10a)-图10b)是本发明增大和减小干道绿波调整速度时对应的正向绿波带上下限旋转点示意图;

图11a)-图11b)是本发明不同旋转情况下对应的旋转角度确定示意图;

图12a)-图12b)是本发明正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相位差优化前后的示意图;

图13a)-图13d)是本实施例初始干道绿波速度值取VI1时交叉口I1在相序方案1-方案4下非基准交叉口反向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示意图;

图14a)-图14d)是本实施例初始干道绿波速度值取VI1时交叉口I1在相序方案1-方案4下各交叉口最佳初始相序示意图;

图15是本实施例初始干道绿波速度值取VI1时初始相序优化绿波轨迹特征线的更新示意图;

图16a)-图16b)是本实施例第1次信号周期再优化绿波轨迹特征线旋转变换前后的示意图;

图17a)-图17b)是本实施例第一次交叉口相位差再优化前后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施例最终干道绿波协调效果时距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详细描述。

某一南北向协调干道上共有5个信号交叉口,相邻交叉口间距由北往南依次为500m、380m、420m、140m,绿波带速度为10m/s。各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的绿信比分配情况如表1。

表1各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绿信比分配

如图1所示的一种适于进口单放的双向绿波带迭代优化图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干道双向绿波协调设计初始综合优化,包括确定基准交叉口I1、初始公共信号周期C1、交叉口调整间距Dp和速度优化范围,并设置初始干道绿波速度,根据初始干道绿波速度确定各交叉口的初始相位相序组合、相位差及干道绿波调整速度,获得上下限瓶颈交叉口集合,具体步骤如下:

S101、确定基准交叉口I1

若目标协调干道为东西走向,则定义由西往东为协调正向、由东往西为协调反向,西、东、北、南依次对应相位a、b、c、d;若目标干道为南北走向,则定义由北往南为协调正向、由南往北为协调反向,北、南、西、东依次对应相位a、b、c、d;假设目标协调干道上有n个信号交叉口,将交叉口按照协调正向升序命名,选定某个端点交叉口作为基准交叉口I1,将第p(2≤p≤n)个信号交叉口记为交叉口Ip;将交叉口Ip(1≤p≤n)相位a、b、c、d的绿信比依次记为λap、λbp、λcp、λdp,相位时间依次记为tap、tbp、tcp、tdp,为表述方便,在此假定相位的有效绿灯时间与绿灯时间及相位时间近似相等;

将各交叉口相位a的起始时刻点定义为周期起点;根据各交叉口相位a与相位b的位置关系可将交叉口相序设置方案分为4种:将a-b-c-d或a-b-d-c记为方案1;将a-c-b-d记为方案2;将a-d-b-c记为方案3;将a-c-d-b或a-d-c-b记为方案4;

本实施例中,以由北往南的方向作为协调正向,将由北往南直行车队经过的第一个交叉口定义为基准交叉口I1,沿协调正向依次将干道上的第p(2≤p≤n)个信号交叉口标记为交叉口Ip

S102、确定初始公共信号周期C1

公共信号周期C的取值范围将取决于最小允许公共信号周期Cmin与最大允许公共信号周期Cmax,可记为[Cmin,Cmax],将绿波协调设计的初始公共信号周期C1取为公共信号周期允许变化范围的中点:

本实施例中,公共信号周期C的取值范围为[90,110]s;初始公共信号周期C1取为100s。

S103、确定交叉口调整间距Dp

已知交叉口Ip与交叉口Ip+1(1≤p≤n-1)的实际间距为dp,路段绿波设计速度为vp;在保持路段行驶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对交叉口间距与行驶车速进行比例调整,调整前后所对应的干道绿波带宽不会发生改变,如图2a)-图2b)所示;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交叉口间距进行调整,使得路段绿波设计速度统一转换为干道绿波设计速度V;在交叉口间距调整过程中,交叉口Ip与基准交叉口I1的调整间距Dp可由式(2)进行计算:

本实施例中,由于干道各路段绿波设计速度均设置为10m/s,故无需对交叉口间距进行调整。

S104、确定速度优化范围;

在时距图中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关系,当保持公共信号周期C与干道绿波设计速度V的乘积不变时,所对应的双向绿波带宽与信号周期的比值保持不变,即双向绿波协调优化效果保持不变,如图3a)-图3b)所示;因此,在保持初始公共信号周期C1不变的情况下,干道绿波调整速度Vw应满足式(3):

本实施例中,根据干道绿波设计速度(V=10m/s)与公共信号周期取值范围(C∈[90,110]s),可以确定干道绿波调整速度Vw的优化范围为[9,11]m/s。

S105、初始干道绿波速度的设置;

在对交叉口信号相序与相位差进行初始优化时,为了避免出现由于仅设置单个初始干道绿波速度而导致优化设计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可以考虑将初始干道绿波速度分为多值进行并行优化搜索;在此在保持初始公共信号周期C1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将干道绿波调整速度取值范围等分为3段,分别将每段速度范围的中值V·(Cmin+1/6·ΔC)/C1、V·(Cmin+1/2·ΔC)/C1、V·(Cmin+5/6·ΔC)/C1设置为3个初始干道绿波速度值VI1、VI2、VI3,其中ΔC为公共信号周期优化范围,即最大允许公共信号周期Cmax与最小允许公共信号周期Cmin之差,如图4所示;通过分别搜索和比选不同初始干道绿波速度下的交叉口最佳相序组合方案,可以实现相序组合、公共信号周期及相位差的初始综合优化;

本实施例中,保持初始公共信号周期C1不变,将干道绿波调整速度取值范围[9,11]m/s等分为3段,分别将每段速度范围的中值9.3m/s、10m/s、10.7m/s设置为3个初始干道绿波速度值VI1、VI2、VI3,再搜索和比选不同初始干道绿波速度下的交叉口最佳相序组合方案。

S106、非基准交叉口正向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的确定;

首先需要确定协调正向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即非基准交叉口相位a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例如,针对第x个初始干道绿波速度值VIx,通过坐标原点作正向绿波轨迹特征线斜率为初始干道绿波速度值VIx的倒数,将正向绿波轨迹特征线与交叉口Ip(2≤p≤n)时间线的交点记为交叉口Ip相位a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如图5a)-图5d)所示。

本实施例中,例如,当初始干道绿波调整速度取为VI1时,从坐标原点作正向绿波轨迹特征线正向绿波轨迹特征线与交叉口Ip(2≤p≤5)时间线交于点记为Ip相位a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如图13a)-图13d)所示。

S107、非基准交叉口反向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的确定;

针对交叉口I1的不同相序设置方案,基于协调正向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可以确定协调反向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即非基准交叉口相位b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例如,针对初始干道绿波速度值VIx,对于交叉口I1的第i种相序方案,过交叉口I1相位b的绿灯中心时刻点作反向绿波轨迹特征线斜率为初始干道绿波速度值VIx倒数的相反数;将反向绿波轨迹特征线与交叉口Ip(2≤p≤n)时间线的交点经垂直平移若干个初始公共信号周期C1后紧随交叉口Ip相位a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的时刻点记为交叉口Ip相位b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如图5a)-图5d)所示;

当交叉口I1选择第i种相序方案时,将交叉口Ip相位a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超前于交叉口Ip相位b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的时长记为tI(i,p),定义正反向协调相位之间的间隙时间为ΔtI(i,p),其大小满足式(4):

本实施例中,在基准交叉口I1的第i种相序方案下,过交叉口I1相位b的绿灯中心时刻点作反向绿波轨迹特征线确定各交叉口相位b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如图14a)-图14d)所示。

S108、非基准交叉口正反向绿灯中心时刻点的初始优化;

为了均衡正反向的协调效果,应对非基准交叉口正反向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进行调整优化,同时以确定非基准交叉口的初始相位差;例如,当交叉口I1与交叉口Ip分别选择其第i种与第k种相序方案时,应保证交叉口Ip相位a的调整后绿灯中心时刻点与交叉口Ip相位b的调整后绿灯中心时刻点的中点与调整前交叉口Ip相位a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与交叉口Ip相位b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的中点重合,如图6a)-图6d)所示;

当交叉口I1选择第i种相序方案时,将交叉口Ip选择第k种相序方案所产生的双向绿波带宽偏移量记为Δb(i,p,k),可以推知,当交叉口Ip依次选择相序方案1、2、3、4时,所对应的带宽偏移量Δb(i,p,k)依次等于

当交叉口I1选择第i种相序方案时,将交叉口Ip选择第k种相序方案所对应的交叉口Ip相位a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与交叉口Ip相位a的调整后绿灯中心时刻点纵坐标之差记为纵向偏移距离ΔyI(i,p)。通过比较正反向协调相位之间的间隙时间ΔtI(i,p)与相位c绿灯时间tcp和相位d绿灯时间tdp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交叉口Ip的最佳初始相序方案,并计算纵向偏移距离ΔyI(i,p),如表2所示;

表2最佳相序方案判断规则整合表

本实施例中,计算I1选取不同相序方案时,I2、I3、I4、I5对应的最小双向绿波带宽偏移量和最佳相序方案如图14所示;

如图14c)所示,当交叉口I1采用相序方案3时,相关计算情况如表3所示。

表3案例中速度取VI1时I1相序方案3下各交叉口最佳相序组合计算表

S109、各交叉口初始相序方案的确定;

考虑到应使各交叉口相位a、b的偏移量均等,故在交叉口I1的4种相序方案中选取干道偏移量ΔyIi最小的方案i*作为交叉口I1的初始相序方案,该方案所对应的各交叉口最佳相序方案即为其初始相序方案;干道偏移量ΔyIi应满足式(5),相序方案i*所对应的干道偏移量应满足式(6):

ΔyIi=max(ΔyI(i,2),ΔyI(i,3)...ΔyI(i,n),0)-min(ΔyI(i,2),ΔyI(i,3)...ΔyI(i,n),0) (5)

本实施例中,可以计算交叉口I1采用不同相序方案时,干道偏移量分别为ΔyI1=6.84,ΔyI2=7.64,ΔyI3=5.33,ΔyI4=15.98;由于ΔyI3取值最小,故确定交叉口I1的初始相序方案为方案3,a-d-b-c,该类型下对应交叉口I2、I3、I4、I5的最佳相序方案依次为a-d-b-c、a-c-d-b或a-d-c-b、a-c-d-b或a-d-c-b、a-c-b-d。

S110、绿波轨迹特征线及干道调整速度的更新;

计算相序方案i*下各交叉口相位a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偏移距离等效调整量如式(7)所示;根据偏移距离等效调整量计算相序方案i*总的偏移距离等效调整量如式(8)所示;在交叉口In相位a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上叠加相序方案i*总的偏移距离等效调整量ΔyAi*生成调整点OA,其纵坐标记为yA

其中,为Ip相位a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等效调整系数;连接坐标轴原点与调整点OA形成线计算线所对应的干道调整速度如式(9)所示:

判断线所对应的干道调整速度是否在干道绿波调整速度优化范围内;若在,将线赋予正向调整绿波轨迹特征线将干道调整速度赋予干道绿波调整速度若不在,则保持正向绿波轨迹特征线不变,即正向调整绿波轨迹特征线与正向绿波轨迹特征线相同,干道绿波调整速度与初始干道绿波速度VIx相等;

本实施例中,可以计算交叉口交叉口I1取初始相序方案3时,交叉口I2、I3、I4、I5相位a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的偏移距离等效调整量ΔyA(3,p)依次为:-5.07,-3.47,3.56,-1.84。计算相序方案3总的偏移距离等效调整量ΔyA3=-0.755,在交叉口I5相位a的初始绿灯中心时刻点上叠加ΔyA3生成调整点OA,连接坐标轴原点与OA,形成线其对应的干道调整速度在干道绿波调整速度优化范围内,因此线赋予正向调整绿波轨迹特征线将干道调整速度赋予干道绿波调整速度如图15所示。

S111、干道绿波调整速度的初始优化;

分别计算不同初始干道绿波速度如VI1、VI2、VI3所对应的交叉口最佳相序组合方案及其双向绿波带宽总和,选取对应带宽最大的相序组合方案为初始优化方案,将对应的调整速度设置为干道绿波初始优化速度V0

本实施例中,分别取初始干道绿波速度为VI2、VI3重复上述步骤,计算得到不同初始干道绿波速度VI1、VI2、VI3所对应的交叉口最佳相序组合方案下及其双向绿波带宽总和分别为51.10s、56.11s、42.03s,选择获得最大带宽的初始干道绿波调整速度VI2对应的相序组合方案为初始优化方案,对应的干道绿波调整速度为干道绿波调整速度V0=9.97m/s。

步骤S2、设置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判断上下限瓶颈交叉口集合是否满足相序再优化判定条件,通过调整交叉口相序完成相序再优化,更新上下限瓶颈交叉口集合,具体步骤如下:

S201、在每一轮的迭代优化过程中,首先初始化布尔型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0;然后依次执行相序再优化、信号周期再优化和相位差再优化步骤,若当前方案满足任意一种再优化条件,则令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1,并通过判断进入下一轮迭代优化,若当前方案不满足任何一种再优化条件,即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保持为0,则迭代优化过程终止,输出迭代优化后的相序组合、公共信号周期和相位差的最优设计方案;

本实施例中,初始化布尔型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0。

S202、若交叉口Ip为正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则其对应的瓶颈节点记为若交叉口Ip为正向绿波带的下限瓶颈交叉口,则其对应的瓶颈节点记为若交叉口Ip为反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则其对应的上限瓶颈节点记为若交叉口Ip为反向绿波带的下限瓶颈交叉口,则其对应的上限瓶颈节点记为将第m次相序再优化判定所得的正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纳入集合正向绿波带的下限瓶颈交叉口纳入集合反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纳入集合反向绿波带的下限瓶颈交叉口纳入集合并将集合中各元素按交叉口编号升序排序;

在第m次相序再优化判定中,根据集合包含交叉口情况判断是否存在交叉口Ij(1≤j≤n)满足相序再优化条件,若满足再优化判定条件及要求,则按照交叉口编号从小到大依次为满足条件的交叉口进行相序再优化,并注意在相序调整过程中保证交叉口相位a、b的绿灯中心时刻点的中点不变,且遵循逐步优化原则进行再优化设计,即在每一次相序优化调整过程中优先选择协调相位间隙时间调整量较小的可选优化方案;若不满足再优化判定条件及要求,则可结束本轮相序再优化过程。所述相序再优化判定条件及要求为

条件1:若即存在交叉口Ij同时为正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与反向绿波带的下限瓶颈交叉口;

若交叉口Ij相序为a-b-c-d或a-b-d-c,则令其第m次相序再优化判定变量kP(m,j)=0;若交叉口Ij相序为a-c-b-d,当tcj≤tdj时,将交叉口Ij的相序调整为a-b-c-d,如图7a)所示,当tcj>tdj时,将交叉口Ij的相序调整为a-d-b-c,如图7b)所示;若交叉口Ij相序为a-d-b-c,当tcj<tdj时,将交叉口Ij的相序调整为a-c-b-d,当tcj≥tdj时,将交叉口Ij的相序调整为a-b-c-d;若交叉口Ij相序为a-c-d-b或a-d-c-b,当tcj≤tdj时,将交叉口Ij的相序调整为a-d-b-c,当tcj>tdj时,将交叉口Ij的相序调整为a-c-b-d;

根据以上相序调换情况,计算调整后的正向绿波带宽与反向绿波带宽计算交叉口Ij第m次相序再优化判定变量kP(m,j)的取值如式(10)所示:

若交叉口Ij第m次相序再优化判定变量kP(m,j)=0,则不变更该交叉口的相序设置情况,继续对满足条件1的下一个交叉口进行相序再优化判断,直至所有满足条件1的交叉口的相序再优化判定变量均为零,则继续对满足条件2的交叉口进行相序再优化判断;若交叉口Ij第m次相序再优化判定变量kP(m,j)=1,则根据优化调整结果更新交叉口Ij的相序设置、干道的正向绿波带宽与反向绿波带宽以及瓶颈交叉口集合 并将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1,结束本次判断后重新开始第m+1次交叉口相序再优化判断;

条件2:即存在交叉口Ij同时为正向绿波带的下限瓶颈交叉口与反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

若交叉口Ij相序为a-b-c-d或a-b-d-c,当tcj≤tdj时,将交叉口Ij的相序调整为a-c-b-d,当tcj>tdj时,将交叉口Ij的相序调整为a-d-b-c;若交叉口Ij相序为a-c-b-d,当tcj<tdj时,将交叉口Ij的相序调整为a-d-b-c,当tcj≥tdj时,将交叉口Ij的相序调整为a-c-d-b或a-d-c-b;若交叉口Ij相序为a-d-b-c,当tcj≤tdj时,将交叉口Ij的相序调整为a-c-d-b或a-d-c-b,当tcj>tdj时,将交叉口Ij的相序调整为a-c-b-d;若交叉口Ij相序为a-c-d-b或a-d-c-b时,则令其交叉口Ij第m次相序再优化判定变量kP(m,j)=0;

同样,根据以上相序调换情况,计算调整后的正向绿波带宽与反向绿波带宽计算交叉口Ij第m次相序再优化判定变量kP(m,j)的取值如式(10)所示;

若交叉口Ij第m次相序再优化判定变量kP(m,j)=0,则不变更该交叉口的相序设置情况,继续对满足条件2的下一个交叉口进行相序再优化判断,直至所有满足条件2的交叉口的相序再优化判定变量均为零,则结束相序再优化判断;若交叉口Ij第m次相序再优化判定变量kP(m,j)=1,则根据优化调整结果更新交叉口Ij的相序设置、干道的正向绿波带宽与反向绿波带宽以及瓶颈交叉口集合并将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1,结束本次判断后重新开始第m+1次交叉口相序再优化判断;

本实施例中,根据初始相序优化结果,正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节点有下限瓶颈节点有反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节点有下限瓶颈节点有初始正反向绿波带的上下限瓶颈交叉口集合由于不存在交叉口满足相序再优化判定情况,故可结束第一轮相序再优化过程。

步骤S3、根据上下限瓶颈交叉口集合及正反向绿波带的旋转变化规律判断是否满足进行旋转变换条件,通过旋转绿波轨迹特征线完成信号周期再优化,更新上下限瓶颈交叉口集合,具体步骤如下:

S301、在信号周期再优化过程中,假定经过第m次绿波轨迹特征线旋转变换后得到的正向绿波带宽与反向绿波带宽为上下限绿波轨迹特征线为上下限瓶颈交叉口集合为

在进行第m次旋转变换前,首先需要根据集合判断是否满足进行旋转变换的条件。若满足,则根据满足条件确定绿波轨迹特征线的旋转角度,完成此次旋转变换,并将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1,进入第m+1次旋转变换优化过程;若不满足,则停止旋转变换,完成本轮信号周期再优化;

本实施例中,结束第一轮相序再优化过程后,可以得到信号周期优化的初始正向绿波带宽初始反向绿波带宽正反向绿波带的初始上下限瓶颈交叉口集合

S302、绿波轨迹特征线旋转优化判断;

若当前集合以及满足以下情况之一,则可以进行第m次信号周期再优化;

情况1:正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均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上游,且反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均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下游;假定均满足j<l,且均满足g>h,减小干道绿波调整速度可以使得双向绿波总带宽增大,如图8a)-图8b)所示;

情况2:正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均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下游,且反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均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上游;假定均满足j>l,且均满足g<h,增大干道绿波调整速度可以使得双向绿波总带宽增大;

情况3:正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均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上游,反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并不都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下游,且假定 均满足j<l,且减小干道绿波调整速度可以使得双向绿波总带宽增大,如图9a)-图9b)所示;

情况4:正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均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下游,反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并不都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上游,且假定 均满足j>l,且增大干道绿波调整速度可以使得双向绿波总带宽增大;

情况5:反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均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上游,正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并不都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下游,且假定 均满足g<h,且增大干道绿波调整速度可以使得双向绿波总带宽增大;

情况6:反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均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下游,正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并不都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上游,且假定 均满足g>h,且减小干道绿波调整速度可以使得双向绿波总带宽增大;

本实施例中,正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均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上游,反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并不都位于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下游,且满足绿波轨迹特征线旋转变换情况3,因此通过减小干道绿波调整速度,可以使得双向绿波总带宽增大。

S303、确定正反向绿波带上下限旋转点;

对于正向绿波带的上下限旋转点,当增大干道绿波调整速度时,选取交叉口交叉口保证均满足j≤g、l≥h,以交叉口Ij的上限瓶颈节点与交叉口Il的下限瓶颈节点分别作为正向绿波带的上下限旋转点,如图10a)所示;当减小干道绿波调整速度时,选取交叉口交叉口保证 均满足j≥g、l≤h,以交叉口Ij的上限瓶颈节点与交叉口Il的下限瓶颈节点分别作为正向绿波带的上下限旋转点,如图10b)所示;

对于反向绿波带的上下限旋转点,当增大干道绿波调整速度时,选取交叉口交叉口保证均满足q≥s、r≤e,以交叉口Iq的上限瓶颈节点与交叉口Ir的下限瓶颈节点分别作为反向绿波带的上下限旋转点;当减小干道绿波调整速度时,选取交叉口交叉口保证 均满足q≤s、r≥e,以交叉口Iq的上限瓶颈节点与交叉口Ir的下限瓶颈节点分别作为反向绿波带的上下限旋转点;

本实施例中,以上下限瓶颈节点分别作为正向绿波带的上下限旋转点,以上下限瓶颈节点分别作为反向绿波带的上下限旋转点,如图16a)所示。

S304、确定旋转角度;

在此分别以正反向绿波带的上下限旋转点作为端点,计算与其它交叉口特征时刻点所构成的旋转角度,综合确定旋转变换后的干道绿波调整速度;

假设交叉口If被正向绿波带的上限绿波轨迹特征线穿过的相位a的绿灯结束时刻点为交叉口If被正向绿波带的下限绿波轨迹特征线穿过的相位a的绿灯起始时刻点为交叉口If被反向绿波带的上限绿波轨迹特征线穿过的相位b的绿灯结束时刻点为交叉口If被反向绿波带的下限绿波轨迹特征线穿过的相位b的绿灯起始时刻点为

连接点构成的旋转线所对应的调整速度为:

连接点构成的旋转线所对应的调整速度为:

连接点构成的旋转线所对应的调整速度为:

连接点构成的旋转线所对应的调整速度为:

式中,分别为点 的纵坐标;

为了确定旋转角度,需要依次连接符合要求的时刻点构成旋转线,并判断旋转线所对应的调整速度是否处于绿波调整速度范围,将符合条件的调整速度纳入第m次旋转变换的可选车速集合SVm;对于减小干道绿波调整速度的情况1、3、6,选取可选车速集合SVm中的最大值作为第m次绿波轨迹特征线旋转变换所确定的干道绿波调整速度Vm,如图11a)所示;对于增大干道绿波调整速度的情况2、4、5,选取可选车速集合SVm中的最小值作为第m次绿波轨迹特征线旋转变换所确定的干道绿波调整速度Vm,如图11b)所示。不同情况下符合要求的连接点选取如表4所示;

表4旋转角度确定规则整合表

本实施例中,选取可选车速集合SV1中的最大值9.93m/s作为第1次绿波轨迹特征线旋转变换所确定的干道绿波调整速度V1,如表5所示。

表5第1次旋转角度计算表

S305、更新上下限瓶颈交叉口集合;

根据干道绿波调整速度Vm在旋转点进行旋转变换,得到更新的正反向绿波带的上下限绿波轨迹特征线,在进入第m+1次旋转变换前,根据上下限绿波轨迹特征线 确定正反向绿波带的上下限瓶颈交叉口集合,并对应更新为集合

本实施例中,经过第1次旋转变换后,更新集合令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1。此时,瓶颈交叉口集合情况不满足任何旋转变换优化的情况,故可结束第一轮绿波轨迹特征线旋转变换,即信号周期再优化过程,如图16b)所示。

S306、最佳公共信号周期计算;

每一次完成绿波轨迹特征线旋转变换后,根据优化的干道绿波调整速度VB,利用时距图中时间与速度的反比关系,可以更新计算出干道绿波设计速度V所对应的最佳公共信号周期CB,如式(15)所示:

本实施例中,结束第一轮信号周期再优化过程后,更新干道绿波调整速度VB=9.93m/s。利用时距图中时间与速度的反比关系,根据干道绿波设计速度V可以计算当前最佳公共信号周期CB=99.3s。

步骤S4、判断各种类瓶颈交叉口是否符合相位差再优化条件,通过上移或下移相位绿灯起始时刻点完成相位差再优化,根据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确定迭代优化过程,最终生成干道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方案,具体步骤如下:

S401、将坐标系原点所在时刻点定义为相位差零点,在交叉口相位差再优化的第m次优化判断中,将交叉口Ip第一个相位a的绿灯起始时刻点与相位差零点的时间差定义为交叉口Ip的相位差O(m,p);将正反向绿波带的上下限瓶颈交叉口分别纳入集合 并将集合中各元素按交叉口编号升序排序;将正反向绿波带的上下限绿波轨迹特征线依次记为

根据瓶颈交叉口种类和交叉口相位差再优化判定矩阵,判断当前种类瓶颈交叉口是否符合相位差再优化条件,若符合,上移或下移相位a绿灯起始时刻点实现优化,更新所有满足条件的交叉口Ij的相位差O(m,j),完成交叉口相位差的第m次再优化,并将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1,再重新开始第m+1次再优化判断;若不符合,继续进行第m次中下一种类型瓶颈交叉口的相位差再优化优化判断,直至瓶颈交叉口集合中所有交叉口均无法进行相位差再优化,则停止本轮相位差再优化;

本实施例中,将信号周期再优化后所得信号协调控制结果对应的公共信号周期调整为当前最佳公共信号周期。可得正向绿波带反向绿波带交叉口I1的相位差O(0,1)=85.41s,交叉口I2的相位差O(0,2)=36.74s、交叉口I3的相位差O(0,3)=72.99s、交叉口I4的相位差O(0,4)=13.90s、交叉口I5的相位差O(0,5)=24.83s。此时正向反向绿波带的初始上下限瓶颈交叉口集合

S402、交叉口相位差再优化判定矩阵;

在第m次交叉口相位差再优化判断过程中,对于瓶颈交叉口Ij可以构建一个2×2的相位差优化判定矩阵

在判定矩阵M(m,j)中,元素a1,1、a1,2分别表示交叉口Ij是否为正向、反向绿波带的上限瓶颈交叉口;元素a2,1、a2,2分别表示交叉口Ij是否为正向、反向绿波带的下限瓶颈交叉口;元素ay,z取1表示是瓶颈交叉口,否则取0;

本实施例中,在第1次交叉口相位差优化判断过程中,对于各瓶颈交叉口可得交叉口相位差优化判定矩阵为

S403、正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优化判定;

的相位差再优化判定矩阵M(m,j)均为则通过适当增大所有正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的相位差可以增大总的绿波带宽;将正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Ij相位a的上移容许量记为相位b的上移容许量记为更新交叉口Ij的相位差O(m,j)如式(16)所示:

更新所有满足条件的交叉口相位差、瓶颈交叉口集合、正反向绿波带宽以及上下限绿波轨迹特征线,如图12a)-图12b)所示;

当正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优化判断条件不满足时,令正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判定变量为0,进入下一种类型瓶颈交叉口(正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优化判定;

本实施例中,对于正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由于交叉口I1与I5的相位差优化判定矩阵不符合优化条件,因此,令正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判定变量进入正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优化判定。

S404、正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优化判定;

若瓶颈交叉口判定变量的M(m,j)均为则通过适当减小所有正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的相位差可以增大总的绿波带宽;将正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Ij相位a的下移容许量记为相位b的下移容许量记为更新交叉口Ij的相位差O(m,j)如式(17)所示:

当正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优化判断条件不满足时,令正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判定变量为0,进入下一种类型瓶颈交叉口(反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的优化判定;

本实施例中,对于正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由于有且仅有交叉口I2,且其相位差优化判定矩阵故将交叉口I2的相位差适当减小可以使得双向总的绿波带宽增大,如图17a)-图17b)所示,其中相位a的下移容许量相位b的可以算出优化后的交叉口I2相位差O(1,2)=36.30s,完成交叉口相位差的第1次再优化过程,并令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1,进入本轮相位差的第2次再优化判断。

S405、反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优化判定;

若瓶颈交叉口判定变量的M(m,j)均为则通过适当增大所有反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的相位差可以增大总的绿波带宽;将反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Ij相位a的上移容许量记为相位b的上移容许量记为更新交叉口Ij的相位差O(m,j)如式(18)所示:

当反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优化判断条件不满足时,令反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判定变量为0,进入下一种类型瓶颈交叉口(反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优化判定;

本实施例中,在第2次交叉口相位差优化判断过程中,重复步骤S401、S402、S403得到瓶颈交叉口判定变量此时,对于反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由于交叉口I2与I4的相位差优化判定矩阵不符合优化条件,因此,令反向绿波带上限瓶颈交叉口判定变量进入反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的优化判定。

S406、反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优化判定;

若瓶颈交叉口判定变量的M(m,j)均为则通过适当减小所有反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的相位差可以增大总的绿波带宽;将反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Ij相位a的下移容许量记为相位b的下移容许量记为更新交叉口Ij的相位差O(m,j)如式(19)所示:

当反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优化判断条件不满足时,令反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判定变量为0,结束相位差再优化判定;

本实施例中,对于反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由于交叉口I2与I4的相位差优化判定矩阵不符合优化条件,因此,令反向绿波带下限瓶颈交叉口判定变量此时瓶颈交叉口判定变量瓶颈交叉口集合中所有交叉口均无法再进行相位差优化,因此可以结束本轮的交叉口相位差再优化过程。

S407、依次执行相序再优化、信号周期再优化和相位差再优化步骤后,若此时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1,进入下一轮迭代优化,返回步骤S2,若此时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0,则迭代优化过程终止,输出迭代优化后的相序组合、公共信号周期和相位差的最佳设计方案。

本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一轮再优化过程中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1,不满足终止迭代优化条件,因此需要返回步骤S2,进行第二轮信号相序、信号周期与相位差的再优化,执行步骤如上所述。迭代优化过程将一直持续,直至完成某一轮再优化过程后迭代优化判断变量F=0。对本案例进行优化设计得到的最佳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方案,如图18所示,信号协调控制参数如表6所示。

表6信号协调控制方案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4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特种车辆优先通过的红绿灯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